专题地图编制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3725409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47 大小:51.3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专题地图编制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7页
专题地图编制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7页
专题地图编制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7页
专题地图编制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7页
专题地图编制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7页
专题地图编制Word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7页
专题地图编制Word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7页
专题地图编制Word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7页
专题地图编制Word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7页
专题地图编制Word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7页
专题地图编制Word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7页
专题地图编制Word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7页
专题地图编制Word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7页
专题地图编制Word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7页
专题地图编制Word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7页
专题地图编制Word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7页
专题地图编制Word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7页
专题地图编制Word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7页
专题地图编制Word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7页
专题地图编制Word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7页
亲,该文档总共4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专题地图编制Word格式.docx

《专题地图编制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专题地图编制Word格式.docx(4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专题地图编制Word格式.docx

也称复合型图,是指在地图主题的要求下,将几种要素或现象各自独立地表示在同一幅地图上。

按用途分类:

①通用地图:

通常分为一般参考用图和科学参考用图两类;

②专用地图:

有教育用图、军事用图、工程技术用图等。

第二章

1、专题要素的空间分布特征:

一般可归纳为三大类:

(1)实地上分布面积较小(按地图比例尺仅能定位于点)或呈点状的,如居民点、工矿企业中心;

(2)分布呈线状或带状的,如道路、河流、海岸等;

(3)呈离散的或连续的面状分布,可分为:

①间断而成片分布于广大面积上的,如湖泊、沼泽、森林、某种矿藏的分布区等;

②在大面积上分散分布的,如人口分布、某种农作物播种等;

③连续而布满整个制图区域,如气温、地质构造、土壤类型等。

2、专题要素的时间分布特征:

通常有四种情况:

(1)反映现象特定时刻的,如其一截止日期的行政区划状况或工业产值,可有历史、现状和未来三种状况;

(2)反映现象变迁过程的,如人口迁移、战线移动、货运等;

(3)反映某一段时间的变化情况,如两个时间的经济对比;

(4)反映现象周期变化的,如许多气候象、水文现象。

3、专题地图的十种表示方法:

①定点符号法:

是采用不同的形状、颜色和大小的符号,表示各自独立的各个物体的数量与质量特征的方法。

这种表示法能简明而准确地显示出专题要素的地理分布和变化状态。

定点符号法以符号的形状、颜色和大小反映物体的特定属性;

符号的形状与颜色表示质量特征,即定性特征;

符号的大小表示数量指标,即定量特征;

电子地图中利用符号的焦距、时间等变量反映现象的动态变化。

②线状符号法:

用线状符号表示呈线状或带状延伸分布的物体的质量特征。

线状符号可以用颜色和形状表示专题要素的质量特征,如区分海岸类型、区分不同的地质构造线、表示某河段在不同时期内河床的变迁位置等。

线状符号一般不表示数量特征,符号的粗细只代表质量等级的差异,如主要和次要的区分。

③质底法:

把全制图区域按照专题现象的某种指标划分区域或各种类型的分布范围,在各界线范围内涂以颜色或填绘晕线、花纹(乃至注以注记),以显示连续而布满全制图区域的现象的属性差别(或区域间的差别)。

质底法特点:

1、采用质底法时,首先按专题内容性质决定要素的分类、分级(分区);

其次勾绘出分区的界限。

2、在质底法图上,图例说明要尽可能详细地反映出分类的指标、类型的等级及其标志,并注意分类标志的次序和完整性。

3、选用颜色时,力求使在质量方面类型相近的制图现象采用相近的颜色。

质底法具有鲜明、美观、清晰的优点。

但在不同现象之间,显示其渐进性和渗透性较为困难。

在图上某界线范围内的现象必须是同属某一类型的或某一区划的,用一种颜色(或一种晕线)表示。

4、当用质底法显示两种性质的现象时,通常用颜色表示现象的主要系统,而用晕线或花纹表示现象的补充系统。

④等值线法:

专题要素数值相等的连线,例如等高线、等深线、等温线、等压线、等降水量线、等磁偏线、等震线、等重力异常线等等。

等值线可以显示地面和空间连续分布、且均匀渐变的现象,并能说明这种现象在地图上任一点的数值和强度。

如自然现象中的地形、气候、地壳变动等现象。

有的地图用等值线表示人文现象(如人口分布密度),因为人文现象的分布不一定是连续的、均匀的和渐变的,而往往是错综复杂的,因此根据观测点代表的面积指标绘出的等值线被称为伪等值线。

等值线的特点是:

(1)等值线法用来表示连续分布于整个制图区域的各种变化渐移的现象。

(2)在采用这种方法时,每个点所具有的数据指标都必须完全是同一性质的。

(3)单独一条等高线只表示数值相等各点之间的连线,不能表示某种现象的变化情况,只有组成一个系统后,才能表示现象的分布特征。

(4)等值线的间隔最好保持一定的常数,这样有利于根据等值线的疏密程度判断现象的变化程度。

(5)等值线和分层设色相配合时,各层的颜色随现象数值的变化改变其饱和度、冷暖和亮度等,以表示现象的质和量的变化特征及其明显性。

(6)等值线直接加数量注记可以显示数量指标,无需另作图例。

这是优于其它表示法之处。

(7)各种地图上等值线法不但反映了现象的强度(即数量指标),而且还可反映:

随着时间而变化的现象,如用多组等磁差线反映磁差年变化。

⑤范围法:

亦称区域法或面积法。

范围法使用轮廓线、底色、晕线、注记、符号等整饰方法,在地图上表示某专题要素在制图区域内间断而成片的分布范围。

例如煤田的分布、森林的分布、大片棉花或某种农作物的分布等等。

然而,此种要素必须分布在较大的面积上,以能按地图比例尺充分地显示出来。

范围法在地图上标明的不是个别地点,而是一定的面积,因此又称它为面积法。

区域范围界线有精确的,也有概略的。

精确区域范围是尽可能准确地勾绘出要素分布的轮廓线。

概略范围是仅仅大致的表示出要素的分布范围,没有精确的轮廓线,这种范围经常不绘出轮廓线,用散列的符号或仅用文字、单个字符表示现象的分布范围。

范围法的特点:

1,当用散列的符号图形表示要素分布的概略范围时,该类符号完全没有定位意义,仅仅是概略地指明要素的分布范围。

2,范围法能表示要素的质量特征和渐进性,一般不强调表示数量的指标。

不同时期现象范围的重叠和变化,可显示现象的发展变化。

3,范围法具有简单、明确的优点,在编制专题地图时,可作为独立的表示方法,如表示煤田分布、森林分布等等,但常常与其它方法配合使用。

⑥点数法:

用一定大小的、形状相同的点子,表示分散分布现象的分布范围、数量特征和分布密度的方法。

点子的大小和所代表的数值由地图的内容确定,在用点数法表示的地图上,由点子的疏密即可看出现象的集中或分散的程度。

点数法是范围法的进一步发展,单独的范围法只反映专题现象的分布区域范围及其质量特征,而难以反映其数量差异。

如果我们在范围内均匀地分布点子,借助于点子的分布可表示区域的范围;

当这种点子具有点值时,用点子的数目可表示现象的数量特征。

如果能把点子分布的与实际情况一致,这样就由范围法过渡到了点数法。

点子的分布有两种方法:

均匀布点法(统计方法)、定位布点法(地理方法)——即按专题地图现象的实际分布情况布点。

定位布点与实际情况的吻合程度,主要取决于地图比例尺和数据的统计精度。

当均匀布点的区域足够小,相对于较大区域来说,点子的分布是非均匀的,有疏密的变化,即为定位布点。

在用均匀布点法表示时,不需要在地图上详细地表示出地貌、水系、道路及小居民点,因为用均匀布点法表示的地图,不能说明要素的实际分布状况与环境的关系,有时表示它们反会引起误解或错觉;

反之,在用定位布点法表示时,则应该尽可能地把有关的地理基础要素(地貌、水系、道路、居民点等)表示出来,因为这些地理基础要素在相当程度上可以说明点子密集或分散的原因。

在多色图上,地理要素应用较浅的颜色作为背景,点子则用鲜明而饱和的颜色。

在单色图上,应避免点子与地理要素及记注重叠。

点数法的优点是简单明了,适当运用多色点子,也可显示要素的多种质量特征,这是它获得广泛运用的原因。

⑦定位图表法:

是一种用定位于现象分布范围(整个制图区域或线状连续分布)某些地点或均匀配置于区域(或线状分布范围)内的一些相同类型的统计图表,表示全制图区域或沿某些线状分布范围内的呈周期性变化现象的方法。

例如温度与降水量的年变化、相对湿度、潮汐的半月变化、沿河流线上各水文站的水文变化等。

定位图表法中常见的“玫瑰花”图形是具有方向频率与速度大小分布状况的定位图表,它广泛应用于说明现象的或然率。

例如表示各方向风的频率与风速,无风率与平均风速,洋流的速度与频率等。

该方法的特点:

1、定位图表表示的周期性:

表示周期性变化的现象,周期视地图的用途和资料而定。

2、定位图表的方向概念:

有方向和无方向。

3、定位图表的定位:

定位于观测点,海洋的均匀布设。

4、定位图表的“以点代线、面”:

反映的是线状、面状现象的特征。

数量指标是根据有较长时间纪录的、各点同一时期观测值的平均值而定。

⑧分区统计图表法:

在制图区域各个区划单位(通常是以行政区为区划单位)内,按其相应的统计数据,描绘不同形式的统计图表,以表示并比较各个区划单位内现象的总和构成及动态的方法,统计图表通常描绘在地图上个相应的分区内。

分区统计图表法只表示每个区划内现象的总和,而无法反映现象的地理分布,因此它是一种非精确的制图表示法,属统计制图的一种。

在制图时区划单位愈大,各区划内情况愈复杂,则对现象的反映愈概略。

分区也不能太小,否则会因为分区面积较小而难以描绘统计图表并表示其内部结构。

可以表示任何空间分布的现象;

是一种概略的表示方法,属于统计地图;

可表示现象的数量指标和质量指标;

通常只表示现象的绝对数量指标,并可显示现象的内部结构和发展动态。

⑨分级统计图法:

是在整个制图区域的若干个小的区划单位内(行政区划或其他区划单位),根据各分区资料的数量(相对)指标进行分级,并用相应色级或不同疏密的晕线,反映各区现象的集中程度或发展水平的分布差别。

特点:

1、分级统计图法可反应布满整个区域的现象、呈点状分布的现象或线状分布的现象;

2、分级统计图法只能显示各个区划单位间的差别,而不能表示同一区划单位内部的差别;

3、只表示现象的数量指标,不表示质量指标,多数情况下反映现象的相对数量指标,以反映现象的集中程度或发展水平为主;

4、最常与分区统计图表法配合使用,同样属于统计地图。

级别的划分:

分级统计图上级别划分的原则,取决于编图的目的、现象的分布特点和指标的数值。

划分的方法与分级比率符号的分级类似。

通常较多的是采用等差分级法,亦可采用等比分级法、逐渐增大的分级或任意的分级法。

不管采用哪种分级法,都应注意使各级所包括的区划单位个数大致相等,并能突出指标特别高和特别低的区划单位。

级别多少应适当,分级过多会产生错综复杂的色级,使现象的程度差别显示不清。

分级过少,则容易掩盖某些地区疏密程度的具体差别。

我们也可以按同一主题、同一分级标准以及同一色级,编绘几幅不同年份的分级统计地图,借以反映现象的发展动态。

⑩运动线法:

是用运动符号(箭头)和不同宽窄的“带”,在地图上表示现象的移动方向、路线及其数量、质量特征。

如自然现象中的洋流、风向,社会经济现象中的货物运输、资金流动,居民迁移、军队的行进和探险路线等。

1、运动线法表示各种分布特征的现象的运动,它可以反映点状物体的运动路线(如船舶航行),线状物体或现象的移动(如战线的移动),分散成群分布现象的移动(如居民的迁移),整片分布现象的运动(如大气的变化)等;

2、运动线法可以表示现象的数量和质量特征。

运动线的表达手段:

颜色、宽度和形状表示现象的数量、质量特征。

以向量符号表示运动的方向,如洋流、风向或货运的方向;

运动符号的宽度和长度可表示两种指标,如洋流的强度、速度或运输量;

运动符号的颜色和形状表示现象的性质;

整个运动线符号的位置表示运动的轨迹。

表示运动路线时,有准确和概略之分,前者显示现象移动的轨迹,即实际移动的途径;

后者则是起迄点的任意连线,即仅表示出运动的起迄点和方向,但看不出现象移动的具体路线。

另一种表示运动现象分布的图解手段是条带,“带”的颜色或花纹表示现象的质量特征,“带”的宽度表示其数量特征。

“带”的宽度一般是有比率的,其比率关系有绝对比率和条件比率,其中也可再分连续的和分级的。

如表示河流的流量,用绝对连续比率方法,表示货流强度、输送旅客量可用绝对的或条件的分级比率。

4、表示方法的比较:

①符号法和定位图表法:

(联系)表示手段相近,都是用有定位意义的符号或图表表达现象的特征。

区别:

(1)符号法反映呈点状分布的现象。

尽可能反映全部点的分布状况;

定位图表法利用典型点上的现象来说明整个面上或线上现象的特征;

(2)符号法说明特定时刻的或某一段时期内的现象;

定位图表法主要用于说明周期性发生的现象;

(3)符号法每个点有较强的独立性,定位图表法表示一个点不能全面反映制图区域的现象。

②符号法和分区统计图表法:

联系:

两种表示方法表示的手段可以完全一样,都可以表示现象的数、质量指标。

符号法中的每个符号在地图上的位置代表具体物体的实地位置,它的大小表示该现象在该点的数量指标。

符号之间可以压盖。

其表示的是在空间呈点状分布现象的特征。

分区统计图表中的每个图形并不代表某一具体物体,而是代表某个区划单位内某全部现象的总和,它可配置在区域内的任一适当位置。

通常情况下图表之间不可以相互压盖。

其表示的是在空间呈点、线、面状分布现象的特征。

③线状符号法与运动线法:

线状符号法与运动线法均可用线状的符号表示定位于线(或两点间)的专题现象,有些图上两种方法形式上也颇相似。

(1)线状符号法是表示实地呈线状分布现象的分布,是反映静态的现象;

运动线法则反映各种分布特征现象的运动(或发展)状况,是反映动态的现象;

(2)线状符号法一般是反映现象的质量特征,如海岸类型、道路种类等等,运动线法则常用复杂的“带”表示现象的数量和质量特征;

(3)线状符号的结构一般比较简单,定位比较精确;

运动线法的结构有时很复杂,定位亦不够精确,有时仅表示两点间的联系或概略的移动路线,在表示面状现象时,符号只表示运动的趋向,并无定位意义。

④范围法与质底法:

范围法与质底法都是反映面状分布现象的方法,并且都是以底色、晕线或花纹等形式反映质量特征为主的。

(1)范围法表示的是某一种或几种专题现象分布的具体范围,几种现象的分布范围可能会重叠,在范围外无此类现象的地区成为空白。

质底法表示的是全制图区域内按现象的质量指标进行的分区,分区不可能重叠,全区也无空白;

范围法能表示现象的渐进性和渗透性,而质底法一般不能表示现象的渐进性;

(2)范围法往往是根据各具体现象的各自分布状况描绘它们的范围轮廓,而质底法中的各区域则是在统一的原则和要求下,经过科学的概括而划分的。

所以,范围法中各区域范围是各自独立、互不依存的,不同现象的范围轮廓的概括程度也不一定是同等的。

质底法中的分区单位间却有密切的联系,它们彼此毗连,有着同等的概括程度,如果这一分区范围扩大,必然是另一区域缩小,不同的概括程度则会改变原来对分区指标的正确反映;

(3)用范围法表示的图上,同一种颜色或晕线(花纹)只代表一种具体的现象范围,如红色表示棉花、蓝色表示水稻。

质底法中同一颜色有时固定代表每一类现象,有的则不一定固定代表某种现象,而仅仅用以表示区域单元的差别,如政区图中的各行政区。

⑤点数法与分级统计图法:

这两种方法都可以用来表示分散分布的现象的集中程度和发展水平。

(1)表示的手段不同;

(2)分级统计图法能简单而鲜明地反映地区间的差别,尤其是反映各区域经济现象的不同发展水平,能得到各地区简单的相对数量指标的概念。

点数法能较好地现象分布的地理特征,它能反映现象的绝对指标;

(3)点数法比分级统计图法统计得详细,但分级统计图法更实用,易于设计与制作。

⑥分区统计图表法与分级统计图表法:

分区统计图表法与分级统计图表法均是以统计资料为基础的表示方法。

他们都能反映各区划单元之间的数量差别,但不能反映每个区划单元内部的具体差异。

(1)分区统计图表法的分区比较固定,如以某一级行政区域为划分依据,分级统计图法则不然,它是以相对数量指标的分级为划分依据的。

当分级改变后,各色级的范围也随之改变;

(2)当各个区划单元的数量指标值很接近时,从分区统计图表上很难看出它们的差别,而在分级统计地图上只要适当地选择分级就可清楚地表现出其微小的差别。

其次在同一幅分区统计图表上可以明显地反映出现象的几种指标的结构,分级统计图上则很困难。

但表示单个指标时,色级要比统计图表明显得多;

(3)分级统计图法可以与其他精确制图方法配合使用,但分区统计图表法较难配合,特别与符号法不宜一起出现。

5、表示方法的分类:

(1)按制图现象数量和质量指标显示的可能性可分为:

①以显示质量指标为主的——质底法、范围法、线状符号法;

②以显示数量指标为主的——等值线法、点数法、分级统计图法、定位图表法;

③显示全能指标的——运动线法、定点符号法、分区统计图表法。

(2)按对现象显示的精确程度可分为:

①精确的——定点符号法、精确线状符号法、精确质底法、等值线法、精确范围法、定位布点法(点数法)、精确运动线法、定位图表法(典型定位点);

②概略的——概略线状符号法、概略质底法和网格法、概略范围法、定位图表法(均匀定位点)、均匀布点法(点数法)、分区统计图表法、分级统计图法、概略运动线法。

(3)按对现象时间变化的显示可分为:

①某一特定时刻——除运动线法外都可使用;

②现象的移动——运动线法及其与定点符号法、线状符号法等的配合;

③周期变化——定位图表法;

④某一段时间内的变化——定点符号法、线状符号法的组合、等值线法、点数法、范围法的组合、分区统计图表法、分级统计图法。

6、表示方法配合运用的原则:

①应采用恰当的表示方法和整饰方法,明显突出地反映地图主题内容;

②表示方法的选择应与地图内容相适应;

③应充分利用点状、面状和线状表示方法相配合。

一般说,在一幅地图上不宜多于3—4种表示方法;

④当两种近似的表示方法配合时(如质底法和范围法),应注意突出主要者。

如质底法用底色,范围法用区域符号或晕线;

⑤当两种以上的表示方法或整饰方法配合时,应特别注意色彩的选择,以保证地图清晰易读。

7、表示方法与表达手段的关系:

①表示方法和表达手段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两个科学范畴。

②两者是相互依存的关系。

没有不为某种表示方法服务的表达手段,也没有不采用任何表达手段的表示方法。

③两者互相配合以增强地图的功能。

④表示方法和表达手段是地图设计时应考虑的一个完整体系,它取决于地图用途、资料可能等特点。

表示方法主要反映地图的数量特征,而表达手段着重显示地图的感受功能。

8、表示方法的变种及其功能扩充:

(1)剖面法:

任何地图都能很好地反映现象水平分布的特征,但对垂直分布现象的反映却难以完善。

剖面法则是反映现象垂直分布较理想的方法,因此常能对地图的某些特征地区起到很好的补充作用。

常见的剖面有地形剖面、地质剖面、地貌剖面、河流纵剖面、土壤剖面和表示植被垂直分布的地带谱等等。

在自然地理综合剖面上,常反映随地形起伏的地表植被和土壤及成土母质的关系。

剖面的选择常常是通过对现象的分析、研究,定出最能反映该现象特征和最有代表性的或理想的剖面。

有时地形剖面则沿着某一条纬线或经线选择,也有的是将区域按纬度分为许多一定间隔的带,每一带上做一个剖面图,绘于地图中,这对表现区域内的地形起伏有很好的效果。

垂直起伏的高度与现象的水平分布面比较总是很小的,为了明显起见,常常将垂直比例尺夸大,一般超过水平比例尺的5倍乃至10倍。

(2)金字塔图表法:

金字塔图表是因其形似金字塔而得名。

它是由代表不同指标(或不同级)的水平柱叠加而成的,具体做法是:

将现象按一定的指标分类或分级,每一类(或每一级)由于其数量指标不同而绘出了长短不同的水平柱,将这些水平柱叠加就构成了金字塔图表。

金字塔图表可以反映现象的结构、数量和质量特征,如工业中按各个大的行业系统分成若干个类,每一类的产值可按期相应数量画出不同的水平柱。

这种图表对剖析社会经济现象的结构、数量和质量对比都比圆形或方形的结构图形要深入得多,在专题地图中被广泛采用。

(3)解析图表法:

为了说明某专题现象与主要相关因素之间的关系,常用两种相关元素的解析图表来表示,如温度与降水的关系,降水与月份的关系,降水、蒸发与径流的关系,河流长度和流域面积的关系等。

它们对揭示现象之间的联系及数量对比有着极为直观的效果。

(4)三角形图表法:

它可以编制成一幅类似质底法的地图,分区范围则是各行政单元,在这种地图中三角形图表是作为图例形式出现的;

也可以作为一种独立的图表,表示点上(符号法)或区域总值(分区统计图表)。

三角形图表的结构原理:

在任一正三角形中,若有已知点A和B,即可求得A、B点到各边的三条垂线长。

反之,如果知道了某点到各边的三条垂线长,即可在正三角形中求得点的位置。

不管哪一点,它的三条垂线长之和总等于正三角形的高,这是个定值。

可在三角形的每条边上均匀地分为10等分,每一等分表示占有该边总量的10%,依此逆时针(或顺时针)注上百分比数值,并联结成网。

第三章

1、专题制图要素的数据类型:

地图上的数据除了说明性数据(如图名、图例、文字说明)外,主要由地理数据构成,地理数据是地图数据的主要内容,可分为定位数据、属性数据和时间数据。

属性数据是对地图要素质量特征和数量特征的描述,根据其对现象描述的精确程度分为定性数据和定量数据。

只描述现象的固有特征或相对等级、次序,即描述现象的定性特征而不涉及定量特征的数据。

定性数据蕴含着事物的分类系统,而且绝大多数的分类系统都是一个层次结构,因此定性数据不仅表示事物的同与异,而且可反映事物在分类中所处的相对位置。

定性数据对应于量表系统的定名量表和顺序量表。

包括两种,完全定量化数据和分级数据。

定量数据对应于量表系统的间隔量表和比率量表。

完全定量化数据课完整地定量化描述事物,它不但有计量单位,而且有起始点,可描述物体的绝对量完全定量化数据除了具有分级数据描述事物差异的能力外,还可以明确描述事物间的比率关系。

分级数据不仅可以描述事物的等级和次序,而且可定量地描述事物间差异的大小。

2、专题数据分类处理的原则与方法:

分类原则:

①自然要素的分类是相应学科的任务,但由于制图表象的特殊性,还存在着适宜于制图表达的制图分类方法。

学科分类是按照该学科研究确定的指标进行分类的;

②由于地图比例尺的限制,学科分类的多级制不一定能在地图上完全反映出来,通常小比例尺图上反映较高的一、二级,大比例尺图上反映较低的一、二级;

③由于地图表达能力的限制,某些学科分类的分级制不一定能全部用制图方法显示,同时根据制图地区要素分布的具体特点,不一定包括学科分类某一级的全部类型;

④自然要素的分类标志主要是按要素的发生、发育状况或某些条件下的变化进行分类,这种分类方法具有科学的实用价值。

综上所述,选用什么分类原则与地图用途有关,而分类的详细性则要顾及到地图比例尺的可能和制图区域的特点,并且分类也影响到制图综合的复杂程度。

分类方法:

①判别分析方法:

根据已掌握的历史上每个类别的若干样本地数据信息,总结出客观事物分类的规律性,建立判别公式和判别准则,判别该样本所属的类型。

判别分析必须事先知道各种类别的类型和数目,并要有一批来自各类的样品才能建立判别函数以及对未知属性的样品进行判别和归类;

②系统聚类方法:

是运用最多的一种聚类方法,聚类的依据是把相似的样本归为一类,把差异大的样本区别开来,成为不同的类。

它是一种定量方法,样本之间的相似性和差异性统计量有多种定义方法。

其基本思想是:

先将几个样本各自为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