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下古文教学文档.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3725436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29.6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下古文教学文档.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七下古文教学文档.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七下古文教学文档.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七下古文教学文档.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七下古文教学文档.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七下古文教学文档.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七下古文教学文档.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七下古文教学文档.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七下古文教学文档.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七下古文教学文档.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七下古文教学文档.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七下古文教学文档.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七下古文教学文档.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七下古文教学文档.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七下古文教学文档.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七下古文教学文档.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七下古文教学文档.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七下古文教学文档.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七下古文教学文档.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七下古文教学文档.docx

《七下古文教学文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下古文教学文档.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七下古文教学文档.docx

七下古文教学文档

《伤仲永》

一、用原文回答问题。

  1、文中交代方仲永的籍贯、身份、姓名及家世的句子是: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2、第一段中刻画出方仲永的父亲贪利而自得,可悲可叹的愚昧无知之态的句子是: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3、方仲永五岁作诗能"指物作诗立就",而且"文理皆有可观者";十二三岁时作的诗已经"不能称前时之闻";二十岁就"泯然众人矣"。

  4、幼年时的方仲永有令人称奇的表现是:

  A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B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C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5、父亲"不使学"的原因的句子是: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6方仲永最终"泯然众人"的原因是:

不使学。

  7、点出仲永才能衰退的原因的三个字是:

不使学

  8、揭示仲永由"奇人"转变为"凡人"的原因的语句是:

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9、在作者看来,方仲永"卒之为众人"的原因是:

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10、点明方仲永天赋消失的一句话是:

泯然众人矣。

  11、交代方仲永小时候是位"奇才",长大后却变成一位平庸无奇的人的原因的语句是: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12、仲永变成普通人的个人、直接原因的语句是:

不使学。

  13、仲永变成普通人的道理、根本原因的语句是:

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14、在第二段中表明作者写《伤仲永》目的的句子是:

  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邪!

  15、在学业上,不管天生聪明与否,应该采取的正确态度是:

"受于人"或"受之人"

  16、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有三个阶段,请分别引用文中原句回答:

  ⑴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⑵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⑶泯然众人矣。

  17、作者认为"仲永之通悟"是由于:

"受之天",他的才能衰退是由于"受于人者不至"。

至此作者认为在"受之天"和"受之人"的两个因素中,后天教育因素对于一个人的成才更为重要。

  18、"不能称前时之闻"中的"前时之闻"具体指:

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二、回答问题。

  1、本文题目是《伤仲永》,文中的"伤"是什么意思?

为什么要"伤"?

(伤这一主题是如何体现的?

  答:

伤是哀伤、叹惜的意思。

因为仲永原本是天才,没有得到后天良好的教育,而变的平庸。

通过从仲永的才思敏捷到才思衰退的对比体现出来的。

  2、"世隶耕"三个字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答:

对"未尝识书具"、"不使学"的必要铺垫和对方仲永天资过人的有力衬托,同时暗示了造成他命运的家庭背景。

  3、开篇一句交代了方仲永的那些方面?

答:

籍贯、身份、姓名及家世

4、忽啼求之,“啼”字有什么作用?

答:

“啼”字生动地写出方仲永索求书具的儿童情态。

  5、文中"邑人奇之"的"奇"有什么含义?

(侧面描写)

答:

"奇"是"对……感到好奇"的意思。

但不止是好奇,也会有尊重人才的意思,表明仲永的才能得到全县人的承认。

6、“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运用了什么描写方式?

答:

侧面描写

  7、从"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中,可以看出仲永的父亲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答:

贪图钱财,目光短浅,愚昧无知。

8、分析“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一句。

答“利”:

表现了其父贪求钱财、鼠目寸光的性格特点。

“环谒”:

概括了其父求财的可鄙行为。

“不使学”:

暗示了仲永“泯然众人”的必然结果。

本句用极其凝炼的笔墨,揭示了仲永才能衰竭,天资尽丧的原因。

  9、作者为什么极力渲染方仲永幼时的天资?

  答:

写出了仲永的天资聪明,与后文形成对比,为了强调后天的教育和培养对人的才能的发展是十分重要的,让读者领悟到人的天资和后天成才的关系,更能突出伤这一主题。

  10、"余闻之也久"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答:

承上启下,体现了仲永的天资非凡,名声在外。

前半部分的表达方式是:

仲永的故事有详有略,有见有闻,有什么作用?

  11、文中的"受之天"指的什么?

"受之人"又指的什么?

  答:

"受之天"是指人的先天条件好,即有天赋。

"受之人"指人所受到的后天教育。

  12、作为家长,在发现孩子天资聪慧时应该怎样做?

方仲永的父亲是怎样做的?

他为什么会这样做?

  答:

因材施教,及时让孩子接受良好的教育,使其才能得到充分的发展;"不使学";父利其然也、世隶耕、"邑人"的"捧杀"。

  13、"泯然众人矣"一句流露出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

对方仲永"泯然众人"感到哀伤、惋惜。

  12、从最后一段的议论看,作者通过方仲永从5岁到20岁才能发展变化的故事,意在说明什么道理?

答:

说明人的天资和后天成才的关系,强调后天的学习更为重要。

最后一段的作用是什么?

  14、本文中仲永由天资过人到平庸无七的变化过程说明了什么?

(仲永的故事给了我们什么启示?

  答:

一个人即使有很高的天赋,如果不继续努力学习新知识,也很难取的成就。

  15、方仲永这一故事的结局是什么?

读完本文,你悟出什么道理?

(本文作者要讲述的道理是什么?

  答:

泯然众人矣。

说明了人的天资与后人成材的关系。

人的才能有赖于后天的教育和培养,即使是天赋很高的人,如果不受教育,也会变成平庸无能的人。

  16、你怎样看待方仲永的父亲的做法?

  答:

方仲永的父亲贪图小利却断送了仲永的前途,这是相当愚昧无知的,是让人鄙弃的。

  17、文章最后一段议论讲述了什么道理?

对作者的评论你有什么看法?

  答:

强调后天的教育和培养对发展才能的重要性,形象地说明了后天学习对人发展的重要性。

  人的才能并非天生不变,教育和学习在一个人的成长中是很重要的。

  18、你认为资质聪明的人怎样才能成才?

  答:

不骄傲,勤努力,发扬自己的长处,继续发展。

  19、你认为人的天资和后天教育培养是什么关系?

哪方面更重要?

  答:

二者相辅相成,后天教育更为重要。

  20、如果你天资聪颖,是一个方仲永式的神童,你将怎样做?

  答:

如果我是个神童,我也会努力学习,在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不学习将会落后,我要勇于进取,敢为人先,将来更好地回报社会。

  21、如果你学习成绩一般,你是否会自暴自弃?

  答:

如果我成绩一般,我也会加倍努力,以为我知道"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道理。

  22、请你结合本文内容写几组不少于五言的对偶句。

答:

1、方仲永空有天资智,朱买臣全靠勤奋功。

2、聪慧无为伤仲永,勤奋有成勉后生。

 

《木兰诗》

一、文学常识积累

本文选自     代郭茂倩编的《     》,这是南北朝时期北方的一首乐府民歌。

本文与《         》被称为乐府民歌中的“双璧”。

答案:

宋乐府诗集《孔雀东南飞》

二、字词句积累

(一)、看拼音写汉字或看汉字写拼音

机杼声(  )军帖(   )可汗大点兵()()

鞍鞯()辔头()燕山胡骑鸣啾啾()()

鸣jiānjiān()赴róng()机传金tuò()阿姊()

著(  )我旧时裳()磨刀霍霍()

答案:

zhùtiěkèhánānjiānpèiyānjìjiū溅溅

戎柝zǐzhuóchánghuò

(二)、重点字词解释

1、惟闻女叹息(   )     2、愿为市鞍马(   )

3、旦辞爷娘去(   )    4、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

5、关山度若飞(   )    6、朔气传金柝(   )

7、木兰不用尚书郎(   )8、策勋十二转(   )

9、赏赐百千强(   )  10、出郭相扶将(   )

11、著我旧时裳(   )12、雄兔脚扑朔(   )

13、雌兔眼迷离(   )14、安能辨我是雄雌(   )

答案:

1、只2、买3、早晨4、只5、过6、北方7、不愿做8、记功9、有余10、外城11、穿12、动弹13、眯着眼14、怎么

(三)、通假字

1、对镜帖花黄:

    通      译为:

       

2、出门看火伴:

    通      译为:

      

答案:

1、“帖”同“贴”,粘贴

2、“火”同“伙”,伙伴

(四)、古今异义词

1、木兰当户织

2、军书十二卷

3、从此替爷征

4、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5、出郭相扶将

6、双兔傍地走

答案:

1、户:

古义:

门   今义:

窗户

2、十二:

古义:

表多数,不是确指   今义:

数词,十二

3、爷:

古义:

父亲  今义:

爷爷

4、但:

古义:

只   今义:

但是,表转折关系的连词

5、郭:

古义:

外城今义:

姓氏

6、走:

古义:

跑   今义:

行走

(五)、一词多义

1、市:

愿为市鞍马(     )东市买骏马(   )

2、度:

关山度若飞(     )孤不度德量力(   )《隆中对》

3、策:

策勋十二转(     )策之不以其道(   )《马说》

执策而临之(   )《马说》

4、强:

赏赐百千强(   )余强饮三大白(  )《湖心亭看雪》

项为之强(   )《童趣》

5、安:

安能辨我是雄雌(   )风雨不动安如山(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答案:

1、买;集市2、过;衡量3、记;用马鞭打,这里是驱使、驾驭;马鞭4、有余;尽力;同“僵”,僵硬5、怎么;安稳

(六)、词类活用

策勋十二转:

策:

名词做动词,译为:

(七)、重点句子翻译

1、可汗大点兵

2、愿为市鞍马

3、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

4、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5、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

6、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7、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

8、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答案:

1、皇上大规模的征兵。

2、我愿意为此去买鞍马。

3、不远万里奔赴战场,翻像飞一样的跨过一道道关,越过一座座山,北方的寒气传送着打更的声音。

4、将士们经过无数次出生入死的战斗,十年之后才得胜而归。

5、天子问木兰有什么要求,木兰不愿做尚书郎这样的官。

6、希望骑上一匹好骆驼,借助它的脚力送我回故乡。

7、雄兔的脚喜欢乱搔乱扑腾,雌兔的两眼老是眯缝着。

8、它们挨着一起在地上跑的时候,又怎能分辨得出谁雄谁雌呢?

三、理解性默写

1、《木兰诗》中写木兰从军的原因是:

                                          

2、《木兰诗》中表现木兰出征前紧张繁忙、周密有序的预备情形的几句是:

                                                               

3、《木兰诗》中写爷娘、姐姐、弟弟迎接木兰归来的诗句是:

                        

4、成语“扑朔迷离”出自《木兰诗》中的:

                                   

5、《木兰诗》中简写木兰奔赴战场的两句:

                                     

6、《凉州词》诗云: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木兰诗》中有相似的两句诗是:

                                  

                                    

7、《木兰诗》中写征途遥远行军神速的语句是:

                                 

8、《木兰诗》中体现木兰战功卓著的是:

                                               

9、《木兰诗》中运用对偶写边塞夜景和军营寒苦:

                                    

10、《木兰诗》中描写木兰辞别父母踏上征途情景、思念亲人的诗句是:

                                                            

答案:

1、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

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

2、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貉,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3、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

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

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4、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

5、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6、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7、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8、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9、朔气传金析,寒光照铁衣。

10、旦辞爷娘去,暮至黄河边。

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但辞黄河去,暮宿黑山头。

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四、内容及写法理解

1、《木兰诗》是一首长篇叙事诗,诗歌描述了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刻画了木兰这一生动形象:

勤劳、善良、淳朴、谨慎(女儿性情)巾帼英雄爱国、渴望和平机智、勇敢、刚毅、忠孝,表现的古代劳动人民乐观勇敢的爱国精神,以及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2、详略得当的写法  

3、多种修辞手法运用:

互文,夸张,比喻,排比

《孙权劝学》复习

一、整体感知

1、作者简介:

司马光,字君实,陕西夏县人,北宋大臣,著名的政治家、史学家。

著名的司马光砸缸救人的故事,表现的是他机智勇敢,智勇双全,乐于助人,冷静沉着,聪明的性格特征。

2、题目解说:

(1)孙权:

字仲谋,三国时吴国的创建者。

劝学:

鼓励学习

(2)本文选自《资治通鉴》,题目是编者加的。

《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的一部编年体史书,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

《资治通鉴》的编写,为我国提供了一部非常有价值的历史资料,它是继《史记》之后的我国又一历史巨著;然而就其编写目的而言,正如题名一样:

“鉴于往事,资以治道”,是为使后代统治者吸取前代盛衰兴亡的经验教训,所以它着重于政治、军事,而缺少社会经济变动的记载。

3、作品理解:

(1)主题思想:

本文描写了吕蒙在孙权劝说下,“乃始就学”,其才略很快就有惊人的长进的故事,说明了学习的重要性。

(2)结构:

孙权劝学——吕蒙治学——鲁肃叹学(鲁肃叹学侧面表现了吕蒙的学有所成)

(3)写作特点:

对话揭示人物性格

 

4、作品启示(与《伤仲永》一文比较阅读):

(1)内容比较:

本文写吕蒙“当涂掌事”后,经孙权劝说“乃始就学”,其才略很快就有了惊人的长进;《伤仲永》写出了方仲永幼年聪慧过人,却因其父“不使学”而“泯然众人”。

两文的内容都和学习有关,却一正一反,一是年长好学,学有所成,一是幼年不学,毫无所成,从不同的方面说明了学习的重要性。

(2)写法比较:

本文以对话为主,言简意丰,《伤仲永》叙议结合,借事说理。

5、句子品味:

(1)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指出“学”的必要性;

(2)卿言多务,孰若孤:

指出“学”的可能性;

(3)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情不自禁的赞叹,表现吕蒙因“学”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惊人长进。

(4)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三日,形容时间短;刮目,擦拭眼睛,表示十分惊奇、难以置信的样子。

吕蒙以当之无愧的态度表明了自己才略增长之快之大。

二、文段阅读

初,权谓吕蒙曰:

“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蒙辞以军中多务。

权曰: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

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蒙乃始就学。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蒙曰: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1、填空

《孙权劝学》选自______,这是一部______体史书,主持编撰的是____代___家___。

____的意思是帮助治理朝政的历史借鉴。

《资治通鉴》编年 宋 政治家 司马光  资治通鉴

2、解释下列加点字

(1)谓  告诉                    (5)当涂当道、当权

(2)若  象                      (6)治经研究儒家经典

(3)益  收获、好处              (7)涉猎粗略的阅读

(4)遂  于是                    (8)见事认清事物

3、辨析古今异义

(1)孤(古)古时王侯的自称(今)单独;独特的;幼年失去父母的

(2)治(古)研究(今)整治;社会安定;处罚;治疗;消灭

(3)博士(古)指专管经学传授的官员(今)现一般指学位的最高级别

(4)但(古)只是(今)表转折

(5)往事(古)历史(今)以往的事情

4、选出下列加点词解释相同的两组

(1)A卿今当涂掌事/摩拳擦掌      B蒙辞以军中多务/不辞辛苦

C但当涉猎/门当户对          D见往事耳/往事如烟

(2)A蒙乃始就学/顺利就业        B及鲁肃过寻阳/将功补过

C即更刮目相待/改弦更张      D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见死不救

B推辞(A掌管/手掌;C应当/相称;D历史/以往的事情)

A开始进行,从事;C重新;(B到/过错;D认清/看见)

5、解释下列成语

(1)吴下阿蒙

吴下:

现江苏长江以南;阿蒙:

指吕蒙。

居处吴下一隅的吕蒙。

比喻人学识尚浅。

(2)刮目相待

指别人已有进步,不能再用老眼光去看他。

或比喻去掉旧日的看法,用新的眼光来看待人或事物。

(刮目:

擦眼睛,表示用新眼光看人。

 6、翻译下列句子

(1)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我难道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专管经学传授的博士吗?

(2)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你现在的才干、谋略,(已)不再是(当年)吴地的(那个)阿蒙了!

(3)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我经常读书,自认为大有好处。

(4)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你现在当权管事了,不可以不学习。

(5)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志士离别三日,就应该重新擦亮眼睛用新的眼光相看了,长兄为什么认清这件事情这么晚哪!

(6)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鲁肃于是拜见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为朋友后分别了。

7、整体感知课文后回答下列问题

(1)鲁肃为什么与吕蒙结友?

鲁肃之所以主动与吕蒙结,是因为鲁肃为吕蒙的才略所折服而愿与之深交,表明鲁肃爱才、敬才,二人情投意合。

从侧面表现了吕蒙才略的惊人长进。

(2)吕蒙的变化对你有什么启示?

人的成才和天赋没有很大关系,先天的不足完全可以通过后天的努力弥补。

不管天赋怎样,只有努力学习才能学有所成。

8、说明文中三个人物的身份,并根据文意,说说各自的性格特点

(1)孙权:

三国时吴国国君,对部下既严格要求,又能循循善诱,耐心教导

(2)吕蒙:

吴国名将 知过能改,有军人的坦诚豪爽

(3)鲁肃:

吴国谋士 文人雅士,豪爽而不失风度,对朋友的进步十分高兴。

9、用原文回答

(1)孙权为什么要劝吕蒙学习?

 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2)表明吕蒙自己治学的毅力和自信心的的语句是哪句?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3)孙权现身说法劝吕蒙读书的句子是哪个?

卿言多务,孰若孤?

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10、用“‖”将文段分为两层,并概括层意。

“蒙乃始就学”前划开。

第一层写孙权劝学,第二层写吕蒙治学并学有所成(鲁肃赞学)

11、文中最突出的的描写方法是什么?

对话(语言)描写

 

《口技》文言文考试

班级姓名座号成绩

1、宾客意少舒()。

A.宾客的意见很少舒心的。

B.宾客的情绪稍微放松了些。

C.宾客的心情很少舒心。

D.宾客的心情渐渐舒畅

2、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

A.于是,客人们没有一个不吓得变了脸色,离开座位,卷起袖子,露出手臂。

B.于是,客人们没有一个不吓得变了脸色,离开座位,振奋得伸出了手臂。

C.在这种情况下,客人们没有一个不吓得变了脸色,离开座位,卷起袖子,露出手臂。

D.在这种情况下,客人们没有一个不吓得变了脸色,振奋得伸出了手臂。

3、下面的词古今词义区别较大,试解释古义。

但(  )  是(  )  毕(   )  目(   )意()少(  )  虽(   )  名(   )  股(   )  走(   )

4.解释下面五个多义词

妙:

众妙(   )毕备    以为妙(   )绝绝:

以为妙绝(   )    群响毕绝(   )

指:

手有百指(   )    不能指(   )其一端坐:

稍稍正坐(   )    满坐(   )宾客

5、注音。

少顷(shǎo)犬吠(fèi)呓语(yì )夫叱大儿声(chì)夫齁声起(hōu)意少舒(shāo)

中间(jiàn)曳(yè)屋许许(hǔ)声几欲先走(jī)屏障()絮絮()

6、选择下列短语与课文中短语用法相同的词:

(直接写字母序号)

A丑态毕露A心情舒畅A至理名言

众妙毕备B毕业典礼()宾客意少舒B动作舒缓()不能名其一处B莫可名状()

C毕恭毕敬C舒筋活血C有名无实

7、解释加框的文言字词的意思。

(直接写在加框的字词下面)

京中有善口技者。

会宾客大宴,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

而已。

众宾团坐。

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遥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欠伸,其夫呓语。

既而儿醒,大啼。

夫亦醒。

妇抚儿乳,儿含乳啼,

妇拍而呜之。

又一大儿醒,絮絮不止。

当是时,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

夫叱大儿声,一时齐发,众妙毕备。

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未几,夫齁声起,妇拍儿亦渐拍渐止。

微闻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倾侧,妇梦中咳嗽。

宾客意少舒,

稍稍正坐。

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

两儿齐哭。

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

凡所应有,无所不有。

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

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

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8、全文围绕哪一个字来写的?

课文第一句“京中有善口技者”在全文起何作用?

善这一句交代口技表演者名气大、技艺高。

“善”字统领全篇,全文的内容情节都是围绕“善”来展开的。

9、口技艺人表演的精彩从哪些方面表现出来?

课文直接描摹表演的内容和过程,这是从正面表现口技者的技艺精湛。

另外还有侧面的描写,请一一指出,并谈谈侧面描写有什么作用?

艺人惟妙惟肖的表演宾客如临其境的反应简单的道具

侧面描写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在几个场面表演中观众的不同神情举止的变化,二是在首尾两段中对道具和场地气氛的描写。

侧面描写从不同角度衬托出表演者的高超技艺,使文章表现手法富于变化,增强了感染力,显得真实可信。

10、“满堂寂然,无敢哗者”,作者这样写作用何在?

(1)衬托出表演者技艺高超,也表达了客人们对这位表演者向往之情;

(2)又为即将开始的表演营造安静的气氛,是为下文作烘托和埋下伏笔。

11、文章首尾都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