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鲁迅先生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3730132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回忆鲁迅先生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回忆鲁迅先生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回忆鲁迅先生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回忆鲁迅先生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回忆鲁迅先生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回忆鲁迅先生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回忆鲁迅先生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回忆鲁迅先生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回忆鲁迅先生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回忆鲁迅先生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回忆鲁迅先生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回忆鲁迅先生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回忆鲁迅先生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回忆鲁迅先生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回忆鲁迅先生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回忆鲁迅先生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

《回忆鲁迅先生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回忆鲁迅先生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回忆鲁迅先生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

步伐轻捷

“刚”“一”“同时”(行为描写)

品评衣着细致随和善解人意

“你不穿我才说的,你穿的时候,一说,你该不穿了。

真诚待友体贴而真挚

之一:

夜谈:

“嘱咐”“一定”“一定嘱咐”

之二:

吃韭菜合子:

“笑”——冲

第43小节“一提议”“必然”“还是”“举着筷子问:

‘我再吃几个吗?

’以及第44小节,流露出鲁迅对对小辈的体恤,还有妻子敬重与依赖。

之三:

两次来访

“好久不见,好久不见”不乏幽默

“笑”——一种冲破忧郁心境的展然的会心的笑

之四:

冯雪峰来访

与青年人交往:

宽容赤子之心

“深恶痛绝”“但”“每封”“不同角落”

“眼睛不济时,便戴起眼睛来看,常常看到夜里很深的时光”

(三)感悟平凡鲁迅之中蕴含的不平凡:

(逆流而上,感悟真人鲁迅)

如果说体贴、明朗的笑、幽默现了他和我们一样也是拥有喜、怒、哀、乐的“普通人”。

然而在文章的最后部分似乎品出了异于常人的鲁迅,有些感动,我们仿佛又看到了“俯首甘为孺子牛”的鲁迅。

请学生们再细细品读挖掘文字背后的鲁迅,在那些看似平凡的言行中是否蕴含着不凡之处。

(同学再次研读课文,回答,教师引导深入,适时补充背景)

“心里的欢喜”“仿佛不顾一切”“旷代的全智者的催逼”的“眼光”

“幻想”“安顿”“沉思”“谈得热闹”“校对瞿秋白的《海上述林》”……

(要点)明朗背后的澄澈,轻捷背后的坚定,细致背后的宽厚,体贴背后的原则,以及不是流露的天真、处逆境而不弃追求,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真实的鲁迅,即真人鲁迅,而“真”恰恰不易做到,尤其在那样的年代难能可贵,实可谓一字千钧,凡人鲁迅因坚持真实而铸就伟大。

(四)深入探讨,回味悟旨,学习写法

1、深入探讨鲁迅:

伟人→凡人→真人

2、同学可发表质疑

3、学习作者看似随意,但倾注满腔真挚,善用细节等生活琐事勾勒出真实的人物性格和丰富的内心世界。

阅读鲁迅的著作,我们可以感知作为思想家和文学家的鲁迅;

今天又通过萧红的回忆,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个生活化真实化的鲁迅,让我们亲临到鲁迅伟大而平凡的精神,他的关心、扶持青年人和热爱祖国、支持革命是寓于平凡而真实的日常生活中的,或许正如人们所说,伟大正是寓于这种平凡之中吧,也一如他在诗歌中所说的那样:

心事浩茫连广宇,于无声处听惊雷。

(五)作业:

阅读《回忆鲁迅先生》全文以及唐弢《锁忆》比较两者之不同(描写侧面或写作手法),并落实成文。

七、参考资料:

鲁迅自传

鲁迅,以一八八一年生于浙江之绍兴城内姓周的一个大家族里。

父亲是秀才;

母亲姓鲁,乡下人, 

她以自修到能看文学作品的程度。

家里原有祖遗的四五十亩田,但在父亲死掉之前,已经卖完了。

这时我大约十三四岁,但还勉强读了三四年多的中国书。

因为没有钱,就得寻不用学费的学校,于是去到南京,住了大半年,考进了水师学堂。

不久,分在管轮班,我想,那就上不了舱面了,便走出,另考进了矿路学堂,在那里毕业,被送往日本留学。

但我又变计,改而学医,学了两年,又变计,要弄文学了。

于是看些文学书,一面翻译,也作些论文,设法在刊物上发表。

直到一九一○年,我的母亲无法生活,这才回国,在杭州师范学校作助教,次年在绍兴中学作监学。

一九一二年革命后,被任为绍兴师范学校校长。

但绍兴革命军的首领是强盗出身,我不满意他的行为,他说要杀死我了,我就到南京,在教育部办事,由此进北京,做到社会教育司的第二科科长。

一九一八年“文学革命”运动起,我始用“鲁迅”的笔名作小说,登在《新青年》上,以后就时时作些短篇小说和短评;

一面也做北京大学,师范大学,女子师范大学的讲师。

因为做评论,敌人就多起来,北京大学教授陈源开始发表这“鲁迅”就是我,由此弄到段祺瑞将我撤职,并且还要逮捕我。

我只好离开北京,到厦门大学做教授;

约有半年,和校长以及别的几个教授冲突了,便到广州,在中山大学做了教务长兼文科教授。

又约半年,国民党北伐分明很顺利,厦门的有些教授就也到广州来了,不久就清党,我一生从未见过有这么杀人的,我就辞了职,回到上海,想以译作谋生。

但因为加入自由大同盟,听说国民党在通缉我了,我便躲起来。

此后又加入了左翼作家联盟,民权同盟。

到今年,我的一九二六年以后出版的译作,几乎全被国民党所禁止。

我的工作,除翻译及编辑的不算外,创作的有短篇小说集二本,散文诗一本,回忆记一本,论文集一本,短评八本,中国小说史略一本。

琐忆

唐弢

鲁迅先生有两句诗: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这是他自己的写照,也是他作为一个伟大作家的全部人格的体现。

当我还不曾和他相识的时候,时常听到有人议论他:

“鲁迅多疑。

”有些人还绘声绘色,说他如何世故,如何脾气大,爱骂人,如何睚眦必报,总之,鲁迅是不容易接近的,还是不去和他接近好。

中国有句成语,叫做“众口铄金,积毁销骨”,一次一次的造谣毁谤,也可以将真相埋没。

我于是相信了,不敢去接近他。

不过也曾有过一个时期,的确很想见见鲁迅先生。

一九三三年至一九三四年之间,鲁迅先生经常在《申报》副刊《自由谈》上写稿,攻击时弊,为了避免反动派的检查,他不断更换笔名。

我当时初学写作,也在这个副刊上投稿,偶而写些同类性质的文章。

我的名字在文艺界是陌生的,由于产量不多,《自由谈》以外又不常见,那些看文章“专靠嗅觉”的人,就疑神疑鬼,妄加揣测起来,以为这又是鲁迅的化名。

他们把我写的文章,全都记在鲁迅先生的名下,并且施展叭儿狗的伎俩,指桑骂槐,向鲁迅先生“呜呜不已”。

自己作的事情怎么能让别人去承担责任呢?

我觉得十分内疚,很想当面致个歉意,但又害怕鲁迅先生会责备我,颇有点惴惴不安。

正当想见而又不敢去见的时候,由于一个偶然的机缘,我却不期而遇地晤见了鲁迅先生,互

通姓名之后,鲁迅先生接着说:

“唐先生写文章,我替你在挨骂哩。

一切都在意料之中,一切又都出于意料之外。

我立刻紧张起来,暗地里想:

这回可要挨他几下了。

心里一急,嘴里越是结结巴巴。

鲁迅先生看出我的窘态,连忙掉转话头,亲切地问:

“你真个姓唐吗?

“真个姓唐,”我说。

“哦,哦,”他看定我,似乎十分高兴,“我也姓过一回唐的。

说着,就呵呵地笑了起来。

我先是一怔,接着便明白过来了:

这指的是他曾经使用“唐俟”这笔名,他是的确姓过一回唐的。

于是,我也笑了起来。

半晌疑云,不,很久以来在我心头积集起来的疑云,一下子,全都消尽散绝了。

从那一次和以后多次的交谈中,鲁迅先生给我的印象始终是:

平易近人。

他留着浓黑的胡须,目光明亮,满头是倔强得一簇簇直竖起来的头发,仿佛处处在告白他对现实社会的不调和。

然而这并不妨碍他的平易近人,“能憎,才能爱。

”或者倒可以说,恰恰是由于这一点,反而更加显得他的平易近人了吧。

和许多伟大的人物一样,平易近人正是鲁迅先生思想成熟的一个重要的标志。

对待青年,对待在思想战线上一起作战的人,鲁迅先生是亲切的,热情的,一直保持着平等待人的态度。

他和青年们谈话的时候,不爱使用教训的口吻,从来不说“你应该这样”、“你不应该那样”一类的话。

他以自己的行动,以有趣的比喻和生动的故事,作出形象的暗示,让人体会到应该这样,不应该那样!

有些青年不懂得当时政治的腐败,光在文章里夸耀中国地大物博;

看得多了,鲁迅先生叹息说:

“倘是狮子,夸说怎样肥大是不妨事的,如果是一口猪或一匹羊,肥大倒不是好兆头。

”有些青年一遇上夸夸其谈的学者,立刻便被吓倒,自惭浅薄;

这种时候,鲁迅先生便又鼓励他们说:

“一条小溪,明澈见底,即使浅吧,但是却浅得澄清,倘是烂泥塘,谁知道它到底是深是浅呢?

也许还是浅点好。

”记得在闲谈中,鲁迅先生还讲起一些他和青年交往的故事,至于自己怎样尽心竭力,克己为人,却绝口不提。

他经常为青年们改稿,作序,介绍出书,资助金钱,甚至一些生活上琐碎的事情,也乐于代劳。

有一次,我从别处听来一点掌故,据说在北京的时候,有个并不太熟的青年,靴子破了,跑到鲁迅先生住着的绍兴县馆,光着脚往床上一躺,却让鲁迅先生提着靴子上街,给他去找人修补。

他睡了一觉醒来,还埋怨补得太慢,劳他久等呢。

“有这回事吗?

”我见面时问他。

“呃,有这回事,”鲁迅先生说。

“这是为的什么呢?

“进化论嘛!

”鲁迅先生微笑着说,“我懂得你的意思,你的舌头底下压着个结论:

可怕的进化论思想。

我笑了笑,没有承认也没有否认。

“进化论牵制过我,”鲁迅先生接下去说,“但也有过帮助。

那个时候,它使我相信进步,相信未来,要求变革和战斗。

这一点终归是好的。

人的思想很复杂,要不然……你看,现在不是还有猴子吗?

嗯,还有虫豸。

我懂得青年也会变猴子,变虫豸,这是后来的事情。

现在不再给人去补靴子了,不过我还是要多做些事情。

只要我努力,他们变猴子和虫豸的机会总可以少一些,而且是应该少一些。

鲁迅先生沉默了,眼睛望着远处。

如果把这段话看作是他对“俯首甘为孺子牛”的解释,那么,“横眉冷对千夫指”呢?

鲁迅先生对待敌人,对待变坏了的青年,是决不宽恕,也决不妥协的,也许这就是有些人觉得他不易接近的缘故吧。

据我看来,“横眉冷对”是鲁迅先生一生不懈地斗争的精神实质,是他的思想立场的概括。

就战斗风格而言,又自有其作为一个成熟了的思想战士的特点。

他的气度,他的精神力量,在面对任何问题的时候,仿佛都有一种居高临下的优势:

从容不迫,游刃有余。

讽刺显示他进攻的威力,而幽默又闪烁着反击的智慧。

对社会观察的深刻,往往使他的批判独抒新见,入木三分。

鲁迅先生的后期杂文,几乎都是讽刺文学的典范,他的谈话,也往往表现了同样的风格。

日本占领东北以后,国民党政权依赖美国,宣传美国将出面主持“公道”,结果还是被人家扔弃了。

当宣传正在大吹大擂地进行的时候,鲁迅先生为我们讲了个故事,他说:

“我们乡下有个阔佬,许多人都想攀附他,甚至以和他谈过话为荣。

一天,一个要饭的奔走告人,说是阔佬和他讲了话了,许多人围住他,追问究竟。

他说:

‘我站在门口,阔佬出来啦,他对我说:

滚出去!

’”听讲故事的人莫不大笑起来。

还有一次,国民党的一个地方官僚禁止男女同学,男女同泳,闹得满城风雨。

鲁迅先生幽默地说:

“同学同泳,皮肉偶而相碰,有碍男女大防。

不过禁止以后,男女还是一同生活在天地中间,一同呼吸着天地中间的空气。

空气从这个男人的鼻孔呼出来,被那个女人的鼻孔吸进去,又从那个女人的鼻孔呼出来,被另一个男人的鼻孔吸进去,淆乱乾坤,实在比皮肉相碰还要坏。

要彻底划清界限,不如再下一道命令,规定男女老幼,诸色人等,一律戴上防毒面具,既禁空气流通,又防抛头露面。

这样,每个人都是……喏!

喏!

”我们已经笑不可抑了,鲁迅先生却又站起身来,模拟戴着防毒面具走路的样子。

这些谈话常常引起我好几天沉思,好几次会心的微笑,我想,这固然是由于他采取了讽刺和幽默的形式,更重要的,还因为他揭开了矛盾,把我们的思想引导到事物内蕴的深度,暗示了他的非凡的观察力。

我又想起一件事情。

我的第一本书,最初也是经鲁迅先生介绍给一家书店,而后又由另一家拿去出版了的。

当时因为杂志上一篇《闲话皇帝》的文章,触犯了日本天皇,引出日本政府的抗议,国民党政权请罪道歉,慌做一团,检查官更是手忙脚乱,正在捧着饭碗发抖。

书店把我的原稿送去审查,凡是涉及皇帝的地方,不管是中国的还是外国的——从秦始皇到溥仪,从凯撒大帝到路易十六,统统都给打上红杠子,删掉了。

好几处还写着莫名其妙的批语。

我一时气极,带着发还的原稿去见鲁迅先生,把这些地方指给他看。

“哦,皇帝免冠啦!

”鲁迅先生说。

“您看,还给我加批呢。

强不知以为知,见骆驼就说马肿背,我真不懂得他们为什么要讲这些昏话!

“骗子的行当,”鲁迅先生说,“总要干得像个骗子呀。

其实他们何尝不知道是骆驼,不过自己吃了《神异经》里说的‘讹兽’的肉,从此非说谎不可,这回又加上神经衰弱,自然就满嘴昏话了。

鲁迅先生站起身,在屋子里踱了几步,转身扶住椅背,立定了。

“要是书店愿意的话,”他说,“我看倒可以连同批语一起印出去。

过去有钦定书,现在来它一个官批集,也给后一代看看,我们曾经活在什么样的世界里。

“还要让它‘流芳’百世吗?

“这是官批本,”鲁迅先生认真地说,“你就另外去印你自己的别集。

快了!

一个政权到了对外屈服,对内束手,只知道杀人、放火、禁书、掳钱的时候,离末日也就不远了。

他们分明的感到:

天下已经没有自己的份,现在是在毁别人的、烧别人的、杀别人的、抢别人的。

越是凶,越是暴露了他们卑怯和失败的心理!

听着鲁迅先生的谈话,昏沉沉的头脑清醒过来,我又觉得精神百倍了。

在苦难的梦魇一样的日子里,鲁迅先生不止一次地给我以勇气和力量。

他的深刻的思想时时散发出犀利的光彩。

说话时态度镇静,亲切而又从容,使听的人心情舒畅,真个有“如坐春风”的感觉。

“如坐春风”,唔,让人开怀令人奋发的春风呵!

每当这种时候,我总是一面仔细地吟味着每句话的含义,一面默默地抑制着自己的感情。

不然的话,我大概会呼喊起来。

真的,站在鲁迅先生面前,我有好几次都想呼喊,我想大声呼喊:

我爱生活!

我爱一切正义和真理!

一面

阿累

一九三二年,就是一·

二八那年的秋天我在上海英商汽车公司当卖票。

一天中午,我赶到虹口公园去接班,天空正飞着牛毛细雨,六路车早班的最后一趟还没回来——还要等半个钟头的样子。

心里想:

到内山书店去吧,在那里躲一会儿雨,顺便歇歇也好。

因为接连一个礼拜的夜班,每天都要在车上摇晃十一个钟头,已经使我困软得象一团棉花了。

店里空荡荡没有一个顾客,只有店后面长台子旁边有两个人用日本话在谈笑。

他们说得很快,听不清说些什么。

有时忽然一阵大笑,象孩子一样的天真。

那笑声里,仿佛带着一点“非日本”的什么东西;

我向里面望了一下——阴天,暗得很,只能模糊辨出坐在南首的是一个瘦瘦的,五十上下的中国人,穿一件牙黄的长衫,嘴里咬着一枝烟嘴,跟着那火光的一亮一亮,腾起一阵一阵烟雾。

我把帆布袋,夹剪,票板放在一个角落的地板上,开始翻南面一排社会科学杂书。

翻了一会,觉得没有什么适意的,就踱到北面。

门外,细雨烟似地被秋风扭着卷着,不分方向地乱飞。

店里冷得象地窖一样,冷气从裤管里向上钻。

忽然,我看见架上横排着一列中文的《毁灭》。

《毁灭》?

我记得一本什么杂志上介绍过,说是一本好书。

看一下那书脊,赫然印着“鲁迅译”三个字,我便象得到了保证似地,立刻从书架上抽下一本。

我先看那后记(我读鲁迅先生的书一向是这么古怪地读法),但是看完第一面就翻不开了:

书没有切边。

一个结实而矮的日本中年人——内山老板定了过来。

“Sensei,这本书多少钱?

”对于同情中国的内山老板,我总是带着敬爱和感激,叫Sensei(老师)的,虽然并没有什么根据。

他殷勤地点头,嘴里“Ha,ha,”着,接过书翻了翻底页:

“一块四。

”一杯冒着热气的茶放在我左手的桌角上了。

象我,穿着一身黄卡叽布的工人制服,嵌着“Conductor!

XX”蓝磁牌的制帽歪戴在后脑勺上,平素看惯了西装同胞的嘴脸,现在忽然受着这样的优遇,简直有点窘了起来。

我不好意思地笑一下,鞠了一个“半躬”,摸摸里衫上的袋袋——里只剩一块多钱,那是我和一个同住的失业工友那几天的饭费。

我有些懊悔自己的莽撞了。

我红了脸说:

“贵了。

”他没有注意到我的窘相,扬着眉毛,一半正经一半好象故意逗人笑似地用他那肥厚的手掌在书上拍一拍,又用粗短的手指“嗤啦嗤啦”捻那张灰绿色厚布纹纸的封面:

“哪里贵?

你看这纸……”很厚的洋纸,印得很清楚,相当厚的一大本书。

摸在手里,有一种怪舒服的感觉。

“你买一本吧,这书是很好的。

”我真踌躇起来了;

饭是不能不吃的,然而书也太好了,买一本放在床头,交班回来,带着那种软绵绵的疲倦躺着看这么几十页,该多好!

我摩挲着那本书,舍不得丢开,也不说买,不买。

内山老板大概这时看出点什么苗头,就笑着回头对里面说了一句日本话,原先和内山说话的那个老人咬着烟嘴走了出来。

他的面孔是黄里带白,瘦得教人担心,好象大病新愈的人,但是精神很好,没有一点颓唐的样子。

头发约莫一寸长,原是瓦片头,显然好久没剪了,却一根一根精神抖擞地直竖着。

胡须很打眼,好象浓墨写的隶体“一”字。

“你要买这本书?

”他看了我一眼。

那种正直而好心肠的眼光,使我立刻感到身上受了父亲的抚摩,严肃和慈爱交综着的抚摩似的。

“是的。

”我低低地说。

他从架上扳下一本书来,版式纸张和《毁灭》一模一样,只是厚一点点,封面上印着两个八分体的字:

《铁流》。

他用竹枝似的手指递给我,小袖管紧包在腕子上:

“你买这本书吧——这本比那一本好。

”他是谁?

对这样一个流岷样的工人(我知道我那时的那副样子很象流氓)下那样诚恳的劝告?

我一进门的时候原就有点疑惑;

现在更加疑惑了,虽然猜不出是谁,但自己断定:

一定是一个不平常的人。

我一翻那定价:

一元八角!

“先生,我买不起,我的钱不够……”我的话低得自己都听不见了,我不知道怎样才好。

我低了头——头脑里轰隆轰隆的。

我不敢看他的脸。

我只听见一个声音在问我:

“一块钱你有没有?

一块钱!

“有!

”我抬起头,顿时恢复了勇气。

“我卖给你,两本,一块钱。

什么?

我很惊异地望着他:

黄里带白的脸,瘦得教人担心。

头上直竖着寸把长的头发。

牙黄羽纱的长衫。

隶体“一”字似的胡须。

左手里捏着一枝黄色烟嘴,安烟的一头已经熏黑了——这时,我忽然记起哪本杂志上的一段访问记——

“哦!

您,您就是?

……”

我结结巴巴的,欢喜得快要跳起来了。

一定是他!

不会错,一定是他!

那个名字在我的心里乱蹦,我向四周望了一望,可没有把它蹦出来。

他微笑,默认地点了点头,好象我心里想就要说的,他已经统统知道了一样。

这一来不会错了,正是他!

站在前进行列最前面的我们的同志,朋友,父亲和师傅!

憎恶黑暗有如魔鬼,把一生的时光完全交给了我们,越老越顽强的战士!

我又仔细地看他的脸——瘦!

我们这位宝贵的战士的健康,差不多已完全给没有休息的艰苦工作毁坏了。

他带着奖励似的微笑,对我说明:

“这书(指着《铁流》)本来可以不要钱的,但是是曹先生的书,现在只收你一块钱本钱;

我那一本,是送你的。

”我费力地从里衫的袋里(公司为防止我们“揩油”,衣衫上一只袋都没有缝)掏出那块带着体温的银元,放到他的手里——他的手多瘦啊!

我鼻子里陡然一阵酸,象要哭出来。

我恭敬地鞠了一躬,把书塞进帆布袋,背起便走出书店的门。

这到现在,已经隔了四年;

在这四年里,我历尽了艰苦,受尽了非人的虐待,我咬紧了牙,哼都不哼一声。

就是在我被人随意辱骂、踢打……的时候,我总是昂着头。

我对自己说:

“鲁迅先生是同我们一起的!

”这样我就更加坚强起来。

现在,先生是死了!

我们不愿放肆地悲痛,这还不是我们放肆悲痛的时候;

我们也不愿计算我们的损失,也是难于计算的;

前面是一条路,先生没有走完就倒下了,我们只有踏着他的血的足印,继续前进。

在前进中,我不能自已,写下了上面的话。

一九三六年十月

鲁迅名言

1、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鲁迅·

自嘲) 

 

2、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自题小像)

3、心事浩茫连广宇,于无声处听惊雷。

无题)

4、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

(鲁迅)

5、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

6、倘只看书,便变成书橱。

7、我好像是一只牛,吃的是草,挤出的是牛奶。

8、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9、唯有民族魂是值得宝贵的,唯有它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

10、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

11、愈艰难,就愈要做。

改革,是向来没有一帆风顺的。

12、我们目下的当务之急是:

一要生存,二要温饱,三要发展。

13、必须敢于正视,这才可望敢想、敢说、敢做、敢当。

14、事实是毫无情面的东西,它能将空言打得粉碎。

15、其实先驱者本是容易变成绊脚石的。

16、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鲁迅遗书

鲁迅没有留下正式的遗书,只在《死》中写下了死后的嘱托:

“一、不能因为丧事受任何一文钱———但朋友的,不在此例。

二、赶快收殓、埋掉、拉倒。

三、不要做任何关于纪念的事。

四、忘掉我,管自己的生活———倘不,那就真是糊涂虫。

五、孩子长大,倘无才能,可寻点小事情过活,万不可去做空头文学家或美术家。

六、别人应许给你的事物,不可当真。

七、损着别人的牙眼,却反对报复,主张宽容的人,万勿和他接近。

 

评论·

纪念

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

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

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

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摘自《毛泽东选集》第2卷第698页,人民出版社1991年6月出版。

鲁迅在中国的价值,据我看要算是中国的第一等圣人。

孔夫子是封建社会的圣人,鲁迅则是现代中国的圣人。

——摘自《毛泽东文集》第2卷第43页,人民出版社1993年12月出版。

《萧红散文》前言

萧红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