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中区第十一次党代会报告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3730207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31.0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市中区第十一次党代会报告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市中区第十一次党代会报告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市中区第十一次党代会报告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市中区第十一次党代会报告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市中区第十一次党代会报告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市中区第十一次党代会报告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市中区第十一次党代会报告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市中区第十一次党代会报告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市中区第十一次党代会报告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市中区第十一次党代会报告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市中区第十一次党代会报告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市中区第十一次党代会报告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市中区第十一次党代会报告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市中区第十一次党代会报告文档格式.docx

《市中区第十一次党代会报告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市中区第十一次党代会报告文档格式.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市中区第十一次党代会报告文档格式.docx

产业结构持续优化。

预计2011年全区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455亿元,同比增长12.5%;

三次产业比例由2006年的0.8∶24.6∶74.6优化为0.6∶17.8∶81.6。

支柱产业支撑作用日益突出,济南金融商务中心区被确定为全省10个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园区之一,汇丰银行、北京银行等50余家金融机构相继落户。

商贸服务业不断优化升级,万达凯悦酒店、英国乐购、万千百货等国内外一线品牌和星级商务酒店相继开业。

高新技术产业加快发展,预计2011年完成高新技术产业产值295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93%。

发展后劲不断增强。

一批投资体量大、辐射面广、带动力强的大项目相继落户,累计引进亿元以上项目201个,实际到位资金494亿元,投资规模效应明显。

  五年来,发展框架全面拉开,城市建设取得突破。

城区规划日益完善。

坚持规划引领发展,聘请国内外知名研究机构,对全区空间布局、产业发展和片区定位进行深入研究,开展了26个重点片区和项目的规划策划,大力实施“北精南快”发展战略,突出打造“一轴两带”空间布局,全区发展格局更加清晰。

城市改造加快推进。

先后启动了魏家庄、普利街等城市重点棚改项目以及柏石峪、分水岭、九曲等城中村改造,累计完成拆迁500余万平方米,馆驿街新区建成入住,万达广场投入运营,自由大街改造即将完成,梁庄片区改造加快实施,城区承载力不断增强。

大项目建设成果丰硕。

大力度推进重点项目建设,经四路沿线老商埠、大观园东、绿地普利中心等大型城市综合体项目加速实施;

二环南路沿线兴隆主题公园、中海国际社区、文庄生态社区等一批投资过百亿的大型项目加力推进,大项目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引擎。

  五年来,城市管理深入推进,城乡面貌明显改观。

管理水平整体提升。

深化城市管理体制改革,全面推行数字化管理,城市管理逐步实现规范化、精细化。

综合整治深入实施。

累计投入23.8亿元进行环境整治、道路改造、河道治理和绿化美化,先后整治老旧小区21个,新增绿地面积185万平方米,济大路、英雄山路、六里山南路入选全市十大“最有魅力道路”。

城乡环境不断优化。

累计投入1.37亿元用于环卫设备设施购置建设,扎实开展“城乡清洁行动”,深入实施“垃圾不落地”工程,城乡环卫一体化进程明显加快,主城区保洁率达到100%。

取缔马路市场11个,新建便民市场21处,占道经营现象得到明显控制。

累计拆除违法违章建筑86万平方米,违法违章建设有效遏制。

节能减排约束性指标全部完成,城区空气质量二级以上天数保持全市领先水平。

  五年来,社会建设不断加强,民生民计持续改善。

预计2011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30207元和11432元,年均分别增长13.3%、13.2%。

社会保障坚实有力。

保障覆盖面不断扩大,保障标准逐年提高,城市低保由每月230元提高到400元、农村低保由每年1200元提高到2400元,养老保险扩面连续五年保持全市第一。

救助力度不断加大,在全市率先实施城乡低保边缘家庭救助办法,加大对残疾人、“三无”对象等弱势群体的帮扶救助力度,困难群众生活得到有效保障。

同时,每年办好百姓安居、医疗惠民等一批民生实事,事关群众利益的实际问题得到较好解决。

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社区管理服务创新深入实施,社区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不断提高。

教育现代化加快推进,教育均衡发展实现新突破。

村居卫生服务体系日趋健全,居民群众医疗条件进一步改善。

文化共享工程加快实施,市民文明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不断提高,我区被评为省级文明区。

同时,科技、体育、计生、民政、老龄和残疾人等各项事业取得新进展,多项工作走在全国和省、市前列,先后荣获“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区”、“全省服务业发展先进区”等42项国家和省级荣誉称号。

平安建设扎实有效。

加强基层基础工作,健全信访稳定工作机制,深入开展公开接访和积案化解活动,切实做好群众工作,及时化解矛盾纠纷,社会保持和谐稳定。

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强化安全生产和公共卫生监管,推进应急管理体系建设,人民群众的安全感、满意度进一步增强。

民主法治建设切实加强。

支持人大、政协认真履行职能,人大、政协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科学化水平不断提高。

工会、共青团、妇联、科协等群团组织广泛开展活动,联系群众的桥梁纽带作用充分发挥。

加快法治建设步伐,依法行政、公正司法有效推进。

同时,纪检、监察、政法、统战、史志、档案、双拥、民兵预备役、国防教育等各项工作取得新成绩。

  五年来,党的建设开创新局面,执政能力进一步提高。

主题实践活动取得新成效。

深入开展学习实践活动,着力解决影响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实现了“党员干部受教育、科学发展上水平、人民群众得实惠”的目标要求。

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委部署要求,积极开展“争当十个先锋”活动,创先争优取得扎实成效,我区做法得到中央组织部的肯定。

基层党组织建设呈现新亮点。

以省委组织部基层党建创新“书记项目”为契机,创建社区党建“135”工作模式,社区党建实现新提升。

重视加强村党组织书记培养选拔和村级组织建设,实施“村党组织书记星级管理”,深入推进城乡携手共建社会主义新农村活动,农村党建水平进一步提高。

同时,机关、企业、学校和“两新”组织等领域党建工作得到切实加强,党建信息化工作经验在全市推广,我区被评为全省基层党建工作先进区。

班子队伍建设迈上新台阶。

加强干部一线实践锻炼,深入实施干部培养选拔改革,通过“两公开四差额”、竞争上岗等方式选拔了一批优秀干部,干部队伍结构不断优化,化解难题、突破瓶颈、推动发展的能力进一步提高。

同时,实施人才培养聚集工程,营造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

党风廉政建设得到新加强。

加大源头防腐力度,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日益完善。

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完善廉情预警机制,全区党员干部廉洁自律意识明显增强,党群干群关系进一步密切。

  回顾五年的奋斗历程,我们深刻体会到以下几点:

  一是必须坚持以解放思想推动发展,拉高标杆、提升目标,努力在创先争优中实现进位赶超。

思想境界决定工作成效。

五年来,面对复杂形势和各种挑战,我们始终坚持解放思想、提升境界,破解了一道道难题,干成了一件件大事实事。

实践证明,只有实现思想的大解放、境界的大提升,才能不断创造发展新业绩。

  二是必须坚持以科学规划引领发展,立足当前、着眼长远,以明确的功能定位打造产业高地、把握工作主动权。

科学规划是发展的先导。

五年来,我们始终注重在全省、全市大格局下思考和谋划全区发展,明确了全区功能布局和产业定位,为全区长远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

实践证明,只有科学制定符合本地实际的规划布局,才能不断增强工作的前瞻性、主动性和科学性,最大限度地释放发展潜能。

  三是必须坚持以抢抓机遇加快发展,创造条件、主动谋划,增创发展优势、实现发展新突破。

能不能抓住机遇、用好机遇,是决定一个地方能否赢得主动、实现跨越发展的关键。

五年来,我们化挑战为机遇、变压力为动力,紧紧抓住省、市加快服务业发展和大规模城市改造的难得机遇,全力打造金融商务中心区,整体推进城区改造提升,全区产业发展和城市建设迈上新台阶。

实践证明,只有科学判断形势,积极抢抓机遇,才能在应对挑战和克服困难中开创工作新局面。

  四是必须坚持以城市建设支撑发展,拓展空间、完善功能,全面增强区域发展的承载力和竞争力。

城市建设是拓展发展空间、提升承载能力的主要方式。

五年来,我们通过大规模改造建设,投资力度不断加大,发展空间进一步拓展,全区发展保持了强劲势头。

实践证明,只有把改造建设作为城区发展的主线,才能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不断实现新突破。

  五是必须坚持以队伍建设保障发展,勇于担责、敢于攻坚,不断提高破解难题、推动发展的能力。

干部队伍素质决定工作水平。

五年来,在任务重、压力大的情况下,我们始终抓住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不放松,干部队伍在实践锻炼中经受了考验、积累了经验,形成了不怕困难、敢打硬仗的工作作风,保持了奋发向上、积极作为的良好状态,为加快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实践证明,只有充分激发广大党员干部的创业热情,才能为推动科学发展提供不竭动力。

  六是必须坚持以群众标准衡量发展,想群众之所想、办群众之所需,真正让群众充分享受改革发展的成果。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

五年来,我们始终坚持把加快经济发展与保障改善民生紧密结合起来,既整体推进民生工作,又注重解决具体困难,做到了发展为了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实践证明,只有继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才能赢得群众的信任和支持,形成全区人民万众一心推进科学发展的生动局面。

  在总结成绩和经验的同时,也必须清醒看到,我们还面临着一些问题和不足,主要是:

综合经济实力不够强,现代产业体系尚未形成;

城市现代化水平不够高,城乡发展不平衡;

综合服务功能还不够强,加强社会建设、促进民生改善、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任务依然艰巨;

部分党员干部的精神状态、能力素质等与新的形势任务要求还不相适应等。

对此,我们将高度重视,在今后的工作中,采取有效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二、今后五年的奋斗目标

  今后五年,对市中区来说,是一个孕育着新的重大变化的五年。

展望未来五年的发展,我们既面临难得历史机遇,也存在诸多风险和考验。

经过历届区委的不懈努力,全区发展已站在新的更高起点上,基础更加坚实,空间更加广阔。

随着省会城市群经济圈等全省重大发展战略的加速实施、全市更加注重中心城区的率先突破和商埠风貌区的改造更新,我们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作为全市政治、经济、金融中心,我们的区位优势不可替代。

同时也要看到,全市“一城三区”发展框架全面拉开,拓展城市发展空间的节奏更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步伐更大,对县(市)区的要求更高、标准更严。

从自身看,发展不充分、发展不协调仍然是我们面临的最大矛盾,全区依然处在艰苦创业、负重前行的重要阶段。

对此,全区上下必须始终保持清醒认识,自我加压、务实求进、勇创一流,努力以更高的境界引领发展、更宽的视野谋划发展、更大的气魄推动发展。

  今后五年,全区工作总的指导思想是: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解放思想、提升境界为先导,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城市建设管理为引领,突出科学发展主题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主线,高点定位、高标谋划、高效推进,围绕金融商务中心区、综合服务核心区、商埠文化传承区、生态宜居示范区四大功能定位,坚持主城带动、板块布局、全域发展,着力实施新型城市化、服务业优先、社会管理科学化、民生普惠四大战略,把市中建设成为繁荣、魅力、和谐的省会现代化中心城区。

  未来五年,将强化四大城市功能定位:

  ——金融商务中心区。

通过开展省级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放大政策效应,增强资源集聚能力,提升品牌形象和社会影响力,将济南金融商务中心区打造成为立足济南、服务山东乃至黄河中下游地区,机构汇聚、体系健全、交易发达、辐射力强的区域性金融商务聚集区和现代服务业发展示范区,形成全市乃至全省转方式调结构的重要支撑点和经济发展的新兴增长点。

  ——综合服务核心区。

立足现代化、高端化、国际化,加快区域社会公共服务资源综合利用,完善创新创业服务体系,创造一流的政务环境,提供稳定的社会环境,高标准、高水平提升城市服务功能,把市中区建设成为服务驻区机关和企事业单位、服务辖区居民群众、服务全市乃至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发展的综合服务中心。

  ——商埠文化传承区。

独特的百年商埠风貌和厚重的商埠文化是市中区拥有的一笔宝贵财富,要创造性破解百年商埠复兴的难题,推动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协调共融,打造“百年商埠、品质市中”文化品牌,弘扬“开风气之先、创至善之业”市中精神,把市中区建设成为展示百年商埠风貌、彰显商埠文化魅力、传承历史文脉的文化传承发展区。

  ——生态宜居示范区。

持续改善自然环境、市容环境、生态环境,加快森林城市建设,不断提升人居环境品质。

坚持以人为本,加强社会管理,全面提升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提升城市文明程度。

统筹推进经济、社会、文化、环境协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把市中区建设成为环境友好、宜业宜居、生活幸福的和谐生态城区。

  未来五年,将奋力实现三大目标:

  ——经济更加繁荣。

坚定不移地推进科学发展、跨越发展,使经济综合实力和竞争能力大幅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显著增强,努力跻身全国省会城市中心城区先进行列。

着力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三次产业发展更趋协调。

经济特色更加突出,现代产业体系基本形成,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全区生产总值的比重明显提升。

  ——城市更具魅力。

科学优化空间布局,高效推进城市建设管理,持续提升城区品质,使城乡环境更具魅力。

基础设施更加完善,城区承载能力显著提高。

城市管理更加高效,城市服务更加精细,市容环境更加优美。

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突出“山、林、泉、河、城”特色风貌,挖掘历史文化资源,使城市形象更加鲜明,文化魅力和人文精神更加彰显。

  ——社会更为和谐。

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让全区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实现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长,社会就业更加充分,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水平明显提升,群众充分享受更有尊严、更加体面、更加幸福的生活。

广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城市文明程度显著提升。

社会管理创新深入推进,公平正义得到有效维护,居民满意度在全市、全省领先。

  未来五年,将大力实施四大战略:

  ——新型城市化战略。

遵循现代城市发展规律,坚持新区建设与老城改造并举、拓展空间与提升内涵并重,老城突出现代化,新区突出城市化,加快走出一条科学发展、品质提升、集约高效、功能完善、环境友好、全域统筹的新型城市化发展道路。

  ——服务业优先战略。

把加快服务业发展摆上更加突出的战略地位,坚持服务业优先发展、率先发展,进一步优化服务业结构,持续推动优势产业、传统产业以及新兴产业走高端化、品牌化、规模化的发展道路,着力构建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现代产业体系。

  ——社会管理科学化战略。

加快推进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体系,全面推进社区规范化建设。

完善社会治理结构,优化社会组织发展环境,引导社会组织参与公共管理和社会服务,形成政府与社会组织功能互补、相互协调的社会管理网络。

积极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健全体制机制,实现社会管理的常态化、制度化、规范化。

  ——民生普惠战略。

适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更加关注民生权利保障和城乡普惠政策的建立,基本形成惠及全民、公平公正、水平适度、可持续发展的公共服务体系。

坚持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方针,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提高社会保障水平,推进社会保障全覆盖,实现城乡居民收入较快增长,让不同群体享有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幸福生活。

  实现上述目标,是我们肩负的重大责任,也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光荣使命。

全区上下必须进一步统一思想、坚定信心,更加自觉走科学发展、跨越发展之路,同心创造市中更好更快发展的美好前景。

  三、今后五年的主要任务

  今后五年,我们要围绕全区奋斗目标和总体定位,突出重点,狠抓关键,全面开创市中科学发展新局面。

  

(一)大力推进新型城市化,加快构筑发展新格局

  加快推进旧城改造和新区建设步伐,进一步拓展发展空间,通过城市空间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的“三规”融合,创造新的发展优势,加快新型城市化步伐。

充分发挥规划引领作用,按照“主城带动、板块布局、全域发展”的发展思路,进一步优化中心城区、城郊地带和南部农村发展布局,形成城乡统筹、多点支撑的发展格局。

  中心城区打造“一轴两带”空间布局。

以国际水准和民生视角做好中心城区旧城改造规划,按照“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形象、提高承载能力”的要求,深化完善重点区域城市设计和实施方案,着力构筑空间形态科学、功能结构优化、内在联系紧密、景观形象鲜明的中心城区发展新框架。

做优“一轴”。

在“纬二路—英雄山路—103省道”沿线,整合楼宇和产业资源,积极引进一批企业总部、商贸中心、高端地产、文化旅游项目,着力打造产业发达、特色突出、充满活力的中心发展轴。

做精“两带”。

在经四路沿线重点聚集一批现代金融、高端商务、大型商业项目,着力打造现代服务业和商贸业密集的高端金融商务商贸黄金带。

在二环南路沿线重点引进建设一批文化休闲、旅游观光、生态居住项目,着力打造生态良好、功能完善、环境优美的生态居住休闲景观带。

在“一轴两带”的基础上,积极建设大型现代城市综合体,强化城区金融、商贸、文化、信息服务等枢纽地位,推动城市空间由带状向块状发展,不断增强城区承载力、辐射力和带动力。

  城郊西部、西南部区域布局“六大基地”。

积极承接城市开发辐射,加速交通装备、高新技术、现代物流、总部基地、文化创意、服务外包等六个特色产业基地建设,着力打造布局合理、配套齐全、产城融合的现代化城市新区,形成全区发展新空间、产业聚集新格局和经济增长新引擎。

以城中村改造为突破口,加快新区开发步伐,为全区产业发展腾出用地、腾出空间。

严格产业准入标准,提升产业空间的地均产出强度,提高空间价值。

按照全区产业和空间布局要求,加快编制新区城市控制性详规和城市设计,统一制定村庄改造规划,采取科学规范的改造模式,确保开发建设有序推进,努力走出一条具有典型示范作用的城中村改造路子。

在强化城中村空间形态改造的同时,更加注重社会形态的改造,推动城中村逐步在产业发展、社会管理、文化心理等方面完全融入城市,促进村民向市民的转变,全面提升近郊城市化水平。

在城中村改造过程中,坚持安置房建设、基础设施、产业发展、农民社会保障“四个优先”,确保农民群众得实惠。

  南部农村山区加快形成“一河多园”生态产业发展格局。

根据全市“南控”规划要求,以生态改善和生态富民为目标,加大南部山区保护与发展力度,打造生态环境良好、绿色产业兴旺、公共服务完善、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功能保护区。

大力推进造林绿化、水系建设和污染防治工作,增强南部山区生态屏障功能。

坚持统筹城乡发展,进一步加大财政转移支付投入,提升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水平。

挖掘南部山区自然生态、原居环境和历史文化遗存,高水平打造一批富有当地特色、具有较强吸引力的休闲旅游项目。

大力发展观光休闲农业,抓好现代都市农业园区建设。

加快形成“一河多园”生态休闲和都市现代农业发展格局,实现产业与生态的有机融合。

  

(二)着力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积极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把经济转型升级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构筑以高端现代服务业为主导的服务经济体系,推动经济向更优结构、更高层次跃升,全面提升产业竞争力。

  聚集发展现代服务业。

以济南金融商务中心区建设为重点,做大做强金融产业集群,加快引进银行、证券、保险、投资等金融行业地区性总部或分支机构,同步发展财务、信托、融资、担保等新型金融服务机构,促进金融业多元化聚集;

积极推动税务服务、设计咨询、法律服务、产权服务等专业服务业发展,进一步巩固扩大我区金融业领先优势。

大力发展总部经济,以世界500强和国内知名大型企业为重点,积极引进全国或区域总部及研发中心、运营中心、结算中心,进一步提高为总部服务的质量,挖掘总部经济潜能,带动要素市场和关联产业发展,努力使市中区成为全省总部企业最密集的区域之一。

大力发展楼宇经济,新建一批交通便利、设施完善、服务优质的现代高端商务楼宇,升级改造一批老旧商务楼宇,积极引进符合产业发展要求的优质项目,着力打造一批“特色楼”、“亿元楼”,不断提升楼宇经济质量和效益。

  优化提升传统服务业。

以调高、调优、调强为方向,做好“增量、聚集、提升”三篇文章,优化提升商业业态,推动传统服务业高端化、规模化发展。

促进大型综合地产业健康有序发展,集约高效利用土地,合理配置生活居住和产业发展功能。

结合重点片区开发,积极引进高档休闲娱乐产业、高端品牌店和星级商务酒店,着力打造一批体量大、档次高、吸引力强的商贸业集群。

加快特色街区建设,注重挖掘特色街区的文化底蕴,提升特色街区品位、品质、品级和品牌,创新街区运营管理模式,促进商业与文化创意、旅游业等产业融合发展。

突出抓好英雄山、大观园等特色街区改造提升,同时结合老商埠、兴隆等片区改造建设,着力打造一批新的特色街区,使特色街区成为展示城市魅力、城市活力、城市品质的重要窗口和城市名片。

  培育壮大新兴产业。

促进高端生活服务业发展,整合康体健身、家政服务、养老托幼等服务资源,加快发展社区生活性服务业,形成多层次居民生活服务体系。

围绕体现文化底蕴、彰显城区特色,以弘扬商埠文化、儒家文化、民俗文化为主题,繁荣发展文化旅游、文化产品交易、艺术品流通等文化产业,努力打造独具市中特色的文化品牌。

依托西门子变压器公司研发基地建设和重汽卡车公司扩建,拓展延伸产业链条,努力打造交通装备、技术研发产业基地。

加快郑庄产业园规划建设,推进总部型、研发型、创意型企业向园区聚集,努力打造软件设计、服务外包产业基地。

立足城郊地带交通便利、空间广阔的优势,积极引进一流大型现代物流企业,努力打造现代物流基地。

  强化大项目带动作用。

把大项目建设作为推动经济增长、优化产业结构、提升功能形象、保障改善民生的重要举措,坚持规模开发理念,集约节约利用土地,最大限度地提高单位面积投资强度和产出效益。

突出“招大、引强、选优”,健全服务体系,优化发展环境,积极引进对全区乃至全市有重要影响力的大项目、好项目。

继续全力推动重点项目建设,加快大观园东、绿地普利中心、老商埠、兴隆主题公园、中海国际社区、文庄生态社区、西客站市中片区、现代物流基地等项目进度,使大项目建设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有力支撑。

  (三)深入实施城市管理,全力打造宜业宜居环境

  顺应群众需求和现代城市发展趋势,牢固树立抓城市管理就是抓经济发展、民生改善、社会和谐的理念,持之以恒,常抓不懈,努力使城区环境更具品位、更加宜居。

  打造高效城管体系。

构建市容环卫、城管执法、数字化监督等一体化的“大城管”格局,完善发现及时、处置快速、监督有力、解决有效的城市管理系统运行流程,加强标准化建设,提升城市管理的常态化、智能化、精细化水平,着力打造具有市中特色的精致城管、和谐城管品牌。

建立区、街道办事处两级互动的处置体系,推进管理重心下移,充分发挥街道办事处的主体作用。

完善城市管理监督机制,采取内部评价与外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成人教育 > 成考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