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儿童心理发展概述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

上传人:聆听****声音 文档编号:3731675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4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概述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概述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概述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概述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概述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概述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8页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概述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8页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概述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概述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概述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前儿童心理发展概述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概述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

3~6岁

其中有可分为:

幼儿初期 

3~4岁

幼儿中期 

4~5岁

幼儿晚期 

5~6、7岁

4、学龄期 

6、7岁~18岁

其中又可分为:

学龄初期 

6、7~11、12岁

学龄中期 

11、12~14、15岁

学龄晚期或青年期 

14、15~17、18岁

二、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

(一)定义

指在一定的社会和教育条件下,儿童在每个不同的年龄阶段中表现出来的一般的、本质的、典型的特征。

注意定义包含了以下几个含义:

1.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是在一定的社会和教育条件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2.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与儿童的生理发展有一定的关系。

不同的儿童心理上虽然有差异,但同一年龄段的儿童也表现出大体相同的特征。

3.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是从许多个别儿童心理发展的事实中总结概括出来的

儿童心理发展的特征所代表的是各年龄儿童的本质的心理特点,而不代表每个具体儿童的个别差异。

4.强调的是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

本章所谈及的年龄特征指的是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区别于生理发育的年龄特征。

儿童的心理年龄和他的生活的实际年龄,常常会有所出入。

(二)儿童心理年龄特征的稳定性和可变性

1.稳定性

  为什么儿童心理发展年龄特征具有稳定性呢?

主要在于它受下列因素所制约,而这些因素,从本质上没有改变。

  ①儿童脑的结构和机能的发展是有一个大致稳定的顺序和阶段。

  ②人类知识经验本身是有一定顺序性的,儿童掌握人类知识经验也必须遵循这一顺序,都有一个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从外表到本质的过程,都需要经历相应的时间。

③儿童从掌握知识经验到心理机能发生变化,也要经过一个大体相同的不断量变质变的过程。

2.可变性

  如前所述,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是在一定的社会和教育条件下形成的,不同的社会和教育条件会使儿童心理发展的特征有所变化,这就构成了儿童心理年龄特征的可变性。

3.稳定性与可变性是辨证统一

儿童心理发展年龄阶段既有稳定性,又有可变性,它们的关系是相对的。

由于儿童心理发展年龄特征具有稳定性,所以我们可以参照前人所揭示的有关年龄特征的表现来了解和教育今天的儿童。

但也要反对过分夸大其稳定性,以免忽视社会条件和教育工作对儿童心理发展年龄特征的作用;

由于具有可变性,所以我们坚信改善儿童的社会生活条件和教育条件,能够促进儿童心理发展年龄特征的变化。

当然,也要反对过分强调儿童心理发展年龄特征的可变性,以免不顾儿童年龄特征而盲目地对儿童提出过高的要求,过分夸大社会条件特别是教育工作的作用。

只有全面地、辩证地理解儿童心理发展年龄特征的稳定性与可变性的辩证统一关系,才能真正把握儿童心理发展年龄特征的实质。

三、转折期与危机期

  转折期:

在儿童心理发展的两个阶段之间,有时会出现心理发展在短时期内急剧变化的情况,称为儿童心理发展的转折期。

  儿童在心理发展的转折期,往往容易产生强烈的情绪表现,也可能出现儿童和成人关系的突然恶化。

3岁儿童常常表现出反抗行为或执拗现象,常常对成人的任何指令都说“不”、“偏不”,以示反对。

  由于儿童心理发展的转折期常常出现对成人的反抗行为,或各种不符合社会行为准则的表现,因此,也有人把转折期称为危机期。

  儿童心理发展的转折期,并非一定出现“危机”。

转折期是儿童心理发展过程中必然出现的,但“危机”却不是必然出现的。

“危机”往往是由于儿童心理发展迅速,而导致心理发展上的不适应。

如果成人在掌握儿童心理发展规律的情况下,正确引导儿童心理的发展,化解其一时产生的尖锐矛盾,“危机”会在不知不觉中度过,或者说,“危机期”可以不出现。

四、关键期与印刻现象

  关键期这一概念最早是从动物心理的试验研究中提出的。

著名的生态学家劳伦兹在研究小动物发育的过程中发现刚出壳的小鹅(或其他幼雏)会把它们出壳时几小时内看到的活动对象(人或其他东西)当作是母鹅一样紧紧尾随(尾随反应)。

这种现象仅在极为短暂的关键期内发生,错过了这个时刻尾随反应则不能发生,劳伦兹把这段印刻发生的时期称作关键期。

时间称为“关键期”。

  印刻现象是在对动物行为进行研究时发现的,是指刚获得生命不久的小动物追逐它们最初看到的能活动的生物,并对其产生依恋之情的现象。

儿童心理发展的关键期是指儿童在某个时期最容易学习某种知识技能或形成某种心理特征,但过了这个时期,发展的障碍就难以弥补。

  儿童心理发展的关键期主要表现在语言发展和感知觉方面。

资料表明,学前期是人学习口语的关键期,如果错过了这个时期,就难以学会人类的语言。

印度曾有一个被狼哺育长大的孩子卡玛拉,在7岁后才获救回到人类社会,开始学习人类的语言,但始终不能学会说话。

五、敏感期或最佳期

  敏感期或最佳期是指儿童学习某种知识和行为比较容易,儿童心理某个方面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

其与关键期的不同在于,错过了敏感期或最佳期,不是不可以学习或形成某种知识或能力,只是比起敏感期或最佳期来说,较为困难,发展比较缓慢。

  整体来说,学前期是儿童心理发展的敏感期或最佳期。

六、最近发展区

  儿童能够独立表现出来的心理发展水平,和儿童在成人指导下所能够表现出来的心理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称为最近发展区。

最近发展区是儿童心理发展潜能的主要标志,也是儿童可以接受教育程度的重要标志。

查明儿童心理发展的最近发展区,可以向其提出稍高的,但是力所能及的任务,促进他达到新的发展水平。

最近发展区是儿童心理发展每一时刻都存在的,同时,又是每一时刻都在发生变化的。

最近发展区因人而异。

家长、教师如果时时关注每个儿童,把握好他心理发展的最近发展区,并利用之,就可以有效的促进儿童心理的发展。

七、神经可塑性理论

神经可塑性理论,该理论认为智力的发展是随着大脑神经网络的可塑性的发展而发展的,同时此理论可以解释许多其它智力理论不能解释的智力现象。

八、领域特殊性

无法自动把知识从一种情况转化为另一种情况,或者从理论转化为实际的状态,是人类本性中令人困扰的特性。

让我们称它为行为反应的“领域特殊性”。

领域特殊性的意思是,我们的行为反应、思维模式和直觉取决于事物的背景,进化心理学家称之为事物或事件的“领域”。

教室是一种领域,生活也是。

我们对一则信息的反应不是根据它的逻辑特性,而是根据它的环境,以及它在我们的社会情绪系统中的位置。

在教室中以某种角度理解的逻辑问题在日常生活中可能受到不同的对待。

实际上,它们在日常生活中确实受到了不同对待。

九、生态系统观

生态系统发展观是系统发展观和生态发展观的融合。

生态发展观认为个体的心理活动不是孤立的,它既受其内部因素的影响,又受其外部因素的影响。

个体的心理发展是在家庭、学校、社会等自然与社会生态环境中进行。

个体主动塑造环境,同时环境也在塑造着个体,个体力求达到并保持与环境的动态平衡以适应环境;

系统发展观认为心理发展是系统发展变化的结果,强调系统内因素之间、子系统之间、人与人之间、人与环境之间动态发展的发展意义。

生态系统发展观认为个体的心理和行为是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该环境由若干相互关联的子系统所组成。

机体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生态系统不同水平之间,不同子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促进了人的发展。

十、毕生发展观

毕生发展的基本观点:

个体的发展是贯穿一生的,发展的形式具有多样性,发展的方向因心理和行为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发展总是由获得(成长)和丧失(衰退)两部分的组合组成:

心理发展具有很大的可塑性,心理发展由多重系统共同决定。

毕生发展观是一种积极的、乐观的老年心理变化观,它所强调的心理发展贯穿于一生的观点虽然值得肯定,但是却相对忽视了心理变化的总体衰退趋势。

十一、幼态延续

指在性成熟个体中仍保留一种或若干幼体性状的现象。

人就像永远长不大的小孩。

这种现象,叫做幼态延续,它可能是某些控制个体发育的调控基因发生突变引起的,使得人类的整个发育速度变慢,发育过程延缓。

十二、3~6岁儿童心理发展各年龄阶段的主要特征

根据在不同的年龄班观察幼儿,将学生分为3大组,即小班观察组、中班观察组和大班观察组,讨论分析各年龄班幼儿的心理特点后集体交流。

1、3~4岁

(1)行为具有强烈的情绪性

 小班儿童的行动常常受情绪支配,而不受理智支配。

情绪性强,是整个幼儿期儿童的特点,但年龄越小越突出。

 小班儿童情绪性强的特点表现在很多方面。

高兴时听话,不高兴时说什么也不听。

如喜欢哪位老师,就特别听那位老师的话。

 小班幼儿的情绪很不稳定,很容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看见别的孩子都哭了,自己也莫名其妙地哭起来。

老师拿来新玩具,马上又破涕为笑。

 

(2)爱模仿

小班儿童的独立性差,爱模仿别人。

看见别人玩什么,自己也玩什么;

看见别人有什么,自己就想要什么,所以小班玩具的种类不必很多,但同样的要多准备几套。

在教育工作中,多为儿童树立模仿的样板。

 教师常常是儿童模仿的榜样,因此,应该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为孩子们树立好榜样。

 (3)思维仍带有直觉行动性

 思维依靠动作进行,是先学前期儿童的典型特点。

小班幼儿仍然保留着这个特点。

让他们说出某一小堆糖有几块,他们就用手一块一块地数才能弄清,他们不会像大些的孩子那样在心里默数。

由于小班儿童的思维还要依靠动作,因此他们不会计划自己的行动,只能是先做后想,或者边做边想。

比如,在捏橡皮泥之前往往说不出自己要捏成什么,而常常是在捏好之后才突然有所发现:

“面条!

2.4~5岁

(1)爱玩、会玩

 幼儿都喜欢游戏。

但小班儿童虽然爱玩却不大会玩。

大班儿童虽然爱玩,也会玩,但由于学习兴趣日益浓厚,游戏的时间相对少了一些。

中班处于典型的游戏年龄阶段,是角色游戏的高峰期。

中班儿童已能计划游戏的内容和情节,会自己安排角色。

怎么玩,有什么规则,不遵守规则应怎么处理,基本都能商量解决,但游戏过程中产生的矛盾还需要教师帮助解决。

(2)思维具体形象

 中班幼儿的思维可以说是典型的幼儿思维,他们较少依靠行动来思维,但是思维过程还必须依靠实物的形象作支柱。

譬如,他知道了3个苹果加2个苹果是5个苹果,也能算出6粒糖给了弟弟3粒还剩3粒,但还不理解“3加2等于几?

6减3还剩多少?

”的抽象含义。

3.5~6岁

(1)好学、好问

好奇是幼儿的共同特点,但大班儿童的好奇与小、中班有所不同。

小、中班儿童的好奇心较多表现在对事物表面的兴趣上。

他们经常向成人提问题,但问题多半停留在“这是什么”、“那是什么”上。

大班儿童不同,他们不光问“是什么”,还要问“为什么”。

【思考与讨论】教师和家长应如何对待孩子的好问?

好学、好问是求知欲的表现。

甚至一些淘气行为也反映儿童的求知欲。

家长、教师都应该保护幼儿的求知欲。

不应该因嫌麻烦而拒绝回答孩子的提问。

对类似破坏玩具的行为也不要简单地训斥了事,而应该加以正面引导,一面耐心讲道理,一面向幼儿介绍一些简单的机械原理,满足他们渴求知识的愿望。

 

(2)抽象概括能力开始发展

 大班儿童的思维仍然是具体形象的,但已有了抽象概括性的萌芽。

例如,他们已开始掌握一些比较抽象的概念(如左、右概念),能对熟悉的物体进行简单的分类(白菜、西红柿、茄子都是蔬菜,苹果、梨、葡萄都是水果);

也能初步理解事物的因果关系(针是铁做的,所以沉到水底下了;

火柴棒是木头做的,所以能浮上来)。

 (3)个性初具雏形

 大班儿童初步形成了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

他们开始能够控制自己,做事也不再“随波逐流”,显得比较有“主见”。

对人、对己、对事开始有了相对稳定的态度和行为方式。

有的热情大方,有的胆小害羞,有的活泼,有的文静,有的自尊心很强,有的有强烈的责任感,有的爱好唱歌跳舞,有的显示出绘画才能……

对于幼儿最初的个性特征,成人应当给予充分的注意。

幼儿园教师在面向全体幼儿进行教育的同时,还应该因材施教,针对各人的特点,长善救失,使儿童全面地健康地发展。

十三、遗传素质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

1.遗传及其遗传素质的概念

遗传:

是指人们从父母先代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上的特点。

如机体的结构、形态、感官和神经系统的特点(肤色、身高、体重)等。

这些生理解剖特点,也叫遗传素质,是人发展的自然的或生理的前提条件。

2.影响因素:

⑴遗传素质随着环境和人类实践活动的改变而改变。

⑵遗传素质具有可塑性。

随着环境、教育和实践活动的作用,人与遗传素质会逐渐地发生变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