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大学九届四次教代会行政工作报告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3733529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8.0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同济大学九届四次教代会行政工作报告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同济大学九届四次教代会行政工作报告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同济大学九届四次教代会行政工作报告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同济大学九届四次教代会行政工作报告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同济大学九届四次教代会行政工作报告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同济大学九届四次教代会行政工作报告Word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同济大学九届四次教代会行政工作报告Word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同济大学九届四次教代会行政工作报告Word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同济大学九届四次教代会行政工作报告Word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同济大学九届四次教代会行政工作报告Word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同济大学九届四次教代会行政工作报告Word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同济大学九届四次教代会行政工作报告Word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同济大学九届四次教代会行政工作报告Word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同济大学九届四次教代会行政工作报告Word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同济大学九届四次教代会行政工作报告Word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同济大学九届四次教代会行政工作报告Word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同济大学九届四次教代会行政工作报告Word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同济大学九届四次教代会行政工作报告Word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同济大学九届四次教代会行政工作报告Word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同济大学九届四次教代会行政工作报告Word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同济大学九届四次教代会行政工作报告Word格式.docx

《同济大学九届四次教代会行政工作报告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同济大学九届四次教代会行政工作报告Word格式.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同济大学九届四次教代会行政工作报告Word格式.docx

(三)推进以章程为核心的现代大学制度建设

经过近两年的着力推进,章程建设工作取得显著成果。

《同济大学章程》编制完成并提交教育部核准,同时形成了一套相对完整的制度体系,基本形成现代大学治理架构。

完善学校领导体制与决策体系。

建立完善《党委常委会议事规则》、《校长办公会议议事规则》、《关于贯彻落实“三重一大”决策制度的实施办法》等重要议事规则,制定完善《学术委员会章程》并组建新一届委员会,明确科学民主的决策制度与程序,凸显学术主导权。

健全各项民主参与和民主管理制度。

健全《校务委员会章程》、《董事会章程》,组建新一届校务委员会,修订《教职工代表大会实施办法》。

学校的重大决策与事项更加充分地听取董事会、校务委员会、教职工代表大会、学生代表大会等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

根据机构运行情况与学校发展需要,重新分析和评估各级各类机构的状况,坚持“废、改、立”并举,开展全面的机构梳理工作。

梳理完善与校级制度相衔接的部门、院系规章共1082项,形成了学校自上而下和基层自下而上相结合的局面,形成目标明确、条理清晰、可操作性强的机制与制度体系。

二、学校各项事业取得全面进步

(一)人才培养

招考制度改革取得新突破,生源质量显著提升。

建立以专业兴趣、学科特长、创新潜质和身心健康为导向的自主招生选拔标准。

进一步强化:

通过FIRST科技挑战赛、建造节、结构赛等选拔优秀生源;

文理兼收政策拓展到建筑、规划、管理、法学、外语等专业或专业大类;

“苗圃计划”深入实施,签约中学增至18所,覆盖九省二市。

建立中小学合作办学工作委员会和联席工作组,积极推进同济大学附属存志学校高中部、嘉定区合作办学等项目。

2013年,我校本科招生4340人。

与2012年相比,高出一本线100分以上省份从15个增加到25个,文科优秀生源从30%提高到86%,理科优秀生源首次达到100%。

以“一拔尖、三卓越”为核心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不断深化,促进人才培养质量提升效应逐步显现。

2013年,新增“信息安全”、“测绘工程”、“历史建筑保护工程”3个专业进入“卓越工程师”计划,参加专业数增加到20个;

临床医学和法学专业自2012年获批进入国家“卓越医师”和“卓越法律人才”计划以来,各项工作扎实推进,进入稳步建设期。

目前,我校进入国家重点卓越人才培养计划的学生人数已超过一半。

2013年又有31名新生进入“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基地”学习,有190名新生进入8个“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学习,在学生社会责任、创新思维、实践能力培养中的效应开始显现,拔尖班二年级本科生已有以第一作者发表影响因子6以上的SCI论文。

系统推进教学质量基础建设与教育教学改革。

制定《同济大学教学改革研究与建设指南》,立项40个教改项目,资助经费近1500万元,其中4个获上海市重点教改项目资助。

制定涵盖本科和研究生的《同济大学学科专业设置与调整管理办法》;

全面开展新一轮培养方案修订工作。

2013年,我校3门课程列入国家“精品视频公开课”名单,14门课程入选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项目,15门课程立项为市教委本科重点课程,7门课程立项为高校市级精品课程。

积极应对慕课(MOOCs)浪潮,结合国家精品开放课程、上海市课程共享中心、东西部高校课程共享联盟和中国高水平大学在线开放课程等各平台的工作,积极筹建一批同济特色课程,展现同济名师风采,扩大同济影响力。

我校两门课程在上海市课程共享中心受到欢迎和好评,我校教授获全国微课大赛二等奖。

我校与上海城建集团共建“国家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和“国家工程实践教育中心”,16位专家成为我校兼职教授和兼职教师;

与中国海诚工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成立“国家工程实践教育中心”;

在新加坡成立首个大学生海外实习基地。

以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为抓手,大力推进实验教学改革,全面推进和落实《实验室建设创新实践条件建设》第二轮计划,为卓越人才、创新性拔尖人才培养提供支持。

进一步推进可持续发展教育与课程、学位相结合。

《可持续发展与未来》大型公共选修课自2012年开设以来,在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普及和引导教育方面取得一定成效,2013年,吸引了300多名本科生和研究生选课。

研究生“可持续发展”跨学科辅修专业方向增至9个,受到众多学生的欢迎,已有96名学生获得辅修结业证书,2013年又有来自29个学院/研究所的290名研究生报名参加辅修,面向本科生的可持续发展辅修专业也已开放。

尝试博士跨学科联合招生,培养高端复合型研究人才,针对可持续发展交叉学科重要领域,进行联合攻关。

国际化教学环境建设成效显著,本科双学位培养正逐步向非平台学院扩散,并向高水平方向推进。

已与23个国家的高校签订了95个合作协议,包含204个项目,覆盖17个学院。

英语课程建设取得阶段成果。

共资助建设401门课程(其中全英语课程占58%),覆盖29个学院,其中面向本科生的课程占70%,基本构建了多层次的英语课程体系。

研究生招生制度改革和政策调整不断深化。

暑期学校扩大规模,成为直博生选拔重要途径;

硕博连读和直接攻博选拔比例从2007年的10.6%增加到38%;

修订研究生名额分配方法,提高培养质量;

研究生入学考试启用标准化考场;

将研究生考试的复试成绩作为考生综合排名的重要影响因素,所占权重由全校统一的41%调整为40%~60%,具体权重则由院系培养单位进行设置,以最大限度发挥其主观能动性。

2013年,我校共录取博士生901名,硕士生4276名。

以贯通式、整体性、差异化为原则,进一步推进研究生教育改革和管理创新。

全面修订培养方案,准确定位本、硕、博三阶段的培养目标,系统梳理课程体系,明确课程设置与培养目标的对应关系,体现贯通式培养理念;

将研究生学术行为规范列入必修课程,博士生海外学习经历成为重要学习内容;

明确今后培养方案的修订将实行定期(三年)和日常(每年)相结合的动态调整政策。

实现全校研究生跨专业/学院选修,推动学科交叉,促进专业复合,828门跨选课程涵盖所有学院,全校研究生踊跃跨选。

加强制度建设,制定完成《同济大学研究生收费及奖励办法》,形成2014级研究生奖助方案;

修订《同济大学优秀博士论文评选办法》及奖励条例,获评2012年度上海市优秀硕士论文9篇,优秀博士论文19篇,3篇论文获全国优博论文提名。

修订《同济大学研究生手册》、《中外联合培养双学位研究生工作手册》等;

修订《同济大学研究生培养评估指标体系(试行)》,完成年度研究生教学状态评估工作,首次对外发布2012年度研究生教育质量报告,主动接受社会监督。

通过多管齐下、校内外联动,构筑起集师资、课程、实训、基金等为一体的“立体型—联动式”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由实践教育体系向研究型学习、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提升的格局初步形成。

建设创业社团及创业类校园文化,形成全面的创业意识培育机制;

发展大学生创业基金,形成有力的创业孵化保障机制。

继续优化大学生创新俱乐部的组织构架,完善学生项目管理制度,建立多元化的创新创业造血机制。

2013年我校立项并上报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115项,立项并上报上海市创新活动计划项目150项。

“同济创业谷”开工建设,打造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公共社区,建设“大学校区与科技园区的最后一公里工程”。

至今,同济创业基金规模已达2300多万元,资助设立90多家大学生创业企业。

同济创业基金在上海市大学生科技创业基金会的21个分基金和专项基金中综合排名第二,获年度优秀“天使基金”表彰。

我校毕业生张文标的同臣环保公司,获上海市科技小巨人工程资助,并顺利完成3000万元的第二轮融资,企业评估价值近2亿元;

同化新材料公司张楠获2012上海大学生年度人物“建功立业单项奖”。

本科生学科竞赛呈现出国际化、跨学科、高水平、多元化等特点。

近3年来,学校本科生参加的学科竞赛获国家级二等奖及以上900多人次、省部级一等奖300多人次,其他奖项约400人次。

2013年,我校5件学生作品在第十三届“挑战杯”竞赛中获一等奖等好成绩;

同济学子张达丰获“中国好作业”金奖;

医学院祁小龙同学获第八届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

我校师生获“上海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市长奖”;

志远车队刷新Honda中国节能竞技大赛纪录。

安全稳妥地逐步推进教育教学管理的信息化进程。

本研一体化教务系统不断完善,排课、选课环节已交付测试使用,培养方案、课程库功能正在调整,跨学院、跨门类选课环节正深入调研。

“研究生自助缴费打印服务系统”上线使用,实现多项功能自助办理,得到广大师生的认可。

“研究生信息推送服务系统”进入测试阶段,将实现个性化邮件定制群发服务。

借助“易班”、“微同济”等网络平台推进网络思政教育,丰富育人载体。

向2013级新生发放《同济大学校园安全手册》和《同济大学实验室安全手册》,将安全教育作为新生入学教育的重要内容,在上海高校中首家全面建立和实施实验室安全教育网上培训及考试系统。

学校率先设立“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项目,建立校院两级、全程化、全覆盖、分层化、个性化的职业发展教育体系。

建立“招生—培养—就业”联动体系,促进部门协同和资源共享,建立专业设置与调整的预评预警制度。

2013届毕业生总就业率超过96%,保持平稳发展状态和良好就业水平。

全面推动体育教育工作,营造积极向上的体育文化氛围,促进全体师生身心健康。

首个“体育日”在四平路和嘉定校区举行,千余名师生参加健身活动。

作为大学生游泳协会主席单位,成功承办第十三届全国大学生游泳锦标赛。

2013年,我校高水平运动队获世界性比赛1金1铜,全国性比赛9金9银16铜等好成绩,足球队进入全国大学生足球联赛前三强。

400多名大学生参加上海市学生阳光体育大联赛及锦标赛,在舞蹈、武术、攀岩、游泳等项目中获得13个第一名。

同济大学获选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

(二)人才队伍建设

不断完善人才工作体制机制,人才工作呈现良好态势。

做好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强化对拟引进人才的学科论证,根据学科发展实际需要引进高层次人才。

完善高层次人才考核机制,对高层次引进人才在青年后备人才队伍建设中的作用进行严格考核,有效促进青年后备人才工作。

注重发挥院系在人才工作中的主体作用,积极引导院系加强人才工作的计划性,使人才工作与学生培养和学科建设有机结合。

完善人才工作服务体系,为人才工作提供制度及组织保障。

研究制定校领导联系高层次人才、党管人才、校院两级人才工作实施细则等一系列文件,编制《同济大学各类人才计划申报指南》,修订青年英才计划实施细则,人才工作计划性、规范性逐步加强,工作绩效逐步显现。

2013年度,我校青年千人入选11人,新增量列全国高校第9;

柔性引进环境学科院士1名,新增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人,讲座教授2人,实现文科长江学者零的突破;

4人获杰出青年基金项目资助,4人获得优秀青年基金项目资助,12人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人才计划,4人入选上海市优秀学术带头人,2人入选上海市曙光计划,3人入选上海市启明星计划,13人入选浦江人才计划。

严把入口,提升教职工队伍整体水平。

制定《同济大学教师招聘管理办法》,对高层次人才、骨干教师、青年教师三个层次的全职教师实行差异化招聘和管理;

实施“助理教授”制,新补充青年教师的整体水平、海外高水平大学博士学位获得者比例有显著提高;

管理、教辅校聘岗位新增人员实施统一公开招聘与竞聘制度,优化人才派遣工作机制,人事工作的规范性与透明度得到进一步加强。

着力构建教职工服务支撑体系,不断加强教师发展中心内涵建设,着力打造服务、宣传、协调、培训四平台,为广大教职工提供全方位在职服务。

定期开展的“教师午餐沙龙”活动有效促进教师的沟通交流和能力提升,赢得积极反响;

“学科开放日”成为展示学科风采、促进跨学科交流合作的平台;

“中芬教学法培训”项目开展两年成绩斐然,首届教学法国际研讨会在我校召开;

首次将海外培训对象扩展到科级管理干部,实施首批管理骨干赴台高校培训计划。

不断完善考核、评聘程序,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和有效的激励机制。

修订《同济大学年度考核工作暂行办法》,完善考评及评优机制,简化考核流程,减轻教师填报各类考核表格的负担,修订教职工处分条例,加强奖惩力度。

完善专业技术职务评聘体系,加强学术委员会和学科分委员会在教师选聘和专业技术职务晋升过程中的作用;

按章建设专技岗位职务评聘组织,完善三级评审体系;

强调分类管理,注重学术特长,促进青年才俊脱颖而出,继续试行“代表性学术成果专家审核制”、35岁以下青年教师破格晋升制;

制定并实施以二级单位为主体的年度岗位津贴增量以及绩效奖励津贴的发放办法,以调动基层单位积极性,提高教职工待遇。

高等研究院努力打破原制度限制,不断探索创新,打造后备人才的蓄水池和过滤器,高层次人才和成果不断涌现。

目前,共聘用各类科研人员179名,2013年获国家级、市级人才计划10余项,获国家级、省部级课题项目40余项,其中973课题1项。

(三)学科建设

以学科建设为龙头,按照“重人才、强学科、精特色、创一流”的思路,不断完善学科布局,整合学科资源,加强基础学科建设。

顶层设计,制度保障,成立学科专业建设领导小组及办公室。

学科专业建设领导小组研究决策学校学科专业的布局、规划、建设、发展、评估、调整等重大事项,解决建设中出现的重大问题并讨论制订相关制度和办法。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作为领导小组决策的执行与督办机构。

精心组织,全面总结,顺利完成“985工程”阶段检查总结。

分别完成“985工程(2010-2013年)”建设情况、改革方案实施情况和标志性成果三个方面的总结,并完成对39所高校的互评。

规范经费使用,加强绩效考核,顺利通过财政部经费审计。

2013年是“985工程”三期建设的收官之年,学校大力推进专项经费的管理和使用,并接受财政部的专项审计。

制定《同济大学“985工程”三期建设绩效管理试行办法》,制定绩效评估指标体系并开展定期评估,学校拨付3000万元实行绩效奖励,提高专项经费使用效益。

在教育部第三轮学科评估中,我校1个学科全国排名第一,7个排名前三,13个排名前十,23个进入前30%,土木、建筑、规划、景观、环境、交通、海洋等保持优势地位,计算机、设计、管理、生物学、哲学、法律、机械、医学等学科均取得了明显进步。

学科国际竞争力进一步增强,工程学、材料、化学、物理、地球科学、环境、临床医学等7个学科领域进入ESI(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全球前1%。

在各类国际学科或专业评估中,土木、环境、机械、计算机、材料、化学等多个学科在不同的排行榜中进入世界前50名、前100名或前200名,一批学科已跨入世界先进行列。

(四)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

学校在科技处的基础上成立科学技术研究院,明确“抓大放小、固量提质、注重产出”的科技工作思路,推动科技工作的发展。

系统梳理科技管理政策和制度体系,制定科技项目合作(外协)管理、科研项目预算校内预审、科技项目经费管理等方面的规章制度,加强和规范科研项目的过程管理;

按照“提高质量、校院管理”的原则,对科技项目成果的激励政策、教师科研业绩核定政策、院系科研激励和分配政策等开展系统修订和完善。

继续全力推进“高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简称“2011计划”)的相关工作。

首批以我校牵头的智能型新能源汽车、海底过程研究、高密度区域智能城镇化、城市重大基础设施防灾减灾、干细胞研究等5个协同创新中心培育建设工作取得积极的进展。

嘉定校区协同创新中心大楼完成装修,相关团队即将入驻。

重大项目和基础研究保持良好势头。

2013年,海洋学院牵头成功获得国际大洋发现计划(IODP)第349航次,南海第二次大洋钻探即将实现。

我校周怀阳教授作为“蛟龙”号载人深潜器首个科学试验性应用航次的科学负责人,完成深海观测任务,副教授杨群慧成为“蛟龙”号搭载的首位女科学家。

由国家磁浮交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牵头联合国内十几家单位共同实施的“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高速磁浮交通工程化集成系统研究”课题获科技部正式批复,项目经费超过2个亿。

继续推进海底观测网大科学工程的立项和申请工作,在教育部和上海市的主持下召开大科学工程论证会,积极向国家发改委申报,争取项目早日启动。

2013年,在实行新的限项政策条件下,我校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仍然取得较好成绩,获批项目420余项,排全国第11位,经费达2.6亿元。

2013年进校科研经费超12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0%。

GF科研稳步发展,在项目数量和质量上都有提升。

顺利通过武器装备科研生产系统军工二级保密资质换证审查。

2013年,我校新增2位973计划(含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首席科学家。

项海帆院士荣获国际风工程协会Davenport奖,这是我国学者首次获此殊荣;

范立础院士荣膺第三届“上海市教育功臣”;

赵劲教授获洪堡年轻杰出学者奖;

李风亭教授获联合国颁发的“南南合作特殊贡献奖”。

基地平台建设有新突破。

新增国家土建结构预制装配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干细胞与再生医学国际联合研究中心成为科技部的“国家级国际联合研究中心”;

上海地面交通工具风洞中心获得“国家大型科学仪器中心新认证中心”立项;

上海市土木基础设施抗震实验服务平台(市教委平台)获批;

土木工程防灾减灾创新教育部引智基地通过评审。

在2013年获准筹建的8个上海高校知识服务平台中,我校获批3个。

5个重点实验室均顺利通过评估,其中土木工程防灾国家重点实验室、现代工程测量国家测绘局重点实验室、上海市信号转导与疾病研究重点实验室均获得优秀。

SCI、EI论文数继续增长,2012年分别为1588篇和1686篇,论文质量明显提高。

海洋学院周怀阳教授、医学院薛志刚教授的学术成果在国际顶尖学术期刊《自然》上发表。

《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获2012年中国理工科大学自然科学学报学术综合影响力第1名。

2013年,我校主持获得国家奖3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项、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

主持获得教育部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项,我校主持获得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7项。

提升产学研合作,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与地方共建的太仓研究院、东莞研究院正式成立。

与杨浦、嘉定、普陀分别合作推进“上海国际设计一场”、科技园嘉定基地和科技园沪西园区建设,继续推进“环同济知识经济圈”建设。

学校产业实现快速增长,至2013年10月,实现收入约46亿元,净利润2.5亿元,上缴1.9亿元,同比增长82%。

我校产业的资产规模、产值以及利润总额,位列全国高校前5位。

落实滇西定点扶贫、对口支援井冈山大学、新疆大学、九江学院、宜宾学院的各项工作,与大理学院建立对口帮扶关系。

调整文科办公室组织机构,明确定位,厘清职责。

编制《同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及跨学科研究项目服务手册》,加强制度建设。

2013年,文科科研获批国家和省部级项目48项,其中获国家社科基金18项(含重大课题、重点课题、决策咨询点各1项),获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6项,获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项目14项。

积极推动文科研究的协同创新和国际合作,与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等单位共同成立“邓小平与小康社会建设研究实践基地”;

联合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等美国知名高校启动首届“中美人文社科研究力工作坊”。

(五)对外合作与交流

进一步完善国际合作布局,强欧拓美、辐射亚太,深化与联合国机构的合作,形成100个左右重要合作伙伴,30个左右核心合作伙伴的国际合作格局。

在德国举行第四届中欧工程教育联盟研讨会,我校联合申请的首批中欧博士生院项目获得通过;

在德国达姆施塔特工业大学、意大利都灵理工大学和英国谢菲尔德大学举办“同济日”;

召开“同济—伯克利工程联盟”研讨会;

与加拿大安大略理工大学、澳大利亚拉筹伯大学签署合作协议;

与澳大利亚斯威本科技大学、德国科隆大学签署合作备忘录;

中瑞(士)Y-Institute跨学科创新研究室揭幕;

我校当选中俄工科大学联盟第二届中方轮值主席单位;

与台湾大学、辅仁大学等几所台湾高校建立合作关系;

香港理工大学驻同济大学联络办公室成立;

成功主办教育部港台重点交流项目“2013两岸四地创新、创意、创业活动”。

国际合作平台学院稳步发展。

中德工程学院办学质量在德国联邦教研部的总体评估中获得高度肯定;

中法学院SIMBA项目新增法国顶级商学院加盟;

中意学院成功推进“同济大学-佛罗伦萨海外校区”和意大利佛罗伦萨孔子学院的成立,中意设计创新中心秘书处在我校成立;

中芬中心第三届“同济大学创新快车”开赴俄罗斯和芬兰名校;

联合国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学院对学校可持续教育的辐射作用日益凸显。

积极服务人才培养中心工作。

继续推进与德国、法国、意大利等国一流大学双学位规模化培养,共建立双学位项目91个,其中博士生层次1个,硕士生层次78个,本科层次12个。

共举行国际合作夏令营25个,受益中外学生1000多名。

学生海(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