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繁殖技术教学大纲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3736032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22.9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动物繁殖技术教学大纲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动物繁殖技术教学大纲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动物繁殖技术教学大纲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动物繁殖技术教学大纲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动物繁殖技术教学大纲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动物繁殖技术教学大纲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4页
动物繁殖技术教学大纲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4页
动物繁殖技术教学大纲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4页
动物繁殖技术教学大纲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4页
动物繁殖技术教学大纲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4页
动物繁殖技术教学大纲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4页
动物繁殖技术教学大纲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4页
动物繁殖技术教学大纲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4页
动物繁殖技术教学大纲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4页
动物繁殖技术教学大纲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4页
动物繁殖技术教学大纲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4页
动物繁殖技术教学大纲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4页
动物繁殖技术教学大纲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4页
动物繁殖技术教学大纲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4页
动物繁殖技术教学大纲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4页
亲,该文档总共2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动物繁殖技术教学大纲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动物繁殖技术教学大纲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动物繁殖技术教学大纲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动物繁殖技术教学大纲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雄性、雌性动物生殖器官的基本组成、解剖学位置及名称;

睾丸,附睾,输精管,阴囊,副性腺以及阴茎,尿生殖道,包皮的位置,组织结构及功能;

卵巢,输卵管,子宫,阴道形态,位置,组织结构与功能。

1.动物生殖器官的发生与发育

1.1雄性动物生殖器官的起源,发生与发育

1.2雌性动物生殖器官的起源,发生与发育

1.3影响动物生殖器官分化的因素

1.4动物生殖器官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2.雄性生殖器官的解剖、组织和机能

2.1睾丸

2.2附睾

2.3阴囊

2.4输精管和精索

2.5副性腺

2.6尿生殖道与外生殖器

3.雄性生殖器官的解剖、组织和机能

3.1卵巢

3.2输卵管

3.3子宫

3.4阴道

3.5外生殖器

【授课时数】

第二章生殖激素

动物主要内分泌器官及其与繁殖的关系。

主要生殖激素的功能和应用。

生殖激素的种类;

分泌部位与作用原理。

内分泌与动物繁殖的关系;

调节繁殖机能的器官和组织;

调节繁殖机能的物质种类;

生殖激素分泌异常与动物生殖活动的关系。

各部位分泌的激素成分、作用机理、运输方式及靶器官。

GnRH、LH、FSH、P4、E2、PMSG、HCG、PGF2α及外激素等在动物繁殖中的功能和应用;

下丘脑-垂体-性腺轴对生殖机能的调节作用;

生殖激素在母畜发情周期中的调节作用;

外激素在现代畜牧业中的应用。

1.概述

1.1内分泌学与动物繁殖

1.2调节繁殖机能的器官组织

1.3生殖激素的种类

2.神经激素

2.1下丘脑激素

2.2催产素

2.3松果腺激素

3.促性腺激素

3.1垂体促性腺激素

3.2胎盘促性腺激素

4.性腺激素

4.1性腺类固醇激素

4.2性腺肽类激素

5.前列腺素

5.1前列腺素的化学结构和种类

5.2前列腺素的生物学作用

5.3前列腺素的应用

6.其他激素

6.1生长激素

6.2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和肾上腺皮质激素

6.3胰岛素

6.4甲状腺素

6.5瘦素

6.6外激素

第三章雄性动物生殖生理

雄性动物性机能发育阶段。

精子的形态结构;

精子的运动形式、特点,公畜的性行为模式。

精液的组成和理化学特性;

精子发生和精子代谢的基本规律。

公畜性成熟的生理特征和影响因素。

精子的运动形式、特点及其与受精力的关系;

公畜的性行为模式。

精子发生过程;

附睾的功能;

精液的组成、理化特性和精子的生理特性;

外界条件对体外精子的影响。

1.公畜生殖器官的发育和性行为

1.1生殖器官分化

1.2性成熟和配种适龄,公畜的射精特点

2.精子的发生

2.1精细管上皮周期

2.2精子的形态结构

2.3精子的形成

3.精子在附睾内的成熟

3.1精子的释放和运行

3.2精子在附睾内的成熟

4.精子的生物学特性

3.1精子的运动

3.2精子的生存能力

3.3精子的成熟

4.精液的组成及理化特性

4.1精清的来源

4.2精清的组成

4.3精清的作用

4.4环境因素对精液品质的影响

第四章雌性动物的发情

母畜初情期;

性成熟的生理特征及影响因素;

初配年龄。

卵子的形态、结构;

卵子发生与卵泡发育的关系。

动物发情及发情调控;

雌性动物的性发育与性行为;

发情鉴定;

乏情;

异常发情。

雌性动物性机能发育阶段;

初情期及初配年龄;

发情周期中卵巢的变化;

发情周期的特点与发情鉴定。

卵泡发育的基本过程;

卵泡的组成;

卵子发生的概念与过程;

卵母细胞结构及其成熟;

发情周期的概念;

主要动物发情特点;

卵泡的排卵、闭缩与退化;

卵泡的排卵与黄体形成的关系;

发情周期内生殖激素变化与动物卵巢、输卵管、子宫、阴道和外阴部的变化的内在联系;

乏情产生的原因;

慕雄狂及其产生的原因。

发情周期中卵巢、生殖器官、行为、激素的变化和调节机理;

乏情、产后发情和异常发情;

发情鉴定方法。

1.卵子的发生与形态结构

1.1卵子的发生过程与机制

1.2卵母细胞成熟的调控

1.3卵子的形态与结构

1.4卵泡的发育

2.卵泡发育与排卵

2.1卵泡发育

2.2排卵

2.3黄体的形成与退化

3.发情周期

3.1发情

3.2发情周期的概念、类型

3.3发情周期的阶段划分

3.4雌性动物发情周期中的变化

3.5发情周期的和调控机理

3.6各种动物发情周期特点

4.乏情、产后发情和异常发情

4.1乏情

4.2产后发情

4.3异常发情

5.发情鉴定

5.1发情鉴定方法

5.2各种动物发情鉴定方法

第五章受精、妊娠、分娩与泌乳

配子的运行;

胚胎附植时子宫内膜的变化;

分娩预兆;

分娩的特点;

乳腺的生长发育;

泌乳的发动与维持。

卵母细胞成熟;

卵裂;

胚胎发育与分化;

胚胎的早期发育和附植;

各家畜胎膜、胎盘的特点;

分娩过程;

助产;

排乳及其反射机制;

哺乳。

受精过程;

妊娠母畜的生理变化;

妊娠诊断方法;

哺乳对产后繁殖机能的影响。

主要动物的妊娠期;

分娩的发动;

提高胚胎附植效率和终止动物妊娠的方法;

乳腺的生长发育过程;

受精的过程;

胚胎附植;

产力的来源;

助产原则。

顶体反应;

精子获能;

妊娠的表现;

正常分娩的助产、难产及预防;

分娩的征兆;

产后母畜的恢复与护理;

新生子畜的护理。

1.受精

1.1配子的运行

1.2配子受精前的准备

1.3受精

2.胚胎发育及附植

2.1胚胎的早期发育

2.2妊娠识别与胚泡附植

3. 

胎膜和胎盘

3.1胎膜和胎水

3.2胎盘

3.3胚胎发育各阶段的营养学特点

4.妊娠维持与妊娠期母畜管理

4.1妊娠的维持

4.2妊娠期母体的生理变化

4.3妊娠母畜的管理

5.妊娠诊断

5.1妊娠诊断分类

5.2妊娠诊断方法

6.分娩与助产

6.1分娩的发动

6.2决定分娩过程的因素

6.3分娩的预兆

6.4分娩过程

6.5助产

7.母畜和幼畜产后护理

7.1产后期

7.2产后母畜的护理

7.3对新生仔畜的护理

8.泌乳的发动与维持

8.1妊娠期泌乳的抑制

8.2分娩时泌乳的发动

8.3泌乳的维持

9.排乳

9.1排乳的反射机制

9.2排乳时间及间隔对排乳的影响

10.泌乳与哺乳对产后繁殖机能的影响

10.1哺乳对母牛产后乏情期的影响及机理

10.2控制哺乳刺激、提高繁殖效率

4学时

第六章家畜的繁殖力

动物的正常繁殖力;

雌性动物常见繁殖障碍的原因、治疗方法。

雌性动物繁殖障碍的表现;

雄性动物繁殖障碍表现;

影响繁殖力的主要因素。

繁殖力的概念;

繁殖力评价方法;

提高繁殖力的的主要技术途径。

雌性、雄性动物繁殖障碍的表现;

及其影响因素。

繁殖力的概念与主要指标;

提高动物繁殖力的技术与措施。

1.繁殖力的概念与主要指标

1.1繁殖力的概念

1.2评定繁殖力的主要指标

1.3动物的正常繁殖力

2.影响繁殖力的因素

2.1遗传因素

2.2环境因素

2.3营养因素

2.4生理因素

2.5管理因素

3.提高繁殖力的措施

3.1加强选种

3.2确保正常的发情生理机能,增加母畜有效排卵数

3.3保证生产优良品质的精液

3.4准确地发情鉴定和适时输精

3.5减少胚胎死亡和流产

3.6加速繁殖新技术的研究和推广应用

3.7延缓夏季热应激

第七章繁殖控制技术

繁殖控制技术的研究概况与意义。

产仔控制技术;

分娩控制技术;

泌乳控制技术。

发情排卵调控技术;

产后发情控制技术。

繁殖控制技术的研究进展与应用。

诱导双胎;

诱发分娩;

诱导泌乳。

同期发情;

诱发发情;

超排技术的原则及技术程序;

早期断奶的应用。

1.发情排卵调控技术——诱发发情、诱发排卵

1.1初情期的调控

1.2诱发发情

1.3同期发情

1.4排卵控制

2.产仔控制技术——诱导双胎

2.1诱导双胎的概念意义及机理

2.2诱导双胎的方法与效果

3.分娩控制技术——诱发分娩

3.1诱发分娩的概念与原理

3.2各种家畜诱发分娩的方法及结果

4.产后发情控制技术——早期断奶

4.1泌乳与哺乳对产后繁殖机能的影响及机理

4.2早期断奶与产后发情控制的研究概况

4.3产后发情的控制方法

4.4早期断奶的应用

5.泌乳控制技术——诱导泌乳

5.1诱导泌乳的概念与原理

5.2提高泌乳性能

5.3制止泌乳

6学时

第八章人工授精技术

人工授精的意义、发展概况。

精液品质评价指标与方法;

采精要求、技术;

液态精液保存原理;

精液稀释液的主要成分、作用。

精液外观、活率、密度的检查方法;

稀释液的配制、稀释方法;

精液冷冻保存原理、技术程序;

掌握输精前的准备、输精要求和方法。

人工授精的意义;

影响输精成功率的因素。

人工授精的概念;

人工授精主要技术环节;

人工授精程序与方法;

采精;

采精场地;

采精准备;

采精频率。

稀释液的主要成分及作用;

稀释液的配置与保存;

稀释的程序与方法;

精液的常温保存原理、程序与方法;

精液的低温保存原理、程序与方法;

精液的冷冻保存的原理、程序与方法;

冷冻精液解冻的程序与方法;

冷冻精液的贮存与运输方法;

输精概念;

输精前准备;

输精要求;

输精方法。

1.1人工授精概念及其在畜牧生产中的意义

1.2人工授精的发展概况

2.采精

2.1采精前的准备

2.2采精技术

2.3采精频率

3.精液品质检查

3.1外观检查法

3.2显微镜检查

3.3微生物检查

3.4精子代谢能力检查

3.5其他检查

4精液的稀释

4.1精液稀释液中各种主要成分及作用

4.2精液稀释液的种类

4.3稀释液的配制

4.4精液的稀释倍数

4.5精液的稀释方法

5.液态精液的保存

5.1常温保存

5.2低温保存

5.3冷冻精液解冻后的液态保存

5.4液态精液的运输

6.精液冷冻保存

6.1家畜精液冷冻保存的意义

6.2精液冷冻保存原理

6.3精液冷冻保存稀释液

6.4精液冷冻保存技术

7.输精技术

7.1输精前的准备

7.2各种动物输精要求和方法

第九章配子与胚胎工程

配子与胚胎工程的发展概况与应用。

动物胚胎移植;

配子和胚胎保存;

体外受精;

性别控制;

胚胎克隆;

转基因动物;

显微受精等技术的原理、技术环节。

胚胎移植;

动物克隆;

胚胎干细胞技术。

胚胎移植的意义;

人工受精技术意义;

转基因动物生产及主要技术环节;

性别控制技术与意义;

动物克隆技术的意义;

动物嵌合体的意义;

胚胎干细胞的分离、克隆与培养;

胚胎干细胞诱导分化;

组织干细胞的分离与培养。

体外受精的概念及意义;

卵母细胞的采集和成熟培养;

精子的获得与获能;

体外受精的基本程序;

早期胚胎的培养与保存;

动物克隆的概念、种类;

动物克隆技术、方法与程序;

转基因动物的概念;

动物性别控制的概念与方法;

胚胎干细胞。

1.胚胎移植技术

1.1概念及基本技术程序

1.2牛胚胎移植

1.3羊胚胎移植

1.4其他动物的胚胎移植

1.5发展前景

2.配子和胚胎保存

2.1保存液的组成和培养条件

2.2胚胎的室温保存

2.3胚胎的低温保存

2.4胚胎的超低温冷冻保存

2.5发展前景

3.动物体外受精

3.1发展简史及用途

3.2技术过程

3.3早期胚胎的体外培养

3.4发展前景

4.性别控制

4.1性别决定与分化

4.2受精前的性别控制——X精子与Y精子分离

4.3受精后的性别控制——胚胎性别鉴定

4.4应用前景

5.哺乳动物胚胎干细胞技术

5.1概述

5.2胚胎干细胞分离培养的基本程序

5.3目前存在的问题及发展方向

6.动物克隆

6.1概述

6.2孤雌生殖

6.3卵裂球分离技术

6.4胚胎分割

6.5细胞核移植

7.转基因动物

7.1概述

7.2转基因动物的用途

7.3转基因技术的基本程序

7.4转基因动物的前景

8学时

第十章禽类的繁殖

禽类繁殖与哺乳动物繁殖特点的区别。

禽类的生殖生理。

禽类的人工授精与繁殖生物技术。

禽类配子和早期胚胎发育。

禽类生殖生理及与生殖有关的激素。

禽类的人工授精技术与繁殖生物技术应用。

1.公禽的生殖生理

1.1公禽的生殖器官

1.2公禽的精子与精液

1.3与公禽生殖有关的激素

2.母禽的生殖生理

2.1母禽的生殖器官

2.2母禽的卵泡发育、排卵与蛋的形成

2.3禽类的胚胎发育

2.4与雌禽生殖有关的激素

3.禽类的人工授精

3.1采精

3.2精液品质鉴定

3.3精液的稀释与保存

3.4输精

4.禽类繁殖的生物技术

4.1家禽的性别控制

4.2家禽的胚胎操作技术

4.3鸡的转基因技术

第十一章特种经济动物的繁殖

特种经济动物繁殖规律。

特种经济动物繁殖特点。

特种经济动物繁殖技术。

繁殖规律。

繁殖特点。

繁殖技术。

1.鹿的繁殖

1.1鹿繁殖的季节性

1.2鹿繁殖规律

1.3家养鹿的繁殖技术

2.水貂的繁殖

2.1水貂的繁殖特点

2.2水貂的繁殖技术

2.3水貂的妊娠与产仔

3.狐的繁殖

3.1狐的繁殖规律

3.2狐的繁殖技术

4.兔的繁殖

4.1家兔的繁殖特点

4.2繁殖技术

5.犬的繁殖

5.1性成熟

5.2发情周期

5.3配种

5.4犬的人工授精

5.5妊娠和产仔

《动物繁殖技术》(实验)教学大纲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实验教学目的在于帮助学生理解动物繁殖活动调控规律,掌握重要繁殖技术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方法,提高学生动手能力,验证提出的理论,启发学生独立思考。

要求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设计并完成实验,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讨论并写出实验报告。

实验报告完成后评分,计入课程成绩。

二、教学方式与考核办法

课堂实验先由教师讲解,学生根据指导设计实验并按程序操作,完成实验报告;

实训实验由教师先讲解注意事项、基本要求并做示范,然后由学生实际操作,完成实验报告。

成绩考核主要根据报告的创新性和实际操作能力及积极性给予评分。

三、实验内容与学时分配

序号

项目名称

实验目的与内容

学时

主要试剂及仪器设备

1

动物生殖器官解剖构造观察

目的:

了解各种动物生殖器官的位置、形态和解剖结构及其与生理机能的关系。

内容:

观察牛、羊、马、猪、兔等动物雄性和雌性生殖器官标本和图片

2

标本、挂图和多媒体设备

2

动物睾丸及卵巢组织学观察

了解精子发生和卵泡发育的形态学变化;

比较各种动物睾丸及卵巢组织的形态学结构。

观察牛、羊、猪、鸡等动物睾丸与卵巢的显微结构,并进行比较

组织切片、显微镜和多媒体设备

3

精液品质常规测定

了解精液品质评定的主要内容,掌握精液品质评定的标准和常规方法

观察牛精液;

精子活力和密度测定

精液、显微镜、染色液、血球计数器

4

早期妊娠诊断实验

了解早期妊娠诊断的方法;

掌握早期妊娠诊断和超声波妊娠诊断的原理。

直肠检查、阴道检查及B超法对孕期牛、羊、猪等检查

B-超仪等

5

精子死活染色和顶体染色

掌握精子死活染色评定精子活力、顶体染色评定顶体完整率的方法;

了解受精机理

牛、猪或鸡精子死活染色与顶体染色;

精子显微形态观察

6

精液保存实验

掌握精液保存的方法及其基本原理

猪精液常温、低温、冷冻保存

精液、液氮等

7

牛人工授精实验

了解各种动物人工授精器械;

掌握人工授精方法

假阴道安装;

精液稀释;

授精

公牛、母牛、采精器械、授精器械等

8

胚胎移植实验

了解超数排卵和胚胎移植方法,掌握其基本原理

兔或牛超数排卵和胚胎移植

激素药物、手术器械、体视显微镜等

9

直肠检查

了解直肠检查的意义;

熟悉卵巢和子宫位置;

了解卵泡发育和胚胎发育规律

卵泡发育检查;

胚胎发育检查

各种生理状态的牛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