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节市人教版精英新课堂七年级地理上册全一册教案.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3738143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67 大小:267.7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毕节市人教版精英新课堂七年级地理上册全一册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7页
毕节市人教版精英新课堂七年级地理上册全一册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7页
毕节市人教版精英新课堂七年级地理上册全一册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7页
毕节市人教版精英新课堂七年级地理上册全一册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7页
毕节市人教版精英新课堂七年级地理上册全一册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7页
毕节市人教版精英新课堂七年级地理上册全一册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67页
毕节市人教版精英新课堂七年级地理上册全一册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67页
毕节市人教版精英新课堂七年级地理上册全一册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67页
毕节市人教版精英新课堂七年级地理上册全一册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67页
毕节市人教版精英新课堂七年级地理上册全一册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67页
毕节市人教版精英新课堂七年级地理上册全一册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67页
毕节市人教版精英新课堂七年级地理上册全一册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67页
毕节市人教版精英新课堂七年级地理上册全一册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67页
毕节市人教版精英新课堂七年级地理上册全一册教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67页
毕节市人教版精英新课堂七年级地理上册全一册教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67页
毕节市人教版精英新课堂七年级地理上册全一册教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67页
毕节市人教版精英新课堂七年级地理上册全一册教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67页
毕节市人教版精英新课堂七年级地理上册全一册教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67页
毕节市人教版精英新课堂七年级地理上册全一册教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67页
毕节市人教版精英新课堂七年级地理上册全一册教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67页
亲,该文档总共6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毕节市人教版精英新课堂七年级地理上册全一册教案.docx

《毕节市人教版精英新课堂七年级地理上册全一册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毕节市人教版精英新课堂七年级地理上册全一册教案.docx(6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毕节市人教版精英新课堂七年级地理上册全一册教案.docx

毕节市人教版精英新课堂七年级地理上册全一册教案

第1课时 沧海桑田 从世界地图上得到的启示

【教学目标】

1.用实例说明海陆变迁。

2.理解大陆漂移学说。

【教学重难点】

理解大陆漂移学说。

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

由“沧海桑田”的成语故事,引出海陆变迁的地理现象,激起学生探究这一地理现象的兴趣。

自学互研 生成能力

学习活动 认识世界地图

【自主探究】了解地球上的海陆变迁

学生读课本图2.13,2.14,2.15,结合P37页活动,思考以下问题:

1.

(1)为什么在雄伟的喜马拉雅山上会出现海洋生物化石?

(2)为什么在我国东部海域海底会出现古河道及水井等人类活动的遗迹?

(3)荷兰的围海造陆说明什么问题?

教师点拨:

喜马拉雅山发现海洋生物化石是由于地壳的变迁;我国东部海域海底出现人类活动的遗迹是由于海平面的升降;荷兰的围海造陆说明人类活动也会引起海陆的变化。

2.学生再搜集一些例子,说明海陆变迁。

例:

(1)旅游者在峨眉山山顶发现大量的贝壳化石。

(2)南京雨花台盛产美丽的雨花石。

(3)渤海海底发现了约达7千米的海河古河道。

【合作探究】理解大陆漂移学说

1.学生读世界地图,思考:

地球上海陆轮廓是怎样形成的?

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是固定不变的吗?

说明:

教师可先不要求学生急着回答,可先让学生读课本P39页图2.16,了解两种观点,表明各自的立场,教师作统计。

(正确观点:

七大洲、四大洋是不断变化的)

2.引导学生阅读课本P41页的材料,向学生介绍魏格纳的事迹及大陆漂移学说。

大陆漂移学说的主要内容:

魏格纳认为在两亿年前,地球上各大洲是相互连接的一块大陆,它的周围是一片汪洋。

在6500万年前,原始大陆才分裂成几块大陆,缓慢地漂移分离,逐渐形成了今天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状况,而且这种分布状况还在缓慢变化。

3.学生分组合作完成课本P40页活动,为大陆漂移学说找证据。

教师引导学生梳理证据:

南美洲与非洲形状相互吻合表明它们有可能原来是一块大陆;南美洲与非洲相吻合,部分古老地层的一致性以及动物分布的一致性可证明以前它们是一块大陆。

4.学生读课本P40页图2.18,了解大陆是怎样漂移的。

教师提示:

图2.18中三幅图片的顺序不能记错。

5.拓展思考:

为什么大陆会漂移?

(不要求学生回答,可先思考为下节课作准备)

当堂演练 达成目标

见学生用书课后反思 查漏补缺

1.本节课的收获:

2.本节课还存在的疑惑:

第2课时 板块运动

【教学目标】

1.知道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

2.能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火山、地震等地质现象。

【教学重点】

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

【教学难点】

运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火山、地震等地质现象。

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

复习导入,地球上海陆轮廓的形成以及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是由大陆漂移引起的,大陆为什么会发生漂移呢?

由此导入板块的运动。

自学互研 生成能力

学习活动 认识板块运动

【自主探究】了解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

1.学生读课本P41页文字内容,读图2.21,完成以下任务:

(1)说一说:

①板块构造学说是怎样提出来的?

②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理论有哪些?

(2)看一看:

①图2.22中,全球主要划分为哪几大板块?

②板块之间的运动主要有哪几种方式?

(3)想一想:

板块内部、板块交界处的地壳活动是否一样?

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如下:

①20世纪60年代,在大陆漂移学说的基础上科学家提出了板块构造学说。

②板块构造学说认为由岩石组成的地球表层是由板块拼合而成。

③地球上大致分成六大板块和若干小板块。

六大板块分别是:

亚欧板块、太平洋板块、美洲板块、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南极洲板块。

④板块在不断运动,板块之间或张裂或碰撞。

⑤板块内部地壳稳定,板块之间地壳活跃,多火山、地震。

2.学生读课本P42页图2.23,完成以下任务:

(1)板块碰撞在陆地上常形成山脉,读出图中的两大山系。

阿尔卑斯山—喜马拉雅山系、科迪勒拉山系。

(2)板块交界处多火山、地震,在图中找出世界主要火山、地震带。

环太平洋地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带。

【拓展探究】

运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地质现象。

1.学生完成课本P43页,P44页活动。

(1)①红海位于板块的张裂地区,不断扩张。

②喜马拉雅山脉位于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碰撞挤压地带,形成山脉。

③地中海位于板块的碰撞挤压地带,不断缩小。

(2)喜马拉雅山脉的形成过程:

①印度洋板块与亚欧板块靠近,使古地中海不断缩小;②两大板块继续靠近,相互挤压的力量使地面不断隆起;③两大板块压在一起使古地中海消失;④印度洋板块挤入亚欧板块下方,板块碰撞形成了喜马拉雅山脉和青藏高原。

2.教师引导学生讨论:

①大西洋会变大还是会缩小?

变大 ②太平洋会变大还是会缩小?

缩小

3.教师引导学生再读P42页图2.22,注意以下容易搞错的知识。

①阿拉伯半岛、印度半岛、大洋洲大陆都在印度洋板块上。

②太平洋板块是纯海洋板块。

③印度尼西亚多火山、地震是由于印度尼西亚处于亚欧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三大板块交界处。

④中国位于两大地震带之间。

当堂演练 达成目标

见学生用书课后反思 查漏补缺

1.本节课的收获:

2.本节课还存在的疑惑:

第一节 大洲和大洋

【教学目标】

1.运用地图和数据了解地球表面海陆所占比例,认识海陆分布特点。

2.运用地图判别大洲、大陆、半岛、岛屿及大洋、海和海峡。

3.在地图上指出七大洲和四大洋位置轮廓和分布特征。

【教学重点】

1.全球海陆分布特点。

2.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分布。

【教学难点】

相邻大洲之间的分界线。

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

利用电子板展示太空中地球的全景图片,激发学生了解地球表面海陆面貌的兴趣。

自学互研 生成能力

学习活动一 认识地球海洋分布特点及海陆面积比

【自主探究】

学生活动1:

观察地球仪,阅读课本P30页内容。

1.说一说:

地球表面是陆地面积大?

还是海洋面积大?

海陆分布呈什么形势?

观察“世界海陆分布”图、“世界海陆面积比较”图,看看陆地主要集中在哪个半球?

海洋主要集中在哪个半球?

图中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分别是陆地还是海洋?

2.学生归纳:

地球上海陆面积比例:

三分陆地,七分海洋。

海洋面积占71%,而陆地面积仅占29%。

海洋彼此相连,陆地被分割成许多块。

学生活动2:

读图2.1,独立完成以下任务。

(1)世界海陆分布很不均匀。

陆地主要分布在北半球,海洋主要集中在南半球。

(2)北极周围是一片海洋,南极周围是一片陆地。

【合作探究】

1.学生读图2.4,了解水半球、陆半球的划分。

(1)想一想:

陆半球与水半球中,海陆面积比例怎样?

(水半球是海洋分布最集中的半球,海洋面积占90%,陆半球是陆地分布最集中的半球,陆地面积占48%)

(2)找一找:

水半球与陆半球的中心各自在哪儿?

(水半球和陆半球的中心,分别位于新西兰和法国)

2.学生读图2.6,估计一下东西半球、南北半球中的海洋与陆地面积的大小对比。

(学生答略,不要求回答准确)

3.共同讨论任意将地球均分为面积相等的两个半球,每一个半球中海洋面积与陆地面积的大小怎样?

(结论:

无论我们怎样划分,地球的任何两个大小相等的半球,都是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

学习活动二 认识七大洲和四大洋

【自主探究】

1.学生读课本P32页内容及图2.5,了解大陆、半岛、岛屿、大洲、海洋、海峡等概念。

教师点拨:

如下表所示

概念

大洲

大陆和它附近的岛屿

大陆

面积广大的陆地

岛屿

面积较小的陆地

半岛

陆地伸进海洋的凸出部分

海峡

沟通两个海洋的狭窄水道

2.学生说出七大洲的名称:

亚洲、欧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大洋洲和南极洲。

3.学生说出四大洋的名称:

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合作探究】

学生分组合作共同完成以下学习任务:

1.读课本P33页图2.6及P35页图2.11完成下表及填空。

(1)七大洲的位置分布

位置

大洲

全部位于北半球

欧洲,北美洲

全部位于南半球

南极洲

跨南北半球

亚洲,非洲,大洋洲,南美洲

全部位于东半球

非洲

全部位于西半球

南美洲

跨东西半球

欧洲,北美洲,亚洲,大洋洲,南极洲

(2)七大洲的面积由大到小排列:

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欧洲、大洋洲。

2.读图2.6及图2.10,完成下表及填空。

(1)四大洋的位置及分布

名称

周围大洲

所跨半球

太平洋

亚洲、大洋洲、南极洲、北美洲、南美洲

跨东、西、南、北半球

大西洋

欧洲、非洲、南极洲、南美洲、北美洲

跨东、西、南、北半球

印度洋

亚洲、大洋洲、南极洲、非洲

全部在东半球

北冰洋

亚洲、欧洲、北美洲

全部在北半球

(2)四大洋面积由大到小排列:

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3.比一比、认一认,看谁能准确、快速地说出教师在黑板上画出的简易地图上的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相对位置与面积的大小。

大洲、大洋海陆分布图

【拓展探究】

1.教师引导学生读P33页图2.7及地图册P10—11页图,完成以下任务:

(1)找出亚欧分界线:

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脉——黑海——土耳其海峡。

亚非分界线:

苏伊士运河。

亚洲、北美洲分界线:

白令海峡。

南北美洲分界线:

巴拿马运河。

(2)在图上找一找世界主要的半岛、岛屿、海峡、海洋等。

例如:

①主要的半岛:

阿拉伯半岛、印度半岛、中南半岛。

②主要的岛屿:

台湾岛、日本列岛、大不列颠岛。

③主要的海峡:

马六甲海峡、霍尔木兹海峡、曼德海峡、朝鲜海峡、英吉利海峡。

④主要的海洋:

日本海、南海、孟加拉湾、阿拉伯海、波斯湾、红海、地中海、墨西哥湾。

2.教师提示学生注意以下易混淆的问题:

(1)地球上跨经度最广的大洲,大洋分别是南极洲,北冰洋。

(2)世界上最大的岛格陵兰岛属于北美洲。

(3)大洋洲因有众多附属岛屿位于太平洋上,跨东西南北半球。

(4)大西洋形状呈“S”形。

(5)非洲与欧洲隔直布罗陀海峡、地中海相望。

(6)南极洲与南美洲之间隔着德雷克海峡。

当堂演练 达成目标

见学生用书课后反思 查漏补缺

1.本节课的收获:

2.本节课还存在的疑惑:

第1课时 气温的变化

【教学目标】

1.学会绘制气温曲线,掌握气温曲线图的阅读技巧。

2.利用气温曲线图分析气温的变化规律。

【教学重点】

运用气温曲线图分析气温的变化规律。

【教学难点】

气温曲线图的判读技巧。

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

话题导入:

由天气预报中新增加的穿衣指数说起,让学生认识到气候的变化时刻影响着我们的生活与工作。

所以,了解气温变化的有关知识十分必要。

自学互研 生成能力

学习活动 认识气温的变化

【自主探究】

1.学生依据切身的感受独立思考:

我们应如何描述一个地区的气温?

2.针对学生众说纷纭的情况,教师引导学生读课本P53页内容,作出小结:

人们了解气温一般关注一天中的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及日平均气温、月平均气温和年平均气温。

3.学生读P53页图3.10及有关文字内容,了解日平均气温、月平均气温、年平均气温的计算方法。

日平均气温:

把一天四次(2时、8时、14时、20时)测得的气温值相加,再除以4,就得到当天的日平均气温。

月平均气温:

把一月中的日平均气温相加再除以当月的天数,就是月平均气温。

年平均气温:

把一年中的月平均气温相加再除以12,就是该地区的年平均气温。

4.绘制气温曲线图是分析气温变化的重要手段,学生要独立完成课本P54页活动1。

【合作探究】

学会利用气温曲线图分析气温的变化。

1.学生分组读图3.11,完成以下任务:

看一看:

(1)一天中最高气温出现在什么时候?

(2)最低气温出现在什么时候?

学生观察到的规律是:

一天中,最高气温出现在午后2时左右,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

2.学生读课本P53页图3.12中的文字说明,完成以下任务:

(1)看一看:

一年中,北半球气温什么是时候最高?

什么时候最低?

(2)想一想:

①同一区域同一时间,海洋与陆地情况是否一样?

②同一时间,南北半球是否一样?

学生归纳:

一年中,北半球气温通常大陆上7月最高,1月最低;海洋上8月最高,2月最低。

南半球正好相反,一年中,陆地上1月最高,7月最低,海洋上2月最高,8月最低。

3.学生先独立完成课本P55页活动2,再合作检查。

P55页活动课答案:

1.略。

2.

(1)最热月气温为22℃,对应月份是7月。

 

(2)最冷月气温为1.5℃对应月份是1月。

(3)气温年较差为20.5℃。

(4)年平均气温大约13℃。

【拓展探究】

1.学生讨论:

能不能通过气温曲线的形状直观地判断出气温差大小?

教师点拨:

气温曲线的弯曲度越大,说明温差越大。

2.想一想:

如果某城市位于南半球,其气温曲线图是什么样的?

教师点拨:

南半球的气温曲线呈波谷式。

因为一年中,南北半球的季节相反。

3.网上查询:

为什么陆地与海洋气温变化不一致?

教师点拨:

原因是陆地受热快,放热也快,所以夏季陆地气温比海洋温度高,冬季陆地气温比海洋温度低。

陆地冬季温差比海洋大,海洋冬夏温差小。

当堂演练 达成目标

见学生用书课后反思 查漏补缺

1.本节课的收获:

2.本节课还存在的疑惑:

第2课时 气温的分布

【教学目标】

1.学会读等温线图。

2.利用世界平均气温分布图和1月、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归纳世界气温分布特点。

【教学重点】

认识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

【教学难点】

等温线图的判读技巧。

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

设问导入:

利用气温曲线图可以分析气温的时间变化。

那么要了解气温的空间分布,我们又应该使用什么手段呢?

由此引入等温线。

自学互研 生成能力

学习活动 认识气温的分布

【自主探究】

1.引导学生回忆等高线图阅读的要领,想一想怎么阅读等温线。

教师点拨:

等温线图与等高线图都属于等值线图,其制作原理类似,特征类似。

2.学生读课本P55页图3.16,思考:

我们通过阅读等温线图,可以分析某个区域气温分布的哪些信息?

学生归纳:

(1)依据等温线的延伸方向可以判读气温递变的方向。

例:

等温线大致沿东西方向延伸,说明南北方向存在温差。

(2)依据等温线的疏密程度,可以判读气温差异的大小。

例:

等温线密集的地区气温差异大。

(3)依据等温线的闭合情况,可以判读高低温中心的分布。

例:

中心气温低,表示低温中心;反过来就是高温中心。

(4)依据等温距(即任意两条相邻等温线的数值差),可以估算某一地点的温度值范围。

3.学生读课本P56页图3.18,完成图中的活动,认识气温随海拔垂直变化的规律。

教师点拨:

大致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约下降0.6°C。

【合作探究】

1.同桌同学合作,读课本P56页,图3.17世界平均气温分布图,归纳全年平均气温的分布规律。

(1)教师先引导学生从图上读取以下信息:

①图中等温线的延伸方向呈现什么特征?

学生回答:

大致与纬线平行。

②图中20°C等温线,-10°C等温线大约在什么位置?

学生回答:

20°C等温线在南、北回归线附近;-10°C等温线在南北极圈附近。

③南北半球,哪一个半球的等温线更平直?

同一条等温线经过海洋和陆地的时候情况有什么不同?

学生回答:

南半球的等温线更平直。

一般来讲,海洋上等温线平直,陆地上等温线弯曲。

(2)教师引导学生归纳世界平均气温分布特点。

教师点拨:

①赤道附近气温高,气温由赤道向两极逐渐降低,主要原因是各纬度接受太阳辐射的差异。

②年均气温高于20°C的地区主要分布在南北回归线之间,低于-10°C的地区主要分布在北极圈以内。

③陆地上气温的分布比海洋复杂。

2.学生分组合作,读课本P57页图3.19和图3.20,完成活动1、2、3。

教师点拨:

(1)气温的分布规律是从低纬到高纬逐渐降低。

(2)1月等温线密集,表明温差大,7月等温线比较稀疏,表明温差小。

北半球等温线比南半球等温线密集且弯曲程度较大,原因是北半球陆地集中。

(3)北半球同纬度地区,1月海洋气温高于陆地,7月陆地气温高于海洋;南半球则相反。

【拓展探究】

探讨等温线的判读技巧,教师引导学生讨论以下问题。

1.如何依据等温线的凸出方向判断气温分布的变化?

结论:

如果等温线向低纬凸出,该地区气温比同纬度地区低;如果等温线向高纬凸出,该地区气温比同纬度地区高。

2.如何依据陆地上等温线的闭合特征及等温线的疏密特征判断地形特征?

结论:

高温中心往往是盆地,低温中心往往是山顶。

等温线稀疏,地形平缓;等温线密集,地形坡度陡。

3.如何依据东西延伸的等温线数值的递变规律判定等温线图所在区域的半球位置?

结论:

等温线数值由南向北递增,表明位于南半球,反之,位于北半球。

当堂演练 达成目标

见学生用书课后反思 查漏补缺

1.本节课的收获:

 

2.本节课还存在的疑惑:

第三节 降水的变化与分布

【教学目标】

1.认识降水量的季节变化。

2.认识降水量的空间变化。

【教学重难点】

降水量的季节变化与空间变化。

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

情景导入:

用一段视频材料“降雨、降雪、降冰雹”,依次展示三种天气现象,最后画面定格为正在降落中的雨、雪、雹三种降水的形式,使学生观察得出降水的概念,推出课题——降水和降水的分布。

自学互研 生成能力

学习活动 认识降水的变化与分布

【自主探究】认识降水的变化

1.学生读课本P58页内容。

思考:

(1)什么是降水?

(2)“降雨”就是“降水”的说法对不对?

学生归纳:

①降雨是降水的主要形式。

气象部门把降雨划分为小雨、中雨、大雨、暴雨等不同等级。

②从大气中降落的雨、雪、冰雹等统称为降水。

2.学生完成P59页活动,学会绘制降水量柱状图,掌握判读降水量柱状图的技巧。

教师点拨:

判读降水柱状图时,要注意获取以下信息:

(1)判读降水量最多的月份,降水量最少的月份;

(2)估算年降水总量;(3)归纳降水与季节变化的关系;(4)结合气温曲线图,衡量水热配置状况。

3.教师小结:

依据降水的季节变化特征,可将降水的变化分为全年多雨型,全年少雨型,夏季多雨型,冬季多雨型,全年湿润型。

【合作探究】

1.学生结合等高线、等温线特征,讨论等降水量线的特征。

教师点拨:

由于都属于等值线,等降水量线图的阅读要领与等高线、等温线图的阅读要领基本相同。

2.学生分组合作,解读课本P60页世界降水量的分布图。

读图要求了解以下信息:

(1)从图中表示降水量多少的颜色渐变规律看,降水随纬度变化的情况怎样?

(2)从降水的海陆分布看,降水分布有什么变化?

(3)图中降水量最多的地点与最少的地点分别在哪儿?

3.学生归纳降水的全球分布规律,教师作小结:

①赤道附近地带降水多,两极地区降水少。

②南、北回归线两侧,大陆西岸降水少,大陆东岸降水多。

③中纬度沿海地区降水多,内陆地区降水少。

④世界雨极:

乞拉朋齐;世界干极:

阿塔卡马沙漠。

【拓展探究】

1.学生完成课本P61页活动1、2、3。

课本P61页活动答案:

(1)赤道地区年降水量大概在1000毫米以上,有些地区超过2000毫米。

两极地区的年降水量大多在500毫米以下。

(2)南北回归线附近大陆东岸的年降水量大约是1000毫米以上;大陆西岸的年降水量大约在200毫米以下。

(3)在中纬度地区,大陆内部降水少于沿海地区,体现从沿海向内陆递减的变化特点。

2.学生网上查询有关资料,了解为什么世界的“雨极”与“干极”分别是乞拉朋齐和阿塔卡马沙漠?

教师点拨:

乞拉朋齐成为雨极的原因是乞拉朋齐位于山地、丘陵的迎风坡位置,来自于印度洋的暖湿气流遇地形阻挡抬升,形成丰富的地形雨。

阿塔卡马沙漠成为世界干极的原因不需学生掌握,只需知道其东侧的安第斯山脉阻挡了来自大西洋的暖湿气流处于背风坡即可。

3.学生讨论为什么非洲的赤道沿线西部降水多,东部降水少?

教师点拨:

主要受地形因素影响,非洲的赤道沿线西侧是刚果盆地,海拔低,降水多,东侧地形以高原为主,海拔高,降水相对较少。

当堂演练 达成目标

见学生用书课后反思 查漏补缺

1.本节课的收获:

2.本节课还存在的疑惑:

第1课时 气候的地区差异 世界气候类型的分布

【教学目标】

1.知道气温和降水是气候的两大要素。

2.学会从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中分析一个地区的气候特点。

3.能够在世界气候分布图上说出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地区。

【教学重点】

世界气候类型分布。

【教学难点】

利用气温曲线图和降水柱状图归纳气候特点。

 

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

多媒体导入:

多媒体展示几幅不同气候条件的自然景观图片,提问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自然景观的差异。

由此引出本节要学习的内容——世界气候。

自学互研 生成能力

学习活动 认识气候的地区差异 世界气候类型的分布

【自主探究】掌握分析气候的地区差异,归纳一个地方气候特点的方法

1.引导学生回忆前面所认识的气温的变化与分布、降水的变化与分布规律。

2.教师点评说明:

世界各地的气温和降水差异很大。

3.学生读P62页第一段文字内容,读后,归纳以下认识:

(1)世界各地气温和降水的差异导致世界各地气候的差异,从而形成不同的气候类型。

(2)由此可见,气温和降水是气候的两大基本要素。

4.教师点拨:

解读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是分析气候特征的重要方法。

5.学生独立完成书本P63页活动,掌握利用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分析气候特征的技巧。

学生活动1:

(引导学生读图3.25)掌握分析气候特征的方法。

师问:

根据图3.25中的气温曲线,可知该地最冷月均温在多少度以上?

生答:

10℃以上。

师问:

最冷月均温在10℃以上,那么冬季是温和还是寒冷呢?

生答:

温和。

师问:

该地最热月均温在多少度以上?

生答:

23℃以上。

师问:

月均温在23℃以上,是温和还是炎热呢?

生答:

炎热。

师小结:

根据该地最冷月和最热月的月均温,综合得出该地气温特点:

冬季温和,夏季炎热。

师问:

根据图3.25中的降水量柱状图,可以看出该地哪几个月降水量多,哪几个月降水量少?

生答:

该地降水量12、1、2月多,6、7、8月少。

师小结:

由此得出该地的降水特点:

冬季多雨,夏季少雨。

师问:

根据前面分析该地的气温特点和降水特点,可以综合得出该地的气候特点是怎样的呢?

生答:

冬季温和多雨,夏季炎热干燥。

师小结:

通过对图3.25的分析,我们应该明白分析气候特征的一般方法:

分别观察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分别得出该地的气温特征和降水特征,然后把气温和降水特征综合起来,就是该地的气候特征。

学生活动2:

按照图3.25提示的方法,读图3.26,分别得出A地和B地的气候特征,并比较它们的差异。

师小结:

通过读图3.26得出:

A地终年温和多雨,B地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由此看出,温带的大陆东岸和西岸的气候还是有较大差异的。

6.教师可再补充两个图强化训练。

例:

热带季风气候的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亚热带季风气候的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

【合作探究】认识世界气候类型的分布

1.学生读课本P65页图3.28中的图例,了解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名称。

完成课本P65页活动的表格。

内容如下:

分布地区

气候类型

热带

热带雨林气候、热带草原气候、热带季风气候、热带沙漠气候

温带

亚热带季风和湿润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

温带季风气候、地中海气候

寒带

寒带气候

2.学生读课本P65页图3.28世界气候类型的分布,分组合作完成活动2中的表格。

内容如下:

分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