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备课.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3738209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27.8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备课.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备课.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备课.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备课.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备课.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备课.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3页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备课.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3页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备课.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3页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备课.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3页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备课.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3页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备课.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3页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备课.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3页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备课.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3页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备课.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3页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备课.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3页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备课.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3页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备课.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3页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备课.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3页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备课.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3页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备课.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备课.docx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备课.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备课.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备课.docx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备课

课时计划

第周第课(第二单元)第节第1课时年月日

课题

5、题西林壁

课型

识字阅读课

教学三维目标

知识与

能力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默写古诗。

 2.体会诗人在庐山时,观察的地点和角度不同,所看到的景象也不一样。

过程与

方法

借助以前学过的读诗方法,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

引导学生把握好朗读的节奏,掌握抑扬顿挫。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能把读诗的感受与他人交流。

教材分析

重点

体会诗人的心境。

引导学生把握好朗读的节奏,掌握抑扬顿挫。

难点

体会诗人“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思想,说说自己的感受。

教法

讲解法、自学法

学法

自学法

教具

图片、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吟诵):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师:

你们都知道老师吟诵的是哪首古诗吧?

(题西林壁)今天,让我们随着诗人一起,到庐山去领略一下那神奇的自然风光。

请全班打开课本第22面,齐读古诗《题西林壁》。

  (生读古诗,师板书课题)

  师:

这首古诗,同学们都会背了,但是你们知道它的含义吗?

今天,我们就要用学过的方法,来学习这首古诗。

你们还记得我们学习古诗的步骤吗?

  解诗题,知作者

  抓字眼,明诗意

  多诵读,悟诗情

二、学习课文

  

(一)解诗题,知作者

  1.师:

请结合课文的注释,理解一下本诗题目的意思。

(书写在西林寺墙壁上的诗)

  2.师:

谁知道苏轼的生平?

(生交流苏轼的资料。

教学过程(续):

(二)抓字眼,明诗意

  1.(师指名读古诗)其他同学一边听一边思考,你们从这首诗中读懂了什么。

  2.师:

四人小组合作交流,你们从这句诗中读懂了什么?

  3.师:

谁来说说你从这首诗中读懂了什么?

(作者)

  横看成岭侧成峰:

横着看,庐山是一条山岭,连绵不断;侧着看却仿佛变成了一座山峰。

  4.师:

你们能用橡皮泥捏出苏轼描绘的这座山吗?

  远近高低各(重读)不同:

向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看到的庐山景色都不相同。

  5.师:

从这两句诗中,你知道为什么庐山在苏轼的眼中,会有怎么多种变化吗?

(三)多诵读,悟诗情

  多诵读:

  1.师:

老师有一个问题:

作者为什么要描写庐山?

(作者喜爱庐山)作者从多个角度,细致地观察了庐山,简洁而生动地描绘了庐山的奇特景象,可见他对庐山的奇丽景色流连忘返。

你们说,你们能不能把作者那赞美之情用优美的嗓子朗读出来?

好,现在让我们用自己喜爱的方式朗读这首古诗。

谁还记得读古诗的方法有几种?

(齐诵、轮诵、唱诵、表演读、叠诵......)好,现在就请你们用自己喜爱的方式读这首古诗。

  2.四人小组表演

三、总结

  师:

《题西林壁》这首古诗,不仅是对庐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景象的赞美,更包含了“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人生哲理。

板书设计:

5、题西林壁

作业布置:

背诵、默写《题西林壁》,抄写生字。

教学后记:

课时计划

第周第课(第二单元)第节第课时年月日

课题

5、游山西村

课型

阅读课

教学三维目标

知识与

能力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并能默写诗中的名句.

2,能借助词典等工具书和生活积累理解诗中的词句,并根据需要搜集信息,扩大知识面.

过程与

方法

借助以前学过的读诗方法,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

引导学生把握好朗读的节奏,掌握抑扬顿挫。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能借助词典等工具书和生活积累理解诗中的词句,并根据需要搜集信息,扩大知识面.

教材分析

重点

能用自己的话或自己喜欢的方式说出诗的大意,感悟诗的意境

难点

能用自己的话或自己喜欢的方式说出诗的大意,感悟诗的意境

教法

观察法、朗读法

学法

朗读法

教具

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学习"豚"

  教师读诗,学生边听边画出一类生字豚

  注意:

不要在"豚"的上面加点.

  学生查字典豚:

小猪,也泛指猪.

  学生到黑板前写生字,针对生字特点强调记忆.

  二,读诗,整体感知

  1,自由读,教师指导检查读诗情况.

  2,个别读.

  3,组内读,并在组内说说自己是怎么理解的.遇到不会的字查字典.

  4,完成课后练习1

  莫:

不要浑:

(1)水不清,污浊;

(2)骂人糊涂,不明事理;(3)全,满:

~身是汗(4)天然的本文指酒不清澈

  提问:

你有哪些字还不太清楚具体意思?

可以什么方法解决:

查字典咨询老师

 同学讨论

  三,再读诗,感语交流

  仔细读诗,试着用自己的话或自己喜欢的方式交流自己的感受.

  重点理解: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意思

  学习先抑后扬的写法:

山重水复疑无路—抑柳暗花明又一村—扬

  感情读诗,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体会作者的感受,并能用连贯,正确的语言表述.

教学过程(续):

四、合作,探究学习再次感悟诗的意境

  1、小组内讨论:

《游山西村》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诗的首联"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写出了山西村丰收之年的景象,让人感受到农家款待客人的热情和民风的淳朴.表达了作者对农家丰收景象的由衷赞美之情.

  诗的次联描绘了山间水畔的美景,写景中寓含丰富哲理,越出了自然景色描写的范围,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不同感悟.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所以留传几百年,是因为这不是诗人单纯描绘景物,而是表达了作者对人生境遇的独到体会,是面对困难,迷茫的另类人生体验.写景中寓含丰富哲理,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体会理解,不必求同.

2、班内交流提升对诗的认识

  说说你找到的有关本课,作者的一切资料.要说得尽量流利,完整,不罗嗦.

  针对同一类话题,相互补充.训练归纳总结的能力

  教师针对学生发言作适当说明,要尊重学生的认知差异,相机点拨即可.

板书设计:

5、游山西村

作业布置:

朗读感悟诗的意境

教学后记:

课时计划

第周第课(第二单元)第节第1课时年月日

课题

6、 爬山虎的脚

课型

识字朗读

教学三维目标

知识与

能力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能背诵教材所指定的段落。

 2、引导学生自觉运用读懂自然段、分段等阅读方法读懂课文。

过程与

方法

引导学生自觉运用读懂自然段、分段等阅读方法读懂课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了解作者是怎样围绕一个意思写好片段的;继续培养学生留心和细致观察事物的习惯。

教材分析

重点

作者是怎样围绕爬山虎的特点写好片段的。

难点

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的。

教法

自主学习法、讲解法

学法

自主学习法

教具

图片、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谜语:

  (1)上搭架,下搭架,条条青龙藤上挂。

(丝瓜)

  (2)上搭架,下搭架,串串珍珠藤上挂。

(葡萄)

  我们要是种丝瓜和葡萄,首先要做一项什么工作?

  (搭架子。

不搭架子,丝瓜和葡萄就不能往高处生长。

  2、导语:

  同学们知道了,葡萄和丝瓜都是靠搭架子才能往高处攀援的植物。

爬山虎呢,也是一种攀援植物,可它不用搭架子,也能往高处爬。

这是为什么呢?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25课《爬山虎的脚》。

  3、对课题质疑。

  二、检查预习:

对爬山虎的了解情况;

  三、出示学习目标、自读。

  四、学习生字新词

  1、开火车拼读、纠音。

(字形重点:

隙、漾)

  2、解释生字词。

  五、默读、思考:

教学过程(续):

1、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脚?

  2、分段。

  3、四人小组讨论分段情况、汇报。

  六、教学第一段(第1自然段)

  1、默读、思考:

  (1)这一段讲了什么?

  (2)你觉得爬山虎有什么特点?

  2、提问

  七、教学第二段(第2自然段)

  1、大家还记得我们观察爬山虎时,最引起我们注意的是什么?

(满墙的叶子)你能说说你看到的叶子是怎样的吗?

  2、现在我们来看看课文又是怎样写的。

  (1)爬山虎的叶子在生长中有什么变化?

重点写的是什么时候的叶子?

从哪个词看出来?

  (2)课文写爬山虎的脚,为什么要写第1、2自然段?

  (3)讨论、归纳:

要写爬山虎的脚,先要向大家介绍爬山虎生长的地方、模样、颜色等,然后才介绍爬山虎的脚,文章这样写就有条理了。

  3、重点指导朗读第3、4句。

  4、指导学生看着板书上的提纲试背第2自然段。

  5、说说你最喜欢哪一个句子,你认为哪个词语用得最好。

  八、质疑。

板书设计:

作业布置:

抄写生字朗读课文

教学后记:

课时计划

第周第课(第二单元)第节第2课时年月日

课题

6、 爬山虎的脚

课型

阅读课

教学三维目标

知识与

能力

1、了解作者是怎样围绕爬山虎脚的特点来写片段的,从中领悟围绕一个意思来写好片段的方法;

2、认识大自然的神奇,培养自己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兴趣。

过程与

方法

了解作者是怎样围绕爬山虎脚的特点来写片段的,从中领悟围绕一个意思来写好片段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了解作者是怎样围绕一个意思写好片段的;继续培养学生留心和细致观察事物的习惯。

教材分析

重点

了解作者是怎样围绕爬山虎脚的特点来写片段的,从中领悟围绕一个意思写好片段的方法;

难点

 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的。

教法

朗读法、自主学习法

学法

自主学习法

教具

图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生字词语。

二、导入课文:

  作者是怎样观察事物的?

爬山虎的脚是怎样在墙上爬的?

我们就带着问题来学习第三段。

(出示学标)

  三、学习第3自然段

  1、默读;用~~划出爬山虎脚的句子,这几句话分别讲了什么?

  2、提问、出句子投影,齐读。

  3、指名在已画好的爬山虎上添画脚,要求学生在几种彩色粉笔中,选择正确颜色画脚。

  以课文为根据,对照学生在黑板上画的爬山虎的脚,评议。

  请学生到黑板前用课文的语言讲述爬山虎的脚生长的位置、形状和颜色,全班说。

  4、这一自然段讲了什么?

  5、作者能把爬山虎的脚写得那么形象具体,说明了什么?

课文哪个词语突出了这一点?

(注意)

  三、学习第4自然段

  1、自由读。

  2、听录音,请同学们合上眼睛,想像一下爬山虎是怎样在墙上爬的?

  3、多媒体显示、理解。

(一棵爬山虎是怎样在墙上爬的。

教学过程(续):

4、用“▲”划出爬山虎在墙上爬的动作:

  触--→巴--→拉--→贴

  5、齐读

  6、抓住重点词,用自己的话说说爬山虎是怎样在墙上爬的?

自己说、提名说。

  7、指导朗读

  8、作者写爬山虎的脚“一脚一脚地往上爬”,换成“一步一步”,行吗?

为什么?

讨论、汇报。

(爬山虎并不像动物那样用脚交替着往上爬,而是长一只脚就巴住墙,越往高处爬,就要不断地长出新脚。

  9、看图(一棵--→满墙的爬山虎)。

  10、这一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

  四、教学第5自然段

  1、根据课后练习1(3),轻声朗读。

  2、同桌讨论、汇报。

  3、我们观察爬山虎时最引人注意的是叶子,可是作者却能把隐藏在叶子间的脚写得这么具体详细,说明了什么?

(观察细致、耐心)

  五、第三段总结:

  作者围绕爬山虎的脚的特点,先讲它的生长位置、形状和颜色,再讲它是怎样在墙上爬的,最后讲触着墙与没触着墙的爬山虎的脚有何不同。

  六、质疑

板书设计:

5爬山虎的脚

  刚长出:

嫩红--→嫩绿

  叶子

  长大了:

绿得新鲜一顺儿朝下均匀

作业布置:

朗读课文

教学后记:

课时计划

第周第课(第二单元)第节第课时年月日

课题

6、燕子专列

课型

小练笔

教学三维目标

知识与

能力

1、提高写作能力。

2、增强对爬山虎的认识

过程与

方法

使学生了解作者是怎样围绕一个意思写好片段的;继续培养学生留心和细致观察事物的习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增强对爬山虎的认识

教材分析

重点

增强保护环境,爱护植物的意识

难点

使学生了解作者是怎样围绕一个意思写好片段的;继续培养学生留心和细致观察事物的习惯。

教法

指导法、讲解法

学法

讨论法

教具

图片、学生的习作

教学过程:

一、指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朗读课文,创设情境,进行小练笔

  1、抓住重点词,用自己的话说说爬山虎是怎样在墙上爬的?

自己说、提名说。

 2、指导朗读

  3、作者写爬山虎的脚“一脚一脚地往上爬”,换成“一步一步”,行吗?

为什么?

讨论、汇报。

(爬山虎并不像动物那样用脚交替着往上爬,而是长一只脚就巴住墙,越往高处爬,就要不断地长出新脚。

4、学生自主说。

 5、指名说,评价。

 6、动手写。

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三、拓展交流学生生活积累的资料

  

教学过程(续)

1、听课文录音

2、你还知道这样写的课文?

请讲一讲。

3、总结:

我们观察爬山虎时最引人注意的是叶子,可是作者却能把隐藏在叶子间的脚写得这么具体详细,说明了什么?

(观察细致、耐心)

作者围绕爬山虎的脚的特点,先讲它的生长位置、形状和颜色,再讲它是怎样在墙上爬的,最后讲触着墙与没触着墙的爬山虎的脚有何不同。

四、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板书设计:

作业布置:

写一篇观察日记。

教学后记:

课时计划

第周第课(第二单元)第节第课时年月日

课题

7、蟋蟀的住宅

课型

识字课

教学三维目标

知识与

能力

1.学会本课13个生字,认识7个生字。

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

住宅、隐蔽、弃去、慎重、住址、挖掘、搜索、骤雨、粗糙、简朴、干燥、钳子、耐烦、宽敞。

2.朗读课文,了解蟋蟀住宅的特点和住宅的修建过程。

过程与

方法

初读课文,初步理解课文的内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蟋蟀不肯随遇而安的精神。

教材分析

重点

理解蟋蟀住宅的特点,体会蟋蟀不肯随遇而安的精神。

难点

理解蟋蟀住宅的特点,体会蟋蟀不肯随遇而安的精神。

教法

讲解法、阅读法

学法

阅读法

教具

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现在,人们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大家都把自己的住宅打扮得越来越漂亮了。

今天,我们一块来聊聊有关“住宅”的话题。

  (板书:

住宅)

  谁来向大家夸一夸你们家的住宅?

  (指3、4名学生)

  你说的真棒,看来平时一定是个注意观察的孩子,老师真想到你家去参观一下。

可是,有一位朋友不服气,他想和你们比一比住宅。

是谁呢?

听,它来了!

(放蟋蟀的声音)(在“住宅”前贴上蟋蟀的图片,并在下面打上括号)读课题。

  读了课题,有没有什么问题提出来?

  学生质疑。

 二、整体感知课文,解决字词

  现在,我们就来了解一下这小家伙的住宅是什么样子的,有什么特点,以便和它一比高低。

  请同学们按照老师的要求快速地阅读课文。

  课件出示要求:

  1、自学生字词,把不理解的词语做上记号;

  2、补充课题。

  检查自学情况。

教学过程(续):

我们先来解决第一个问题。

学生质疑、解疑。

谁来帮我们今天的主人公的名字给添上。

三、熟悉重点段落

  那么,现在我们来看一看作者是怎样描写蟋蟀的住宅的。

请同学们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读课文,找出描写蟋蟀住宅特点的有关段落。

  学生读、学生找。

  每组派一个代表交流学习情况。

  预想:

  1、择住址方面:

  排水优良,有温暖的阳光,说明蟋蟀不肯随遇而安。

  (板书:

选址)

  2、是什么样子的,找出有关词语。

  (提示采用拟人的手法)

   3、宅的特点有哪些,找出有关词语。

  (板书:

特点)

  小结:

我们现在一起把5、6、7三个自然段读一下,再来感受一下蟋蟀住宅的特点。

 四、实践活动,巩固新知

  蟋蟀的住宅这么有特色,请你们用手中的彩笔把它画出来,注意我们刚刚找的一些词语,比如:

倾斜的隧道、有多深、多宽、出口、平台等等,看谁画得最漂亮。

  画完以后,把自己当成小蟋蟀,向自己的同桌或朋友夸夸你的住宅。

  学生动笔画,巡视……

五、总结

  哎呀,我们的蟋蟀可真了不起,能建造起这么别致的住宅,作者用了一句话来赞扬它,找到读出来。

板书设计:

7、蟋蟀的住宅

作业布置:

教学后记:

课时计划

第周第课(第二单元)第节第2课时年月日

课题

7、蟋蟀的住宅

课型

阅读课

教学三维目标

知识与

能力

自读课文,巩固所学的生字和词语。

朗读课文,了解蟋蟀住宅的特点和住宅的修建过程。

过程与

方法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蟋蟀不肯随遇而安的精神。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蟋蟀不肯随遇而安的精神。

教材分析

重点

理解蟋蟀住宅的特点,体会蟋蟀不肯随遇而安的精神。

难点

理解蟋蟀住宅的特点,体会蟋蟀不肯随遇而安的精神。

教法

讲解法、阅读法

学法

阅读法

教具

图片、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复习课文

  1、自读课文,巩固所学的生字和词语。

2、本文围绕蟋蟀的住宅写了哪两方面的内容。

3、听写。

二、再读课文,深入理解

  1、画出不理解的生词,讨论词义:

  联系课文,学生理解哪个词的词义就讲哪个词,重点指导学习“随遇而安”。

  ⑴ 随遇而安,从字面看是什么意思?

  (随便找个地方就安顿下来)

  ⑵ 课文中谁喜欢“随遇而安”,从哪儿看出的?

谁不喜欢“随遇而安”,从哪儿看出的?

教学过程(续):

2、了解蟋蟀是怎么建房的:

⑴ 作者分几个层次来写蟋蟀建房的过程?

说说每个层次的意思。

  ⑵ 找出描写蟋蟀建房的句子。

画出表示动作的词语。

  ⑶ 作者能够把蟋蟀建房的过程写得如此生动具体,说明了什么?

  (说明:

蟋蟀──认真工作、坚持不懈、辛勤劳动;作者──仔细观察、注意研究。

  3、找出文中把蟋蟀的巢穴比作人的住宅、把蟋蟀比作人的句子,读一读,想一想这样写的好处。

  (这样写把本来比较枯燥的内容变得生动、形象,使读者产生亲切感,引起阅读的兴趣。

  4、齐读课文,整体梳理课文内容。

  三、归纳总结,掌握方法

板书设计:

7、蟋蟀的住宅

作业布置:

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后记:

课时计划

第周第课(第二单元)第节第1课时年月日

课题

8、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

课型

自渎课

教学三维目标

知识与

能力

1.认识本课的七个生字,能借助字典和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过程与

方法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体会科学家勇于探索大自然奥秘的执着精神。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科学家勇于探索大自然奥秘的执着精神,并能把课后的感受和同学交流。

教材分析

重点

从魏格纳提出大陆漂移说的过程中领悟观察、思考、论证的重要。

难点

从魏格纳提出大陆漂移说的过程中领悟观察、思考、论证的重要。

教法

自主学习法

学法

自读自悟,讨论交流。

教具

字典

教学过程:

 一、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1.师:

同学们,我们地球分为五大洲四大洋,你能说出它们的名字吗?

(学生回答)可是,五大洲是怎么形成的呢?

现在,让我们一起去了解了解吧!

  2.分学习小组学习课文:

  1)自读课文,边读边查阅工具书,理解生字新词,初步感知内容,并提出不懂的问题。

  2)小组内交流不懂的问题,再读课文,思考:

魏格纳的奇妙想法是怎样产生的?

有了这个想法后,他做了些什么?

  3.用自己的语言简要的复述课文,并说说读了课文之后的感受。

  二、探究课文,领悟道理

教学过程(续):

 1.指导学生观察世界地图,找到巴西和几内亚湾的位置,看看巴西大陆突出部分的形状和几内亚湾凹进去的海岸线形状,是不是像书上说的那样惊人的吻合。

  2.反复读第5自然段,了解魏格纳的“假想”是什么,理解“大陆漂移”的意思;并联系上下文,体会魏格纳的这一假想是在反复地、仔细地端详地图上的一块块陆地和一条条海岸线的形状之后才得出来的。

3.读第7自然段,要让学生理解,魏格纳发现了一个什么重要的证据,证明他的假想是正确的。

可以引导学生在阅读中理解作者是如何推理的──中龙既见于巴西东部,也见于非洲西南部。

中龙是爬行动物,不可能飞渡重洋。

中龙当时是生活在同一块大陆上的。

所以,巴西和非洲大陆以前是连在一起的。

  三、总结课堂,迁移升华

  1.交流学习了课文,有什么感受和启示。

围绕“魏格纳的重大发现靠的是什么”让学生体会到:

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反复论证,是魏格纳获得成功的不可缺少的几个因素。

  2.学生可以继续交流查阅到的有关大陆漂移学说的其他资料。

 

板书设计:

8、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

作业布置:

抄写你喜欢的一段话

教学后记:

课时计划

第周第课(第二单元)第节第1课时年月日

课题

语文园地二

课型

口语交际

教学三维目标

知识与

能力

培养口语交际能力,通过比眼力,交流观察感受,让学会僧体验观察的乐趣。

过程与

方法

通过比眼力,交流观察感受,让学会僧体验观察的乐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比眼力,交流观察感受,让学会僧体验观察的乐趣。

教材分析

重点

交流观察感受,探究能力,口语交际能力

难点

比眼力,交流观察感受,让学会僧体验观察的乐趣。

教法

自主合作法

学法

自主合作法

教具

图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

世间万物丰富多彩,美不胜收,而且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如果细心观

察,用心思考,就会有可能发现事物的奥秘,认识事物见的联系。

本组教材的几

篇课文讲的就是观察和发现方面的趣事。

我们来看看书上的图,比比谁的眼力好!

  二、在小组交流

1.交流自己看到到的情况。

要求:

一开始看到了什么?

后来又发现了什么?

是怎样发现的?

并由此说出观察的感受。

教学过程(续):

2.推举代表,准备在班组汇报。

  三、全班交流

  各小组派代表交流,提醒:

与其他组一样的不重复说。

  四、总结、引导讨论

  根据学生的汇报交流观察方法:

观察要仔细,要反复地看,多个角度看。

  五、延伸拓展

  希望小朋友们把今天我们交流的情况讲给父母听。

板书设计:

作业布置:

教学后记:

课时计划

第周第课(第二单元)第节第2课时年月日

课题

语文园地二

课型

习作

教学三维目标

知识与

能力

写下平时观察中的新发现,或者观察中发生的事。

练习修改习作文

过程与

方法

写下平时观察中的新发现,或者观察中发生的事。

练习修改习作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到观察的重要性,养成留心观察的意识和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国外设计风格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