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3738873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4.3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x

《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x

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2018—2019学年度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总分:

_150__时间:

__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共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1--3小题。

  细读《论语》,我们不难发现,孔子“道”之真义不过“仁礼合一”“即凡而圣”(极高明而道中庸)二语而已。

就主要内涵来说,孔子之“道”在于“仁礼合一”;由哲理精神而论,孔子之“道”在于“即凡而圣”。

“仁礼合一”与“即凡而圣”正是孔子儒学精神之所在。

孔子这种圆融贯通“道德自觉与道德规范”“超越理想与生活日用”的生命的学问,正是当代学者创构“生活儒学”所亟待开发的宝贵精神资源。

  孔子的思想起点是“礼”。

孔子之为孔子者,就在于他敏求善思自身,体悟出了“礼”背后那个更为重要的根本——“仁”,为古老的礼乐文化重新注入了生机与活力。

当然,“述”礼“作”仁虽是孔子创立儒学的基本线索,但这并不意味着仁、礼简单拼凑相加就自然化生儒学,言礼不及仁,非儒也;言仁不及礼,亦非儒也;仁礼和合,真儒之谓。

因此,孔子虽把“仁”界定为礼之本,但并未因仁而废礼,一方面以仁释礼,另一方面又强调以礼来外化仁,落实仁。

仁、礼不偏废,内外合为一:

“仁”是内化的“礼”,“礼”是外化的“仁”。

如果仁不外化为礼而落实于日用常行间就不能实现其价值;同样,如果外在的礼失去了内在之仁作支撑,那么礼就流于形式、虚文。

可见,仁与礼构成孔子之“道”的一体两面,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

“仁”之要在于使“礼”合乎主体内在的心性情感,而不至于流于空有其表、形式僵化的所谓“吃人的礼教”;“礼”之要则在于将主体内在的情感化作外在的力量,落实于具体的社会关系中。

“仁”的内在情感与“礼”的外在行为合而为一,方是道德实践整个过程的完成。

   由此,“仁礼合一”或许才是孔子生命智慧和成德之教的真义所在,这也便是儒门所传的“道”,此“道”所内蕴的正是“即凡而圣”(极高明而道中庸)的深邃哲理:

它既是终极关怀,又平实切近、不离人伦日用;既是形上超越之“道”,又是百姓日用之“道”。

   “极高明而道中庸”最能体现孔子“道”之本旨,是儒学之真精神所在。

儒家传统一方面能“与时偕行”“日新又新”(变),另一方面又“万变不离其宗”,终不改其“极高明而道中庸”之底色(常),这或许正是其穷变通达、可大可久的依据。

孔子“极高明而道中庸”的高超智慧,不偏不倚,恰到好处,无过无不及,遂避免了游走两极的偏执,成就了原始儒学这一阳刚劲健、生生和谐、可大可久的思想系统。

   可见,儒门之“道”应是“仁礼合一”之“道”,应是“即凡而圣”的“道”。

在“后新儒学”的时代我们正需要接续、光大此“道”,确立合乎时代精神的“新道统”,并以此为纲领展开当代儒学的重构。

(傅永聚 郑治文“光明网”)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仁”与“礼”构成孔子之“道”的一体两面,只有“仁礼合一”,才能完整体现孔子生命智慧的真义。

B.“仁”为“礼”之本,失去了“仁”的支撑,“礼”就会流于形式、虚文,成为“吃人的礼教”。

C.“礼”是孔子思想的起点,是外化的“仁”,“礼”通过情感外化来实现“仁”在日用常行间的价值。

D.孔子之“道”既是终极关怀,又不离人伦日用,是重构当代儒学的精神资源,有助于确立合乎时代精神的“新道统”。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采用总—分—总的论证结构,阐述了仁礼合一、即凡而圣的儒学精神。

B.文章指出理解孔子之“道”应从两大核心入手,并就二者的关系进行论证。

C.文章以“仁”与“礼”的关系为切入点,揭示了孔子之“道”的主要内涵。

D.文章论证“仁”“礼”内外合一、无法分离,但“仁”作为“礼”之根本显然更重要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即凡而圣”体现孔子思想的哲理精神,使孔子思想成为平实切近的百姓日用之“道”。

B.儒家传统既“与时偕行”又“万变不离其宗”,因而原始儒学才成为穷变通达、可大可久的思想系统。

C.“极高明而道中庸”避免了游走两极的偏执,体现了孔子“道”之本旨,是儒学真精神之所在。

D.“极高明而道中庸”讲求不偏不倚,正是兼具“礼”“仁”两面,孔子之学才成就其“真儒之谓”。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父亲的树

陈忠实

   又有两个多月没有回原下的老家了。

终于有了回家的机会,也有了回家的轻松,更兼着昨夜一阵小雨,把燥热浮尘洗净,也把自己都记不清的烦扰洗去。

   进门放下挎包,先蹲到院子拔草。

这是我近年间每次回到原下老家的必修课。

或者说,每次回家事由里不可或缺的一条,春天夏天拔除院子里的杂草,给自栽的枣树、柿树和花草浇水,秋末扫落叶,冬天铲除积雪,每一回都弄得满身汗水灰尘,手染满草的绿汁。

温习少年时期割草以及后来从事农活儿的感受,常常获得一种单纯和坦然。

   前院的草已铺盖了砖地,那些草无疑都是从砖缝里冒出来的。

两月前回家已拔得干干净净,现在又罩满了。

我的哥哥进门来,也顺势蹲下拔草,和我间间断断说着家里无关紧要的话。

我们兄弟向来就是这样,见面没有夸张的语言行为,也没有亲热的动作,平平淡淡里甚至会让人产生其他猜想,其实大半生里连一句伤害的话从来都没有说过,更谈不到脸红脖子粗的事了。

世间兄弟姊妹有种种相处的方式,我们却是于不自觉里形成这种习惯性的状态。

说话间不觉拔完了草,之后便坐在雨篷下说闲话,想到什么人什么事,有一搭没一搭地聊着。

从雨篷下透过围墙上方往外望去,大门外场塄上的椿树直撑到天空。

记不清谁先说到这棵树,是说这椿树当属村子里现存的少数几棵最大的树,却引发了我的记忆,当即脱口而出,这是咱爸栽的树。

   我便说起这棵椿树的由来。

大约是在“三年困难”中最困难的一年,我正上高中,周日回到家,父亲在生产队出早工回来,肩上扛着镢头,手里攥着一株小树苗。

我在门口看见,搭眼就认出是一株椿树苗子。

坡地里这种野生的椿树苗子到处都有,那时椿树结的荚角随风飘落,在有水分的土壤里萌芽生根,一年就可以长到半人高的树秧子。

这种树秧如长在梯田塄坎的草丛中,又有幸不被砍去当柴烧,就可能长成一棵大椿树;如若生长在坡地梯田里,肯定会被连根挖除晒干当作好柴火,怕其占地影响麦子生长。

父亲手里攥着的这根椿树苗子是一个幸运者,它遇到父亲,不是被扔在门前的场地上晒干了当柴烧,而是要郑重地栽植,正经当作一棵望其成材的树,进入郑重的保护禁区。

   我对父亲的一个尤为突出的记忆,就是他一生爱栽树。

他是个农民,除了农作本职外,业余爱好就是栽树。

我家在河川的几块水地,地头的水渠沿上都长着一排小叶杨树。

地头的水渠里大半年都流淌着从灞河里引来的自流水,杨树柳树得了沃土好水的滋养,迎着风如手提般长粗长高。

我的父亲还指望着在地头渠沿培植的这些杨树,能补贴家用,能供给哥和我的学杂费用。

   我在每个夏天的周日从学校回到家中,便要给父亲的那棵椿树秧子浇一桶水。

这树秧长得很好,新发出的嫩枝竟然比原来的杆子还粗,肯定是水肥充足的缘由。

这椿树就一直长着,直到现在。

每隔一段时日抽空回到老家,到门口第一眼看到的就是这棵椿树,父亲就站在我的眼前、树下或门口;我便没有任何孤独空虚,没有任何烦恼……

   现在,在祖居的宅院里,两个年过花甲的兄弟,坐在雨篷下,不说官场商场,不议谁肥谁瘦,却于无意中很自然地说起父亲的两棵树。

父亲去世已经二十五年,他经手盖的厦屋和承继的祖宗的老房都因朽木蚀瓦而难以为继,被我们拆掉换盖成水泥楼板的新房子,只留下他亲手栽的两棵树还勃勃生机,一棵满枝尖锐硬刺的皂荚树,守护着祖宗的坟墓园,一棵期望成材做门窗的椿树,成为一种心灵的感应的象征,撑立在家院门口,也撑立在儿子们的心里。

   每到农历六月,麦收之后的暑天酷热,这椿树便放出一种令人停留贪吸的清香花味,满枝上都绣集着一团团比米粒稍大的白花儿,招得半天蜜蜂,从清早直到天黑都嗡嗡嘤嘤的一片蜂鸣,把一片祥和轻柔的吟唱撒向村庄,也把清香的花味弥漫到整个村庄的街道和屋院。

每年都在有机缘回老家时闻到椿树花开的清香,陶醉一番,回味一回,温习一回父亲。

今年却因这事那事把花期错过了,便想,明年一定要赶在椿树花开的叶日回到乡下,弥补今年的亏空和缺欠。

那是父亲留给这个世界也留给我的椿树,以及花的清香。

(选自《陈忠实自选散文集》,有删改)

4.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对艺术特色的分析,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作者回老家拔草常常能获得一种单纯和坦然,原因是回老家后可以把在城里的很多丧气的烦乱事统统抛掉,不必去想。

B.文中“我”和哥哥拔草和闲聊的情景是一闲笔,其目的无非是说明他们之间共同的语言不多,只是兄弟之情还非常浓烈。

C.从文中看,父亲栽树有两个根本原因:

一是可以通过种树卖钱来补贴家用,二是能够供给哥哥和“我”上学的费用。

D.文章最后一段描写了椿树迷人的花香,但“我”却因事而错过,没能看到这美好的情景,字里行间流露出悔恨之情。

5.综合全文,简要分析“椿树”这一意象在本文中的作用。

(6分)

6.有人认为这篇散文叙述的只是作为平凡父亲的平凡小事;有人认为,这篇散文情感真挚,意蕴丰富。

请结合本文内容谈谈你的见解。

(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7--9小题。

材料一

  走进天津滨海新区图书馆,迎面而来的仿佛是一个科幻感十足的“未来世界”——一座长方体建筑被一个椭圆形的开口直接穿过。

建筑内部,一个巨大的球形报告厅占据了大厅的中央位置,如同“天眼”凝视外界。

环视四周,围绕报告厅逐级上升的阶梯与高挑的空间创造出丰富的层次感,带来如同海浪起伏般的景观效果……近日,几张天津滨海新区图书馆的照片在网上迅速“爆红”,吸引了来自世界的目光。

  这座图书馆别具一格之处在于它用现代建筑理念和方法创造了一个科技感和美感十足的巨型中厅,让读者拥有极大的阅读、交流以及想象的空间。

滨海新区宣传部副部长、文化广播电视局局长宋俊生介绍,“我始终认为,图书馆并非一个简单的陈列空间。

它以丰富多样的、多载体形式的、经过精心挑选的、长期积累的文献信息为基础,是知识与信息的集散地,也是人类文化的传播地。

它囊括中外,兼及古今,能够对人们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体育艺术素养进行全方位的熏陶。

它们或历史悠久庄严肃穆,或年轻灵动充满生机,不应该都长着相似的面孔。

(摘编自2017年12月21日《光明日报》陈建强等《用书籍涵养一座城市的品格》)

材料二

  有学者做调研显示:

我国城镇居民超过60%的人从来没有去过图书馆;城镇居民中有接近40%的中小学生,在上大学之前没有去过图书馆;有超过20%的居民不知道本地公共图书馆;仅有4%的中小城市有图书馆的道路标识。

国家图书馆研究院2014年9月公布的数据显示我国国民公共图书馆利用率很低:

2013年我国公民图书馆持证率只有2.5%,而美国是68%,英国是58%。

2013年,我国公共图书馆人均到馆0.36次,美国人均到馆5.1次。

(摘编自2017年第1期《图书馆工作》柴林红《探究基层公共图书馆建设“书香社会”的对策》)

材料三

年份

省级馆

市级馆

县级馆

合计

财政拨款/万元

购书专项经费/万元

财政拨款/万元

购书专项经费/万元

财政拨款/万元

购书专项经费/万元

财政拨款/万元

购书专项经费/万元

2010年

1780.1

300.0

2692.0

641.0

5253.4

453.2

9725.5

1394.2

2011年

2004.1

500.0

3863.7

377.0

5329.4

575.3

11197.2

1452.3

2012年

3102.0

500.0

5646.6

467.0

7433.5

648.2

16182.1

1651.2

2013年

4462.9

700.0

5656.1

544.6

8628.7

803.9

18747.7

2048.5

注:

本表数据根据《中国文化文物统计年鉴》(2011-2014年)统计得出。

材料四

  在河南许昌市鹿鸣湖畔的一座钢构玻璃房内,一名年轻女孩正聚精会神地看着书,手边放着刚从超市提回来的购物袋。

她说,这里环境好,隔着玻璃就能看到湖,而且借阅方便,离家也近,哪怕是买菜的间隙,她都会进来坐一坐。

  这座玻璃房便是今年9月正式对公众免费开放、并被当地人津津乐道的“24小时智慧阅读空间”。

它是融智慧图书馆、便民志愿服务站为一体的一站式公共文化服务空间,许昌在人流密集、交通便利的路段共建成了12座这样的玻璃房。

  随意走进一间50平方米左右的玻璃房,通透宽敞,布置整齐。

大书架上,各类图书琳琅满目。

阅览桌椅旁摆放着自助办证机、电子图书借阅机、自助借还书机等。

此外,玻璃房内还设有应急小药箱、针线包、雨伞架等便民服务设施。

  当阅读逐渐实现“零门槛”,氤氲的书香将成为城市最有朝气的文化标签。

这些“家门口的图书馆”,如今正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市民前来阅读,藏于图书馆的书变成了市民的手边书和案头书。

(摘编自2017年11月10日新华社记者史林静《“家门口的图书馆”构筑24小时智薏阅读空间》)

7.下列对材料二、材料三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由材料二可知,我国国民公共图书馆利用率很低,超过半数的城镇居民从未去过图书馆。

B.材料二中的调查数据显示,我国公民图书馆持证率低于美国,人均到馆次数也低于美国。

C.由材料三可知,2010-2013年各级公共图书馆财政拨款及购书经费都在逐年增加。

D.从材料三的数据对比可知,各级政府都加大基层公共图书馆的投入,县级拨款最高。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天津滨海新区图书馆由于创造了一个科技感和美感十足的巨型中厅,所以在网上迅速“爆红”。

B.河南许昌公共图书馆年轻灵动充满生机,滨海新区图书馆历史悠久庄严肃穆,但都很受欢迎。

C.“24小时智慧阅读空间”的地理环境和服务设施,都体现了政府以民为本、便民利民的理念。

D.许昌玻璃房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市民来阅读,实现了阅读“零门槛”,让书香成为一种文化标签。

9.请根据上述材料,概述怎样才能更好地建设“书香社会”。

(6分)

二、古代诗文文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小题,(共19分)

项籍者,下相人也,字羽。

初起时,年二十四。

其季父项梁,梁父即楚将项燕,为秦将王翦所戮者也。

项氏世世为楚将,封于项,故姓项氏。

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项梁怒之。

籍曰:

“书足以记名姓而已。

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

”于是项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

项梁尝有栎阳逮,乃请蕲狱掾曹咎书抵栎阳狱掾司马欣,以故事得已。

项梁杀人,与籍避仇于吴中,吴中贤士大夫皆出项梁下。

每吴中有大徭役及丧,项梁常为主办,阴以兵法部勒宾客及子弟,以是知其能。

秦始皇帝游会稽,渡浙江,梁与籍俱观。

籍曰:

“彼可取而代也。

”梁掩其口,曰:

“毋妄言,族矣!

”梁以此奇籍。

籍长八尺余,力能扛鼎,才气过人,虽吴中子弟,皆已惮籍矣。

秦二世元年七月,陈涉等起大泽中。

其九月,会稽守通谓梁曰:

“江西皆反,此亦天亡秦之时也。

吾闻先即制人,后则为人所制。

吾欲发兵,使公及桓楚将。

”是时桓楚亡在泽中。

梁曰:

“桓楚亡,人莫知其处,独籍知之耳。

”梁乃出,诫籍持剑居外待。

梁复入,与守坐,曰:

“请召籍,使受命召桓楚。

”守曰:

“诺。

”梁召籍入。

须臾,梁瞬籍曰:

“可行矣!

”于是籍遂拔剑斩守头。

项梁持守头佩其印绶门下大惊扰乱籍所击杀数十百人一府中皆慑伏莫敢起梁乃召故所知豪吏谕以所为起大事遂举吴中兵使人收下县,得精兵八千人。

梁部署吴中豪杰为校尉、候、司马。

有一人不得用,自言于梁。

梁曰:

“前时某丧使公主某事,不能办,以此不任用公。

”众乃皆伏。

于是梁为会稽守,籍为裨将,徇下县。

(节选自《史记•项羽本纪》)

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学书不成,去      去:

离去

B.又不肯竟学      竟:

完成

C.毋妄言,族矣      族:

灭族

D.是时桓楚亡在泽中   亡:

灭亡

11.对文中划线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项梁持守头/佩其印绶/门下大惊/扰乱/籍所击杀数十百人/一府中皆慑伏/莫敢起/梁乃召故所知豪吏/谕以所为起大事/遂举吴中兵/

B.项梁持/守头佩其印绶/门下大惊/扰乱/籍所击杀数十/百人一府中皆慑伏/莫敢起/梁乃召故所知豪吏/谕以所为起大事/遂举吴中兵/

C.项梁持/守头佩其印绶/门下大惊/扰乱/籍所击杀数十百人/一府中皆慑伏/莫敢起/梁乃召故所知/豪吏谕以所为起大事/遂举吴中兵/

D.项梁持守头/佩其印绶/门下大惊/扰乱/籍所击杀数十/百人一府中皆慑伏/莫敢起/梁乃召故所知/豪吏谕以所为起大事/遂举吴中兵/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项籍小时候,学文字、学武艺都没学成,学兵法也是浅尝辄止,半途而废。

B.秦始皇巡游会稽时,项籍竟敢说将来可以取代他,可见项籍少怀壮志,抱负不凡,所以项梁认为他不寻常。

C.项籍虽然对读书识字没多大兴趣,但他身高力大,才能、勇气、胆识超出常人,周围的人都怕他。

D.陈涉起义后,项籍立即带领项梁起事,砍下郡守的头,杀掉几十上百个郡府的侍从、护卫,收取属县的丁壮,用兵力降服了地方。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项梁杀人,与籍避仇于吴中,吴中贤士大夫皆出项梁下。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江西皆反,此亦天亡秦之时也。

吾闻先即制人,后则为人所制。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至后①

杜甫

冬至至后日初长,远在剑南思洛阳②。

青袍白马有何意,金谷铜驼③非故乡。

梅花欲开不自觉,棣萼④一别永相望。

愁极本凭诗遣兴,诗成吟咏转凄凉。

【注】①这首诗做于安史之乱后的第二年冬至前后,当时诗人正在蜀地做严武的幕僚,心情十分低落。

②诗人青少年时期在洛阳度过。

③金谷、铜驼:

指金谷园、铜驼陌,皆洛阳胜地。

④棣萼:

出于《诗经·小雅·常棣》“棠棣之华,萼不韡韡(wěi,光明华美的样子)。

凡今之人,莫如兄弟。

14.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冬至之后,白日渐长,诗人身在蜀地,心思洛阳,于是作诗遣怀。

B.“青袍白马”运用借代手法,代指安史之乱的叛军。

诗人思念洛阳,不禁想到叛军攻入洛阳的情景。

C.金谷园、铜驼陌皆是洛阳胜地,但因受到战争破坏,早已物是人非。

D.“棣萼”一句运用典故,以“棣萼”喻兄弟,引发读者联想,增强了诗歌的韵味

15.诗人在尾联直抒胸臆,写自己心境“转凄凉”,请结合全诗分析其原因。

(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6分)

①《离骚》中表现屈原怨恨君王过分荒唐,始终不能明了自己心迹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王勃在《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的尾联中,以“__________,__________。

”两句,点明“送”的主题,劝勉、叮咛朋友,也是自己情怀的吐露。

③在《赤壁赋》的开头,苏轼写自己与朋友泛舟赤壁之下,朗诵《诗经•陈风》中的《月出》篇,即文中所谓“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从珠海景色最美的滨海道路——情侣路上向东远眺,全长55公里的港珠澳大桥宛若蛟龙,蜿蜒腾越于______的海面上。

这是世界上最长的跨海桥梁工程,也是综合建设难度最大、最具挑战性的超级工程:

在_______的外海搭建使用寿命120年的钢铁巨桥,在海底40多米深处建造最长的沉管隧道,穿越30万吨级航道和白海豚保护区……可以说,每一项挑战都________。

“港珠澳大桥是一座_______的科技大桥,在这些世界级挑战的背后,是一系列创新攻坚和科技支撑的强力驱动。

”港珠澳大桥管理局总工程师苏权科表示。

   从上空俯瞰港珠澳大桥,巨龙在离岸20多公里处倏忽隐没,再在6公里外腾空而起,(   ),工作人员都亲切地称其为“贝壳岛”。

   贝壳岛不简单。

在外海“无中生有”造出两座面积10万平方米的小岛,且当年开工、当年成岛,创造了世界纪录。

传统沉管隧道都是‘浅埋’,但港珠澳大桥的沉管顶部荷载超过传统沉管5倍,如果按照国外经验,采用节段式管节(柔性),有可能存在接头抗力不足、接头漏水等风险。

技术人员最终从理论上揭示了深埋沉管结构体系受力及变形机理和“半刚性”沉管新结构方案。

这一方案与国外专家提出的“深埋浅做”方案相比,节省了工期。

17.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技术人员最终从理论上提出了深埋沉管结构体系受力及变形机理和“半刚性”沉管结构新的方案。

B.技术人员最终从理论上揭示了深埋沉管结构体系受力及变形机理,创新提出“半刚性”沉管新结构方案。

C.技术人员最终从理论上提出了深埋沉管结构体系受力及变形机理,创新揭示了“半刚性”沉管新结构方案。

D.技术人员最终从理论上揭示了深埋沉管结构体系受力及变形机理和“半刚性”沉管结构新的方案。

18.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小岛像蚝贝一样连接两端

B.两端的小岛连接在一起,状似蚝贝

C.连接两端的小岛状似蚝贝

D.两端的小岛像蚝贝一样连接起来

19.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一碧万顷风大浪急前所未有名副其实

B.一望无际风大浪急前所未有名不虚传

C.一碧万顷惊涛骇浪空前绝后名副其实

D.一望无际惊涛骇浪空前绝后名不虚传

20.请将下列对联与所写内容一一对应。

(5分)

①辞旧迎新寒风阵阵催人逝    苦尽甘来捷报片片暖人心

②于归好咏宜家句    送往高歌必戒章

③日丽风和锦铺院    冬暖夏爽笑满堂

④膝花歌渭水    椿树笑蟠桃

⑤根深叶茂无疆业    源远流长有道财

A.贺新居 B.贺升学 C.贺新婚  D.贺寿  E.贺开业

①_________②_________③___________④_________⑤__________

21.从整个文段来看,下面画线的三个句子在语言表达上都有问题,请予修改。

要求语意连贯,衔接自然,语句通顺,不改变原意。

修改后的句子每句不得超过15个字。

(6分)

  我的朋友老王,人称“戏痴”,自号“梨园客”。

①由于用“客”来称呼,可见不是戏曲界的专业人士。

但是,凡说起他,②他在戏曲界人人都知道。

他特别爱听戏、爱唱歌,后来还成了有名的票友。

他退休后又热衷于戏曲资料的收藏:

买剧本,集唱片,淘剧照等,忙得不亦乐乎。

③还有700余份戏单是他搜集的,而且都是上个世纪的。

四、作文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海明威在《老人与海》中的主人公桑地亚哥喜欢使用“我还有……”的句式跟自己对话,想一想,你一定也会有一些属于自己的艰难和困境,这时候,我们也不妨想一想:

我还有什么?

岁月,青春,理想;健壮的身体,珍爱的家人,无数的朋友……

请以“我还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