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篆刻艺术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3741521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53 大小:112.6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书法篆刻艺术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3页
书法篆刻艺术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3页
书法篆刻艺术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3页
书法篆刻艺术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3页
书法篆刻艺术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3页
书法篆刻艺术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53页
书法篆刻艺术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53页
书法篆刻艺术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53页
书法篆刻艺术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53页
书法篆刻艺术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53页
书法篆刻艺术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53页
书法篆刻艺术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53页
书法篆刻艺术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53页
书法篆刻艺术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53页
书法篆刻艺术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53页
书法篆刻艺术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53页
书法篆刻艺术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53页
书法篆刻艺术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53页
书法篆刻艺术文档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53页
书法篆刻艺术文档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53页
亲,该文档总共5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书法篆刻艺术文档格式.docx

《书法篆刻艺术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书法篆刻艺术文档格式.docx(5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书法篆刻艺术文档格式.docx

真、草、隶、篆,形式丰富多样

(2)西:

拉丁字母,符号形式单一

作品形式:

斗方、条幅、扇面、对联、条幅

(2)西:

单一

3、三要素:

(1)笔法:

用笔之法

(2)间架:

结体、造型(3)章法:

形式布白的规划设计

书法的书写载体:

→汉字(超方音,具有超越方言障碍的交流功能)

三要素(性质):

书法与东方意识,是书法的录魂;

抒情性;

传统文化思想的物化载体。

“抒性情”人格艺术的不同表现:

1、王羲之:

飘若浮云,蛟若惊龙、俊逸内敛2米芾:

八面出锋3、王铎:

连绵奔放;

4颜真卿:

浑博开张

用笔:

1、王羲之提出“侧笔取势;

2、方笔:

阳刚:

放纵:

露锋3、圆转:

阴柔;

收敛;

藏锋(阴阳调和,中庸为美,与传统道家的中庸调和思想契合。

结字:

相互协调呼应,“避让”→“礼让”“呼应”→“礼貌”有打招呼、有应答

章法:

上笔连下笔“疏可走马、密不透风”。

二、书法的相关知识:

1、书法史:

①文字的历史②人的历史

书法家的历史

2、书法技法:

①真、草、篆、隶、行、用笔技巧②构图技巧

③笔墨技巧④抒情技巧

3、书法美学:

如何审美?

如何鉴辨水平高低,风格流派等?

4、文字学:

①康熙字典收录4.8万汉字,变化为四种书体,共计约20万字以上,文字丰富、众多。

②半坡陶,甘肃马家窑图案毛笔绘制,汉字已有6000年历史

③考古学:

汉字学自汉始祭祀而产生,轩辕皇帝的史官,苍颉创造文字。

5、哲学;

“最高位的辩证的艺术——传统儒家、中庸思想“兼刚济柔”“天地人和、自然和谐;

尊悲贵贱、礼仪纲常”(子孙孝敬长辈;

臣子忠于君王;

君子应有仁爱之心)

“在变化中求和谐,绝不简单地重复”

(1)有棱角、锋芒毕露“过于尖刻”

(2)圆滑、过之则圆滑不平实,(3)外圆内方,天圆地方,刚柔兼具,圆融和谐

黑与白、轻重、缓疾、枯湿润躁、动静、虚实、藏露

三、书法的人文精神及哲学内涵

1、实质:

人的思维、精神、性情、习惯、情感等综合状态的表现,“独立的艺术语言”

“以书寄情”表现为一种纸张上呈现的特殊意境,为观者提供一个广阔的审美空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如:

小楷、细腻、精微;

草书豪放绵延;

隶书天骨开张等,均为“人格的写照”

2、综合状态:

“人品”“品质”“人品与书品合一”

1、生理状态(物质层面)

〖1〗年龄

(1)儿童少年:

生长发育期,手指肌肉不健全→生、拙、笨、难看→天真、无知、幼稚、无心机、不遮掩

(2)青年:

蓬勃、有朝气;

心智健全、思维独立(讲才气、积累人生经验、悟性)、有追求、理想、抱负→张扬、自由、奔放、个性→有理想、敢破敢立、无畏、锋芒毕露、易轻浮

(3)老年:

生理迟暮期;

心性内敛、沉稳包容、智慧(讲学养、才学兼备、鸿儒饱学→自然上升至高的艺术境界。

长寿时间积累→返朴归真(内敛、浑厚、老辣→人生经验丰富、多理解、思想深刻。

〖2〗肌体状态

(1)健康:

生命力旺盛、有朝气、积极、鲜活、强烈

(2)病态:

生命力衰弱、无朝气、消极、孱弱

2、心理状态

〖1〗感性→情绪化、宣泄、抒情、昂扬、悲愤

(1)《兰亭序》抒情怡性、感悟人的生死价值、意义。

(2)《祭侄文稿》发泄悲愤。

痛斥奸权

〖2〗理性

(1)胸襟:

宽广、狭隘、“大象无形”“大智若愚”“大音稀声”;

庄子《逍遥游》胸襟、想象力“鹏程万理”鲲、鹏

(2)个性:

个体差异、千人千面、不可重复、如:

毕加索抽象艺术

(3)修养:

文化底蕴、个人经历、“文化”→“文而化之”,思考、善悟、变通、活用

(4)学识:

知识面宽广、触类旁通

(5)世界观:

价值观、判别是非的标准、人文思想、理念(个人审美情趣)体现一个人精神追求的高度,巧→拙:

美→丑;

《巴黎圣田院》表象→实质(简单、外在的漂亮是短暂的如:

外貌、刘文西)厚→薄

性情、性格、习惯(惯性思维、技法的惯性)

书写艺术→回归至人性抒发的层面

3、审美

中国传统文化的贯穿

(1)中国书法与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儒、释、道思想的关系

1道家→“阴阳对立”统一、辩证地指导多种艺术形式;

恩威并用,文武相持,大到治国,小到行医治病。

2儒家→“文质彬彬”提出以中和美→传统文化思想的核心。

《易经》六经之首:

“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现代“与时俱进”自古有之,诸子百家,本土的核心是道家;

“茶文化”→品人生滋味

(2)认识书法美的前提:

①书法理论、美学②历代优秀作品,好的,美好的感性认识③书法欣赏:

先写,先实践,否则只能站在书法之外,也无法理解。

(3)实质:

①意象:

“立象以尽意”(以象达意出自《易经》;

清、刘熙载《艺概》中有论“书概”)(用有意韵的线条间接表现意)

②纯符号化的象一表现为作者对线条的理解认识;

不能再反祖,用汉字再去象形

③书写内容=文学性+线条本身;

评论、理论上也只讲意象审美

④“书法表演”的误区:

“做一点如高崖坠石、做一线万岁枯藤,作一转折如壮士扼腕”,不能以低级的动作模仿,具象模仿是可笑的。

如:

表演“作惊蛇入草状“,只讲线条的审美,是意象艺术,不是表演艺术。

⑤审美境界的高低与“雅俗”:

“超级女声”表现自我,展现个性,娱悦大众,以自娱,高兴为目的,不强调严格的标准;

“精英文化”严格的准则:

美声民族的基本条件严格,必须具备,①字正腔圆②音色优美③音域技巧等④形象端庄⑤其次才看表现如何“阳春白雪,”“曲高者和寡”。

4、名人与名人书法,从文人书法看书法的艺术价值。

①毛泽东:

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诗人,奔放,开阔,大草

②郭沫若:

雄浑,矫健,儒雅

3周恩来:

浑博,矫健,中庸,大度

4启功:

儒雅,温和,遒美

⑤贾平凹:

浑厚,朴素,凝炼,“拙,重,厚”简单

四、书法与文房四宝

“工具决定事物性质”→如:

骑兵→骑马;

炮兵→投炮弹,不能仍石子“工欲文房四宝中含着中国传统的人文情思”、“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善书者之大能”

一)毛笔:

笔法、笔势“柔”的特征决定了书法线务的韵律感、变化感,最能代表中国文化的精随

1、笔管

(1)战国时产生毛笔的加工业,“削文竹以为管,加漆丝之缠束”,渊源久远,内涵深厚

(2)“竹管”审美特征;

“梅、兰、竹、菊”四君子之一,笔直、气节高苍翠修拨,能入画、诗;

寓意吉祥;

“空心“虚怀若谷”可作乐器。

如:

竹笛、空心可发声

2、缠束

(1)动物的毛束;

加工成型须一百多道工序;

柔、弹性、刚柔兼济、能直能曲能刚可柔、变化万端;

古有雅称为“毛锥”

(2)“一枝毛笔写尽了中国的文化”,由一枝毛笔说开去

3、特点:

“尖、齐、圆、健”

二)墨

1、6000年前,原始先民有矿物质墨、石墨残存的痕迹,这时文房四宝只缺宣纸

2、传统墨锭加工类型;

松烟墨、油烟墨、现代选烟墨使用方便、携带便捷;

三)纸

1、西汉造纸术出现,东汉造纸专家、蔡伦(历史将造纸的成就归结集中于他一人)

2、“宣州”安徽、故得名,类别:

(1)生、熟、半生半熟

(2)特性

四)砚:

6000年前已有雏形,艺术性及实用价值综合于一身

一、楷书的源流:

楷书又称为“正书、真书”。

三个词的意思相近,都是指书写合乎法度,能在正式场合使用,可以作为楷模的字体。

(在明朝以前,许多书法家将隶书称为楷书及正书,明朝的理论家张坤《法书通释》中说:

古无真书之称,后人谓之正书,楷书者,盖即隶书也。

但自钟繇之后,二王变体,世人谓之正书”。

此后,正书、真书、楷书的说法专指魏晋以后的楷书了。

汉字楷体,萌芽于西汉,传说是王次仲所作,实际上是书体简化演进的一种必然趋势。

从笔画的痕迹来看,它脱胎于隶书方正、章草的简便,改变了其间架、结构。

经历了汉代的酝酿、魏晋时代的创造,至唐臻于成熟。

各种楷家派别分别确立了不同的笔体,面貌,出现了唐楷的灿烂及繁荣。

写楷书的人,至今还要宗法唐楷,代表书家有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颜真卿、柳公权等。

楷书从隶书发展、经过魏碑漫长的演化而来,它比隶书更简洁、比草书规范,正所谓“字皆真正”故谓之真书。

楷体字形方正、笔划平直、可作楷模,故又称之为“正书”“楷书”。

唐代以书判取仕途,使得读书人都很重视写字,以此为步入仕途的敲门砖。

由于唐太宗喜欢王羲之的书法以,故初唐的欧、虞、褚,都是取法王书。

中唐之后,颜真卿变方为圆,形成了深厚、雍容的风格,也是唐代经济、文化高度发展的写照。

晚唐时期,柳公权继承了欧、颜之长,并加以发展,形成了瘦、硬、挺、劲的书体。

二、历代书家及其代表作品:

历史上第一位“倡楷”的书法家是三国时的钟繇,他聚众人之长,首倡真书,他也是中国书法史上第一位楷书专家。

其次是被唐人誉为书圣的东晋时期的王羲之。

历史进入唐代是中国书法发展的高峰时期,书学已受到了极大的重视,推楷书为“官体”。

宋元时期,楷书更得到了完善和发展。

历史上对楷书发展有卓越贡献的书法家几十人之多,最富代表性的是以下的八位:

钟繇、王羲之、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颜真卿、柳公权、赵孟

一、钟繇:

三国时的魏国人。

在曹丕时官至太傅,相当于那时的的宰相。

精通隶、真、行、草。

将东汉以来,民间流行的方正、平直的隶书进行变革,成楷。

注重体现汉字结体美。

并冲破了隶书,将其中美好的结体归纳起来。

代表作品有《宣示表》、《贺捷表》、《力命表》、《荐季直表》等。

《宣和书谱》一书称其“备尽法度、为正书之祖”。

严密、精到、出现棱角,史称其为楷书的鼻祖。

钟好书成癖,常在衣服上练习书写,经常磨烂新的官服。

晚上喜熬夜。

世人称;

若与人居,画地广数步,卧画被穿过表,如厕至于忘归,见万类皆画其象之。

可见其刻苦的程度。

二、王羲之:

字逸少,东晋人,官至右军将军,后人称之为“王右军”出身于西晋的名门旺族。

其父王旷、堂伯王导、堂兄弟王恬、王荟等、其子王献之,其侄王珣等均是两晋名家,名符其实的书香门第。

十二岁从父学书,受到女书家卫夫人的指导,(卫夫人得钟繇笔法之神。

王羲之敢于创新,改革了钟繇的笔法,将钟书的波挑之处均敛锋不发。

代表作品为《乐毅论》、《黄庭经》、《东方朔画赞》等,其字体势显正方,或稍扁,楷书用笔出现了八法的面目一新。

他在行、草书上的成就更高。

王是历史上最具创造性的书法家,不仅是晋代大书家,还是大书论家,著有《书论》等。

同时,他是东晋很有影响的画家。

三、虞世南:

字伯旋,是唐代著名的书法家(由隋入唐),官至秘书监永兴公,世称虞永兴,他是唐太宗的老师(书),其书,继承多于创新,字势明显粗长,笔圆而体方,外柔内刚,锋芒内敛而气宇轩昂,书写味道十分强烈。

代表作有《孔子庙堂碑》。

四、欧阳询:

字信本、唐曾官至太子率更令,世称欧阳率更,早在隋代就已很有名,其书自成一体,是唐初四大书法家之一。

欧阳询楷书用笔精到,笔画方润,结构爽健,于平正中见险绝,人称“欧楷”,字势险劲而法度森严,笔画间精于穿插避就。

后人誉其书为“八体精妙,篆法尤精,飞白冠绝古今,真行别成一家,草书跌宕流通。

后人所传楷体结字三十六法就是欧楷中总结出来的,代表作为《九成宫礼泉铭》、《皇甫诞碑》等。

《九成宫》是欧阳询晚年代表作,最适宜初学临摹,被历代学书者奉为范本,对后世影响很大,明清时,科举取士以欧体字为答卷的标准书体,但后人将其写得过分刻板,失去生气而形成了“馆阁体”。

五、褚遂良:

字登善,官至右仆射河南公,世称“褚河南”。

“下笔遵劲、甚得逸少体”。

代表作《雁塔圣教序》、《倪宽赞》、《大字阴符经》等。

后人赞其“字里生金、行间润玉”。

六、颜真卿:

字清臣,玄字时被封为鲁郡公,世称“颜鲁公“,为人刚正、笃实,是历史上高产的书法家之一。

为唐楷的杰出代表。

其前人多是王羲之书路,以俊秀飘逸为美,少自然博大之气。

唯颜体与其不同,他的风格是时代的顶峰。

其法新在雄强茂密、浑厚刚劲、宽博而丰满、阴柔华贵,即有时代风貌,又有个人特点。

代表作《多宝塔感应碑》、《东方朔画赞碑》、《颜勤礼碑》及《告身墨迹》等。

其流传于世的作品是唐代最多的,有140多部,代表一个时代的风格。

七、柳公权:

字诚悬,为穆宗、敬宗、文宗的三朝待书禁宗。

他曾办书学院,广招学生、留学生,第一代博士生中有欧阳询。

《旧唐书》中记载“公权初学王书、遍阅近代笔法,体势劲媚,自成一家”。

柳公权自创新意,避开颜字的肥壮,改以瘦硬、棱角分明,世称“颜筋柳骨”。

代表作《大法师玄秘塔碑》、《金刚经》、《神策军碑》等。

八、赵孟:

字子昂,号松雪道人,是宋室入元的书法名家。

突出贡献是楷书,既有法度,又活泼,笔法娴熟而遵劲俊美。

他将行、草的一些精髓融入楷书,有两笔连、三笔连等,极富创新和特色。

代表作品有《三门记》、《胆巴碑》、《妙严寺记》等。

他作真如草,有日书万字之功。

楷体书法是汉字走出象形,向“易识、易写“方向发展的书体,对行书、今草的影响极大,是近代书法的基础。

运笔:

是操使毛笔在书写面运动,体现笔画张条的基本技法。

又称其为“用笔”。

运笔不但是书写艺术的基础,也是前代书家的经验总结,不知运笔也是就无所谓笔法。

元代赵孟曾总结前人经验“书法以用笔为上而结字亦须用工,盖结字因时而传,用笔则千古不易”。

学习汉字书法,掌握了用笔,则易入门。

简单地说:

运笔是指、腕、肘、臂以至于全身气力、精神,来控制毛笔书写的方法。

手指、手腕、手背配合起来是用笔的特点。

笔法中有中锋运笔、偏锋、侧锋、藏锋、露锋等。

1、中锋运笔:

笔锋切下,埋住笔尖,藏锋取侧势,笔锋在笔画的中间运行。

(可入纸有如:

锥画沙,可力透纸背、入木三分,笔实而有厚度,书法贵在中锋。

篆、隶中的中锋专指笔杆竖直于纸面)

2、偏锋与侧锋:

“中锋以外的都是偏、侧锋”。

(1)偏:

笔杆向左行进,右斜者为“偏”

(2)侧:

笔杆向右行进,左斜者为“侧”

3、藏锋:

显浑厚,刚劲,可入纸,圆。

(笔锋藏而不露)

4、露锋:

显飘逸,有神神彩,方显灵秀。

(锋芒)

其基本方法如下:

一、基本笔画:

1、永字八法及八个基本笔画:

组成楷字的基础是点与画,扩大的点、画就是八个基本笔画,中国书法从后汉起,就用永字来概括汉字的八个基本笔画。

(1)点(侧);

(2)横(勒);

(3)坚(弩);

(4)钩(趯);

(5)提(策);

(6)长撇(掠);

(7)短撇(啄);

(8)捺(磔)

永字八法概括了八个基本笔画,是古代书家的一个创造,由一个永字集中突出地说明了问题,基本的运笔也一目了然。

2、八个基本笔画的笔法:

(1)点:

a、逆锋向左上起笔b、折笔压锋向右下方

C、驻后顿出点的最宽处d、转锋向左上收笔

(2)横:

a、笔锋逆向左上折b、向下顿锋、提笔右行

C、提锋向右下稍驻d、向左回锋收笔

(3)竖:

a、逆锋起笔向右下顿b、引笔锋向下中锋行笔c、驻笔向右拓稍向外鼓,挫笔向左上回锋收笔

(4)撇:

a、逆锋起笔左上。

b、顿笔转锋向左下方流线性伸展沿收笔。

c、由重至轻行笔,沿左下沿收笔。

(下沿丰满,不出现飞白)

(5)捺:

a、起笔尖细,微向左上提锋。

b、转笔向右下方由轻→重慢压锋运行。

C、轻顿出捺脚,向右水平收笔。

d、收尖,要舒展,(捺脚>90度)(峭拨、俊美、精神、不上挑、不下搭)

(3)提:

a、逆锋起笔b、折锋向右下顿c、取仰视向右上挑锋由粗→细

d、沿上沿收笔。

(7)钩:

a、如垂露竖起笔下行b、稍驻,转锋向左前方钩出。

(出脚要平,不上翘,也不下垂)

(8)折:

a、如横法起行笔b、驻笔提锋稍顿c、转锋挫下,引笔下行

d、至尽头处顿锋下挫,回锋收笔。

以上的八法泛指楷书而言,体现了“逆入平出,藏头护尾”运笔的要点。

二、易出现的笔病

1、点如牛头:

提顿不按笔法;

疙瘩太多;

锋芒毕露;

或失去点势。

2、横如柴担:

轻重一致;

中间高;

两头低;

中间过低,两头过高。

3、竖如蜂腰、竹节;

运笔行走无力;

两头过粗中间过细。

4、折钩如鹤膝:

与竹节相反,两头轻中间重;

不能出现墨疙瘩。

5、提如钉头:

起笔不可过重;

由粗向细仰头上行。

6、撇如鼠尾:

与钉头相反;

上粗下细。

7、撇如短柴:

收笔时笔锋不可散。

8、捺如扫帚:

顿下捺笔时,应由粗→细;

笔锋不可散开,状如扫帚。

一、常用的基础扩充笔画:

1、长横:

a、笔尖摆向左上向下顿。

b、向右切笔铺毫,由细→粗向右行至末端。

C、笔尖沿右下沿向左收笔。

(两端收笔要平齐)

①中间细,两头粗;

②左细右粗;

③斜向右上;

④左方右圆(棱角叫方,丰润叫圆)

2、悬针竖:

a、笔尖逆向左上向右顿。

b、引笔锋下行慢慢收尖(由重→轻);

(笔肚应指向行笔的方向)

①向下顺时针恹笔按住;

②笔尖转向左上方,向下行;

③尾部尖;

3、柳叶撇:

a、笔尖向左斜b、流畅地伸展,直接带笔收尖。

①尖似月芽②上沿下凹,下沿外凸,形似柳叶。

(绘盈中也可解决话多问题。

兰草)

4、平撇:

a、笔峰按下向右顿;

b、提笔向左由重→轻出锋

①较粗;

②下沿是饱满的;

5、点:

a、逆向左上起笔,向右稍驻;

b、提笔下行;

c、转锋向上收笔;

①悬针竖的缩影;

②下沿要光滑;

6、心点:

a、逆锋起笔;

b、笔锋下行稍驻;

c、按住笔锋向右上挑出;

①笔尖始终指向左上方;

7、平捺;

a、逆锋左上起笔;

b、向下稍驻;

c、提笔向右平滑拖出按笔成捺脚;

d、向右水平出捺收尖;

①舒展,尖不向上;

②有圆折或软折,不能太机械化。

8、反捺法:

a、露锋起笔;

b、向右下由细→粗拓笔;

c、向右拖圆,左上收笔;

①起笔尖细;

②向左上翻动、拖圆;

③下沿平齐、右沿外鼓;

9、直钩法:

a、如竖法起笔;

b、下侧右沿外翻;

c、转笔向左反笔平收勾出;

(笔向右微倾上挑,平收笔尖)①中间细;

②平勾、即不上翘也不下垂(无火爆气)

10、圆屈钩(弧钩法):

b、笔杆向怀里收,由粗→细向左飘出去。

(轻轻的)

①外沿光滑饱满;

②自然转角、无硬勾;

11、弓勾(横折矮勾法):

a、如横法起笔;

b、稍驻提笔下行;

c笔杆向外推挑锋收笔;

12、戈勾(戈钩法):

a、逆起转锋向右下方中锋行笔由重→轻→重;

b、向右上方倾斜挑出;

c、顺外沿收笔;

①“戈法”②勾向右上张开;

13、竖弯钩法:

a、逆起笔向右按使之饱满;

b、引锋下行转90度;

c、向右水平行笔;

d、直接向右上方倾斜勾出;

①右起侧饱满;

②竖向左稍倾;

③由粗→细→粗;

二、几种常用笔法:

1、顿笔(转折处)——如横折的顿、捺尖的顿(都属藏锋)

2、提笔——行进间由粗→细。

如“竖弯钩”颜体横笔向上轻提。

3、按笔——颜体

硬折

4、转笔——又称为“折键”。

软折

90度的转笔称为“折”(钩也属折)(转与折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5、硬接——如:

撇点向左张开,形成流畅的方向性连接。

(呼应性很强)。

目的:

明确欧楷的结构、笔法特征。

方法:

由简→繁地归纳偏旁部首。

(归纳、总结,从偏旁部着入手)

一、简单地偏旁部首:

a、撇向右鼓

用笔:

1、“亻”(休)b、竖的起笔尖细、类似短横。

(典型的垂露坚、向右微鼓)

特征:

a、一斜一正,重心对正。

a、一撇短,二撇展;

b、一撇粗、二撇细长;

“彳”C、竖笔的起笔尖细、稍长或正方;

a、重心对正;

a、短横、左细右粗、变化微妙

2、“扌”(挍)——用笔b、竖画起笔探头,细→粗,左挫向上提出平勾;

C、提笔刚探出竖头即可(甚至不出头)

a、木旁带竖勾

b、无勾的是垂露竖(由木字变化为旁)

3、“木”(楹)C、撇由横竖交叉处起笔

d、反捺为点;

a、撇、捺的交叉点低于横竖的交叉点。

左点、右点

4、“忄”用笔:

竖向左张、点不能太突出(竖为主)

分析点:

每个竖心旁的处理都是因字而异,不能随意调换,若交

换则效果会发生冲突。

(主要是避免画的雷同、冲突)。

左点的大、小处理,左右两点的外扩和内聚(都来自于书家

的精密布局)。

5、“糸”(维)——用笔:

a、纵向竖长

b、左、右两项宽窄相近;

维——a、右旁垂竖稍长;

b、右侧密集的横将重心上移。

“糸”(终、绝)用笔a、捺向右张开,点下沉右旁

b、左收右展

6、“足”()——象跨篮的动作、有动势。

7、“氵”(流)——a、前两笔相近、第三笔展开;

b、后两笔相近、第三笔收住。

二、左旁高挂的字形分析:

1、“竭”→a、左旁高挂,(来源于生活)

b、左旁位置高(在肩膀的位置上)

(分析:

“书立万物之情”左高挂象人背包①长包及膝;

②短包及腰;

2、“终”

3、“冰”→左旁高挂;

4、“琛”→左旁高挂;

5、“靓”→a、左高向左跨;

b、右低并向右展出竖弯钩。

适当的夸张符合审美要求。

三、左、右或左、中、右结构的字形分析:

(左收右展的特征)

1“跨”(左收左展结构)

a、左、右的高低很相近;

2、“观、视”b、左旁的主笔向左挫;

C、“乙”展开;

3、“谢、榭”——a、左、中、右结构;

b、左旁相近、右旁稍远(都是有意识的安排)

(凡三部结构的字都可左中、右或左、中右)

4、杖、极——均属左收右展结构的字。

5、微——“微风徐动”左右关系的处理要得当。

6、杂(雜)、斯——a、左右同宽、左高右低;

b、右长竖与左旁相呼应(忌冲突)

“风车型”结构的典型,左上笔向左探头,主笔横画伸展,

一横短二横长。

右横向右伸展。

四、上、下结构的字:

(中心对正,重心稳定)

1、宇、宫a、上、下的中心线对正

b、主笔上、下对正(关键在两头)(上宽下窄的特点。

a、两头窄,中间宽;

2、学、觉——b、竖的长短,横的长短处理有变化;

C、粗、细的对比;

五、独体结构的字:

a、横向稍扁

1、九——b、撇的起笔不要太高;

c、撇的长度要适中,张开的角度应适当;

d、字的重心向左(书写应在格子稍左)

a、下的横笔既不能偏左也不偏右。

2、閉——b、提、长、向左收,下的重心靠上。

(如:

内脏都在腰部以上,有安全感)

c、“闻”字偏上,使重心稳定。

3、旬——a、“日”靠上偏上,使重心稳定

b、衔在嘴边,更稳定。

a、“古的重心偏左、右空大;

4、固——b、左竖短、细、右竖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