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新高考专题一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习题通B卷.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3741732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345.4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教材新高考专题一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习题通B卷.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新教材新高考专题一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习题通B卷.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新教材新高考专题一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习题通B卷.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新教材新高考专题一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习题通B卷.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新教材新高考专题一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习题通B卷.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新教材新高考专题一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习题通B卷.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新教材新高考专题一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习题通B卷.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新教材新高考专题一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习题通B卷.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新教材新高考专题一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习题通B卷.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新教材新高考专题一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习题通B卷.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新教材新高考专题一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习题通B卷.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新教材新高考专题一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习题通B卷.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新教材新高考专题一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习题通B卷.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教材新高考专题一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习题通B卷.docx

《新教材新高考专题一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习题通B卷.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教材新高考专题一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习题通B卷.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新教材新高考专题一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习题通B卷.docx

新教材新高考专题一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习题通B卷

专题一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习题通B卷)

1.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从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进步的过程。

母系氏族社会向父系氏族社会过渡的根本原因是()

A.女子在家庭中的地位衰落B.男性的力量超过女性

C.氏族社会的战争频繁D.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

2.商朝时,世人信奉鬼神,事事占卜。

西周时,参照夏商礼仪,制定了一套维护统治阶级内部关系的典章制度,该制度讲究尚德、尊尊、亲亲、敬老、慈幼。

据此可知,西周()

A.君主专制趋于完善B.重视人伦秩序

C.儒家思想开始形成D.天命观念瓦解

3.辅佐商王成汤的伊尹,在西周时期作为良臣受到推崇。

到了东周时期,伊尹又具有了庖厨、媵臣、间谍、谏臣、帝师等多种形象。

这种变化()

A.源于伊尹自身的复杂经历B.开启了“百家争鸣”的文化盛况

C.折射出社会环境的剧烈变动D.顺应了新兴阶级争霸的需要

4.周代青铜器上的铭文与商代相比,字数越来越多,语句也愈加格式化。

这些铭文大都记述个人业绩,追颂祖先功德,希冀子孙保用。

这表明西周时(  )

A.创造了一种全新的文字体系B.形成了重视历史传承的风尚

C.宗法制度受到了严重的挑战D.青铜器的功用发生重大改变

5.最早出现的射礼与祭祀有关,西周射礼比商代更加规范,其种类、规模及仪节规程都比较明确、严格,而且有记录射礼的专门术语;春秋时期,公室射礼的规格逐渐降低,习武之射和军中射礼不断发展。

据此可知,先秦射礼()

A.在西周时期正式形成B.反映了贵族日常生活

C.与政治环境紧密相关D.逐渐向娱乐方向发展

6.墨子最初乃孔门之徒,写有《亲士》《修身》《所染》诸篇。

但墨子的《兼爱》、《尚贤》直刺儒家的“亲亲”与贵族政治,《非乐》《节用》《节葬》直刺儒家的礼乐文化与厚葬靡费的传统,《天志》《明鬼》反对儒家的道德政治与敬鬼神而远之的观念。

这反映了战国时期()

A.百家争鸣推动了思想解放B.士人提出自己的阶级诉求

C.儒家和墨家彼此相互交融D.贵族政治已开始走向衰落

7.晋国的赵氏把法律铸在鼎上公布出来,孔子认为这违反了晋国祖宗唐叔所订立的法度,使得贵贱无序,国家就不好统治了;齐国的田氏杀了齐简公,孔子认为卿大夫不该杀诸侯,要求鲁国出兵去讨伐田氏。

材料表明孔子的主张()

A.仁者爱人,反对任意刑杀B.克己复礼,矫正社会等级秩序

C.重礼乐,以礼乐教化百姓D.为政以德,用“德”教化百姓

8.孔子主张重人事而远“天道”,孟子提倡“济天下”,董仲舒强调“圣人之为天下者,兴利也”,降至宋明,理学家把提倡“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思想的《大学》抬到了“四书”的地位。

这说明儒家思想()

A.一贯强调积极入世和社会责任担当的精神

B.不断调整以顺应经济发展需求

C.逐渐成为统治者加强专制统治的有效工具

D.坚持追求天人合一的价值观念

9.秦统一全国后,秦始皇曾五次巡视原东方六国地区,在泰山等名山大川之上多次举行各类祭祀活动,并留有众多宣扬“为统一而战、解救六国人民于倒悬”为主要内容的碑文石刻。

这反映了()

A.原六国统治残暴而不得人心B.秦朝的统一受六国民众拥护

C.秦朝注重塑造民众心理认同D.秦始皇具有勤政爱民的一面

10.传统观点认为,秦朝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是秦朝灭亡的原因;后来有学者认为,秦亡不在制,而在政,秦的暴政引发的反抗是秦朝灭亡的原因;近来又有学者提出,秦人文化与山东六国之间的文化冲突得不到有效缓解是秦灭亡的原因。

据此可知,关于秦朝灭亡原因的认识()

A.只能有一种正确合理的观点B.随着研究视角拓展而趋于全面

C.越来越偏离历史发展的真实情况D.传统观点与秦朝历史较近更为可信

11.陵县是指统治者为修建、保护帝陵和祭祀而设的特殊的县。

西汉在长安周边设置陵县,并大量移民徙居。

徙入陵县者,高祖时为齐、楚大姓,燕、赵、韩、魏之后及豪杰兼并之家;武帝时是郡国豪杰及赀三百万以上的;宣帝时是郡国吏、民赀百万以上和丞相、将军、吏二千石。

这一举措旨在()

A.强化皇室独尊地位B.笼络各地豪强势力

C.防范地方割据势力D.保持统治集团稳定

12.在秦始皇陵西侧一座古墓里面出土了大量文物,通过研究发现,这些文物全部都是秦时期的器物。

其中金骆驼(如图)是目前我国发现的最早单体骆驼。

金骆驼属于“双峰驼”造型,工艺精致,在当时的中原地区很少见。

下列对金骆驼的历史研究价值最准确的理解是()

A.是研究秦代经济、科技、文化最为重要的实物史料

B.为汉代丝绸之路开通前的中西文化交流提供依据

C.证明了古代中国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最早交往

D.证明张骞出使西域前就已存在多条中西交通道路

13.对于汉代推行的专营政策,有的学者认为“是打着平均主义的旗号来扩充国库”,有的学者则认为是以“国家自为兼并"来代替民间兼并。

这揭示出汉代专营政策()

A.实现了财富的平均分配B.借助了经济手段以增加收入

C.抑制了商品的生产流通D.激发了社会经济发展的活力

14.贺昌群在其《论两汉政治制度之得失》中说道:

“汉末大一统帝国之解体,先由其政治机构之崩坏,而后有外戚宦官之擅权,外戚宦官之祸愈烈,政治上之破坏愈大。

”汉末外戚宦官弄权实质上是()

A.君主专制被颠覆B.中央集权体制遭到破坏

C.君权至上的后果D.君主的权力受到了制约

15.下表是中国部分地区西汉纸的出土情况。

据此可得出的结论是,西汉()

名称

出土情况

罗布淖尔纸

1933年在新疆罗布淖尔汉代烽燧亭出土,伴出物有汉宣帝黄龙元年木简等。

㶚桥纸

1957年在西安㶚桥西汉墓出土。

居延金关纸

1973年在甘肃居延肩水金关遗址先后出土两片古纸,主要材质均为麻。

扶风中颜纸

1978年在陕西扶风中颜的西汉窖藏中出土,窖藏年代应在汉平帝之前。

放马滩纸

1986年在甘肃天水放马滩5号汉墓出土,墓葬年代应为西汉文帝、景帝时期。

A.造纸技术已得到发展B.造纸作坊遍布于全国

C.使用纸张的范围较广D.重视造纸技术的改进

16.曾随之谜

材料在今天湖北境内,中国的传世文献从来没有记载过周代一个叫曾国的诸侯国。

1978年,曾侯乙墓的发现却证明历史上湖北的随州确实存在着一个姬姓曾国。

史籍中明确记载这一地区只有一个随国,但却从未见随国青铜器出土。

文献记载与考古发现的不一致,引发了学者们关于“曾国”和“随国”两个国名关系的争论,有的学者认为曾随为一国,有的学者认为曾国绝不可能是随国。

直到2019年,这场争论才得以平息。

考古学家在湖北随州枣树林发现春秋中晚期的曾国墓葬群,出土铜器2000余件,其中铜礼乐器近600件。

三组大墓的墓主人分别为曾公求及其夫人渔、曾侯宝及其夫人芈加、曾侯得,三组大墓均出土有编钟,同一墓葬出土带有周文化和楚文化两种不同文化因素的铜鼎。

以下为曾侯宝夫人、楚王女儿芈加墓出土的部分文物及其铭文:

(1)考古发现如何解决了“曾随之谜”?

(2)此次考古发现可以印证周代的哪些史实?

结合材料加以说明。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商鞅变法以后直至秦亡,提到这一时期存在土地买卖的史料,仅有董仲舒的言论。

笔者以为,董仲舒说商鞅变法后土地“民得买卖”,是以汉述秦,不足为据。

查云梦秦简和天水放马滩秦简可知,商鞅变法之后秦国公私商业仍然以相当的规模存在着……包括“臣妾”的买卖,但唯独没有土地买卖的痕迹。

与此形成对照的是,放马滩秦简中有“可受田宅”的记载,这说明秦国的土地私有权尚不存在。

云梦秦简记述了对“某里士伍甲”之家的查封情况,甲有房产、蓄臣妾,并非赤贫之家,查封账目亦细致全面,连“门桑十木”“牡犬一”都未遗漏,唯独没有土地。

这也说明,土地归国家所有。

——摘编自袁林《两周土地制度新论》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史学研究中史料运用的角度分析材料中的观点。

(要求:

观点明确,逻辑清晰,史论结合)

18.秦汉王朝是中国官僚政治发展的重要时期。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盖秦汉间为天地一大变局。

自古皆封建诸侯,各君其国,卿大夫亦世其官,成例相沿,视为固然。

其后积弊日甚,暴君荒主,既虐用其民,无有底止。

强臣大族,又篡弑相仍,祸乱不已。

……其势不得不变,而数千年世侯世卿之局,一时亦难遽变。

……汉祖以匹夫起事,角群雄而定一尊。

其君既起自布衣,其臣亦自多亡命无赖之徒,立功以取将相,此气运为之也。

天之变局,至是始定。

——(清)赵翼《廿二史札记》

材料二官僚政治运转正常时,官员“更新率”一般是较高的,经常有父为高官而子为匹夫,或朝为高官而暮为匹夫的情况,从而对贵族化趋势构成抑制。

但“世卿世禄”在汉代还不是太遥远的记忆,官僚显贵世代传承权势的要求显得“合情合理”,君主应予保障以换取其效忠,并为之提供了“任子”一类特权性起家途径。

由此,“世家”“官族”在一度中衰之后,便在新政权中开始了新一轮的缓慢积累。

——摘编自吴宗国主编《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

(1)据材料一,指出秦汉间为“天地一大变局”的表现,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出现“变局”的历史背景。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代官僚政治出现贵族化趋势的原因,并说明官僚贵族化的主要途径。

(3)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官僚贵族化对政治发展的消极作用。

1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陆上丝绸之路起源于西汉,是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开辟的以首都长安(今西安)为起点,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欧洲并连接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

《斯坦因西域考古记》记载“(汉朝)开始沿路建立屯戍,并把秦始皇所建以防匈奴的万里长城向西边延长出去。

古长城之向西延长最初的用意自然是保护新开通的中亚大道”。

《汉书·西域传》记载“自敦煌西至盐泽,往往起亭(古代驻在边境上的烽火台),而轮台、渠犁皆有田卒数百人,置使者校尉领护,以给使外国者”。

《资治通鉴》记载,元和元年(公元84年)十一月,北单于派人驱牛马万余头与汉商贾交易。

北匈奴诸王大人前来,所在郡都设官邸接待。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等

材料二陆上丝绸之路沿途气候异常干燥,地形复杂,加之骆驼、马匹运载能力有限,更为严峻的是唐与吐蕃及西亚阿拉伯国家的冲突剧增。

安史之乱后,“国家用度”尽仰江淮。

宋朝与辽、西夏、金等政权长期对峙,政府转而在广州、泉州等12处设市舶司,专司外商货物税,并利用先进技术,从泉州和广州等地南下海上,达东南亚和南亚,通今波斯湾、红海至欧洲,也可至非洲东海岸。

16世纪初,葡萄牙人开辟了从大西洋越过非洲自西而东进入亚洲的新航线后,海上丝绸之路愈加发达。

最终绿洲古路遭到遗弃,失去了传统价值。

——据费正清《剑桥中国古代史》等整编

材料三开辟“一带一路”倡议的重点在于:

沿线各国可以就经济发展战略和对策进行充分交流对接,共同制定推进区域合作的规划和措施,协商解决合作中的问题,共同为务实合作及大型项目实施提供政策支持。

……沿线国家宜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规划、技术标准体系的对接,共同推进国际骨干通道建设,逐步形成连接亚洲各次区域以及亚欧非之间的基础设施网络。

……宜着力研究解决投资贸易便利化问题,消除投资和贸易壁垒,构建区域内和各国良好的营商环境,积极同沿线国家和地区共同商建自由贸易区。

……扩大沿线国家双边本币互换、结算的范围和规模。

……广泛开展文化交流、学术往来、人才交流合作、媒体合作、青年和妇女交往、志愿者服务等,为深化双多边合作奠定坚实的民意基础。

——摘编自《推动共建“一带一路”的愿景与行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代丝绸之路贸易政策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丝绸之路“时空大挪移”的主要因素。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指出汉代丝绸之路与“一带一路”开辟目的的不同之处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

D

解析:

农业产生以后,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男子开始在生产中占据主导地位,女子在农业生产中逐渐退居从属地位,故选D。

A、B、C都不是根本原因,故均排除。

2.答案:

B

解析:

由“西周时……制定了一套……典章制度,该制度讲究尚德、尊尊、亲亲、敬老、慈幼”可知,相对于商朝的礼仪而言,西周更加重视规范人伦秩序,B项正确。

西周时君主专制尚未建立,A项错误。

春秋晚期孔子提出儒家思想,C项错误。

“天命观念瓦解”仅由材料信息推断不出,D项错误。

3.答案:

C

解析:

对伊尹形象看法的变化和其自己的经历没有必然联系,A项错误,排除;百家争鸣的文化盛况不是由于伊尹看法发生变化而开启的,B项错误,排除;根据材料可知,商朝的伊尹“在西周时期作为良臣受到推崇”,但是到了东周时期,他又具有多种形象,这种变化与春秋战国时期大动乱、大变革、大发展的时代特征密不可分,故C项正确。

春秋战国时期是诸侯国之间的争霸,不是各个阶级间的争霸,排除D项。

4.答案:

B

5.答案:

C

解析:

射礼为中国古代礼乐文明的缩影,西周时期,实行分封制,射礼规范、严格;春秋时期,礼崩乐坏,战乱增多,公室射礼规格逐渐降低,习武之射和军中射礼发展起来,这表明射礼与政治环境紧密相关,C项正确。

结合材料信息可知,西周之前射礼就已经正式形成了,A项排除。

先秦射礼反映的是政治和祭祀活动而不是日常生活,B项排除。

D项说法明显错误,排除。

6.答案:

D

7.答案:

B

8.答案:

A

解析:

本题考查儒家思想。

材料反映了儒家思想不论在何时始终坚持关注社会现实,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儒家思想顺应经济发展,甚至到了封建社会后期儒家思想在一定程度上还阻碍了商品经济发展,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统治者的态度,故C项错误;材料中的“天下”并不是指天下关系,故D项排除。

9.答案:

C

10.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秦朝灭亡的原因。

不同学者从不同角度分析秦朝灭亡原因,随着研究视角的不断拓宽,对秦朝灭亡原因的认识也渐趋全面,故选B项;A项认识过于绝对,故排除;材料从制度、暴政、文化冲突三种视角分析秦朝灭亡原因,没有偏离历史发展的真实情况,故排除C项;三种观点都有其合理之处,不能因为与秦朝历史较近就说传统观点更为可信,故排除D项。

11.答案:

C

解析:

据题意可知,汉代将地方豪强大族迁入陵县,这削弱了这些豪强大族在地方的势力和影响力,有利于防范地方割据势力,故选C;这一举措防范了地方割据势力,而非为了强化皇室独尊的地位和笼络各地豪强势力,更非是为了保持统治集团的稳定,排除ABD。

故选C。

12.答案:

B

解析:

从材料信息看,金骆驼为秦代文物,骆驼在当时的中原地区很少见,而它又是沙漠中重要的交通运输工具,这说明至迟在秦代中原地区与西域已有往来,故B项符合题意。

A项中“最为重要的实物史料”表述过于绝对,排除;C项中的“最早”无法体现,排除;金骆驼可以用于研究中西交流,但不能据此判断张骞出使西域前就已存在多条中西交通道路,故D项错误。

13.答案:

B

解析:

材料表明,汉代的专营政策是“扩充国库”“国家自为兼并”,说明政府借助经济手段增加收人,B符合题意;汉代政府通过专营政策扩充了国库,但不能实现财富的平均分配,A项错误,A排除;汉代专营政策使政府取代私人成为工商业的经营者,没有抑制商品的生产和流通,但减弱了社会经济的活力,C、D两项错误,CD排除;故本题选B。

14.答案:

C

解析:

通过材料“而后有外戚宦官之擅权,外戚宦官之祸愈烈,政治上之破坏愈大”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外戚宦官弄权实质上是君权至上的结果,故C正确;A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

材料说的是中央政治体制,不是中央与地方关系,排除B;君主权力受到制约的说法不符合宦官外戚专权的本质和史实,排除D。

故选:

C。

15.答案:

C

解析:

受教材知识的影响,部分考生会认为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后纸张才有较多使用,本题丛考古材料切入,考查西汉时期的纸张使用情况,有利于深化考生对中国造纸术发展的理解。

根据材料可以看出,西汉纸在多地均有出土,这说明当时使用纸张的范围较广,故选C项。

仅由材料无法得出当时的造纸技术状况,排除A、D两项;材料体现的是纸张出土的地区,没有涉及造纸作坊的分布,排除B项。

16.答案:

(1)在曾国的墓葬中发现了随国的信息,表明曾与随是对同一个诸侯国的不同称呼,解决了考古发现和文献记载不一致的矛盾,填补了文献史料中对曾国记载的空白。

(2)西周实行宗法制和分封制。

由编钟铭文可知,曾国是西周时期分封到随州的诸侯国。

西周礼乐文明得到继承和传播。

由曾国墓葬群出土的铜礼乐器及带有两种不同文化因素的铜鼎可知,曾国继承和传播了西周的礼乐文明,使不同地区的文化逐渐融合。

春秋时期华夏认同的观念已经形成。

编钟及其铭文“禹”和“夏”的发掘与释读,表明曾国对“禹”和“夏”的认同。

解析:

(1)问,由“考古学家在湖北随州枣树林发现春秋中晚期的曾国墓葬群……其中铜礼乐器近600件”“铭文:

楚王媵随仲芈加”“伯括受命……出邦于曾……以長辝夏”可知,在曾国的墓葬中发现了随国的信息,表明曾与随是对同一个诸侯国的不同称呼;由“史籍中明确记载这一地区只有一个随国……文献记载与考古发现的不一致”“直到2019年,这场争论才得以平息”可知,解决了考古发现和文献记载不一致的矛盾,填补了文献史料中对曾国记载的空白。

(2)问,由“余文王之孙,穆侯元子,出邦于曾……以長辝夏”可知,西周实行宗法制和分封制,曾国是西周时期分封到随州的诸侯国。

由“出土铜器2000余件,其中铜礼乐器近600件”可知,西周礼乐文明得到继承和传播。

由“三组大墓均出土有编钟,同一墓葬出土带有周文化和楚文化两种不同文化因素的铜鼎”可知,带有两种不同文化因素的铜鼎实质上反映了曾国继承和传播了西周的礼乐文明,使不同地区的文化逐渐融合。

由“伯括受命,帥禹之绪,有此南洰”可知,编钟及其铭文“禹”和“夏”的发掘与释读,表明曾国对“禹”和“夏”的认同,即春秋时期华夏认同的观念已经形成。

17.答案:

示例一观点:

商鞅变法后秦国实行土地国有制。

论据:

商鞅变法后,提到土地买卖的史料仅有董仲舒的言论;云梦秦简和天水放马滩秦简没有记载土地买卖现象;云梦秦简和天水放马滩秦简的记载表明土地不是私有财产。

分析:

董仲舒的言论是后世文献记录,考古发掘的秦简是第一手材料,因此秦简的史料价值更高,材料的观点是可信的。

示例二观点:

商鞅变法后秦国实行土地国有制。

论据:

商鞅变法后,提到土地买卖的史料仅有董仲舒的言论;云梦秦简和天水放马滩秦简没有记载土地买卖现象;云梦秦简和天水放马滩秦简的记载表明土地不是私有财产。

分析:

秦简只是对当地状况的记录,要说明整个秦国的土地制度,需要更多的材料佐证,因此材料观点是片面的。

解析:

这是一道观点论述题,答题时首先必须概括材料中的观点即商鞅变法后秦国实行土地国有制,分析观点时要从史学研究中史料运用的角度分析,注意答题要求:

观点明确,逻辑清晰,史论结合。

18.答案:

(1)表现:

世家传承受到冲击,政治上呈现出“平民化”风貌。

(或由“世侯世卿之局”到汉初“布衣将相之局”)

背景:

春秋战国以来,社会经济与思想文化发生巨变;世袭制弊端日益严重;春秋战国以来的政治改革及长期战争。

(2)原因:

官僚政治运转不正常;“世卿世禄”制度的传统;君主为保证显贵阶层的忠诚。

主要途径:

“任子”;察举制。

(3)消极作用:

形成特权垄断;抑制人才正常流动;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降低行政效率。

解析:

本题考查秦汉时期的政治统治。

(1)第一小问“表现”,根据材料一信息从政治发展趋势方面归纳。

第二小问“历史背景”,从春秋战国以来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发展角度归纳。

(2)第一小问“原因”,根据材料二从官僚政治的运作、政治历史传统及选官制度变化等角度归纳。

第二小问“主要途径”,根据材料二“并为之提供了‘任子’一类特权性起家途径”得出“任子”;结合所学知识,还可以得出察举制。

(3)可以从官僚贵族、人才流动、中央集权、行政事务等方面分析。

19.答案:

(1)特点:

综合运用军事、行政手段提高丝绸之路贸易的安全性;发展沿线经济,为丝绸之路贸易提供物质基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改善中外贸易的交通条件;实施优惠性和保护性的政策,为中外贸易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允许官方朝贡贸易和民间贸易同时发展。

(2)①陆上丝绸之路受气候、地形限制;②中原政权与少数民族政权、阿拉伯国家长期对峙;③经济重心南移;④技术的进步(造船和指南针);⑤统治者的对外开放政策;⑥新航路开辟(或地理大发现)的影响。

(3)不同之处:

汉代丝绸之路的开辟主要为实现军事及政治目的,“一带一路”以经济增长为目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