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资料内蒙古包头市青山区学年高一语文月考试题.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3741760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7.7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小学资料内蒙古包头市青山区学年高一语文月考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中小学资料内蒙古包头市青山区学年高一语文月考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中小学资料内蒙古包头市青山区学年高一语文月考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中小学资料内蒙古包头市青山区学年高一语文月考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中小学资料内蒙古包头市青山区学年高一语文月考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中小学资料内蒙古包头市青山区学年高一语文月考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中小学资料内蒙古包头市青山区学年高一语文月考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中小学资料内蒙古包头市青山区学年高一语文月考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中小学资料内蒙古包头市青山区学年高一语文月考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中小学资料内蒙古包头市青山区学年高一语文月考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中小学资料内蒙古包头市青山区学年高一语文月考试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中小学资料内蒙古包头市青山区学年高一语文月考试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中小学资料内蒙古包头市青山区学年高一语文月考试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中小学资料内蒙古包头市青山区学年高一语文月考试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中小学资料内蒙古包头市青山区学年高一语文月考试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中小学资料内蒙古包头市青山区学年高一语文月考试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小学资料内蒙古包头市青山区学年高一语文月考试题.docx

《中小学资料内蒙古包头市青山区学年高一语文月考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小学资料内蒙古包头市青山区学年高一语文月考试题.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小学资料内蒙古包头市青山区学年高一语文月考试题.docx

中小学资料内蒙古包头市青山区学年高一语文月考试题

内蒙古包头市青山区2017-2018学年高一语文10月月考试题

考试时间:

2017年10月11日满分:

150分考试时长:

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任何民族的饮食乃至由饮食折射出的文化特质都体现了这个民族独一无二的文化风范。

中华文化的核心理念体现在“和”字上,“和”有“中和”“融合”之意。

中华饮食的发展鲜明地体现了“和”文化的思想精髓。

  中华饮食起源于农耕文明,大量食物来自土地。

随着民族文化的交融,汉族逐渐接受了游牧民族的“肉食”饮食方式,扩大了食物范围,丰富了饮食结构。

汉唐以后,中亚及东南亚等地的食物品种大量引进,增补了中华饮食品种。

近世以来,西方饮食理念与方式得到认同,具有现代特征的中华饮食形态逐渐形成。

翻开中国食谱,到底哪种是地道的中国食物或外来食物,人们恐怕已经模糊。

大量外来食物品种能够进入中国并转化为饮食的有机部分,不仅在于地理条件与自然气候为其提供了生长发展的基本环境,更重要的还在于中国人将其放在“和”文化的平台上加以吸纳。

  在对外来食物或饮食方式的同化过程中,中华饮食突显出“本土化”的内在机制与运作模式,而本土性是始终坚持的首要原则。

中国南方多水田,北方多旱地。

米和面成为中国人的主食,水、旱地中生长的瓜果蔬菜成为与主食相伴的食物,家畜、水产品及野猎的动物大多成为改善人们生活的佳肴。

尽管这种饮食结构及生活方式在物质极大丰富后发生了巨大变化,但中华饮食最根本的本土性特质却仍以不同形式存在,且构成中华饮食文化体系最为坚实的基础。

在世界上任何一个提供“中式餐饮”的餐馆与酒店中,中国本土化饮食要素不可或缺。

只有中国本土性的饮食原料与中国厨艺有机结合,人们才能真正品尝到中华美食的滋味。

 中华饮食引进外来食物的过程,一是接受,二是消融。

引进接受是前提,消融改造是目的。

经过消融改造的食物同时被赋予新的含义,融入到传统的中华饮食中。

如原产非洲的油料作物“芝麻”,在中华饮食长期实践与探索中还被广泛地用为调味品,与本土饮食有机结合,被加入到许多甜馅、糕点、饼类食品中。

中华饮食文化历久弥新,还在于不断汲取周边各民族及域外的有益文化元素,进而推动中华饮食文化的变革。

如中餐“合餐制”的形成。

自先秦两汉至唐代,进食采用“分餐”方式。

南北朝时期,胡人用的被称作“胡床”和“貊盘”的器具开始逐步向中原地区流传。

“胡床”即现在的马扎,“貊盘”是一种较大的餐桌,它们便于餐者起坐取食。

这些饮食器具的大范围推广以及对其进一步的改造创新,打破了跪坐而食的局限,形成了围坐合食的进餐形式。

而对“合餐制”的全面接受与文化认同,事实上也建构在“和”文化的理念之上。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的功能必然超越物质层面进入精神范畴,并被赋予新的文化内涵。

作为人类饮食文化的一种存在样态,中华饮食文化不仅在物质层面上体现了人对世界和自然的深刻认知与利用,更在精神层面上表达了人对美好事物不懈追求的愿望。

在全球化时代,中华饮食文化并不会失去自我,而将在人类普遍的文化价值认同之下进一步为世界各国所认可。

         

(摘编自肖向东《论全球化视野中的中国饮食》)

1.下列关于中华饮食的表述,不能体现“和”文化思想的一项是()(3分)

A.在接受了游牧民族的“肉食”饮食方式后,汉族的食物来源更加多样,饮食结构发生了变化。

B.在民族文化的交融过程中,中华饮食逐渐接受了亚洲其他地区的食物品种,进一步扩大了饮食范围。

C.任何一个厨师,想要制作出真正的中华美食,就必须将中国本土性饮食原料与中国厨艺有机结合起来。

D.芝麻引入中国后,首先作为新的油料作物被接受,后来有了新的含义,被广泛地应用为调味品。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今天我们翻开中国食谱,大多数人已经不易准确地辨认出哪种食物是地道的中国食物。

B.在自然环境的影响下,中华饮食形成了米面为主食、蔬菜鱼肉为副食的饮食结构,具有鲜明的本土性。

C.世界上任何一个地方的餐馆,只要是提供“中式餐饮”的,就离不开中国本土化的饮食要素。

D.“胡床”“貊盘”带来了很多便利,南北朝时期在中原大范围推广后,推动了中华饮食进餐形式的发展。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各民族的饮食都体现了本民族的文化风范,同样,中华饮食也彰显了中华民族鲜明的文化个性。

B.中华饮食不断引进外来饮食元素,这一方面丰富了传统饮食文化内涵,另一方面促进了自身的革新。

C.饮食的功能可以分为物质与精神两个层面,并与人类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生活水平紧密相关。

D.在全球化时代,中华饮食文化将更多地体现出人类普遍的文化价值特征,从而被世界各国认可。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山峦

筱敏

①俄国十二月党人起义,被历史称之为贵族革命。

那是一个极其黑暗极其龌龊的时代,除了匍匐于王权靴下的草芥,任何生命都不能生长。

然而,恰恰是窒息生命的统治,使自由成为一种焦灼的渴望;恰恰是腐质土的堆积,迫使一种名叫崇高的生物直立起来,以流血的方式,不顾一切地生长。

一群心怀使命感的贵族青年站到了起义队伍的前列,并且沿着这条因自由的火把而延伸的道路,走到了绞刑架下或者西伯利亚矿坑的底层。

要理解这种崇高的生命必须有同样崇高的心灵。

一位政客说:

欧洲有个鞋匠想当贵族,他起来造反这理所当然,而我们的贵族闹革命,难道是想当鞋匠?

这样一种无耻的“幽默”,除了表明其躯壳能增长腐质土的堆积,其灵魂卑贱地受着王权专制的役使之外,难道可以给予崇高的生命些许蚀损么?

②百余名十二月党人带着镣铐到西伯利亚去了,并将在苦役和囚禁之下终其一生。

他们的罪证是对祖国的忧虑和挚爱,对奴隶的关注与同情。

在那条被他们的歌声和镣铐敲击过的驿道上,那条漫长的,永无终了的,直插入蛮荒和苦难的驿道上,远远地追踪而来的,是他们年轻的妻子。

③这些年轻的女性,这些在乳母的童谣里和庄园的玫瑰花丛中长大的女性,这些曾在宫廷的盛大舞会上流光溢彩的女性,这些从降生之日起,就被血缘免除了饥馑、忧患和苦难的女性。

歌剧院中不曾演过,恶梦中也不曾见过,那些属于旷古和另一世界的悲剧,突然集中在一个流血的日子里,利刃一样直刺入体内。

生活因此断裂。

狂泻的泪水,突然就把她们冲到春季的彼岸了。

④如果没有经历过苦难,如果没有用自己的肌肤,触摸过岩壁的锋利和土地的粗砾,我们凭什么确知自己的存在呢?

如果没有一座灵魂可以攀登的峰峦,如果没有挣扎和重负,只听凭一生混同于众多的轻尘,随水而逝,随风而舞,我们凭什么识别自己的名字呢?

面对昏蒙了数百年的天空那一线皎白的边幕,那一线由她们的丈夫们的英勇而划开的皎白的边幕,选择难道是必要的吗?

⑤像踏过彼得堡街角的积雪,她们踏过沙皇那纸特许改嫁的谕令,在“弃权书”上,签署她们从此成为高贵的标志的姓名:

放弃贵族称号,放弃财产,放弃农奴管理权,甚至放弃重新返回故乡的权利——难道那一切是人的真正的权利吗?

那些虚荣的玩具曾经掏空了多少生命?

在目睹了男人们英勇的佩剑刺穿天幕,流泻出一线自由的颜色之后,她们就从庸常走向一种崇高的义务。

怎么可以忍辱屈膝,把青春重新搅拌入豪奢的腐朽和华贵的空洞呢?

⑥那一年的冬天,日照极短,枢密院广场的落日惨红,如同一环火漆,永不启封地封存了轻盈的过去。

从此,她们站到悲惨和苦难之中了。

——到囚徒那里去!

女性的爱,其最本质的激情是母性。

于是她们一夜之间成长为山峦。

就让病弱者和受难者靠在她们肩头吧,她们的臂弯里,不是有一种浴雪的乔木在生长么?

⑦当她们以永诀的伤恸吻别熟睡的幼子,以微笑排开威吓和阻挠,任由恐怖和厄运箭矢一样穿过她们身心,孑然跋涉数千俄里,来到她们的丈夫身边的时候,——爱情,还仅仅是一个花朝月夕的字眼吗?

4.下列对这篇文章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中两处写到“腐质土的堆积”,重点在揭露沙皇统治的专制、黑暗和暴虐。

B.本文前面两段,叙述俄国十二月党人起义的原因和过程,后面五段描写十二月党人的妻子的英勇和无畏,相互衬托、首尾照应。

C.“那一年的冬天,日照极短,枢密院广场的落日惨红,如同一环火漆,永不启封地封存了轻盈的过去”这一描写,情景交融,生动感人。

D.本文视角独特,构思新颖,感情浓烈,文笔凝重,意旨深远。

5.根据本文第三段的内容,概括“这些年轻的女性”的身世。

(5分)

6.本文在描述十二月党人的年轻妻子义无反顾地选择追随丈夫,承受悲惨和苦难后,写道“她们一夜之间成长为山峦”,请结合全文,分析这样写的作用和好处。

(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把栏杆拍遍

梁衡

①中国历史上由行伍出身,以武起事,而最终以文为业,成为大诗词作家的只有一人,这就是辛弃疾,这也注定了他的词及他这个人在文人中的唯一性和在历史上的独特地位。

  ②在我看到的资料里,辛弃疾至少是快刀利剑地杀过几次人的。

他生于宋金乱世,不满金人的侵略蹂躏,22岁时就拉起了一支数千人的义军,后又与耿京为首的义军合并,并兼任书记长,掌管印信。

一次义军中出了叛徒,将印信偷走,准备投金。

辛弃疾手提利剑单人独马追贼两日,第三天提回一颗人头。

为了光复大业,他又说服耿京南归,南下临安亲自联络。

不想就这几天之内又变生肘腋,当他完成任务返回时,部将叛变,耿京被杀。

辛大怒,跃马横刀,只率数骑突入敌营生擒叛将,又奔突千里,将其押解至临安正法,并率万人南下归宋。

  

③但世上的事并不能心想事成,作为封建知识分子,对国家民族他有一颗放不下、关不住、比天大、比火热的心;他有一身早练就、憋不住、使不完的劲。

他不计较“为五斗米折腰”,也不怕馋言倾盆。

所以随时局起伏,他就大忙大闲,大起大落,大进大退。

稍有政绩,便招谤而被弃;国有危难,便又被招而任用。

他亲自组练过军队,上书过《美芹十论》这样著名的治国方略。

他是贾谊、诸葛亮、范仲淹一类的时刻忧心如焚的政治家。

南归之后,他手里立即失去了钢刀利剑,就只剩下一支羊毫软笔。

他也再没有机会奔走沙场,血溅战袍,而只能笔走龙蛇,泪洒宣纸,为历史留下一声声悲壮的呼喊、遗憾的叹息和无奈的自嘲。

  ④应该说,辛弃疾的词不是用笔写成,而是用刀和剑刻成的。

他永以一个沙场英雄和爱国将军的形象留存在历史上和自己的诗词中。

时隔千年,当今天我们重读他的作品时,仍感到一种凛然杀气和磅礴之势。

比如那首著名的《破阵子》: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做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身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

  ⑤我敢大胆说一句,这首词除了武圣岳飞的《满江红》可与之媲美外,在中国上下五千年的文人堆里,再难找出第二首这样有金戈之声的力作。

虽然杜甫也写过:

“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边塞诗人卢纶也写过: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但这些都是旁观式的想象、抒发和描述,哪一个诗人曾有他这样亲身在刀刃剑尖上滚过来的经历?

“列舰层楼”、“投鞭飞渡”、“剑指三秦”、“西风塞马”,他的诗词简直是一部军事辞典。

他本来是以身许国,准备血洒大漠,马革裹尸的,但是南渡后他被迫脱离战场,再无用武之地。

像屈原那样仰问苍天,像共工那样怒撞不周,他临江水,望长安,登危楼,拍栏杆,只能热泪横流。

  ⑥辛词比其他文人更深一层的不同,是他的词不是用墨来写,而是蘸着血和泪涂抹而成的。

我们今天读其词,总是清清楚楚地听到一个爱国臣子,一遍一遍地哭诉,一次一次地表白;总忘不了他那在夕阳中扶栏远眺、望眼欲穿的形象。

7.下列对这篇文章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二段概述辛弃疾的经历,既是对第一段内容的具体解释,也为下文全面展开评述作了必要的铺垫。

B.第五段例举杜甫、卢纶的诗句,意在通过反衬,突出辛词的笔力之深。

C.题目“把栏杆拍遍”很有艺术性,“拍栏杆”是一个极具形象性的动作,一方面表现他渴望率兵过江、收复失地的决心,一方面表现他报国无门、不被重用的愤慨。

D.本文以议论为主,兼抒情性的叙述,笔力纵横驰骋,内容博杂丰富,有大家之风。

8.“南归之后,他手里立即失去了钢刀利剑,就只剩下一支羊毫软笔”结合上下文,说说这句话在文中的含义(4分)

9.作者认为,辛词有别于其他诗人,别具特色,具体指哪两个方面?

(5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商君者,卫之诸庶孽公子也,名鞅,姓公孙氏。

公孙鞅闻秦孝公下令国中求贤者,将修穆公之业,东复侵地,乃遂西秦,因孝公宠臣景监以求见孝公。

公与语,不自知膝之前于席也,语数日不厌。

景监曰:

“子何以中吾君,吾君之欢甚也?

”鞅曰:

“吾说公以帝王之道比三代,而君曰:

‘久远,吾不能待。

且贤君者,各及其身显名天下,安能悒悒待数十百年以成帝王乎?

’故吾以强国之术说君,君大说之耳。

”以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

  

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己,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

复曰:

“能徙者予五十金”。

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以明不欺。

卒下令。

令行于民期年,秦民之国都言初令不便者以千数。

于是太子犯法。

鞅曰:

“法之不行,自上犯之。

”将法太子。

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

明日,秦人皆趋令。

  

鞅说孝公伐魏,孝公以为然,使鞅将而伐魏。

魏使公子卬将而击之。

军既相距,鞅遗魏将公子卬书曰:

“吾始与公子欢,今俱为两国将,不忍相攻,可与公子面相见,盟,乐饮而罢兵,以安秦、魏。

”魏公子卬以为然。

会盟已,饮,而鞅伏甲士而袭虏公子卬,因攻其军,尽破之以归秦。

  秦孝公卒,太子立。

公子虔之徙告商君欲反,发人捕商君。

秦惠王车裂商君以徇,曰:

“莫如商君反者!

”遂灭商君之家。

    (节选自《史记·商君列传》,有删改)

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公与语,数日不厌厌:

讨厌、厌恶

B.故吾以强国之术说君,君大说之耳说:

通“悦’:

高兴、喜欢。

C.军既相距距:

通“拒”,对峙

D.吾始与公子欢欢:

友好,交好

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己

B.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魏公子卬以为然

C.卒起不意,尽失其度

秦孝公卒,太子立

D.吾其还也,亦去之

因攻其军,尽破之以归秦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商鞅到秦国求见孝公,希望一展才能。

他在劝说孝公效仿帝王之道无效后,转而劝孝公富国强兵以成霸业,迎合了孝公迫不及待地想显名天下的心理,因而被重用。

B.为使法令顺利推行,商鞅采取了不少措施。

先是设法表明法令绝不虚言,继而又在推行受阻后,将阻挠变法的权贵们严加惩处,从而赢得了百姓们的拥护。

C.商鞅率军攻打魏国,遇公子卬抵抗。

他在信中假言和平,暗中却埋伏下武士,在宴饮之时袭击并俘虏了公子卬,趁机打败了魏军。

D.秦孝公死后,惠王即位,公子虔一伙告发商鞅想造反,派差役捕捉他。

秦惠王对他施以车裂的酷刑,并灭了他的全家。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

(2)令行于民期年,秦民之国都言初令不便者以千数。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11分)

春晚书山家屋壁二首(其二)

晚唐•贯休

水香塘蒲黑森森,鸳鸯鸂鶒如家禽。

前村后垄桑柘深,东邻西舍无相侵。

蚕娘洗茧前溪渌,牧童吹笛和衣浴。

山翁留我宿又宿,笑指西坡瓜豆熟。

注:

蒲:

多年生草本植物,生池沼中,高近两米。

根茎长在泥里,可食。

叶长而尖,可编席、制扇。

鸂鶒(xichì):

一种象鸳鸯的水鸟。

柘(zhè):

一种树。

14.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一、二两句诗描绘了静谧安恬的田园之景,暗颂了村民的勤劳。

B.三、四两句诗描绘了美好和谐的农家生活,寄托了诗人对农家生活的向往。

C.后四句塑造了包括作者在内的四种人物,虽然着墨不多,可是人物形象栩栩如生。

D.最后两句中山翁见作者到来,热情地向他兜售自家产品,希望他住下来能多用多买。

E.此诗给人豪迈奔放之感,在晚唐缠绵颓废的诗风中,可谓独树一帜。

15.最后两句刻画了“山翁”怎样的性格?

一个“熟”字回应了上文哪些情景?

(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5分)

16.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每空一分。

(1)毛泽东《沁园春长沙》中从仰视和俯视角度写景的句子是,。

(2)满载一船星辉,。

(3)烛之武阐明了晋对秦的利害关系,希望秦伯能慎重考虑的句子是: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7.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①促进科研成果转移转化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任务,我们应该制订一套行之有效的激励机制和创新协同机制。

②小庄从小就对机器人玩具特别感兴趣,上学后喜欢收集机器人模型,通过各种途径得到的模型已经汗牛充栋,整整一间屋都摆满了。

③约翰逊的学术方法虽比较新颖,但其学术成果得到学术界公认的却不是很多,再加上其追随者大都等而下之,以致他的学术地位一直不高。

④张家界独特的自然景观被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徜徉其间,峰峦叠嶂,峪壑幽深,溪流澄碧,让人乐不思蜀。

⑤近年来,有关部门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强化虚拟广告的监管,使得滥竽充数的广告得到了一定程度的遏制。

⑥丹•罗斯嘉德发明的“雾霾塔”是一种利用静电吸附尘粒原理的环保装置,脏空气滔滔不绝地从塔顶进入后,能在塔中间得到净化。

A.①③⑤B.①④⑥C.②③④D.②⑤⑥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汉语盘点2016”最终结果20日在北京揭晓,年度国内字词分别是“规”、“小目标”,年度国际字词则分别是“变”、“一带一路”。

B.新形式下,国际风云变幻,发展中的我们更要深刻把握和认识历史使命,增强忧患意识,否则,我们很难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C.菲律宾总统杜特尔特上台后,积极改善中菲关系,中国政府也承诺给菲律宾一定的援助,日前双方的各项准备工作正有序展开。

D.2016年最让人意外的国产电影莫过于《湄公河行动》,这部电影选取了当年震惊中外的“湄公河惨案”为素材,拍摄出了震撼人心的画面,不仅取得了好的票房成绩,也获得了业界的良好口碑。

19.张华说话喜欢引经据典,下列各句中,所引诗词最符合语境的一项是()(3分)

A.长江发生沉船事件,张华沉吟良久,感叹道:

“真可谓‘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呀!

B.爷爷生日寿宴上,张华激情洋溢地说:

“花甲喜循环,风霜变老颜.感谢大家百忙之中来参加我爷爷的古稀寿宴,让我们一起祝福我爷爷:

生日快乐!

C.儿子想踢足球,张华要他学钢琴,几番争执后,张华摇摇头说:

“这真是‘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啊!

D.朋友来访,张华走到小院门口迎接,说: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欢迎你到我家来做客.”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15个字。

(6分)

语言的形式之所以是美的,是因为它有整齐的美、抑扬的美、回环的美。

这些美都是音乐所具备的,所以①。

在音乐理论中,有所谓“音乐的语言”;在语言形式美的理论中,②。

音乐和语言不是一回事,但是二者之间有一个共同点:

③,声音和谐了就美,不和谐就不美。

整齐、抑扬、回环,都是为了达到和谐的美。

21.下图是抗日战争胜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活动标识,请写出该标识的构图要素及其寓意,要求语意简明,句子通顺。

(不超过80字)(5分)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暑假不补课,我们却怀念校园中结伴玩乐的情景;平时上学时,我们又期盼早点放假,我们在矛盾中成长着。

矛盾是我们人生绕不过的弯,有人在矛盾面前迷惘了人生的方向,有人在矛盾中学会了选择,有人在解决矛盾中长大,而在有的人看来,这所谓的矛盾并不是矛盾。

 

要求:

(1)请以“矛盾,成长的音符”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

 

(2)叙述方法与角度自选,注意构思,叙述清晰有条理,描写生动有细节。

(3)不少于800字。

 

高一语文月考答案(2017.10.11)

1.C A强调了中华饮食中不同民族间饮食方式的“融合”,体现了“和”文化思想,错误;B强调了中华饮食与亚洲其他地区在饮食品种上的融合,体现了“和”文化思想,错误;C强调的是中华饮食的本土性原则,没有涉及和外来饮食关系,没有体现“和”文化思想,正确;D强调了中华饮食从国外引入的某一特定食材用途的扩大体现的“融合”,体现了“和”文化思想,错误。

2.DD项“南北朝时期在中原大范围推广”错,原文为:

南北朝时期,胡人用的被称作“胡床”和“貊盘”的器具开始逐步向中原地区流传。

3.D因为最后一段的最后一句是说明“中华饮食文化”被世界认可是因为其“并不会失去自我”,所以D项“中华饮食文化”“被世界各国认可”和“将更多地体现出人类普遍的文化价值特征”二者之间并无因果关系)

4.B没有俄国十二月党人起义的过程、首尾也没有照应。

5①出身高贵②童年幸福③生活优裕④突然间遭受厄运和苦难。

6..①照应题目②赞叹这些年轻的妻子突遭厄运时,意志像山峦一样坚忍,爱像山峦一样博大。

③歌颂她们甘愿为自由而受难的精神,表达作者对它们的赞扬和仰慕之情。

7.BB项不是反衬,是正衬

8.“南归之后,他手里立即失去了钢刀利剑,就只剩下一支羊毫软笔”意指他不被重用,被剥夺了抗金的权力,②因而只能借填词作赋来表达报国之志和爱国之心。

(每点2分)

9.

(1)辛弃疾的词不是用笔写成,而是用刀和剑刻成的。

(2)他的词不是用墨来写,而是蘸着血和泪涂抹而成的。

10.A(厌:

满足)11.A(两个“之”都是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起取消句子的独立性的作用。

12.B(“阻挠变法的权贵们”错,“刑公子虔,黥公孙贾”实是商君的权术之举,借以恐吓他人。

“百姓们的拥护”错,“秦人皆趋令”实是威权之下的保身之举。

13.

(1)招募能把木头搬到北门的百姓,赏赐十金。

人们觉得奇怪,没有人敢搬动。

(定语后置句、意动、莫)

(2)新法在民间推行了一周年,秦国的百姓到国都诉说新法不方便的数以千计。

(状语后置句、期年、之)

译文:

商君,是卫国国君姬妾生的公子,名鞅,姓公孙氏。

公孙鞅听说秦孝公在全国寻访有才能的人,以图重整穆公的霸业,向东收复被侵占之地,于是西去秦国,通过秦孝公的宠臣景监的关系求见孝公。

孝公与卫鞅谈话,谈了几天不觉得满足。

景监说:

“您用什么道理说中大王的心意呢?

我们大王非常高兴。

”卫鞅回答说:

“我劝说大王用帝王治国的方法建立夏、商、周三代的盛世,但大王说:

‘太遥远了,我不能等待。

况且一般贤能的君王,都希望自己在位时能名扬天下,怎么能愁闷不堪地等待几十上百年才成就帝王大业呢?

’所以,我用富国强兵的方法劝说大王,大王就非常高兴了。

”委任卫鞅为左庶长,终于制定了变更成法的命令。

法令已经具备,还没有公布,恐怕老百性不相信自己,就在都城市场的南门竖起一根三丈长的木头,招募百姓,有谁把木头搬到北门就赏给谁十金。

人们觉得奇怪,没有人敢搬动。

又下令说:

“能把木头搬到北门的赏五十金。

”有一个人把木头搬走了,当即就赏给他五十金,以表明决不欺骗。

事后颁布了新法。

新法在民间推行了一周年,秦国的百姓到国都诉说新法不方便的数以千计。

正在这个时候,太子犯了法。

卫鞅说:

“新法不能普遍推行,是因为上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