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盖冲压工艺及模具设计说明书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3742118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38 大小:193.3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端盖冲压工艺及模具设计说明书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端盖冲压工艺及模具设计说明书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端盖冲压工艺及模具设计说明书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8页
端盖冲压工艺及模具设计说明书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8页
端盖冲压工艺及模具设计说明书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8页
端盖冲压工艺及模具设计说明书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8页
端盖冲压工艺及模具设计说明书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8页
端盖冲压工艺及模具设计说明书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8页
端盖冲压工艺及模具设计说明书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8页
端盖冲压工艺及模具设计说明书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8页
端盖冲压工艺及模具设计说明书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8页
端盖冲压工艺及模具设计说明书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8页
端盖冲压工艺及模具设计说明书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8页
端盖冲压工艺及模具设计说明书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8页
端盖冲压工艺及模具设计说明书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8页
端盖冲压工艺及模具设计说明书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8页
端盖冲压工艺及模具设计说明书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8页
端盖冲压工艺及模具设计说明书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8页
端盖冲压工艺及模具设计说明书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8页
端盖冲压工艺及模具设计说明书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8页
亲,该文档总共3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端盖冲压工艺及模具设计说明书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端盖冲压工艺及模具设计说明书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端盖冲压工艺及模具设计说明书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3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端盖冲压工艺及模具设计说明书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4.1落料、拉深、冲孔复合模-11-

5模具零件的选用,设计及必要的计算-.14-

5.1落料,拉深、冲孔复合模-.14-

5.1.1成形零件-..14-

5.1.2支撑固定零件-..16-

5.1.3卸料零件-..18-

5.1.4定位零件-..18-

5.1.5导向装置-..20-

6压力机的校核-..21-

6.1落料、拉深-冲孔模压力机的校核-21-

6.1.1闭合高度的校核-..21-

6.1.2工作台面尺寸的校核-.21-

6.1.3滑块行程的校核-..21-

6.1.4电动机功率的校核-.21-

7模具的动作原理及综合分析-.22-

7.1落料、拉深、冲孔模的动作原理-22-

8凸凹模加工工艺方案-..24-

8.1凸模,凹模加工工艺路线-.24-

8.2模具的装配:

-..29-

9设计总结-..32-

主要参考文献-..33-

谢辞-...34-

前言

随着经济的发展,冲压技术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泛,在国民经济各部门中,几乎都有冲压加工生产,它不仅与整个机械行业密切相关,而且与人们的生活紧密相连。

冲压工艺与冲压设备正在不断地发展,特别是精密冲压。

高速冲压、多工位自动冲压以及液压成形、超塑性冲压等各种冲压工艺的迅速发展,把冲压的技术水平提高到了一个新高度。

新型模具材料的采用和钢结合金、硬质合金模具的推广,模具各种表面处理技术的发展,冲压设备和模具结构的改善及精度的提高,显著地延长了模具的寿命和扩大了冲压加工的工艺范围。

由于冲压工艺具有生产效率高、质量稳定、成本低以及可加工复杂形状工件等一系列优点,在机械、汽车、轻工、国防、电机电器、家用电器,以及日常生活用品等行业应用非常广泛,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随着工业产品的不断发展和生产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冲压模具作为个部门的重要基础工艺装备将起到越来越大的作用。

可以说,模具技术水平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制造业水平的重要指标。

目前国内模具技术人员短缺,要解决这样的问题,关键在于职业培训。

我们做为踏入社会的当代学生,就应该掌握扎实的专业基础,现在学好理论基础。

毕业设计是专业课程的理论学习和实践之后的最后一个教学环节。

希望能通过这次设计,能掌握模具设计的基本方法和基本理论。

1零件图及工艺方案的拟订

1.1零件图及零件工艺性分析

1.1.1零件图

图1—1)

工件图:

如图1—1所示名称:

端盖材料:

Q235

板厚:

1mm

1.1.2零件的工艺性分析

端盖所用的材料为碳素结构钢Q235,其力学性能如下:

τ=304~373Mpa,

σb=432~461Mpa,σs=235Mpa。

由于图样上未注公差等级,属自由尺寸,确定其精度等级为IT13级,大、中批量生产。

该制件形状简单,尺寸较小,厚度适中,属于普通冲压件,但有几点应该注意:

1根据工件的形状分析,该工件为圆筒形件,因此在加工时要考虑到整形工序;

2零件的底部是有孔的筒形件,因此必须得考虑这一筒形件的成型方案;

3拉深的h/d较大,要考虑能否一次拉成,且最后一次拉深成型是应注意保证

R2的圆角;

4大批量生产,应重视模具材料的选择和模具结构的确定,保证模具的寿命;

5制件较小,从安全考虑,要采取适当的取件方式,模具结构上设计好推件和取件方式。

1.2工艺方案的确定

1.2.1零件底部通孔成型方案的确定

底部7个通孔可有多种成型方案:

第一种方案:

拉深成型后再在底部冲孔;

第二种方案:

先在底部冲一小孔,然后在拉深成型。

若采用第一种孔的成型方案,工序集中,工件的质量较高,适合大、中批量生产,图样上对工件精度工件要求不是很高的情况下,可以采用;

第二种方案先在底部冲预制小孔,在拉深的过程中预制孔会变形,而且拉深也会出现缺陷,由于变形的不均匀,拉深的直壁的质量也不好。

综上,采用第一种成型方案。

1.2.2工序的安排

对工序的安排,拟有以下几种方案:

①.

落料--

冲孔--

拉深—

整形

②.

落料—

冲孔—

③.

整形—

冲孔

对于方案①,先冲孔再拉深,在拉深的过程中预制孔会变形,而且拉深也会出现缺陷,由于变形的不均匀,拉深的直壁的质量也不好。

方案②将整形放在冲孔的后面,虽然使模具的制造比较简单,可是整形前的毛坯尺寸要求较高,计算复杂,且精度不易保证;

方案③将冲孔放在最后,很容易保证工件的精度,且没有出现方案①②的问题,故此方法为最佳方案。

综上所述,最终确定采用方案③。

2工艺设计

2.1计算毛坯尺寸

2.1.1确定拉深次数

⑴选定修边余量

查《冲压手册》表4—5,确定δ=1.2mm

⑵计算工件表面积

为了便于计算,将该零件分成若干个简单几何体计算圆筒直壁部分的表面积:

A1=πd(h+δ)

=3.14×

109×

(17+1.2)

=6229.132

R2圆球台部分的表面积:

A2=2π(d。

/2+2r/π)πr/2

=2×

3.14×

(109/2+5/3.14)×

2.5/2

=1382.6205底部表面积为:

2

A3=πd。

/4

109/4

=9326.585则工件总面积为:

A=A1+A2+9326.585

=6229.132+1382.6205+9326.585

=16938.3375

⑶预算毛坯直径D

根据毛坯表面积等于工件表面积的原则:

πD2/4=A

D=146.8928(圆整147mm)

⑷确定拉深次数

总拉深系数为:

m=dn/D=109/147=0.741

由毛坯相对厚度t/D×

100=1.04

查《冲压工艺及模具设计》P158表2.4.7得第一次拉深系数

m1=0.84~0.65

∴可以一次拉成

2.2确定排样和裁板方案

这里毛坯直径Φ147mm尺寸比较大,考虑到操作方便,采用单排

由《冲压工艺与模具设计》P45表2.5.2确定搭边值:

工件间:

a1=0.8

沿边:

a=1

进距A=d0+a1=147+0.8=147.8

条料宽度B=d0+2a=147+2×

1=149查《冲压模具设计资料》选用1500×

4000×

1标准钢板

裁板方案有纵裁和横裁两种,比较两种方案,选用其中材料的利用率较高的一种。

纵裁时:

每张板料裁成条料数:

n1=1500/149=10余10mm

每块条料冲制的制件数n2=(4000-0.8)/147.8=27余8.6mm

∴每张板料冲制的制件数n=n1×

n2=10×

27

=270个

材料利用率η=nF/F。

×

100%

=270×

16963.065/1500×

100%

=76.33%

横裁时:

每张板料裁成的条料数n1=4000/149=26余

每块条料冲制的制件数n2=(1500-0.8)/147.8=10余

∴每张板料冲制的制件数n=n1×

n2

=26×

10

=260个

材料利用率η=nF/F。

=260×

16963.065/4000×

1500×

=73.51%

126mm

21.2mm

2—1所示

由上述计算结果可知,应采用材料利用率高的纵裁,排样图如图

图2—1)

2.3工序的合并与工序顺序

根据上面的分析与计算,此件的全部基本工序有落料、拉深、冲孔、整形

根据这些基本工序,可以拟出以下几种方案:

方案⑴:

落料与拉深复合,其余为基本工序;

方案⑵:

落料与拉深复合,冲孔与整形复合,其余按基本工序;

方案⑶:

落料与拉深复合,冲孔、整形为基本工序;

方案⑷:

落料、拉深、与冲孔复合,最后整形;

方案⑸:

全部基本工序合并,采用连续拉深冲压方式分析上述几种方案:

方案⑴复合程度低,在生产量不大的情况下,采用这一方案可行,因生产率太低,且使用的模具较多;

方案⑵将冲底孔与翻边复合,使模具壁厚较小,模具容易损坏;

方案⑶冲孔与整形复合,使工序不好安排,若整形在前,冲孔在后则不能保证凸缘的形状与精度,其结构虽然解决了壁厚太薄的问题,但模具的刃口不在同一平面内,因此刃口用钝后,刃磨很不方便,所以不可取;

方案⑷采用连续模,将各基本工序合并,生产率高,但将整形单独划分为一个工序,生产率低于第五种方案。

方案⑸没有上述缺点,模具复合程度较高,所需的模具较少,且模具设计容易,其制造费用也较低,产品凸缘的制造精度也可通过最后一次的整形工序来达到,因此选定这一方案。

综上,本次需设计的模具为落料、拉深、冲孔复合模;

2.4计算各工序的压力

已知工件的材料为Q235,是普通碳素结构钢,其力学性能如下:

τb=304~

373Mpa,σb=432~461Mpa,σs=235Mpa。

一、落料、拉深、冲孔工序的计算

落料力:

P1=1.3лdtτ(d=147mm,t=1m)m

=1.3π×

147×

350

=210018.9(N)

落料的卸料力:

P2=k卸P1(查表得:

k卸=0.04~0.05)

=0.04×

210018.9

=8400.756(N)

冲孔力(Φ15):

P3=1.3πd孔tτ

=1.3π×

15×

350

=21430.5(N)

冲孔的推件力:

P4=n﹒k2﹒p3

(查表2-37凹模型口直壁高度=6mm,n=h/t=6,k2=0.055)

∴P4=4×

0.055×

21430.5

=4286.1(N)

冲孔力(6×

Φ6):

P5=1.3πd孔tτ

=8752.2(N)

P6=n﹒k2﹒p5

∴P6=4×

0.055×

8752.2

=1885.844(N)

拉深力:

P7=πdntσbK3(σb取461)

461×

0.9

=142003.674(N)

整形力:

整形力可按照下式计算:

F整形=Aq

式中F——校平力,单位N;

A——校平投影面积(整圆角部分投影面积)mm2,

A=π(d02-6×

d12–d22)/4

=π(1092-6×

62–152)/4

=2860mm2;

q—单位校平力,查《冲压工艺与模具设计》表6—9(P161)可知q=90MPa。

将A和q值代入F整形=Aq即可得整形力F整形=2860×

90=257400N。

根据以上计算和分析,这一工序的最大总压力为:

P=P1+P2+P3+P4+P5+P6+P7

=210018.9+8400.756+21430.5+4286.1+8752.2+1885.844+142003.674

=396778.014(N)总压力完全能够满足整形所需。

2.5压力机的选择

根据以上计算和分析,再结合车间设备的实际情况,选用公称压力为20KN的开式双柱固定台可倾压力机(型号为J23—40)能满足使用要求。

压力中心的确定

模具压力中心是指冲压时诸冲压力合力的作用点位置。

为了确保压力机和模具正常工作,应使冲模压力中心与压力机滑块的中心重合。

否则,会使冲模和压力机滑块产生偏心载荷,使滑块和导轨间产生过大的磨损,模具导向零件加速磨损,降低模具和压力机的使用寿命。

由于该制件的毛坯及各工序均为轴对称图形,而且只有一个工位,因此压力机的中心必定与制件的几何中心重合。

3模具类型及结构形式的选择

根据确定的工艺方案和零件的形状特点,精度要求,预选设备的主要技术参数,模具的制造条件及安全生产等,选定模具类型及结构形式。

3.1落料、拉深、冲孔复合模的设计

只有在拉深件高度比较高时,才能采用落料、拉深复合模,这是因为浅拉深若采用复合摸,则落料凸模(肩拉深凹模)的壁厚会太薄,造成模具的强度不足。

本模具中,凸凹模壁厚的最小值bmin=26.46mm能够保证强度,故采用复合模的结构是合理的。

落料、拉深、冲孔复合模常采用典型结构,即落料采用正装式,拉深采用倒装式。

工件厚度一般(t=1mm),故采用弹性卸料装置,弹性卸料装置除了卸料的作用外,在拉深时,还可以起到压边的作用。

顶件时采用弹性顶件装置,弹性力由橡皮产生,由托杆将力传到工件上,将工

件顶出;

推件是采用刚性推件装置,将工件从凸凹模中推出。

落料、拉深、冲孔复合模的结构形式如下页图3—1)所示

4模具工作零件刃口尺寸及公差的计算

4.1落料、拉深、冲孔复合模

1落料刃口工件外形落料凹模采用整体结构,直刃口形式。

这种刃口强度较好,孔口尺寸不随刃口的刃磨而增大,适用于形状复杂、精度要求高的工件向上顶出的要求。

落料的基本尺寸为147mm。

查《冲压手册》表2—28,可得凸、凹模刃口的极限偏差:

δ凸=0.025mm

δ凹=0.040mm。

凸凹=0.025+0.040=0.065

查《冲压手册》表2—23,可知凸、凹模初始双面间隙Z为:

Zmin=0.15;

Zmax=0.19

Zmax-Zmin=0.19–0.15=0.04

凸凹>

Zmax-Zmin,故凸、凹模分开加工。

又工件的尺寸D-△=147-0.63mm。

又查《冲压手册》表2—30得磨损系数X=1。

落料尺寸由凹模刃口决定,计

算以凹模为基准:

凹=

D-X△)

+δ凹

+0。

040

=146.37。

D凸=(D-X△-Zmin)-δ凸

=146.22-0.025

2计算冲孔(Φ6)模凸、凹模刃口尺寸查《冲压手册》表2—28,可得凸、凹模刃口的极限偏差:

δ凸=+0.008mm

δ凹=0.012mm。

凸凹=0.008+0.012=0.02

Zmax=0.19。

Zmax-Zmin=0.19–0.15=0.04

+0.18

凸凹<

Zmax-Zmin,故凸、凹模分开加工。

又工件的尺寸D-△=6+0.18mm

又查《冲压手册》表2—30得磨损系数x=1。

冲孔尺寸由凸模刃口决定,计算以凸模为基准:

D凸=(Dmin+x△)-δ凸

=6.18-0.008mm

D凹=

D凸+Zmin)

+0.012

=6.33mm

3计算冲孔(Φ15)模凸、凹模刃口尺寸查《冲压手册》表2—28,可得凸、凹模刃口的极限偏差:

δ凸=+0.011mm

δ凹=0.018mm。

凸凹=0.011+0.018=0.029

Zmax-Zmin,故凸、凹模分开加工。

又工件的尺寸D-△=15+0.27mm

=15.27-0.011mm

+0.018

=15.42mm

4计算拉深部分刃口尺寸拉深件尺寸以内径为准,基本尺寸为?

108mm,公差△=0.54。

计算时以凸模为基准,间隙取在凹模上。

查《冲压手册》表4—74(P305)得其单面间隙C=1~1.1t,取C=1.1t=1.1mm

查《冲压手册》表4—76得拉深模凸、凹模的制造公差分别为:

δ凸=0.025,δ凹=0.040。

凸、凹模刃口尺寸的计算如下:

D凸=(d+0.4△)-δ凹

=(108+0.4×

0.54)-0.025

=108.216-0.025mm

D凹=(d+0.4

△+2C)

+0.040

=(108+0.4×

0.54+2×

1.1)

=110.416

mm

拉深凸模圆角半径R凸=2mm;

拉深凹模圆角半径R凹=3mm

5模具零件的选用,设计及必要的计算

5.1落料,拉深、冲孔复合模

5.1.1成形零件

、凸模

凸模材料选用T10A,淬火硬度达到62HRC。

采用带肩凸模所示为冲孔凸模、图5—2所示为拉伸凸模)

5-1

(装后磨)

图5-2)

二、凹模落料凹模实际最大外形尺寸b=147mm查《冲压工艺及模具设计》P68得K=0.19

凹模厚度:

H=kb=0.19×

147=27.93mm(取28mm)

凹模壁厚:

C=(1.5~2)×

H=1.6×

28=44.8mm

所以,凹模最大外形尺寸为:

L=D+2C

=147+2×

44.8

=236.6mm(圆整取277mm)

凹模材料选用T10A,淬火硬度达到62HRC。

凸凹模采用台阶式结构,采用固定板固定,这样简化了模具的结构,节省了材料的成本。

外形尺寸如图5-3所示

图5-3)

 

5.1.2支撑固定零件

上、下模座中间联以导向装置的总体称为模架。

通常都是根据凹模最大外形尺寸D。

选用标准模架。

凹模最大外形尺寸为237mm×

237mm,选用GB2851.3—81中的后侧导柱模架。

模具的闭合高度h=240~285mm,

上模座为250×

250×

50,下模座为250×

65,导柱的基本尺寸为?

33mm。

上模座选用GB2855.5—81中的后侧导柱上模座,材料为HT200、Ⅱ型

其主要参数:

L=250mm

B=250mm、t=50mm

L1=260mmS=250mm

A1=160mm

A2=290mm

R=50mm

l2=100mm

D=50

+0.025

上模座)

下模座选用GB2855.6—81中的后侧导柱下模座,材料为HT200。

L=

250mm

B=

t=65mm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