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汉文资料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374619 上传时间:2023-04-28 格式:DOCX 页数:33 大小:53.8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元朝汉文资料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元朝汉文资料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元朝汉文资料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元朝汉文资料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元朝汉文资料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元朝汉文资料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3页
元朝汉文资料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3页
元朝汉文资料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3页
元朝汉文资料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3页
元朝汉文资料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3页
元朝汉文资料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3页
元朝汉文资料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3页
元朝汉文资料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3页
元朝汉文资料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3页
元朝汉文资料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3页
元朝汉文资料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3页
元朝汉文资料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3页
元朝汉文资料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3页
元朝汉文资料文档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3页
元朝汉文资料文档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3页
亲,该文档总共3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元朝汉文资料文档格式.docx

《元朝汉文资料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元朝汉文资料文档格式.docx(3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元朝汉文资料文档格式.docx

  

  当然,《元史》由于其成书仓促等原因,存在不少缺点和弊病,遭致时人的不满和后来学者的讥议。

朱元璋本人就曾命解缙进行修改,原编修之一朱右撰有《元史拾遗》,均可为时人不满的证明,不过因《元史》是奉敕纂修的,所以明人不敢推翻重修,只作了些补遗、续编之类的工作。

清代部分学者对《元史》的讥议更多,如顾炎武指出《元史》有“一人作两传”的现象;

“本纪有脱漏月者”,“列传有重书年者”;

“诸志皆案牍之文,并无熔范”等等①。

钱大昕也指出:

“古今史成之速,未有如《元史》者,而文之陋劣,亦无如《元史》者”;

“开国功臣,首称四杰,而赤老温无传。

尚主世胄,不过数家,而郓国亦无传。

丞相见于表者五十有九人,而立传者不及其半”;

“本纪或一事而再书,列传或一人而两传”,等等②。

  鉴于《元史》的成书草率和它所受到的种种指摘,自明朝以来就不断有人企图增续和重修,先后成书的有:

明代胡粹中的《元史续编》,清代邵远平的《元史类编》,洪钧的《元史译文证补》,曾廉的《元书》;

民国以后屠寄的《蒙兀儿史记》,柯绍忞的《新元史》等。

  《元史》的版本很多,最早的是洪武刻本,洪武三年秋七月《元史》修成,十月便已“镂版讫功”。

嘉靖初年,南京国子监编刊二十一史,其中《元史》用的是洪武旧版,损坏的版面加以补刊,一般版心有嘉靖八、九、十年补刊字样,是为南监本。

万历二十四年(1596)至三十四年(1606),北京国子监重刻二十一史,《元史》也在其中,是为北监本。

清乾隆四年(1739)武英殿又仿北监本重刻《元史》,是为殿本。

乾隆四十六年(1781),对辽、金、元三史的译名进行了谬误百出的妄改,挖改了殿本的木版,重新印刷,通称乾隆四十六年本,这是最坏的版本,毫无可取之处。

道光四年(1824),又对《元史》作了进一步的改动,重新刊刻,是为道光本。

以后还有各种翻刻重印的版本,通常为治元史者所不取。

1935年,商务印书馆以99卷洪武本和南监本合配在一起影印出版,是为百衲本,此在通行各本中最接近于洪武本的原貌,为治元史的中外学者沿用了四十余年。

1976年4月,中华书局出版点校本《元史》,以百衲本为底本,用其他各种版本进行校勘,还吸收了前人对《元史》校勘的成果,并利用了大量的原始资料,校正了有关史文,这是目前最好的版本。

  ①《日知录》卷二六《元史》。

  ②《潜研堂文集》卷十三《答问十》。

《元典章》

本书全名《大元圣政国朝典章》,60卷,附《新集至治条例》,编者不详。

元成宗大德七年(1303),曾规定各地官府编类中统建元以来的“圣旨、条画及朝廷已行格例,置簿编写检举”,作为官吏遵循的依据。

所以沈家本于光绪戊申(1908)为《元典章》撰写的跋文中即认为“此书当日乃奉官刊布,以资遵守,非仅为吏胥之钞记”。

但有人以为此书“殆吏胥所钞记,然主其事,似为坊贾也”①。

  本书是一部元朝法令公牍文书的汇编,上起世祖中统元年(1260),下迄英宗至治二年(1322)。

分诏令、圣政、朝纲、台纲、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十大类,《新集至治条例》分国典、朝纲、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八大类,各大类之下又有门、目,目下列举条格事例,全书共有81门、467目、2391条。

  此书是研究元代历史不可或缺的重要文献,保存了大量的原始文献资料。

书中具体生动地反映了元代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生活的各个侧面。

书中抄引的圣旨和中书省、御史台的文件,保存了元朝最高统治集团议决政务的记录,从中可以看出元朝政府决定和处理政务的准则、方法和过程。

社会经济史料主要集中在户部各卷中,是研究元代经济极为宝贵的资料。

有关土地买卖、租佃关系、会种科差、课税制度、手工业生产、商业贸易、元代币制、高利贷盘剥及农业政策和村社制度等情况,都有详细的记载、生动的反映。

吏部各卷对元代各类官吏的官职、品级、职责、任免、升转、考核,各种公规,乃至文牍程式都有记载。

刑部各卷提供了元代司法制度的详细资料,对研究元代法制史和社会史极有价值。

本书可以补充和印证《元史》和其他史籍中的许多记载。

  《元典章》文体独特,不仅使用一般书面语,词讼文字中又常用元代口语。

此外,还有圣旨、令旨和省、台文件中使用以口语硬译蒙古语的特殊文体,其语法特征与汉语大不相同。

有时在同一文牍中混用这些不同文体。

这就为一般读者和初学元史者带来困难。

今可参读亦邻真《元代硬译公牍文体》一文①,作为打开《元典章》等史籍之门的一把钥匙。

《元典章》过去通行的是光绪戊申(1908)北京法律学堂刊行的由沈家本作跋的刻本,世称沈刻本。

惟此刻本错误极多,错字、漏字且不说,其中整段、整页脱漏者亦不在少数;

陈垣据元刊本作《沈刻元典章校补》及《元典章校补释例》,勘正“伪、误、衍、脱、颠倒诸处一万二千余条”①,读沈刻本时,当对照利用此书。

1972年,台湾故宫博物院已将所藏元刊本《大元圣政国朝典章》影印出版,为读者带来很大的方便。

日本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元典章》研究班对该书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分别于1964年和1972年出版了校定本《元典章·

刑部》第一册、第二册。

①昌彼德:

《跋元坊刊本大元圣政国朝典章》,见台湾影印元刊本《元典章》后。

①见《元史论丛》第1辑,中华书局1982年版。

  ①两书分别于1931年、1934年由国立北平大学研究所刊行。

1958年中华书局重印《元典章》沈刻本时,将两书收入,同时重印。

《通制条格》

本书现存22卷,官修。

元仁宗即位之初,允中书所奏,择“耆旧之贤、明练之士,时则若中书右丞伯杭、平章政事商议中书刘正等,由开创以来政制法程可著为令者,类集折衷,以示所司“,其大纲有三:

一《制诏》、二《条格》、三《断例》;

另将错居于《条格》、《断例》之间的内容亦汇辑成《别类》。

书成于延祐三年(1316)夏五月,名为《风宪宏纲》,命监察御史马祖常作序。

书成之后,又命“枢密、御史、翰林、国史、集贤之臣相与正是,凡经八年而是事未克果”,到英宗至治二年(1322)才审定颁行,题名《大元通制》②。

全书88卷,凡2539条。

此书仅有第二部分《条格》的一部分流传至今,故名《通制条格》,现存的22卷是:

卷二至九(户令、学令、选举、军防、仪制、衣服),卷十三至二十二(禄令、仓库、厩牧、田令、赋役、关市、捕亡、赏令、医药、假宁),卷二十七至三十(杂令、僧道、营缮)。

  本书的性质与《元典章》相似,亦是元朝法令文书的汇编,故其史料价值极高,研究元代历史尤其是各种制度时,必须参考此书。

惟其通读的难度,也和《元典章》相仿。

本书仅有原国立北平图书馆1930年影印本,凡6册。

日本冈本敬二编《通制条格研究译注》3册(国书刊行会刊),将《通制条格》全部加以句读,然后译成日文,并详加注释。

1986年3月浙江古籍出版社出版黄时鉴点校本,用新式标点对全书进行分段点校,为读者通读本书,特别是难度很大的“硬译”公牍,提供了很大的方便。

《经世大典》

本书全名《皇朝经世大典》,880卷,目录12卷,公牍1卷,纂修通议1卷。

此书是元文宗时官修的一部政书。

天历二年(1329)冬,元文宗下令“参酌唐宋会要之体,会粹国朝故实之文”,命赵世延、虞集等主其事。

次年(1330)四月十六日开局,至顺二年(1331)五月一日成书。

全书分10篇:

帝号、帝训、帝制、帝系4篇为“君事”,由蒙古局担任纂修;

治典、赋典、礼典、政典、宪典、工典6篇为“臣事”,由虞集等编纂。

  《经世大典》书成之后,仅有“缮写呈上”的写本,未有刻本,今不传。

②孛术鲁翀:

《大元通制序》,《元文类》卷三六。

  现据《元文类》所收《经世大典序录》可以略见各“典”的子目,而“政典”部分的若干类子目除序录外,还收录了一部分子目的内容,其中以“征伐”、“招捕”两类收录较多,内容涉及元朝的统一、民族关系、对外关系和各族人民的反抗斗争等方面。

根据《元史》各志,可以略知是书的内容梗概。

阅读《永乐大典》残卷中保存的《经世大典》残文,尚可窥见其部分内容,其中主要是出自《政典·

驿传》类的“站赤”①,出自《赋典·

漕运》类的“海运”②,出自《宪典·

仓库》类的“仓库”③。

翻检《广仓学窘丛书》所收的《大元马政记》、《大元仓库记》、《大元毡罽工物记》、《元代画塑记》、《元高丽纪事》、《大元官制杂记》等6篇,又可知道《经世大典》的部分内容,此6篇都是清朝末年徐松和文廷式由《永乐大典》中钞出的,这些原文除《仓库》一卷尚存外,其余上述各卷如今亦已散失。

此外,魏源《海国图志》(道光甲辰古微堂木活字印本)中尚转载有《元经世大典地图》一幅,据魏氏在说明中称该图“得自《永乐大典》,即《元史》地理志末附西北地名二页”。

如今刊载原图的《永乐大典》业已不存,幸赖《海国图志》得以保存。

  《经世大典》是元代官修的政书,其内容大都来自有关机构的档案,故其史料价值极高。

惜保存至今的只是极少一部分。

尽管如此,它仍然受到史家的高度重视。

  近年来,台湾苏振申对《经世大典》作了较详细的研究,著有《元政书经世大典之研究》,由中国文化大学出版部印行,1984年5月版。

可供参阅。

《元朝名臣事略》本书15卷,元苏天爵编。

苏天爵本卷另有传。

他曾预修《武宗实录》及《文宗实录》,其著作流传至今的,除本书外,还有《元文类》和《滋溪文稿》。

另有《松厅章疏》和《春风亭笔记》等,都已散佚。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说苏天爵此书“记元代名臣事实,始木华黎,终刘因,凡四十七人。

大抵据诸家文集所载墓碑、墓志、行状、家传为多,其杂书可征信者亦采纳焉,一一注其所出,以示有征”,基本概括了本书特点。

此书取材极广博,其中有不少碑传早已散佚,全靠此书保存下来,成为研究蒙元史的珍贵资料。

清朝末年福建重刊姚燧《牧庵集》时,曾取此书“互相考证,借资审定”;

缪荃孙辑元明善、阎复等人的文集,也从此书中搜集了许多资料。

明朝初年纂修《元史》,取材于此书的更多,例如木华黎传,差不多全采用此书。

又此书47篇事略,都是元朝前期的名臣,前4卷都是蒙古人、色目人,其余是汉人(其中无南人);

而《元史》列传前32卷都是蒙古人和色目人,卷三十三以下都是汉人和南人,可见《元史》连列传的编次也是仿照此书的。

①见《永乐大典》卷一九四一六——一九四二三。

  ②见《永乐大典》卷一五九四九——一五九五○。

  ③见《永乐大典》卷七五一一。

  此书元刊本极少见。

1962年,中华书局根据元统乙亥(1335)建安余氏勤有堂刊本重新影印,开头有韩儒林撰《影印元刊本国朝名臣事略序》,序文介绍了本书作者简况、史料价值和版本状况。

这是目前最好而又容易找到的版本。

过去通行的清乾隆武英殿聚珍版刊本,是依据《四库全书》于敏中家藏本刊印的,因为校勘不精,差不多没有一篇没有错字和脱文,脱文多的竟达千字以上,甚至因《赵良弼传》和《贾居贞传》中间有缺页,竟把两传并为一传,而且人名、官名、地名都遵照乾隆皇帝的谕旨,一律加以改译,给研究蒙元史的人带来很大的不便,对一般读者而言,更是莫大的障碍。

《历代名臣奏议》本书共350卷,明黄淮、杨士奇等奉敕编。

永乐间,朱棣命翰林编修黄淮、杨士奇等编辑此书,采古名臣奏疏之类,汇集以备观览。

永乐十四年(1416)十二月书成进览,命刊印,赐皇太子、皇太孙及诸大臣。

是书所录自商、周迄于宋、元,分64门,名目过繁,然搜罗甚富,历代典制的沿革、政事的得失等,均可一一披阅而知。

  本书搜集元代诸名臣的奏议,对了解和研究元代历史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其中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本书所搜集的元代两种重要的奏议,一是元世祖末年“东平布衣”赵天麟所上的《太平金镜策》,今虽有元刊本8卷传世,但极罕见,一般读者很难有机会睹其庐山真面目,而本书中已加收录,散见于有关各门;

另一种是大德七年(1303)郑介夫所上的《太平策》,未见单刻本传世。

单就这两种奏议而言,其涉及元代政治生活和经济领域的各个方面,内容广泛,如投下、驱口、匠户、钞法、盐法、军站、田制等,均有所论述,对了解元代各种制度,有很大的帮助①。

本书有明经厂刻本、明崇祯八年张溥删节本和四库全书本,以前者为最佳。

张溥删节本非足本,重要内容如赵天麟所上奏文均遭删削,故此本价值甚差。

上海古籍出版社已于1989年10月影印出版此书的明永乐内府刻本(即经厂本),为学人利用此善本书提供了极大方便。

《国初群雄事略》

明末清初,钱谦益编撰。

本书共收集元末农民起义及地方割据势力计有韩林儿、郭子兴、徐寿辉、陈有谅、明玉珍、张士诚、方国珍、李思齐、扩①参见陈高华:

《中国古代史史科学》页329,北京出版社1983年版。

  廓帖木儿、纳哈出、陈友定、何真等人的起兵或割据的史料,广征博引,使一些今已散失的资料得以保存下来,为研究元末明初历史的一部重要史籍。

全书“采自诸书,抵牾处不改定,参差处不画一,仍是长编之例,实非刊定之书”①。

  从本书作者的生卒年代及书名用“国初”二字,即可知是书编成于明朝。

其具体年代一说“大约编撰于明天启六年(1626)前后”②。

本书有钞本多种,各种钞本的分卷也不尽相同,有15卷、14卷、不分卷等。

近人张钧衡校订是书,定为12卷本,收入《适园丛书》中。

1982年9月,中华书局出版了张德信、韩志远点校本(14卷)。

是本以沈韵斋钞本为底本,参照清钞本和《适园丛书》本加以标点校勘。

《出版说明》云:

“对书中所引资料,其书尚存者,均取原书校核;

所注资料出处不够明确的,予以查补。

凡钞本中因讹、舛、衍、脱而有乖文义者,加以改正,并作校勘记附在每卷之末。

”“书中所引资料原书今已散失者,用有关史料校勘,不动原文,只在校勘记中说明。

”因此,中华书局版为是书最好而又易得的版本。

  ①《国初群雄事略》,《适园丛书》本,张钧衡跋。

②1980年12月中华书局出版说明。

第二节行记

《西游录》

本书为上、下卷,耶律楚材著。

耶律楚材,本卷下册别有传。

1218年,耶律楚材应成吉思汗之召至蒙古怯绿连河畔的大斡耳朵。

次年春,随成吉思汗大军西征,往返西域凡7年之久。

据《西游录·

自序》说,他于戊子(1228)驰传到燕京,很多人问他西域的情况,因著此书,以省应对之烦。

本书未有“戊子清明日”题记一行,可见书成于1228年。

《自序》写于己丑(1229),为书成后翌年刊印时所作。

原刊本末有“燕京中书侍郎宅刊行”一行,表明系家刻自印之本。

  全书分上、下两部分。

第一部分专记自北京出发以及西域各城的情形;

第二部分是专门抨击长春真人邱处机的。

著名学者向达在校注本书时,于其未完之作《前言》中说:

“记地理和反道教的两部分都很重要。

”他又指出,《西游录》、《长春真人西游记》二书,“都是十三世纪记述天山以北和楚河、锡尔河、阿姆河之间历史地理最早最重要的书。

第八世纪中叶以后,关于天山以北以至于葱岭以西楚河、锡尔河、阿姆河一带,游历其地归而以汉文记载游踪的,绝无其人、其书。

《宋史·

高昌传》只凭王延德所记,略及北廷,如大食、拂林诸传不过得之传闻而已。

到了十三世纪《西游录》、《西游记》二书,始首先对于上述诸地目识亲览所得,著成文字,公诸于世。

”他还说:

“二书也是研究十三世纪楚河、锡尔河以及阿姆河地区历史的重要资料。

”向达的《前言》系未完之作,故对本书第二部分的价值未及作评价。

今就其内容看来,反映当时释、道两教的矛盾由来已久,斗争之激烈,跃然纸上,也可见当时释门中多方诋毁道家的一斑。

《西游录》刊行以后,最早收录它的是元代盛如梓的笔记《庶斋老学丛谈》①,但仅节录其西游地理的一部分凡八百余字。

1926年,日人神田信畅在日本宫内省图书寮发现一旧钞本足本,1927年神田据以排印出版,后《六经堪丛书》曾据之重印,是为过去通常使用的足本。

1981年中华书局出版向达校注本,虽注释偶有疏忽之处,但仍不失为目前最佳而又易得的版本。

《北使记》、《长春真人西游记》

《北使记》金乌古孙仲端撰,刘祁记。

乌古孙仲端本名卜吉,字子正,《金史》卷一二四有其传。

  本书记作者出使北朝(蒙古)、西域期间沿途的所见所闻,对山川地理、风俗人情、物产状况等均有记载,可供了解十三世纪二十年代的蒙古和西域①见《知不足斋丛书》。

  情况作参考。

  王国维《古行记校录》四种曾收有此书,对书中磨里奚等几个部族名作了注解,见《王国维遗书》第十三册。

此外,商务印书馆《万有文库》及1983年中华书局出版的刘祁《归潜志》点校本,亦收有本书。

《长春真人西游记》共2卷,为金元之际李志常撰。

志常(1193—1256)字浩然,号真常子,又号通玄大师,是金、元之际全真道领袖邱处机(1148—1227,号长春子)的弟子,后掌全真道门(1238—1256)。

己卯(1219)冬,成吉思汗遣侍臣刘仲禄持诏至莱州(今山东掖县),敦请邱处机赴西域“问道”。

次年正月,邱处机率门徒尹志平、李志常等18人启程,在燕京(今北京)、宣德(今河北宣化)等地盘桓多时。

辛巳(1221)春二月,离宣德,取道漠北西行,中经野狐岭(今河北万全膳房堡北)、抚州(治今河北张北)、盖里泊(今内蒙古太仆寺旗南)、鱼儿泺(今内蒙古达里诺尔),东北行至斡辰大王帐(今内蒙古新巴尔虎旗东),转西北行至陆局河(今克鲁伦河)入阔连海子(今呼伦湖)处,沿河南岸西行,又经窝里朵(当在杭爱山北麓)、阿不罕山(今蒙古科布多省东部之宗海尔罕山)北、金山(今阿尔泰山)、鳖思马(即别失八里)、昌八剌(即彰八里,今新疆昌吉)、阿里马(即阿力麻里,今新疆霍城东13公里之阿脱诺克)、大石林牙(即虎思斡耳朵,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西南布拉纳古城)等,复经霍阐没辇(今锡尔河)及其以西诸地,于同年11月18日至邪米思干(即撒马耳干,今乌兹别克斯坦撒马尔罕)。

壬午(1222)三月,复经碣石(今撒马尔罕以南之沙里夏勃兹地方),过铁门。

渡阿母没辇(今阿姆河)东南行,于同年四月至大雪山(今阿富汗兴都库什山)晋见成吉思汗。

五月返回邪米思干。

八月,再抵成吉思汗驻地,入帐论道。

九月下旬,三抵邪米思干。

十月,离此东还。

癸未(1223)六月初渡碛。

宿渔阳关(当即内蒙古呼和浩特西北之吴公坝),复经丰州(今内蒙古呼和浩特东白塔镇)、下水(今内蒙古岱海)等地,于同年秋八月回到宣德,并于甲申(1224)回到燕京;

丁亥(1227)七月,病逝。

  邱处机死后,李志常写成《长春真人西游记》一书,以亲随其师西游之经历,记述所经山川道里和沿途所见风俗人情等见闻,并兼及邱处机生平,是研究十三世纪漠北、西域史地的重要资料。

此书过去鲜为人知,乾隆年间钱大昕从苏州玄妙观《道藏》中钞出,并为之作跋加以表彰,才得到学术界的重视。

近人王国维为之作校注,是目前较好而又易得的本子,见《王国维遗书》。

《蒙鞑备录》、《黑鞑事略》

《蒙鞑备录》南宋赵珙撰。

此书原题“朱孟珙撰”,误,王国维《蒙鞑备录笺证》已辨正。

宋宁宗嘉定十四年(1221),赵珙奉其上司贾涉之命,往河北蒙古军前议事,至燕京,见到总领蒙古大军攻金的木华黎国王。

他将自己出使期间的见闻著录成书。

全书分立国,鞑主始起,国号年号,太子诸王,诸将功臣、任相、军政、马政、粮食、征伐、官制、风俗、军装器械、奉使、祭祀、妇女、燕聚舞乐共17目,为研究当时蒙古国和幽燕一带的历史提供了许多有价值的史料。

  本书现存最早版本是《说郛》本,1926年刊行的王国维《蒙鞑备录笺证》是通行诸本中较佳而又易得的本子,见《王国维遗书》。

  《黑鞑事略》南宋彭大雅撰,徐霆疏。

大雅字子文,鄱阳(今江西波阳)人,宋嘉定七年进士,官朝请郎,出为四川制置副使。

史书载其嘉熙四年(1240)使北。

淳祐三年(1243)守重庆,蜀地残破,大雅重筑重庆城,以御利、阆,蔽夔、峡,为蜀根柢,人德之,为立庙。

卒谥忠烈。

据王国维《黑鞑事略跋》之研究,彭、徐二人分别于壬辰(1232)和乙未至丙申(1235—1236)年间作为南宋使节的随员,前往蒙古大汗居留的草原。

彭大雅是书状官,先将自己的使蒙见闻写成书稿,徐霆随使归宋,亦将其见闻记录编撰成稿。

后二人相遇,各出所撰以相互参考,遂以彭著为定本,把徐霆的不同记载作为“疏”写在各有关事项之下,合成本书。

书中顶格书写者为彭大雅原书,其低一格者是徐霆之疏。

本书内容丰富,从多方面介绍了蒙古国的主要人物、地理气候、游牧围猎、人们的衣食住行、风俗习惯、语言文字、历法和占筮、差发赋税、贸易贩贾、官制和习惯法、军事装备、行军扎营,布阵破敌、作战方法、军马将帅以及所属各投下状况等等。

全书共分“其主”、“其子”等48条。

所记内容为作者身历其境、耳闻目睹的记录,故有很高的史料价值,是研究十三世纪上半叶蒙古国历史的重要资料。

王国维1925年为本书作跋,指出“此书所贡献,当不在《秘史》、《亲征录》之下也”。

本书通行诸本中以1925年王国维笺证本为佳,见《王国维遗书》。

《纪行》、《西使记》

《纪行》1卷,张德辉撰。

张德辉,《元史》卷一六三有传。

他是金朝御史台的下级官吏,金亡后,为真定军阀史天泽幕僚,充当经历官。

《元朝名臣事略》卷十载其事迹。

1247年,忽必烈在漠北潜邸召他北上询问当世事。

德辉从中原北上,途经驴驹河(今克鲁沦河)、浑独剌河(今土剌河)、和林城及塌米河等地而达于忽必烈驻地。

本书是他记录这次北上的经历及沿途所见所闻,对于当时蒙古族居住的大漠南北风土人情,生产和生活状况以及地理情况记述颇详,对研究蒙古国时期的历史和地理状况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本书原载王恽《秋涧先生大全集》卷一○○《玉堂嘉话》卷之八,常见的有《四部丛刊》初编本。

  《西使记》1卷,刘郁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