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自然灾害相关知识点整理.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3747242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122.9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地理自然灾害相关知识点整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地理自然灾害相关知识点整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地理自然灾害相关知识点整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地理自然灾害相关知识点整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地理自然灾害相关知识点整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地理自然灾害相关知识点整理.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地理自然灾害相关知识点整理.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地理自然灾害相关知识点整理.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地理自然灾害相关知识点整理.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地理自然灾害相关知识点整理.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地理自然灾害相关知识点整理.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地理自然灾害相关知识点整理.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地理自然灾害相关知识点整理.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地理自然灾害相关知识点整理.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地理自然灾害相关知识点整理.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地理自然灾害相关知识点整理.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地理自然灾害相关知识点整理.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地理自然灾害相关知识点整理.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地理自然灾害相关知识点整理.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地理自然灾害相关知识点整理.docx

《地理自然灾害相关知识点整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理自然灾害相关知识点整理.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地理自然灾害相关知识点整理.docx

地理自然灾害相关知识点整理

选修5《自然灾害与防治》知识点整合

一、自然灾害系统示意图

 

我国灾害地域差异显著:

1、.海洋灾害带:

主要指东部和南部海域,以台风、风暴潮、赤潮等自然灾害为主

2、.东南沿海灾害带:

主要是指连云港以南的地区,以台风、风暴潮、暴雨、洪涝、海水入侵等自然灾害为主

3、.东部灾害带:

主要是指第三阶梯,以洪涝、旱灾、病虫害等自然灾害为主

4、中部灾害带:

主要是指青藏高原以东的第二阶梯,是中国自然环境最为复杂、地表物质最不稳定的大斜坡地带,以暴雨、洪水、地震、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为主

5、.西北灾害带:

主要是指西北内陆的新疆、甘肃、宁夏、内蒙古西部地区,以地震、沙尘暴、霜冻、干旱、病虫害等自然灾害为主

6、.青藏高原灾害带:

主要是指西藏、青海和四川西北部,以暴风雪、地震、寒潮、雪崩等自然灾害为主,对畜牧业造成严重灾害

二、主要的自然灾害

(一)气象灾害

1、干旱和旱灾

干旱

旱灾

概念

是因长时期无降水或降水量少而造成空气干燥、土壤缺水的一种现象

是一种渐发性的自然灾害

特点

(我国)范围广、频次高、持续时间最长

形成原因

由较长时间的气候波动或气候异变引起

长时间无降水或降水异常偏少

(即使降水丰富地区,但在一段较长的时间内降水异常偏少,引起水分极度缺乏,不足以维持人们生产生活需要,甚至危及人和动植物的生存,严重阻碍经济发展,就会酿成旱灾)

影响或发生地区

影响的地域非常广,有时会波及整个国家或部分大陆

常常发生在降水不稳定干旱和半干旱地区。

非洲、亚洲和大洋洲的内陆地区(频率较高)

影响的主要地区

副热带型(副热带高压控制)、温带型(深居内陆,远离海洋)

我国东北(夏旱)、华北(春旱)、华南(夏秋旱为主)、西南(一年四季均有可能,春旱、伏旱)和江淮地区(伏旱)(具体见选修五P46表)

危害

粮食减产,人畜饮水困难,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我国东部季风区灾情重的原因

人口稠密、城市众多、经济发达。

干旱发生的季节往往与当地作物生长发育季节相吻合,加重农牧业灾情。

防御措施

 

修建水利工程(兴修水库、跨流域调水);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推广节水灌溉技术;改善耕作制度,推广耐旱作物;节约用水;加强监测预报;人工降雨;因地制宜实行农林牧相结合的农业结构;改善干旱区农业生态环境等。

旱灾与涝灾的关系

在时间上交替和空间上交错出现,我国主要的旱涝交替区有黄河流域、海河流域、长江中下游和珠江流域。

(这些现象与我国雨带的推移规律、季风气候有关)。

思考:

华北地区气象灾害多发的原因?

●自然原因:

①水热条件不稳定,导致降水的季节分布不均,春旱严重;

②冬季风的通道;③接近沙源地;④蒸发强烈,植被覆盖率低。

●人为原因:

①是主要农业商品生产基地,灌溉用水增加;

②人口、城市密集,人均水资源匮乏

③过量抽取地下水,导致地面沉降、海水倒灌,水资源缺乏。

2、热带气旋――台风

台风

台风(在西北太平洋上)、飓风(在大西洋和印度洋上)

概念

中心附近最大风力在12级以上热带气旋

产生条件

有广阔的暧洋面(26OC以上);

下热上冷的不稳定大气层结

有一定的地转偏向力(纬度大于5O的热带和副热带海洋)

结构

由外围大风区、旋涡风雨区和台风眼三部分组成

(台风眼风力微弱、天气晴朗的原因:

水平气压梯度力与旋转离心力抵消,中心气流下沉,天气晴朗)

路径

西移路径(对华南影响较大)、西北路径(对华东影响较大)、转向路径(对东部沿海影响较大)

天气特征

狂风暴雨

我国极易遭受台风的袭击的原因

我国位于太平洋西岸,由于西太平洋台风具有向西北方向移动的特征,

我国台风灾害的空间分布特点

沿海重、南方重。

(台风登陆后势力削弱的原因:

地面摩擦力加大;水汽来源减少;气温下降。

分布

时间分布:

一年四季(7-11月最频繁);

空间分布:

主要集中在孟加拉湾北部及沿海地区,加勒比海和美国东部海岸;中国东南沿海、日本和东南亚国家。

(台风在我国登陆的地区,主要集中在广东、台湾、海南、福建、浙江等省)

危害

主要由狂风、暴雨和风暴潮造成。

自然灾害灾情的大小与受灾体有关。

经济发展水平越高,自然灾害的危害程度可能性越大。

由于这些沿海地区由于人口、财产密集,工农业生产发达,所以热带气旋常造成巨大的破坏和社会经济影响。

(具体见选修五P48-49)

(有利影响:

①带来丰沛降水缓解伏旱与水荒②缓解高温酷暑。

防御措施

①加强对台风的监测和预报是防灾、减灾的主要措施;及时转移和安置广大民众;加强对交通、通讯和供电等部门的管理;进行防灾减灾的宣传教育等

3、寒潮

概念

寒潮是一种大范围强冷空气活动,主要发生在北半球中高纬地区的深秋到初春季节。

(国家规定:

24小时内降温10OC以上,最低温在5OC以下,称为寒潮)

形成原因:

形成寒潮的强冷气团聚积在高纬度的寒带,当冷气团向暖气团方向猛烈冲击时,就爆发寒潮

发生时间

9月至次年5月,高峰期:

3-4月(最强)和10-11月

侵袭我国的路径

偏西路径、偏北路径、东北路径(具体见选修五P50)

天气特征

北方:

大风、降温、雨雪、霜冻,暴风雨((有时还带来沙尘暴)

南方:

降温、冻害、雨雪

影响地区

除青藏高原、滇南谷地外,全国大部分地区受到寒潮影响。

其中:

东北(次数)最多、华北次之、西北、长江流域、华南最少

我国山脉走向对寒潮的影响

东西向山地,如天山、阴山、秦岭和南岭等,山体北侧冷空气堆积,灾害加剧;山体南侧相对温暖,灾害减弱。

南北走向的山脉,形成冷空气的通道,使冷空气可以分流南下,影响到长江中下游地区和两广地区甚至海南岛。

危害

强烈降温造成冻害,大风能吹翻船只,摧毁建筑物,冻雨造成通信和输电线路中断,交通运输受阻

(寒潮益处:

冻死害虫;带来雨雪,改善土壤墒情;带来大风,利于风力发电)

防御措施

加强监测和预报,采取防寒措施(如添衣保暖、固紧室外搭建物),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培育耐寒品种。

4.沙尘暴

概念

沙尘暴是沙暴和尘暴两者兼有的总称,是指强风把地面大量沙尘物质吹起并卷入空中,使空气特别混浊,水平能见度小于1000米的严重风沙天气现象。

形成原因:

三个基本条件:

①大风——形成沙尘暴的动力条件;②地面的沙尘物质——形成沙尘暴的物质条件;③不稳定的空气状态和局部地区的热力条件(快行冷锋影响)。

发生时间

冬春季节

危害

空气能见度降低,影响交通安全,危害人体健康,影响作物正常的光合作用,造成作物减产;可造成房屋倒塌、交通供电受阻或中断、火灾、人畜伤亡等;生态环境恶化。

(沙尘暴的好处:

增加降水,增加土壤肥力,增加水域营养盐类,塑造地表形态。

华北地区春季沙尘暴多发的原因

①靠近沙源地,且雨季未到,地表干燥,土壤疏松;②春季气温回升快,蒸发大,且多大风;风力对土壤的侵蚀严重;③滥垦滥伐森林、滥垦草原,过度放牧、滥挖药材,使植被覆盖率下降,沙化土地面积不断扩大,导致沙尘暴多发。

防御措施

①生态退耕还林、还草,植树造林,增加植被覆盖率是最有效的人类行为;②调整农业结构,农林牧综合开发;③合理利用水资源;④加强监测和预报,提高人们的防范意识;⑤控制人口数量。

(二)地质灾害

1、地震

概念和形成原因

当地壳中积累的地应力超过岩层所能承受的限度时,岩层便会突然断裂或错位,使长期积累的能量急剧释放出来,并以地震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使地面发生震动,成为地震(构造地震)。

构造地震基本概念

①震源:

地球内部岩层破裂引起震动的地方,称为震源。

②震中:

地面正对着震源的那一点称为震中。

③震源深度:

震源到地面的垂直距离为震源深度。

④震中距:

地面上任何一点到震中的直线距离称为震中距。

⑤等震线:

把地面破坏程度相似的各点连接起来的曲线称为等震线。

特点

范围广、频度高、强度大、危害大

震级

震级:

表示地震的大小

注意:

①它与地震释放的能量多少有关;②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因为一次地震释放多少能量是一定的)。

③一般而言,5级以上的地震会造成破坏,7级以上的地震会造成重大损害。

烈度

烈度:

表示地震时地面受到的影响和破坏程度。

注意:

一次地震,可以有多个烈度。

影响烈度的因素

一般来说:

震级越大,烈度越大。

除此之外,烈度还与震源深度、震中距、地质结构和地面建筑等有密切关系。

分布规律

板块与板块的交界处地壳不稳定,是地震易发区;板块内部大大小小的断层活动带也是地震的主要发生地带。

世界主要地震带

环太平洋地带(最主要最强烈)

地中海一-喜马拉雅地带;

中国地震主要分布

分布特点:

西多东少(以105oE为界),

我国典型地区:

东部沿海;西南、西北地区。

如多发区:

青藏、新疆、华北和台湾。

(遵循活动性断裂带分布)

灾情特点

(我国)东重西轻(原因:

东部人口、建筑物以及城市等密集,经济发达,资产密度大;西部人烟稀少)

因震死亡人数减少(原因:

科技进步,防震、抗震设施建设逐步完善,抗震能力提高),经济损失加重(原因:

经济飞速发展,单位面积上的资产密度加大)

分析因震造成重大人员和财产损失的原因可能有:

a.震级大,破坏性大;b.震中附近城市分布多,人口集中;c.浅源地震;d.发生的时间可能在夜间;e.诱发了其他灾害等

防御措施

a.积极开展防灾、减灾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环保和减灾意识;

b.建立灾害监测预报体系;c.加强地质灾害的管理,建立健全减灾工作的政策法规体系;d.提高建筑物的抗震强度;

e.植树造林,建立防护林体系;f.加强国际合作等。

2、滑坡和泥石流

滑坡

泥石流

概念

是山地斜坡上不稳定的岩体与土体,在重力作用下沿一定滑动面整体向下滑动的地质现象。

是山区沟谷中由暴雨、冰雪融水等激发的、含有大量泥沙石块的特殊洪流。

特点

具有广泛和相对集中的特点

时空规律

时间上:

具有与降水相对一致的季节变化

空间上:

主要发生在我国山区(从太行山到秦岭,经鄂西、四川、云南到藏东一带滑坡发育密度极大。

青藏高原以东的第二阶梯,特别是西南地区为我国滑坡和泥石流重灾区。

发生条件

一般发生在岩体比较破碎、地势起伏较大、植被覆盖较差的地区。

山地丘陵区和工程建设频繁的地区,都是滑坡多发区。

(1)自然因素:

(地质)构造复杂,构造运动强烈、多地震,易诱发滑坡和泥石流;(地貌)类型多变,地势起伏大,斜坡多,易发生滑坡;(气象)降水多,尤其是山区多暴雨、久雨天气,极易发生泥石流;

(2)人为因素,如开垦、开矿等,会诱发或加剧滑坡和泥石流。

危害

破坏或掩埋坡上和坡下的农田、建筑物和道路,造成人员伤亡。

泥石流往往在很短的时间内,流出数十万乃至数百万立方米的物质,堵塞江河,摧毁城镇和村庄,破坏森林、农田、道路,对人民的生命财产、生产活动以及环境造成很大的危害。

相同点

主要发生在山区

主要由重力作用

人类活动可诱发

破坏力极强

由外力作用导致

突发性

不同点

运动物质的体积大小不同

泥石流形成必须有水的参与

西南地区地质灾害灾情严重的原因:

①靠近板块交界处,地质构造复杂,构造运动强烈,多地震,诱发滑坡和泥石流;

②地貌类型多变,山区广大,地形崎岖,岩石破碎,风化严重,易发生滑坡;

③降水多,尤其是山区多暴雨、久雨天气,极易发生泥石流;

④人为因素,如开垦、开矿等,对植被的破坏,诱发或加剧滑坡和泥石流。

⑤建设者的防范意识和措施不到位。

⑥建筑物、人、财产等趋于密集

减轻灾害的措施

①加强科学研究,建立灾情监测预警系统;②加强对地质灾害的管理,建立健全减灾工作的政策法规体系;③工程措施(修建护坡工程,防止滑坡和崩塌)④生物措施(恢复地表植被,植树造林,治理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⑤积极开展防灾、减灾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环保和减灾意识等。

(三)水文灾害

1、洪涝

类型

形成原因

多发地区

洪水

特大地表径流不能被江河、湖库容纳,水位上涨而泛滥的现象,一般发生在以降水为主要补给的河流汛期。

(从降水和地形和河流水系特点分析)

江河的两岸,尤其是中下游地区是洪水的直接威胁区。

涝渍

洼地积水不能及时排除的现象

多发生在蒸发弱、排水不畅的低湿洼地。

两者联系

洪水和涝渍往往接连发生,在低洼地区很难截然分开。

从气候因素看,洪涝集中在中低纬度地区,主要是亚热带季风区、亚热带湿润气候区、温带海洋性气候区。

我国洪水灾害

分布总的特点

东部多,西部少;沿海多,内陆少;平原低地多,高原山地少;山脉东坡和南坡多,西坡和北坡少。

 

洪水

类型

暴雨洪水

洪水来源:

主要有台风、锋面等带来的暴雨

主要分布:

东部季风区各大江河的中下游平原。

发生时间:

与暴雨的时空分布高度一致,在东部季风区,集中4—9月,自南向北推移。

融雪洪水

洪水来源:

由积雪融水和冰川融水形成的洪水

主要分布:

在我国西北和东北山区。

发生时间:

受气温升高制约,融雪洪水一般发生在每年的4—5月,

冰川融水形成的洪水主要发生在7~8月。

冰凌洪水

洪水来源:

冰凌堵塞河道

主要分布:

黄河上游宁夏、内蒙古河段和部分下游河段;松花江部分河段。

发生时间:

发生在河流封冻和解冻的季节

暴雨洪水特点

影响我国范围最广、时间最长、危害最大的洪水灾害

我国的雨涝成灾原因

●我国东部季风区雨季降水集中,多暴雨。

●地势低平,排水不畅

●工农业发达,城市密集,单位面积资产密度大

●人类不恰当的活动(围湖造田,毁林)加重了受灾体的脆弱性

●在河流下游低洼地冲蚀过多的经济活动,增加了洪灾的风险性。

防治洪涝的措施

①加强防灾减灾的宣传教育,提高防灾减灾的意识②充分利用现代地理信息技术,加大对洪涝灾害的预报、监测③退耕还林、还草;植树种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④修建水库,拦蓄洪水,修建分洪、蓄洪工程⑤退耕还湖,提高蓄洪能力⑥加固堤坝,疏浚河道,裁弯取直,提高泄洪能力⑦开挖入海新河,提高泄洪能力(如海河)

☆人为因素对洪涝灾害的影响

 

2、风暴潮(是我国最严重的海洋灾害)

发生季节

发生地区

特点

概念

由于强烈大风扰动,引起海岸水面异常升高,海水漫溢上陆的现象。

台风引起的风暴潮

多在夏秋季节台风鼎盛时期

凡受台风影响的沿岸地区均可能发生

来势猛、速度快、强度大、破坏力强

温带风暴潮

春秋季节

中纬度沿海地区,以欧洲北海沿岸、美国东海岸以及我国的北方海区沿岸为多。

增水过程相对平缓

主要危害

海水倒灌,毁坏船只,破坏房屋、农田、海堤以及码头、港口等工程设施,造成不同程度的人员伤亡;受灾体的价值越高,造成的损失越大。

我国主要分布地区

广泛发生在辽东湾到北部湾沿海。

东南沿海主要为台风风暴潮,其中长江口、钱塘江口、珠江三角洲、台湾、海南等地受灾最为严重。

影响风暴潮强弱的因素

风力、海域轮廓、天体引力、海岸防护等

防治措施

工程措施:

修筑防潮工程(如加固堤坝,修建海防林)。

非工程措施:

加强灾害的监测预报,拟定紧急疏散计划。

积极开展防灾、减灾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自救互救能力等。

长江流域水文灾害灾情严重的原因:

(见选修五P42)

自然因素:

(气候和水系方面)流经湿润地区,流域广,支流多,汛期长,水量大

(地形方面)地形以平原为主,地势平坦,中游没有足够的调洪、滞洪场所,中下游河道的过洪能力不足。

人为因素:

上游滥伐森林,水土流失;中游围湖造田、建垸

下游建筑物占据河道。

为我国经济核心地带。

治理措施:

中上游植树造林种草,保护森林,继续营造长江中上游防护林体系、修建水库;

中游加固荆江等河段的大堤,退耕还湖,平垸行洪;

拆除占据河道建筑物,保护水域和合理利用土地等;

利用遥感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等进行监测和预报预警、动态监测;

健全减灾规划和防灾法律,加强减灾管理和公众减灾教育;

制订救灾应急预案。

(四)生物灾害:

病害、虫害和鼠害

1、蝗灾

蝗灾与旱涝的关系

旱灾与蝗灾经常链性发生,在干旱少雨年份,河湖水位降低,退水区域特别适宜雌蝗产卵,使得蝗虫数量激增。

若前期干旱少雨,利于雌蝗产卵,而后期多雨又利于蝗虫幼虫成长,蝗灾就会爆发。

危害

是最严重的爆发性生物灾害。

其中,危害最严重、成灾率最高的是飞蝗,俗称“蚂蚱”。

对农、林和牧业的破坏具有毁灭性。

防治措施

农药灭虫、投放天敌、人工诱捕

2、鼠害

重灾区

农田、牧场及森林

危害

害鼠啃食植株,在地下打洞,危害植物根系,使农业减产,森林草地遭到破坏。

(中国)老鼠不仅糟蹋粮食、破坏草原和危害林木,而且传播疾病,危害人体健康。

我国鼠害发生面积广、种类多、危害大,对农、林、牧业造成的损失相当严重。

虫、鼠害的特点

繁殖快、适应能力强

造成虫害和鼠害流行的因素

①适宜繁殖的气候条件、

②自然或人为因素造成的天敌减少等,

防治措施

农药灭鼠、投放天敌、人工诱捕

3、病害

类型

常见的农作物病害有:

稻瘟病、小麦锈病、棉花枯萎病、烟草炭疽病等。

常见的森林病害有:

杨树烂皮病、松疱锈病、溶叶病、泡桐丛枝病等。

病害发生的原因:

A.气候变异等造成的不良环境使得作物对病害抗性降低。

B.外来病原体入侵也是病害流行的主要原因。

危害

病害使农作物、树木染病从而枯萎甚至死株,导致大面积农田、森林被毁坏。

不仅造成农作物大面积减产,甚至绝收;还导致农产品大批量变质,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我国农作物病虫害特点

种类多,危害大,灾情东部重于西部。

对农作物危害最大的几种病虫害及其分布

小麦锈病(包括条锈、叶锈和秆锈)——是中国发生范围最广、危害最严重的一类小麦病害,在各麦区均有发生。

水稻病害:

主要分布在秦岭-淮河以南的水稻产区

棉铃虫:

广泛分布于我国的棉花产区(黄河流域和新疆棉产区最严重)

防治措施

农药灭虫、投放天敌、人工诱捕、加强检疫,阻止有害生物进入国门

4、虫害

常见的农作物虫害有

蝗虫、黏虫、水稻螟、棉铃虫等。

其中危害最大的是蝗虫。

常见的森林虫害

松材线虫、松毛虫、杨树蛀干害虫、泡桐大袋蛾等。

其中松材线虫是世界上最具危险性的森林虫害,被列为国际、国内重大检疫对象。

森林病虫害的危害

导致林木生长量减少,森林枯死,不仅对我国森林工业造成极大损失,而且对森林生态功能造成严重破坏。

我国农作物病虫害特点

种类多,危害大,灾情东部重于西部。

我国主要森林害虫

松毛虫。

常发区:

海拔低于400米、平均气温25℃以上的地区

偶发区海拔400~500米、气温在10~25℃的地区

导致森林病虫害多发的人为原因

主要是大量单一的人工林替代了种类多样性丰富的原始森林,使森林对有害生物的自控能力降低。

防治措施

农药灭虫、投放天敌、人工诱捕、加强检疫,阻止有害生物进入国门

三、防灾和减灾(应从以下几方面答题)

防灾和减灾的措施

1、加强灾害的研究,建立和完善自然灾害监测网络及预警系统

做好灾前预警、灾中跟踪、灾后评估以及提出减灾决策方案

2、灾前防御

工程防御措施:

改变地表环境,防止或减轻自然灾害的强度

可以阻隔或控制灾害与人口、财产等的直接相遇

可以改变财物等的特性,提高抗灾性能,减少灾害损失。

非工程防御措施:

建立健全减灾规划和防灾法律,加强减灾管理和公众减灾教育。

3、救援和救助

(建立健全救灾指挥机构,编制突发性灾害应急预案;建立机动完善的救援体系。

灾前准备:

1.储备救灾物资的种类和数量2.救灾物资的储备地点3.承担救灾任务的主要人员。

灾中应急:

维护交通(最关键)、通信系统的安全,确保救灾通信的疏畅,确保抢险救灾人员、物资输送和灾民疏散的畅通。

灾后恢复:

修复重建生命线(供水、供电和通信)和生产线(农业、工业、商业和服务业);恢复生活、生产秩序。

自救和互救

教育公众树立防灾减灾意识,培训公众学会逃生途径,掌握自救和互救的方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