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市版中考四模化学试题I卷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374741 上传时间:2023-04-28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310.0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长春市版中考四模化学试题I卷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长春市版中考四模化学试题I卷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长春市版中考四模化学试题I卷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长春市版中考四模化学试题I卷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长春市版中考四模化学试题I卷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长春市版中考四模化学试题I卷Word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长春市版中考四模化学试题I卷Word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长春市版中考四模化学试题I卷Word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长春市版中考四模化学试题I卷Word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长春市版中考四模化学试题I卷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长春市版中考四模化学试题I卷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长春市版中考四模化学试题I卷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长春市版中考四模化学试题I卷Word文档格式.docx

《长春市版中考四模化学试题I卷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长春市版中考四模化学试题I卷Word文档格式.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长春市版中考四模化学试题I卷Word文档格式.docx

3.通过实验得出空气是由氧气和氮气组成的这一重要结论的科学家是()

A.拉瓦锡

B.道尔顿

C.门捷列夫

D.阿伏伽德罗

4.某蛋白质在人体内水解产物之一为苯丙氨酸(化学式为C9H11O2N)。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苯丙氨酸由23个原子构成

B.苯丙氨酸分子由四种元素组成

C.苯丙氨酸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65

D.苯丙氨酸中质子数一定等于中子数

5.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验满氧气

倾倒液体

读取液体体积

点燃酒精灯

6.甲、乙、丙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T2℃时,取等质量的甲、乙分别配制成饱和溶液,所需水的质量:

甲>

B.将T1℃时等质量的甲、乙、丙饱和溶液升温到T2℃,所得溶液中溶剂的质量为丙<

甲=乙

C.若甲中混有少量的丙,可采用降温结晶的方法提纯甲

D.T1℃时,100g甲溶液中含甲物质的质量小于30克

7.下列关于“化学与生活”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A.打开汽水瓶盖时,逸出的气体主要是二氧化碳

B.回收废旧电池既可节约金属资源又可减少环境污染

C.进入闲置的地窖前要先进行灯火实验

D.在食品加工中,加入大量的食品添加剂,使食品既保险又美观

8.下列过程属于化学变化且为吸热反应的是 

()

A.镁与稀盐酸反应

B.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

C.硝酸铵溶解于水

D.生石灰与水反应

9.下列物质的用途错误的是()

A.氧气用于医疗急救

B.乙醇(酒精)作燃料

C.稀有气体作化工原料

D.灯泡中充氮气以延长使用寿命

10.下列实验操作符合规范要求且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稀释浓硫酸

量取5.5mL液体

测定pH

二氧化碳验满

11.硅(Si)是信息技术的关键材料,工业上制取粗硅的化学方程式为: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硅元素在地壳中的含量比氧元素多

B.该反应的基本类型为置换反应

C.在此反应中硅元素的化合价升高

D.该反应体现了碳的可燃性

12.下列关于营养与健康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摄入维生素不足,不会患营养缺乏症

B.人体内的脂肪储备着丰富的热量

C.如果蛋白质摄入量不足,会使人生长发育迟缓

D.低血糖的人会出现乏力、疲倦等症状,需尽快补充葡萄糖

13.铝和氢氧化钠溶液也能反应产生氢气。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如下:

2A1+2NaOH+2H2O=2NaA1O2+3H2↑。

甲、乙两烧杯中分别盛有109.5g10%的盐酸和120g10%NaOH溶液,向两烧杯中分别加入等质量的铝粉,反应结束后测得生成的气体质量比为甲:

乙=1:

2,则盐酸中加入铝粉的质量为()

A.8.lg

B.2.7g

C.3.6g

D.5.4g

二、多选题

14.下列实验现象描述不正确的是()

A.白磷自燃产生大量的烟雾

B.硫在空气中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

C.木炭在充足的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

D.细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四氧化三铁

15.善于梳理化学知识,能使你头脑更加聪明。

以下归纳完全正确的是()

A.对化学资源的认识

B.对化学元素的认识

①用塑料来代替钢制造汽车零部件

②合成橡胶、合成纤维都属于合成材料

③氢气是21世纪最理想的能源,但目前未能广泛使用

①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铝

②目前使用最多的金属是铁

③稀土资源是不可再生的重要战略资源,应合理利用与保护

C.化学中常见的“三”

D.化学与人体健康

①煤、石油、天然气——三大化石燃料

②CO、NO2、SO2——三种污染性气体

③原子、中子、电子——构成物质的三种粒子

①煤气泄漏——先打开排气扇

②缺铁会引起贫血症

③甲醛水溶液浸泡过的海产品不能食用

A.A 

B.B 

C.C 

D.D

三、填空题

16.化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杜会,在生活中蕴藏着许多化学知识。

(1)石家庄市已完成“天然气置换工程”,用天然气代替煤气更有利于保护环境,请写出天然气燃烧的化学方程式____;

(2)“共享单车”由于符合“低碳出行”的理念,现已风靡石家庄,尤其颇受年轻人的喜爱,“低碳出行”中“低碳“指的是较低的______气体排放:

如下图所示自行车中的材料属于金属材料的是______(选填序号①、②、③),为防止“共享单车”钢丝网篓锈蚀,可采取的措施有_________(写一种即可)。

(3)碘酒杀菌中的的“酒”指________(用化学式表示);

(4)用洗洁精洗去餐具上的油污,是利用了洗洁精的______作用。

17.根据所学知识填空

I.能量转化

(1)举一个从环境中吸收热能的物理变化的例子:

________________;

(2)镁条燃烧时,________能转化为________能和________能;

这个反应是________(填吸热或放热)反应。

(3)光合作用中是________能转化为________能。

II.物质的变化

同一种物质在不同条件下可发生不同变化,如加热蜡烛,温度稍高便可熔化,这是________变化,继续加温,温度较高时,便会燃烧,这是________变化,说明石蜡具有________的化学性质。

III.物质的构成

(1)水是由________构成的,水分子是由________和________构成的;

(2)①甲烷是由甲烷分子(如:

下图)构成的;

②甲烷分子是由________和________构成的:

③一个甲烷分子中含有________个________原子和________个________原子。

18.有三种化肥,分别是硫酸钾、氯化铵、磷矿粉,其中为灰白色粉末的是________;

在剩余的两种物质中取样,加熟石灰研磨,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放出的原物质是________;

小明家种植的花草最近叶色发黄,你认为可施用其中的(写化学式)________。

四、实验题

19.根据下列装置,回答问题:

(1)写出图中标号仪器的名称:

①_____;

②_____。

(2)实验室用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时,发生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_____,从控制反应速率和节约药品的角度考虑,发生装置最好选用_____(填装置序号)。

(3)因为氧气不易溶于水,所以可以利用装置_____(填装置序号)收集,如果要做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用这种装置收集氧气时应注意_____。

20.某碳酸钙粉末中,只含有一种杂质:

氧化钙或氢氧化钙。

为确定其中的杂质成分,取样后进行如下图所示的实验:

(1)样品中含有碳酸钙的质量为_____g;

(2)加入过量的稀盐酸时,发生的反应可用化学方程式表示为_____;

(3)下列实验操作中,能够判断加入的稀盐酸是否过量的是_____;

A取无色溶液A,滴加石蕊溶液 

B取无色溶液B,放入一根铁钉

C取无色溶液B,滴加硝酸银溶液

(4)通过计算确定该碳酸钙粉末中的杂质是_____。

五、推断题

21.推断题

单质B是一种常见且用途广泛的金属,B元素在地壳中含量仅次于铝,已知金属B能发生如下一系列变化:

试推断:

(1)写出A—E的名称:

A_______B._____C.______D.______E.________。

(2)写出①—④各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①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④___________上述4个反应中属于置换反应是(填序号)_______________;

属于化合反应的是(填序号)_______________。

六、科学探究题

22.某化学兴趣小组同学在实验室研究铝与氯化铜溶液的反应,进行了如下探究: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①有红色物质附着于铝片表面

②铝片表面逸出大量无色气体,放出大量的热

③烧杯底部出现红色沉淀和白色沉淀

(1)打磨铝片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

(2)现象①和现象③中的红色物质均为Cu,生成该物质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

(3)经检验,现象②中的无色气体为氢气。

甲同学猜测可能是氯化铜溶液显酸性,经pH计检验,pH<

7,证实了甲的猜想。

(查阅资料)

①氯化亚铜(CuCl)可与浓氨水反应生成无色的Cu(NH3)2+和Cl-。

②Cu(NH3)2+,在空气中易被氧化变为蓝色;

Cl-可与硝酸银溶液反应,产生白色沉淀。

(4)探究白色沉淀的化学成分:

乙同学通过查阅资料认为白色沉淀可能是CuCl。

已知CuCl是一种微溶于水的白色固体,在空气中易被氧化成唯一褐色产物Cu(OH)Cl,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

(进行实验)

①取烧杯底部的白色沉淀,充分洗涤;

②向其中加入浓氨水,沉淀溶解得到无色溶液,将无色溶液分为两份;

③取其中一份无色溶液……

④将另一份无色溶液放置于空气中…

以上步骤③的实验方案是___________;

步骤④的现象是___________。

(得出结论)通过实验可以确定,该白色固体是CuCl。

(反思与评价)Al和CuCl2溶液反应为什么会出现CuCl呢?

丙同学猜测:

可能是Cu与CuCl2溶液反应生成了CuCl。

丙同学为了验证猜想,取Cu粉与15%CuCl2溶液混合,无白色沉淀产生。

(5)丙通过分析Al与CuCl2溶液反应的实验现象,改进了实验,证明了Cu与CuCl2溶液反应生成了CuCl2,改进之处是____________。

(6)丁同学认为丙同学的实验还不够严谨,还应考虑________对Cu与CuCl2溶液反应的影响。

七、计算题

23.某校兴趣小组在实验室中完成制取氧气的实验。

他们取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共3.0g放入大试管中加热,并在不同时刻测定试管内剩余固体物质的质量(如下表):

反应时间/min

1.0

1.5

2.0

2.5

3.0

剩余固体质量/g

2.55

2.25

2.10

2.04

分析表中数据,完成下列问题:

(1)完全反应后,生成氧气的质量为_____g;

(2)原混合物中氯酸钾的质量分数是多少?

_____(写出计算过程,结果精确到0.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