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毕业论文西部地区人力资源开发管理的几点思考.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3747845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2.4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本科毕业论文西部地区人力资源开发管理的几点思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本科毕业论文西部地区人力资源开发管理的几点思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本科毕业论文西部地区人力资源开发管理的几点思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本科毕业论文西部地区人力资源开发管理的几点思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本科毕业论文西部地区人力资源开发管理的几点思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本科毕业论文西部地区人力资源开发管理的几点思考.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本科毕业论文西部地区人力资源开发管理的几点思考.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本科毕业论文西部地区人力资源开发管理的几点思考.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本科毕业论文西部地区人力资源开发管理的几点思考.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本科毕业论文西部地区人力资源开发管理的几点思考.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本科毕业论文西部地区人力资源开发管理的几点思考.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本科毕业论文西部地区人力资源开发管理的几点思考.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本科毕业论文西部地区人力资源开发管理的几点思考.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本科毕业论文西部地区人力资源开发管理的几点思考.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本科毕业论文西部地区人力资源开发管理的几点思考.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本科毕业论文西部地区人力资源开发管理的几点思考.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本科毕业论文西部地区人力资源开发管理的几点思考.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本科毕业论文西部地区人力资源开发管理的几点思考.docx

《本科毕业论文西部地区人力资源开发管理的几点思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本科毕业论文西部地区人力资源开发管理的几点思考.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本科毕业论文西部地区人力资源开发管理的几点思考.docx

本科毕业论文西部地区人力资源开发管理的几点思考

西部地区人力资源开发管理的

几点思考

摘要:

树立以人为本的人才观念我们首先要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观念。

其次,要树立“人人都可以成才”的观念。

 因此,国家和教育部今后扩招的计划内指标(带有财政支持的)应重点放在西部高校。

建立科学的管理制度:

科学规划人才开发战略;加大人才教育培训的力度因此,一是加大西部各县(区)职业技术培训力度,增大培训面,按发展时段培训不同层级、不同类别的技术人才。

人力资源作为一种重要的可再生资源,在西部大开发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西部地区人力资源开发还存在着诸多问题和制约因素,因此如何实现西部地区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合理利用成为实现西部地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

在探讨了西部地区人力资源开发的意义、现状和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加快西部地区人力资源开发和优化配置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西部地区;人力资源;开发管理;思考;优化配置;市场机制;适用原则  

  西部地区实施人力资源的开发管理,必须首先营造良好人才环境,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鼓励创新的社会氛围。

人力资源开发必须要与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相结合,建立科学的育人机制、择人机制、用人机制和流动吸纳机制。

只有消除这些现实障碍,改变那些不便时宜的做法,才能建立一套充满生机的人才机制。

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树立以人为本的人才观念

  我们首先要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观念。

人才资源作为“第一资源”,是我们党在认真总结历史经验,深刻分析国际国内形势基础上做出的科学判断,为我们的人才工作指明了方向。

邓小平同志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江泽民主席强调“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胡锦涛总书记要求把人才战略确立为国家战略,人才在改革和建设中的重要性日益显现,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就是要把人才工作摆到战略位置,像抓“第一要务”一样抓,像抓“第一生产力”一样抓,像重视引进资金项目一样,重视引进人才,像优化发展环境一样,重视优化人才环境,像重视治理水土流失一样,重视解决人才流失的问题。

其次,要树立“人人都可以成才”的观念。

具有一定的知识或技能,能够进行创造性劳动,为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做出积极贡献的人都是人才,赋予人才以新的时代内涵,党的十六大进一步强调: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需要“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

再次要用好人才,抓好人才工作,就必须转变人才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方式,变“唯学历、资历”为“唯能力”,把品德、知识、能力和业绩作为衡量人才的主要依据,坚决破除一切妨碍、束缚人才发展的制约因素,激发人才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多元化投资模式,拓展人力资源开发渠道

  人力资源投资是开发人力资源的物质前提,人力资源投资包括人力资源数量投资和人力资源质量投资。

人力资源投资有着不同的行为主体,即家庭、个人、政府,这些行为主体有着不同的投资对象和目标。

根据人力资源投资主体的不同,我们将家庭和个人投资称为微观人力资源投资,将由政府进行的人力资源投资称为宏观人力资源投资。

  

(一)加大微观(家庭)人力资源投资力度。

     在城市,居民文化教育娱乐项目支出比重已不断增加,超过衣着和居住支出,成为继食品支出之后的第二大支出项目。

在农村,文化教育娱乐支出比重也超过衣着支出比重,成为继食品和居住支出之后的第二大支出项目。

未来20年,这一项目支出还将进一步扩人。

家庭未成年子女减少,学龄人口教育投资对象集中。

家庭对人力资源的支出成为一种市场导向和发展取向的理性投资行为。

因此,教育投资的出发点己经由履行义务转向自主型投资。

表现为家庭对于学龄人口的教育投资己经超出“义务”范围,在教育需求的量上己经大大超出九年义务教育,进而对非义务阶段教育产生巨大需求;在教育需求的质上也远远超出普通学校教育所提供的标准化的教育内容,进而对非学校教育内容和学校教育中非标准化内容产生巨大需求。

并且,对成年人群体人力资源投资也已经启动和迅速发展。

家庭对于子女教育的需求并不满足于学校提供的千篇一律的标准化教育形式和教育内容,而是寻求最大限度发掘自身潜力的人力资源开发途径。

随着终身教育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家庭对于教育投资的对象不仅限于家庭中的学龄人口,而是逐渐扩大到家庭中不同年龄的所有成员。

对于教育途径的投资也不只是单一地依赖于某一个机构或者某一种教育形式,而是倾向于选择一种多样性的组合教育投资模式。

家庭的教育需求转型,为国家人力资源开发战略提供了前所未有的重大的微观动力,人力资源开发将不再是单一的政府推动型,而是家庭、个人、社会和政府多方联动的良好局面。

因此,家庭的教育需求转型为国家的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提供了重大的战略机遇。

国家应制定相应的激励机制,鼓励家庭和个人增加对人力资源开发管理的投资。

  

(二)加大宏观人力资源投资力度。

     西部地区要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国家首先要加强宏观财政政策倾斜力度,促进西部教育发展。

一是要建立健全多元化的教育办学模式,多渠道筹集教育资金,不断改善教育的教学条件以促进劳动力素质的提高,把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结合起来,培养发展经济的高素质科技人才。

二是要要加大对西部高校的投资力度。

西部的大部分省、自治区教育经费的增长要慢于财政收人的增长,原因不在于地方政府的关心程度,主要是因为教育经费的增长受制于地方人均财政收人的增长。

由于经济发展水平低,其自我造血功能远低于东部。

加人WTO后与国际教育接轨,西部高校办学基础设施不足的问题日益突出,因此,国家要加大教育投人,并积极运用财政、金融和税收等杠杆吸引银行资金、社会资金和国外资金,加快西部高校发展,有效控制并减少西部与国内发达地区的教育高校不均衡的差距,使西部高校教育健康发展,并推动经济发展。

三是要加强西部高校“211工程建设幅度”和研究生教育发展速度。

国家有关部门应转变观念,让西部有更多的高校进人“211工程”立项建设学校,今后将国家“211工程”建设的经费重点投入西部。

西部高校研究生的招生数、在校学生数、学位点数均不及全国的1/5,与东部比相差就更大了。

这与西部大开发对高层次人才的大量需求极不适应。

因此,国家和教育部今后扩招的计划内指标(带有财政支持的)应重点放在西部高校。

放宽对西部高校研究生学位点、尤其是放宽省内没有建立学位委员会高校研究生学位点的审批权,扩大博士后流动站的数量,以吸引高层次人才到西部高校搞教学与科研。

四是大力发展西部的基础教育。

在农村全面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特别防止女童失学,在城市普及12年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高西部人力资源的整体素质,使技术创新、管理创新有坚实的基础。

  三、建立科学的管理制度

  

(一)科学规划人才开发战略。

  坚持党管人才原则,是我们党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形势下,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改进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做出的重大决策。

西部地区各级党委要切实加强党对人才工作的领导,按照管宏观、管政策、管协调、管服务的要求,在制定政策、整合力量、营造环境上下功夫,努力用事业造就人才、用环境凝聚人才、用机制激励人才、用法制保障人才,把各类优秀人才聚集到西部建设的各项事业中来,最大限度地发挥各类人才的聪明才智。

  在新的机遇与形势下,西部地区应以邓小平人才、人事理论为指导,以市场为导向,以政策调整和制度创新为中心,根据西部地区大开发战略和西部地区经济跨越式发展战略的要求,紧紧围绕西部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在确保人才总量稳定增长的前提下,全面调整和优化人才结构,改善人才环境,充分发挥人才的作用,促进人才素质的全面提升,为西部地区经济及社会发展提供充足的人才和智力支撑。

西部地区人才资源开发和利用的指导方针是:

一稳,指稳定现有人才队伍,适度增加人才数量,着重稳定骨干人才;二用,指通过合理使用人才,达到激发人才活力,开发人才潜力的目的;三培,指加大对人才的培养力度,全面提高人才队伍素质;四引,指对外开放,借脑借智,通过多种渠道,引进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急需的短缺人才,为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五配,指挖掘现有人才潜力,合理开发和配置人才资源,提高人才的整体效应。

(二)加大人才教育培训的力度。

  西部经济的落后,根本上是文化水平的落后,科学技术的落后,改革开放二十多年西部地区发展所取得的经济成绩是与低基数的基础相对应的,基本上是从土地 、资源、原材料的初级转化过程中获得的,对科学技术的依赖性并不突出,西部经济要实现新的发展必须依靠科技水平的提高;必须依靠劳动者文化素质的提高;必须依赖人力资源质量的改善,才能使土地的潜力、矿产资源的潜力、原材料的潜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因此,一是加大西部各县(区)职业技术培训力度,增大培训面,按发展时段培训不同层级、不同类别的农民技术人才。

二是对公务员队伍中的分流人员、教师队伍中的富裕人员和中等专业技术学校毕业的学非所用的部分毕业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技术培训,从当地经济发展的实际出发,开设相应的课程,使他们适应地方经济的发展并能成为新的技术力量。

三是通过送出去的办法培养西部发展所需要的各级各类高级技术人才,确保各地高级技术队伍的稳定,要把那些已经有一定专业特长的优秀人才包括优秀管理人才送到国外有关的高等院校、农庄、新技术开发区培训,送到国内一流大学培训,送到沿海开放地区更新观念,每年一批,逐年优化 ,最终能够形成自己拥有的高级技术力量,保证在西部经济发展的全过程中高级技术力量的连续发展。

四是真正发挥西部乡、村两级农民技术学校的作用,每年利用适当时机邀请专家、技术人员到田间、地头示范讲学,引导农民掌握实用技术。

对文化力量的培植主要是发展教育事业,普遍提高劳动者整体文化素质,即包括对市县领导干部文化素质和管理水平的提高。

 

  (三)建立科学的管理制度。

  目前我国西部地区的实际情况存在引进人才的同时内部人力资源闲置,员工数量对质量劣性替代,员工配置不合理,人力资源投入增加与人力资源需求短缺并存等现象,主要是人力资源开发管理制度不完善,就需要对目前的劳动分配制度进行改革,逐步消除“脑体倒挂”和职位、工资晋升中的论资排辈现象,必须进一步推行减员增效政策,建立现代企业选人、用人机制;建立符合公平、竞争、激励原则的基本工资制度与合理的薪酬结构;继续完善绩效考核体系,建立健全对企业经营管理者有效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依据经济效益,将员工收入与效益和职工贡献相挂钩,采取多种薪酬方式加大对高级管理人员和技术业务骨干的激励力度;建立符合发展战略目标的职业教育培训体制,积极为广大员工提供职业发展空间,在整体战略目标下实现员工的自我发展。

  (四)建立健全人力资源开发管理的保障机制。

  建立健全人力资源保障机制,一是要建立人力资源保障制度。

根据单位、部门的用人宗旨,对人才的就业、健康、充电、安居、子女就学等政策予以明确,制订出福利管理办法,从情感方面来吸引人才和留住人才,让员工能够安居乐业。

二是要制订人力资源规划。

根据岗位职务说明中对任职资格的要求和单位定岗定编的要求,将现有的人员与所设置的岗位一一对号入座,就很容易发现哪些岗位人员有富余,哪些岗位人员需要调整,哪些岗位的人员必须淘汰,哪些岗位人员需要补充,有哪些新岗位,在什么时候设立,在未来需要储备、调整及淘汰哪些人等等。

三是要做好培训及人才储备。

为了确保人才能与社会经济同步发展,同时也为了员工能适应单位更高岗位的要求,员工自身水平必须不断提升,因此,必须对员工的教育投资做出年度预算,再根据预算和员工的成长需求,按不同职位、不同部门、不同时间等因素制订出培训计划。

有针对性地给予员工进行现岗位和更高岗位的知识及技能教育,实施培训后,将员工的受训结果与薪资、晋升等挂钩等,人才培养储备的目的才能够达到。

四是制订薪资制度。

通过了解本地区同行业的基本工资水平,根据单位创利能力及分配原则,按照劳动法规和单位的定编要求,就可以编制单位薪资总预算及年度增长方案,再参照各岗位职责、工作性质、强度、难度、环境、重要性等因素,就可以划定各岗位的工资水平及增长比例,再将各岗位的总薪资分解为底薪、津贴及绩效奖励等项目,以保证工资具有公平合理性、上下浮动弹性及增长幅度空间。

五是要建立制约机制。

在建立薪资制度的同时,制订试用转正管理办法、单位新进人员和晋升人员的考核机制,制订流动管理办法,疏通内部人才流动的渠道,制订离职管理办法和合同管理办法等。

六是要实行干部轮调制度。

轮调制度的好处在于激活管理体制,导入竞争机制、防止思维固化、防止管理小圈子产生、培养综合性人才等。

七是要签订劳动工作协议。

所有的员工签订劳动工作协议书,单位和工作人员双方都有了保障,由此来构筑制约体系和诚信体系,既确保了单位在每个时期的用人可以预测和提前准备,又让工作人员能够对自己的职业生涯分步骤分阶段进行规划,以达到单位和员工双赢的结果。

以上七个方面是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工作内容,它们之间环环相扣,互为支撑、互为补充,充分了解和掌握这种关联性,就能够充分发挥体系的作用。

四、我国西部地区人力资源开发的意义

  

(一)人力资源开发是西部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条件

  人力资源是经济发展中的“第一性”资源;是创造利润的主要源动力,特别是在高新技术等行业,人力资源的创新能力是经济增长的内生变量。

人力资源开发就是要充分发挥人的聪明才智,为社会创造更大的价值和更多的财富,推动社会经济向前发展。

规模经济收益会随着人力资本的积累而递增,对人力资源进行投资不仅能使自身的收益递增,而且还可以使其它投入要素的收益递增,从而使经济增长得到强化。

所以,人力资源是一种具有收益递增特性的投入要素和增长因素;合理利用和开发西部地区的人力资源是推动西部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和基础前提条件。

  

(二)人力资源开发是西部地区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

  作为一种社会经济资源,人力资源与物质资源和信息资源相对应,构成人类社会的三大资源。

但是,人力资源与其它社会经济资源又不尽相同,它是指具有目的性、主观能动性和社会意识的人所拥有的创造性能力,是一种活的资源,是最积极、最活跃的生产要素。

因此,优化人力资源、建立健全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有利于协调西部地区与其它地区的关系,也有利于协调西部地区内部各区域之间的关系,求同存异,共同促进西部地区的社会可持续发展。

  (三)人力资源开发是西部地区发展知识经济的必要条件

  人力资源及人的创新能力是知识经济的依托,是知识经济时代的重要角色。

因此,在知识经济时代来临之际,重视和合理开发西部地区的人力资源,有利于促进西部地区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提高西部地区的人口素质并充分挖掘其潜力,使人尽其能、才尽其用,从而促进西部地区的快速发展。

  (四)人力资源开发是西部地区企业发展壮大的关键条件

  任何企业都拥有三种资源:

一是物质资源;二是财力资源;三是人力资源。

其中,物质资源和财力资源是企业的有形资产,具有有限性;而人力资源正好与之相反,是一种无形资产,具有相对无限性,是可再生的资源。

企业效益的高低取决于人力资源对非人力资源粘合的强度和效用。

企业只有提高人力资源的素质,对人力资源进行合理有效的管理,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这种粘合的强度和效用才会得以持续增强,企业的效益才能提高,企业才能长久不衰。

人的创造力是无限的,通过对人力资源的有效管理和开发可以极大提高企业的工作效率,从而促进企业的发展和壮大。

 五、我国西部地区人力资源开发的现状特征及问题

  

(一)人力资源数量较大,但质量偏低

  西部12个省、市、区的总人口约占全国人口的1/3,人口总量较大;但是其素质却较差,文盲、半文盲人口较多,就业人口的文化程度偏低,人口素质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西部地区15岁及15岁以上人口中,文盲、半文盲比重高达27.07%,高出全国平均水平11.29个百分点,高出东部地区13.66个百分点。

从西部地区教师队伍的学历程度来看,其小学教师学历达到中专或高中水平的比例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19%,高校教师达到大专以上学历和大学本科以上学历的比例也分别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84%和34%。

从全民文化程度来看,每万人中大学文化程度者,

  西藏为42人,贵州为39人,全国平均为55人;每万人中高中文化程度者西藏为121人,贵州为296人,全国平均为660人;每万名中初中文化者西藏为361人,贵州为1142人,全国平均为1780人;每万人中小学文化程度者西藏为1647人,贵州为2878人,全国平均为3540人。

另外,西部地区每万名劳动者中中专以上学历及以上职称人员仅92人,还不到东部地区的1/10。

  

(二)人力资源投资收益率较低

  西部地区人力资源的投资方向与经济需求发生偏差,致使人力资源素质不适应经济发展要求,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人力资源使用不当现象,“学非所用”、“用非所学”等现象普遍存在,难以发挥个人特长又造成了人力资源投资的浪费,难以产生经济和社会效益,不得不进行人力资源的第二次投资。

据调查,西部地区登记失业人口中的绝大多数是由于人力资源前期投资不当所造成的。

人力资源开发投资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偏差致使西部地区人力资源投资的收益率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较低的投资收益率又反过来影响了人力资源的投资。

  (三)劳动人口的赡养负担系数过高

  一般说来,一个地区劳动人口的数量越少、素质越低,人力资源中的劳动力资源越小,对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利影响就越大,劳动人口的平均赡养负担系数也就越高。

目前,西部地区平均100名劳动适龄人口负担50.85个非劳动人口,而全国平均水平为100名劳动适龄人口负担47.09个非劳动人口,西部地区劳动力的赡养负担明显高于全国。

而且,这种现象还有进一步加剧的趋势。

  (四)西部地区人力资源流失严重

  人才的流失将会严重影响与制约地区经济的发展。

西部地区部分省份拥有比较丰富的科技人才资源,但是,由于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相对低下,其对人口的吸引力也日益减弱,不光不能吸引外来人才,就能自己本身的科技人才也面临着外流的威胁。

西部地区考入东部相对发达城市地区高等院校的学生,毕业后大部分不愿意回去工作。

本地人才的流失,使西部地区人才出现不足,制约了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区域创新能力的提升,并将进一步阻碍人力资源的合理开发和优化配置。

  六、我国西部地区人力资源开发的障碍因素

  

(一)人力资源结构的非均衡性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不同时代对不同层次劳动力的需求会发生相应的变化,社会对具有较高水平和技能的高智能人才的需求也将越来越大。

一个国家和地区人力资源中的高智能人才与低智能人才应该保持一个合理的比例结构才能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才能有效地避免人力资源的浪费。

从目前我国西部地区的实际情况来看,其人力资源结构不合理性现象还相当突出,文盲半文盲人口较多,初、高中文化程度人口所占比率较低。

在就业人口中,接受过专业专门就业训练的人口所占比例仅为3.33%,低于全国平均水平(5.40%)约2个百分点;高智能、高科技人才所占比例则更低,严重阻碍了西部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

 

(二)人力资源配置制度的不合理性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力资源的配置同样应该通过市场配置功能加以实现。

然而,由于人力资源素质低下和体制的约束,我国西部地区的人力资源配置仍主要是通过政府行为来实现的,人力资源市场不健全、劳动力工资难以反映劳动力价值,不能起到价格信号的作用;社会保障体系滞后,失业保险社会化程度偏低,难以解决人力资源流动的后顾之忧。

另外,僵化的思维方式与思维模式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

改革开放以来,西部地区在人才的培养上非常重视,但人才管理机制不能适用形势的发展,没有做到优化配置,西部地区的科技人才在本区的人均占有量未必比内地少,问题是大批科技人员未能深入生产第一线,造成人才闲置和浪费。

因此,培养和引进人才固然重要,但体制问题的改革仍是关键。

(三)教育水平的相对落后性

  经济发展,人才是关键;而人才的培养离不开教育,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

西部地区相对落后的教育体制与教育方式严重阻碍了人才的培养。

(1)九年义务教育普及程度不高,而且质量较差,已成为落后地区日益落后的恶性循环的重要条件因素;

(2)贫困地区人口接受教育的意向差,教育能促进科技进步、提高劳动生产率、振兴地区经济的作用未得到充分认识;(3)人们对所受教育的程度的总的要求不高,成为许多中小学生中途退学的重要原因。

西部地区人口的受教育水平较低、文盲比重较大,导致人力资源质量偏低。

  七、我国西部地区人力资源开发的对策建议

 

(一)西部地区人力资源开发的基本原则

  西部地区在人力资源开发过程中,应坚持以下原则:

(1)“以人为本”的综合开发原则。

西部人力资源开发要坚持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要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工作的重心和最终目标,优先发展和保证有利于人口素质提高和社会福利改善的开发内容;

(2)“弱势人群”优先受益的原则。

为缩小不同人群之间的差距,人力资源开发要避免单纯地为富人“锦上添花”、使健康的人更健康,而应该向低收入的穷人“雪中送炭”,积极发展有利于低收入人群的教育和培训项目,优先为其提供最基本的医疗卫生服务和医疗保障;(3)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开发西部人力资源时要协调好经济系统、社会系统、自然资源和生态系统间的关系。

  

(二)充分认识教育的重要性,加大对教育的投入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也是教育大发展的时代。

教育与社会将更加紧密结合,教育将更加注重质量和人才素质,为此,对新世纪教育的使命和作用,必须站在未来发展的新战略的高度上进行重新评估。

我国西部地区教育发展滞缓,固然有其体制和机制等方面的原因,但长期以来投入不足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因此在加大教育投资的同时,还必须改变办学模式,发展多元化教育模式,形成国家、集体和个人共同参与教育投资、共同负担教育经费,共同分享教育投资利益的多主体、多层次的教育投资格局,特别要大力发展普通教育、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

在具体操作中,首先应大力发展初等教育,打好坚实的基础;其次,要使高中教育、职业技术教育和脱盲及技术教育、岗位培训教育等并进发展,成为地区教育的先导;三是要稳步发展适合当地特点的普通成人教育;四是应高度重视西部民族地区的民族教育。

同时,充分利用发达地区和国家提供的资源,提高师资队伍素质,搞好师资队伍建设。

总之,在开发人力资源过程中,必须转变那种阻碍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发展的教育观念,打破“象牙塔”式的教育模式,使教育同经济、科技、社会实践有机结合起来。

  (三)建立人力资源市场与合理的人力资源配置制度

  西部地区的人力资源市场尚处于萌芽阶段,人力资源市场和人才市场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

今后,为加快西部人力资源开发步伐,必须完善西部市场运行机制、市场服务体系、社会保障体系和政府的宏观调控体系,明确人力资源市场的供求主体,建立公平合理的劳动力价格机制,建立人力资源市场的服务体系,建立政府对人力资源的宏观调控体系,加快人力资源市场的组织规范和立法工作,保证人力资源市场的有序运行。

西部地区应从新的视角审视西部大开发中的人力资源配置问题,逐渐转变观念,解放思想,打破“铁饭碗”,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质,树立新的发展观,新的思维模式,促进人力资源的合理流动与配置。

 (四)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

  西部地区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以来,其人口数量的过度增长虽有好转,但从全国水平来看,仍属增长较快的地区,西藏、青海、贵州、宁夏、新疆、云南的人口出生率分别高出全国平均水平7.33、5.58、2.33、3.09、4.25个百分点。

西部地区的计划生育工作虽然面临着严峻的形势,但通过实施计划生育政策进一步降低人口增长率的潜力相当巨大,因此,必须鼓励西部地区尤其是西部民族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