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哲学知识点总结71.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3751885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32.0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政治哲学知识点总结7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高中政治哲学知识点总结7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高中政治哲学知识点总结7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高中政治哲学知识点总结7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高中政治哲学知识点总结7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高中政治哲学知识点总结71.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5页
高中政治哲学知识点总结71.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5页
高中政治哲学知识点总结71.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5页
高中政治哲学知识点总结71.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5页
高中政治哲学知识点总结71.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5页
高中政治哲学知识点总结71.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5页
高中政治哲学知识点总结71.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5页
高中政治哲学知识点总结71.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5页
高中政治哲学知识点总结71.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5页
高中政治哲学知识点总结71.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5页
高中政治哲学知识点总结71.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5页
高中政治哲学知识点总结71.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5页
高中政治哲学知识点总结71.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5页
高中政治哲学知识点总结71.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5页
高中政治哲学知识点总结71.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5页
亲,该文档总共2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政治哲学知识点总结71.docx

《高中政治哲学知识点总结7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政治哲学知识点总结71.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中政治哲学知识点总结71.docx

高中政治哲学知识点总结71

一、唯物论(辩证唯物论)

1、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

【原理】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整个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

【方法论】要求我们看问题办事情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反对从主观出发,反对“上帝创世说”。

2、物质决定意识

【原理】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

【方法论】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反对从主观出发。

3、意识对物质有反作用

【原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有能动反作用。

正确的意识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方法论】重视意识的作用,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4、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原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具有能动性。

意识不仅能正确反映客观事物且对物质有反作用,正确的意识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则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方法论】正确处理主客观关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充分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

5、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

【原理】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物质世界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客观的。

又是可以认识和利用的。

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离不开发挥主观能动性;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

【方法论】这就要求我们既要尊重规律,又要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

坚持解放思想,实事,做到主观和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二、辩证法(唯物辩证法)

1、事物是普遍联系

【原理】唯物辩证法认为:

事物部诸要素和事物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叫做联系。

整个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世界上根本没有不依赖于周围其他事物而孤立存在的事物,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多样的。

【方法论】坚持用联系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对事物的联系进行具体分析,反对形而上学孤立地、片面地看问题。

2、整体和部分关系

【原理】唯物辩证法认为:

一切事物都是由各个部分构成的有机联系的统一整体。

全局高于局部、统帅局部。

整体离不开部分,部分离不开整体:

整体与部分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在一定的条件下,关键性的部分对整个事物的发展起决定性的作用。

【方法论】办事情从整体着眼,寻求最优目标;搞好局部使整体功能得到最大的发挥。

3、事物是发展变化

【原理】唯物辩证法认为:

世界上没有一成不变的事物,物质世界就是一个永恒变化发展着的世界。

发展实质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

【方法论】坚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反对形而上学静止的观点。

(如何坚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4、量变和质变辩证关系(事物发展的状态原理)

【原理】唯物辩证法认为:

世界上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事物不断地经过“量变——质变——新的量变——新的质变”两种状态的循环往复,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永不停息地向前发展。

【方法论】要重视量的积累,坚持适度原则,不失时机地促成飞跃。

5、外因辩证关系(事物发展原因的原理、矛盾是事物发展动力的原理)

【原理】唯物辩证法认为:

事物的发展是因和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事物的部矛盾即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本原因;事物的外部矛盾即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因起作用。

【方法论】在观察事物、分析问题时,既要看到因,又要看到外因,坚持外因相结合的观点。

6、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事物发展途径的原理)

【原理】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而发展的道路则是迂回曲折的。

优秀作品事物的发展都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在前进中有曲折,在曲折中向前进,是一切事物发展的途径。

【方法论】支持新事物,培养创新精神;准备走曲折的道路。

7、矛盾的原理

【原理】唯物辩证法认为:

事物自身包含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叫矛盾。

矛盾的存在是普遍的,又是客观的。

【方法论】要正确对待矛盾,对优秀作品事物在优秀作品进修,都要实事地承认矛盾,揭露矛盾,分析矛盾,从矛盾的两方面看问题,坚持两分法,防止片面性。

8、矛盾特殊性原理

【原理】矛盾的特殊性,是指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个侧面各有其特点,它是世界上诸种事物所以千差万别的在原因。

【方法论】想问题、办事情必须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反对“一刀切”,反对一种方法认识和解决不同的矛盾。

9、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的原理

【原理】世界上优秀作品事物不但包含了矛盾的特殊性,而且包含了矛盾的普遍性。

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二者相互联结,不可分割。

两者在不同的条件下又可以相互转化。

【方法论】坚持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统一,既要从特殊性中概括出普遍性,又要在普遍性的指导下去研究特殊性,也就是要遵循从特殊到普遍,再由普遍到特殊的认识秩序和工作方法。

10、主次矛盾原理

【原理】唯物辩证法认为:

在复杂的事物发展过程中包含着许多矛盾,其中必有一种矛盾规定或影响着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过程起决定作用,我们称此为主要矛盾;其他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的发展进程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叫次要矛盾。

【方法论】在观察和处理复杂问题时,集中力量抓主要矛盾,同时也不能忽视次要矛盾。

既要抓住重点,又要照顾一般。

11、矛盾主次方面原理

【原理】唯物辩证法认为:

在矛盾双方中处于支配地位起着主导作用的一方,叫矛盾的主要方面;处于被支配地位,不起主导作用的一方,叫矛盾的姿方面。

事物的性质主要地是由取得支票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所规定。

【方法论】看问题既要全面又要善于分清主流和支流,弄清事物的性质。

12、两点论和重点论统一的原理

【原理】唯物辩证法认为:

两点论就是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又要看到次要矛盾;在认识某一种矛盾时,既要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又要看到矛盾的次要方面。

重点论是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要着重把握它的主要矛盾;在认识某一种矛盾时,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

【方法论】把两点论和重点论统一起来,看问题、办事情,既要全面,又要善于抓住重点和主流,反对一点论和均衡论。

三、认识论

1、实践和认识(理论)的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人的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性活动。

实践决定认识(理论),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目的,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理论对实践有反作用,科学理论对实践有指导作用。

【方法论】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重视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

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反对教条主义,反对思想僵化。

2、实践对认识(理论)的决定作用原理

【原理】实践是人们发行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认识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目的,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方法论】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

3、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原理

【原理】人们在实践中要实现预想的目的,必须使自己的认识符合客观实际,即符合客观外界的规律性,否则就会失败。

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具有把主客观联贯起来的特性,一种认识正确与否,只能由实践来检验。

【方法论】反对用实践以外的任何东西作为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标准。

4、认识辩证发展过程原理

【原理】辩证唯物主义认为:

在实践的基础上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是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从认识到实践是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

从深度上说,认识需要不断深化;从广度上说,认识应当不断扩展;从进程上说,认识必须向前推移。

【方法论】反对思想僵化、认识固定化的观点,反对一切停止、悲观、无所作为的观点。

四、人生观

1、个人活动与社会发展的原理

【原理】个人活动是社会总活动的一部分,对社会发展具有一定作用。

当个人活动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时,对社会发燕尾服起促进或失去作用;反之,起阻碍或破坏作用。

社会条件和社会规律又制约着个人的活动。

【方法论】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为社会发展作出贡献。

反对脱离社会需要的自我设计,也反对否定个人活动的作用。

2、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

科学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巨大的促进作用,反之起阻碍作用。

【方法论】一切从实际出发,重视科学社会意识的促进作用。

3、人生价值首先在于对社会贡献的原理

【原理】人生价值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二是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

人生的价值首先在于对社会的贡献,它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人生价值的基本标志,是先进人物的主要特色。

【方法论】发挥主观能动性,充分利用客观条件,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发扬顽强拼博的精神,立足本职,作出更大的贡献。

生活智慧与哲学精神

  1、哲学与我们的生活的关系

  

(1)哲学的智慧不是从人们的主观情绪中凭空产生的,而是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的活动中,在处理人与外部世界关系的实践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

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

  

(2)哲学具有的作用。

  ①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

  ②从哲学的本义:

爱智慧或追求智慧。

哲学就是一门给人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

  ③真正的哲学可以使我们正确地看待自然、社会和人生地变化与发展,用睿智的眼光看待生活和实践,正确对待社会进步与个人发展,正确对待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的关系,正确对待进与退、得与失、名与利,从而为生活和实践提供积极有益的指导。

  ④从哲学的任务上看,哲学能在人类生活的路途上点起前行的明灯,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2、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

  

(1)区别:

  ①含义不同:

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哲学就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

  ②世界观人人都有,而哲学只有经过系统学习的人才能掌握。

  ③一般人的世界观往往是自发的、零散的、缺乏理论论证的,而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有一套理论体系。

  

(2)联系:

  哲学以世界观为容和基础,没有世界观就没有哲学,世界观以哲学为最高表现,二者不能截然分开。

  整个世界包括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客观世界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主观世界指人的意识领域。

  3、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关系

  

(1)区别:

含义不同。

世界观是指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人们用这种观点作指导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就成为方法论。

方法论是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根本原则和根本观点。

  

(2)联系:

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

不存在脱离世界观的方法论,也不存在脱离方法论的世界观。

  4、世界观与方法论和哲学的关系

  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我们可以说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又是关于方法论的学问。

  5、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1)区别:

  ①哲学是人类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的各种知识进行概括、总结和反思的一门学问。

具体科学揭示

 

的是自然、社会和思维某一具体领域的规律和奥秘,哲学则对个别的规律和特性进行新的概括和升华,从中抽象出最一般的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

 ②哲学与具体科学是一般和个别、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2)联系:

  ①哲学是对具体科学的概括和总结。

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

那种把哲学看作“科学之科学”,认为哲学可以取代具体科学的看法是错误的。

  ②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任何轻视哲学,否认哲学对具

  体科学的指导作用的看法,都是错误、有害的。

  6、关于哲学的表述

  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学问)

  哲学是哲学家依据一定的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把不自觉的、不系统的世界观加以系统化和理论化而形成的思想体系。

  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7、哲学的基本问题: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或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

  8、哲学的基本派别: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9、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分歧:

是物质和意识谁是本原的问题。

  10、唯物主义的根本观点:

物质是本原,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

  质的反映。

唯心主义的根本观点:

意识是本原,物质依赖意识,不是物质决定意识,而是意识决定物质。

  11、唯物主义的基本形态

  

(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基本观点:

认为金、木、水、火、土等是世界的本原。

  进步性:

否认世界是神创造的,认为世界是物质的,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根本方向,本质上是正确的。

  局限性:

A一种可贵的猜测,没有科学依据。

B它把物质归结为具体的物质形态,复杂问题,简单化。

  

(2)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基本观点:

认为原子是世界的本原,原子的属性就是物质的属性。

  进步性:

丰富和发展了唯物主义。

  局限性:

仍然把物质的具体形态等同于物质。

具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

  (3)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进步性:

正确地揭示了物质世界的基本规律,反映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要求,反映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它是现**的思想智慧,是无产阶级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伟大思想武器。

 12、唯心主义的基本状态

  唯心主义把世界的本原看成意识,但由于对意识的不同理解,形成两种基本的形态。

  

(1)主观唯心主义

  基本观点:

把人的主观精神(如人的目的、意志、感觉、经验、心灵等)当作世界的本原。

  

 

(2)客观唯心主义

  基本观点:

把客观精神(上帝、历年、绝对精神等)看作世界的本原。

  13、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根本分歧:

物质和意识谁是第一性的,谁是世界的本原

  14、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1)它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活动中首先遇到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

  

(2)它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必须回答的问题,它贯穿于一切哲学的始终。

  (3)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决定着哲学的基本性质和方向,决定着对其他哲学问题的回答。

  15、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论成果:

思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思想:

  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和中国革命、建设实践相结合的产物。

  是被实践证明了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

  活的灵魂:

实事、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精髓:

实事。

  理论:

  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又一产物,是对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它比较系统地回答了在落后的中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

  主题: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和理论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科学体系,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最新理论成果。

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

深化了党对的认识。

  本质:

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地位:

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

16、世界的物质性

(1)自然界的物质性

  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所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都有自己的起源和发展史,他们都是统一的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2)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①从产生来看:

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劳动创造人和人类社会。

  在从猿到人的演化过程中,劳动起了决定性作用。

劳动创造了人的生理结构,形成手脚分工。

劳动使猿脑变**脑,形成了语言和意识;劳动使人结成了社会联系,形成了社会关系。

因此,劳动创造了人和人类社会,没有劳动就没有人,就没有人类社会。

 ②存在:

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

构成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是地理环境、人口因素、生产方式。

这三者都是客观的物质的要素。

这些要素的客观性,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③从发展上看,人类社会有其客观规律(放在第十一课讲解)。

 (3)人的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它是在劳动中伴随着人和人类社会一起产生的(放在第五课讲解)

 

 

①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②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1、哲学的物质概念

  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存在

  注意三点: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具有可知性。

  ①自然界是物质的,自然界的事物是按照自身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都有自己的起源和发展史,他们都是统一的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②人类社会是物质的。

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发展及其构成要素均具有客观的物质性。

  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结果,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人的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

  所以,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物质性

  2、哲学的运动概念: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①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主体,载体)

  ②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关系

  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

  静止是一种不显著的运动,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3、物质运动的规律

  ①规律的概念:

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②规律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和方法论

  原理

  A规律客观性原理:

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普遍的,人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

  B规律普遍性原理:

规律是普遍的。

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

  方法论:

  A规律客观性普遍性原理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要按照客观规律办事。

违背规律会受到规律的惩罚

  B规律是可以认识和利用的。

人在规律面前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

  4、物质决定意识

  ①从起源看,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②从生理基础看,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③从容看,.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意识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

  5、意识的能动作用

  ①意识能动性的特点:

  A、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B、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

  ②意识能动性的表现

  A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

  人不仅能认识事物外部现象,还能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人不仅能认识现在,还能追溯过去,预测未来

  B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

  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

  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6、客观规律与意识的能动作用

  ①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

  A做事情要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经过调查研究,找出事物本身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以此作为我们行动的依据。

  B尊重客观规律,实事,并不是否认发挥主观能动作用。

它要求我们要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C要把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的统一。

  ②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

  A为什么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

  B如何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

  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做到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求真务实

  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要统一。

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的统一。

  7、实践

  ①实践的概念

  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一切物质性活动

  注意:

实践是以人为主体(人类所特有)、以客观事物位对象的物质性活动.

  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

  ②实践的特点

  A、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活动

  B、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

  C、实践是社会性历史性的活动

  8、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是适应实践的需要而产生的,认识是在变革对象的实践中而产生的

  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人类的认识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总是由浅入深、由片面到全面、由低级到高级地发展着

  A人们在实践中不断遇到新问题、产生新的要求,推动着人们去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

  B实践的发展提供了新的认识工具和技术手段,从而推动认识的发展

  C实践锻炼和提高人的认识能力,从而推动认识的不断深化。

 

 

③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的唯一标准

  A认识本身无法成为判断标准

  B客观事物本身无法回答认识是否正确反映了它

  C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和对照的东西(实践)才能检验

  ④实践是认识的根本目的。

  改造世界是认识世界的目的和归宿。

脱离实践,认识就失去了意义。

  9、真理

  ①真理的客观性

  A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B真理最基本属性是客观性

  真理形式是主观的,容上是客观的,客观性是真理的基本属性。

因为:

  第一,真理的容来自于物质世界的客观事物及规律,

  真理的容不依赖于人和人类的主观意志;

  第二,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社会实践。

  C真理只有一个,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由于人们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不同,对事物的认识不同;每个人的知识构成、认识能力和认识水平不同,对同一事物的认识不同,但其中只有一种认识是正确的,即只有一个真理。

  ②真理的具体性

  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如果离开了这一特定的过程条件,真理就会变成谬误。

  ③真理的条件性

  任何真理都有自己的适用围和条件,任何真理如果超出了自己的适用围和条件,真理就会变成谬误。

  ④真理和谬误:

真理和谬误往往是相伴而行的。

  A如果我们不顾过程的推移,不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而丰富、发展和完善真理,只使照搬过去的认识,或者超越历史条件,把适用于一定条件下的科学认识不切实际地运用于另一条件之中,真理就会变成谬误。

  B在人们探索真理的过程中,错误是难免的。

犯错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能正确对待错误。

  10、认识过程

  ①认识具有反复性

  原因:

认识的主体受各种条件制约,认识的客体是复杂变化的

  ②认识具有无限性

  原因:

  A认识的对象是变化的

  B人是**延续的

  C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

  

 

追求真理是一个无止境的过程,我们必须在实践中认识和发展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

  1、唯物辩证法

  

(1)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

  

(2)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矛盾的观点

  2、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

  

(1)联系的普遍性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联系。

每一事物部各部分、各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没有一个事物是孤立存在的。

  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有必然联系吗?

  要准确地理解和掌握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点,必须弄清以下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