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初中研究报告.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3758357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2.6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农村初中研究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农村初中研究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农村初中研究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农村初中研究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农村初中研究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农村初中研究报告.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9页
农村初中研究报告.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9页
农村初中研究报告.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9页
农村初中研究报告.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农村初中研究报告.docx

《农村初中研究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农村初中研究报告.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农村初中研究报告.docx

农村初中研究报告

农村初中‘留守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策略研究的

研究报告

雁江区回龙乡鲁家初级中学课题组

内容摘要:

课题组针对学校无人监护以及单亲家庭的留守学生,由于爷爷、奶奶及指定监护人的教育不当,导致留守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从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两方面入手,通过三年的研究,留守学生的心理问题得到了正确的引导,形成了良好心理素质,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探索出了农村初中‘留守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教育方法。

课题研究成果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

关键词:

农村初中留守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成果效果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一)社会背景

提高全民族的整体素质,培养大批高素质,高创造力和个性健康发展的人才,是素质教育的根本任务。

人的整体素质是由生理、心理和社会文化素质有机组合而成的。

三类素质的性质、地位、和作用是不同的,三者缺一不可。

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发展,在物质文明快速发展的同时,产生了许多问题。

人们更多地依赖学校教育来解决这些社会问题,而学校教育的改革和发展,远远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不能满足社会公众日益增高的期望。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乡间人口流动的限制被打破,特别是在《中共中央关于促进农民增收若干问题的意见》等一系列政策的推动下,农村剩余劳动力大规模向城市转移。

每年春节一过,大批农民背着铺盖,离开家乡,致使农村家庭“老、弱、病、残、妇、幼”留守现象日益严重,出现了“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的社会群体。

目前,这个群体还在逐年壮大,据重庆市市委文件(渝委发[2004]7号)提供的数据推算,到今年为止,全市农村“留守儿童”将增加到150万。

因此这些正值生理发育、人生观、价值观初步形成时期的孩子们,由于缺少亲情关爱,心理上极易出现偏差。

在这些留守儿童中出现了许多厌学、离家出走、性格变态、道德水平低下等问题。

在学校,“留守学生”几乎等同于了“问题学生”,甚至引发了严重的社会问题。

“留守儿童”已成为我国农民的心头之痛,成为我们的民族之痛,社会之痛,成为农村学校教育的一大顽疾,引起了社会各界及学校的高度重视。

“留守儿童”现象成了一个非常现实的社会话题,“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也正是摆在广大教育工作者面前又急需解决的问题。

由此看来,对留守学生实行心理健康教育,采取切实措施来预防、干预、矫正他们的心理问题极其引发的行为和社会问题,显得尤为迫切。

(二)学校背景

我校地处偏远农村,现有6个教学班,324名学生。

学生家庭贫困,家长外出务工已经成为他们求生存图温饱、求致富图发展的一条重要途径,也成为他们供子女上学的重要经济来源。

经调查显示,其中父母长期外出打工、经商的留守学生290人,占在校学生数的70%。

通过我们的调查分析,这些“留守学生”在交往能力方面优于同龄人,有较强的生活自理能力和独立生活的能力。

但由于缺乏家庭教育,他们在诸多方面均存在问题,主要表现在:

①爷爷奶奶所教育不当,使儿童心理有畸形发展

一般爷爷奶奶的文化教育程度不高,大都在小学文化,有的甚至没有上过小学。

“留守学生”在上小学时,爷爷奶奶正是五十多岁,这时他们的劳动力很好,不但可以照顾学生,还能种上很多别人不做的庄稼(指全家出走或家里只有年岁大的老人和小孩的没有能力种的田地),家庭的经济条件相对来说是较好的,对这些“留守学生”的成长,他们上小学时的物质需求也容易办到,学生上小学的零花钱也给得充足,条件差一点的也会尽力办到,长期以来养成学生读小学时会用钱,不节约的习惯。

得到爷爷和奶奶的宠爱的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在这群学生上得不到培养,好胜、不尊敬老人的心理便由然而生,有的爷爷奶奶还很少让这些学生去地里劳动,因为他们的父母亲在外打工找钱,会时常寄回钱来孝敬老人和对学生的养护。

他们的父母在外打工找钱时,也看到了这改革开放时代社会的飞速发展,认识到了知识的重要性,要求父母要照顾好学生上学。

学生身体的需要容易得到满足,可学生的心理需要是无法办到的,祖孙关系必然代替不了父母关系,思想上的勾通,心灵的相融,始终达不到父母关系,有的爷爷奶奶,在对待学生的教育问题上也存在后顾之忧,使得学生的心理发展得不到正确的疏导,学生的内心世界找不到倾诉的地方,学校的教育也弥补不了学生的心灵需要,造成了一些儿童的心理畸形发展。

②亲情缺失,孩子心理健康失衡。

由于父母常年在外,对学生缺少关爱,家庭教育以隔代教育和寄养教育为主,遇到心理问题得不到正常疏导,极大地影响了其身心健康,形成人格扭曲的隐患,致使大多数“留守学生”软弱无助,自卑封闭、寂寞空虚、逆反心理严重,情绪异常,难于沟通,对老师同学甚至亲人产生了隔膜感。

③心理蔬导不能跟上,社会不良行为对身心发展的影响

“留守学生”进入初中阶段,即中学生时代时,这时的爷爷和奶奶的年岁大了,有的还出现了病况,照料的能力相对来说跟不上,这时学生正是13至15岁的学生,心理发展处于不稳定阶段,是他们生理和心理发展的第一个高峰时期,在这个阶段中学生的自主意识和独立性逐渐增强,开始对周围的人和事物做出初步的分析和判断,这个阶段的学生往往由于发生在他们身边的一些小事去评判公与不公,有时会不服气而酿成打架甚至于发展到成打群架的危险,但他们又具有儿童的特点,具有依赖性的特点,更需要父母给予心理上的关心和爱护,需要亲情的相融和对这些学生的心理疏导以及心灵的沟通。

在这个阶段,社会的不良行为:

如打牌、玩游戏机进行赌博等,他们也会去做出分析和评理,有的认为嬴了钱就可买吃买喝有啥不好,于是去学;看到了社会上游手好闲的人耍得好,他们也去学;有的被别人敲诈后也学着去诈骗别人。

受这些社会不良行为影响的学生若没有家庭父母和学校的其抓共管,不及时地对学生教育和心理疏导都会使他们染上社会的不良行为,从而走上犯罪的道路。

“留守学生”是当今社会产生的一个新的学生群体,他们的家长不在身边,缺乏父母之爱,心理发展处于不稳定阶段,往往受某种因素的影响后,会产生不良情绪。

这不良情绪积累后会转化成一种心理能量,这种心理能量宣泻不当就会导致错误行为发生,因此对“留守学生”的帮助和关心是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应尽的责任。

为了全面掌握我校“留守学生”的心理现状,找准他们心理上存在的问题,为这一教育寻求策略措施,我们学校确定农村初中‘留守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策略研究的课题。

二、课题的概念界定

从研究范围来看,课题研究留守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式,以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为主,兼顾家庭心理教育和社会心理教育。

“留守学生”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长期外出,学生留在户籍所在地不能和父母双方或一方共同生活在一起,由父母一方或者以外的其他人进行抚养和教育的学生。

“心理健康教育”依据教育部和总课题的说法,将心理指导、训练、咨询等全部纳入心理健康教育的范畴,“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从广义角度看,是指以“提高全体学生心理素质,充分开发他们潜能,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为目的的各种教育活动的总称。

本课题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取其狭义,指以初中生的心理为指向,以学生主体参与和强烈心理体验为目的的教育活动。

以生动活泼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设计为研究重点,是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所谓心理健康,目前学术界没有完全统一的标准,但取得共识的有以下几方面:

乐观、开朗,心情愉快,活泼热情,善于调控情绪,有积极的进取精神,有较强的适应周围环境包括学校、家庭、社会等环境的能力;乐于交往,待人以诚,人际关系和谐;正确了解、认识自己,能充分估价自己的优缺点以及能力、性格、兴趣、爱好,能把握机遇,实现自我价值;人格健全,性格稳定,自尊、自爱、自强、自制,既不狂妄自傲,也不妄自菲薄,在行为上能独立自主,不盲从,不轻信,能明辨是非,禁得住诱惑;具有良好的行为方式习惯,即一个人的行为方式与其年龄特征、社会角色和外界刺激强度相协调。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

总体目标:

优化教育环境,整合教育资源,开辟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新途径。

1、通过研究,纠正、排除、防止我校“留守学生”出现心理、行为的偏差。

2、通过研究,深入了解我校“留守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现状,建立一个系统的适合农村初中学校“留守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教育的活动方案。

3.通过研究,帮助留守学生提高心理素质,健全人格,提高学生整体心理健康水平。

4、通过研究,提高教师的素质,建设一支高素质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培养骨干教师。

四、课题研究的成果

1、增强了留守儿童团结合作的精神和勇于发表自己观点的勇气,学生的分析与表达能力得到锻炼。

他们也更加理解父母的艰辛,感恩父母自己的巨大付出,并且学会关心身边的人,与人和睦相处,从而增强家庭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学习的自觉性也提高了。

2、形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对自己的学习成绩有清醒的认识,能够自我约束,合理安排时间,以达到较高的学习效果。

3、家长转变了思想观念和教育方式、重视家庭教育,提高教育和监护孩子的水平。

4、教师的科研能力大幅提高,撰写的论文频频获奖。

5、在教学方式的探索方面积累了较丰富的经验,一些新的课型日渐成熟。

6、建立和完善了留守儿童的档案。

我们每一位教师把所观察到的留守儿童在学习进步、心理变化、体能发展、思想演变等多个方面的信息都记录在案,力求让外出务工父母更好的了解自己的留守孩子。

能够安心在外工作。

四、课题研究的效果

课题研究实施以来,我校的面貌焕然一新,校风、学风建设有了长足的进步。

具体来说:

(一)解决了学生学习上的问题,使学生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

1、课题研究前,我校留守学生厌学情况是学习活动中比较突出的问题,他们不愿意学习,学习成绩差,留守学生中不仅是学习成绩差的同学不愿意学习,一些成绩较好的同学亦出现厌学情绪。

课题开展的各种活动,使这部分留守学生树立正确的观念,体验到了学习的快乐,思想道德素质得到了充分的提高。

如:

2009级2班的谢雨同学,他在班上是出了名的“小魔王”,上课不听课与老师对着干,认为学习没意思,读书干什么,来学校就是来玩的,图人长大的。

班主任王老师知道情况后,开展了一次“谈理想”的班会活动,让同学都说说自己的理想,并为之而如何奋斗。

谢雨同学深受教育,认真思考了自己的理想并决心为了理想而努力学习。

2、克服了留守学生考试焦虑,特别是遇到较为重要的考试时的焦虑。

留守学生大多有着一种强烈的自尊或自卑心理,他们由于缺少关爱,部分学生就希望用成绩来得到老师和同学的尊敬和关爱,所以害怕考试考差,因而出现考试焦虑。

针对这种情况各班采取各种形式的活动,如:

班会“天生我材必有用”,辨论赛“能力与分数谁更重要”等。

使学生克服了考试焦虑的心理。

(二)解决了留守学生人际关系问题

1.留守学生与教师的关系问题。

课题开展前由于教师对学生的不理解、不信任而使学生产生的对抗心理,以及教师的认知偏差等情况给学生造成的压仰心理,攻击行为等问题比较多。

课题的开展,让老师与留守学生结对子,与学生多接触,多关心他们,这样加深了教师与学生相互认识、理解、体谅,解决了心理障碍,使师生关系更加的密切。

如:

2010级2班的王小明,他是班级中出了名的“捣蛋王”,每节课他都会出各种不同问题,几乎每节课老师都要点他的名,语文老师黄老师知道后,对他进行了了解,发现他父母离异,现和爷爷奶奶住一起,爷爷奶奶很少管他,爸爸妈妈就更不用说了,他需要关心,需要有人关注他,因而上课故意引起老师和同学的注意。

针对这种情况,黄老师与其他老师及同学们商量在生活上、学习上多关心他,并多次与他谈心,使他成了班级中表现、学习同时进步最快的学生。

2.同学间的关系问题。

中学生除希望得到老师的理解与支持外,也希望在班级、同学间有被接纳的归属感,寻求同学、朋友的理解与信任。

课题开展的各种校会和班会活动,加强同学间的相互了解,增进他们友谊,使他们更团结,提高了班级集的凝聚力。

3.与父母的关系问题。

课题中各类与家长互动的环节,让留守学生感受到了父母的爱,使他们的心理得到了健康向上的发展。

如:

2011级1班的袁中琴同学,她尊敬老师,团结同学,乐于助人,是老师眼中的乖学生,是班集体的好干部,是同学们的好朋友。

但她却“恨”她的父母,她父母在外打工,几年都不回家,所以她认为他们不关心她,抛弃了她,不管她。

针对这种情况,课题组首先让她与父母写信诉说心事,与父母沟通,接着让她与父母通电话,互表关爱之情,最后让她们见面,逐步增进他们的了解和理解,从而让她体会到父母的爱,扫除心中的阴影,达到心理的健康平衡发展。

(三)解决了留守学生青春期的心理困扰

1.封闭心理是青春期心理的一个普遍存在而又特殊的标志。

课题组组织学校教师针对学生青春期这一特殊时期,对学生进行友谊情感的正确引导,开展青春期专题知识讲座,让他们对青春期的生理变化不会产生恐慌心理,同时对生理变化引起的情感上的激荡,进行正确的认识,使同学间的友谊朝着正确健康的方向发展。

2.较好的预防和制止了早恋。

中学生一般尚未成年,我们把中学生这种未成人时的恋爱称为早恋。

中学时代,正值青春发育期,而这一时期最突出的矛盾之一是性发育迅速成熟与性心理相对幼稚的矛盾,课题组生理卫生知识的讲解和青春期心理变化知识的讲解对预防和制止这一问题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四)提高了挫折适应能力

中学生的挫折是多方面的,有学习方面的、人际关系方面的、兴趣和愿望方面的以及自我尊重方面的。

其原因有客观因素、社会环境因素以及个人主观因素。

课题组针对各种现象可能造成的心理,进行了专门的分析研究并对学生进行了教育,提高了他们的挫折适应能力。

(五)转变了教育观念,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1、推进了学校科研工作,提高了教师的教科研素养。

申报课题前,我们教研工作一片苍白。

申报该课题后,使教师的教育科研素质和业务能力明显提高。

现在我们教师读书成风,每年发表论文和论文参赛获奖达十几篇。

2、培养锻炼出了一支业务精湛、乐于奉献的教师队伍。

课题实验造就了一支具有政治素质硬、教学业务能力强、无私奉献、业务精湛、学识广博、积极探索、勇于创新的适应新世纪需要的教师队伍,使鲁中教师成为了全区教育改革的主力军、教育科研的生力军、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先行军、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尖兵。

五、需要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本课题虽然按计划基本上完成了预定的研究任务,但还有一些问题需要深入再研究、探索,其中突出的问题主要是:

1、因为学校地处农村,家长的教育思想与理念比较落后,整体素质不够高,单亲家庭比例上升,学生思想浮动大,行动怪异,性格古怪,厌学情绪增多,如何确保家校合作,共同培养留守学生健康的心理,还必须探索更加行之有效的途径。

2、在学科教学中进行留守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策略研究,边实践边思考边总结,主要在研究策略方面努力,以提高研究效率。

今后课题还应在深化的过程中进一步完善、丰富,更要重视学生心理品质的培养,使学生成为“理想远大,不怕挫折,敢于迎接挑战的成功者”。

3、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教师综合素质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课题深入实施,需要全体教师有长期培养计划,对心理健康教育有一个清晰认识与把握,否则培养留守学生健康的心理就无法落实。

另外,如何将学校、家庭、社会三者协调一致,形成合力,是今后研究的主要方向和内容。

尽管在课题研究时遇到一定的困难和问题,但毕竟迈出了可喜的一步,通过这三年的课题研究,我们取得了一些成果,积累了一些经验。

我们知道,农村留守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策略研究“任重而道远”,但我们深信只要一如既往,努力付出,成功将永远属于我们。

参考文献:

1、《素质教育的课程与教学改革》顾明远主编中国和平出版社1996

2、《好习惯好人生》杜静裴主编海潮出版社2007

3、《班主任工作培训读本》麦志强、潘海燕主编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7

4、《教师角色转变细节》缪水绢主编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5、网络资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