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达标练基础 23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3758827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12.2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课堂达标练基础 23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课堂达标练基础 23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课堂达标练基础 23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课堂达标练基础 23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课堂达标练基础 23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课堂达标练基础 23Word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课堂达标练基础 23Word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课堂达标练基础 23Word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课堂达标练基础 23Word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课堂达标练基础 23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课堂达标练基础 23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课堂达标练基础 23Word文档格式.docx

《课堂达标练基础 23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课堂达标练基础 23Word文档格式.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课堂达标练基础 23Word文档格式.docx

氯酸钾晶体和二氧化锰粉末制取氧气需要加热,属于固体加热型,故选发生装置①;

氧气的密度比空气大且不易溶于水,所以可用向上排空气法或排水法收集,收集装置为③或⑤。

3.(双选)实验室制取氧气,既可采用分解过氧化氢的方法,也可采用分解氯酸钾的方法。

这两种方法的共同点是(  )

A.反应都不需要加热

B.所需仪器相同

C.均可用二氧化锰作催化剂

D.都属于分解反应

【解析】选C、D。

氯酸钾需要进行加热才能分解,过氧化氢可以在常温下分解而不需加热,故A错误;

过氧化氢在常温下就可以分解,不需要加热也就不需要使用酒精灯,而分解氯酸钾时需要使用酒精灯进行加热,故B错误;

采用MnO2均可改变其反应速率,二氧化锰可催化过氧化氢和氯酸钾的分解,加快分解速率,故C正确;

过氧化氢与氯酸钾制取氧气的反应,反应物都是一种,生成物都是两种,都属于分解反应,故D正确。

4.(2014·

凉山中考改编)下图是初中化学常见的实验装置图,根据题意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标有字母仪器的名称:

a________、b________。

(2)实验室利用高锰酸钾制取并收集一瓶较纯净的气体,选择的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为________,发生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结合实验装置图可以判断a是长颈漏斗,b是酒精灯;

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时需要加热,所以选择的发生装置为B,氧气密度大于空气密度且不易溶于水,所以收集装置可以选择排水集气法或者向上排空气法。

答案:

(1)长颈漏斗 酒精灯 

(2)B、C(或B、D)

高锰酸钾

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

5.(2014·

青岛中考)如图是某同学设计的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实验装置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图中带标号仪器的名称:

①________,②________。

(2)二氧化锰在该化学反应中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组装好A装置后,该同学先向分液漏斗中加入水,然后将导管一端通入水中,并打开分液漏斗的活塞,观察导管口是否有连续的气泡冒出,该操作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可用图B所示的方法收集氧气,主要是因为氧气________。

(5)应将收集满氧气的集气瓶________放在桌面上。

【解析】

(1)仪器①为锥形瓶,②为水槽;

(2)过氧化氢溶液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分解生成氧气,故二氧化锰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是催化作用;

(3)该操作的目的是检查装置气密性;

(4)氧气不易溶于水且不与水反应,故可用排水法收集;

(5)氧气密度比空气大,故收集满氧气的集气瓶应正放在桌面上。

(1)①锥形瓶 ②水槽 

(2)催化作用

(3)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4)不易溶于水且不与水反应 (5)正

题组二

催化剂和催化作用

1.(2014·

广西中考)下列关于催化剂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催化剂能改变化学反应速率

B.反应前后催化剂的质量改变

C.催化剂能加快化学反应速率

D.反应前后催化剂的化学性质改变

【解析】选A。

催化剂能够改变化学反应速率,既可加快反应速率,也可以减慢反应速率,故A正确,C错误;

催化剂在化学反应前后质量和化学性质没有改变,故B、D均错误。

2.(2015·

咸宁模拟)下列图象中能表示用一定质量的氯酸钾和二氧化锰制氧气时,二氧化锰在固体混合物中的质量分数(a%)随时间(t)变化的曲线图是(b时间表示反应已完全)(  )

【解析】选B。

因为二氧化锰属于催化剂,在反应前后质量不变,但固体的质量在不断减少,所以二氧化锰的质量分数(a%)在不断增加,反应结束后不再变化,在没有反应时二氧化锰的质量分数不能是零,所以只有B符合。

3.在学完氧气的实验室制法后,老师给小明同学布置任务:

通过实验证明“二氧化锰是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剂”。

小明同学设计并完成了下表所示的探究实验: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或总结

结论

总结

取5mL、5%过氧化氢溶液于试管中,并伸入带火星的木条

有细小的气泡产生,木条不复燃

过氧化氢分解产生氧气,但是反应速率很慢

二氧化锰是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剂

向上述实验一的试管中加入①,伸入带火星的木条

(1)请你帮小明同学填写上表中未填完的空格:

①________,②________,③________。

(2)老师认为仅由上述实验还不能完全得出表内的“总结”,他建议小明同学补充设计了两个方面的探究实验,最终证明了“二氧化锰是过氧化氢的催化剂”。

①第一方面的实验操作中包含了两次固体的称量,其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第二方面的实验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该实验的目的是证明二氧化锰是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剂,所以向试管中加入的是二氧化锰,现象是有大量气泡产生,木条复燃,从而得出二氧化锰能加快过氧化氢的分解速率。

结合催化剂的性质,要确定该物质是某反应的催化剂,还需要探究其在化学反应前后质量与化学性质不变。

(1)①二氧化锰 ②有大量气泡产生,木条复燃 ③过氧化氢分解产生氧气,反应速率较快

(2)①探究反应前后二氧化锰的质量没有改变 ②探究反应前后二氧化锰的化学性质没有改变

【方法归纳】探究某物质是否为化学反应的催化剂

(1)应把握催化剂的特点,即“一变二不变”,一变是反应速率改变,二不变是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和化学性质不变。

(2)设计实验时,除了要考虑加入催化剂前后化学反应速率是否发生改变外,还需探究反应前后催化剂的质量和化学性质是否发生改变;

还要注意当研究多个因素之间的关系时,往往先控制其他几个因素不变。

题组三

分解反应

1.下列反应属于分解反应的是 (  )

A.水

氧气+氢气

B.铁+氧气

四氧化三铁

C.铝+氧气

氧化铝

D.石蜡+氧气

二氧化碳+水

由一种反应物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其他物质的反应为分解反应,分析上述四个反应,只有A项符合题意。

2.下列制取氧气的原理不属于分解反应的是(  )

A.工业上通过分离液态空气制取氧气

B.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

C.过氧化氢溶液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制取氧气

D.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制取氧气

分解反应和化合反应都是对化学反应进行的分类,而工业上分离液态空气制取氧气属于物理变化,故不属于分解反应。

题组四

综合考查

海南中考)实验室常用块状固体碳化钙与水反应制备乙炔(C2H2),该反应比二氧化锰催化过氧化氢分解更加剧烈。

所选发生装置最合适的是(  )

实验室常用块状固体碳化钙与水反应制备乙炔,不需要加热,该反应比二氧化锰催化过氧化氢分解更加剧烈,分液漏斗可以控制反应的速度,C装置是一个错误装置,长颈漏斗的下端应该伸入液面以下,D装置不能控制反应的速度。

【拓展延伸】导管伸入容器内的长度分析

(1)气体的制备:

制取气体时,导管不能伸入气体发生器中过长,一般只露出单孔塞0.5cm左右。

(2)气体的收集:

用排空气法收集气体时必须将导管伸到集气瓶的底部,否则不能收集。

(3)气体的洗涤:

洗涤气体必须将导入气体的导管伸入洗气瓶中液面以下,使被洗涤的气体与洗涤液充分接触;

导出气体的导管只需露出双孔塞少许,即洗气瓶中导管长进短出。

2.有一种暗紫色固体A,加热后生成无色气体B,同时生成的另外两种固体分别为C、D。

将固体C、D分离后,把C加入一无色液体E中,也能迅速产生气体B,B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请你推断A、B、C、D、E各是什么物质,写出它们的名称:

A________;

B________;

C________;

D________;

E________。

【解析】根据题目中B能够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可以断定B为氧气;

C和无色液体E也能生成B,说明C为二氧化锰,E为过氧化氢溶液;

A是暗紫色固体,加热后可生成氧气,由此可确定A为高锰酸钾,D为锰酸钾。

高锰酸钾 氧气 二氧化锰 锰酸钾 过氧化氢溶液(双氧水也可)

3.(2015·

滨州邹平实验中学期中)根据下列装置图,回答有关问题:

(1)写出装置图中标号仪器的名称:

①________;

②________。

(2)写出实验室用双氧水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的文字表达式:

__________________,该反应的类型是________;

可选用的发生装置是________(填字母)。

(3)若使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可选用的发生装置是________(填字母)。

(4)若用C装置收集氧气,验满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小华收集二氧化碳选用C装置,而不选用D或E装置,由此可以推断出二氧化碳具有的物理性质:

________;

________。

(1)结合实验装置图可以判断①是酒精灯,②是集气瓶;

(2)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分解生成水与氧气,该反应属于分解反应,发生装置应选用B装置;

(3)若使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应在加热条件下进行反应,故选用A装置;

(4)氧气验满的方法是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如果木条复燃证明集满氧气;

(5)二氧化碳不能用排水法收集,说明能溶于水,不能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说明密度大于空气。

(1)①酒精灯 ②集气瓶

(2)过氧化氢

水+氧气 分解反应 B (3)A

(4)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如果木条复燃证明集满氧气

(5)能溶于水 密度比空气大

4.实验室常用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催化剂)制取氧气。

【提出问题】二氧化锰是催化剂,二氧化锰的用量对反应速率是否有影响?

【设计实验】

(1)实验装置如图所示。

(2)实验记录:

每次用30mL10%的过氧化氢溶液,采用不同量二氧化锰粉末作催化剂进行实验,测定相关数据记录于下表中:

实验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二氧化锰

用量(g)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待测数据

【分析】

(1)上述实验应该测定的“待测数据”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2)10次实验“每次用30mL10%的过氧化氢溶液”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

(3)若第2次实验比第3次实验的“待测数据”更______(填“大”或“小”),说明催化剂的用量越多,反应越快。

【实验与结果】经多次实验证明,第1次实验至第7次实验中过氧化氢的分解速率依次加快,第7次实验至第10次实验所记录的“待测数据”无明显差异。

【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分析】

(1)根据实验目的是探究二氧化锰的用量对反应速率是否有影响,所以实验应该测定的“待测数据”可能是完全反应需要的时间;

(2)为了比较二氧化锰的用量对反应速率是否有影响,所以每次取用的过氧化氢应该相同;

(3)由于第3次加入的二氧化锰质量多于第2次,所以若第2次实验比第3次实验的“待测数据”更大,说明催化剂的用量越多,反应越快。

【结论】根据第1次实验至第7次实验中过氧化氢的分解速率依次加快,第7次实验至第10次实验所记录的“待测数据”无明显差异,可知当二氧化锰的量较少时用量对反应速率有影响,当达到一定量时用量对反应速率无影响。

(1)完全反应需要的时间 

(2)为了进行比较 (3)大

【结论】当二氧化锰的量较少时用量对反应速率有影响,当达到一定量时用量对反应速率无影响

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