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十圣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3759338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6.9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古代十圣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中国古代十圣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中国古代十圣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中国古代十圣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中国古代十圣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中国古代十圣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中国古代十圣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中国古代十圣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中国古代十圣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中国古代十圣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中国古代十圣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古代十圣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中国古代十圣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古代十圣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国古代十圣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陆羽所著《茶经》三卷十章七千余字,分别为:

卷一,一之源,二之具,三之造;

卷二,四之器;

卷三,五之煮,六之饮,七之事,八之出,九之略,十之图。

是唐代和唐以前有关茶叶的科学知识和实践经验的系统总结;

是陆羽躬身实践,笃行不倦,取得茶叶生产和制作的第一手资料后,又遍稽群书,广采博收茶家采制经验的结晶。

  诗圣:

杜甫,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著有《杜工部集》。

杜甫(公元712—公元770),汉族,河南巩县(今巩义市)人。

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杜少陵、杜工部等;

世称“诗圣”、杜工部、杜拾遗。

代表作“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原籍湖北襄阳,712年2月12日生于河南巩县。

初唐诗人杜审言之孙。

唐肃宗时,官左拾遗。

后入蜀,友人严武推荐他做剑南节度府参谋,加检校工部员外郎。

故后世又称他杜拾遗、杜工部。

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一生写诗1500多首,诗艺精湛,被后世尊称为“诗圣”。

虽然杜甫在当朝不为世人所知,但经过后世的研究,他的作品最终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作品集为《杜工部集》。

他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也被称为“诗史”他的思想核心是儒家思想。

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

他热爱生活,热爱人民,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

他嫉恶如仇,对朝廷的腐败、社会生活中的黑暗现象都给予批评和揭露。

三十五岁以前读书与游历。

天宝年间到长安,仕进无门,困顿了十年,才获得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小职。

安史之乱(安禄山与史思明)开始,他流亡颠沛,竟为叛军所俘;

脱险后,授官左拾遗。

乾元二年(759),他弃官西行,最后到四川,定居成都。

一度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又有杜工部之称。

晚年举家东迁,途中留滞夔(kuì

)州二年,出峡。

漂泊鄂、湘一带,贫病而卒。

杜甫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世界文化名人。

经历了唐代的由盛到衰的过程。

他的诗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多样,以“沉郁顿挫”四字准确概括出他自己的作品风格,而以沉郁为主。

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他的诗反映当时社会矛盾和人民疾苦,因而被誉为“诗史”。

杜甫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

杜甫一生写诗一千五百多首,其中很多是传颂千古的名篇,比如“三吏”和“三别”,并有《杜工部集》传世;

杜甫的诗篇流传数量是唐诗里最多最广泛的,是唐代最杰出的诗人之一,对后世影响深远。

草圣:

张旭,唐代书法家张旭,字伯高,与李白、贺知章等人共列饮中八仙之一。

唐文宗曾下诏,以李白诗歌、裴旻剑舞、张旭草书为“三绝”。

又工诗,与贺知章、张若虚、包融号称“吴中四士”。

传世书迹有《肚痛帖》、《古诗四帖》等。

张旭,生于唐上元三年(公元675),卒于玄宗天宝九年(公元750),字伯高,一字季明,吴郡(江苏苏州)人。

初仕为常熟尉,后官至金吾长史,人称“张长史”。

张旭为人洒脱不羁,豁达大度,卓尔不群,才华横溢,学识渊博。

与李白、贺知章相友善,是一位极有个性的草书大家,因他常喝得大醉,就呼叫狂走,然后落笔成书,甚至以头发蘸墨书写,故又有“张颠”的雅称。

后怀素继承和发展了其笔法,也以草书得名,并称“颠张醉素”。

他认为在日常生活中所触到的事物,都能启发写字。

偶有所获,即熔冶于自己的书法中。

当时人们只要得到他的片纸支字,都视若珍品,世袭真藏。

那时候,张旭有个邻居,家境贫困,听说张旭性情慷慨,就写信给张旭,希望得到他的资助。

张旭非常同情邻人,便在信中说道:

您只要说这信是张旭写的,要价可上百金。

邻人将信照着他的话上街售卖,果然不到半日就被争购一空。

邻人高兴地回到家,并向张旭致万分的感谢。

张旭的书法,始化于张芝、二王一路,以草书成就最高。

史称“草圣”。

他自己以继承“二王”传统为自豪,字字有法,另一方面又效法张芝草书之艺,创造出潇洒磊落,变幻莫测的狂草来,其状惊世骇俗。

相传他在河南邺县时爱看公孙大娘舞西河剑器,并因此而得草书之神。

颜真卿曾两度辞官向他请教笔法。

张旭是一位纯粹的艺术家,他把满腔情感倾注在点画之间,旁若无人,如醉如痴,如癫如狂。

后人论及唐人书法,对欧、虞、褚、颜、柳、素等均有褒贬,唯对张旭无不赞叹不已,这是艺术史上绝无仅有的。

他被后人尊称为“草圣”。

 

  史圣:

司马迁,西汉著名史学家和文学家,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一书的作者。

司马迁(前145或前135—前87?

),字子长,西汉夏阳(今陕西韩城,一说山西河津)人,中国古代伟大的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被后人尊称为“史圣”。

他最大的贡献是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原名《太史公书》)。

该书记载了上自中国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公元前101年(汉武帝太初四年),共3000多年的历史,被认为是中国史书的典范。

司马迁从10岁开始读古书,学习十分认真刻苦,遇到疑难问题,总是反复思考,直到弄明白为止。

20岁那年,司马迁从长安出发,到各地游历。

后来回到长安,做了郎中。

他几次同汉武帝出外巡游,到过很多地方。

35岁那年,汉武帝派他出使云南、四川、贵州等地。

他了解到那里的一些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

他父亲司马谈死后,公元前108年(元封三年),司马迁接替做了太史令。

公元前104年(太初元年),与天文学家唐都等人共订“太初历”。

同年,开始动手编《史》。

公元前99年(天汉二年),李陵出击匈奴,兵败投降,汉武帝大怒。

司马迁为李陵辩护,触怒了汉武帝,获罪被捕,受了“腐刑”。

公元前96年(太始元年)获赦出狱,做了中书令,掌握皇帝的文书机要。

于是他发愤著书,全力写作《史记》,大约在他55岁那年终于完成了全书的撰写和修改工作。

司马迁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成就了《史记》——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全书130篇,52万余字,包括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和七十列传,对后世的影响极为巨大,被称为“实录、信史”,被鲁迅先生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列为前“四史”之首,与《资治通鉴》并称为史学“双璧”。

因此司马迁被后世尊称为史迁、史圣。

与司马光并称“史界两司马”,与司马相如合称“文章西汉两司马”。

司马迁的著作,除《史记》外,《汉书·

艺文志》还著录赋八篇,均已散失,唯有《悲士不遇赋》的片段和有名的《报任安书》(即《报任少卿书》)存世。

《报任安书》表白了他为了完成自己的著述而决心忍辱含垢的痛苦心情和坚韧不屈的战斗精神,是研究司马迁生平思想的重要资料,也是一篇饱含感情的杰出散文。

医圣:

张仲景,东汉医学家,所著《伤寒杂病论》和《金匮要略》两书对我国医学发展影响很大。

张仲景,(约公元150或154年-约公元215或219年)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被称为医圣。

相传曾举孝廉,做过长沙太守,所以有张长沙之称。

张仲景广泛收集医方并积自己几十年临床经验,写出了传世巨著《伤寒杂病论》。

它确立的辨证论治原则,是中医临床的基本原则,是中医的灵魂所在。

在方剂学方面,《伤寒杂病论》也做出了巨大贡献,创造了很多剂型,记载了大量有效的方剂。

其所确立的六经辨证的治疗原则,受到历代医学家的推崇。

这是中国第一部从理论到实践、确立辨证论治法则的医学专著,是中国医学史上影响最大的著作之一,是后来学者研习中医必备的经典著作。

张仲景河南邓州人,东汉后期医学家。

其父张宗汉曾在朝为官。

由于家庭条件的特殊,于是他从小就接触了许多典籍。

他从史书上看到了扁鹊望诊齐恒公的故事后,对扁鹊产生了敬佩之情,也为他后来成为一代名医奠定了基础。

汉桓帝延熹四年(公元161年),他10岁左右时,就拜同郡名医张伯祖为师,学习医术。

他无论出诊、抓药、采药、炮制从不怕苦叫累。

张伯祖很喜欢这个勤奋的学生,就将自己毕生行医积累的丰富经验,毫无保留地传给他。

张仲景曾仔细研读过《素问》、《灵枢》、《难经》、《阴阳大论》、《胎胪药录》等古代医书。

其中《素问》对他的影响最大。

经过几十年对民间喜用针刺、灸烙、温熨、药摩、坐药、洗浴、润导、浸足、灌耳、吹耳、舌下含药,人工呼吸等多种具体治法都一一加以研究,广积资料和他个人在临床实践中的丰富经验,公元二O五年左右张仲景写成《伤寒杂病论》十六卷(又名《伤寒卒病论》)。

到了晋代,名医王叔和加以整理。

到了宋代,才渐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二书。

《金匮要略》就是该书的杂病部分。

《伤寒杂病论》系统地概括了“辨证施治”的理论,为我国中医病因学说和方剂学说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后来该书被奉为“方书之祖”,张仲景也被誉为“经方大师”。

张仲景写成该书后仍专心研究医学,直到与世长辞。

晋武帝司马炎统一天下后的公元285年,张仲景的遗体才被后人运回故乡安葬,并在南阳修建了医圣祠和仲景墓。

画圣:

吴道子,吴道子(约680-759年)唐代第一大画家,尊称画圣。

画史尊称吴生。

玄宗赐名道玄。

汉族,阳翟(今河南禹州)人。

约生于永隆一年(680),卒于乾元元年(758)前后。

少孤贫,初为民间画工,年轻时即有画名。

吴道子曾在韦嗣立幕中当大吏,曾任兖州瑕丘(今山东滋阳)县尉,约在开元初年,吴道子不再做官,不久即辞职。

后流落洛阳,从事壁画创作。

开元年间以善画被召入宫廷,历任供奉、内教博士、宁王友。

曾随张旭、贺知章学习书法,通过观赏公孙大娘舞剑,体会用笔之道。

擅佛道、神鬼、人物、山水、鸟兽、草木、楼阁等,尤精于佛道、人物,长于壁画创作。

他被民间画工尊为祖师。

吴道子的绘画具有独特风格,是中国山水画之先师。

他创造了笔间意远的山水“疏体”,使得山水成为独立的画种,从而结束了山水只作为人物画背景的附庸地位。

所画人物衣褶飘举,线条遒劲,人称莼菜条描,具有天衣飞扬、满壁风动的效果,被誉为吴带当风。

他还于焦墨线条中,略施淡彩,世称吴装。

吴道子漫游洛阳时,唐玄宗闻其名,任以内教博士官,并官至宁王府友,改名道玄,在宫廷作画。

开元年间,玄宗知其名,召入宫中,让其教内宫子弟学画,因封内教博士;

后又教玄宗的哥哥宁王学画,遂晋升为宁王友,从五品。

道教中人更呼之为“吴道真君”、“吴真人”。

苏东坡在《书吴道子画后》一文中说:

“诗至于杜子美(杜甫),文之于韩退之(韩愈),书至于颜鲁公(颜真卿),画至于吴道子,而古今之变,天下能事毕矣!

”一代宗师,千古流传。

吴道子一生所作的壁画,仅在长安和洛阳就有三百余间,据朱景玄《唐朝名画录》、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和段成式的《京洛寺塔记》等记载统计,总数也有百壁以上,如《云行雨施》、《万国咸宁》,《地狱变相图》。

在卷轴画方面,见于历代著录的有《明皇教授箓图》、《十指钟馗图》、《金桥图》、《朱云析槛图》、《群驴图》、《天王送子图》等一百五十多幅,真可谓洋洋大观了。

还有如《八十七神仙图》》、《孔子行教像》、《菩萨》、《鬼伯》、《宝积宾伽罗佛像》、《关公像》、《百子图》等。

吴道子绘画无真迹传世,传至今日的《送子天王图》可能为宋代摹本,另外还流传有《宝积宾伽罗佛像》、《道子墨宝》等摹本,莫高窟第103窟的维摩经变图,亦被认为是他的画风。

酒圣:

杜康,即少康。

古代传说中酿酒术的发明者。

是中国粮食酿酒的鼻祖。

“杜康,字仲宁,相传为白水县康家卫人,善造酒。

”康家卫是一个至今还有的小村庄,西距县城七八公里。

村边有一道大沟,长约十公里,最宽处一百多米,最深处也近百米,人们叫它”杜康沟”。

沟的起源处有一眼泉,四周绿树环绕,草木丛生,名“杜康泉”。

县志上说“俗传杜康取此水造酒”,”此泉水质清冽甘爽;

清流从泉眼中汩汩涌出,沿着沟底流淌,最后汇入白水河,人们称它为“杜康河”。

杜康泉旁边的土坡上,有个直径五六米的大土包,以砖墙围护着,传说是杜康埋骸之所。

杜康庙就在坟墓左侧,凿壁为室,供奉杜康造像。

可惜庙与像均毁于”十年浩劫”了。

1976年白水县人在杜康泉附近建立了一家现代化酒厂,定名为“杜康酒厂”,用该泉之水酿酒,产品名”杜康酒”。

关于酒的起源的多种说法中,真正与酒的酿造有关系的,是杜康。

他的历史贡献在于创造了秫酒的酿造方法。

秫酒就是用黏性高粱为原料制成的清酒,即粮食造的酒。

杜康奠定了我国白酒制造业的基础,被后人尊崇为酿酒鼻祖和酒圣。

如今杜康酒有白水杜康和洛阳杜康两种。

杜康酒,不但被定为国宴用酒,而且行销日本、美国等59个国家和地区。

 

我国酿酒所用的酒曲分大曲、小曲、红曲、麦曲、麸曲5大类。

大曲以小麦、大麦、豌豆等为原料,经粉碎、压制成为块状曲坯,经自然接种后,在一定的温度、湿度下培制而成。

小曲则以小麦为原料制成。

酿制白酒一般用大曲。

如茅台酒、汾酒、五粮液等名酒,全是大曲酒。

与酒圣杜康关系最密切的杜康酒也不例外。

杜康酒得以恢复并兴盛,要感谢新中国的酿酒技术人员,更得感谢一位日本友人——田中角荣(日本前首相)。

1972年9月,他应邀来我国访问,周总理以当时最好的美酒宴请田中,可田中却不满意,认为“天下美酒,惟有杜康”。

随后周恩来总理当即指示相关部门恢复杜康酒的生产。

杜康造酒之后,经过历代酿酒者的精心调制,我国涌现出了种类繁多的美酒佳酿,有白酒、黄酒、葡萄酒、果酒……尤其是白酒,作为世界著名的六大蒸馏酒之一,声名远播世界各地。

  

书圣:

王羲之,王羲之公元303年,一作321年出生,卒于公元361年,一作379年。

是我国东晋书法家,字逸少,号澹斋,汉族,祖籍琅琊临沂(今属山东),后迁会稽(今浙江绍兴),晚年隐居剡县金庭,有书圣之称。

历任秘书郞、宁远将军、江州刺史。

后为会稽内史,领右将军,人称“王右军”、“王会稽”。

其子王献之书法亦佳,世人合称为“二王”。

王羲之约于东晋升平五年卒,葬于金庭瀑布山(又称紫藤山),其五世孙衡舍宅为金庭观,遗址犹存。

父亲王旷官淮南太守。

羲之七岁善书,十二岁从父亲枕中窃读前代《笔论》。

十四岁时,家族助晋室南渡建立东晋于江南建康(今南京市),羲之十六岁时,被太尉郗鉴相中为“东床快婿”。

初为秘书郎,后由征西将军庾亮荐为宁远将军,改任江州刺史、右军将军、会稽(今浙江绍兴)内史。

因与扬州刺史王述有矛盾,辞官不再出任。

王羲之任江州刺史时,曾置宅于临川郡城东高坡,名曰“新城”(今抚州市临川区文昌学校内),宅内挖有生活用井和练习书法用的洗墨池,传说王羲之小的时候苦练书法,日久,用于清洗毛笔的池塘水都变成墨色。

对此南朝刘宋时期著名文学家、临川内史荀伯子的《临川记》和宋朝文学大家曾巩的《墨池记》均有记述。

《墨池记》全文285字,介绍了墨池来历,颂扬了王羲之苦练书法的精神。

“文革”期间,墨池遭毁。

2002年6月,江西省抚州市政府引进外资500万元,重建洗墨池,恢复旧貌,供游人观赏。

王羲之擅长书法,少从卫夫人(铄)学书法,后草书学张芝,正书学钟繇,博采众长,精研体势,一变汉魏以来波挑用笔,独创圆转流利之风格,隶、草、正、行各体皆精,被奉为“书圣”。

其作品真迹无存,传世者均为临摹本。

其行书《兰亭集序》、草书《初目贴》、正书《黄庭经》、《乐毅论》最著名。

王羲之代表作品有:

楷书《黄庭经》、《乐毅论》、草书《十七帖》、行书《姨母帖》、《快雪时晴帖》、《丧乱帖》、《兰亭集序》、《初月帖》等。

其中《兰亭集序》为历代书法家所敬仰,被誉作“天下第一行书”。

王羲之兼善隶、草、楷、行各体,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备精诸体,冶于一炉,摆脱了汉魏笔风,自成一家,影响深远。

文圣:

孔子,孔子:

子姓,以孔为氏,名丘,字仲尼。

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军事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历代封建统治阶级尊他为圣人,世界最著名的文化名人之一。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即农历八月廿七生,农历二月十一卒)。

排行老二,汉族,春秋时期鲁国人。

孔子出生于鲁国陬邑昌平乡(今山东省曲阜市东南的南辛镇鲁源村);

孔子逝世时,享年73岁,葬于曲阜城北泗水之上,即今日孔林所在地。

孔子的言行思想主要载于语录体散文集《论语》及先秦和秦汉保存下的《史记·

孔子世家》。

孔子的祖先本是殷商后裔,故为子姓。

周灭商后,周武王封商纣王的庶兄,商朝忠正的名臣微子启于宋(夏邑)。

微子启死后,其弟微仲即位,微仲即为孔子的先祖。

自孔子的六世祖孔父嘉之后,后代子孙开始以孔为氏,其曾祖父孔防叔为了逃避宋国内乱,从宋国逃到了鲁国。

孔子的父亲叔梁纥(叔梁为字,纥为名)是鲁国出名的勇士,叔梁纥先娶施氏曜英,生九女而无一子,其妾生一子孟皮,但有足疾。

在当时的情况下,女子和残疾的儿子都不宜继嗣。

叔梁纥晚年与年轻女子颜征在再下孔子。

孔子的伟大思想与孔子母亲有很大关系,其母颜征在和他的外祖父颜襄对孔子产生了深远影响,颜征在的教学理念简直是先进了两千年。

由于孔子的母亲曾去尼丘山祈祷,然后怀下孔子,又因孔子刚出生时头顶的中间凹下,像尼丘山;

故起名为丘,字仲尼。

“子”是古代对成年男子的尊称,在战国末期,拥有一定社会地位的成年男子都可以称为“子”,“子”还是一种爵位,能获得别人以“子”相称的,要么在社会上公信力较高,如“老师”;

要么就是较有道德的贵族;

孔子就属于前者。

孔子三岁的时候,叔梁纥病逝,之后,孔子的家境相当贫寒。

孔子自20多岁起,就想走仕途,到30岁时已有些名气。

鲁昭公二十年,齐景公出访鲁国时召见了孔子,与他讨论秦穆公称霸的问题,孔子由此结识了齐景公。

由于身处乱世,孔子所主张的仁政没有施展的空间,但在治理鲁国的三个月中,使强大的齐国也畏惧孔子的才能,足见孔子无愧于杰出政治家的称号。

政治上的不得意,使孔子将很大一部分精力用在教育事业上。

孔子曾任鲁国司寇,后携弟子周游列国,孔子68岁时在其弟子冉求的努力下,最终被迎回鲁国,但仍是被敬而不用,就专心执教。

鲁哀公16年,孔子73岁,患病,不愈而卒。

孔子打破了教育垄断,开创了私学先驱。

孔子弟子多达三千人,其中贤人七十二,他们当中有很多皆为各国高官栋梁。

“乐礼善学,尚中贵和”是儒学的精髓。

“四海之内,皆兄弟也”、“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礼之用,和为贵”等为儒家经典名句;

而《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

《论语》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论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与《大学》《中庸》《孟子》《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并称“四书五经”。

通行本《论语》共二十篇。

《论语》成书于战国初期,语言简洁精炼含义深刻,其中有许多言论至今仍被世人视为至理警句。

它反映出来两千多年前的社会人生精论,是中华民族文明程度的历史展示。

即使今天处在改革开放、经济腾飞、文化发展的时代大潮中,《论语》中的许多思想仍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和时代价值。

 

武圣:

关羽,三国蜀汉大将。

重义气,精武艺,他的事迹长期在民间流传,被世人尊为“关圣”“关帝”。

关羽(?

-220)本字长生,后改字云长,河东郡解县(今山西运城)人。

东汉末年著名将领,自刘备于乡里聚众起兵开始追随刘备,是刘备最为信任的将领之一。

在关羽去世后,其形象逐渐被后人神化,一直是历来民间敬仰祭祀的对象,被尊称为“关公”;

又经历代朝廷褒封,清代时被光绪帝奉为“忠义神武灵佑仁勇威显关圣大帝”,后被封为“盖天古佛”,佛教中称其为“伽蓝菩萨”,尊崇为“武圣”,与“文圣”孔子齐名。

长篇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关羽被描写为“五虎大将”之首,毛宗岗称其为“《三国演义》三绝”中的“义绝。

书中描写关羽身长九尺,髯长二尺;

丹凤眼,卧蚕眉,面如重枣,唇若涂脂,使青龙偃月刀,胯下赤兔马,霸气十足,英武逼人。

刘备称汉中王时,拜关羽为前将军,假节钺,总领荆州;

关羽死后,由后主刘禅追谥曰“壮缪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