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食品加工及粮食收储运技术与装备重点专项度项目申报.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3761056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74.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现代食品加工及粮食收储运技术与装备重点专项度项目申报.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现代食品加工及粮食收储运技术与装备重点专项度项目申报.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现代食品加工及粮食收储运技术与装备重点专项度项目申报.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现代食品加工及粮食收储运技术与装备重点专项度项目申报.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现代食品加工及粮食收储运技术与装备重点专项度项目申报.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现代食品加工及粮食收储运技术与装备重点专项度项目申报.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现代食品加工及粮食收储运技术与装备重点专项度项目申报.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现代食品加工及粮食收储运技术与装备重点专项度项目申报.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现代食品加工及粮食收储运技术与装备重点专项度项目申报.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现代食品加工及粮食收储运技术与装备重点专项度项目申报.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现代食品加工及粮食收储运技术与装备重点专项度项目申报.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现代食品加工及粮食收储运技术与装备重点专项度项目申报.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现代食品加工及粮食收储运技术与装备重点专项度项目申报.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现代食品加工及粮食收储运技术与装备重点专项度项目申报.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现代食品加工及粮食收储运技术与装备重点专项度项目申报.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现代食品加工及粮食收储运技术与装备重点专项度项目申报.docx

《现代食品加工及粮食收储运技术与装备重点专项度项目申报.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现代食品加工及粮食收储运技术与装备重点专项度项目申报.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现代食品加工及粮食收储运技术与装备重点专项度项目申报.docx

现代食品加工及粮食收储运技术与装备重点专项度项目申报

“现代食品加工及粮食收储运技术与装备”

重点专项2017年度项目申报指南

(征求意见稿)

现代食品加工制造产业是一个上牵亿万农户,与“三农问题”密切关联,下联亿万国民,与广大公众的膳食营养及饮食安全息息相关的“民生产业”。

目前,全球食品加工制造产业正在向多领域、多梯度、深层次、高技术、智能化、低能耗、全利用、高效益、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随着一大批新技术(如智能制造)的开发,新业态(如网络电商)的出现,新模式(如全产业链控制)的形成和新产业(如现代调理)的发展,现代食品加工制造产业不仅成为拉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新兴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也将拓展现代农业发展的“新空间”,成为引领和带动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新动力”。

随着我国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推进,“方便、美味、可口、实惠、营养、安全、健康、个性化、多样性”的产品新需求,以及“智能、节能、低碳、环保、绿色、可持续”的产业新要求已成为食品产业发展的“新常态”,也对食品加工制造产业科技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

因此,实施“现代食品加工及粮食收储运技术与装备”重点专项是对《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的具体贯彻和落实,是支撑现代食品工业快速健康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是确保国家食品品质营养与质量安全及粮食安全的重要环节,也是保证农民增产增收和资源高效利用与农业综合效益的重要手段。

专项总体目标和任务:

依据《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的整体要求,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核心,紧紧围绕食品产业在新型加工与绿色制造,粮食收储运技术装备,现代食品物流的信息化、智能化与低碳化研发,全产业链品质质量过程控制开发,中华传统与民族特色食品工业化与成品化以及工程化食品加工技术装备创制等关键问题与重大科技需求,依靠科技创新,实现新知识支撑,新工艺创建,新技术突破,新装备保障,新产品创制和新格局形成。

预计到2020年,将突破制约食品制造与装备产业发展的基础共性技术60-70项,创制关键装备15-20种,新工艺和新产品50-60个,建设集成示范线20-25条,技术应用和示范企业食品加工吨产品能耗降低15%,水耗降低20%,排放减少15%,为食品产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营养健康提供科技支撑;在粮食储运技术方面,以减损、保质、增效、生态为原则,建立适宜我国国情、粮情和农业现代化要求的新型粮食收储模式、技术体系,创新一批粮食收购、储藏、装卸、运输作业的新技术新装备,为确保储粮安全和现代粮食收储运提供技术支撑。

东北示范区粮食收储环节损失率由15%降到5%左右,玉米霉变率由5%减少到2%以下;南方示范区稻谷绿色保鲜储存比例提高到30%,干燥能耗降低25%以上;国家储备粮库减少化学药剂使用量30%以上。

整体上构建以企业为主导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机制和基地3-5个,培养创新人才200-300名,形成创新团队10-15个,大幅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本专项针对“十三五”期间现代食品加工制造与装备开发产业及粮食收储运行业中迫切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按照全链条布局、一体化实施的总体思路,对实施方案的25项重点任务进行重点项目分解。

设置“食品加工应用基础研究”、“食品加工核心技术开发与装备创制”和“食品加工工程化技术集成应用与产业化示范”三大板块。

依据专项提出的总体目标和主要任务,2016年度指南已部署设置食品加工应用基础研究2项,食品加工核心技术开发与装备创制10项,食品加工工程化技术集成应用与产业化示范4项,合计共设置启动实施16个项目,约占本专项总任务的1/3。

2017年度指南依然按照全链条布局、一体化实施的总体思路,依据本专项实施方案的25项重点任务进行项目分解,从“应用基础研究”、“核心技术开发与装备创制”和“工程化技术集成应用与产业化示范”三方面进行总体部署,拟设置和启动实施17个项目,约占本专项总任务的1/3,国拨经费概算合计约3.54亿元。

一、食品加工应用基础研究

本部分属于前沿基础研究,共设置3个项目。

由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牵头申报。

每个项目所设置的课题数应不超过6个,每个课题的参加单位不超过5家(含主持单位)。

1.食品风味特征与品质形成机理及加工适用性研究

研究内容:

针对食品色、香、味、形等感官品质表征评价和形成机制研究严重滞后等理论问题,特别是中华传统食品风味品质特征与喜好关系等,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食品风味品质理论体系。

以食品基本口味、中华特色风味以及与消费喜好之间的关系为对象,以我国主要菜系分布的典型城镇居民为研究区域,研究消费者口味喜好分布及其影响因素;研究中华传统特色加工食品的特征风味物质构成及风味形成机理;研究现代生物和物理技术对淀粉、蛋白、脂肪等食品组分结构特性的影响及与食品色、香、味、形等感官品质及风味特征的关系;研究食用过程的感官交互作用、风味属性智能感官检测传感器响应机制;研究特色风味与品质的稳定性调控机制与方法;研究基于消费喜好和营养需求的食品风味及品质构建方法。

考核指标:

【约束性指标】建立中国风味地图与中国人食品口味喜好基础数据库,挖掘和丰富中华特色风味,研发风味属性精确评价与风味稳定新方法5-10项;阐明5-10种食品体系主要组分的结构特性及加工过程中的变化与食品色、香、味、形等感官品质及风味特征形成之间的关系;揭示特色风味物质构成、感官特性与消费喜好之间的相关性,建立风味与品质预测模型3-5套;制定标准10-15项,发表论文100篇以上,其中SCI收录论文65篇以上。

【预期性指标】研制智能感官分析装备/系统3-5套;申请专利15-20件,制定国际标准1-3项。

支持年限:

2017年-2020年

拟支持项目数:

1-2项

2.食品营养及生物活性物质的健康功能作用研究

研究内容:

明确我国广大膳食人群的中华传统食材营养物质组分和食材中丰富的功能因子等营养物质基础,系统构建中华传统饮食结构与公众营养健康数据库。

以我国大宗食品加工原料为研究对象,建立主要成分的指纹图谱数据库,结合大数据分析方法构建组分的结构与营养品质及生物活性的关系;研究典型食品加工工艺对食品营养品质影响的分子基础与调控机制,开展食品中营养成分计量溯源技术研究;研究、分析、评价生物活性组分与活性间构效关系。

通过组学手段开展食用农产品营养组分解析及其转化机理研究,研究阐明食品加工与制造过程对食品营养组分消化、吸收及代谢的影响机制;研究食品组分相互作用对营养功能表达的影响。

考核指标:

【约束性指标】阐明6-8种我国大宗食品原料的产品和产地属性,揭示4-6种食品原料中主要组分的构效关系;建立食品中5-6种营养成分计量溯源方法,明确25-35种食材的主要营养功能及其作用机理;分离得到8-12种具有特殊营养功能的主效组分;明确10-15种主效组分与活性构效关系;建立营养数据库2个;发表论文80篇以上,其中SCI收录论文65篇以上。

【预期性指标】申请专利15-20件。

支持年限:

2017年-2020年

拟支持项目数:

1-2项

3.益生菌健康功能与基于肠道微生物组学的食品营养代谢机理研究

研究内容:

针对公众对食品营养健康不断提升的巨大需求,基于我国广大公众的中华传统膳食结构基础与肠道微生物菌群的基本特点,系统研究适合于我国居民膳食特点、能够改善我国居民肠道微生态的益生菌资源、探索中华传统膳食结构下肠道微生态变化规律与公众营养代谢及健康的关系,为系统开发新型营养健康食品奠定理论基础。

重点研究益生菌资源多样性及系统建库技术,益生菌调节肠道菌群促进人体健康的生物效应和机制,食品组分及膳食模式对肠道微生物及宿主免疫及代谢疾病的影响等。

应用肠道微生物宏基因组学、营养代谢组学和食材营养功能组学等组学技术和生物信息分析技术,系统开展中华传统食材基础下的肠道微生物菌群特点、微生态系统变化规律与人类营养代谢及健康关系的基础理论研究,揭示膳食结构调控肠道菌群的微生态变化规律与代谢综合症等相关疾病干预的关系,研究传统膳食结构、肠道菌群的协同作用与营养和健康的相互关系,为利用现代食品加工技术开发新型的营养健康食品和实现营养靶向设计奠定理论基础。

考核指标:

【约束性指标】建立优良乳酸菌等益生菌组基因数据库并获得乳酸菌等益生菌10-15个重要生产和遗传性状筛选标记。

明确3-5个膳食结构的营养素、生物活性物质等功能因子对肠道菌群的影响规律和相关机制;揭示2-3种膳食结构调控肠道菌群的微生态变化规律以及与代谢综合症等相关疾病干预的关系,提出相应的营养膳食干预的有效途径,揭示2-4个食物营养物质、功能因子对人体肠道菌群微生态的靶向功能影响与健康干预机制;确立5-10种具有特殊营养和健康干预的功能的主效组分和15-20种食材。

发表论文80篇以上,其中SCI论文65篇以上。

【预期性指标】申请专利15-20件。

支持年限:

2017年-2020年

拟支持项目数:

1-2项

二、食品加工核心技术开发与装备创制

本部分属于共性关键技术,共设置8个项目。

由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牵头申报,或由企业牵头组成产学研团队联合申报。

由企业牵头申报的项目,其他经费(包括地方财政经费、单位出资及社会渠道资金等)与中央财政经费比例不低于1:

1。

每个项目所设置的课题数应不超过5个,每个课题的参加单位不超过5家(含主持单位)。

4.食品绿色节能制造关键技术及装备开发

研究内容:

针对我国食品加工产业高能耗、高水耗、高排放和低效能等突出问题,系统开发绿色低碳和高效食品加工制造关键技术与装备。

系统研究节能组合干燥与耦合分离、蒸汽直接喷射加热(DSI)、低温节能浓缩、热能高效利用、高效智能杀菌等绿色与节能加工新工艺与新技术,研制高效节能智能化的粉碎、干燥、分离、杀菌、冷冻、解冻、浓缩及节能降耗和综合利用的多功能组合加工新装备。

考核指标:

【约束性指标】研究与开发新型绿色节能加工技术15-20项,研制节能高效加工装备5-10台(套),生产效率提高20%,实现食品加工主要单元操作比传统工艺技术与装备节能10%-20%,污染物排放显著改善。

制定标准3-4项,申请专利20-30件。

【预期性指标】获得专利10-15件,发表论文40-50篇。

支持年限:

2017年-2020年

拟支持项目数:

1-2项

5.特殊保障食品制造关键技术研究与新产品创制

研究内容:

针对远洋、航天、航空、应急救灾等特需食品品种少,连食性和方便性差,技术水平、标准化和专用型、保障程度低等问题,基于特种环境下特殊人群的营养健康需求,开展高效能、高营养食品加工关键技术研发。

重点研究开发远洋、航天、航空、应急救灾等特需食品,突破工程化加工、高阻隔包装和货架期延长等关键技术;开展特需食品的风味保持和赋香增味关键技术研究;开发营养密度高,利用率高,种类丰富而又兼具方便、美味、营养的特需食品;针对海员、航天员和野外特殊人群对中式食品质构、营养、功能和保质期的特殊要求,自主开发中式食品产品配方、工艺及包装关键技术;研制适应海员、航天员和野外特殊人群的中式食品工业化关键技术与装备;研制兼具安全、营养、美味、高效能的适合于海员、航天员和野外特殊人群的中式食品。

针对应急保供、救灾抢险、军供等及时供应需要,研发应急主食品等团餐生产和及时供应关键技术设备和新产品。

考核指标:

【约束性指标】研发特需食品加工技术15项,开发特需食品新品种40种、应急主食5种以上;构建我国中式航天食品工程化技术体系,创制海员、航天员和野外特殊人群中式食品核心加工装备3台(套)以上,应急主食技术装备3台(套)以上;研制开发15种以上中式航天食品。

形成系列海员、航天员和野外特殊人群中式食品及应急主食的技术工艺、装备标准和产品标准,申请专利15-20件。

【预期性指标】在3-5家大型企业示范应用,进行灾害易发区域应急供应示范应用。

获得专利5-10件,发表论文30-40篇。

支持年限:

2017年-2020年

拟支持项目数:

1-2项

6.母乳营养功能组分研究及婴幼儿等特需乳制品创制

研究内容:

以我国母乳营养组分及其功能研究为重要基础,优化孕产妇及婴幼儿等乳粉配方,系统开发适于中国母婴人群的营养和功能性乳制品,提高乳品产品附加值和竞争力。

构建我国人群当前膳食条件下基础数据库,系统开展生鲜乳中各种功能组分分离、纯化和重组等制备技术研究,开发乳品功能配料和风味原料的高效制备工艺,开发功能与结构更接近母乳的新一代婴幼儿配方乳粉产品;开展各类非热乳品加工技术在乳品加工中的应用研究,建立高品质乳品营养与功能精确调控技术及组分互作品质劣变控制技术;开发针对中国特定需求人群特点的功能性乳制品,以及乳基原料复配新产品。

研发人乳替代脂和功能性发酵产物的加工技术与装备,开发新一代婴幼儿乳制品和乳基特殊医学用途食品。

考核指标:

【约束性指标】完善建立母乳数据库,开发母乳化婴幼儿配方奶粉新产品1-3个,开发新一代婴幼儿配方乳粉功能原辅料产品3个,建立乳品非热加工技术中试示范线2-3条;形成关键技术12-15项,研制加工装备3-5种,开发新原料、新工艺和新产品12-15个,开发功能性乳制品和乳基特殊医学用途乳食品产品6-8个;建立中试示范线2-3条。

制定成套技术规程和标准8-10项,申请专利10-20件。

【预期性指标】获得专利5-10件,发表论文20-30篇。

支持年限:

2017年-2020年

拟支持项目数:

1-2项

7.营养专用型蛋制品绿色加工关键技术研究及开发

研究内容:

针对我国蛋制品质量安全控制和蛋粉及液态蛋产品同质化问题严重以及对新需求支撑不足等困境,突破现代蛋制品的品质质量提升与安全控制新技术,开发适合不同食品加工过程及终端消费的多元化系列新产品。

研究开发鸡蛋中功效成分递送控制、功能性成分活性保护、耦合提取与亲和纯化等关键技术,开发液蛋产品保质减损与品质调控、功能性蛋清蛋白微凝胶颗粒制备、蛋白-功能性多糖共融等技术;确定品质保持技术对蛋液品质与保质期的影响和液态蛋贮藏和物流产品控制参数,突破液蛋产品保质期延长和质量安全控制新技术,研制高值功能性新型蛋制品;开发针对不同区域、不同人群特殊营养需求的高值化、功能化和休闲化系列蛋制品。

考核指标:

【约束性指标】开发7-15个蛋制品新产品;功能性蛋制品高效联产加工新技术3-5项;与传统加工方式相比,在保障液蛋产品加工品质的基础上保质期提高到25天;开发新型蛋粉加工原料3-4种;建成2-4条蛋品精深加工示范生产线;建成1-2个蛋品精深加工全产业链示范基地。

制定技术规程和标准5-10项,申请专利10-20件。

【预期性指标】获得专利5-10件,发表论文20-40篇,在3-5家大型企业示范应用。

支持年限:

2017年-2020年

拟支持项目数:

1-2项

8.新型果蔬汁加工关键技术及装备开发

研究内容:

针对我国营养型、复合型和功能型等新型果蔬汁加工技术与装备开发不足等产业发展急需解决的核心技术装备问题,系统开发营养性新型果蔬汁加工关键新技术与新工艺及成套装备。

以营养型特色非还原复合果蔬汁等液体食品为加工对象,开展加工过程中蒸汽直接喷射加热、生物酶催化高效制汁、节能分离、低温节能浓缩、物料特性修饰技术等高效节能共性技术研究;研发蒸汽高效换热、强制节能分离、多效节能浓缩、联合加热干燥等设备;开展全程智能化数控装备及自动化生产线关键技术研发。

针对果蔬汁类饮料物理和生物加工过程中风味成分、营养成分和表观品质成分的保持与控制,研发低温加工、复合酶解提取、生物护色等技术。

考核指标:

【约束性指标】集成开发智能化控制系统2套,开发果蔬饮料新型品质保持技术2-3项,建立果蔬汁生产示范线3-5条,开发装备5-8台(套)并形成规模化生产技术,生产全过程平均能耗降低10%以上;集成开发智能化控制系统2套,实现生产全过程的智能控制。

制定标准2-3项,申请专利20-30件。

【预期性指标】获得专利10-15件,发表论文30-40篇;技术在3-5家大型企业示范应用。

支持年限:

2017年-2020年

拟支持项目数:

1-2项

9.现代茶制品加工与贮藏品质控制关键技术及装备开发

研究内容:

以我国主要茶种(绿茶、红茶等)为原料,开发茶制品,研发集成茶制品标准化加工技术和装备,形成能涵盖我国主要品类的标准化示范生产线,建立产品质量、加工技术和装备标准。

提出不同贮藏环境条件下茶制品的保质期;开发出用于快速评价茶制品品质和等级的数字化品控技术和装备。

开发主要茶制品的规模化加工技术和装备,集成示范条主要茶制品的标准化加工技术和生产线,建立茶制品原料分级指标和产品质量要求、加工技术规程和生产线装配标准。

研究不同贮藏条件(含水率、贮藏温度、氧气和光照)下,茶及茶制品中品质成分的变化规律,以及主要卫生指标变化规律,提出茶制品贮藏品质的化学指标和贮藏保质期。

开发用于快速评价不同茶制品品质和产品等级的数字化品控技术和装备。

考核指标:

【约束性指标】开发和集成日产量300-1000公斤干茶的标准化生产线3条,研究制定不同类型茶制品的产品质量标准3-5项,开发用于快速评价茶制品品质和等级的数字化品控装备2-4套。

制定不同茶制品的贮藏保质期标准3-5项;不同类型茶制品生产线装配标准3-4项,申请专利12-18件。

【预期性指标】构建基于外形的茶产品分类体系,建立5-8种茶产品的标准化加工技术工艺和生产线装配体系。

获得专利6-8件,发表论文30-40篇,获得软件著作权10项。

支持年限:

2017年-2020年

拟支持项目数:

1-2项

10.果蔬干燥减损关键技术与装备研发

研究内容:

针对我国量大面广的果蔬干燥加工产业普遍高能耗、低品质和效率低等突出问题,系统开发绿色低碳、优质和高效干燥加工制造关键技术与装备。

针对果蔬高效干燥过程中品质劣变等问题,开发高效均匀化干燥、新型高效预处理及干制品保质贮藏中品质调控技术,开发高效优质干燥技术和精确识别劣变因子的快速检测技术,研发基于含水率变化的智能化干燥终点判别的快速检验和实时控制技术并开发仪器设备,研发新型的果蔬快速冻干关键技术与装备,研发果蔬的精准干燥技术、智能化干燥过程调控技术、高效干燥和新型预后处理品质减损技术、节能无污染干燥技术。

考核指标:

【约束性指标】研制果蔬干制品品质快速检测技术4-7项、装置4-7个,创制适合于不同果蔬产品的精准干燥技术、快速冻干技术、智能化干燥过程调控技术、高效干燥和新型预后处理品质减损技术、新型节能无污染干燥技术及均匀化高效干燥技术12项,研制果蔬快速冻干装备1套,研制适合于易腐果蔬产品的高效、节能、优质干燥装备7套。

制定标准5-10项,申请专利30-40件。

【预期性指标】获得专利10-15件,发表论文30-40篇,在3-5家大型企业示范应用。

支持年限:

2017年-2020年

拟支持项目数:

1-2项

11.粮情监测监管云平台关键技术研究及装备开发

研究内容:

以我国主要政策性储粮为研究对象,研究解决我国仓储粮情监测和监管技术体系与云平台构建等关键技术和监测监管相关设备问题,建立全国粮情监管云平台,实现储粮安全生产风险隐患和全国粮情预警及监管服务,提高储粮安全水平。

研究开发在线监测粮食温度、虫霉、有害气体、粮食水分及仓储湿度的集成采集新型传感器及配套技术装备和智能控制系统,研究基于光纤、移动互联网等多检测指标新型储粮粮情传感器和基于以太网和移动互联网技术的新一代粮情监测预警系统;研发储粮安全“早知道”预警技术体系,开发全国不同区域、仓型储粮安全风险隐患检测预防技术;建立基于库存粮食识别代码标准的粮食收储数量、质量追溯体系,建立基于物联网技术的粮食质量安全信息服务平台;研发基于大数据资源池和云计算的粮食“清仓查库”反欺诈技术与应用系统,研究建立基于大数据云计算技术的国家级粮情监测预警和智能分析咨询决策系统。

考核指标:

【约束性指标】建立全国粮食收储质量追溯及安全监测预警和粮食质量安全信息服务云平台,实现与1000个库点互联互通;研究开发新工艺及新技术8-15项;研发新设备25-40台套,粮情预警和监管技术应用将降低储粮损失损耗40%以上。

技术在25-40家大型粮食仓储企业示范应用。

制定标准7-15项,申请专利10-20件。

【预期性指标】获得专利7-12件,发表论文30-40篇。

支持年限:

2017年-2020年

拟支持项目数:

1-2项

三、食品加工工程化技术集成应用与产业化示范

本部分属于技术集成应用与产业化示范,共设置5个项目。

由企业、高等院校或科研院所牵头组成产学研团队联合申报,鼓励企业牵头。

其他经费(包括地方财政经费、单位出资及社会渠道资金等)与中央财政经费比例不低于1:

1。

每个项目所设置的课题数应不超过5个,每个课题的参加单位不超过5家(含主持单位)。

12.大宗米制品适度加工关键技术装备研发与示范

研究内容:

针对我国大宗米制品普遍存在的加工过度、连续性差、自动化水平低以及产业能耗、效能低和产品营养损失大等突出问题,系统开发适当加工关键新技术装备。

以传统米制品智能、自动化加工为核心,建立米食适度加工在线控制指标、方法体系;研究全谷物糙米的稳定化、营养保全及食用品质改良加工新技术与装备;研究速食糙米(粥)、糙米浓浆等传统与新兴全谷物食品加工适宜性、品质评价指标与方法体系及应用示范;糙米米粉(线)加工与保鲜关键技术与连续化成套装备研究开发与产业化示范;研究开发复合营养米、胚芽米等加工关键技术和自动化、连续化生产设备,并进行产业化示范;开发研究稻米加工副产物的食品化利用新技术与新模式;镉污染大米安全利用无害化新技术装备开发与工业化示范。

考核指标:

【约束性指标】提出2-3项稻米适度加工技术规范及标准修订建议,建立我国粮食适度加工测控指标与方法体系;开发4-7项先进的适度加工适用技术与装备;研发加工关键技术12项以上,形成成套技术装备7项以上,申报专利20项;建立示范线3条以上;探索3-5项稻米加工副产物的食品化高值利用技术与模式,副产物综合利用率提高8%以上。

【预期性指标】发表论文40篇,在5-10家企业示范应用,与传统加工方式相比,减少污染排放25%以上,吨产品能耗和水耗分别降低15%和10%。

支持年限:

2017年-2020年

拟支持项目数:

1-2项

13.传统杂粮加工关键新技术装备研究及示范

研究内容:

针对我国传统杂粮食品系统开发研究滞后,产品方便性、连食性、适口性和风味品质不足,加工过程营养损失较大等产业发展突出问题,系统开发关键新技术与新装备。

研究小米、荞麦、薏苡、燕麦、青稞、杂豆等我国特色杂粮制粉技术与连续化加工成套专用装备,进行杂粮新产品创制;研究杂粮与主粮营养复配科学基础、主食应用与功能化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研究基于挤压重组技术的杂粮方便主食品加工关键技术与装备研究与示范;研究杂粮活性组分在加工过程中的调控与活性保持技术与应用。

考核指标:

【约束性指标】研发杂粮加工技术12项以上,研制装备2-4套,开发新型杂粮食品7-12种;研究开发4-7项杂粮主食化及活性保持关键技术及技术规程;建立杂粮制粉装备,青稞挂面等杂粮主食速食米、速食粥等方便食品生产示范线3条以上。

与传统加工方式相比,减少污染排放25%以上,吨产品能耗和水耗分别降低15%和10%。

申请专利30-40件。

【预期性指标】获得专利10-15件,发表论文40-50篇,在5-10家大型企业示范应用。

支持年限:

2017年-2020年

拟支持项目数:

1-2项

14.西式肉制品绿色制造关键技术与装备开发及示范

研究内容:

针对西式肉制品技术工艺及装备研究薄弱、我国大型西式肉制品加工设备主要依赖进口等问题,系统研究开发西式肉制品加工过程中品质保持新技术、新工艺与新装备,研究开发品质控制和节能减排新技术。

以西式肉制品为研究对象,研究肉制品加工过程中品质保持技术和产品品质控制技术;研究低盐西式肉制品加工技术;消化吸收已引进的先进大型加工设备,实现本土化生产;以西式火腿、香肠、午餐肉等为对象,研究肉食加工品质保持技术,自动化加工技术,研制大型数控真空斩拌、制冷滚揉、全自动定量灌装等技术和设备,集成形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