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3761474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4.1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文档格式.docx

《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文档格式.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文档格式.docx

1.用钢笔描红,临写生字。

2.朗读课文。

3.抄写词语。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听写词语。

2.朗读全诗,说说文中描写了哪些雨过天晴的景物?

(教师板书)

小路

小草

小白菊

凤蝶……

二、交待目标

这首诗描画了一幅清新的雨过天晴图,让我们继续欣赏这幅图,来品味诗中的语言,感受诗中的美景,记住这首诗。

三、品味诗句、练习背诵

(一)引导学生品读诗句

1.指名读描写小路的诗句。

2.为什么小路会是凉爽又温柔?

学生讨论汇报交流。

3.引导学生想象画面。

4.背诵诗句。

5.小结学法:

(1)朗读诗句,理解词语。

(2)展开想象,再现画面。

(3)联系积累,丰富画面。

(4)有感情地朗读,练习背诵。

(二)自学课文再交流讨论。

你喜欢哪句诗,说说为什么喜欢?

(在讨论中引导学生结合重点的词句来说)进一步体会诗句的美好,想象画面练习背诵

(三)你还看到了哪些雨后的景象?

说一说。

四、朗读、背诵全诗

五、作业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2.模仿这首诗的写法,把你观察到的雨过天晴的景象写出来。

板书设计:

泥路:

温柔

走走小草:

新绿

在天晴了的时候小白菊:

绽透

凤蝶儿:

闲游

新阳

看看溪水

2、三月的原野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品味文中描写原野景色的句子,体会春天到来时人们的

欣喜之情。

教学重点:

品味赏读文中的优美语句,品味句子中的感情。

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写景抒情,以景寄情。

录音机

教学时数:

3课时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你喜欢春天吗?

你眼中的春天是怎样的?

现在,让我们一起走出家门,走进大自然,去寻找春天的踪迹,共同领略著名女作家萧红笔下的春天的原野!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新词的读音,把句子读通顺。

2.指名读课文,学生互相评议朗读的情况。

3.默读课文,读后汇报:

说说自己知道了什么,有什么感受,

还有哪些问题。

三、学习生字、新词

1.自学本课生字新词。

2.交流学习结果,读准下列生字并组词:

胀、欣、籽、鸦、棉、粪、觅、巷、咩、坎

说一说你是用什么好办法记住这些字的?

3.你有哪些词语不理解,请找出来,可以查阅字典、词典或其他工具书,也可以仔细读读相关语句琢磨琢磨,还可以和同学、老师讨论交流。

同桌之间互相检查朗读课文,校正读音。

四、作业:

带着自己的理解熟读课文。

一、导入新课春,预示着生机,预示着活力。

春天是一个万物复苏的季节。

这节课我们继续走进三月的原野,来感受北国的春天。

(板书课题)

二、理解感悟课文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思考,从文中哪些句子可以看出北国的春天到来了。

画一画,读一读,想一想初春的景物有什么特点,读完后有什么样的感受,说一说。

三、交流阅读体验

(1)从小草的描写感受到春来了[课件出示语句]“三月的原野已经绿了……妈妈惊喜地说:

那一定是向阳的地方!

’引导学生说说自己读到了什么。

抓住“透出”转“折”欣“幸”等词语感受小草表现出的顽强的生命力。

从孩子和母亲对话里读到了什么?

想到了什么?

能把你的理解读出来吗?

引导学生体会人们尤其是孩子的那份惊喜,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师:

从对小草的描写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严冬悄然退去,春意已近。

我们仿佛听到了春天的脚步声。

春天给土地、植物、动物、人类都带来了希望。

文中哪些景物也给我们带来了这样的感受?

(2)抢根菜的白色的日子一寸一寸的都有意思”

理解天气一天暖似一天……”这句话,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师生交流。

从河冰发了、苦闷而又奔放的流,乌鸦觅食,飞舞的杨花等,我们看到了生命,看到了希望,也仿佛看到了从大地下涌出的勃勃生机,春天的脚步越来越近。

作者对初春田野上的景物进行了仔细的观察才把景物写得如此生动、具体。

作者是怎么观察的呢?

你看,有动态的:

羊羔的叫声,河冰在流,乌鸦、杨花在飞;

有静态的:

小草、蒲公英;

有颜色:

绿色的小草,白色的抢根菜籽儿,变黄的榆树;

还有石子打船的声音。

真是动静结合,有声有色!

(3)指导鉴赏、背诵课文。

四、激发观察兴趣,寻找身边的春天

1.师:

世界上并不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春天离我们并不遥远,只要你睁开发现的眼睛,带着一颗细腻的心去观察,去体会,那么在校园,在公园,在山林,在路边,甚至在自家的周围……你都会发现春天的踪迹:

一阵春风、一场春雨、一棵小草、一个嫩芽、一朵小花、一个风筝、一只蝴蝶、一条小虫,等等。

从这些,你都会感受到阳气升了,春天来了,以及春天里人们所特有的勃勃生气。

2.作业:

寻找春天,注意事物的特点。

第三课时

一、全班交流,练习口语表达

读了《三月的原野》这篇文章,不禁会使人赞叹:

好一派生机呀!

在寻找了春天之后,或许你从心底里萌发出一年之计在于春的感慨,或许你这才真正理解诗句“春江水暖鸭先知”或许你还想了很远很远……来,展开你的想象,发出你的感慨,说出你对春天的认识吧。

2.学生说自己寻找到的春天,教师相机指导,学生之间也可以提出疑问或建议。

二、尝试拓展阅读,积累语言推荐拓展阅读:

朱自清的散文《春》。

课后搜集、阅读与春天有关的文章、诗歌、谚语等,并进行交流。

把自己的感受记在本子上,也可以写一篇观察日记。

板书设计草

惊喜

三月的原野

蒲公英杨花

河冰发了

可热了强烈

呼唤

杨花装满了

心坎

 

古诗《清明》

3、古诗二首

教学课型:

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1、思想情感目标:

领略我国古代灿烂悠久的历史文化,品位古代诗歌丰富的内涵。

2、知识目标:

学习生字新词,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诗中所蕴含的感情。

3、能力目标:

在活动中进行联想和想象能力的训练,增强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培养。

教学重点:

品位诗歌中丰富的内涵。

教学难点:

在活动中进行联想和想象能力的训练。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教师:

播放课件(课文配套光盘中的图片+民乐《雨打芭蕉》),教师朗读《清明》。

并请学生评价这首诗哪些字词用得好。

学生:

欣赏图片、音乐及教师朗读,思考并回答问题。

教师:

小结,多媒体展示课文对本诗的评价。

“纷纷”(在周汝昌先生心目中“纷纷”一词正是《清明》绝句中的“诗眼”,那么何谓“诗眼”?

比较:

纷纷之雪——大

纷纷之雨细,揭示了诗歌形象春雨的特色

春雨:

“天街小雨润如酥"

夏雨:

“如倾如注"

秋雨:

“淅淅沥沥"

小结:

揭示了春雨“做冷欺花,将烟困柳”的凄迷而又美丽的境界。

体会“做冷欺花,将烟困柳”的独特境界:

春雨寒冷,侵袭了开发的花朵,春雨迷蒙,像烟雾般笼罩着柳树。

“纷纷”所体现的正是这样一个凄迷而又美丽的境界。

通过对"

纷纷"

这个词语的品味,领会了诗歌所描绘的"

景"

春雨的特点与境界。

"

纷纷"

还形容了行人的心情,凄迷纷乱的心情,由何而来“行人”、“断魂”:

通过品味这两个词语,作者体会了诗歌的"

情"

清明时节,应当是家人团聚,悼念已逝亲人之际,可自己却孤身行路,不免触景伤怀,又加上细雨纷纷,更增加了愁绪。

小结:

通过品味"

纷纷"

、"

行人"

和"

断魂"

,我们体会了诗歌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这正是我国古典诗歌中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一种绝艺,一种胜

“遥”——联想:

《红楼梦》:

杏帘在望"

《小放牛》揭示了"

遥"

的妙处:

不远不近的距离,包含了含蓄无尽的兴味,引起无穷想

“杏花村”一一美丽的杏花深处的村庄——增加了诗歌美感,引起无限想象。

诗歌到此戛然而止,可是通过对这两个词语的品味,我们发现诗歌言已尽而意未完,它留给我们一个广阔的想象余地。

(二)、展示信息,引发思考学生:

各小组演示课件,汇报收集整理后的材料。

其他学生记录和自己所收集不同的观点。

总结评价,简要概括。

活动依据:

开放式教学活动模式,最大限度发挥学生的潜能,促使学生自主学习、创新学习,从而让更多学生获得全面、主动、自由、和谐的发展。

(三)分组活动,构图绘画

分四个小组活动讨论,根据自己的想象,给《清明》这首诗配一幅插图。

并通过投影仪展示(一般的班级可只谈构思,如艺术班幼师班可展示绘画的草图,烹饪班可进行菜式的设计。

做适当的优劣点评。

活动依据:

在课堂上把“话语权”交给学生,把“表达的舞台”让给学生,让学生做学习的真正主人。

拓宽语文学习的思路,把语文学习和专业、生活相结合,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享受创造的快乐。

(四)拓展探究,迁移提高教师:

课件展示杜牧的《山行》: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找出这首诗的关键词进行评价,展开合理想象,口头描绘这幅图景。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语文课堂教学要来源于课本而高于课本,教学的首要任务是拓宽学生的思路,让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能。

(五)小结

教师提问:

如何评价一首诗?

学生:

思考回答,总结规律。

多媒体展示小结。

1、“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与“诗歌留下的想象空间”,正是作者赏析这首绝句的两个角度。

而这两点也是我们赏析其它诗歌的重要角度。

2、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诗人正是通过塑造心物相契的艺术景象来表达情感,从而创造出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的。

因此,我们在赏析诗歌时,要抓住语言品味出景象的特点,进而领会诗人的思想情感,品出诗歌的“味外之味”。

3、一首好诗,要能够“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

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而我们在赏析诗歌时,要想把握好诗歌形象,领会诗歌的不尽之意,必须张开想象的翅膀,填补诗的空发觉诗的深层意蕴。

雨纷纷

清明情景交融

欲断魂

新授课

教学内容:

教学《春江晓景》

1.了解两首古诗所描写的景色,从中感受自然美和语言美;

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学习本课生字词,理解诗句的意思。

3.有感情地吟诵、背诵两首古诗并会默写。

教学重难点:

了解两首古诗所描写的景色,从中感受自然美和语言美;

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出示《春江晓景》图,简介背景,揭示课题1.简介惠崇。

惠崇是北宋有名的和尚,著名的画家,善于画鹅、鸭等小动物。

2.出示《春江晓景》图,这是惠崇画的一幅画。

3.简介诗人苏轼:

苏轼: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四川眉山县)人。

他在诗、词、散文的创作上都有很高造诣。

《惠崇春江晓景》这首诗就是他为好友惠崇的这幅画题写的。

(二)自读诗句,初步理解诗句的意思1.熟读诗句,勾画不理解的字、词,借助工具书自学。

2.组内交换意见,扫除障碍。

3.指名试着说说诗句的意思。

(三)深入探究,引发学生展开想象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节奏、语调、语速)。

2.边读边想象诗的意境。

(1)认识蒌蒿、芦芽、河豚。

蒌蒿:

长在洼地的一种野草。

芦芽:

芦苇的嫩芽。

河豚:

味道鲜美但肝脏等部位有剧毒的鱼。

在近海,每年春天逆江而上,在淡水中产卵。

(2)抓住诗中具体景物,展开丰富想象。

1边吟诵,边想象画面。

2用自己的话描绘画面内容。

3.诗人从哪些景物感受到春天就要来了?

明确:

桃花刚开,鸭子戏水、蒌蒿长势很旺、鲜嫩的芦笋从

土里钻出。

4.诗的最后一句是画面上的景物吗?

不是,是作者依据画面景物展开的想象。

(四)小结

1.读了这首诗,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作者抓住了画面上几枝桃花、嬉戏的鸭子、满地的蒌蒿、短短的芦芽,向我们展示了一幅活生生的江南水乡春景图。

字里行间流露出诗人对春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2.“正是河豚欲上时”从画面上看得到吗?

这是作者通过观察岸上、水面之物引发的联想,它在告诉人们:

桃花开放、春江水暖、蒌蒿满地、芦苇冒尖,也就是河豚上游产卵繁殖的季节。

(五)指导感情朗读,背诵古诗。

1.对照画面朗读。

想象画面。

桃花

水暖勃勃生机

2.背诵古诗,

板书设计:

惠崇春江晓景

河豚

选读一昆明的雨教学课型:

1.自主积累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理解课文内容,品味文中语句,体会作者对昆明的雨的思念。

理解课文内容,品味文中语句,体会作者对昆明的雨的思念。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同学们,春天的雨给你留下什么样的印象?

(学生各抒己见)

2.昆明是个四季如春的城市,昆明的雨会是什么样呢?

今天我们就随同作家汪曾祺一同来欣赏课文《昆明的雨》。

(板书)

3.请学生读读课题。

通过文题你明白了什么?

二、初读课文,读中感悟

1.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边读边画出你不认识的生字和不理解的词语,并借助字典给予解决,把课文读正确、流利。

2.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画出自己喜欢的句子。

3.指名读课文,教师相机给予指正。

4.学生自由练读。

5.现在同桌之间赛读课文,比一比谁读得好。

6.同学们通过这次读书,又读懂了什么?

(学生讨论)

7.教师小结:

这是一篇优美的散文,四十年前作者到过昆明,写出了对昆明雨的怀念,请同学们思考,文中写了雨中的哪些景物?

三、理清文章脉络学生讨论汇报,教师板书。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一、抒情导入,揭示课题昆明的雨是这样的美妙,这样的舒服,这样的令人兴奋。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昆明的雨》。

教师板书课题。

二、复习课文内容这篇文章写的是什么内容?

文章中写到了雨中的哪些景物?

三、品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文中写了雨中的果儿和花儿。

昆明的雨给作者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引导学生用文中的句子来回答。

(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兴奋的)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昆明的雨的喜爱。

品读对果儿、花儿的描写:

1.指名读文章。

2.从哪些词句看出作者对昆明雨的喜欢与怀念之情,画一画,然后想一想,学生交流。

3.你能通过读把它表现出来吗?

指名读。

四、反复诵读,体会升华昆明的雨是那样令人神往,似乎就是一个画中的故事,是一段让人怀念的时光。

让我们尽情地赞美昆明的雨吧!

语文乐园一

综合练习课

1.熟读词语超市中出现的词语,懂得词语的意思,能够正确地加以运用。

2.体会金钥匙中的写作方法,练习把对景物的感受和想象写出来。

3.通过阅读欣赏短文,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分清文章的主次,学习作者的观察和表达方法。

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和技能。

4.学写写景为主的习作。

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和技能。

教学课时:

两课时

一、学习金钥匙

1、默读金钥匙中告诉我们的内容,说一说你读懂了什么?

2、学会写作小技巧后,启发学生加以想象,可以把自己的想

法和同学说一说,相互交流。

二、学习语文故事。

1、让学生通读全文,练习改写古诗,如指导学生把古诗

《清明》改写成小剧本。

2、交流改写成果,相互评议。

自主阅读的教学应从对课文的整体感知入手。

先让学生初读全文,在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游览顺序的基础上,再引导学生根据游览顺序,画一张游览示意图;

再根据示意图,说说课文主要描写了哪些景物。

从而引导学生把握全文,理清作者的思路和文章的条理,分清文章的主次。

接着,直奔课文的主体——描写游外洞、由外洞进内洞、游内洞的部分,使学生通过阅读,知道作者在这三处分别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有怎样的感受,并从作者的体验和生动描绘中,归纳出它们的不同特点。

本课是名篇,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自己认真揣摩、体会,做到不仅读懂,而且有所感受,增强阅读体验。

如,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展开想象,使课文中描写的景象,尤其是关于内洞的石钟乳、石笋的描写在头脑中浮现画面,做到如见其形,如临其境。

在进行语文生活的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去仔细观察自己喜欢的景物,可以拍下来,然后指导学生按一定的顺序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介绍出来。

在介绍时可让学生把自己观察的景物先介绍给同组同学听,交流评议,互相取长补短。

补充资料:

石钟乳、石笋都是由石灰质聚集而成的。

岩洞中的石灰质溶解在水里,水中的石灰质一点儿一点儿地聚集起来,在洞顶逐渐形成冰锥状物体,这就叫石钟乳,也叫钟乳石(形似北方冬季屋檐下的冰柱)。

洞顶的水滴落在地上,石灰质也逐渐聚集起来,越积越高,形成直立的笋状柱体,叫石笋。

石笋常与石钟乳上下相对,日久天长,有些石钟乳与石笋连接起来,就成为石柱。

石钟乳和石笋都有各种各样的形状。

十来进房子,“进”在这里是量词。

有一种民居分为前后相连的几个庭院,每个庭院称为“一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