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下册地理教案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3765236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59 大小:71.3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下册地理教案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9页
八年级下册地理教案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9页
八年级下册地理教案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9页
八年级下册地理教案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9页
八年级下册地理教案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9页
八年级下册地理教案Word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59页
八年级下册地理教案Word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59页
八年级下册地理教案Word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59页
八年级下册地理教案Word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59页
八年级下册地理教案Word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59页
八年级下册地理教案Word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59页
八年级下册地理教案Word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59页
八年级下册地理教案Word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59页
八年级下册地理教案Word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59页
八年级下册地理教案Word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59页
八年级下册地理教案Word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59页
八年级下册地理教案Word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59页
八年级下册地理教案Word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59页
八年级下册地理教案Word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59页
八年级下册地理教案Word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59页
亲,该文档总共5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八年级下册地理教案Word下载.docx

《八年级下册地理教案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下册地理教案Word下载.docx(5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八年级下册地理教案Word下载.docx

(二)我国人文环境的差异

在自然环境差异的基础上,人类活动也呈现明显的差异。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我国各地形成了富有地方风情的生活习俗和文化传统。

(1)农业:

由于我国自然环境的差异,我国农业具有西牧东耕、南稻北麦的分布特点。

(2)人口、城市、交通线:

呈现东密西疏的分布特点。

(3)经济:

经济发展水平东部高,西部低。

(三)秦岭——淮河一线南北差异

1、秦岭——淮河一线以北

(1)农田:

旱地,以种植小麦、大豆为主,一年一熟或两年三熟。

(2)民居:

屋顶坡度较小,墙体较厚。

(3)交通:

以陆运为主,汽车是常用交通工具,马车是传统的运输工具。

2、秦岭——淮河一线以南

水田,以种植水稻、油菜为主,一年两熟或三熟。

屋顶坡度较大,墙体高。

水运是常用的交通运输方式。

【课堂总结】

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和地势等因素影响到地理环境的多样性。

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又影响到人文环境。

※板书设计

自然环境差异海陆

地理差异显著地形

人类活动差异

 

※作业布置:

基础训练P1——P3

反思:

本节课主要讲了“地理差异显著”,学生认真听讲,课堂效果较好。

02

第2课时四大地理区域

假期大家有没有过外出的经历?

都到过哪些地方呢?

哪位同学能给大家简单介绍一下呢?

学生活动:

讨论各自外出的见闻。

二、四大地理区域

(一)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依据

综合地理位置、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的特点,可以将我国划分为四大地理区域,即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

同时,还可以单独根据气候特征划分为不同的气候类型;

根据干湿程度划分为不同的干湿地区;

根据气温差异划分为不同的温度带。

总之,根据不同标准,可划分为不同的地理区域。

(二)四大地理区域的界线

1、界线A:

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

2、界线B:

秦岭——淮河一线

3、界线C:

昆仑山——祁连山——横断山脉

经过我们大家的共同努力,我们完成了本课的学习,认识了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状况及其主导因素,使我们对祖国的疆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我国的四大地理区域

西北地区主导因素:

季风

地形界线:

400mm年等降水量线

青藏地区——北方地区主导因素:

气候

昆仑山、祁连山

横断山南方地区界线:

秦岭——淮河

第六章北方地区

第一节自然特征与农业(2课时)

03

1、了解北方地区的位置、范围等基本情况。

2、了解北方地区的主要地形、气候特点及其分布。

3、了解北方地区的农业生产特征和主要农作物及分布。

4、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知识,引导学生读图归纳北方地区的地理位置、范围、地形、气候等特征,并进行简单的评价。

5、分析北方地区的主要自然地理特征,探讨其对该地区的人民生活、经济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尤其是对当地农业生产有哪些影响。

6、了解北方地区农业生产方式和主要农作物,分析形成原因,讨论农业发展带来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1、北方地区的自然特征。

2、北方主要农业区及其农产品。

1、北方地区气候、地形等自然地理要素与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的关系。

2、北方地区农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解决措施。

第1课时黑土地黄土地

多媒体展示:

《沁园春雪》视频。

进入北方地区的学习。

一、黑土地黄土地

(一)北方地区的位置

北方地区大体位于大兴安岭、青藏高原以东,内蒙古高原以南,秦岭——淮河以北,东临渤海和黄海。

(二)北方地区的地形、气候特点

1、地形

北方地区的地形以平原和高原为主。

东部有面积广阔的东北平原和华北平原,西部有沟纵横的黄土高原。

2、气候

北方地区大部分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地跨我国的中温带和暖温带。

冬季寒冷,最冷月平均气温在0°

C以下;

夏季炎热,最热月平均气温在20°

C以上;

大部分地区的年平均降水量为400~800mm,属于半湿润区。

降水季节分配不均,主要集中于夏季。

(三)黑土地、黄土地名称的由来

1、黑土地

东北平原发育了肥沃的黑色土壤,面积广阔,被称为“黑土地”。

2、黄土地

黄土高原被深厚的黄土所覆盖,沟壑纵横;

华北平原为黄河、海河冲积平原,面积广阔。

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被称为“黄土地”。

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是否对北方地区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第一节自然特征与农业

北方地区的位置、范围

北方地区的地形

自然特征北方地区的气候差异

黑土地、黄土地

基础训练P4——P6

充分利用感性的图表资料,使学生对我国冬夏气温差异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进一步读图分析,得出理性的认识。

通过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依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地探究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习惯。

04

第2课时重要的旱作农业区

展示:

东北平原春耕图。

华北平原夏收景象。

黄土高原秋收图。

播放北方地区的主要地形区农业生产图片,引入本课。

(教师)了解了北方地区独特的自然条件后,我们继续研究这种气候条件下对应的农业生产生活。

二、重要的旱作农业区

(一)北方地区的农业条件及作物

1、条件

北方地区平原广阔,土壤肥沃,耕地集中连片。

本区降水偏少,耕地多为旱地。

2、农作物

主要种植小麦、玉米、谷子等粮食作物,以及甜菜、棉花、大豆等经济作物,成为我国重要的旱作农业区。

(二)北方地区的农业问题及采取的措施

1、农业问题

华北平原和黄土高原降水较少,且集中于夏季,灌溉水源不足,春旱严重。

2、采取的措施

国家为缓解华北平原,尤其是京津地区淡水资源不足的状况,采取了南水北调等跨流域调水措施。

从长远来看,发展节水农业,才是这里农业持续发展的比由之路。

同学们,通过本节课的探究,你有哪些收获和体会呢?

给你的小伙伴介绍一下北方地区的自然特征。

有哪些其他三大地理区域没有的自然景观,等等。

有利条件

发展旱作农业的条件

旱作农业区不利条件

主要农作物和农产品分布

本课充分考虑了学习身边的地理的教学理念,注重从学生的日常生活入手,把抽象的知识变成具体的有用的知识,有很强的实践性,学生学习起来感到亲切、实用,师生互动讨论,较好地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思想。

第二节“白山黑水”——东北三省(2课时)

05

1、了解东北的位置和范围,优越的地形、气候条件以及丰富的矿产资源和森林资源。

2、了解东北能成为“中国农业的摇篮”的原因以及工业的分布状况。

3、通过读图和填表,了解东北地区丰富的农业资源、森林资源和矿产资源。

4、通过大量图片和资料信息,了解东北是“中国工业的摇篮”这一事实。

东北地区优越的自然条件和各种矿产资源的产地。

东北地区在重工业建设方面取得的成就。

第1课时山环水绕沃野千里从“北大荒”到“北大仓”

展示东北地区的图片,引入本节课主题——东北地区。

一、山环水绕沃野千里

(一)东北三省的位置范围

1、位置

东北三省位于我国的东北部。

2、范围

东北三省包括黑龙江省、吉林省和辽宁省,简称分别是黑、吉、辽。

(二)东北三省的地形特征

1、地形特点

东北三省地形以山地和平原为主。

2、地形类型

东部为长白山地,山地的东南方有鸭绿江和图们江流过,这两条河为中朝两国的界河。

北部为小兴安岭,西倚大兴安岭。

大、小兴安岭的北部有黑龙江流过,它是中俄两国的界河。

在山地之间分布着辽阔坦荡的东北平原。

人们常用“山环水绕,沃野千里”来形容东北三省的山河大势。

(三)东北三省的气候特征

东北三省的气候冷湿。

由于纬度较高,又紧邻冬季风源地,大部分地区冬季漫长严寒,夏季短促温暖。

大兴安岭北部地区长冬无夏,只有南部的辽东半岛冬季较短。

东北三省降水集中在夏季,冬季降雪较多。

二、从“北大荒”到“北大仓”

(一)农业生产与气候

1、东北三省农业生产与气候的关系

(1)春种、夏忙、秋收、冬储,以适应四季气候的变化。

(2)纬度较高,气温条件只能满足农作物一年一熟。

(3)在春秋季节,常受寒潮影响,容易发生低温冻害。

2、东北平原的农业生产特点

东北平原地势平坦,土壤肥沃,适宜大规模的机械化耕作;

气候雨热同期,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

这里盛产小麦、玉米、大豆、水稻等,是我国机械化程度最高、提供商品粮最多的粮食生产基地。

(二)从“北大荒”到“北大仓”

东北平原北部地区开发较晚,人烟稀少,沼泽遍布,历史上被称为“北大荒”。

如今,经过50多年的大面积开荒,该区粮食产量增加,被称为“北大仓”。

三、湿地的生态问题及保护

1、生态问题

大面积开荒,扩大了耕地面积,增加了粮食产量,但湿地面积锐减,生态环境恶化。

2、保护措施

为了保护环境、恢复生态,国家决定停止开荒,建立一批自然保护区。

东北地区土地资源的开发必须从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出发,坚持开发和利用、治理和保护相结合,坚持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相统一。

这就要求不能通过大幅度开垦荒地、增加耕地面积来发展生产,发挥现有耕地的生产潜力,提高单产是今后实现粮食增产的根本途径。

一、东北地区的自然地理条件

东北三省的农业二、东北地区农业生产特点及农业生产差异

三、东北地区的土地资源优势和面临的问题

基础训练P7——P10

本课注重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学会读图、用图,培养学生的读图、析图、用图的综合能力。

列表比较、举例说明,把抽象的知识具体化,注重知识的迁移和拓展,注重加强与生活的联系,充分考虑了学习身边地理知识的教学理念。

06

第2课时我国最大的重工业基地

在我国东北有一个露天铁矿,这里蕴藏着极为丰富的铁矿资源,早在公元10~11世纪的辽金时期,这里就是炼铁和兵器制造中心,新中国成立以后,这里的钢铁工业得到更大的发展,钢材产量一直位居全国前列,被称为“钢都”。

你知道它在哪里吗?

三、我国最大的重工业基地

(一)东北三省的工业发展条件

1、地位

东北三省是新中国成立后建立的第一个重工业基地,是“新中国工业的摇篮”。

2、条件

东北三省的矿产资源种类多、储量大,特别是煤、铁、石油等矿产资源在全国有重要的地位。

这里依托丰富的资源,迅速发展成为我国最大的重工业基地。

3、特点

东北三省以钢铁、机械、石油、化学工业为主导,包括煤炭、电力、建材、森林等工业部门的比较完整的重工业体系。

(二)东北三省工业发展的问题及前景

1、问题

东北三省工业面临资源枯竭、设备老化、产业结构单一、经济发展滞后等问题。

2、发展前景

针对面临的问题,国家提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制定详细的发展规划。

近年来,经济发展势头良好,前景广阔。

本节课主要从四个方面复习东北地区。

1、首先了解东北地区的地理位置和范围,从而分析总结东北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特征。

2、根据东北地区的地形特征分析东北地区农业生产特点及农业生产差异。

3、分析东北地区土地资源的优势和存在问题及解决措施。

4、分析了东北地区的工业,重点复习辽中南工业基地的区位优势、存在的问题和今后发展的方向。

发展优势

东北重工业基础面临的问题

优越的地理条件

东北的振兴

中国工业的摇篮

结合身边的地理事物引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体现了从生活中学习地理知识的理念。

通过讨论探究、小组合作等形式组织教学,课堂上学生的大脑始终处在积极的思维状态,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体现了课堂为学生的新理念。

第三节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2课时)

07

1、知道黄土高原是世界上最大的黄土分布地区;

知道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形特征;

初步掌握运用实验验证假设的方法。

2、通过对黄土高原形成原因的分析,初步了解科学论证的一般方法;

对黄土高原过去至现在发展变化的过程分析,初步掌握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是区域地理环境特征形成和发展变化的主要原因。

3、知道黄土高原是一个脆弱的生态环境区域;

知道黄土高原进行生态建设的重要性;

初步掌握以综合分析的方法分析区域的发展问题。

4、通过对黄土高原自然灾害形成原因的分析,初步掌握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构成一个整体环境,而具有独特的区域地理环境特征以及人地关系的矛盾与协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5、通过阅读地图说明黄土高原的位置,描述黄土高原所跨的省级行政区,培养学生读图、析图的能力。

6、通过读图分析造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并讨论由此导致的严重后果,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读图分析及归纳整理能力。

1、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

2、黄土高原脆弱的生态环境及成因。

1、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形特征的成因。

2、黄土高原人地关系的矛盾和协调。

第1课时文明的摇篮风吹来的黄土

同学们:

我国有960万平方千米的陆地面积。

幅员辽阔,各地的自然景观不同。

下面我们看一段视频,看一看这是什么地形区,只要地貌有哪些。

引出新课。

一、文明的摇篮

(一)文明的摇篮

黄土高原曾孕育着古代文明,也是著名的革命圣地,还有特色的“黄土风情”等。

(二)黄土高原的概况

1、范围

黄土高原东起太行山,西至乌鞘岭,北连内蒙古高原(大致以长城为界),南抵秦岭。

2、黄土高原的文明历史

(1)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

(2)黄土疏松肥沃,便于耕种。

(3)历史上林草繁茂,环境宜人,尊为华夏始祖的炎黄二帝,开创了华夏文化的先河;

渭河平原最早出现原始农耕文明。

二、风吹来的黄土

(一)黄土高原的形成

黄土高原是世界上最大的黄土堆积区,地表覆盖着深厚的黄土。

科学家提出多种假设,被广泛认同的是“风成说”。

(二)黄土高原的地表特征

黄土土质疏松,极易遭受流水的侵蚀。

流水侵蚀使得黄土高原地表破碎,沟壑纵横,形成塬、梁、卯、川等黄土地貌景观。

黄土高原是世界上最大的黄土堆积区,大多数人认为黄土是西北风将中亚、蒙古的黄沙搬运和堆积起来的。

因黄土多为风积物,遇水侵润后易崩解、抗蚀力很低,加上地形坡度较大、降雨集中且多暴雨、植被稀少等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影响,使黄土高原成为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之一。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如此严重,会带来什么后果呢?

我们下节课再学习。

第三节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

2、主要跨越的省区

3、文明的摇篮

二、风吹来的黄土

1、黄土高原的形成原因

2、黄土高原的地貌景观

基础训练P10——P13

本课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从生活入手,用歌曲导入,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动手画一画,描一描,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调动学生的动手能力,活跃思维,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充分利用读图分析法、自主探究法、合作交流法等,引导学生分析和概况知识点,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08

第2课时严重的水土流失水土保持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黄土高原的位置、形成及地貌景观,现在我们来学习为什么它呈现给我们的是沟壑纵横的模样。

三、严重的水土流失

(一)黄土高原地表形态的形成原因

黄土高原地表千沟万壑、支离破碎。

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长期的水土流失。

(二)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

1、自然原因

地表自然植被遭到破坏,疏松的黄土在缺少植被保护的情况下,很容易引起水土流失,特别是降水集中在夏季,且多暴雨,因此每遇到暴雨,泥沙俱下,水土流失尤为严重。

2、人为原因

黄土高原人多地少,开发历史悠久,长期的过垦过牧、修路、采矿等活动破坏了地表植被等。

(三)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产生的后果

严重的水土流失,带走了地表肥沃的土壤,破坏了农田和村庄,使得自然灾害加剧,生态环境恶化;

泥沙下泄导致河流含沙量剧增,淤塞下游河床、水库,给防洪及河道整治造成了巨大困难。

四、水土保持

(一)黄土高原的治理

一方面,采取植树种草等生物措施与建梯田、修挡土坝等工程措施相结合,治理水土流失;

另一方面,合理安排生产活动,如陡坡地退耕还林、还草,过度放牧的地方减少放牧的牲畜数量等。

本节课我们重点学习了黄土高原脆弱的生态环境和黄土高原生态建设两部分内容。

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脆弱,不仅是因为水土流失严重、自然灾害频繁,而且因为其生态环境破坏之后不易恢复,因此必须进行生态建设,在生态建设中要因地制宜,做到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相结合。

以实现黄土高原的可持续发展。

1、原因

2、后果

基础训练P14——P16

课堂上学生的大脑始终处在积极的思维状态,课堂气氛十分活跃。

并且随着教学内容的层层深入,学生的情感也随着跌宕起伏,时而惊喜,时而忧思,真正达到了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探究问题能力以及合作学习能力的培养。

第四节祖国的首都——北京(2课时)

09

1、了解北京的位置、面积等自然环境特征,并能对北京的位置做出简要评价。

2、了解北京的历史文化传统和城市的发展变迁、著名的名胜古迹,掌握北京的城市职能和未来发展方向。

3、通过阅读各种地图、图片和录像,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和分析、整理资料的能力。

4、使学生掌握了解一座城市的基本方法和思路。

5、充分利用各种材料,学习查找资料的方法,提高读图、、分析、归纳、总结。

6、帮助学生从感性认识升华到理性思考,高屋建瓴地认识城市的发展和特点。

7、通过学生讨论、辩论一些能激发学生思维的问题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锻炼学生运用地理语言的能力,并培养合作学习的能力。

1、北京市的自然地理特征、历史文化传统和城市职能。

2、北京市的未来发展方向。

1、对北京市地理位置的评价。

2、北京市城市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学习方法

第1课时政治文化中心

同学们!

上学期我们学过了我国的行政区划,请大家回忆一下我国共划分几级行政区划?

最高级别的有多少个?

那么,大家知道在这34个省级行政区中,政治地位最重要的是哪个吗?

学生回答:

北京。

一、政治文化中心

(一)北京的概况

1、面积、人口

北京面积1.68万平万千米,常住人口1961.9万(2110年)。

2、位置

北京城位于华北平原的西北角。

3、地形

北京西面和北面背靠群山,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

(二)北京的职能

北京是全国的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

1、全国的政治中心:

北京是新中国的首都,人民大会堂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所在地,中南海是党中央和国务院所在地。

2、全国的文化中心:

有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上百所高等院校,有中国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等各类科学研究机构,有全国藏书最多的国家图书馆,有中央电视台、博物馆、展览馆、体育场馆等。

3、国际交往中心:

北京有外国大使馆、国际组织代表机构,以及众多的海外企业代表机构等。

随着越来越多的世界著名跨国公司落户北京、各种国际会议在此召开,北京与世界各地的联系日益密切。

通过这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北京是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和国际交往中心。

众多的名胜古迹,承载了我国几百年甚至几千年的文化,她之所以成为六朝古都,与她有利的自然条件和优越的地理位置也有很大关系。

我们必须保护好她,利用好她,更要把她建设好!

第四节祖国的首都——北京

一、地理位置

政治中心

二、地位文化中心

国际交往中心

基础训练P17——P20

10

第2课时历史悠久的古城现代化大都市

作为我国六朝古都的北京,经历了3000年的风风雨雨,800年的朝代更替,给后人留下了无数的名胜古迹。

许多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这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