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文学史知识点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3765963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1.3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当代文学史知识点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当代文学史知识点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当代文学史知识点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当代文学史知识点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当代文学史知识点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当代文学史知识点Word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当代文学史知识点Word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当代文学史知识点Word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当代文学史知识点Word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当代文学史知识点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当代文学史知识点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当代文学史知识点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当代文学史知识点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当代文学史知识点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当代文学史知识点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当代文学史知识点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当代文学史知识点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当代文学史知识点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当代文学史知识点Word文档格式.docx

《当代文学史知识点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当代文学史知识点Word文档格式.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当代文学史知识点Word文档格式.docx

1979年10月30日----11月6日,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其主要内容是:

第一,肯定了“十七年”文艺路线基本是正确的。

第二,重点阐述了新时期文艺如何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问题。

第三,对文艺发展的道路作了明确指示。

要求文艺工作者“要自觉地在人民的生活中汲取素材、主题、情节、语言、诗情和画意,用人民创造历史的奋发精神来哺育自己,这就是我们社会主义文艺事业兴旺发达的根本道路。

第四,阐述了发展新时期文艺的各项方针、政策和措施,以及党领导文艺工作的正确方法。

认为文艺是一种“复杂的精神劳动,非常需要文艺家发挥个人的创造精神。

写什么和怎样写,只能由文艺家在艺术实践中去探索和逐步求得解决。

在这方面不要横加干涉。

第四次文代会标志着社会主义文学艺术繁荣发展的新时期已经开始,对文艺事业的进一步繁荣昌盛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5、“三突出”原则

这是由于会泳提出、后来经过姚文元改定的所谓创作原则:

“在所有人物中突出正面人物;

在正面人物中突出英雄人物;

在英雄人物中突出主要英雄人物。

”实践证明这是违背文学创作规律的帮派文学创作原则,曾对中国当代文学造成广泛而不良的影响。

6、革命样板戏

是建国后一体化文学体制下戏曲革命化的极端产物。

(1分)代表剧目有《沙家滨》等。

革命样板戏的创作理论中体现了一元化的毛泽东革命文艺路线、革命的现实主义与革命的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方法以及三突出等基本原则。

(2分)革命样板戏虽然在古为今用、洋为中用上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但也直接导致了文革文艺千部一曲、千人一面的机械复制现象,从而基本上阉割了艺术创造的生命力,直接阻碍和破坏了新中国文学和文艺的发展。

7、第四种剧本

是剧作家刘川对1956年前后出现在中国剧坛的一批戏剧的概括。

这些剧本突破了当时剧坛所流行的公式化、概念化的框框,而显示出某些特色。

被称作“第四种剧本”的,主要有岳野的《同甘共苦》、海默的《洞箫横吹》。

此外,李超的《开会忙》等剧作,因其相似的创作倾向,也被看作是“第四种剧本”。

8、“伤痕”文学

是打到“四人帮”后出现的第一个文学思潮(1分),主要表现在“文革”时期受到摧残的人们的遭遇和创伤(1分),以刘心武的《班主任》为标志,由卢新华的《伤痕》而得名。

(1分),代表作家还有谌容的《人到中年》等。

伤痕文学以写真实为特征,对文学恢复现实主义精神传统具有积极的作用。

9、“反思文学”

继伤痕文学之后出现在当代文坛上的又一文学现象,从政治、社会层面上还原“文革”的荒谬本质,从一般地揭示社会谬误上升到历史经验教训的总结,比之伤痕文学,其目光更为深邃、清醒,主题更为深刻,带有更强的理性色彩。

代表作主要有高晓声的《李顺大造屋》,古华的《芙蓉镇》等。

10、寻根文学

寻根文学以现代意识观照现实和历史,反思传统文化,重铸民族灵魂,在表现手段上既有中国传统文学的手法,又运用现代派的象征、暗示、抽象等方法,丰富和加深了作品的文化意蕴。

代表作品有韩少功的《爸爸爸》等。

11、先锋小说

指80年代中后期文坛上出现的注重创新、大胆超越传统、强调艺术性的创作群体。

先锋小说对叙述方式和语言形式进行了大胆探索,以刘索拉的《你别无选择》为开端,其主要代表作家是马原、余华、北村等。

12、新历史主义”小说

新历史小说中的“历史”,是指无法指认、没有具体时间背景的“历史”,是一种主观现象中的虚拟“历史”,它在小说中更多地是被精神化、情绪化和象征化了的,而当它作为人类生存处境的象征时,甚至具备了浓厚的现实意义。

如:

苏童的《我的帝王生涯》、《米》、余华的《呼喊与细语》等小说。

13、归来诗人

随着一批批冤假错案的平反,诗坛出现了一个庞大的“归来”诗人群。

他们包括“七月”派诗人绿原、牛汉等,在“反右派”斗争中被处置的诗人艾青、公刘、邵燕祥、流沙河等也包括50年代退出诗坛的九叶诗人。

他们特别关心社会问题,在诗歌内容的历史反思与艺术的个性化方面,为诗歌的发展作出了探索。

14、朦胧诗

朦胧诗派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初,是伴随着文学全面复苏出现的一个新的诗歌艺术潮流。

它以“叛逆”的精神,打破了当时现实主义创作原则一统诗坛的局面,为诗歌注入了新的生命力,同时也给新时期文学带来了一次意义深远的变革。

(2分)北岛、顾城、舒婷等是朦胧诗派的代表诗人。

(1分)他们在诗中对现实意识进行思考。

15、第三代诗人

80年代中后期出现,也被称为“新时代诗人”,“后新诗潮”,“后朦胧诗”。

“第三代诗人”试图反叛和超越朦胧诗,重建一种诗歌精神,这种精神不是英雄悲剧的崇高、理性自我的庄严、人道主义的感伤,而是建立在普通人平淡无奇的日常生活和世俗人生中的个体的感性生命体验。

于是反英雄、反崇高、平民化成为后新诗潮的总体特征。

体现在语言实践方面,则具有反意象、反修辞和口语化的特点。

代表作品有:

韩东的《有关大雁塔》,于坚的《感谢父亲》等。

16、探索戏剧

探索戏剧可分为两类:

一类是在现实主义的原则之下合理地借用现代派戏剧的技巧,丰富了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推动了现实主义戏剧的发展,如:

《屋外有热流》、《绝对信号》等。

第二类是在主流戏剧类型之外,充分借鉴现代主义的戏剧探索,无场次、多声部组合式、小说式结构、写意剧等,如《野人》、《魔方》等都属于此类。

17、现实主义冲击波

指的是现实主义小说创作,在90年代中期之后由于河北的“三驾马车”—谈歌、何中、关仁山—的崛起而进入一个新阶段,被人称为“现实主义冲击波”。

18、女性主义小说

指80年代中期以后出现的我国女性作家描写女性独特的社会、情感经历、带有鲜明的女性性别特征小说。

对女性的自我认同与男权话语的抗拒是其中新价值取向。

代表作家有陈染等。

19、社会主义现实主义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这一概念来源于苏联、1953年9月第二次全国文代会将其确定为我国文艺创作和批评的最高准则。

(2分)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主要内容有三个方面:

一是要求艺术家从现实的革命发展中真实地、历史地和具体地去描写现实;

二是艺术描写的真实性;

三是用社会主义精神从思想上改造和教育劳动人民。

(3分)

20、《茶馆》

是老舍在新中国成立后戏剧创作的精品,它不仅是老舍戏剧的代表作,也是中国当代戏剧的经典之作,同时是北京人艺剧院演剧艺术的卓越代表。

(2分)《茶馆》的艺术构思很独特,它的重要特征表现为使用了“反描法”、“侧面透露法”以及“人像展览法”方法。

在艺术结构上则采用了纵横交错、虚实结合的“坐标式”结构。

21、《随想录》

这是巴金的晚年之作。

作者以时间为序将其编为《随想录》。

《随想录》是作家叩问、探索、总结历史之旅与新路历程的实录,以其博大精深的思想文化内容和独特的文体意义,成为新时期重要的散文创作成果之一。

22、知青文学

“知青”出身的作家,是80年代文学的重要支柱。

他们的创作,在当时获得“知青文学”的命名。

第一,作者曾是“文革”中“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

第二,作品的内容,主要有关“知青”在“文革”中的遭遇,但也包括他们后来的生活道路,如返城以后的情况。

24、文化散文

文化散文作为一股文学思潮形成并逐渐成熟于80年代后期至90年代初期,是90年代“散文热”中最重要的表现领域。

(1分)文化散文主要是指创作主体写作时采用一种文化视角,“以二十世纪人文科学和艺术哲学的最新成果为观察工具,避免先贤们的偏颇,文化批判鞭僻入里”,使散文写作“攀上了一个新的思想高度和深度”。

(2分)代表作家及作品有余秋雨的《文化苦旅》等。

25、“两结合”

在当代文学中,两结合指革命的现实主义和革命的浪漫主义相结合。

革命的现实主义是站在无产阶级的立场上,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观察生活、表现生活。

革命浪漫主义是在现实的基础上,用想象夸张表现崇高的革命理想,以鼓舞人民的斗志,抒发政治理想。

26、开拓者家族

开拓者家族是蒋子龙在小说中塑造的系列人物形象,具有相似的思想风貌和主导性格,是一群积极投身于改革大潮中的当代英雄。

乔光朴、车篷宽、解净、牛宏、武耕新等。

27、“三红一青一创”

“三红一青一创”指《红日》、《红岩》、《红旗谱》、《青春之歌》和《创业史》这四部作品。

(2分)这些文学作品都是以1919年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这段历史生活为题材,并且在主流意识形态关于这段历史“本质规律”的规范性理论指导下,按照主流文学话语的创作规范叙述这段历史生活的。

(2分)这些小说具有鲜明的形态特征,并呈现出高度同一性的审美形态。

二、《文学史》简答题

1、以《百合花》为例,谈谈茹志娟小说的艺术特色。

1 取材和切入生活的角度别致:

不正面写战争或社会主义的建设生活,而以其为背景,着力揭示战士和群众的美丽心灵。

2 塑造的人物多不是高大英雄,而是平凡的、成长中的人,又多为女性;

善于把握人物内心世界的一起伏、一回旋,并以生动的细节描写予以表现。

3 具有一股浓浓的抒情味:

善用第一人称叙事,便于抒情。

4 风格:

在俊逸中透露出锋芒,委婉中隐含着刚劲。

(须结合《百合花》分析)

2、以《受戒》等为例,谈谈汪曾祺小说的散文化和诗化特征。

①淡化情节,以散文随笔的笔调,娓娓叙说着一个个优美动人的小故事。

②寓人生哲理于凡人小事之中,寓真善美于平庸琐碎的事件描写之中,平和淡泊,意味无穷。

③诗化的小说语言,简洁明快、纡徐平淡,流畅自然,生动传神。

《受戒》中明海与小英子的对话。

3、陈奂生形象

陈奂生是作品的主人公,是一位勤劳善良、质朴节俭、努力追求美好生活的老一代农民。

陈奂生的性格典型地表现了中国广大的农民阶层身上存在的复杂的精神现象。

他的形象是一幅处于软弱地位没有自主权的同时物质精神又发生了一定变化的农民的画像,是历史传统和现实变革相交融的社会现象的文学典型。

具体而言,包括两点:

第一,反映了新时期农民在物质生活和精神追求的巨大变化。

第二,表现了封建意识、极左路线危害的严重性和改造国民的艰巨性。

4、《创业史》梁三老汉形象及其典型意义

梁三老汉是《创业史》塑造得最精彩的中国老一代农民的典型。

在旧社会他经历了发家成梦的辛酸史,解放后他凭直觉感激新社会给他带来新的希望,但这希望不仅仅是做一个三合头瓦房院的长者。

作为背负着几千年私有观念的小生产者,他倾向于个人发家致富。

当梁生宝不愿听从他的安排而组织起互助组时,他便自发的反对集体事业,同妻子大吵,发泄对自己儿子的不满,暴露了自私、落后、狭隘、保守地小生产者意识。

(2分)同时,他2又具有普通农民勤劳、善良、朴实的品质。

土地的获得,痛苦的回忆,以及父子之情,使他在精神和感情上接近梁生宝及其所从事的事业。

(2分)其性格具有明显的两重性,是一位动摇于集体致富与个人发家致富两套道路中间的人物。

从这个形象的塑造中,我们才能真正的体会到一个真正的中国农民性格的本质内容。

梁三老汉精神世界的复杂性,是老一代中国农民的艺术写照,具有典型意义。

5、《红旗谱》中朱老忠形象及其意义

第一,家族乃至阶级的世仇,孕育了他强烈的反抗性。

第二,20余年闯荡江湖的传奇经历,造就了他为“朋友两肋插刀”的侠义性。

第三,不寻常的人生磨难,曲折的斗争历程,使他逐渐加深了对现实生活的认识,养成了“出水才看两腿泥”的坚韧性。

朱老忠形象突出的性格特点是他的阶级性、民族性、时代性。

阶级性表现为他的爱憎分明。

民族性表现为:

豪爽、讲义气。

时代性表现为他思想的与时俱进。

5、《红旗谱》鲜明的民族风格

(1)《红旗谱》在艺术上重视文学的民族形式。

(2)刻画人物形象,既采用白描手法,让人物自身的言行来表现人物性格,又适当吸收了西方小说心理描写细腻的长处.

(3)在语言方面,小说从词汇到语法、都注意语言的个性化、口语化、生活化.

(4)小说还注意描写中国北方农村的风俗画与风景画。

7、《青春之歌》中林道静的形象意义

作者通过林道静这一人物的性格发展,揭示了旧中国知识分子走向革命道路的主要特点:

他们接受革命常常是从个人遭遇和理论认识开始的,他们从民族矛盾进而认识阶级矛盾,从求个人解放到争民族解放,从个人奋斗、幻想个人英雄式的事业,到参加集体的阶级斗争、革命的英雄主义;

从对劳动人民自上而下的人道主义同情到同呼吸共命运的阶级感情。

并且,作品通过林道静的“成长”来指认知识分子唯一的出路。

8、杨朔散文特色:

代表作品有《荔枝蜜》

1、力图选用各种题材表现生活的激流和时代的风貌。

2、讲究艺术构思:

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寓大于小,寓远于近。

3、注意创造诗的意境:

借景抒情。

4、讲究艺术结构:

曲径通幽,卒章显志。

总之,他善于从一切事物中发掘出宏大的政治意义,喜欢用“寓意”的手法。

9、秦牧散文创作特色:

1、熔知识性与思想性于一炉。

2、把“形散”与“神聚”结合起来。

做到寓控制于放纵。

(形散神聚)

3、富有情趣和幽默感。

4、语言流利酣畅,凝炼生动,富有亲切感。

10、马原小说的叙事的特点

(1)将小说完全视为语言的游戏,切断了通往意义和价值的道路。

如把作者自己引入作品,基本语式是“我就是那个叫做马原的汉子”——《虚构》

(2)“元小说”叙事手法;

将叙事过程纳入叙事之中。

(3)叙述的平面化和故事的拼接性《叠纸鹞的三种方法》

11、新写实小说的审美特征

新写实小说的作者大都具有反英雄、反典型的意识,他们力图表现普通人物、下层人物的普遍卑微的生活,但拥有着原动的活泼的生命力。

他们所表现的内容往往是普通人物都可能经历或遭遇的东西,柴米油盐酱醋茶、锅碗瓢盆、人情世故、喜怒哀乐...都在新写实小说中得到充分的体现。

(2分)新写实小说与以往的写实小说的最大的一个区别是作家审美态度的客观化,追求生活的原色魅力。

新写实在叙事时多以非典型、无必然联系的“生活流”的写作方式为主,让人物、事件、场景按照生活的本来面貌自然而然的展现,于是,在新写实小说中,既无骇人听闻情感对生活原相的过度干预。

于是,新写实小说往往不存在一个贯穿于故事始终的中心情节,而多半是有一些散落的琐碎故事拼接而成的。

(5分)

13、《白鹿原》中白嘉轩的形象

(1)是农耕社会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家族制度的代表人物。

(2)强烈而鲜明的族长意识仁爱的长者、严酷的家长。

(3)把“耕读传家”视为治家、治族的办法与策略。

14、90年代小说的艺术特征

1.注重对现实生存状态的展示,采取日常化叙述方式;

2.注重个体经验和个体特征的呈现;

3.寻求多种艺术样式、手法的融合,呈现出自觉的文体意识;

4.重视民间和传统审美趣味的回归。

15、简述莫言《红高粱》的艺术创新:

   ①情节结构的非逻辑化。

②叙述人称的自由转换。

③独特的悲剧美感。

 ④瑰丽神奇的语言。

16、高加林人生的悲剧性

(一)、事业上的悲剧。

在工作中,他兢兢业业,一帆风顺。

然而,他得罪了黄亚萍的对象,终因走后门找上工作一事而被辞退。

(二)、高加林的爱情悲剧。

高加林的爱情主要有两个女性形象,一个是地道的黄土地上的姑娘刘巧珍,一个是城里的有文化的女子黄亚萍。

1、和刘巧珍的爱情悲剧 

2、和黄亚萍的爱情悲剧 

三、《文学史》分析论述题

1、试述你对小说《白鹿原》的史诗性品格的理解。

(1)把历史事变、历史思潮落实在普通百姓繁衍生存的感性层面,形成混沌而感性的历史意识与历史叙述。

小说既充分显示了历史的宏阔性、复杂性,又表达了作者对“本质”历史的怀疑。

其历史感性饱满、有血有肉。

小说中白鹿两家几代人为争夺白鹿原的统治权而争斗不已,上演了一幕幕惊心动魄的活话剧。

(2)浓郁的文化意识和文化品格,其人物设置和意象描写都具有鲜明的文化象征意义。

朱先生是小说中最具文化深度的人物,被喻为济世苍生的白鹿(圣人)。

“白鹿村”这一地名则与原始人类文化中的自然神灵和神话传说相连。

“白鹿”成为贯穿小说始终的一个重要的文化原型,作为原始的神话意象。

(3)丰满鲜明的人物群像,且富有历史文化内涵。

白嘉轩是着墨最多的人物。

作者从文化着眼,对这个人物做了新开掘,使之成为由小农经济与儒家文化共生的、代表着乡土文明的“白鹿精魂”的具体承担者。

他同时又是一个封建正统的卫道士。

(4)艺术探索的气魄和力度。

小说总体上体现了传统现实主义的创作风格,但又吸纳了魔幻现实主义和象征主义手法。

几乎被神化了的朱先生,更是似真似幻,仿佛是天地之神能先知先觉,甚至算计到几十年之后红卫兵会挖他的坟。

2、老舍的《茶馆》主题和艺术成就

主题:

《茶馆》的主要目的是“埋葬三个时代”清朝末年、军阀混战、解放前夕,清朝政府、北洋军阀、蒋介石这三者先后登上历史舞台,打着不同的旗号,但是反动本质是一脉相承的。

这三个时代给国家和民族带来的灾难,一个比一个深重,压迫和剥削人民的手段一个比一个狠毒。

这样罪恶的时代,最终是逃不脱被毁灭、被埋葬的命运的。

从而反面揭示了歌颂新时代的主题。

艺术构思:

第一、它的重要特征是使用了“反描法”(作者对他要阐发的主题,引而不发,而只在反面大做文章,让观众在反面的否定的感受中,自然趋向正面的主题。

第二、使用了侧面透露法(以小见大,以个别表现一般,别出心裁地选择了北京的一个普通的大茶馆。

这个茶馆具有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又是一个各色人等均可出入的地方。

同时茶馆也有象征的意味,小小的茶馆成了大中国的一扇“窗口”,或是旧中国的一个缩影。

第三、采用了人像展览式的方法来结构全剧、展开场面和刻画人物。

第四、艺术结构上:

采用了纵横交错、虚实结合的“坐标式”。

第五、《茶馆》成功地使用了“单纯化的个性语言”,三五两言就勾出了人物形象的轮廓来。

3、巴金《随想录》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讲真话,抒真情,袒露赤子之心,勇敢探求真理,是贯穿《随想录》整部书的总主题。

(2分)在书中,巴金对史无前例的文革进行了愤怒的揭露,痛斥的控诉和深沉的思考,提出应该给这场空前的历史大悲剧作总结。

《随想录》正是从一个侧面对这场民族性灾难的残酷现实作了深刻再现,真实记录了中国一代知识分子在这场浩劫中的心灵轨迹。

巴金的反思其实际尚不止于文革,其思想的触角和批判的锋芒还伸向了文革之前的十七年。

(2分)《随想录》的独特与深入之处是其对文革的反省从一开始就与巴金向内心追问的忏悔意识结合在一起,而不是像很多文革受害者那样简单的把一切责任都推向了四人帮,因而认为粉碎四人帮就解决了所有的问题。

(2分)与坚持讲真话相适应,巴金在艺术上追求的是朴实无华、自然天成。

4、建国初期的文艺思想斗争和经验教训

1.关于电影《武训传》的讨论(1950-1951)

一九五一年对电影《武训传》的讨论与批判,是建国以后文艺界反对所谓“资产阶级唯心主义”的第一次大规模的艺术运动和文艺思想斗争。

2.对《红楼梦研究》的批判(1954-1955)

对《红楼梦》研究中主观唯心论的批判,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二次大规模的文艺运动和文艺思想斗争。

3.对胡风文艺思想的批判(1955)

建国以后关于胡风文艺思想的批判,是文艺路线上继批判电影《武训传》和《红楼梦》研究中资产阶级唯心论之后的又一次重大思想斗争。

5、《创业史》的思想、艺术特点及其局限性

思想:

作者通过梁家两代人不同创业道路及其结局,概况了中国农民的生活历程,反映了他们要求改变苦难命运的强烈愿望,指出了只有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坚持社会主义方向,走共同富裕的集体化道路,农民才能够彻底翻身,实现自己的创业理想。

艺术特点:

(1)结构复杂,气势恢宏;

(2)善于将细节描写、心理描写与哲理性议论结合起来塑造人物群像;

(3)善于使用对比手法,在矛盾冲突中突出和展示人物性格。

局限:

政治理念过重,有图解政治之嫌;

对人物主要采取阶级分析法,人物的丰富性和矛盾性展示不够。

5、《青春之歌》成为经典的原因

(1)《青春之歌》通过了卢嘉川、江华、林红几个英勇不屈的共产党员的形象告诉读者,党的优秀儿女曾经怎样地忠心耿耿、艰辛斗争、为革命事业、为今天的我们广大人民的幸福生活,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最后,这部小说还通过林道静这个人物形象的具体事实,指出了当时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只有在党的领导之下,把个人命运和人民命运联结为一,这才是真正的出路;

指出了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必须经过思想改造才能真正为人民服务。

(2)《青春之歌》中出现的知识分子的形象,较之过去的作品有了很大的发展。

而林道静形象的完成是对中国知识分子的摸索过程进行了总结,做出了答案。

这正是《青春之歌》特殊的意义和价值所在。

(3)作家严格按照生活逻辑和性格逻辑,脉络清楚地写出了林道静性格发展和思想变化的过程。

它从反抗封建包办婚姻、要求人的尊严和个性解放到谋求全民族的解放,从同情劳动人民到为劳苦大众的利益而奋斗,从天真幼稚的少女到坚定成熟的革命者,是她性格发展之必然,生活发展之必然,也是时代潮流使然。

林道静的道路概括了那个时代不甘受人摆布而成为封建婚姻牺牲品的觉醒了的青年知识女性的人生之路。

因此,这个艺术形象具有很高的典型意义和美学价值。

(4)《青春之歌》通过青年学生林道静从一个单纯、软弱的姑娘经过多重战斗洗礼成长为一个共产党员的道路,形象地说明了知识分子和工农群众相结合的必要性和艰苦性,这使它成为一代知识分子的生活教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兵器核科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