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一语文课时作业 第一单元元达标检测一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3767877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43.7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高一语文课时作业 第一单元元达标检测一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人教版高一语文课时作业 第一单元元达标检测一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人教版高一语文课时作业 第一单元元达标检测一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人教版高一语文课时作业 第一单元元达标检测一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人教版高一语文课时作业 第一单元元达标检测一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人教版高一语文课时作业 第一单元元达标检测一Word文件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人教版高一语文课时作业 第一单元元达标检测一Word文件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人教版高一语文课时作业 第一单元元达标检测一Word文件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人教版高一语文课时作业 第一单元元达标检测一Word文件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人教版高一语文课时作业 第一单元元达标检测一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人教版高一语文课时作业 第一单元元达标检测一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人教版高一语文课时作业 第一单元元达标检测一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人教版高一语文课时作业 第一单元元达标检测一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人教版高一语文课时作业 第一单元元达标检测一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人教版高一语文课时作业 第一单元元达标检测一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人教版高一语文课时作业 第一单元元达标检测一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人教版高一语文课时作业 第一单元元达标检测一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人教版高一语文课时作业 第一单元元达标检测一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人教版高一语文课时作业 第一单元元达标检测一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人教版高一语文课时作业 第一单元元达标检测一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高一语文课时作业 第一单元元达标检测一Word文件下载.docx

《人教版高一语文课时作业 第一单元元达标检测一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高一语文课时作业 第一单元元达标检测一Word文件下载.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人教版高一语文课时作业 第一单元元达标检测一Word文件下载.docx

D.中国台湾诗人席慕蓉在她的《悲喜剧》一诗中写“白苹洲”上的等待与相逢,其实是对温庭筠《梦江南》词意的翻新与主题的挖掘。

解析:

A、B、C三项说的都是“古今诗歌意象、诗句之间”的关系,D项说的是古今诗歌作品之间的关系。

答案:

D

2.下列对“古今诗歌传承研究工作”的意义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能够扩宽古诗研究者的视野,完善知识结构,整体把握中国诗歌史的发展演变。

B.能够较为准确地评估古典诗歌的现代价值和现代新诗的艺术成就。

C.能够拓展中国新诗的领域,进而形成边缘交叉的、新的分支学科。

D.能够丰富现代人的审美趣味,开阔现代人的历史视野,同时对古典诗艺进行创造性转化。

A项原文是说“形成关于中国诗歌史发展演变的整体观”;

C项原文是说“有望在中国诗学领域拓展出一片边缘交叉的新垦地,形成一个新的分支学科”。

D项最后一句话原文是说“对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进行创造性转化的能力”。

B

3.下面各项的分析与概括,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中国新诗在继承古诗优良传统的同时,横向移植外来作品,并对外来作品进行现代创造性转化。

B.白话新诗从一开始出现,就秉承了古典诗歌的遗传基因。

《尝试集》的作者胡适对此给予了肯定。

C.古今诗歌无论是在作品之间还是诗歌体裁之间,以及在诗人之间,都有着千丝万缕的内在联系。

D.小到意象、诗句,大到诗人、流派、主题、手法,都可以寻找到古今之间施受传承的脉络和痕迹。

A项,原文第一段说“这种继承……而是在横向移植的外来参照之下的现代创造性转化”,而不是“对外来作品进行现代创造性转化”;

B项是对第二段第一句话的正确改写;

C项是对第四、五两段相关内容的正确转述或概括;

D项是对第三、四、五三段内容的正确概括。

A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14分)

造 船

蔡楠

马长远是白洋淀有名的水木匠,他会造船,木船。

马长远造船有三个绝活。

一绝是看树料。

有次他去旱地买树,看上去高大光滑的树料他不要。

偏偏看中了有一片疤的木头。

儿子泥鳅问他为什么,他拽着泥鳅的老头辫儿说,傻小子跟爹学着点儿,你看这高大光滑的树,它顶部的叶子有焦梢,根部肯定空了。

说着就叫来卖家,锯开树料,果然空了半截。

来,看这块,你甭看它有疤,还是一片疤,没关系,这是干疤,不是水疤。

水疤说明树质有毛病,干疤呢,就白捡便宜了,木头坚硬,价钱又低。

说着就叫来卖家,锯开树料果然无碍。

第二绝是甩线一手准。

旱木匠只能放直线,而马长远造船时能根据船的部位用材放成曲线。

第三绝是放印子,就是给船打补丁。

先将船体上损坏的部分用工具剔掉,船孔自然呈不规则状态。

然后选一块合适的木料,不量尺寸,单凭目测用斧子砍,而且一砍便成,一放准是严丝合缝。

凭着这三个绝活儿,马长远的造船作坊在水乡名噪一时。

马长远开始时造鹰排子、鸭排子。

老年间白洋淀水势大,水阔鱼多,渔民们放鸭牧鹰,自在得很。

后来,马长远又稍加改造,造成了枪排船。

船只平底无舵,前宽后窄,宽处能搭上三管火铳,供白洋淀的猎户用来打野鸭,捕大雁,捉水鸥。

枪筒里,前边装满沙子,后边装上火药。

这设计,人是不在船上的,而是潜伏在水里。

锁定目标以后点火,火药点燃就会把砂粒顶出去,一声枪响,猎物就轰然落地了。

1937年的一个雨夜,任大桅神神秘秘地找到马长远,把一兜大洋交给了他。

喘着气说,长……长远哥,你抓紧备料,连夜加工,给……给我造八只枪排船!

他接过大洋问,干什么要这么急?

任大桅说,雁翎队打鬼子,日本的汽艇都开到白洋淀了!

他把大洋兜子放回到了任大桅手里,穿着裤衩跑到院里清点木料。

兄弟,够十二只船的料,我再把前面造宽些,放四管火铳,杀伤力大些!

任大桅这回不喘气了,他说,那这船钱?

马长远说,船什么钱?

打完鬼子再说!

任大桅道了谢,说了声小心些就要走,马长远一把拦住了任大桅,等等,我把泥鳅叫醒,你带上他吧——

全国解放以后,当过雁翎队长的任大桅当上了县长。

土地改革中,任县长打倒了汉奸渔霸熊邦忠,拆掉了他家的祠堂,就在熊家祠堂的旧址,帮助马长远盖起了船厂。

鞭炮声中,任大桅给船厂剪了彩,然后红着脸对马长远说,长远哥,我回来了,我没把泥鳅带回来,他被安排在天津造船厂了。

他才十几岁,先学学徒吧。

将来回你厂里当工程师!

马长远鼻子一哼,屁!

连家都不回的人,能学出什么好?

能当什么工程师?

我不稀罕,我自己就成!

马长远说对了,泥鳅终究也没有回到水寨定居,没有回到他爹的船厂。

他在天津造船厂当到了厂长,退休后在县城投资创办了白洋淀船舶制造有限公司。

马泥鳅每年都回来给他爹拜年,拜年的时候就做马长远的思想工作。

早些年,他说爹跟我去天津吧,你看白洋淀都干裂了,芦苇也不长,荷花也不开,你造的船也用不上了,连吃喝都挣不上;

你去看看我造的画舫、龙舟,颐和园、西湖都用呢!

你再看我造的万吨巨轮,直达太平洋呢!

马长远就懒懒地说,你那不是造,你那是生产!

我的木船呢,那叫手——艺!

后来黄河水来到了白洋淀,他又说,爹你都90多岁了,搬到城里住吧,我为你可是让了步,回到了县城,还给你买了三室一厅的房子!

马长远眼皮耷拉着说,我住着任县长给我的房子舒服,那是人民政府给我的念想!

每到这时候,马泥鳅就想用武力解决,他和司机把马长远架到车上。

马长远总是打着坠儿往下出溜,我不去,本来好好的水路能跑我的木船,你倒好,捐资架桥,水路都修上油漆了,我走不惯!

马泥鳅没辙了。

他给马长远雇了个保姆,寒假暑假还打发上大学的孙子马力来和马长远做伴。

马力觉得他太爷这白胡子老头儿好玩儿,就不停地打听他的过去,打听他造船的事。

听完了,他就对马长远嘟囔,太爷,都是你自己吹牛,现在白洋淀里跑的都是快艇、机帆船,顶不行也是机器钢船,你说你造的木船在哪里啊?

马长远就轻轻地拍了一下马力的头,说了声小混蛋,你来!

他颤巍巍地把马力领进了院里一间锁着的棚子里,嘎吱吱棚门打开,一道阳光窜进来,哇,马力看到了一屋子精巧细腻的木船模型。

马长远含糊不清地说,这是鹰排子,这是鸭排子,这是枪排船……

(选自《小小说选刊》2016年第7期,有删改)

4.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马长远不要高大光滑的树料,却偏偏看中有疤的木头,一方面是他有看木料之“绝”,另一方面也是告诫儿子做人不要华而不实。

B.马泥鳅为了父亲而回到县城,为父亲在县城买房子,不可谓不孝,可是他并不真正了解父亲的内心世界,父子之间存在隔膜。

C.小说写白洋淀“干裂了,芦苇也不长,荷花也不开”的衰败,是为了与老年间“水阔鱼多”的盛景形成对比,表达对环境遭到破坏的忧伤。

D.小说情节以看树料为开端,以答应为雁翎队造船为发展,以拒绝进城为高潮,以领马力看船模为结局,时间跨度虽大,结构却不枝不蔓。

A项“告诫儿子做人不要华而不实”之说无依据。

C项,有忧伤,但不是小说要表达的目的。

D项,小说没有一个贯串全文的情节,而是多个片段构成的。

“结构不枝不蔓”说法不当。

5.马长远对儿子说:

“你那不是造,你那是生产!

”请结合小说内容,分析马长远说这话时的心理。

(5分)

答:

此题考查概括人物的心理与性格。

从这句话表达的前后语境看,有对儿子机械生产船只的不屑和对自己手工技艺的自豪,表现了马长远对传统的坚守。

符合这个意思即可。

①对现代造船方式的不屑;

②对儿子未能继承自己手艺、背叛传统的不满;

③对自己传统手艺的自豪;

④落寞中坚守传统手艺的自尊。

6.马力这个人物形象在小说中有何作用?

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6分)

此题考查探究小说次要人物形象在小说中的作用。

马力是小说中的次要人物,用来推进情节发展,映衬主要人物形象,同时对表达小说的主题也有一定的作用。

要注意从多角度、多层面分析。

①推动情节发展,自然引出马长远制作木船模型的情节;

②用马力代表对传统工艺与文化充满好奇又备感陌生的新一代形象,表现了继承传统工艺的必要性;

③通过马力对太爷事迹的打听和质疑,表达了对文化传统随时间而淡漠的感叹;

④马力发现满屋子模型后,小说却戛然而止,留下悬念,引发对传统文化何去何从的思考。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12分)

桃花源里的陶渊明

路过

陶渊明,东晋大司马陶侃重孙,其父为安城太守陶逸,在这样一个世家里,先祖的丰功伟绩激励着陶渊明,他后来曾写诗:

“忆我少壮时,无乐自欣豫。

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

”良好的家教熏陶下,陶渊明学习很努力。

八岁的时候,陶渊明的父亲死了,只好与母妹三人一起,投靠外祖父孟嘉。

陶渊明的外祖父孟嘉据说是“好酣酒,至于忘怀得意,旁若无人”的,颇有魏晋名士风范,而这位野逸散仙般的老先生也成为陶渊明学习的榜样,在归隐后的陶渊明身上可以清楚地看到孟嘉的影子。

陶渊明长大了,就搬出外祖父家单过,在陶家园盖了几间房子和老母同住。

这期间,主要是在家读书和出外游学。

祖上留下来的一些积蓄逐渐耗尽,亲友接济也逐渐不支,生活每况愈下。

而且家里也已经没米下锅,学而优当仕,陶渊明决定外出做官。

这个时候正是东晋末年,接二连三地爆发农民起义,军阀割据,民不聊生。

陶渊明的仕途生涯就在这样的背景下开始了。

公元393年,陶渊明在江州刺史王凝之(王羲之的儿子)手下谋了一个祭酒的差事。

可惜好景不长。

王凝之这人脾气不好,喜欢用鼻孔看人,可陶渊明官职虽小,也是有傲骨的,四个鼻孔相对,两个人隔阂日深。

陶渊明心灰意冷,不久就“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了,第一次仕途结束。

公元400年,陶渊明三十五岁,也许是实在过不下去了,他来到荆州,投靠到荆江二州刺使桓玄门下做了个参谋。

但陶渊明很快就发现桓玄有个要命的想法——做皇帝。

陶渊明毕竟是正统文人,忠君思想深入骨髓。

他当然不想趟这造反的浑水,恰恰这年冬天,陶渊明母亲去世,于是以母丧辞官,第二次仕途结束。

公元402年,桓玄举兵攻入东晋首都建康,改国为楚。

公元405年,刘裕在家乡京口起兵攻击桓玄,陶渊明很高兴,马上去投奔刘裕,并写诗明志:

“四十无闻,斯不足畏,脂我名车,策我名骥。

千里虽遥,孰敢不至!

这一年,刘裕击败桓玄,扶保司马德宗登基,紧接着司马德宗将皇位禅让给刘裕,刘宋王朝诞生,南北朝开始。

论功行赏,刘裕却仅仅封陶渊明做了一个无职无权的镇军参军。

陶渊明对刘裕是颇有几分崇拜的,但骨子里的正统思想却使得他对刘裕的“谋朝篡位”颇有不满,在这样的矛盾心理作用下,眼里的刘裕就有了许多异样的味道,刘裕对陶渊明这样的心态自然也是洞若观火,所以当然也不会重用陶渊明。

陶渊明在《始作镇军参军经曲经阿曲伯》中写道:

“日倦山川异,心念山泽居……”三月,上表辞官,马上被批准。

再回家种地。

还是公元405年秋,叔父陶逵介绍他任彭泽县令。

这次到任应差的原因主要是为了生计,他在《归去来兮辞》里说:

“家里穷得揭不开锅了,连酒都好久喝不上了……”

但干到第八十一天,浔阳督邮要来视察,手下说:

“您得穿戴整齐了,去跪迎上差。

”这时候,陶渊明心中多年的郁结和文人傲骨终于爆发:

“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

”这是陶渊明第四次辞官,也是最后一次,十三年的仕宦生涯结束了。

幸甚啊,幸甚!

归去来!

魏晋文人洒脱飘逸的风骨对他影响颇大,陶渊明这年为自己更名为“潜”,并开始与佛道隐士来往,思索感悟,在自然天地中体会自然化生,天人合一的快乐。

终于得出结论,要“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了,这时候的陶渊明终于不再是一个半吊子政客,半吊子侠客,而成长为我们心目中那个“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陶渊明了。

以此为节点,把陶渊明的一生分为前后两段。

陶渊明归隐之后,过着“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的生活,每天就是流连山水田园、饮酒、吟诗。

与当年龌龊官场一比,真有重生之叹,这时候的陶渊明知道,这才是自己真正喜欢的生活。

他以诗明志:

“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就是说过去错了,对仕途彻底绝望了。

陶渊明归隐后有自得与快乐:

“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欢乐之情溢于言表,但同时也有抑郁:

“……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

丰收的年头,陶渊明家会酿几大缸米酒,朋友来了,则必饮,一般总是老陶先醉,醉前会说:

“我要醉了,不送你了啊,自己走好。

”真是可爱极了。

歉收的年头,老婆孩子都一脸菜色,酒就没了。

这时候也有朋友送他些钱米,也有的就请他过去,说是谈谈诗什么的,实际上就是想让陶渊明一醉。

陶渊明曾在诗中写下自己的感叹:

“饥来驱我去,不知竟何之!

行行至斯里,叩门拙言辞……”

生活的确时有艰难,但归隐后的陶渊明,在大自然的山山水水里,最终得到了畅快淋漓的自由,他的诗章也在这个时期达到了最高境界,我们记住并且欣赏的也正是归隐后的田园诗家陶渊明:

《归园田居》里,他说: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饮酒》中写道: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桃花源记》中: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五柳先生传》里“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欧阳修说:

“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兮辞》而已。

”王国维说:

“三代以下之诗人,无过于屈子、渊明、子美、子瞻者。

桃花源是一个抛却利禄功名后才能进去的一个弥漫花香的所在,桃花源是个大美的所在,在陶渊明描写的世外桃源里,人们自由和平,天性真纯。

成为历代中国文人心灵的寄所,成为一个代表“田园隐逸”的文化符号。

7.下列理解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

A.陶渊明的先祖有着令人羡慕的丰功伟绩,这使陶渊明早年就立下了“逸四海”“思远翥”的猛志。

B.陶渊明在与官场决裂,抛弃功名利禄之后,才真正走进了自己的心灵,享受了天人合一的境界。

C.陶渊明回归田园后,真正实现了自己“池鱼思故渊”的愿望,充分的自由让他感到了生活的诗意。

D.陶渊明所构建的桃花源,风景如诗如画,是中国历代失意文人心灵的寄所和田园隐逸的文化符号。

C项“充分的自由让他感到了生活的诗意”理解错误。

陶渊明回归田园后,虽然享受到了充分的“自由”,但生活的困苦却常常缠绕着他,很难说这是一种诗意的生活。

C

8.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4分)(  )

A.“学而优则仕”是陶渊明几次出仕的原因。

他是正统文人,有正统的忠君思想,加上少有大志,希望在仕途大展宏图就不难理解了。

B.陶渊明仕途经历坎坷。

他先后在王凝之、桓玄门下做事,之后又投奔刘裕,却都不得志,最终在彭泽令任上辞官归隐。

C.本文运用了多种写作手法。

文章评叙结合,多次引用陶渊明的诗句,多次使用心理分析和细节描写等手法,使人物丰满可信。

D.归隐之后的陶渊明一直过着拮据的生活。

荒年要靠友人接济才能生活下去,所以在纵情山水田园之时,心中也感慨悲苦。

E.本文基本按时间顺序展开,结构完整。

一段承上启下,表达了作者对陶渊明最终归隐的确肯定和顾喜。

A项,陶渊明出仕还有解决家境窘迫的现实原因。

C项,“多次使用细节描写”错。

D项,生活是“时有艰难”,不是一直拮据;

“所以”强加因果;

也无悲苦意。

BE

9.请分析陶渊明辞官归隐的主要原因。

 

在陶渊明仕宦生涯的十三年中,有三次辞官,虽然具体原因各不相同,但整体上是因为不得志,不符合自己的抱负理想,其深层原因还在于田园生活和“魏晋文人洒脱飘逸的风骨对他影响颇大”。

①政治上不得志,最终对仕途彻底绝望。

对不被重用,无法施展兼济天下的抱负的不满;

对龌龊的官场的厌弃,面对屈辱时多年郁结和文人傲骨的爆发,使陶渊明最终决定归隐田园。

②对田园生活的喜爱。

在田园生活中体会到了真正的快乐,明白这才是自己真正喜欢的生活。

③晋时文人洒脱飘逸的世风对他的影响。

野逸散仙般的外祖父及佛道隐士也对他产生了影响。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19分)

蔡廓,字子度,济阳考城人。

廓博涉群书,言行以礼,起家著作佐郎。

以方鲠闲素,为武帝所知。

再迁太尉从事中郎,未拜,遭母忧。

性至孝,三年不栉沐,殆不胜丧。

宋台建,为侍中,建议以为:

“鞫狱不宜令子孙下辞,明言父祖之罪。

亏教伤情,莫此为大。

自今但令家人与囚相见,无乞鞫之诉,便足以明伏罪,不须责家人下辞。

”朝议从之。

世子左卫率谢灵运辄杀人,御史中丞王准之坐不纠免官。

武帝以廓刚直,补御史中丞。

多所纠奏,百僚震肃。

时中书令傅亮任寄隆重,学冠当时,朝廷仪典,皆取定于亮。

亮每事谘廓然后行,亮意若有不同,廓终不为屈。

迁司徒左长史,出为豫章太守。

征为吏部尚书。

廓因北地傅隆问亮:

“选事若悉以见付,不论;

不然,不能拜也。

”亮以语录尚书徐羡之,羡之曰:

“黄门郎以下悉以委蔡,吾徒不复厝怀,自此以上,故宜共参同异。

”廓曰:

“我不能为徐干木署纸尾。

”遂不拜。

干木,羡之小字也。

选案黄纸,录尚书与吏部尚书连名,故廓言署纸尾也。

羡之亦以廓正直,不欲使居权要,徙为祠部尚书。

文帝入奉大统,傅亮率百官奉迎,廓亦俱行。

至寻阳遇疾不堪前亮将进路诣别廓谓曰营阳在吴宜厚加供奉一旦不幸卿诸人有杀主之名欲立于世将可得邪。

廓年、位并轻,而为时流所推重,每至时岁,皆束带诣门。

奉兄轨如父,家事大小,皆谘而后行,公禄赏赐,一皆入轨,有所资须,悉就典者请焉。

从武帝在彭城,妻郗氏书求夏服。

廓答书曰:

“知须夏服,计给事自应相供,无容别寄。

”时轨为给事中。

元嘉二年,廓卒。

武帝常云:

“羊徽、蔡廓,可平世三公。

(节选自《南史·

蔡廓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至寻阳∕遇疾不堪前∕亮将进路诣别廓∕谓曰∕营阳在吴∕宜厚加供奉∕一旦不幸∕卿诸人有杀主之名∕欲立于世将∕可得邪

B.至寻阳∕遇疾不堪∕前亮将进路诣别∕廓谓曰∕营阳在吴∕宜厚加供奉∕一旦不幸∕卿诸人有杀主之名∕欲立于世将∕可得邪

C.至寻阳∕遇疾不堪∕前亮将进路诣别廓∕谓曰∕营阳在吴∕宜厚加供奉∕一旦不幸∕卿诸人有杀主之名∕欲立于世∕将可得邪

D.至寻阳∕遇疾不堪前∕亮将进路诣别∕廓谓曰∕营阳在吴∕宜厚加供奉∕一旦不幸∕卿诸人有杀主之名∕欲立于世∕将可得邪

给文言文断句,首先要结合前后语境把握大意,然后结合对话标志、虚词、动宾短语等,逐步切断。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母忧,母亲丧事。

古代子女为父母守丧,不行婚嫁之事,不参与吉庆之典,官者须离职。

B.豫章,古代区域名称,在汉代设郡,指现在的南昌地区,唐代初期把豫章郡改为“洪州”。

C.吏部,掌管天下所有官吏的任免、升降、调动和选拔考试等事务,长官称为吏部尚书。

D.三公,中国古代朝廷中最尊显的三个官职的合称,南北朝时期指太尉、司徒、司空。

C项解释错误,不是“所有官吏”,只是文官,武官属于兵部管辖。

“选拔考试”在唐开元以后是礼部的事。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项是(3分)(  )

A.蔡廓知书识礼,看重礼仪教化。

他博览群书,言语行动都不逾礼;

在宋朝为官,建议废除子孙指控长辈的诉讼制度,得到朝廷的认可。

B.蔡廓才干卓异,得到朝官敬重。

中书令傅亮位高权重,负责决定朝廷的礼仪典章,每一件事都要先向蔡廓咨询,在征求他同意后才实行。

C.蔡廓刚直不阿,仕途遭受打压。

他担任御史中丞职务,弹劾多名官员,整肃了官场;

但也因刚直得不到上司的信任,没有得到应有升迁。

D.蔡廓家中长幼有序,他奉兄如父。

家中事无巨细,都请示长兄蔡轨;

俸禄赏赐,一律上交;

妻子想买夏服,蔡廓也告诉她长兄自有安排。

B项“每一件事”不当,原文“每事谘廓”的意思是常常用事来咨询;

“同意后才实行”原文无据。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廓因北地傅隆问亮:

”(5分)

译文:

(2)廓年、位并轻,而为时流所推重,每至时岁,皆束带诣门。

这两句话的翻译,重点是文言实词和虚词的含义和用法。

“因”,通过;

“见”,表对第一人称“我”怎样;

“不论”,没有什么可以说的;

“然”,这样;

“拜”,接受官职;

“为时流所推重”,被动句,被当时的名流推重;

“束带”,庄重的样子。

(1)蔡廓通过北地的傅隆问傅亮:

“铨选官员的事如果全部把(它)交给我,我就没什么可说的;

如果不是这样,我不能接受这一职务。

(2)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