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3选考学业达标训练第一节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3770858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149.4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3选考学业达标训练第一节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3选考学业达标训练第一节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3选考学业达标训练第一节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3选考学业达标训练第一节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3选考学业达标训练第一节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3选考学业达标训练第一节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Word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3选考学业达标训练第一节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Word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3选考学业达标训练第一节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Word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3选考学业达标训练第一节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Word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3选考学业达标训练第一节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Word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3选考学业达标训练第一节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Word格式.docx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3选考学业达标训练第一节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3选考学业达标训练第一节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Word格式.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3选考学业达标训练第一节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Word格式.docx

读“长江中下游地区水系图”,完成3~4题。

3.在区域开发早期,制约该区域发展的主要因素不包括(  )

A.河网密布B.雨热同期

C.土质黏重D.红壤广布

4.该地区密集的河网对区域工业化阶段所产生的有利影响主要是(  )

A.提供工业原料

B.提供生活水源

C.提供便利的交通运输

D.提供丰富的水产品

解析 第3题,在区域开发早期,生产力水平较低,河网密布、土质黏重、红壤广布成为农业生产的制约因素,雨热同期是农业发展的有利条件。

第4题,河网密布能为工业发展提供便利的水运条件。

答案 3.B 4.C

下图中甲位于华北平原,乙位于长江中下游平原。

读图,回答5~7题。

5.甲、乙两地耕作制度不同,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

A.海拔B.热量

C.水分D.土壤

6.甲、乙两地共有的地理现象是(  )

A.广泛种植水稻B.雨热同期

C.冬季河流结冰D.水运发达

7.甲地楼房南北间距一般大于乙地,其影响因素主要是(  )

A.河流流向B.海陆位置

C.纬度位置D.盛行风向

解析 第5题,甲地位于华北平原,为暖温带;

乙地位于长江中下游平原,为亚热带,两地耕作制度的差异是由热量条件差异决定的。

第6题,两地都位于季风气候区,因此雨热同期为其共有的地理现象。

第7题,甲地楼房南北间距大于乙地,这是由于甲地纬度高,冬季正午太阳高度角小,楼房影子较长决定的。

答案 5.B 6.B 7.C

读我国甲、乙两区域略图,完成8~9题。

8.关于甲、乙两区域河流特征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

A.甲区域以冰雪融水补给为主,乙区域以雨水补给为主

B.甲区域以内流河为主,乙区域以外流河为主

C.甲区域以春汛为主,乙区域以夏汛为主

D.甲区域水系呈向心状,乙区域水系呈放射状

9.甲、乙两区域分别盛产棉花和天然橡胶,其共同的区位优势是(  )

①夏季热量充足 ②劳动力价格较低 ③农业科技发达

④农业机械化程度高

A.①②B.①③

C.②③D.③④

解析 第8题,甲区域地处我国西北内陆,河流补给以高山冰雪融水为主,夏季为其汛期。

第9题,甲地夏季高温,乙地终年高温,故两地夏季热量充足;

甲、乙两地都是我国开发较晚的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且劳动力价格较低。

答案 8.C 9.A

下图是某区域不同时期示意图。

读图,回答10~11题。

10.有关该区域20世纪80年代初聚落分布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聚落沿河流、交通线分布明显

B.受地形影响,聚落间联系不便

C.聚落间均有便捷交通线路相连

D.该区域位于我国西南地区

11.下列不属于该区域20多年来发生的明显变化是(  )

A.交通条件明显改善

B.矿产资源得到开发

C.旅游业的兴起

D.再城市化明显

解析 第10题,根据图中信息可知,20世纪80年代初聚落沿河流、交通线分布。

第11题,对比20世纪80年代初和21世纪初可知,交通方式和布局明显改善,A正确;

煤炭和钨矿等矿产资源得到开发,B项正确;

读图可知旅游业的兴起,C项正确,没有出现再城市化,故选D项。

答案 10.A 11.D

区域的发展一般可分为三个阶段:

初期阶段、成长阶段和衰落阶段。

初期阶段主要表现为以传统农业为主体,成长阶段可分为工业化阶段和高效益的综合发展阶段。

结合下图,回答12~13题。

12.在区域发展的初期阶段,下列关于区域内产业结构及产业特征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第二产业所占的比重迅速上升,第三产业表现出加速发展的趋势

B.传统农业占较大比重,工业化处于起步阶段

C.工业化的起步源于本阶段科技的创新

D.人地关系的不协调已表现得比较明显

13.下图中a、b、c各点分别代表区域发展不同时期的产业结构特征。

从区域发展的过程来看,其正确的顺序是(  )

A.a—b—cB.b—c—a

C.c—a—bD.b—a—c

解析 第12题,在区域发展的初期阶段,区域经济发展刚刚开始,第二、三产业所占比重较小,人地关系基本上是协调的。

第13题,a点第二产业比重最大,属于工业化阶段;

b点第三产业比重最大,属于高效益综合发展阶段;

c点第一产业比重最大,为区域发展的初期阶段。

由此可得出正确顺序。

答案 12.B 13.C

二、非选择题

14.图甲、图乙为“世界两个地区示意图”,读图回答问题。

(1)甲、乙两个地区面积较大的是________,判断的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比较甲、乙两地区的自然条件。

相同点

不同点

甲地

乙地

地理位置

地形

气候

河流

(3)比较甲、乙两地区有利发展的社会经济条件。

地区开发的

有利条件

①________

②________

解析 第

(1)题,由图可知,甲为长江三角洲地区,经度在120°

E附近,东西约跨4°

,纬度在北纬30°

N以北,南北约跨3°

乙为中欧平原和西欧平原,经度在10°

E附近,东西约跨20°

,纬度在50°

N附近,南北约跨纬度15°

故乙地区面积较大。

(2)题,地理位置可以从海陆位置与纬度位置两方面回答,两地区都濒临海洋,气候湿润,地形平坦,河网稠密,交通便利,消费市场广阔,但甲地区濒临太平洋,为亚热带季风气候,河流径流量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大,乙地区濒临大西洋,为温带海洋性气候,河流径流平稳。

甲、乙两地区相比较,甲地区劳动力资源更丰富,乙地区矿产资源更丰富,技术更发达。

答案 

(1)乙 乙所跨经纬度大

(2)

都濒临海洋

濒临太平洋

濒临大西洋

均以平原为主

地处长江三角洲

地处西欧平原和中欧平原

均为湿润的气候

亚热带季风气候

主要是温带海洋性气候

河网稠密

径流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大

径流平稳

(3)

①交通便利

②市场广阔

劳动力充足

资源丰富、技术发达

15.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荷兰与江苏省地理位置示意图。

材料二 荷兰70%的花卉生产采用温室栽培,花卉生产中的温度、湿度、光照、施肥、喷药等都实现了电脑自动控制,大部分生产企业应用了无土栽培技术、分子育种技术、克隆技术等。

材料三 近年来,苏州软件园区的高技术产业,如光电产业、新医药产业、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新材料产业等快速兴起。

苏州工业园区通过沪宁高速公路,到上海的行车时间不到1小时。

(1)根据材料一,分析荷兰与江苏在地理位置方面的差异。

(2)依据材料二,分析现代农业技术在荷兰农业生产中的主要作用。

(3)结合高新技术产业的特点,分析高新技术产业通常布局在机场和高速公路附近的原因。

解析 第

(1)题,地理位置的比较可从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相对位置等方面分析。

(2)题,农业现代技术可以提高生产效率,提高农产品质量,扩大市场,改变农业生产方式等。

第(3)题,从交通、科技、市场、产业基础等方面分析。

答案 

(1)荷兰位于欧洲西部,西临大西洋(北海);

江苏省位于亚洲东部,东临太平洋(黄海);

荷兰的纬度比江苏省高。

(2)改善农业生产的自然条件;

改变农业生产方式;

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和品质;

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3)高新技术产业的产品体积小、重量轻、附加值高,适宜航空运输和(高速)公路运输;

产品更新换代周期短;

产品需要快速占领市场;

产品依赖国际市场,因而需要快捷的交通运输方式。

16、据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当时的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江南卑湿,丈夫早夭”,农业经济远远落后于黄河中下游地区。

读战国时期长江中下游平原的河湖与沼泽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当时该地的地理环境有何特点?

限制当时该地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2)当时该地区农业经济远远落后于黄河中下游地区的原因是什么?

(3)“苏湖熟,天下足”表明长江中下游地区曾经是我国重要的产粮区,主要原因是什么?

(4)在农业生产走向规范化、专业化、机械化的今天,长江中下游平原的“全国粮仓”地位已经下降。

原因是什么?

答案 

(1)平原上河流、湖泊和沼泽分布较广;

地势平坦,土质黏重,开垦困难。

 稠密的水系成为人们交通的阻隔;

黏重的土壤使人们开发困难,耕作农业发展缓慢。

(2)①在开发早期,人们只能制造简单的生产工具(木棒、石器等)从事农业活动。

黄河中下游地区土质疏松,利于简单工具的耕作;

而长江中下游地区土质黏重,开垦困难。

②黄河流域气候比较干燥,人们可以利用较早掌握的灌溉技术发展农业;

长江中下游地区河湖沼泽较多,排水难度大。

③黄河流域平原广阔,利于发展交通运输;

长江中下游平原稠密的水网,成为交通的阻隔。

(3)雨热条件好,粮食种植历史悠久,劳动力资源充足。

(4)①稠密的水网使耕地破碎,因此农业生产规模小,机械化难推广;

②建设用地增加,人均耕地减少;

③农业结构的调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