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商品粮基地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3771116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94 大小:121.0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型商品粮基地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4页
大型商品粮基地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4页
大型商品粮基地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4页
大型商品粮基地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4页
大型商品粮基地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4页
大型商品粮基地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94页
大型商品粮基地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94页
大型商品粮基地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94页
大型商品粮基地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94页
大型商品粮基地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94页
大型商品粮基地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94页
大型商品粮基地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94页
大型商品粮基地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94页
大型商品粮基地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94页
大型商品粮基地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94页
大型商品粮基地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94页
大型商品粮基地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94页
大型商品粮基地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94页
大型商品粮基地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94页
大型商品粮基地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94页
亲,该文档总共9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大型商品粮基地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

《大型商品粮基地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型商品粮基地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9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大型商品粮基地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

大型商品粮基地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大型商品粮基地建设项目

可行性研究报告

 

第一章总 论1

1.1项目名称与建设单位1

1.2可行性研究工作的组成2

1.3研究的依据与范围2

1.4项目概述4

1.5结论与建议7

第二章项目背景和必要性9

2.1项目背景9

2.2项目实施的必要性10

第三章市场分析与项目产品销售16

3.1世界粮食市场供求现状及发展趋势16

3.2我国粮食市场供求现状及发展趋势17

3.3国内小麦市场分析20

3.4某市优质小麦生产与销售22

第四章项目区概况与建设条件25

4.1项目区概况25

4.2项目建设条件28

第五章项目的技术依托单位37

5.1技术条件与技术服务任务37

5.2技术依托单位研究范围39

5.3设施条件41

5.4专家配备与分工42

第六章项目建设指导思想与建设目标44

6.1指导思想44

6.2建设目标44

第七章产品方案、技术路线和运行机制45

7.1产品方案45

7.2技术路线45

7.3项目运行机制47

第八章项目建设规模与内容47

8.1良种繁育体系建设47

8.2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50

8.3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54

第九章田间水利工程建设方案58

9.1设计依据58

9.2排水工程设计59

9.3斗农沟桥梁工程设计61

9.4农田防护工程61

9.5典型田块设计61

9.6灌溉工程方案62

9.7节水工程方案63

9.8总工程量65

第十章 项目区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67

10.1项目区现状水资源平衡分析67

10.2项目实施后水供需平衡分析74

第十一章农业生态环境的保护措施80

11.1污染企业治理措施80

11.2化肥、农药污染防治措施80

11.3植树造林绿化措施80

11.4农、林、水、路综合治理措施81

11.5农业环境管理与自然生态保护措施81

第十二章组织机构、运行管理与实施进度82

12.1组织机构82

12.2运行管理84

12.3项目实施进度86

第十三章项目招投标方案88

第十四章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90

14.1估算编制原则与依据90

14.2投资估算90

14.3总投资95

14.4资金筹措95

14.5资金使用计划96

第十五章财务评价与效益分析-97-

15.1财务评价-97-

15.2 社会效益-99-

15.3生态效益-100-

第十六章结论与建议-101-

16.1结论-101-

16.2建议-102-

第一章总 论

1.1项目名称与建设单位

1.1.1项目名称

国家大型商品粮基地建设项目

1.1.2项目主管单位与项目负责人

项目主管单位:

某市人民政府

项目负责人:

xx

1.1.3项目承办单位及项目负责人

项目承办单位:

某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项目负责人:

韩道伟(主任)

1.1.4项目实施单位及项目负责人

项目实施单位:

某市农业局

项目负责人:

xx(局长)

项目实施单位:

某市水利局

项目负责人:

xx(局长)

项目实施单位:

某市农科所

项目负责人:

xx(所长)

项目实施单位:

某市国营民权农场

项目负责人:

xx(场长)

1.1.5项目实施技术依托单位及项目负责人

技术依托单位:

农科院小麦研究所

项目负责人:

xx(副院长)

技术依托单位:

某市农科所

项目负责人:

xx(所长)

1.2可行性研究工作的组成

工程咨询公司受某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的委托,承担某市国家大型商品粮基地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编制工作。

通过组织专家现场勘察,并与某市有关县区和部门领导充分交换了意见。

某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牵头组织某市农业局、水利局、农科所、水利堪测设计院等单位,组织各单位的专家和技术人员,收集相关资料,对该项目进行研究、论证,提出了编制项目可研报告必需的相关资料(包括田间水利工程的规划设计)。

依据国家及省市有关文件、政策及行业规范,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邀请各方面专家对该项目进行可行性研究论证后,形成此报告。

1.3研究的依据与范围

1.3。

1研究依据

1、中共中央1号文件《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

2、农业部《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2003—2007年;

3、农业部《国家优质粮食产业工程建设规划》2004—2010年;

4、《某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计划纲要》(草案);

5、《某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计划纲要》(草案);

6、某省人民政府《关于某省农业结构调整的意见》;

7、某省农业厅《关于加快发展我省优质专用小麦生产的意见》;

8、某省农业厅《某省优势农产品区域项目建设规划》;

9、豫政〔1999〕32号《某省人民政府关于小麦购销实行优质优价的通知》;

10、优质专用强筋小麦品质国家标准(GB/T17892—1999)及相关行业标准;

11、《中国小麦品质区划方案(试行)》;

12、某市农业自然资源及社会经济发展有关基础数据和资料;

13、其它资料和数据。

1.3。

2研究的范围

根据国家对建设项目的可行性研究阶段的工作范围和深度规定,在对项目的建设条件进行实地查勘的基础上,围绕农业结构进行战略性的调整的要求和市场对优质小麦的需求,根据国家发改委对优质小麦基地建设项目的指导原则,集中优势,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对项目建设地点进行定性定位分析。

按照国家发改委对优质小麦基地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的范围和深度要求,紧紧围绕全市加快优质小麦生产的步伐和国内外市场对优质小麦的需求,对某市的地理位置、交通优势、自然资源条件、农业资源优势和社会经济发展状况进行了细致地分析。

着重论述了优质小麦良种繁育基地、大田生产基地、农田水利灌溉保障体系、农业技术服务体系、土壤肥料体系、植物保护体系、农产品质量监测体系等建设内容。

同时对项目区的农业生态环境保护、项目的组织管理和运行方式、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及效益分析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和分析。

1.4项目概述

1.4.1项目建设地点

某市所属睢阳区、民权县、睢县、柘城县4个县(区)的优质粮产业区。

1.4.2建设内容与规模

1、5万亩优质小麦良种繁育建设。

新打配机井326眼,修建井房584间,机井配套342台(套),地埋管道节水灌溉5万亩,洗修旧井66眼,新修建筑物254座,新修及清淤排水渠道15.395万方。

2、40万亩优质小麦大田生产基地建设。

新打配机井2034眼,机井配套2128台(套),涂塑管道节水12万亩,洗修旧井283眼,新修建筑物1295座,新修及清淤排水渠道115.117万方。

3、育种繁育系建设。

300平方米小麦种子检测室建设、100平方米机库建设和仪器设备购置;100平方米小麦品种加代室及配套、400平方米育种家种子仓库、3000平方米水泥晒场和良繁田基础设施等建设;种子加工体系建设。

4、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

750平方米种子质量检测室和购置仪器设备64台(套)等种子质量检测体系建设;750平方米病虫监测预警与控制中心和购置仪器设备等植物保护体系建设;750平方米土壤肥料质量监测检验室和仪器设备等土壤肥料服务体系建设;750平方米测土配方数据分析监测检验室和仪器设备等测土配方施肥建设。

1.4.3项目管理与实施

该项目由某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承办,为做好优质小麦生产基地建设的前期工作,某市人民政府成立了“某市优质小麦生产基地建设项目工作领导小组”。

主要负责项目的协调、设计、申报等工作。

1.4.4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

该项目总投资7600万元,其中:

申请国家资金5000万元,地方配套2600万元,中央与地方投资比例为1:

0.5。

总体投资规划为:

1、良种繁育体系投资620.41万元,占总投资8.2%。

2、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投资721.82万元,占总投资9.5%。

其中种子质量检验检测体系投资147.2万元;优质小麦土壤肥料服务体系投资180.6万元;优质小麦植物保护体系投资307.89万元;测土配方施肥建设投资86.13万元。

3、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投资5877.77万元,占总投资77.3%,其中良种田基础设施投资1390.17万元,大田生产投资4487.6万元。

4、项目前期费用及管理费380万元,占总投资5%。

总投资合计:

7600万元。

其中:

申请国家资金5000万元,占总投资的65.79%;省配套1300万元、市配套650万元、县配套650万元,占投资的34.21%。

该项目建设期2年,项目投资分年度进行。

根据项目的实施需要,2006年度投资3848.06万元,占总投资50.6%;2007年度投资3751.94万元,占总投资49.4%。

1.4.5效益分析

经初步分析,项目年均销售收入31050万元,比无项目增加销售收入5050万元,全投资内部收益率15.3%,静态投资回收期7.15年,动态投资回收期10.28年,财务净现值(Ic=8%)为3295万元。

本项目财务内部收益率高于行业基准值,有一定抗风险能力,项目在财务上可行。

本项目的建设具有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

1、项目建成后,可进一步提高小麦品质,为社会提供大量优质小麦良种和专用商品麦,部分替代进口,使农民增收,产生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

2、农业服务体系完善后,检验、监测水平提高,植保手段增强,农化服务改善,为绿色优质专用小麦的标准化生产提供了可靠的保证。

3、增产:

本项目建成后,项目区小麦亩均增产50公斤,下茬作物亩均增产20公斤,优质小麦良种覆盖区域亩均增产20公斤,通过项目建设共可增产粮食5.95万吨,其中项目区优质小麦增产2.25万吨,下茬作物增产0.9万吨,优质小麦良种覆盖区增产2.8万吨。

3、节水:

本项目实行管灌后,取消了垄沟,减少了渗漏,节水效率可达20%。

本项目共可节水560万立方米。

本项目的社会效益明显,项目的实施,将加快某市的粮食产业化步伐,提高优质小麦的商品率、劳动生产率、比较效益和规模效益,增强市场的竞争力,降低市场风险,增加农民收入,达到产量、质量、结构、效益的统一,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1.4.6主要经济技术指标表

主要经济技术指标表

序号

名称

单位

数据

备注

优质原良种繁育基地

万亩

5

优质小麦生产基地

万亩

40

项目总投资

万元

7600

1

良种繁育体系

万元

620.41

2

农田水利基础设施

万元

5877.77

3

农业技术推广体系

万元

721.82

4

前期工作及管理费

万元

380

资金筹措

7600

1

中央投资

万元

5000

2

地方配套

万元

2600

经济效益分析

1

年销售收入增量

万元

5050.00

2

年增量总成本

万元

4217.8

3

年增量经营成本

万元

3593.34

4

新增税后利润

万元

1456.66

5

财务净现值

万元

3295

Ic=8%

6

内部收益率

15.3

7

投资回收期

7.15

静态

8

投资回收期

10.18

动态

1.5结论与建议

1.5.1结论

某市优质小麦基地建设项目符合国家产业发展政策和农业投资发展方向。

按照立足资源优势,优化农作物区域布局的要求,项目建设地点位置优越,自然生态条件好,基础设施较为完善,建设和生产条件具备;建设目标适中,定点定位准确;建设内容合理,方案设计科学,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强。

项目实施后,可有效提高综合生产能力,提升小麦品质和产量,增加项目区群众收入,具有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该项目是可行的。

1.5.2建议

要制定一套较为完善的项目管理制度和办法,尤其是农田基本设施的有效管理,保证工程完成后有良好的运行和管理。

项目落实后,实施单位要加强组织,各项目区应成立相应的管理机构,抓紧规划和设计,确保各子项目顺利实施。

本项目生产的商品粮是优质专用小麦,小麦收购价格能否做到优质优价,对项目的成败将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

因此粮食收购部门应确定合理的优质小麦收购价格,积极推行优质优价。

项目承办单位要加快前期工作,早落实,早开工,早见效,发挥其应有的效益。

第二章项目背景和必要性

2.1项目背景

建设国家大型优质商品粮基地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战略选择。

国家历年来极为重视粮食生产和粮食安全。

国家在《关于制定“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建议》中提出:

要有重点地选择若干增产潜力大的地区,集中投入建立稳定的商品粮生产基地。

国务院2004年发布的《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指出:

以稳定全国粮食大局和促进种粮农民增加收入为目标,集中力量建设一批国家优质专用粮食基地。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工作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若干政策的意见》中再次指出:

实施优质粮食产业工程,建设商品粮生产基地,推进优质粮食产业带建设。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进一步提出:

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加强农业设施建设,调整农业生产结构,转变农业

增长方式,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稳定发展粮食生产,实施优质粮食产业工程,建设大型商品粮生产基地,确保国家粮食安全。

为提高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保证国家粮食安全,国家在“九五”和“十五”期间,择优在粮食主产省区集中力量启动实施了一批国家大型商品粮生产基地和优质粮食产业工程。

通过大力发展主产区优质粮食生产,稳定增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遏制了耕地大量被占、粮食播种面积大幅度减少的势头,有效解决我国粮食生产连续多年下降、国内粮食库存减少的问题,提高国内粮食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

抓好粮食生产,必须以高产、稳产、优质的大型商品粮基地为依托。

2.2项目实施的必要性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

“加强农业基础地位,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保护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增强农业的市场竞争力”。

国家在《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2003-2007年)》、《国家优质粮食产业工程规划》(2004-2010)等文件中进一步阐述了新时期粮食产业发展的特点,突出改善基础条件,加快科技进步,强化服务功能和加工转化能力,全面增强我国粮食产业市场竞争力,实现保护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目标,确保国家粮食安全。

这一系列重要指示充分体现党中央、国务院对我国农业现代化和粮食生产的高度重视。

(一)项目建设是国家粮食安全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需要

粮食是定天下、安民心的特殊商品,特别是在我们这样一个拥有十三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粮食安全涉及国家安全和社会经济稳定的大局。

上世纪90年代,我国粮食供需逐步由短缺转为总量基本平衡,丰年有余的格局。

1999年开始,粮食连续减产,2003年以后粮食生产只是出现了恢复性增长(详见下表)。

1996年-2004年我国粮食产量情况单位:

万吨

年份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产量

49417

512295

50839

46218

45264

45711

43060

43529

46950

从今后发展来看,人口的不断增长,消费水平的逐年提高,无论口粮,还是饲料和加工用粮,都将保持长期增长态势。

又因耕地的逐年减少、水资源短缺趋势很难逆转,未来粮食供求形势仍将呈紧缺状态,粮食安全问题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

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主要决定于耕地数量及基础地力、增产潜力、科技支撑、装备水平、防灾抗灾与资源环境保障等,同时也受粮食流通、营销和加工转化等市场因素影响。

近年来,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呈现下降趋势。

一是耕地面积和粮食播种面积大幅度缩减,2003年比1996年净减少1.5亿亩,耕地质量也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二是粮田抗灾能力减弱。

20世纪90年代旱涝成灾面积和造成的粮食损失分别比70年代增加了2.3倍和1.9倍,生态环境仍在弱化;三是优质粮食新品种科研储备不足,配套集成技术及推广应用严重落后,基层农业科技推广体系非常薄弱;四是农业机械化装备水平差,从事粮食生产主要劳动力综合素质下降。

因此,我国解决粮食安全问题的核心是通过政策扶持和产业拉动,提高粮食产量和生产经营的经济效益,调动粮食主产区农民发展粮食生产的积极性,保护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进而持续可靠地保证国家粮食安全。

在我国人增地减农业资源有限的情况下,项目建设重点围绕粮食主产区和优势产业带,增强基本农田保护,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

(二)是发展优质小麦、调整产业结构的需要

小麦是我国最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常年种植面积4.5亿亩左右,产量和消费量约占全国粮食总量的1/4。

近年来,由于生产条件的改善和科技水平的提高,目前我国小麦生产总量基本满足消费需求,对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但由于品种结构不合理,中间类偏多,而适宜加工面包的强筋小麦品种较少,不能满足国内食品加工的需求。

所以,我国每年都要大量进口国外的优质专用小麦,是世界上第二大小麦进口国。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实施,人们的膳食结构也从过去追求温饱型向追求营养、追求质量的转变,因此,社会对优质面粉,特别是高筋力的面包和饺子粉的需求量越来越大,粮食制品业对优质专用小麦的需求也日益紧迫。

特别是加入世贸组织以后,对小麦生产有较大冲击,因此,尽快提高我国优质小麦的生产能力,有效提高农民收入成为当前所面临的重要问题。

国家发改委、农业部、水利部为了认真贯彻落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建设以及《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收若干政策的意见》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决定在全国重点商品粮基地选择若干小麦集中产区建立国家优质小麦生产基地,实行优质优价购销政策,以地(市)为单位,通过国家专项投资,改善农业水利基础设施和生产条件,提高优质小麦产量,促进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

农业部于2003年2月发布了“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在全国范围内划定了35个优势区域,重点发展专用优质小麦等11种优势农产品。

在小麦生产上是按照“抓两头、带中间”的思路,重点发展优质强筋小麦和弱筋小麦,稳定发展中筋小麦,确保国内市场需求,积极争取出口。

重点建设黄淮海、长江下游和大兴安岭沿麓等3个专用小麦带。

其中黄淮海优质强筋小麦带主要布局在河北、山东、某、陕西、山西、江苏、安徽等7个省。

其发展目标是到2007年全国专用小麦面积占小麦总面积的比例达到40%左右,比2001年提高20个百分点左右;其中3个专用小麦带发展的优质小麦强筋和弱筋小麦面积占全国专用小麦面积的比例达到40%以上,比2001年提高5个百分点以上。

实现基本满足国内需求,力争向东亚国家或地区出口的目标。

某位于黄河中下游,平原面积大(占全省土地面积的55.7%),气候和土壤等生态条件均适宜种植小麦,是我国小麦的重要发源地。

多年来,某小麦总产和播种面积一直处于全国首位,小麦的种植面积是全国的1/6,总产量约占1/5,是我国重点商品粮基地调出省之一。

某省省委、省政府提出在“十五”期间把某省建成全国重要的优质小麦生产和加工基地的发展目标,并且各级政府形成一致的发展思路,都把它作为振兴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大事来抓,因地制宜制定了发展规划。

各级农业、粮食、计划、经贸、财政、金融等部门,积极行动,搞好配合,形成了有利于加快优质小麦生产和加工基地建设的良好氛围和工作机制。

省政府先后出台了“优质小麦优质优价收购”、“重点扶持小麦加工转化企业”等政策,在新技术推广、基地建设、优质小麦产销衔接、农产品加工转化等方面给予重点支持,每年拨出专项经费1000多万元,重点扶持发展优质小麦生产示范县的建设。

从2002年开始,省政府又拿出5000万元农业结构调整资金,把小麦质量监测检验体系建设、种子工程和信息网络体系建设作为投资重点。

各级金融部门还为扶持小麦加工企业注入了大量资金。

全省从政策、资金等方面形成了良好的发展氛围,有力促进了全省优质小麦生产的发展。

某市作为某省重要的小麦生产基地,经过多年的发展,具备了良好的发展基础,并形成了一定的发展规模。

2005年全市小麦面积800万亩,产量超过32亿公斤,平均亩产400公斤,已经实现了由过去的中低产阶段向中高产阶段的历史性跨越。

小麦面积占全省总面积1/9,而总产量占全省总量的1/8。

2005年夏收优质小麦面积400万亩,优质麦产量达到16亿公斤,占总产量的1/3。

小麦生产总量由长期短缺变为平衡有余。

因此,为了进一步调整当地的农业生产结构,提高小麦生产的科技含量,增强市场竞争力,促进小麦生产持续、稳定地发展,某市提出了本项目的建设。

(三)是提高某市优质小麦生产能力的需要

根据农产品市场的发展,某市积极引导广大农民群众调整种植结构,通过近几年的努力,已经建立了400万亩的优质小麦生产基地,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但目前还存在许多问题和制约因素。

首先,现有的生产基地是在千家万户分散经营的农村经济体制下建立的,加之缺少必要的投资,不利于大面积落实统一供种、统一机械作业、统一连片种植、统一技术指导、统一购销、致使规模化生产水平较低,难以实现规模效益。

其次,缺乏有力的技术保障支持体系,由于投入不足等多种因素,目前全市推广的优质小麦品种的产量、品质需要进一步改进和提高,缺乏综合性状突出的后备苗头新品系;同时缺乏有效差异的优异麦栽培技术体系,大田生产条件下指标差异较大,不稳定,混种、混收、混储现象严重,生产加工粗放,严重影响优质小麦的市场竞争力,不利于农业健康发展和农民收入的提高。

其三,缺少系统的优质化栽培研究,目前土壤肥料和植物保护体系建设与此不相适应,市、县、乡三级技术服务网络不够健全,手段落后,缺乏必须的基础设备和监测仪器,难以实现大面积优质高产,直接影响农民种植优质小麦的效益提高。

其四,全市现有的农业生产基础设施较差,某市旱灾发生比较频繁,特别是小麦生产季节,降雨量小,蒸发量大,必须规划建设完善的水利设施。

但项目区的农田水利工程,有相当一部分由于建成时间较长,损坏比较严重,且标准低、配套差,难以达到节水灌溉;项目区机耕、机播、机防、机收、秸秆还田等农业机械化水平还不够高,难以实现统一组织生产,限制了小麦生产效益的进一步提高。

(四)是提高农民收入的需要

改革开放以来,某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绩,形成了以粮油生产为主,农、林、牧、副协调发展的农村经济体系,广大农民已基本解决了温饱,正在向小康生活过渡的过程中,也面临诸多困难,其中农副产品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人们消费由追求数量型转向高档化,传统的品种和种植结构已经无法满足当前农产品市场的需求,成为阻碍农业和农村经济进一步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必须尽快走出一条农业优质化的新路子。

我国小麦生产出现了品种结构性过剩,普通小麦积压严重。

某省目前普通小麦库存200亿公斤,造成财政负担过重,农民收入下降。

然而,随着人们消费水平和食品加工对小麦品质要求提高,国内市场对优质小麦需求却在不断增加,目前国内的优质小麦产量还满足不了市场的需求,缺口较大。

因此,以发展优质小麦为重点,形成农科教相结合、产供销一条龙、农工贸一体化的小麦产业化经营格局,全面推进农业向优质、高效、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