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高考历史大二轮总复习与增分策略板块三世界史专题总结1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3771870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46 大小:78.7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版高考历史大二轮总复习与增分策略板块三世界史专题总结1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6页
版高考历史大二轮总复习与增分策略板块三世界史专题总结1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6页
版高考历史大二轮总复习与增分策略板块三世界史专题总结1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6页
版高考历史大二轮总复习与增分策略板块三世界史专题总结1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6页
版高考历史大二轮总复习与增分策略板块三世界史专题总结1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6页
版高考历史大二轮总复习与增分策略板块三世界史专题总结1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6页
版高考历史大二轮总复习与增分策略板块三世界史专题总结1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6页
版高考历史大二轮总复习与增分策略板块三世界史专题总结1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6页
版高考历史大二轮总复习与增分策略板块三世界史专题总结1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6页
版高考历史大二轮总复习与增分策略板块三世界史专题总结1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6页
版高考历史大二轮总复习与增分策略板块三世界史专题总结1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6页
版高考历史大二轮总复习与增分策略板块三世界史专题总结1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6页
版高考历史大二轮总复习与增分策略板块三世界史专题总结1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6页
版高考历史大二轮总复习与增分策略板块三世界史专题总结1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6页
版高考历史大二轮总复习与增分策略板块三世界史专题总结1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6页
版高考历史大二轮总复习与增分策略板块三世界史专题总结1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6页
版高考历史大二轮总复习与增分策略板块三世界史专题总结1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6页
版高考历史大二轮总复习与增分策略板块三世界史专题总结1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6页
版高考历史大二轮总复习与增分策略板块三世界史专题总结1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6页
版高考历史大二轮总复习与增分策略板块三世界史专题总结1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6页
亲,该文档总共4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版高考历史大二轮总复习与增分策略板块三世界史专题总结1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版高考历史大二轮总复习与增分策略板块三世界史专题总结1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版高考历史大二轮总复习与增分策略板块三世界史专题总结1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4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版高考历史大二轮总复习与增分策略板块三世界史专题总结1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1925年开始工业化——1928年开始实施国民经济发展五年计划——1928年掀起农业集体化运动并取消新经济政策——1936年苏联宪法颁布,最终确立斯大林模式(经济体制特点〈所有制方面、经营管理方面、经济结构方面等〉、弊端、评价)。

(4)1953~1964年,赫鲁晓夫改革。

以农业改革为主;

将部分央企管理权下放。

但未突破斯大林模式。

(5)1964~1982年,勃列日涅夫改革。

以工业为主,前期取得一定成效,后期趋于保守,改革陷于停滞。

(6)1985~1991年12月,戈尔巴乔夫改革。

经济上,推行“加速发展战略”,力图对斯大林经济体制进行根本性变革;

政治上,以“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代替科学社会主义。

斯大林模式瓦解,苏联解体。

线索3 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1)15~17世纪初的欧洲,西班牙、葡萄牙等国家建立起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欧洲的社会矛盾又聚焦于专制王权,在英国,专制王权与议会斗争激烈。

(2)1640~1840年,欧美近代民主政治建立并逐步完善,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无产阶级的斗争由自发的经济斗争发展到有组织的经济、政治斗争新阶段。

三大工人运动,标志着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3)一战后,通过建立凡尔赛—华盛顿体系,资本主义世界进入相对稳定时期。

1917年,俄国发生十月革命,到1920年,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得以巩固发展。

两种意识形态和两种社会制度(资本主义制度与社会主义制度)并存和斗争。

(4)二战后形成了雅尔塔体系为基础的美苏两极格局,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进行冷战,美苏争霸。

20世纪50年代末以来,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推行改革,但屡受挫折。

20世纪60年代,世界多极化趋势出现。

(5)1991年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瓦解,世界呈现“一超多强”局面。

线索4 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历程

(1)提倡怀疑精神,反对迷信,强调人的价值、人的决定作用,这一切构成了古希腊人文精神的基本内涵。

(2)智者学派强调人作为认识客观事物的主体意义,否定了神或命运等超自然的力量对社会人生的作用,树立了人的尊严。

(3)苏格拉底开创了希腊哲学的新方向,使哲学成为一门研究“人”的学问。

亚里士多德使哲学真正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4)文艺复兴的核心思想是人文主义。

充分地肯定了人的价值,重视人性,对当时的政治、科学、经济、哲学、神学世界观都产生了极大影响。

(5)宗教改革是指在16世纪至17世纪进行的一次改革,是资产阶级披着宗教外衣的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6)马丁·

路德的思想核心是“因信称义”,每个人都可以凭借自己的虔诚信仰得到拯救。

(7)加尔文主张人只有靠信仰才能得救,并把它解释为先定论,即永生与永罚、成功与失败,甚至贫富荣辱都是上帝先定的。

(8)启蒙思想家们用政治自由对抗专制暴政,用信仰自由对抗宗教压迫,用自然神论和无神论来摧毁天主教权威和宗教偶像,用“天赋人权”的口号来反对“君权神授”的观点,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来反对贵族的等级特权,进而建立资产阶级的政权。

世界大国史线索

线索1 葡萄牙与西班牙的“海洋时代”:

葡萄牙、西班牙分别开辟西欧—好望角—印度和西欧—美洲—印度的新航路。

随着新航路的开辟进行早期的殖民扩张,16世纪确立海上霸权。

但因为同为封建君主制国家,殖民掠夺的财富用在奢侈享乐上,没有转化为资本,因而衰落下去。

线索2 荷兰的“小国大业”:

取代西、葡成为17世纪世界头号贸易强国,被称为“海上马车夫”。

商业贸易的发展带动银行信贷业的发展,阿姆斯特丹在17世纪中叶成为国际金融中心。

英荷进行了三次战争(1651年克伦威尔领导英国颁布《航海条例》,禁止荷兰参与英国海上贸易,引发了英荷战争),荷兰战败,由此丧失了欧洲大国地位。

线索3 英国的“走向现代”与“工业先声”

(1)政治:

通过资产阶级革命,最早建立近代资产阶级代议制——君主立宪制。

(2)经济:

最早完成工业革命,取得了“世界工厂”的地位,主张“自由贸易”。

(3)思想:

17世纪霍布斯、洛克的思想标志着启蒙运动的兴起;

1776年亚当·

斯密出版《国富论》,阐述自由主义;

19世纪下半期斯宾塞、赫胥黎倡导社会达尔文主义;

20世纪上半期,凯恩斯主义。

(4)科技:

1687年牛顿发表《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创立经典力学;

万能蒸汽机等技术发明;

1859年达尔文发表《物种起源》,创立生物进化论。

(5)对外:

掌握世界海上霸权,通过殖民扩张与掠夺,成为“日不落帝国”。

1588年英国战胜西班牙无敌舰队,确立海上霸权;

1652~1674年通过三次英荷战争,确立贸易霸权;

1763年英法战争结束,英国确立殖民霸权,即“日不落帝国”;

19世纪中期,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确立工业霸权,成为世界贸易中心。

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英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速度放缓,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实力排名由第一位降到第三位。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英国实力遭到巨大削弱,一战后试图通过凡尔赛体系和国际联盟维护摇摇欲坠的霸权。

经济大萧条中,英国经济受到沉重打击。

第二次世界大战,对于法西斯的嚣张气焰实行绥靖政策,后积极推动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形成,英国实力进一步衰落,霸权不复存在。

线索4 法国的“激情岁月”

(1)18世纪的启蒙运动在法国达到高潮,孟德斯鸠、伏尔泰、卢梭阐述民主民权学说,18世纪又被称为“伏尔泰的世纪”,卢梭的思想吹响了大革命的号角,他们的思想为资产阶级革命和资产阶级政治制度的构建提供了理论基础。

(2)1789年法国大革命爆发到19世纪70年代,法国处于革命与复辟的动荡之中,1875年通过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最终确立共和制。

法国的资本主义发展缓慢,使其在与欧美大国的竞争中处于相对落后的地位。

线索5 美国的强国之路

(1)美国的建立

①美国的独立:

1776美国宣布脱离英国,建立美利坚合众国,1783年英国承认美国独立。

②1787年宪法:

取得民族独立后,美国制定了1787年宪法,规定了联邦制、三权分立和人民主权的政治原则,为国家的长期稳定发展打下了基础。

(2)危机中的创新:

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重创了美国,罗斯福总统为克服经济危机实施了罗斯福新政,开辟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经济模式,使美国逐渐从危机中走出,对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美国的霸权

①两次世界大战,美国远离战场,大发战争财,经济高速发展,二战结束后,美国已经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霸主。

②二战后,美国通过布雷顿森林体系和关贸总协定强化了资本主义世界经济霸主地位。

③利用与苏联的“冷战”加强了对西欧和东亚的控制,苏联解体后成为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

线索6 德意志帝国的崛起之路

(1)德国的崛起和两次世界大战

①19世纪70年代普鲁士通过“王朝战争”完成了德国的统一,建立了君主立宪制国家。

②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德国在经济上迎头赶上并超过英法,成为欧洲乃至世界的强国。

③德国在崛起过程中保留了军国主义和专制主义传统,成为两次世界大战的发动者,给本国和世界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2)二战后德国的选择:

二战后,德国接受两次世界大战的教训,彻底铲除了军国主义和专制主义,走上了与欧洲国家联合的道路,逐渐融入欧洲大家庭。

国民经济长期高速稳定发展,在欧洲一体化中处于“火车头”的角色。

(3)德国崛起及其挫折留下的启示

分裂削弱国家实力,统一能增强国力;

外交是维护国家利益的重要手段;

在欧洲大陆的政治版图上结盟或不结盟都是为了谋求国家利益;

积极的民族精神能使国家奋起,扭曲的民族精神易使国家偏离正确的轨道。

线索7 苏联的兴衰与俄罗斯的大国之路

(1)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十月革命的胜利为俄国开辟了现代化的新道路,成为俄国现代化的起点。

十月革命后,列宁领导苏俄(联)人民开始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2)斯大林体制的功过:

斯大林时期,逐渐建立了高度集中的斯大林体制,在短期内实现了国家的工业化。

但是,这一体制也牺牲了人民的利益,存在着严重的问题。

(3)二战后的苏联改革:

二战后苏联的改革长期没有突破斯大林体制,使社会矛盾日渐积累,最后导致苏联的解体。

(4)走出低谷的俄罗斯

2000年,普京在大选中获胜,出任俄罗斯总统。

他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下令大幅度改组政府,果断应对车臣问题,强化中央权力,在较短的时间内稳定了政治局面。

普京的务实政策已使俄罗斯走出了低谷。

俄罗斯毕竟还是一个军事和文化大国,自然资源丰富,教育与科技基础雄厚,人口素质较高,因此在国际事务中,俄罗斯仍是对美国的全球支配地位构成挑战的国家。

针对训练

1.(经济全球化)

据财政部网站消息,截至2015年4月13日,亚投行意向创始成员国增至47个。

虽然遭到美国的反对,但几乎美国所有的主要盟友都已经加入,其中包括澳大利亚、英国、德国、意大利、菲律宾和韩国。

这表明(  )

A.美国与西欧经济实力下降

B.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

C.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

D.一超多强政治格局形成

答案 C

解析 世界各国纷纷加入亚投行并不能说明美国西欧经济实力下降,故A项错误;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瓦解与亚投行的成立无关,故B项错误;

世界各国纷纷加入亚投行,说明世界各国的经济联系越来越紧密,故C项正确;

题干中并未提到政治格局,故D项错误。

2.(全球化的辨证认识)

2014年12月15日,澳大利亚悉尼发生了恐怖分子劫持数十名人质的事件;

2015年1月7日,法国巴黎某杂志社总部遭到武装分子袭击,导致12人死亡。

当今世界恐怖袭击事件的频繁发生反映了(  )

A.世界经济秩序不公正

B.全球化具有负面作用

C.工业社会的时代局限

D.南北差距的不断扩大

答案 B

解析 恐怖组织活动猖獗属于政治领域,故A项错误;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恐怖组织活动猖獗是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出现的问题,故B项正确;

恐怖组织活动是在当今,即后工业时代出现的,不是工业社会的时代局限,故C项错误;

南北差距是指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差距,材料没有体现,故D项错误。

3.(世界格局的变化)

在某种意义上说,20世纪历史的进程意味着欧洲的衰落。

伦敦、巴黎和柏林不再左右世界的新闻,它们也不再控制世界上的帝国,它们的陆军、海军和联盟体系已不再统治全球。

A.欧洲的政治、经济、文化优势不在

B.欧洲国家逐渐沦为发展中国家

C.欧洲已从首要地位下降到从属地位

D.欧洲曾经的全球霸权不复存在

答案 D

解析 本题抓住关键信息“20世纪历史的进程意味着欧洲的衰落”,一战后,以英法主导的国际格局形成,二战后,形成了以美苏主导的两极格局,故D项正确;

A项表述以偏概全,故A项错误;

欧洲许多国家仍是发达国家,故B项错误;

随着欧洲国家联系增强,欧洲走向联合,摆脱了美苏对其控制,故C项错误。

4.(世界格局的变化)

某研究性学习小组查阅到一段史料:

“(60年代)法国不满美国的柏林政策,谋求独立发展核武器,并且认为美国在滥用储备通货的地位,继续购买黄金向美国施压。

”小组成员对该史料所蕴含的信息进行了不同解读,其中解读有误的是(  )

A.甲:

可用于研究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B.乙:

可用于研究布雷顿森林体系

C.丙:

可用于研究西方阵营的冷战政策

D.丁:

可用于研究两极格局的形成

解析 材料涉及到法国不满美国政策,向美国霸权地位提出挑战,体现了60年代两极格局下的多极化趋势,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材料提到美国储备货币地位,与布雷顿森林体系有关,可以作为研究该体系的史料,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60年代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社会主义国家实施冷战,美国要求其他国家追随美国,材料体现了冷战背景下法国对美国冷战政策的挑战,因此可以作为冷战时期对西方阵营内部的研究,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1955年两大军事集团北约、华约的成立标志两极格局形成,与材料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符合题意。

5.(英国地位兴衰)

1946年,丘吉尔在瑞士苏黎世发表题为《欧洲的悲剧》的演说,提出了“三环外交”的基本构想:

一个英美联盟,一个联合的欧洲,一个英联邦,构成了英国外交的三环,而英国在每一环中均占据重要地位。

丘吉尔“三环外交”的构想主要是基于(  )

A.英国国际地位的衰落

B.西方与苏联矛盾的激化

C.战后殖民地纷纷独立

D.反抗美国对欧洲的控制

答案 A

解析 英国在二战中遭到极大地破坏,已经沦落为一个二流国家,二战后更加重视与美国的关系,重视与欧洲国家的关系,重视与英联邦成员国的关系,故A项正确;

英国的外交立足点是英国的实际状况,与苏联关系不大,故B项错误;

战后殖民地纷纷独立是其中一环“英联邦”的原因,但不足以概括“三环外交”,故C项错误;

反抗美国对欧洲的控制是其中一环“联合的欧洲”的原因,也不足以概括“三环外交”,故D项错误。

6.(美国地位变迁)

1948年,美国占资本主义世界工业总值的比重为54.6%,英、法、日、联邦德国则占19.6%,到1970年,美国比重为37.8%,其他四国则为31.5%,这种变化趋势说明的本质问题是(  )

A.各国工业生产总值发展不平衡

B.欧、美、日工业生产二战后持续发展

C.欧、美、日三足鼎立局面长期存在

D.美国经济霸主地位开始动摇

解析 材料比较的是各国工业生产总值在世界上所占比重,各国工业生产总值发展不平衡与问题中“这种变化趋势说明的本质问题”不符,故A项错误;

欧、美、日工业生产二战后持续发展是英、法、日、联邦德国工业产值比重上升的原因,没有说明美国比重下降的原因,故B项错误;

1948年,美国工业总值领先,“三足鼎立局面长期存在”与材料不符,故C项错误;

从1948年美国工业产值比重和1970年美国工业产值比重的变化,可知英、法、日、联邦德国四国经济实力增强,冲击了美国经济霸主的地位,故D项正确。

7.(法国重塑世界大国地位)

20世纪60年代开始,法国展开了一系列令美国人不满的活动,命令舰队拒绝参加北约的军事演习、调整与苏联的关系、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等。

这说明法国政府(  )

A.意图确立法国的领导地位

B.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C.努力构建一个统一的欧洲

D.脱离了资本主义阵营

解析 从20世纪60年代的国际格局来看,法国并不具备担当领导地位的实力,故A项错误;

法国政府这些举动“令美国人不满”,说明其试图摆脱美国的控制,提升自己的国际地位,从而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故B项正确;

从题干中的法国的行为来看,并未涉及欧洲联合,故C项错误;

尽管这一时期的法国试图执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但是其依然属于资本主义阵营,故D项错误。

8.(日本国际地位)

2014年9月26日,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在纽约参加了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其演讲的主要内容是日本奋力要求“加入常任理事国”。

安倍曾称,“为使联合国顺应21世纪时代变化进行相应改革,日本愿意发挥带头作用。

”演讲中安倍表示,“一旦日本成为常任理事国,一定会承担起相应的责任。

”安倍的言论表明日本(  )

A.发挥带头作用推动联合国改革

B.勇于承担国际责任

C.谋求与经济相适应的政治地位

D.积极参与国际事务

解析 材料中“一旦日本成为常任理事国,一定会承担起相应的责任”说明日本发挥作用是在成为常任理事国之后,故A项错误;

材料显示日本目的是入常,故B项错误;

材料中“日本奋力要求‘加入常任理事国’”这才是安倍演讲的主旨,故C项正确;

“积极参与国际事务”不是日本的主要目的,故D项错误。

9.(苏联、俄罗斯历史变迁)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美国学者福山提出了“历史终结论”,称“资本主义与自由民主的现代体制已经超越了历史和意识形态矛盾……自由民主制度也许是人类意识形态发展的终点和人类最后一种统治形式”。

“历史终结论”出台的历史背景是(  )

A.苏东剧变,冷战结束B.中国认同市场经济模式

C.世贸组织的建立D.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解析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材料中“自由民主制度”指的是资本主义制度,说它是历史的终结,是对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社会主义遭受重大挫折的回应,故A项正确;

其他选项与社会制度无关,故B、C、D项错误。

10.(大国崛起)

成为大国的原因,或许是一个无法穷尽的话题。

大国崛起的影响,无疑也是一个多解的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大国竞争的核心是文明的竞争,大国崛起的核心是文明的崛起。

一部人类文明史证明了这样一条规律,谁创造了领先世界的文明,谁就可能成为世界强国。

历史深层的运动,决定着哪些国家有条件实现“崛起”。

这“历史深层的运动”,便是文明的运动。

——李洪峰《大国崛起的文化准备》

材料二 2007年,英国的《经济学人》封面刊出的是好莱坞电影《金刚》中金刚爬上帝国大厦的场景,那只大猩猩被换成了熊猫。

它以征服世界的严肃姿态出现,投射出欧美精英团体对中国崛起的复杂心理。

材料三 英国史学家尼尔·

弗格森曾撰文指出,随着中国力量的日益强大,以及美国地位的逐渐削弱,有两件事很可能会发生:

其一,中国将充分利用其日益增长的影响力,重塑国际体系的规则制度,以更好地满足其利益需要;

其二,这个体系中的其他国家——尤其是那些正在走下坡路的霸主——将把中国看作一个日益严峻的威胁。

现实主义者预测,事态如此发展下去,将出现紧张、不信任和冲突这类权力转移过程中的典型现象。

——约翰·

伊肯伯里《中国崛起与西方世界的未来:

自由体系能否继续维持?

请回答:

(1)材料一论证大国崛起运用了什么史观?

试从政治角度阐释英国“‘历史深层的运动’便是文明的运动”。

(2)运用所学知识,从经济角度分析材料二中“中国崛起”的原因,并指出“中国崛起”对国际关系产生的影响。

(3)运用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评述材料三中关于中国崛起的观点。

(要求:

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述充分,逻辑清晰;

字数200字左右)

答案 

(1)史观:

文明史观。

阐释:

英国开创了君主立宪制、责任内阁制和政党制等现代政治制度。

(2)原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形成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格局;

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加强。

影响:

冲击国际政治经济旧秩序,推动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

(3)答案要点:

观点:

作者认为中国的崛起会导致中美两国围绕国际体系规则和领导地位展开争斗。

评述:

这种观点是片面的。

合理性:

中国的崛起将会打破现有的力量平衡,冲击旧的国际体系规则和美国的霸权地位。

不合理:

崛起的中国将成为多极化格局中的重要“一极”;

中国奉行“不结盟”政策,积极开展多边外交,承担更多的国际责任;

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发展同世界各国的友好关系;

中国的崛起有利于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体系规则;

中国和平崛起,不会谋求世界霸权。

解析 

(1)第一小问考查了新史观的运用,结合材料的文字表述,可知属于文明史观范式。

第二小问抓住政治文明的角度联系近代西方英国君主立宪制的代议制方面的知识进行归纳。

(2)第一小问需联系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重大成果和经济全球化两个方面归纳总结;

第二小问要联系当今的世界格局回答中国崛起的影响。

(3)本小题属于评述类历史小论文题,解答时,首先要结合题目要求明确指出论点,然后结合所提供材料和所学知识进行充分论证。

行文中要注意论点明确,论据充分,史论结合,表达层次分明,语句通顺,最后要有适当的总结。

热考点1 公平正义

[知识链接]

(1)雅典民主是成年男性公民的民主,残忍地窒息、限制了社会另一部分成员的自身发展能力。

——制度造成的社会不公。

(2)罗马法保护私有财产,提倡法律面前公民人人平等,有利于缓解社会矛盾,但罗马法也保护奴隶制度。

——法律上保障了公民的“公正”,但又体现了奴隶遭受奴隶主阶级的剥削。

(3)在代议制下,资产阶级通过议会对国家实行集体统治,以防止独裁。

——资本主义政体中的“公正”。

(4)《共产党宣言》昭示了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原则,揭示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是用暴力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以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科学社会主义追求的“公正”。

(5)世界多极化的发展,有利于抑制和削弱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有利于推动建立公正和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国际秩序的“公正”格局。

[针对训练]

罗斯福说,政府应当使那些愿意工作的人有事可做,让人民免于挨饿,有房子住,生活过得还不错,有适当的教育水平,这些都是政府应该关心的事。

由此看出罗斯福的执政理念是(  )

A.实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干预经济发展

B.摆脱经济危机,大力发展经济

C.政府要关注民生,对国民要有责任意识

D.缩小贫富差距,实现共同富裕

解析 国家干预主要体现在建立国有企业、经济计划、货币、财政、税收等方面,材料未体现,故A项错误;

材料体现的是民生和社会保障问题,并未提及大力发展经济,故B项错误;

根据材料“有事可做……免于挨饿,有房子住,生活过得还不错,有适当的教育水平”都是民生问题,“都是政府应该关心的事”体现了政府主动担责的意识,故C项正确;

材料强调政府帮扶弱势群体,未体现缩小贫富差距,共同富裕等信息,故D项错误。

热考点2 尊重文明多样性

(1)对人的属性的关注点不同:

西方强调个性发展,中国强调人的社会性。

(2)处理人与社会关系的着眼点不同:

中国强调社会等级秩序,西方强调人的平等。

(3)政治体制不同:

雅典民主制使公民有自由发挥才能的空间,思想空前活跃;

古代中国君主集权制,有利于大规模工程建设,组织和有效抵御外侵,维护统一。

(4)科技侧重点不同:

中国古代科技重经验,重综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