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主干知识梳理精编整理版.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3771921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0.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主干知识梳理精编整理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高考历史主干知识梳理精编整理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高考历史主干知识梳理精编整理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高考历史主干知识梳理精编整理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高考历史主干知识梳理精编整理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高考历史主干知识梳理精编整理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高考历史主干知识梳理精编整理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高考历史主干知识梳理精编整理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高考历史主干知识梳理精编整理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高考历史主干知识梳理精编整理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高考历史主干知识梳理精编整理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高考历史主干知识梳理精编整理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高考历史主干知识梳理精编整理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高考历史主干知识梳理精编整理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高考历史主干知识梳理精编整理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高考历史主干知识梳理精编整理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高考历史主干知识梳理精编整理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高考历史主干知识梳理精编整理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高考历史主干知识梳理精编整理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高考历史主干知识梳理精编整理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主干知识梳理精编整理版.docx

《高考历史主干知识梳理精编整理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主干知识梳理精编整理版.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历史主干知识梳理精编整理版.docx

高考历史主干知识梳理精编整理版

高考历史主干知识梳理(精编整理版)

(一)中国古代史、世界古代史主干知识回顾

1.古代中华文明的奠基、形成和发展——先秦、秦汉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

时间断限

先秦(远古~公元前221年)是中华文明的勃兴阶段

秦汉(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是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发展阶段

线

从分封制、宗法制逐渐发展到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一方面,中央对地方的控制逐渐加强;另一方面,官僚体制逐渐代替了贵族体制,专制皇权逐渐形成。

权力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成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一大特征

农耕经济是中国古代经济的典型特点。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春秋战国时期形成以家庭为单位的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成为中国古代经济的典型形式;在此基础上,手工业、商业在先秦、秦汉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a思想领域:

经历了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的演变,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

b文学方面:

《诗经》和楚辞分别成为我国古代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阶段性文学成就表现为汉赋

c科技方面:

形成了东方特色的实用性发明创造

2.古代中华文明的曲折发展、成熟与繁荣——魏晋、隋唐、宋元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

时间断限

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时期(220—1368年)是中国古代农耕文明继续发展并逐渐走向成熟的时期,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

线

a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央集权制度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

b隋唐时期,形成三省六部制、科举制,标志着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

c宋元时期,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完善,基本解决了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之间的矛盾

a魏晋南北朝时期,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不断撞击、融合,北方农耕经济在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后,逐步恢复发展

b隋唐时期,随着新生产工具曲辕犁的推广应用,农业发展达到新高度;手工业方面形成“南青北白”两大制瓷系统

c宋代是商业大发展时期,在城市里突破了市坊界限,农村形成大量草市。

宋元时期,海上和陆地的对外交往空前繁荣

a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儒、道、佛“三教并存”的局面;特立独行的士人群体形成,深刻影响了书法、绘画、文学等艺术的发展方向

b隋唐时期,科举制度扩大了知识分子队伍,推动了文学艺术的进步

c宋元时期,儒学处于转型时期,出现理学和心学;科技成就突出,印刷术、指南针、火药的使用取得突破性进展;知识分子地位的提高、市民阶层队伍的扩大推动了文化的发展

3.古代中华文明的辉煌与危机——明清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

时间断限

明清时期(1368年明朝建立至1840年鸦片战争前)中国古代文明继续发展,达到顶峰,但开始落后于世界工业文明的潮流

线

政治

明朝废丞相、设内阁,清朝增设军机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空前强化,严重阻碍了新经济、新思想的出现和发展,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

经济

a农耕经济继续发展,并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手工工场

b重农抑商政策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中国开始落后于时代发展潮流

文化

a儒家思想活跃,带有反封建色彩的早期启蒙思想产生,但传统文化仍然占据着统治地位

b文学艺术繁荣,市民文化兴起,文学、绘画、戏剧等领域出现了新的成就

c传统科技仍走在世界前列,但近代自然科学未得到发展,中西方差距拉大

对外

关系

由开放逐步走向闭关自守,妨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了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使中国脱离了世界工业化的大潮流,影响了古代中国向近代社会的转型

4.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雅典民主政治的过程

(1)梭伦改革——将国家引上民主轨道 

(2)克里斯提尼改革——最终确立民主制

(3)伯里克利改革——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

●雅典民主制的内容

(1)基本特点:

人民主权与轮番而治(人民主权——政权掌握在全体公民手中;轮番而治——就是轮流统治与被统治)。

(2)雅典民主制特征的体现:

公民大会、五百人议事会和陪审法庭是雅典民主制特征的充分体现。

●雅典民主的进步性与局限性

进步性:

①雅典民主开世界民主的先河,为后世提供了值得参照的政治体制。

创造出法治基础上的差额选举制、任期制、议会制、比例代表制等民主运作方式。

实行轮番而治,这一伟大的创举为后世民主政治的发展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②公职人员由多数人选举产生,处于群众监督下,减少了以权谋私的可能性。

③雅典民主政治充分发挥人的聪明才智,对经济文化的繁荣和国家的强盛起了积极作用。

 

局限性:

①雅典民主不是现代意义上的民主,它仅仅是对公民群体而言,是男性公民的民主。

②采用的轮流坐庄形式导致的结果并非总是公正的,限制、窒息了另一部分社会成员的自身发展才能。

它既是伟大文明的催生剂,又是社会不公的暴力机器。

●罗马法

(1)罗马法的形成和发展 

a早期罗马国家只有习惯法,没有成文法,具有很大的伸缩性和不确定性 

b《十二铜表法》——罗马共和国第一部成文法典

c公民法:

从公元前509年到公元前3世纪中叶,罗马产生的法律统称为公民法

d万民法——对外扩张的结果:

适用于罗马境内各族人民;

e自然法:

自然法不是具体的法律条文,而是一种法律观念。

自然法是整个法律科学的思想基础和各种具体法规的指导原则,它高于一切人定法和人为权力

f《查士丁尼民法大全》标志着罗马法体系的最终完成

(2)罗马法的影响

对古罗马:

维系统治。

对后世:

它是欧洲历史上最早的一套比较完备的法律体系,罗马法成为近代资产阶级法学的渊源和近现代法律的先驱;罗马法中所蕴涵的人人平等,公正至上的法律观念,具有超越时间、地域和民族的永恒价值。

5.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

1、智者学派2、苏格拉底

智者学派代表人物普罗泰戈拉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认为人的感觉是判定一切的准绳,否定神的意志是衡量一切的准绳,树立了人的尊严和权威。

把人置于世界和社会的中心,是人类自我意识的第一次觉醒。

智者运动被看做是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

苏格拉底倡导“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美德即知识”和“认识你自己”,对人性本身的研究,是人类精神觉醒的一个重要表现,他使哲学真正成为一门研究“人”的学问。

(二)世界近代史主干知识回顾

1.英国君主立宪制政体

(1)确立发展过程:

政治前提:

光荣革命;法律基础:

《权利法案》;最终确立:

责任内阁制形成;发展完善:

1832年议会改革

(2)特点:

A.君主制、民主制、贵族制三者融为一体,是混合政体;B.君主是国家元首,国王临朝不理政,是英国象征,是英联邦的首脑,是民族团结的纽带和国家统一的象征;C议会是国家权力中心,行使立法权;D.首相是政府首脑,内阁首相与议会相互制约。

2.美国总统制共和制政体

(1)确立:

1787年宪法确立了美国的联邦制、总统制、民主共和政体,并以制约与平衡的原则,以“权力管权力”,实现了把“权力关在笼子里”。

(2)特点:

a总统由选民间接选举产生,既是国家元首又是政府首脑,统率全国武装力量,政府由总统组织和领导,对总统负责,不对议会负责。

b实行比较严格的三权分立原则,议会与政府完全分立,政府成员不能兼任议员,也不能参与议会立法的讨论和表决。

c在总统和议会关系上,总统行使权力时,不对议会负责,而只对国民负政治上的责任。

3.法国共和制政体

确立:

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

从1792年法兰西第一共和国成立到1875年,历经83年(有“艰辛、反复、曲折”之特点)

4.关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基本认识:

A.从政治体制上对君主专制政治予以否定和替代,是政治制度文明的进步;B.调节、缓和了社会矛盾,稳定了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统治秩序;C.扩展到亚洲及世界其他地区,并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D.必须明确的是,其维护的仍是资产阶级内部的民主。

5.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

(1)新航路的开辟——世界市场的雏形始现

(2)荷兰、英国等国的殖民扩张——世界市场进一步得到拓展

(3)工业革命——世界市场初步与最终形成(第一次工业革命,使世界市场初步形成;第二次工业革命,使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6.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

重点把握:

从关注“神”——“自然”——“人”——“人性”——“理性”

(1)文艺复兴(14—16世纪)和宗教改革(16—17世纪,“承上启下”的作用)

文艺复兴是近代人文主义出现的标志,肯定人和人性,突出人的作用。

文艺复兴促进了人们思想的解放与近代自然科学的产生和发展。

宗教改革是人文主义的发展阶段。

宗教改革者们否定罗马教皇的权力,反对天主教的等级观念,提倡个人宗教信仰的自由,沉重打击了西欧的封建势力,摧毁了天主教的精神统治。

(2)启蒙运动(17—18世纪)

启蒙运动是人文主义发展到高峰的标志。

启蒙思想家高举理性主义的旗帜,反对专制和迷信;提倡科学、自由、平等,反对特权等级;主张实行法治;对未来社会进行了设想。

进一步发展了人文主义,把反封建斗争推进到反封建专制制度、建立理性王国上来。

启蒙运动为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做了舆论准备,成为人类追求自由、平等的精神武器。

(三)中国近代史主干知识回顾

1.中华文明的拐点与近代化的艰难起步——鸦片战争至甲午中日战争前

时间断限

鸦片战争至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前(1840—1894年)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初步形成时期,中国在屈辱中逐渐向近代化迈进

线

政治

a西方列强发动了两次鸦片战争,中国的主权遭到破坏,逐步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b中国人民为取得民族独立和政治民主进行了艰苦的抗争,太平天国运动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

经济

随着西方列强侵略的加剧,中国经济结构发生了变动:

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逐渐解体;洋务运动创办大量近代企业;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中国开始向近代化迈进

思想

清朝统治者“天朝上国”的愚昧思想受到冲击,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逐渐成为主流思想

社会生活

随着中西方交往的增多,西方生活方式传入中国,中国的生活习俗发生了巨大的变革,传统生活方式和社会礼仪受到冲击

2.中国近代文明的探索与近代化的整体发展——甲午中日战争至五四运动前

时间断限

从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到五四运动前(1894—1919年)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高峰时期。

民族资产阶级先后发动了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资产阶级在政治、经济、思想的舞台上都异常活跃

线

政治

a伴随西方侵华的加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秩序逐步确立,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

b民族资产阶级先后提出了君主立宪、民主共和等救国方案,开始探索在中国建立民主政治的道路

经济

a资产阶级在“实业救国”思潮的影响下,积极创办实业

b甲午中日战争后,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初步发展

c一战期间,形成民族资本主义的“黄金时期”

思想

民族资产阶级的维新思想、三民主义、民主和科学,在社会上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社会生活

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都推动了社会生活向文明化方向发展

3.中国近代文明的新发展与近代化的曲折前进——五四运动至新中国成立前

时间断限

从五四运动到新中国的成立(1919—1949年)是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无产阶级及其代表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反帝反封建斗争的胜利

线

政治

a五四运动标志着工人阶级开始登上中国政治舞台,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b中国共产党从诞生到逐渐走向成熟,领导中国人民探索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取得了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任务

c国共两党的关系影响了中国的政局

经济

民族资本主义继续曲折发展:

在国民政府统治初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期间又遭到了摧残

思想

a孙中山将三民主义发展到新三民主义

b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逐渐成为宣传的主流

c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形成毛泽东思想,成为中国革命的指导思想

社会生活

在国民政府统治初期,物质生活、交通通讯事业、影视事业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在抗日战争、人民解放战争时期发展迟缓

(四)世界现代史主干知识回顾

1.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18-1921年)和新经济政策(1921-1927年)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19~1921

新经济政策1921~1928

背景

苏维埃政权面临国内外敌人的进攻,困难重重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已不适应新情况,面临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

目的

为了战胜国内外敌人,巩固苏维埃政权

为迅速恢复被战争破坏的经济,巩固苏维埃政权

内容

农业

实行余粮收集制

实行固定的粮食税

工业

实行工业国有化

采取租让制和租借制的形式,实行国家资本主义

流通分配

取消商品贸易,实行实物配给制,实行“不劳动者不得食”的原则

允许商品买卖,实行自由贸易

效果

适应了战时需要,最大限度地集中了全国的人力、物力、财力,保证了军事斗争的胜利

调动了广大人民的生产积极性,使苏俄经济恢复

●斯大林模式

内容:

(1)优先发展重工业。

(2)实行单一公有制,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

(3)推行农业集体化运动。

确立:

苏联经过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实施国民经济发展的五年计划,20世纪30年代中期,确立了斯大林体制。

特点:

实行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

评价

(1)使苏联能够按照计划调配和使用全部资源,迅速实现了工业化。

(2)它超越了苏联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对经济建设造成不良影响。

(3)是苏联解体的一个重要原因。

2.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罗斯福新政内容:

(1)整顿银行与金融业:

恢复银行正常的信贷活动。

(2)复兴工业:

颁布《全国工业复兴法》,力图消除生产过剩,调整企业关系和劳资关系。

(3)调整农业政策:

减少耕地面积和农产品产量,提高农产品的价格。

(4)实行社会救济和“以工代赈”

实质:

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影响

(1)直接影响:

一定程度上减轻了经济危机的破坏,促进了生产力恢复,巩固了资本主义统治。

(2)间接影响:

缓和了美国的社会矛盾,遏制了美国法西斯势力,巩固了民主政治的统治。

(3)深远影响:

促使资本主义国家调整经济政策,推行凯恩斯主义,开创国家干预经济发展的新模式。

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

(1)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2)建立“福利国家”

(3)第三产业的兴起

(4)“新经济”的出现

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1)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a丘吉尔发表“铁幕”演说揭开了美苏冷战的序幕,杜鲁门主义的提出标志着美苏冷战正式开始。

b马歇尔计划通过经济援助来控制西欧,进而对抗苏联;北约和华约的建立,标志着两极格局的正式形成。

c美苏冷战加剧了世界的紧张局势,但美苏两国势均力敌,并没有发生大规模的直接武装冲突,从而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

(2)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

a西欧由经济联合走向政治联合,实力大增,在外交上执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有力地冲击着美苏两极格局。

b二战后,日本抓住机遇,经济高速发展。

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经济的崛起,日本不断追求政治大国地位,力图成为世界政治格局中的重要一极。

c改革开放后,中国迅速崛起,在世界政治舞台上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d广大发展中国家通过不结盟运动,成为国际政治舞台上一支相对独立的力量,有力地冲击了二战后国际关系中的美苏两极格局。

(3)两极格局瓦解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a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美苏两极格局随之瓦解,美苏冷战结束。

b1993年欧盟成立,欧洲联合的程度进一步加强。

c冷战结束后,美国试图建立以自己为主导的单极世界,中国、俄罗斯、日本、欧盟等政治力量不断壮大,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加强。

d当今的世界政治格局暂时呈现出“一超多强”的局面。

4.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1)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国际货币金融体系

●世界银行(WB)、国际货币基组织(IMF)、关税与贸易总协定(GATT)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主要的世界性经济组织,他们构成了调整世界经济贸易和金融的三大支柱。

在此基础上,以美国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形成。

(2)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

欧洲联盟(EU)、北美自由贸易区、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

(3)世界贸易组织和中国的加入

(五)中国现代史主干知识回顾

1.第过渡时期(1949——1956)——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准备与启动阶段

阶段特征

本阶段处于过渡时期即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

新中国成立后,创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确立社会主义制度,我国进入社会主义。

一五计划的开展,奠定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基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起步。

政治

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和新中国的成立:

具有临时宪法性质的《共同纲领》

2、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2)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政治协商和多党合作制度。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一根两基”)

3、

(1)新中国成立初期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外交三大方针:

“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和“一边倒”。

建国头一年,中国与苏联等17个国建交;

(2)20世纪50年代中期的外交成就:

①1953年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②1954年日内瓦会议;③1955年万隆会议:

提出的“求同存异”方针促使会议圆满成功。

经济

1、1949-1952年国民经济恢复——一五计划实施的背景

2、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基础:

从1953年起,国家开始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至1956年,我国基本上完成三大改造,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这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上建立起来,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3、社会生活:

实行粮食、食用油等统购统销;人民基本生活得到保障。

颁布《婚姻法》,社会风气根本改变。

相继建成宝成、兰新等铁路,公路交通发展迅速。

《人民日报》等成为党的喉舌,《光明日报》等并存。

思想科技文化

毛泽东的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社会主义革命理论。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的提出,推动了科技文化新局面。

2.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曲折与延误(1956—1976)

阶段特征

1956——1976年的基本特征是“探索性”。

一方面,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为寻找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而艰苦探索,取得了巨大成就。

另一方面,由于缺乏经验,由“左倾”思想发展到“极左”泛滥,给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造成极大危害。

总之,这一时期成就与挫折并存。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1956~1966)

政治

1.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1)中共“八大”的正确决策

(2)正确区分和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矛盾

2、1958年发动的“总路线”、“大跃进”和人民公式化运动,“左”的错误不断发展,使社会主义建设遭受重大的挫折。

3、60年代初期,中苏关系恶化。

经济

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失误:

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

成功:

论十大关系;中共八大;

农村“纠左”

八字方针:

调整、巩固、充实、提高

思想科技文化

1、思想文化:

毛泽东的《论十大关系》和《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提出了一系列在社会主义建设方面理论。

新中国电影业出现新特点,反映工农生活和革命题材的作品纷纷涌现;1958年中国电视业诞生。

极“左”思潮泛滥。

“双百”方针被废除,把学术问题当成政治问题,优秀作品受到错误批判,知识分子受到伤害,社会主义文化教育遭到严重破坏。

2、科技:

1964年第一颗原子弹试爆成功;1964年,中国自行设计制造的中近程导弹试验成功。

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1976)

政治

1、“左”倾错误发展到“以阶级斗争为纲”最终酿成了十年动乱。

民主与法制被践踏,“红卫兵”运动、“全面夺权”,党政机关瘫痪,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无法正常召开,民主法制被严重破坏,出现大量的冤假错案。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中断。

2、70年代中国开创外交新局面:

1971年第26届联合国大会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1972年尼克松访华,中美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1972年中日两国邦交正常化;

经济

“左”倾错误扩展到经济领域,经济受到严重的损失;

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成功:

1971年周恩来恢复调整国民经济;

1975年邓小平提出全面整顿。

思想科技文化

1970年“东方红一号”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中国开始进入航天时代。

1973年,袁隆平选育出世界上第一个杂交水稻品种“南优2号”。

3.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振与辉煌(1976年后)

阶段特征

从1976年“文化大革命”结束至今,是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

基本特征是:

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纠正“左”倾错误,从中国国情出发,大力推进改革开放,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而努力奋斗。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即邓小平理论,随着改革开放应运而生并发展、完善。

政治

民主与法制建设:

1982年人大通过了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在民主制度建设上,人民代表大制度、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得到完善,基层民主得到推广。

外交事业的新突破:

大力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2001年成立上海合作组织、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一国两制”与祖国统一大业:

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1997年和1999年正式对香港和澳门恢复行使主权,“一国两制”得到成功运用。

经济

伟大的转折:

1978年底,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经济体制改革: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984年后,以国有企业改革为核心的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开展。

1992年10月,中共十四大明确指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到2000年底,我国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对外开放: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逐渐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的多层次、有重点、点线面结合的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

2001年,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思想文化科技

1978年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否定了“两个凡是”,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

邓小平理论的形成与成熟: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邓小平理论开始酝酿。

1982中共十二大,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理论。

1987中共十三大邓小平理论初步形成。

初级阶段理论。

1992南方谈话,标志邓小平理论走向成熟并形成体系。

1992中共十四大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作了新的科学概括,正式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

1997中共“十五大”明确提出“邓小平理论”概念,把它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