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震鉴定报告.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3772795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52 大小:47.4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抗震鉴定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2页
抗震鉴定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2页
抗震鉴定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2页
抗震鉴定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2页
抗震鉴定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2页
抗震鉴定报告.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52页
抗震鉴定报告.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52页
抗震鉴定报告.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52页
抗震鉴定报告.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52页
抗震鉴定报告.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52页
抗震鉴定报告.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52页
抗震鉴定报告.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52页
抗震鉴定报告.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52页
抗震鉴定报告.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52页
抗震鉴定报告.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52页
抗震鉴定报告.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52页
抗震鉴定报告.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52页
抗震鉴定报告.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52页
抗震鉴定报告.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52页
抗震鉴定报告.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52页
亲,该文档总共5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抗震鉴定报告.docx

《抗震鉴定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抗震鉴定报告.docx(5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抗震鉴定报告.docx

抗震鉴定报告

一.工程概况

厦门大学海滨新区幼儿园教学楼为四层(局部五层)建筑,该建筑设计于1989年并于1990年建成投入使用。

该建筑原设计所采用的抗震设计规范为《工业与民用建筑抗震设计规范》(TJ11-78),原设计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原设计未进行抗震设防分类。

该建筑总建筑面积约3000m2,由三个单体组成:

其中A区平面长30.240m,宽5.640m(局部,总高10.900m;B区平面长41.300m,宽6.300m,总高10.800m;C区平面长43.040m,宽6.540m,总高10.950m。

该建筑单体A的结构形式分砖砌体结构、单体B的结构形式为框架与砖砌体共同承重、单体C的结构形式为砖砌体结构。

该建筑各单体楼(屋)盖均采用现浇钢筋混凝土梁、板体系,该建筑的基础采用钢筋墙下条形基础和柱下独立基础,基底持力层为老土层,其地基承载力允许值为20T/m2。

具体结构平面布置示意图详见第14~24页的图一~图十二,建筑立面及内部布置情况详见第26页照片一~二。

因受该建筑北侧厦门市环岛干道隧道施工爆破的影响,该幼儿园部分砼楼板板面出现了裂缝,因此为了解这部分砼楼板的安全性,由厦门百城建设投资有限公司委托本中心对该建筑物有裂缝的楼板进行安全性检测鉴定。

此外考虑到该建筑为幼儿园,属重点抗震设防建筑。

为了解该建筑的抗震性能,厦门百城建设投资有限公司委托本中心对该建筑进行抗震鉴定。

二.现状调查

我中心人员于2010年6月5日到现场勘察调查工作,其现状调查结果如下:

.使用状况

该建筑A区:

一层为食堂、门厅及办公室,二层为办公室,三层为办公室及活动室;B区:

一~四层均为教室和活动室;C区:

一~四层均为教室和活动室。

该建筑现场实际使用状态与原设计图纸相符。

.现状情况

经现场调查可知:

该建筑部分砼楼板存在通长裂缝,具体详见第15~24页,图二~十二。

该建筑B区以南室外回填土局部下沉,具体详见第26页,照片四。

该建筑其余砼梁、砼柱、砼板及砖墙表面尚未发现不适于继续承载的裂缝及变形的现象,砼梁、砼柱、砼楼板及砖墙表面基本完好无缺陷。

.现场抽样检测情况

我中心人员对该建筑砼构件的截面尺寸、构件材料强度、钢筋配置情况、结构整体侧向位移、砼楼板裂缝等进行了现场抽样检测,具体检测结果详见第27~37页,附录A。

三.抗震鉴定

本工程为幼儿园建筑,依据《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50223-2008)中第3.0.2条和条的规定,该教学楼的抗震设防类别为重点设防类别(乙类设防),即按高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一度的要求加强抗震措施,按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确定其地震作用。

该教学楼设计于1989年且当时所采用的抗震设计规范为《工业与民用建筑抗震设计规范》(TJ11-78)。

因此,依据国家标准《建筑抗震鉴定标准》(GB50023-2009)中第1.0.4和的有关规定,该建筑的后续使用年限为30年(属A类建筑)。

因此,本教学楼抗震设防类别为重点设防类别(简称乙类)、其后续使用年限为30年。

抗震鉴定按照A类建筑进行。

.抗震鉴定参数取值

根据规范规定及现场检测结果,在抗震鉴定时对有关参数取值见表1。

表1结构抗震措施鉴定及抗震验算时主要参数取值

序号

主要验算参数

取值情况

1

抗震措施

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0.15g)、第一组、抗震设防类别为乙类,

该建筑后续使用年限为30年(属A类建筑)

2

砂浆强度等级

按检测值取:

即一~四层均为

3

混凝土强度等级

按设计值并结合检测值取:

即A区梁为C18

B区柱:

一~四层分别为C15、C14、C13、C16

B区梁:

二~屋面层为C18、C14、C18、C18

C层柱:

一~四层分别为C16、C16、C13、C18

C层梁:

二~屋面层分别为C18、C18、C15、C18

4

砼板厚

均按设计值取

5

钢筋强度

Ⅰ级钢fy=210N/mm2,Ⅱ级钢fy=310N/mm2

6

截面尺寸

截面尺寸均按原图纸进行验算

7

楼面活荷载取值

教室为/m2;悬挑走廊为/m2;消防疏散楼梯为/m2;

上人屋面为/m2;不上人屋面为/m2

8

风荷载取值

基本风压:

kN/m2、地面粗糙度类别为B类

9

钢筋直径及间距

柱、梁、板的钢筋间距按设计图纸并结合现场实测值进行验算

.场地、地基和基础

经现场勘查可知,该建筑B区室外回填土局部下沉,但该建筑各单体上部结构均未产生明显的倾斜和不均匀沉降的变形现象,该建筑上部结构表面尚未出现明显的沉降裂缝。

可见,该建筑地基基础现状无严重静载缺陷,因此依据《建筑抗震鉴定标准》(GB50023-2009)中第4.2.1条的规定,可不进行地基基础的抗震鉴定。

第一级抗震鉴定

依据《建筑抗震鉴定标准》(GB50023-2009)中第、及《厦门市建设与管理局专题会议纪要[2009]第41号文》的有关规定,对该建筑进行宏观控制、构造鉴定为主的综合评价,具体鉴定内容及结果见表2。

表2A区第一级抗震鉴定总结

序号

鉴定项目

鉴定内容

鉴定结果

1

房屋总高度和层数

该建筑总高10.900m,层数为三层,层高为3.3m;该建筑墙厚240mm。

即该建筑的总高度、层数均满足GB50011-2001第7.1.2条的规定。

满足

续表2

序号

鉴定项目

鉴定内容

鉴定结果

2

结构体系

横墙最大间距

该建筑横墙最大间距为6.9m,小于15m,满足规范GB50023-2009第5.2.2条的规定

满足

高宽比

该建筑高宽比为,小于,满足规范GB50023-2009第5.2.2条的规定

满足

平立面布置

该建筑平、立面较不规则;跨度大于6m的砼梁下设置了钢筋混凝土构造柱;楼盖采用现浇钢筋混凝土楼盖;该建筑属平立面不规则建筑。

平、立面不规则

3

材料强度

砌筑砂浆

该建筑所抽测墙体砌筑砂浆抗压强度换算值在~MPa之间,均大于。

满足规范GB50023-2009第5.2.3条的规定。

满足

砼梁

该建筑所抽查砼梁单个构件砼抗压强度推定值在~MPa之间,满足规范GB50023-2009第6.2.2条的规定。

满足

4

整体性构造连接

纵横墙连接

经现场勘查和对原设计图纸的核查可知,该建筑墙体在平面内闭合,纵横墙连接基本可靠,基本满足规范GB50023-2009第5.2.4和条的规定。

基本满足

构造柱设置

根据对原设计图纸的核查可知,该建筑较大洞口两侧及部分大房间内外墙交界处未设置钢筋混凝土构造柱,不满足规范GB50023-2009第5.2.4条的规定。

不满足

屋盖连接

该建筑楼(屋)盖均采用现浇钢筋砼楼板,满足规范要求

满足

圈梁的布置

该建筑房屋楼(屋面)层均设置了钢筋混凝土圈梁,满足规范要求

满足

5

局部易倒塌部件

局部尺寸

根据对原设计图纸核查可知,该建筑部分墙体局部尺寸不满足规范GB50023-2009第5.2.8条的规定。

不满足

非结构构件

经现场勘察该建筑栏板、檐口等非结构构件与主体结构连接基本可靠,尚未出现有松动的现象。

经现场勘察该建筑顶层有一亭子直接做落在屋面板上,未采取有效锚固措施。

具体详见第26页,照片三。

顶层亭子锚固不满足

6

外观和内在质量

墙体

经现场勘查可知,该建筑墙体无空鼓、严重酥碱及歪闪的现象,墙体表面、纵横墙交接处均无明显的裂缝

基本满足

砼构件

该建筑其余砼梁、砼板未出现不适于继续承载的裂缝和变形的现象。

表2的数据表明,在对该建筑A区进行第一级抗震鉴定时,该建筑共有3项指标明显不符合抗震鉴定的要求,因此,依据《建筑抗震鉴定标准》(GB50023-2009)第5.1.5条的规定,应对该建筑进行第二级抗震鉴定。

表3B区(砖混部分)抗震措施鉴定总结

序号

鉴定项目

鉴定内容

鉴定结果

1

结构体系

该建筑B区采用两种结构体系共同承重,即以单跨框架结构为主局部位置(如山墙、楼梯间墙及北侧纵墙)采用砖砌体承重,结构体系不合理,不满足规范要求。

采用两种结构体系共同承重,不满足

续表3

序号

鉴定项目

鉴定内容

鉴定结果

2

材料强度

该建筑所抽测砼柱单个构件砼抗压强度推定值在~MPa之间;所抽测砼梁单个构件砼抗压强度推定值在~MPa之间;即部分构件不满足规范GB50023-2009第6.2.2条的规定。

部分不满足

3

整体性连接和构造

纵横墙连接

经现场勘查和对原设计图纸的核查可知,该建筑纵横墙连接基本可靠,基本满足规范GB50023-2009第5.2.4和条的规定。

满足

构造柱设置

经现场勘查,该建筑构造柱设置基本满足规范GB50023-2009第5.2.4条的规定。

满足

圈梁的布置

该建筑楼(屋面)层均设置了钢筋混凝土圈梁,基本满足规范要求

满足

屋盖连接

该建筑楼(屋)盖均采用现浇钢筋砼楼板,满足规范要求

满足

4

局部易倒塌部件

局部尺寸

经现场勘察和对原设计图纸的核查可知,该建筑墙体局部尺寸基本满足规范GB50023-2009第5.2.8条的规定。

满足

非结构构件

经现场勘察该建筑檐口、栏板等非结构构件与主体结构连接基本完好,尚未出现有松动的现象,基本满足规范的要求。

基本满足

5

外观和内在质量

墙体

建筑墙体无空鼓、严重酥碱及歪闪的现象,墙体表面、纵横墙交接处均无明显的裂缝

砼板存在外观质量问题

砼梁

砼柱

经现场勘查可知,该建筑砼梁、砼柱均未出现不适于继续承载的裂缝和变形的现象。

砼板

经现场勘察可知,该建筑部分砼板出现了裂缝,具体详见

6

楼梯间抗震构造

根据设计图纸可知,平台梁下未设置了钢筋混凝土构造柱,该建筑楼梯板从墙体出挑,不满足要求。

不满足

表4B区(框架部分)第一级鉴定总结

序号

鉴定项目

鉴定内容

鉴定结果

1

结构体系

结构布置

该建筑B区采用两种结构体系共同承重,即以单跨框架结构为主局部位置(如山墙、楼梯间墙及北侧纵墙)采用砖砌体承重,结构体系不合理,不满足规范要求。

采用两种体系共同承重,不满足

轴线位置

根据设计图纸,该建筑B区的框架柱与框架梁中线基本重合,基本满足规范要求

基本满足

框架柱截面尺寸

该建筑框架柱截面尺寸为300×400mm、400×400mm等,满足规范GB50023-2009第6.2.4条的规定。

满足

框架梁截面尺寸

该建筑框架梁的截面尺寸为250×550mm、200×300mm等,满足规范要求。

满足

平面规则

该建筑平面局部突出,不满足GB50023-2009第6.2.1条,属平面不规则结构。

平面不规则

2

材料强度

该建筑所抽查砼柱单个构件砼抗压强度推定值在~MPa之间;所抽测砼梁单个构件砼抗压强度推定值在~MPa之间;即部分构件不满足规范GB50023-2009第6.2.2条的规定。

部分不满足

续表4

序号

鉴定项目

鉴定内容

鉴定结果

3

框架梁

纵筋配置

经现场抽查和对原设计图纸的核查可知,该建筑框架梁的配置基本满足非抗震要求,即该建筑框架梁纵筋配置基本满足规范GB50023-2009第6.2.3条的规定。

满足

箍筋配置

经现场抽查和对原设计图纸的核查可知,该建筑框架梁梁端1倍梁高范围内的箍筋间距小于200mm,满足规范GB50023-2009第6.2.4条的规定。

满足

4

框架柱

纵筋配置

经对原设计图纸的核查可知,该建筑框架柱纵向钢筋配筋率满足规范GB50023-2009第6.2.4条的规定。

满足

箍筋配置

经对原设计图纸的核查和现场抽测可知,该建筑框架柱柱端箍筋加密区长度及加密区间距基本满足规范要求。

经对设计图纸核查,该建筑架柱箍筋直径为6mm,不满足规范要求。

即该建筑框架柱的箍筋配置不满足GB50023-2009第6.2.4条的规定。

不满足

5

梁柱节点

经现场勘察,该建筑梁柱节点外观完好,无明显缺陷。

基本满足

6

填充墙

经对原设计图纸的核查可知,该建筑填充墙与框架柱已采用拉结筋进行拉结,基本满足规范GB50023-2009第6.2.7条的规定。

基本满足

7

非结构构件

经现场勘查可知,该建筑檐口及栏板等非结构构件,与主体结构连接基本可靠,基本满足GB50023-2009第6.1.2条的规定。

基本满足

8

外观和内在质量

砼梁

砼柱

经现场勘查可知,该建筑砼梁、砼柱均未出现不适于继续承载的裂缝和变形的现象。

砼楼板存在外观质量问题

砼板

经现场勘察可知,该建筑部分砼板出现了裂缝,具体详见

表3~4的数据表明,在对该建筑B区砖砌体部分及框架部分分别进行第一级抗震鉴定时可知,该建筑共存在如下四项指标明显不符合第一级鉴定的要求,

1.该建筑结构体系为框架和砖砌体共同承重,结构体系不合理,不满足要求。

2.该建筑部分砼构件实测抗压强度推定值在~MPa之间,不满足要求。

3.该建筑框架柱的箍筋直径为6mm,不满足要求。

4.该建筑楼梯间平台梁下未设置钢筋混凝土构造柱,且楼梯板为墙上悬臂板,不满足要求。

5.该建筑砼楼板存在裂缝等外观质量问题不满足要求。

因此,依据《建筑抗震鉴定标准》(GB50023-2009)第5.2.10和条的规定,对该建筑可不再进行第二级鉴定,直接判定为结构体系及综合抗震能力不满足。

表5C区第一级抗震鉴定总结

序号

鉴定项目

鉴定内容

鉴定结果

1

房屋总高度和层数

该建筑总高13.950m,层数为四层,层高为3.3m;该建筑墙厚240mm。

即该建筑的层数满足GB50011-2001第7.1.2条的规定,但总高不满足规范要求。

总高不满足

2

结构体系

横墙最大间距

该建筑横墙最大间距为9.3m,小于15m,满足规范GB50023-2009第5.2.2条的规定

满足

续表5

序号

鉴定项目

鉴定内容

鉴定结果

2

结构体系

高宽比

该建筑高宽比为,小于,满足规范GB50023-2009第5.2.2条的规定

满足

平立面布置

该建筑立面较不规则;跨度大于6m的砼梁下设置了钢筋混凝土柱;楼盖采用现浇钢筋混凝土楼盖;楼层质心与刚心基本重合,即该建筑房屋的平立面布置基本满足规范GB50023-2009第5.2.2条中的规定。

立面不规则

3

材料强度

砌筑砂浆

该建筑所抽测墙体砌筑砂浆抗压强度换算值在~MPa之间,均大于。

满足规范GB50023-2009第5.2.3条的规定。

满足

砼梁

该建筑所抽查砼柱单个构件砼抗压强度推定值在~MPa之间,砼梁单个构件砼抗压强度推定值在~MPa之间,部分不满足规范GB50023-2009第6.2.2条的规定。

部分不满足

4

整体性构造连接

纵横墙连接

经现场勘查和对原设计图纸的核查可知,该建筑墙体在平面内闭合,纵横墙连接基本可靠,基本满足规范GB50023-2009第5.2.4和条的规定。

基本满足

构造柱设置

根据对原设计图纸的核查可知,该建筑部分大房间内外墙交界处未设置钢筋混凝土构造柱,不满足规范GB50023-2009第5.2.4条的规定。

不满足

屋盖连接

该建筑楼(屋)盖均采用现浇钢筋砼楼板,满足规范要求

满足

圈梁的布置

该建筑房屋楼(屋面)层均设置了钢筋混凝土圈梁,满足规范要求

满足

5

局部易倒塌部件

局部尺寸

根据对原设计图纸核查可知,该建筑部分墙体局部尺寸满足规范GB50023-2009第5.2.8条的规定。

满足

非结构构件

经现场勘察该建筑栏板、檐口等非结构构件与主体结构连接基本可靠,尚未出现有松动的现象。

基本满足

6

外观和内在质量

墙体

经现场勘查可知,该建筑墙体无空鼓、严重酥碱及歪闪的现象,墙体表面、纵横墙交接处均无明显的裂缝

基本满足

砼构件

该建筑砼梁未出现不适于继续承载的裂缝和变形的现象。

该建筑部分砼板表面出现变形的现象,具体详见第页。

7

楼梯间抗震构造

根据设计图纸可知,休息平台梁下未设置了钢筋混凝土构造柱,不满足要求。

不满足

表5的数据表明,在对该建筑C区进行第一级抗震鉴定时,该建筑共有6项指标明显不符合抗震鉴定的要求,因此,依据《建筑抗震鉴定标准》(GB50023-2009)第5.1.5条的规定,应对该建筑进行第二级抗震鉴定。

3.3.2第二级抗震鉴定

3.4.1楼层综合抗震能力指数计算

我中心采用PKPM08软件中JDJG模块,并依据《建筑抗震鉴定标准》第5.2.13和条的有关规定对该建筑进行楼层综合抗震能力指数计算,具体计算结果见表6~9。

表6A区各楼层横向墙体平均抗震能力系数

层数

砂浆强度

等级

1

2

3

计算公式:

式中

楼层纵向或横向墙体平均抗震能力指数;

楼层纵向或横向抗震墙在层高1/2处净截面积的总面积,其中不包括高宽比大于4的墙段截面面积;

楼层建筑平面面积;

楼层纵向或横向抗震墙的基准面积率,应按《建筑抗震鉴定标准》附录B采用;

烈度影响系数;6、7、8、9度时,分别按、、和采用,当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15g和0.30g时应分别按和采用

表7A区各楼层横向墙体综合抗震能力指数

层数

砂浆强

度等级

结论

1

不满足

2

满足

3

满足

公式

式中:

—第i楼层的纵向或横向墙体综合抗震能力指数;

—体系影响系数,该建筑构造柱设置不符合要求,因此,该建筑体系影响系数取

—局部影响系数,该建筑端部设置楼梯间,因此,局部影响系数取

表8A区各楼层纵向墙体平均抗震能力系数

层数

砂浆强度

等级

1

2

3

计算公式见表3

表9A区各楼层纵向墙体综合抗震能指数

层数

砂浆强

度等级

结论

1

不满足

2

不满足

3

不满足

计算公式同表4

表3~6数据表明,该建筑A区各楼层纵墙和1层横墙的综合抗震能力指数小于,墙体抗震能力不足。

表10C区各楼层横向墙体平均抗震能力系数

层数

砂浆强度

等级

1

2

3

4

5

计算公式见表3

表11C区各楼层横向墙体综合抗震能指数

层数

砂浆强

度等级

结论

1

满足

2

不满足

3

不满足

4

不满足

5

不满足

计算公式同表4

表12C区各楼层纵向墙体平均抗震能力系数

层数

砂浆强度

等级

1

2

3

4

5

计算公式见表3

表13C区各楼层纵向墙体综合抗震能指数

层数

砂浆强

度等级

结论

1

满足

2

不满足

3

不满足

4

不满足

5

不满足

计算公式同表4

表10~13数据表明,该建筑C区部分楼层纵墙和横墙的综合抗震能力指数小于,墙体抗震能力不足。

3.4.2.砼构件承载力验算

我中心采用PKPM08软件对该建筑的砼构件进行承载力验算,并将计算结果与原设计图纸进行对比,具体比较结果如下:

(1).A区砼梁

根据计算结果比较了该建筑砼梁的配筋值,比较结果表明,该建筑A区部分砼梁计算超筋,承载力不足。

具体详见表14。

表14A区配筋不足砼梁

楼层

梁编号

左支座

右支座

梁底钢筋

箍筋

计算

实配

相差

计算

实配

相差

计算

实配

相差

计算

实配

相差

二层梁

3/E、1/3~5

超筋

三层梁

3/E、4~5

超筋

4、3/E~5

超筋

5、3/E~5

超筋

屋面层梁

3/E、4~6

超筋

4、3/E~5

超筋

5、3/E~5

超筋

6、F~1/H

超筋

(2).C区砼梁

根据计算结果比较了该建筑砼梁的配筋值,比较结果表明,该建筑砼梁的实际配筋值基本大于其计算配筋值,承载力基本满足要求。

(3).A区砼柱

根据计算结果比较了该建筑砼柱的配筋值,比较结果表明,该建筑砼柱的实际配箍值基本大于其计算配筋值,承载力满足要求。

(4).C区砼柱

根据计算结果比较了该建筑砼柱的配筋值,比较结果表明,该建筑砼柱的实际配箍值基本大于其计算配筋值,承载力满足要求。

(5).B区和C区砼楼板

经现场勘察该建筑B区和C区二~四层均有部分砼楼板板顶存在裂缝,具体裂缝分布情况详见第17~24页,图五~十二。

因此,现场选择有代表性的板块进行检测,同时依据检测结果对相应的板块进行承载力计算,具体计算结果详见第14~18页,表7。

表7数据表明,该建筑B区和C区存在裂缝的楼板承载力不足。

四.结论

根据以上对该建筑物的现场勘测分析、抗震鉴定内容,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场地、地基和基础

经现场勘查可知,该建筑B区室外回填土局部下沉,但该建筑上部结构各单体未产生明显的倾斜和不均匀沉降的变形现象,该建筑上部结构表面尚未出现明显的沉降裂缝。

可见,该建筑地基基础现状无严重静载缺陷,因此依据《建筑抗震鉴定标准》(GB50023-2009)中第4.2.1条的规定,可不进行地基基础的抗震鉴定。

.第一级抗震鉴定

依据《建筑抗震鉴定标准》(GB50023-2009)中第、及《厦门市建设与管理据专题会议纪要[2009]41号文》的有关规定,对该建筑进行宏观控制、构造鉴定为主的综合评价,得出该建筑仍存在如下抗震措施不足之处:

a.该建筑A区为平、立面不规则建筑,加固时影考虑其影响。

b.该建筑A区构造柱设置不足,不满足要求。

c.该建筑A区墙体局部尺寸不足,不满足要求。

d.该建筑A区出屋面亭子,与主体结构锚固构造不足,不满足要求。

e.该建筑B区为单跨框架结构为主局部位置采用砖砌体承重的混合结构,结构体系不合理,不满足要求。

f.该建筑B区为平面不规则建筑,加固时应适当考虑其影响。

c.该建筑B区实测砼强度推定值在~Mpa,部分构件强度不满足要求。

d.该建筑B区部分砼板存在裂缝等外观质量问题,不满足要求。

f该建筑B区楼梯间的抗震构造不满足要求。

g.该建筑B区框架柱直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