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荆州市沙市区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七次双周考试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3773725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102.1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湖北省荆州市沙市区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七次双周考试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湖北省荆州市沙市区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七次双周考试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湖北省荆州市沙市区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七次双周考试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湖北省荆州市沙市区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七次双周考试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湖北省荆州市沙市区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七次双周考试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湖北省荆州市沙市区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七次双周考试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湖北省荆州市沙市区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七次双周考试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湖北省荆州市沙市区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七次双周考试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湖北省荆州市沙市区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七次双周考试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湖北省荆州市沙市区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七次双周考试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湖北省荆州市沙市区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七次双周考试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湖北省荆州市沙市区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七次双周考试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湖北省荆州市沙市区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七次双周考试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湖北省荆州市沙市区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七次双周考试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湖北省荆州市沙市区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七次双周考试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湖北省荆州市沙市区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七次双周考试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湖北省荆州市沙市区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七次双周考试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湖北省荆州市沙市区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七次双周考试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湖北省荆州市沙市区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七次双周考试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湖北省荆州市沙市区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七次双周考试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湖北省荆州市沙市区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七次双周考试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北省荆州市沙市区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七次双周考试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湖北省荆州市沙市区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七次双周考试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2.下列表述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隐为其表,逸为其实”,深刻揭示了汉魏隐士们归隐的实质是对“主荒政谬”现实的逃避。

B.隐士们有的坚持着自己的人生追求,如陶渊明;

有的则失去了人生目标,如谢安。

C.魏晋六朝隐逸之士的心路历程是:

将淡泊的情怀寄托于自然,又从自然中感悟人生应有的追求。

D.“何必桃源里,深居作隐沦”两句体现了对隐逸生活的完全否定。

3.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士大夫文人们隐与不隐以及选择何种隐逸方式,都受制于社会状况和时代风气。

B.祟尚自然,将自然人格化是魏晋六朝文学艺术乃至社会文化的突出特征。

C.从汉末到唐代,隐逸文化中的自然山水都是隐士们寄托人生情怀的对象。

D.唐代以隐求仕风气的形成是隐逸文化的一次蜕变,也折射出作为封建盛世的唐代政治的宽松和社会的宽容。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4舟)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4~6题。

游子吟

侯发山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儿子韦大摇头晃脑地朗读着孟郊的《游子吟》。

韦伟心中一动,想起了乡下的母亲,有半个月没有回去看望她老人家了,当即决定回老家一趟。

听说可以不学习了,韦大欢呼着跳起来。

到超市采购了一些水果,他们就开车上路了。

车上,妻子凌华不忘辅导儿子,说:

“韦大,知道《游子吟》什么意思吗?

”韦大从窗外收回目光,摇了摇头。

“《游子吟》,这是一首母爱的颂歌。

就是说慈祥的母亲手里把着针线……”凌华一张嘴就卡壳了。

她没有做过针线活,也不会做针线活,怎么去讲这首古诗呢?

果然,韦大天真地问道:

“妈妈,什么是针线啊?

“儿子,回到老家我给你讲啊。

”韦伟开着车,不容分心。

看到韦伟一家子回来了,母亲既感到意外又感到高兴。

韦大给奶奶打声招呼就去跟村里的一帮野小子疯去了。

说了一阵子话,母亲系上围裙,忙着和面擀面条。

凌华微微皱了一下眉头:

“妈,晚上也吃面条啊?

”婆婆迟疑了一下,说:

“起脚饺子落脚面,是咱这儿的风俗。

”韦伟接上话茬给凌华解释道,家里有人外出或者欢送客人,要请上路的人吃饺子,这叫“起脚饺子”,说是饺子的样子像古时的银锞和元宝,希望他(她)出门发财;

家人归来或者有客登门,接风的饭必定是面条,这叫“落脚面”,传说面条像绳索,绊住来客的腿,要他多住几天,表示亲热。

怪不得每次回来都是吃面条,回城时都是吃饺子。

原来有这么多讲究,凌华心里感慨着,忙睛了脸,挽起袖子去帮婆婆做饭。

晚上吃罢饭,母亲坚持自己收拾家务,说还要给韦大洗一洗裤子。

韦大出去疯了一下午,裤子弄得脏兮兮的。

韦伟知道拗不过母亲,就去休息了。

临睡前,韦伟就给韦大讲他小时候的事:

有一天下午放学,他跟村里的几个孩子在路上玩耍。

一会儿下河摸螃蟹,一会儿上树逮知了,一会儿山上捉迷藏,一会儿沟里丢手绢……听到夫人们的呼喊,他们才发觉天已经黑了。

回到家里,他才发现自己的裤子上磨破了好几个洞。

第二天咋去上学呢?

他就这一条裤子。

不到过年,家人是不会给买新的。

母亲也没有责怪他,叹了口气说:

“这条裤子已经穿了好长时间,早晚要破的……你赶紧吃了饭睡觉,我给你缝。

”吃了饭,他就上床睡了。

母亲坐在煤油灯下,就着昏暗的灯光,一针一线地缝起来。

他半夜起来上厕所,看到母亲还在煤油灯下佝偻着腰,仔细地缝着……听到父亲吆喝母亲起来做饭,他才睁开眼,看到趴在桌子上瞌睡的母亲醒过来。

母亲把裤子撂给他,他发现裤子上的几个洞已经被密密麻麻的针脚缝好了。

当时,他咧开嘴巴笑了。

要不然,穿个破裤子,小伙伴们还不叫他“叫花子”啊?

讲到这里,韦伟自己也被感动了,鼻子酸酸的,眼角潮潮的。

他转脸去看儿子,发现儿子不知道什么时候睡着了。

第二天早上,韦大起床穿衣服时,发觉裤子跟往常不一样,“哇”地一声哭起来。

伤心又委屈。

母亲揉了揉红肿的眼睛,尴尬万分地说:

“嗨,奶奶不中用了,眼花了,多年不拿针了,缝得不好……乖乖,别哭!

乖乖,别哭!

原来,母亲连夜把韦大裤子上的几个窟窿全都给缝好了!

韦伟和凌华知道事情原委,哭笑不得。

韦伟给母亲解释:

“妈,现在城里流行这种有破洞的衣服,叫作‘乞丐服’。

裤子买来时,韦大嫌裤子的颜色新,洞不大,凌华找来砂布打磨了好几个晚上呢。

“以为你们日子过得艰难,回家拿钱呢……”母亲从口袋里摸出一团零碎的票子,不好意思地说。

看来,要让韦大理解《游子吟》的内涵是很难了。

韦伟叹了口气。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小说开头写韦大摇头晃脑地朗读盂郊的《游子吟》,表明他对唐诗有极大的兴趣,也自然引出他向妈妈提出疑问让妈妈卡壳的情节。

B.作者注意通过细节来刻画人物,凌华“微微皱了一下眉头”,不仅流露出她内心的不悦,同时也反映了她不了解传统习俗,不理解老人的用心。

C.小说注意运用对比手法来刻画人物形象,如韦伟被故事感动而儿子却睡着了,表现出两代人之间的“代沟”极深,用传统说教的方式是难以填平的。

D.小说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多而剧烈,语言平实但意蕴颇深,含蓄而又深刻地表现出了作品主题。

5.小说中的奶奶有哪些性格特点?

请简要分析。

(5分)

6.小说以“游子吟”为题有什么用意?

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以义制命”,动荡年代的生命姿态

①经济学家杨敬年在2016年9月4日结束了动荡而不悔的一生。

②杨敬年1908年出生在湖南汨罗。

那年,还叫“光绪三十四年”。

但在他出生前一周,光绪皇帝和慈禧太后相继离世。

新旧交替,整个国家面临翻天覆地的变动。

③他的家庭又偏偏支离破碎。

父亲离家出走后杳无音讯,母亲在他10岁时改嫁。

家境既贫寒又破碎,他不得不选择那些提供免费读书的学校。

④到1932年,他几经周折考入了当时不缴纳学费的中央政治大学。

毕业后放弃了去江苏省民政厅的工作机会,选择到南开大学继续念书。

皇天不负有心人,杨敬年在1945年如愿被选拔为第八届留英公费生,到牛津大学攻读哲学、政治学、经济学专业。

1948年,40岁的杨敬年在50%的淘汰率下拿到博士学位,他放弃了去美国工作的机会,应约回到南开。

当时,天津解放在即,他心中窃喜:

“有所作为的时代终于来到了。

⑤1974年,他的妻子因脑溢血瘫痪。

1976年,唯一的儿子又急病离世。

“文革”结束后,到1979年获得平反,能名正言顺从事教学科研工作时,杨敬年已71岁,但仍决定要再工作20年。

他同那个时代的很多人一样,渴望把在动荡中浪费掉的时光追赶回来。

⑥在被迫离开讲台的22年里,他坚持“以义制命”原则,做尽了所能做到的一切跟学术相关的事,包括翻译7部经济学著作,校审、定稿180万字的联合国文件翻译。

所有这些几乎都不能署名,很少甚至常常毫无报酬,“无所谓,只要能够工作”。

⑦杨敬年将发展经济学引入国内,也是在中国大学里第一个开设“发展经济学”课程的人。

该学科目的是通过探讨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互动规律,以寻求以经济发展为基础的社会发展,而不是简单的经济增长。

近代来,中国面临的中西碰撞和差距,在经济和社会现代化建设方面,对发展经济学的需求是可以想象的。

⑧90岁时,杨敬年翻译了74万字的、被公认为现代汉语中最好译本的《国富论》。

在一次国际学术研讨会中,杨敬年还向会议提交了书面发言。

他在发言稿中讲述翻译历程,“用了11个月的时间,每天早晨从3点到7点连续工作四个小时,翻译大约三千字,下午校对”。

到2016年已是第16次印刷,共发行了72万册。

⑨杨敬年在晚年写的《人性谈》还对制度与人的发展做出了严肃的思考,探讨人性与各种社会制度的关系,提出世界一切动乱在于两个根本问题:

政治方面权力分配的不公平和经济方面收入分配的不公平。

人性有善恶,好的制度能让坏人变好,坏的制度则让好人变坏。

他肯定了制度对人的决定性影响,但不否认人的主体性。

⑩面对那些动荡,他没有过惊天动地的抵抗,却始终在“以义制命”,能做什么,就做点什么。

在一个变动的年代,我们个人究竟该怎样和自己、周围人乃至整个世界对话?

活着时很清醒的杨敬年逝去了,而这样的人格却依然在为后世“醒”着。

“杨先生70多岁对我讲的那句‘只要开始,就永远不晚’,不仅是我的,而且已经成为我儿子的座右铭了。

”学生赵津说。

(摘编自罗东《“以义制命”,动荡年代的生命姿态》、

王京雪《超越生命长度的力量》等)

【相关链接】

杨敬年说:

“我的年龄是100多岁,但在旁人看来我的生理年龄只有70岁,而我的精神年龄却只有30岁。

”百岁之年,杨敬年又出版了27万字的自传——《期颐述怀》。

学生们送他一块匾额:

“生命从百岁开始。

(韦承金《尽心尽性智圆行方——追记杨敬年先生》)

7.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杨敬年出生在一个动荡的年代,国家变动,家庭破碎,选择就读免学费学校,反映他求学生涯的多舛,也严重地影响他日后事业的高度。

B.天津即将解放之时,杨敬年内心涌出喜悦之情,表明他深恶动荡的时代,对工作无限渴望和热爱。

这种情感因素也激励他要“有所作为”。

C.“文革”期间,杨敬年与很多人一样,也遭受迫害,而此时自己妻子瘫痪,儿子离世,面对家国的动荡,他没有过抵抗,只是默默工作。

D.杨敬年的学生们在他百岁之年送给他一块匾额:

”可见,在学生心目中,杨敬年的学术成就主要集中在百岁之后。

8.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为合理的两项是(4分)()

A.1948年,40岁的杨敬年在牛津大学拿到博士学位后,他毅然放弃了去美国工作的机会,应约回到南开,因为在美国他的才华难以施展。

B.对自己的译著,没署名,很少报酬,杨敬年都“无所谓,只要能够工作”。

这表明了他无可奈何的精神状态。

C.杨敬年将发展经济学引入国内,并在中国大学里第一个开设“发展经济学”课程,在经济和社会现代化建设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

D.90岁时,杨敬年还翻译了74万字的《国富论》,翻译《国富论》时每天连续工作时间长。

这表现了他刻苦勤奋的精神。

E.杨敬年晚年写的《人性谈》对制度与人的发展做出了严肃的思考,他肯定了制度对人的决定性影响,否认了人的主体性。

9.文本多处提到“以义制命”,请结合文本,谈谈杨敬年坚持“以义制命”的具体表现。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王安石字介甫,抚州临川人。

父益,都官员外郎。

安石少好读书,一过目终身不忘。

其属文动笔如飞,初若不经意,既成,见者皆服其精妙。

友生曾巩携以示欧阳修,修为之延誉。

擢进士上第,签书淮南判官。

旧制,秩满许献文求试馆职,安石独否。

再调知鄞县,起堤堰,决陂塘,为水陆之利;

贷谷与民,出息以偿,俾新陈相易,邑人便之。

通判舒州。

文彦博为相,荐安石恬退,乞不次进用,以激奔竞之风。

寻召试馆职,不就。

修荐为谏官,以祖母年高辞。

修以其须禄养言于朝,用为群牧判官,请知常州。

移提点江东刑狱,入为度支判官,时嘉祐三年也。

安石议论高奇,能以辨博济其说,果于自用,慨然有矫世变俗之志。

于是上万言书,以为:

“今天下之财力日以困穷,风俗日以衰坏,患在不知法度,不法先王之政故也。

法先王之政者法其意而已法其意则吾所改易更革不至乎倾骇天下之耳目嚣天下之口而固已合先王之政矣。

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收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自古治世,未尝以财不足为公患也,患在治财无其道尔。

在位之人才既不足,而闾巷草野之间亦少可用之才,社稷之托,封疆之守,陛下岂能久以天幸为常,而无一旦之忧乎?

愿监苟且因循之弊,明诏大臣,为之以渐,期合于当世之变。

臣之所称,流俗之所不讲,而议者以为迂阔而熟烂者也。

”后安石当国,其所注措,大抵皆祖此书。

安石性强性,遏事无可否,自信所见,执意不回。

至议变法,而在廷交执不可,安石傅经义,出己意,辩论辄数百言,众不能诎。

甚者谓“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

罢黜中外老成人几尽,多用门下儇慧少年。

久之,以旱引去,难复相,岁余罢,终神宗世不复召。

(选自《宋史》,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是一项是(3分)()

A.法先王之政者/法其意而已/法其意/则吾所改易更革/不至乎倾骇天下之耳目/嚣天下之口/而固已合先王之政矣

B.法先王之政者/法其意而已/法其意/则吾所改易/更革不至乎倾骇天下之耳目/嚣天下之口/而固已合先王之政矣

C.法先王之政者/法其意而/已法其意/则吾所改易更革/不至乎倾骇天下之耳目/嚣天下之口而/固已合先王之政矣

D.法先王之政者/法其意而已法其意/则吾所改易/更革不至乎倾/骇天下之耳目/嚣天下之口而固已合/先王之政矣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进士: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考试者,称为进士。

意为可以进授爵位之人。

B.通判:

官名。

宋初,为制衡各地权势过大的蕃镇,乃派朝臣通判府、州的军事,和地方主官共同管理政事。

有考察知府或知州忠贞程度的任务。

C.嘉祐:

宋仁宗的年号。

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

一个皇帝所用年号少则一个,多则十几个。

D.老成人:

指年高且资历深厚的人,带有贬义。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王安石记忆力超群,文思非常敏捷,写的文章非常精妙,而且口才非常好,在辩论时常常旁征博引,把对方说得心服口服。

B.王安石任签书淮南判官期满后,并没有像其他官员一样,按照惯例进献文章要求考试馆阁职务,这表现了他特立独行的性格。

C.王安石任地方官时就采用把官仓中的谷借贷给百姓、百姓秋后加息偿还等方法,积累了许多变法的经验,这体现了王安石务实的工作作风。

D.王安石很早就有变法的思想,他在当政后就推行变法,变法虽遭到了朝廷中许多官员的反对,但这并没有动摇他变法的决心,

13.把文中画横线和课文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陛下岂能久以天幸为常,而无一旦之忧乎?

(2)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游褒禅山记》)(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红梅

苏轼

怕愁贪睡独开迟,自恐冰容不入时。

故作小红桃杏色,尚余孤瘦雪霜姿。

寒心未肯随春态,酒晕无端上玉肌。

诗老[注]不知梅格在,更看绿叶与青枝。

[注]诗老:

指苏轼的前辈诗人石曼卿。

他的《红梅》诗有这样的句子:

“认桃无绿叶,辩杏有青枝。

”这两句写梅,大意是:

认作是桃花吧,却无桃树的绿叶;

看成是杏花吧,却有青青的枝条。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分析,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诗人使用拟人手法,以红梅自况,表达了对红梅绿叶与青枝的赞美。

B.“自恐”句既表明了自己真的担心,也含蓄地表达了不愿趋时的情感。

C.“尚余”句在写红梅“雪霜姿”的同时,也透露出无奈。

D.“独开迟”既点出了红梅晚开,也赋予了她不与众花争春的品性。

E.面对百花盛开的“春态”,红梅仍深自怵惕,保持自己的节操。

15.诗人是用哪些艺术手法来勾画梅花的?

就其中两点做赏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5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诗经·

氓》中以桑叶的枯黄飘落,比喻女子的憔悴和被弃的句子是“桑之落矣,”。

(2)《赤壁赋》中以月亮作比,描述世间万物变化的规律的句子是“,”。

(3)王安石《游褒禅山记》中“,”两句从反面说明了要想做成功一件事,还须借助“外物”。

第Ⅱ卷表达题

三、语言文字应用(20分)

17.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两项是(4分)()

A.在几千年的中华文明中,“孝道”代代相传,不绝如缕,因此对当今的广大青少年进行“孝”的教育是非常必要的。

B.古代很多文人在官场失意后不再热心于功名,转而到山野求田问舍,过着惬意的隐居生活。

C.昨日,首届海峡两岸国学院长论坛在海沧隆重开幕,两岸群贤毕至,纵论耕读文化,为海沧的发展和耕读文化的传扬献言献策。

D.在迷人的天山牧场游目骋怀,我看到落日的余晖与碧绿的草原互相辉映,宛若一幅灿烂的油画;

畅想着新时代牧民的幸福生活。

E.城市蜗居的“蚁族”只是沧海一粟,据中国社科院蓝皮书显示,全国有85%的家庭买不起房。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圣人系列电影”《王羲之》主要展现东晋时期大书法家王羲之为对象,再现他如何创作“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的故事。

B.苏轼所游赤壁并非是历史上发生大战的真正的赤壁;

而苏轼文章之重心也不在周瑜破曹之壮举,他无非是借事写文,抒发他的心怀以求解脱罢了。

C.一般游记文章往往寄情山水,娱心悦目,或者抒发羡慕隐逸之情;

而《游褒禅山记》则是通过游记形式来谈论生活中的哲理和治学精神,蕴意深刻。

D.宜宾筠连县1月28日发生的4.9级地震造成该县18个乡镇的房屋、公路、通信、电力、交通等多项基础设施受损,两万余人受灾。

19.填入下面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朝代会变迁,历史会发展,时代会前行,制度会改变,①文化在潮起潮落中始终不断流,它②一个民族经久不衰、生生不息的根本保障,③一个国家独具特色、屹立世界的精魂所在。

④抛弃了自身的文化,人人都是亡国之徒,⑤丧失了民族赖以生存的精神家园,⑥最为可怕的流离失所。

A

但是

才是

也是

倘若

/

B

然而

仍是

还是

因为

就是

C

正是

甚至是

之所以

是因为

便是

D

假如

那么

进而

更是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人在接触自然的过程中,由于相互间有某种联系,常常会产生一定的感悟和联想。

看到流逝的江水,①;

看到再生的小草,会想到生命力的顽强。

单是一个秋天,②。

它的悄然而至,会使人联想到生命的代序;

它的萧瑟,会带来寂寞和感伤;

它的成熟,会带来喜悦和满足。

21.中国将于2022年左右建成空间站,下面是中国空间站的构想图,请把这个构想写成一段话。

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75个字左右。

四、写作(60分)

22.读下面一首小诗,按要求作文(60分)

你站在校园看风景,

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你放飞了美丽的梦。

……

这是一首富有意境美,生活味的小诗,读后引发你怎样的联想,自拟题目,写一篇描写校园风景的记叙文,不少于800字。

高一年级第七次双周练语文答案

1.选D。

D项是“崇尚自然的审美理想有了重要的发展”的结果,不是原因。

2.选A。

B项,根据原文“或简朴或奢侈”可以看出都是人生追求。

C项,应是自然感发心境,然后将情怀寄托于自然。

D项,“完全否定”错,唐代是“以隐求仕”。

3.选C。

C项,应是到唐代,自然山水被利用来“以隐求仕”。

4.选B。

A项,“对唐诗有极大的兴趣”有误;

C项,“用传统说教的方式”欠妥;

D项,“矛盾冲突多而剧烈”错,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虽然较多但并不剧烈。

5.①勤俭持家,任劳任怨。

她勤劳节俭,给儿子、孙子缝补裤子等,一刻不停地忙碌着,毫无怨言。

②体贴晚辈,慈爱无私。

她体贴儿子媳妇,疼爱孙子,把平日积攒的零钱拿出来补贴儿子一家。

③善良淳朴,宽厚包容。

面对孙子的哭闹她“尴尬万分”,拿出“零碎票子”还“不好意思”。

(答出一点给2分,答出两点给5分,意思对即可。

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6.①以《游子吟》为线索来叙述故事,串联情节。

②借《游子吟》内涵的时代变迁来刻画人物形象。

③揭示主旨(深化主题)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永远不能消解亲情与孝心母爱呼唤着更多的理解与包容。

(答出一点给3分,意思答对即可。

7.选B。

A项,“严重影响他日后事业的高度”不准确,原文没有根据;

C项,对应原文是“面对那些动荡,他没有过惊天动地的抵抗”,而不是没有抵抗;

D项,理解有误,杨敬年的学术成就主要集中在后半生,而不是说一百岁之后。

8.选CD,A项,“因为在美国他的才华难以施展”错,因为杨敬年具有热爱祖国的品质;

B项,“这表明了他无可奈何的精神状态”错,这表明了杨敬年淡泊名利,热爱工作的精神;

E项,“否认了人的主体性”错,杨敬年并不否认人的主体性。

9.①珍惜生命时光,秉承民族大义。

学成归国立志有所作为;

虽年事高,但仍决定要再工作20年,把在动荡中浪费的时光追赶回来;

②逆境中奋发。

做尽了所能做到的一切跟学术相关的事(一生追求学术);

③淡泊宁静,矢志不渝。

即便遇上动荡岁月(遭遇挫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中国风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