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现代文阅读第1讲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3774273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48.0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现代文阅读第1讲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高三现代文阅读第1讲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高三现代文阅读第1讲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高三现代文阅读第1讲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高三现代文阅读第1讲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高三现代文阅读第1讲Word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3页
高三现代文阅读第1讲Word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3页
高三现代文阅读第1讲Word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3页
高三现代文阅读第1讲Word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3页
高三现代文阅读第1讲Word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3页
高三现代文阅读第1讲Word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3页
高三现代文阅读第1讲Word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3页
高三现代文阅读第1讲Word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3页
高三现代文阅读第1讲Word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3页
高三现代文阅读第1讲Word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3页
高三现代文阅读第1讲Word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3页
高三现代文阅读第1讲Word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3页
高三现代文阅读第1讲Word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3页
高三现代文阅读第1讲Word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3页
高三现代文阅读第1讲Word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三现代文阅读第1讲Word格式.docx

《高三现代文阅读第1讲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现代文阅读第1讲Word格式.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三现代文阅读第1讲Word格式.docx

肖像描写

以形传神

动作描写

表现人物性格特点

语言描写

言为心声,表现人物性格特点

心理描写

揭示人物内心世界

细节描写

一句话、一个表情、一个动作、一种自然景象等都是细节。

准确、传神、鲜明

景物描写

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寄托感情

白描

以质朴的文字,抓住事物特征,寥寥几笔勾勒出事物形象的写法。

形象逼真,简洁传神,突出人物性格(事物特征)

直接抒情

直抒胸臆

间接抒情

寓情于景,蕴藉含蓄

插叙

丰富内容,深化主题,曲折有致

倒叙

设置悬念,吸引兴趣,波澜起伏

叙后议论

画龙点睛,点明题旨

比喻论证

生动形象,通俗易懂

2、人称的使用

第一人称

叙述亲切自然,便于直接抒情,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

第二人称

呼告抒情,便于感情交流,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

可以造成拟人效果

第三人称

能比较直接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反映现实比较灵活自由

3、表现手法

象征

通过某一具体事物来表现与之有某种联系的概念、思想感情。

引申事理,形象而含蓄,耐人寻味

铺垫

为主要情节做准备或酝酿高潮到来之前的一系列非主要情节。

它可以显示情节发展的必然性,增强作品的感染力和说服力;

可以制造悬念,引起读者的兴趣和关注

扬抑

在变化的反差中突出事物,两相对照,形成起伏之势,给读者强烈印象,增强作品的艺术效果

托物言志

假托某种事物来表达作者特定的主张或哲理。

(把要抒发的感情、阐发的思想借助于对某事物或物品的描摹议论表达出来)含蓄,能给人留下思考的余地和想象的空间

不设喻、少修饰的方法,不用华丽的辞藻,以最经济最俭省的笔墨勾勒鲜明生动的形象。

它往往寥寥几笔就能起到突出事物神韵的效果

虚实结合

抓住重点,以实衬虚,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从而更鲜明地刻画人物的性格,凸现事物、景物的特点,更集中地揭示题旨

借景抒情

通过景物的描写,来衬托作者或喜或悲的情感

开门见山

文章开头直入正题,不拐弯抹角

衬托或渲染

用渲染描绘某一事物来突出所要表现的事物的特点,营造氛围

点面结合

叙写事件全过程是面,抓住某一特殊情节或细节是点,两者结合能反映出事物的全貌,又能突出重点,表达事件的普遍意义和特殊意义

以小见大

抓住最能体现大主题、看似平凡细小却包含典型意义和生活哲理的小事来叙写。

感人且具有社会意义

悬念

在情节发展中设置某种疑端或矛盾冲突,使人产生关心事物发展或人物命运的心理活动,引人入胜

伏笔

对作品中将要出现的人物或事件在不大引人注意的地方预先作出暗示或揭示,到适当的时机给予呼应,以收到前后连贯、结构严谨的效果

联想、想象

联想、想象经常在一起使用,可以使文章内容更为丰富。

形象更丰满、生动,增添文章的艺术表现力

动静结合

动衬静,静衬动,起烘托作用,相得益彰

对比

突出事物特点,使形象鲜明

4、修辞手法

比拟

使语言生动形象,表达亲切,有情趣,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

比喻

对事物的特征进行描绘或渲染,使事物生动形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

或用浅显常见的事物对深奥的道理加以说明,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深入浅出

借代

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使内容突出,特点鲜明,引人联想,具体生动

对偶

结构整齐,节奏感强,有音乐美,便于吟诵;

在内容上或两两对比,或两两映衬,或两两补充

排比

一气呵成,节奏鲜明;

突出强调,长于抒情;

内容集中,增强气势

反复

写景抒情感染力强;

承上启下,分清层次;

多次强调,给人深刻印象

夸张

突出事物的本质和特征,给人以启示;

表达感情更强烈;

增强语言的生动性和感染力

反问

表达鲜明,起强化语气作用

设问

提示注意,突出强调,引起思考,使自己的回答具有说服力,增强表达效果

三、鉴赏评价

1、体味重要的句子含意

①结构复杂、意思隐晦难懂的句子;

②使用特殊修辞格、内涵较为丰富的句子;

③揭示文章脉络层次的句子,即文中段首总起句、段末的总结句以及过渡句等;

④揭示文章主旨、观点或情感的句子

2、品味精彩语句的表现力

①从结构与写法上品味

②从修辞手法及表达作用(效果)方面品味

③结合主题及人物个性品味

掌握品味语言特点的常用术语:

①浓墨重彩:

描写详尽、细腻;

②惟妙惟肖:

描写逼真,多指人或动物;

③体物入微:

描写细致入微,刻画细致生动;

④行云流水:

语言自然流畅;

⑤言近旨远:

语言浅显易懂,主旨深远;

⑥言简意丰:

语言简洁,内容丰富;

⑦意在言外:

言在此而意在彼,言有尽而意无穷;

⑧含蓄蕴藉:

语意含而不露,耐人寻味;

⑨整散结合:

既匀称整齐,又错综变化

3、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

(1)动词:

不行,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

(2)形容词:

不行,因为该词生活形象地描写了……

(3)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

不行,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4、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

不能,因为

(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现象及本质)规律不一致;

(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

5、体会作者的态度、观点和感情

(1)分析文章的题目

(2)分析文章的开头

(3)分析文章的结尾

(4)分析文章的抒情议论段落

(5)分析写作背景和写作意图

01

执虚如盈(张丽钧)

每当听到学生们背诵《弟子规》中“执虚器,如执盈”的时候,我都会不由自主地放慢了脚步。

好喜欢这两个短句!

一遍遍在心里默念它,被提醒的顿悟与被寄望的欣悦暖暖地包围了我。

从字面上来看,它很好理解——就算你手里拿着的器物里空无一物,你也要当它盛满了东西一样,小心翼翼地捧着,不要生出半点轻慢不恭。

我试图让自己潜入这两个短句的深层,轻轻叩问一下作者:

先生究竟出于怎样的考虑,号召人们视“虚”为“盈”呢?

难道说仅仅是为了爱惜器物、不使堕地吗?

——当然不是。

先生应该是十分

看重那颗“恭肃的心”的。

即使是捧着一只粗瓷的空碗,也当那里面盛满了佳肴美馔,不因“空”而生狎昵,恭肃的心,惴惴地悬了,让“盈”在这一刻成为“虚”的别解。

我得承认,我是慢慢喜欢上那种“执虚如盈”的庄肃感的。

在这个美好的提示面前,我郑重地将自己所打发走的日子归了类,分为“执盈如虚”、“执虚如虚”、“执虚如盈”三个阶段。

在“执盈如虚”的岁月里,何曾知道自己正“执盈如虚”?

生活将那么多盛满了琼浆的精美器物送到我手中,我却没想到它们都是需要我怀着一颗恭敬的心去珍爱的。

这颗心,与其说是粗疏的,不如说是贪婪的,它惯于挑剔,惯于骄横,惯于在一朵花前遥想另一朵花。

后来,生活或是恼了?

竟粗暴地略去了“洽谈”的程序,劈手从我怀里掠走了一些,又掠走了一些。

我不能呼告,不能悲鸣,只能默默注视着自己越来越空虚的怀抱,惊恐莫名。

于是,赞歌喑哑,腹诽茁长。

一双“执虚如虚”的手,注定逃不掉被荒漠吞噬的命运。

感谢那个飘着海腥味的夏天,它使我幸福地读懂了“盈虚”的内涵。

在那条仿佛被世界遗弃了的夜航船上,我站在甲板上看下弦月,一位写诗的大姐静静地站在我身旁,我叹口气说:

“月缺的日子,总是多于月圆的日子——多像生活!

”大姐却说:

“换个角度想想,每一天的月亮其实都是圆的——你用光明的想象补充上那暗影部分就成了。

”我把这说法进驻我的心的那一天看成节日,因为就是打从那一天开始,我渐渐修炼了一项将一弯金钩看成一轮玉盘的本领。

那一年,在大昭寺,顺着导游的手指看去,我们看到了那么多塞在“牙柱”缝隙里的牙齿。

导游告诉我们说,这些牙齿都是朝圣者的,他们不幸死在了朝圣途中,同行者便敲掉他们的牙齿,带到了这令

他们神往一生的圣地。

浩叹四起。

我知道这些浩叹背后不乏鄙夷的同情,但是,我却忍不住朝那些牙齿深深鞠躬。

想那毅然踏上朝圣之路的人,大概都曾逆料过这样一个途中抛尸的结局,可这却没有成为他们逃遁的理由。

甘心的生命,甘心的灵魂,将空虚的朝圣之旅装扮得一路花开。

恭肃的心,充盈了器物;

颖慧的心,充盈了月亮;

虔敬的心,充盈了天地。

说到底,真正空虚空洞的,既不是器物也不是生活,而是我们昏花的眼与蒙昧的心。

——“执虚器,如执盈”,是一种态度,更是一种境界啊。

(《燕赵都市报》 

2010年11月 

26日)

1、第四段作者连用两个问句,有什么作用?

2、

文中把“自己所打发走的日子”分为“执盈如虚”、“执虚如虚”、“执虚如盈”三个阶段,

这样划分的理由是什么?

3、按照下面的要求,赏析这篇散文的表现手法。

(1)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对文中画线句子进行赏析。

(2)对于塞在“牙柱”缝隙里的牙齿,“我”与众人的态度不同,这样写有什么表达效果?

4、本文题目是“执虚如盈”,请联系全文,探究其中蕴含着怎样的生活态度和人生境界?

02山坡上的羊群(纳张元)

①碧绿的山坡上,是悠游的羊群。

羊群在山坡上像一些棉花状的云朵,波涛起伏,悠游自在。

这些都是爷爷的羊群。

爷爷歪戴着汗腻的毡帽,斜挎着膻味很浓的羊皮褂。

手里捏着吆羊棍,嘴里一边咬着一根很少冒烟的烟斗,一边哼哼地吆喝着羊群。

不时细眯着眼睛,出神地欣赏着这一片蓝天下的洁白。

②爷爷是一个地地道道的牧羊人。

旧社会他还小,给土司家当放羊娃;

解放后,他年轻力壮,给生产队牧羊;

土地到户,他老了,就给自个儿牧羊。

爷爷的一生都是在悠长的牧歌中,伴随着羊群的奔跑而度过的。

长期与羊群朝夕共处,就对羊有了感情。

在爷爷的眼中,一只羊就是一个人,人与羊只是外形长相不同,本质上没有任何区别。

所以,爷爷一辈子不吃羊肉,他也反对别人杀他的羊。

生产队时,有一年二月八“转山节”,队长要拉他的头羊去杀了祭奠山神,爷爷死活不干,他跟队长大吵一架,然后手提大板斧通宵达旦地守在羊圈门口,谁要敢来拉羊,他就跟人拼命。

③爷爷很会牧羊,夏天他把羊群往高山赶,夏天的高山嫩草多,羊爱吃;

冬天是枯草期,他就把羊群赶下河谷,去舔吃那些沾附在石头上的盐硝,舔够了盐硝,爷爷就爬上树去修一些嫩叶下来给羊群加餐。

所以,爷爷的羊群一年四季都油光水滑,膘肥体壮。

不像别的牧羊人,羊群几天拉稀,几天害瘟,瘦骨嶙峋,毛掉得像瘌痢头上的头发,东一块,西一块的。

每年的冬季是爷爷最快乐的时候,欢蹦乱跳的小羊羔一个接一个地来到这个世上,爷爷为自己的羊群不断兴旺壮大,喜得整天乐呵呵的。

小羊羔撒野不听话的时候,他骂起它们来,口气亲热得就像在骂他调皮的小孙子。

④在苍凉悠长的牧歌中,爷爷的头发一天白似一天,连走路都一步三喘,但他还是不辞劳苦地放牧着他的羊群。

家里人放心不下,劝他不要再牧羊了,坡陡路险的,万一有个三长两短,谁也负责不起,就在家里好好休息吧。

爷爷瞪人一眼,不高兴地一扭头,谁也不理。

家里人都觉得爷爷如此固执,真是不可思议,只有我明白,羊群是爷爷的命根子,他所放牧的不仅仅是一群羊,而是他的美好希望,他在放牧一个彝家老人理想中的幸福生活。

我考上大学时,爷爷比我还高兴,他硬要卖一只羊给我到大城市做费用,我说,算了,爷爷,那些羊都是您的命根子,卖了它们,您会睡不着觉的。

爷爷脸一虎:

你以为爷爷是那种小气的人吗?

在我读大学的几年中,爷爷每学期都要卖一只羊给我做学费。

有时,我说,爷爷,家里已经给我钱了,您不要再卖羊了。

爷爷又把脸一虎:

别人给的管别人,这是爷爷的一点心意。

⑤大学毕业,我留在城里工作。

超负荷的工作压力,超强度的快节奏生活,尔虞我诈勾心斗角的人际关系,使我这个从千里彝山走出来的农家子弟无所适从。

我感到心劳力竭,疲惫不堪。

于是,写信向家人诉说在城里讨生活的艰辛,言语中流露出颇多的意志消沉和感情沮丧。

爷爷托人捎口信给我,说他听了我的信后很是为我着急,好几个晚上都睡不着觉。

他不识字无法给我写信,但托人转告我:

凡事要看开一点,想淡一点,就以牧羊一样的心情来对待生活,你就不累了。

我听后略有所悟……

⑥我羡慕那些山坡上悠游自在的羊群,我更羡慕像爷爷这样淳朴厚道,心底无私的牧羊人。

他们淡泊名利,心境透明宁静,所以,他们放牧生活。

不然的话,就会被生活所放牧。

(选于《中国艺术报》2011年3月30日,有改动)

1、第一段把爷爷牧羊的情景写得很美。

请分析其表现特色。

2、爷爷除了年纪大了还要固执地坚持放羊,而其他方面也不乏“固执”。

具体表现在哪些地方?

3、文章主要写爷爷,但为什么第③段还要写“别的牧羊人”,结尾又要写“像爷爷这样”的牧羊人?

请作简要分析。

4、山坡上悠游自在的羊群与一生都处在牧歌中的爷爷,组成充满诗意的形象。

请探究其中的深刻意蕴和作者的情感取向。

03审丑(严歌苓)

拾垃圾的曾老头拿烂得水汲汲的眼看着赵无定,说:

“你出息了,跟你爸一样教大学了。

我家小臭儿也出息了,要娶媳妇了。

现在的媳妇都得要钢琴,就跟我年轻时候,媳妇们要彩礼一样。

没彩礼,娶不上什么体面媳妇。

……一个钢琴得五千哪。

老头两片嘴唇启开着,看得出结了满嘴的话:

“我在想,你能不能给大爷找那份差事,就是你爸早先给我找的那份儿人体模特儿的差事。

小臭儿的一房间家什都是靠那份差事挣来的。

“大爷,可现在……”

“你不用说,我知道我现在老得就剩下渣儿了,走了样了,没法看了。

你跟学校说说,要是给别人十块,给我八块就成……”

无定为他争取到的价码是十五元一小时。

因为无定父亲的“审丑说”莫名其妙地热起来:

一个顶信仰“审丑”原则的学生的画作在全国美展中得了一等奖,许多杂志刊出这个“审丑”创举——巨大的画幅上,那丑浓烈、逼真得让人恶心。

晚秋,那老头又出现在灰色的风里,颠颠簸簸追逐一块在风中打旋的透明塑料膜。

他告诉无定,小臭儿有了钢琴,也有了媳妇。

他们交谈时,①不少人默默地注视着老头,每张脸都板硬,盛着或显著或含蓄的恶心。

又一年,赵无定被介绍到一个画商家。

敲开门,里面的男人对他叫:

“哎呀,是你呀!

不认识我啦?

”男主人身后是一屋锃亮的家具,锃亮的各“大件儿”,锃亮的钢琴,锃亮的一个女人。

“你妈给过我一块冰糖呢,那时糖多金贵!

忘啦?

无定明白了,面前这个双下巴、头开始拔顶的男人是小臭儿。

“快请进,快请进!

哎,咱家来稀客啦!

”他对女人说。

无定在宽大的沙发上落下屁股,挺寒酸地把几张画靠在茶几腿上。

“这几张画……”

“先不谈生意,先吃饭!

哥儿们多少年了!

”小臭儿扬声笑起来,“包了饺子,三鲜馅儿的,正下着。

冰箱里我存了青岛啤酒。

瞅你赶得这个巧!

这时有人轻轻地敲门。

媳妇从猫眼儿看出去,踮着脚尖儿退回来:

“你爷爷!

“我哪儿来的爷爷?

他不要老脸,我可要脸!

”小臭儿说。

他起身,嘱咐媳妇:

“先不开饭,不然他下回专赶吃饭时间来!

你就告诉他我不在家。

”然后转脸向无定,笑又回来了:

“拿上你的画,咱们上卧室谈。

无定跟着进了卧室,小臭儿将门挂个死。

客厅里传来一清亮一混浊两副嗓音。

“臭儿又不在吗?

老也没见他,想得慌。

“他一时半会儿还不会回来!

“那我多等会儿。

“哎哎!

……别往那儿坐,那沙发是新的!

您坐这儿吧!

……”

无定早没了谈生意的心思,②心坠得他累。

一小时后,老头走了。

一锅饺子捂在锅里的时间太长了,全煮烂了,成浆了。

无定客气而坚决地在他们摆开饭桌时离开了。

不久,学校会计科的人告诉无定,老头的计时工资算错了,少付了他百把块钱。

无定揣了钱,但从夏天到冬天,一直没遇到老头。

他只好从学校找到了老头的合同,那上面有他的地址:

某街三百四十一号。

街是条偏街,在城郊。

无定没费多少时间便找着了三百四十一号——这条街的最后一个号码,再往前就是菜田了。

无定走出了街的末端,身后跟了一群热心好事的闲人。

在阔大无边的菜田里,有一个柴棚样的小房,门上方有一个手写的号码:

三百四十一。

门边一辆垃圾车……

“哦,您是找他呀!

”闲人中有人终于醒悟似的,“曾大爷!

他死啦。

去年冬天死啦!

那人说:

老头有个很好的孙子,孝敬,挣钱给爷爷花,混得特体面,要接爷爷去他的新公寓,要天天给爷爷包饺子;

但老头不愿去,天天喂他饺子的好日子他过不惯,他怕那种被人伺候、供着的日子……这是老头亲口告诉街坊的。

“你是曾大爷的什么人?

”那人问。

“朋友。

”无定答。

“也认识他孙子小臭子?

“对。

“他真对他爷爷那样好?

无定停了好大一会儿,说:

“真的。

(节选自《审丑》,有删改)

1、根据小说内容,简要概括曾大爷的形象特点。

(4分)

2、结合文意,赏析两处画线部分。

3、小说结尾处“无定停了好大一会儿,说:

‘真的。

’”体现了人物怎样的心理?

4、“审丑”作为小说的标题,意蕴丰富。

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6分)

04淡是人生最深的滋味(蒋醺)

苏东坡在落难的时候,才在岸边写下了“大江东去,浪淘尽”这样完美的诗句。

受到皇帝赏识时,他的书法漂亮、工整、华丽,而且得意。

因为他是一个才子,才子总是很得意的。

但是他从来没有想过,他让很多人受过伤。

他得意的时候,很多人恨得要死,别人没有他的才气,当然要恨他。

但是他落难时写的书法,这么笨,这么拙,歪歪倒倒无所谓,却变成中国书法的极品。

此时苦味出来了,他开始知道生命的苦味,并不是你年轻时得意忘形的样子,而是在这么卑屈、所有的朋友都不敢见你的时候,在江边写出最美的诗句。

他原本是朝廷大员,但因为政治,朋友都避得远远的。

当时他的朋友马梦得,不怕政治上受连累,帮苏轼夫妇申请了一块荒芜的旧营地使用,苏轼始号为东坡。

苏东坡开始在那里种田、写诗,他忽然觉得:

我何必一定要在政治里争这些东西?

为什么不在历史上建立一段光明磊落的生命情感?

所以他那时候写出了最好的诗。

他有米可吃了,还跟他太太说,让我酿酒喝好不好?

他还是要喝酒!

“夜饮东坡醉复醒”是说,晚上就在这个坡地喝酒,醒了又醉,醒了又醉。

“归来仿佛三更”则是,回来已经很晚。

“家童鼻息已雷鸣”是说,当地还有一个小孩帮他管管家务,但是他睡着了,鼻子打呼。

“敲门都不应”是指,苏东坡敲门都不应。

我们看到他之前的诗,敲门都不应,就要发脾气了,可是现在就算了,他就走去听江水的声音,“倚杖听江声”。

[注]

苏轼变成了苏东坡后,他觉得丑都可以是美。

他开始欣赏不同的东西,他那时候跑到黄州的夜市喝点酒,碰到一身刺青的壮汉,那个人就把他打倒在地上说:

“什么东西,你敢碰我!

你不知道我在这里混得怎样?

”他不知道这个人是苏东坡,然而倒在地上的苏东坡忽然就笑起来,回家写了封信给马梦得说:

“自喜渐不为人知。

”这是了不起的生命过程。

他过去为什么这么容易得意忘形?

他是才子,全天下都要认识他,然后他常常不给人好脸色,可是落难之后,他的生命开始有另外一种包容,有另外一种力量。

所以我觉得,酸、甜、苦、辣、咸百味杂陈之后,最后出来的一个味觉是“淡”,所有的味道都尝过了,你才知道淡的精彩,你才知道一碗白稀饭、一块豆腐好像没有味道,可是这个味道是生命中最深的味道。

你会发现苏东坡在得意的时候,从来没有感觉到清风徐来,但是从他的诗中看到,因为他不得志,才感觉到清风。

我觉得苏东坡应该感谢的是:

他不断被下放,每一次的下放就更好一点。

因为整个生命被现实的目的性绑住了,所以被下放的时候,才可以回到自我,才能写出这么美的句子。

他可以感受到:

历史上那些争名争利,最后变成一场虚空。

可以“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是因为他回到了自我。

我相信,美是一个自我的循环。

笑到最后不管你是富贵,或是贫穷,有自我,才有美可言。

如果这个自我是为别人而活着,其实感觉都不会美。

所以这个“淡”是你经历酸、甜、苦、辣、咸以后,才知道它的可贵。

苏东坡写过一首很有名的诗说:

“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

”我回头看我走来的这一生,心很静,也就无所谓了。

[注]段内引语均出自苏轼词《临江仙》。

1、文章前两段中,苏轼的“得意”和“落难”分别表现在哪里?

作者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

2、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义。

(1)苏轼变成了苏东坡后,他觉得丑都可以是美。

(2)他不断被下放,每一次的下放就更好一点。

3、结合全文,概括出“淡”的含义和特点。

4、文章第四段主要用了哪些手法来表现苏轼的变化?

这对表现文章的主旨有什么作用?

请简要分析。

05灯笼红(牛汉)

我们家乡有一种香瓜叫做“灯笼红”。

这瓜熟透了以后,瓤儿红得像点亮的灯笼。

我的曾祖母就像熟透了灯笼红。

她面孔黧黑,布满老树皮般的皱纹,可是心灵却如瓜瓤那么又红又甜。

我的童年时期见过不少这样的老人,他们经历了艰难的一生,最后在生命的内部酿出并积起隽永而仁慈的美好性灵。

曾祖母至少活到八十岁以上,我四岁那年,她无疾而终。

我跟她在一盘大炕上挨着睡,她死的那天晚上,把我的被褥铺好,像往常那样,如打坐的僧人,久久不动地盘腿坐在上面,为的是把被窝焐得暖暖和和的。

我光身子一出溜钻进被窝,曾祖母隔着被子抚拍我好半天,直到我入睡为止。

那时正是严寒的冬天。

当我在温暖的被窝里做着梦的时候,曾祖母在我身边平静地向人生告别了。

我睡得死,醒来时天大亮。

平时曾祖母早已起床下地,坐在圈椅里跟祖母说话,今天为甚仍稳睡着?

侧脸一瞧,一双绣花的新鞋露在曾祖母的被头外面,不是过大年,为甚穿新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