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24课全民族浴血奋战与抗日战争的胜利教案.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3776779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300.9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统编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24课全民族浴血奋战与抗日战争的胜利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统编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24课全民族浴血奋战与抗日战争的胜利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统编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24课全民族浴血奋战与抗日战争的胜利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统编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24课全民族浴血奋战与抗日战争的胜利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统编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24课全民族浴血奋战与抗日战争的胜利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统编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24课全民族浴血奋战与抗日战争的胜利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统编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24课全民族浴血奋战与抗日战争的胜利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统编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24课全民族浴血奋战与抗日战争的胜利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统编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24课全民族浴血奋战与抗日战争的胜利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统编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24课全民族浴血奋战与抗日战争的胜利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统编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24课全民族浴血奋战与抗日战争的胜利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统编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24课全民族浴血奋战与抗日战争的胜利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统编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24课全民族浴血奋战与抗日战争的胜利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统编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24课全民族浴血奋战与抗日战争的胜利教案.docx

《统编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24课全民族浴血奋战与抗日战争的胜利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统编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24课全民族浴血奋战与抗日战争的胜利教案.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统编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24课全民族浴血奋战与抗日战争的胜利教案.docx

统编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24课全民族浴血奋战与抗日战争的胜利教案

统编人教2019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24课全民族浴血奋战与抗日战争的胜利教案

中外历史纲要(上)

教学设计

第24课全民族浴血奋战与抗日战争的胜利

教学目标

 

1、时空观念:

通过知识填空表格,梳理本课内容的知识线索,让学生掌握正面战场的主要战役及战绩。

2、史料实证:

通过对本课史料的分析运用,培养学生分析史料、运用史料提取有效信息,做到史论结合、论从史出。

3、历史解释:

注重相关历史概念的解读,论持久战、根据地的民主选举制度、皖南事变等,帮助学生加深知识理解。

4、唯物史观:

运用唯物史观,分析抗日战争取得胜利的原因及意义。

5、家国情怀:

通过学习日本侵华罪行和全民族抗战下中国人民的英勇抗争,全体中华儿女众志成城,运用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迹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认识中国共产党是全民族团结抗战的中流砥柱。

2、难点:

认识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理解十四年抗战胜利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的历史意义。

教学方法

1、讲述法;2、问题探究法;3、分析归纳法

4、多媒体教学等。

 

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总结上节课的知识内容,导入本节课题。

面对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的威胁,国共两党停止内战,一致对外,实现第二次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全国军民奋起抗战。

让学生整体把握本节课的课程标准和学习重点。

一、正面战场的抗战

展示PPT,让学生读书完成下列表格。

(一)防御阶段

1、淞沪会战,意义:

粉碎了日军三个月亡华的狂妄企图

2、忻口会战,特点:

抗战初期华北战场规模最大、战斗最激烈的一次战役

平型关大捷,特点:

华北战场中国军队主动歼敌的第一场胜仗,打破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3、徐州会战,台儿庄战役,特点:

抗战以来中国军队正面战场取得的最大胜利。

4、武汉会战,特点,抗战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战役

5、结果:

1938年10月,武汉广州陷落,抗战进入相持阶段。

(二)毛泽东思想成熟时期:

发表《论持久战》、内容及意义。

(三)相持阶段

1、1941年12月,第三次长沙会战胜利,在国内外产生积极影响。

2、东部沿海工业大规模向西南大后方迁移,华北华东各著名高校师生带着大量书籍和实验设备迁到大后方,意义:

鼓舞全国人民的抗战信心,为抗战胜利打下物质和精神基础。

展示PPT,设问:

国民党在抗日战争中作用?

①粉碎了日军速战速决的阴谋,使抗战成为持久战;

②为中共开辟敌后抗日根据地创造了有利条件。

1、让学生们阅读教材内容,完成知识表格,突出战绩战役特点的知识点,让学生清楚的掌握战争过程中的战役的侧重学习内容。

2、培养学生筛取有效信息能力。

3、通过展示相关文字材料及数据,让学生们能辩证地认识国民党在抗日战争中起到作用。

二、敌后战场的抗战

1、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开展游击战争

2、百团大战:

时间、地点、指挥、军队、作用

3、皖南事变:

国民党顽固派对华中的新四军军部发动的一次突然袭击,国民党第二次反共高潮的顶点。

4、根据地的民主选举制度:

陕甘宁边区的民主选举

设问:

你如何看待两个战场的关系?

①相互配合,协同作战——抗战胜利的保证。

②防御阶段,正面战场是抗日主战场;相持阶段,敌后战场逐步成为抗日主战场。

③两者存在一定的矛盾和摩擦(如皖南事变)。

1、培养学生阅读史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2、通过展示相关历史图片,再现历史情境,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加强爱国主义教育。

3、通过了解中共领导的敌后战场抗战,让学生辩证地认识两个战场的关系。

三、东方主战场

1、反法联盟建立:

背景、时间、标志、性质、意义。

性质:

不同社会制度国家组成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

2、中国远征军赴缅甸作战

(了解中国国外战场的开辟,介绍戴安澜将军的英勇事迹。

PPT展示)

3、开罗会议:

时间、地点、内容

4、中国战场的地位

1、通过了解国际反法联盟建立的史实,及从三十年代以来中国抗战抗击日本法西斯的重要作用,认识东方主战场的地位。

四、抗日战争的胜利

1、中共七大,背景、时间、地点、内容、意义

内容:

毛泽东在会上作《论联合政府》的政治报告;提出党的政治路线;选举毛泽东为首的中央委员会;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

2、胜利

(1)胜利标志,: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9月2日,日本签署投降书

(2)胜利原因:

国共两党实现第二次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进行全民族抗战;

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相互配合依存;中共的中流砥柱作用和国民党始终坚持抗战;中共坚持持久战的战略和游击战的战术;日本发动的是侵略非正义的法西斯战争;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援助,其他世界反法西斯战场的胜利。

(3)胜利意义:

引导学生分析抗战胜利的意义,展示相关资料:

抗日战争的胜利是近代以来中国抗击外敌入侵所取得的第一次完全胜利,重新确立了中国在世界上的大国地位,使中国人民赢得了世界爱好和平人民的尊敬,这一伟大胜利,开辟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开启了古老中国凤凰涅槃,浴火重生的新征程。

1、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整合教材知识内容,归纳抗日战争取得胜利的原因,培养学生分析史实得出历史结论的能力。

2、通过阅读分析史料,让学生们认识抗日战争胜利的伟大意义,引导学生们正视历史,正确对待现今中日关系,铭记历史,展望未来。

总结

中国的抗日战争是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领导下的全民族抗战,全体中华儿女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共赴国难,最终取得全民族抗战的胜利。

课后反思

教材容量大、内容多、知识线索事件多,没有完成课堂教学任务,讲解到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结束。

新教材增加一些史料,包括文字、图片、文物等等,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拓展学生的视野。

新教材中全面的通史知识体系,对于历史知识基础欠缺的高一新生而言,学习难度大,部分学生跟不上进度。

内容的深度与宽度把握不好,重难点不突出。

 

二、中外历史纲要上册论述题

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历史图表包含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信息。

——摘编自孙应帅《中国共产党的党员结构变化和发展趋势》

阅读上面统计表,从中提取与中国革命相关的两条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答案】信息一:

工人所占比例下降,农民所占比例上升。

说明:

革命道路发生了变化。

即由城市中心道路变为工农武装割据道路。

信息二:

党员的成分多样化到工农联盟为主体。

说明:

国共关系发生变化。

及由国共第一次合作时的不同阶级联合的政党到国共合作失败后的工农联盟的政党。

【解析】

【详解】

根据图表信息可知,1928-1930年工人所占比例逐年下降,而农民所占比例上升,可结合所学从中国革命道路的转变进行回答;从1927年4月中共五大的成分组成到1928-1930年以工农为主体结合所学从国共关系的演变进行分析阐述。

3.社会管理在不同历史时期呈现出不同的方式,对社会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时间

基层管理体制的变化

1945年

各行政村取消村长制,建立人民代表主任制。

同时以当互助合作组织为基础成立居民小组

1956年

各行政村被取消,成立农业生产合作社,下设若干生产队。

1958年

农村普遍建立了人民公社并实行政社合一体制。

原来的农业生产合作社改成生产大队,大队下面仍设若干个生产队,不仅领导和组织农业生产,而且还承办公社布置的各项工作。

1983年

撤销人民公社,建立乡镇政府。

撤销生产大队,设立村民委员会

1987年

依据1982年宪法实行村民自治的规定,颁布《中国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规定:

村民委员会是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

村主任和委员会由村民直接选举产生,接受村民监督。

1998年

《中国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正式颁布。

规定:

村民委员会应当支持和组织村民依法发展各种形式的合作经济和其他经济,促进农村生产建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摘编自孙宅巍、韩海浪《现代中国社会基层组织的历史变迁》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对建国以来每个时期农村基层管理体制的变化所蕴含的历史信息进行解读。

(要求:

提取信息充分;论证和分析逻辑清晰;总结归纳准确、完整)

【答案】①过渡时期:

设立人民代表主任制、互助合作组,建立了社会主义农村管理体制和经济制度,有利于经济的恢复与发展,有利于完成向社会主义的过渡;②全面建设和“文革”时期:

建立人民公社制度,出现政社不分,“左”倾错误不利于农村经济发展。

③改革开放时期:

撤社设乡,实行村民自治、村民委员会和基层民主选举,健全了社会主义基层民主,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总评:

农村行政管理体制的变革反映了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的曲折发展,民主法制建设对农业经济的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

【解析】

【详解】

对建国以来农村基层管理体制的变化的解读要根据材料提供的时间点分成不同的时期,如过渡时期、全面建设和“文革”时期、改革开放时期分别进行论述,对不同时期的农村基层管理体制变化的历史信息充分提取,如材料“建立人民代表主任制。

同时以当互助合作组织为基础成立居民小组”“成立农业生产合作社”等信息可归纳出过渡时期设立人民代表主任制、互助合作组,建立了社会主义农村管理体制和经济制度,推动了经济的恢复的发展,促进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论述时要做到史论结合,言之有理。

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在历史长河中,城市见证了历史的辉煌与沧桑。

材料一:

1912年,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成立。

材料二:

鸦片战争后,开放了上海等通商口岸,中国的大门被迫打开。

有人说,如果没有鸦片战争砸开我们这个封闭的铁罐头,中国不知道还要经历几百年,几千年才能进化到现代文明社会。

也有人说,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民族灾难。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根据材料一并所学知识,列举近代史中四个与南京有关的历史事件。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针对鸦片战争的影响,谈谈你的观点并说明理由。

【答案】

(1)事件:

《南京条约》的签订;太平天国定都天京;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的建立;南京大屠杀;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2)观点一:

是灾难:

鸦片战争使中国的领土领海、司法、关税、贸易等主权遭到破坏;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观点二:

是转折点。

鸦片战争在客观上传播了西方先进的文化和科技;使新思潮萌发;开始向近代社会的过渡。

观点三:

二者兼而有之。

理由参考观点一;理由参考观点二。

【解析】

【详解】

(1)依据材料一中“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成立。

”信息结合所学从1842年《南京条约》的签订、太平天国定都、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的建立、南京大屠杀和解放战争时期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等方面进行列举。

(2)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要求学生结合材料观点分析鸦片战争的影响并说明理由。

可同意材料中鸦片战争是灾难的观点,然后从鸦片战争对中国主权的破坏、中国社会性质的转变等方面进行说明,也可同意材料中鸦片战争是转折点的观点,然后从促进西方文化和科技传入中国、促使新思潮萌发和向近代社会过渡等方面进行说明。

5.古代中国的辉煌值得我们骄傲,古代中国的历史教训也值得我们反思。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从秦到清,地方行政制度的形态有过纷纭繁复的变化,……这种因时而异的变化只是为了更好地发挥这一集权的功能罢了。

因此尽管从表面上看,历代行政区域……废置纷繁,分合靡定,但无非皆就前代之制沿革益损,而无根本性质的变动。

——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

材料二从6世纪隋朝重新统一中国,到16世纪西方人开始由海上侵入中国,这1000年是中国的政治、社会和文化空前稳定的时期。

然而,似乎有悖常理的是,这种稳定既是好事,又是坏事。

说它是好事,是因为比较起世界上其他任何社会,中国社会在这1000年中向更多的人提供了更多的物质利益和心理安全感。

说它是坏事,是因为中国是如此成功和舒适,以致它虽未完全停滞不前,但却相应地保持不变。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地方行政制度在汉初和元朝的变化,你如何理解从秦到清地方行政制度“无根本性质的变动”?

(2)围绕“稳定与社会发展”在材料二中提炼一种观点,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相关知识加以论证。

(要求:

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楚;200字左右)

【答案】

(1)变化:

汉初:

郡国并行制;元朝:

行省制。

理解:

始终维护中央集权。

(2)学生可以选择论点一或者论点二进行论述,亦可将两种观点结合论述。

论点一:

中国的空前稳定促进社会繁盛论点二:

中国的空前稳定导致社会停滞不前

政治上稳定性:

历代王朝沿用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发展和完善繁荣:

维护国家统一,促进民族融合,稳定社会秩序,促进社会繁荣(或者停滞:

专制统治强化导致富有活力的制度走向僵化,如科举制度。

经济上稳定性:

小农经济成为中国古代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繁荣:

农业经济发达,传统手工业技术先进,商品经济繁荣。

(或者停滞:

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明朝实行海禁,日渐脱离世界发展大势)

文化上稳定性:

儒学发展完善,成为中华两千多年传统文化的主流;繁荣:

文学、书法、美术成就斐然;四大发明的发明应用,古代科技发展达到顶峰。

(或者停滞:

宋明理学僵化、八股取士束缚人们的思想,思想文化专制进一步加强;大多停留在前人经验的总结,科技缺乏创新)

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楚;字数达标。

【解析】

【详解】

(1)“变化”,根据所学知识得出:

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元朝实行行省制。

“理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秦到清地方行政制度无论怎么变动都是始终围绕维护中央集权这一根本目的。

(2)本问是开放性设问,解题的基本思路是:

首先,阅读材料二信息,围绕“稳定与社会发展”提炼一种观点,观点要合理明确;然后结合中国古代史相关知识加以论证,要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而且控制在200字左右。

“观点”,由材料二信息“这种稳定既是好事,又是坏事。

说它是好事,是因为比较起世界上其他任何社会,中国社会在这1000年中向更多的人提供了更多的物质利益和心理安全感。

说它是坏事,是因为中国是如此成功和舒适,以致它虽未完全停滞不前,但却相应地保持不变”可以提炼出:

中国的空前稳定促进社会繁盛或者中国的空前稳定导致社会停滞不前。

“论证”,结合中国古代史从经济、政治、文化等角度寻找相应的知识论证即可。

6.反对和议

1842年,给事中董宗远上奏皇帝反对和议,认为屈膝求和,将招致严重后果:

“国威自此损矣,国脉自此伤矣,乱民自此生心矣,边境自此多事矣”,他指出:

“民穷财尽,殆不可支,将何以裕国用厚民生乎?

问题: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请简要评述材料中董宗远的观点。

【答案】观点:

《南京条约》的签订,给中国造成了巨大的危害。

依据:

在董宗远看来,自此“国威自此损矣”、“国脉自此伤矣”、“边境自此多事”。

评价:

中国自此沦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给中国人民造成了巨大的灾难。

此后,中国所面临的外来侵略日益增多,民族危机不断加深。

董宗远是从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的需要出发,他担心的不仅是对外国威的丧失,更在于对内难以控制人民。

董宗远的看法,代表了封建统治者内部的士大夫阶级,在经历鸦片战争的刺激之后,对社会危机的忧虑。

【解析】

【详解】

评述:

首先根据材料可知其涉及的历史事件是鸦片战争中中国战败,被迫签订《南京条约》,结合董宗远所言“国威自此损矣”、“国脉自此伤矣”、“边境自此多事”,可以概括出其观点:

《南京条约》的签订,给中国造成了巨大的危害。

评价:

从《南京条约》的影响看,条约签订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而且此后民族危急日益严重。

从董宗远的立场来看,其出发点是维护统治。

从其阶级属性来看,董宗远代表了封建统治者内部的士大夫阶级对社会危机的忧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