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二单元 第4课《工业化的起步》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3777048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5.6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二单元 第4课《工业化的起步》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二单元 第4课《工业化的起步》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二单元 第4课《工业化的起步》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二单元 第4课《工业化的起步》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二单元 第4课《工业化的起步》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二单元 第4课《工业化的起步》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Word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二单元 第4课《工业化的起步》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Word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二单元 第4课《工业化的起步》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Word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二单元 第4课《工业化的起步》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Word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二单元 第4课《工业化的起步》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Word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二单元 第4课《工业化的起步》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Word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二单元 第4课《工业化的起步》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Word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二单元 第4课《工业化的起步》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Word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二单元 第4课《工业化的起步》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Word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二单元 第4课《工业化的起步》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Word格式.docx

《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二单元 第4课《工业化的起步》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二单元 第4课《工业化的起步》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Word格式.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二单元 第4课《工业化的起步》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Word格式.docx

2.通过引导学生观赏小组展示、对比图表、查阅相关资料等,多方面培养学生获得有效历史信息的能力。

3.运用小组探究式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集体观念。

4.通过联系家乡汽车工业──“一汽”的发展,帮助学生从身边熟悉的事物开始,更好地了解建国后中国经济取得的举世瞩目的成就。

5.通过问题设置,逐层引导,培养学生在思索中获得提高。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使学生了解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我国的工业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2.通过对家乡──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发展历程的学习,培养学生热爱家乡,激发学生为建设家乡努力拼搏、奋发向上的积极风貌。

3.使学生认识第一部宪法的颁布,真正地体现了人民的意志,是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显著成就。

四、教学重点、难点及解决方法

(一)重点、难点

1.重点

(1)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

(2)第一部宪法的颁布。

2.难点

共和国第一部宪法的性质。

(二)解决方法

1.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

教师展示《共谋大业》,然后介绍老一辈革命家毛泽东、周恩来等探寻工业化的道路。

由于现在学生对第一个五年计划大多数都不了解,所以要让学生通过课前导学,指导学生进行分组式学习。

引导学生查阅资料、编排历史短剧“一五计划的背景”、设置问题,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就是:

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

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

相应地培养建设人才。

在此基础上教师加以引导,如:

建国后中国经济发展的现状、产业结构及如何加快经济发展等问题的设置突出“一五”计划基本任务的内容是当时中国正确的选择。

2.第一部宪法的颁布

教师展示图片《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然后切换到图片《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通过指导学生课前查阅的资料及学生的小组展示,引导学生了解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民主法制建设也在进行当中,因而才出现了我国第一部宪法的颁布。

宪法明确规定我国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一切权利属于人民。

3.共和国第一部宪法的性质

教师展示图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内容》指导学生在把握教材内容的前提下,以“新闻报道”的形式情景再现,从中体现宪法制定的简要过程;

同时,播放相关影音资料,渲染气氛,化解年代久远给学生带来的生疏感,共和国第一部宪法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性质的宪法,也是有史以来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

从内容上来说明宪法的社会主义性质。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历经28年的不懈努力终于迎来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中国终于能够扬眉吐气,以独立的姿态昂首于世界东方。

然而,面对西方国家的强大,新中国在建国后也在积极寻求着经济的起步和发展。

补充:

导课方式不是唯一的。

1.问题导入法:

组织学生回顾前一单元学过的线索,按表格内容“对号入座”:

建国初期的任务(最终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

建立人民政权

统一大陆、民族团结

保家卫国

满足农民需要

召开新政协、成立新政府

和平解放西藏

抗美援朝

土地改革

承上启下,教师讲授:

毛泽东和周恩来从西柏坡前往北京“赶考”,已经向全国人民交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但是,由于国民党的黑暗统治,旧中国的国民经济处于崩溃边缘。

中国共产党接过来的是一副烂摊子,经济底子太薄了。

虽然经过三年努力,我们的国民经济已经超过历史最高水平,但跟其他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

这差距有多大?

如何赶上去?

请同学们阅读第4课。

2.情境导入法:

教师展示相应的图片。

旧中国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工业水平极其低下,以至于在解放前我国连煤油、铁钉等生活日常用品都要靠进口,被冠之以洋油、洋钉的称谓,就更不用说制造汽车、飞机了。

但是现在,我们却可以看到由我国自行设计、制造的各种汽车奔驰于城乡的各条大道,我国自行设计和制造的飞机在蓝天上自由翱翔。

我们不禁要问:

这样巨大的变化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

让我们一起走进今天的学习内容──第四课《工业化的起步》

3.探究导入法:

我们曾经学习过中国近代化的探索,了解了我们向西方学习先进的文化和先进的技术,那么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工业化起步和中国近代化的探索有什么区别和差异吗?

(二)讲授新课

1.第一个五年计划

(1)第一个五年计划实施的历史背景

资源:

图片《共谋大业》通过情景剧导入新课,公元1949年,当共和国开国大典的礼炮还在耳边回响,百废待兴的旗帜刚刚扬起,毛泽东便描绘出一幅民族汽车工业的蓝图。

他第一次出访苏联,便对随行人员说下了这样一句话:

“我们也要有像斯大林汽车厂这样的大工厂。

”对第一个五年计划的背景进行全面的交代。

新中国成立以后,虽然经过三年的经济恢复,国民经济得到根本好转,工业生产已经超过历史最好水平,但是,我国工业水平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同时也落后于发展中国家,中国当时仍然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

问题:

①新中国成立后的国内外局势如何?

②当时中国的工业实力与他国相比,情况是怎样的?

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得出结论:

中国急需进行经济建设,工业发展落后。

(2)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

图表《第一个五年计划前后工农业生产对比》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当时中国存在的产业结构是什么?

怎样划分工业为重工业和轻工业?

(这一点很重要,许多学生对此都是一知半解)教师此时要加以解释、说明。

用幻灯片出示其概念。

引导学生在身边寻找例子。

明确以上概念之后,引发学生小组讨论:

面对当时中国的国情,如果让你来决定,该如何做才能加快中国经济的发展,增强中国国力呢?

在学生的讨论中引导学生归纳出经济发展的方向是:

重点发展重工业,相应发展其他行业。

教师投影出示: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

教师过渡:

在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指导下,全国上下豪情满怀的投入到经济建设当中,从1953年到1957年,在第一个五年计划的阶段里,我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令人欣喜的成绩。

(3)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成就

图片《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1956年第一批解放牌汽车下线》、《鞍山钢铁公司大型轧钢厂》、《国产喷气式歼击机试制成功》、《武汉长江大桥建成通车》、《川藏公路》、《青藏公路》、《新藏公路》、《第一个五年计划经济建设成果分布图》等。

学生梳理:

在第一个五年计划阶段,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哪些成绩?

学生讨论:

你如何看待第一个五年计划取得的这一系列成绩?

你知道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长春最有影响的建设成果是什么?

问题拓展:

在党中央制定的“十一·

五规划中”仍提出要“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作为其中重要基地之一的长春,如何破解汽车产业发展的难题,长春的汽车工业将如何发展?

未来的长春汽车行业将如何促进其产业的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

同学们有什么好的建议吗?

过渡:

在经济建设捷报频传的同时,我国的民主和法制建设也取得了巨大成绩。

在1954年,我国召开了第一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订了新中国的第一部宪法。

2.共和国的第一部宪法

(1)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

图片《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隆重举行》。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隆重举行。

由人民参加商议国家大事,这在我国历史上还是第一次,它充分体现了人民当家做了国家的主人。

(2)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图片《新中国第一部宪法封面图样》、《通过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用无记名投票的方式,一致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第二幅图为大会主席台上的党和国家领导人。

从左起依次是董必武、周恩来、李济深、刘少奇、毛泽东、朱德、宋庆龄、张澜、林伯渠。

宪法对我国性质进行确定的条文: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中华人民共和国依靠国家机关和社会力量,通过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保证逐步消灭剥削制度,建立社会主义社会。

引导学生理解:

这是一部社会主义性质的宪法。

(三)巩固练习

见本课随堂练习。

六、参考资料

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是实现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重大步骤。

1951年春,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财政经济委员会对第一个五年计划进行试编,1952年8月编制出计划的轮廓草案。

同年12月中央发出指示,要求中央各经济和文教等部门编出1953年年度计划和五年计划纲要。

1953年6月,国家计委根据中央指示,并参考苏联国家计委的意见,对已编出的五年计划修改了一次。

1954年4月,中央成立了编制五年计划纲要的工作小组(陈云任组长),开始了全面的编制工作。

第一个五年计划规定的基本任务是:

集中主要力量进行以苏联帮助我国设计的156个建设单位为中心的、由限额以上的694个建设单位组成的工业建设,建立我国的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

发展部分集体所有制的农业生产合作社,并发展手工业生产合作社,建立对于农业和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初步基础;

基本上把资本主义工商业分别地纳入各种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的轨道,建立对于私营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基础。

计划规定:

以发展重工业为主,5年内将建立许多我国历史上没有过的、规模巨大的钢铁、汽车、飞机、拖拉机、新式机床、重型机器、发电和矿山设备等工矿企业。

计划还规定在5年内,全国经济、文教建设的投资总额为766.4亿元。

工业总产值平均每年增长14.7%,农业和副业总产值平均每年增长4.3%;

私营工业的产值将有一半转变为公私合营,三分之一左右农户参加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5年内职工平均工资增长三分之一,并采取若干措施改善农民的物质文化生活。

2.鞍山钢铁公司

鞍山钢铁公司是我国最大的黑色冶金工业基地,1950年苏联政府开始派出专家帮助进行设计,从1952年起大规模施工。

1953年11月,鞍山钢铁公司三大重点工程──新型大型轧钢厂、无缝钢管厂和七号炼铁炉相继提前竣工。

这是苏联政府援助我国新建和改建的项目中,首先竣工投入生产的三项重要工程,是1953年我国重工业发展中的重要事件。

为此,鞍钢全体职工于12月21日写信向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报告这个喜讯,25日毛泽东复电表示祝贺。

3.长春汽车制造厂

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是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苏联援建的重要建设项目之一,投资总额为6.5亿元。

1953年7月15日开始动工兴建。

1956年7月13日,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建成并试制成功第一批国产载重汽车,毛泽东把这种汽车命名为“解放”牌。

10月15日正式移交生产,年产载重汽车3万辆。

4.宝成铁路

宝成铁路由陕西宝鸡到四川成都,全长668千米。

全线共有隧道280座,大、小桥梁900座,大部穿行秦岭、大巴山、剑门山等地,横跨嘉陵江和涪江。

由于线路险峻,隧道、桥涵密集,工程艰巨,解放前曾多次勘测,都因工程浩大未能动工。

这条铁路从1952年7月1日开始修建,经过筑路大军4年的奋战,1956年7月12日全线完工接轨,1958年1月1日正式建成通车。

它贯穿陕、甘、川3省19个市、县,使四川有了同全国铁路网联结起来的铁路干线,从此结束了“蜀道难”的历史。

5.鹰厦铁路

鹰厦铁路由江西鹰潭到福建厦门,全长697千米。

它从1955年2月动工兴建,1957年4月全线通车,1958年1月开始正式营运。

国家累计投资3.9亿元。

鹰厦铁路斜贯福建省中部,工程艰巨,有“山岳铁路”之称。

为了把厦门岛同大陆连结起来,筑路大军炸掉三十多座石山和荒岛,开采一百六十多万立方米的花岗岩,填平二千米左右的海峡,修筑了集美海堤和厦门海堤,使火车直达厦门港。

这条铁路的建成,初步改变了福建交通落后的面貌。

6.武汉长江大桥

武汉长江大桥横跨汉阳龟山与武昌蛇山之间,是万里长江上第一座铁路、公路两用大桥。

1955年9月正式开工修建,1957年9月全部建成,同年10月15日通车。

国家投资1.37亿元。

大桥全长1670.4米,其中正桥长1155.5米,有2台、8墩、9孔。

上层为公路桥,路面宽18米,可同时并行6辆汽车。

下层为双线铁路桥。

铁路、公路两侧各有2.25米的人行道。

桥下到最高水位的距离为18米,可通行大型轮船。

桥头建筑高35米。

武汉长江大桥建成通车,使京广铁路南、北段连成一线。

7.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1954年9月15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

毛泽东主持大会并致开幕词。

刘少奇代表宪法起草委员会向大会作了《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的报告》。

会议经过热烈讨论,用无记名投票的方式,一致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会议还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组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组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法院组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检察院组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委员会组织法》等5个法律文件。

会议听取并通过了周恩来作的《政府工作报告》。

会议选举毛泽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朱德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刘少奇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长。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的提名,决定周恩来为国务院总理(按照宪法规定,自第一届人大第一次会议起,原政务院改名为国务院)。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制定,结束了由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共同纲领”代替国家宪法的过渡状态,标志着我国政治体制的基本形成。

8.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

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它的内容包括序言,总纲,国家机构,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国旗、国徽、首都等5部分,计4章,106条。

宪法明确规定了我国的国家性质和政治制度: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其他国家机关一律实行民主集中制”。

宪法把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用法律形式肯定下来,并规定了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步骤和方针。

宪法还规定了国家的职能、公民享有的广泛的民主自由的权利以及应尽的义务、民族政策和外交政策等。

这部宪法是我国人民一百多年来英勇斗争的历史经验的总结,它巩固了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成果以及建国后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的新胜利,反映了国家在过渡时期的根本要求和广大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共同愿望,是我国人民巩固人民民主专政和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与建设的有力武器。

七、视野拓展

1.川藏公路

川藏公路起自四川成都,经雅安、康定、甘孜、昌都,终于西藏拉萨,全长二千四百多公里,平均海拔高度在3000米以上。

公路沿途经过二郎、折多、雀儿等14座大山,跨越大渡河、金沙江、澜沧江、怒江等12条湍急河流,地质、地形复杂,工程艰巨,举世罕见。

国家投资二亿多元。

筑路大军奋战4年,1954年12月建成雅安至拉萨的康藏公路。

后修通自雅安至成都段,称为川藏公路。

2.青藏公路

青藏公路起自青海西宁,终于西藏拉萨,全长2100千米。

全线穿行青藏高原,跨过长江上源,翻越昆仑山和唐古拉山,平均海拔高度为4000米。

唐古拉山口是全线最高点,海拔高度约为5600米。

国家投资3730万元。

这条公路从施工到建成历时4年,1954年12月全线通车。

3.新藏公路

新藏公路起自新疆南部的叶城,翻越昆仑山和冈底斯山,终于西藏阿里地区的噶大克,全长1179千米。

1957年10月建成通车。

1958年又南延二百五十多千米到达普兰县。

这条公路修建在“世界屋脊”的主体部分,高路入云,全线平均海拔高度超过4000米,成为世界上最高的公路。

4.“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

引自毛泽东词《水调歌头·

游泳》。

一桥,指武汉长江大桥。

天堑,原意是险要的壕沟,这里指长江。

1956年6月,毛泽东从武昌横渡长江,时值武汉长江大桥正在全面施工。

词中这两句形象、生动地描述了武汉长江大桥的宏伟气势和它在我国南北交通方面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5.解放前夕旧中国的经济情况

解放前夕中国社会经济已是千疮百孔、破败不堪的局面。

以几种主要产品产量为例:

1949年钢产量为15.8万吨,原煤3200万吨,粮食1.13亿吨,棉花为44万吨。

同历史上最高年份相比,工业产值下降了一半,粮食产量下降了25%,棉花产量下降了48%。

从抗日战争起到国民党政府崩溃的12年当中,通货增长了一千四百多亿倍,物价上涨八万五千多亿倍,人民生活极端贫困。

1949年,城市失业工人达400万,农村灾民达四千多万人。

旧中国留给人民的是这样一个破烂不堪的“遗产”。

1949年主要农产品产量与解放前最高年产量比较。

产品名称

单 

解放前最高年

1949年指数(以解放前最高年为100)

年 

产 

粮食

棉花

花生

油菜籽

烤烟

大牲畜年底头数

猪年底头数

羊年底头数

水产品

万吨

万头

1936

1933

1934

1948

1935

1937

15000

84.9

317.1

190.7

17.9

7.151

7.853

6.252

150

75.5

52.4

40.0

38.5

24.0

83.9

73.5

67.7

30.0

注:

国家统计局编:

中国统计年鉴1983,第185页。

1952年主要农产品产量与解放前最高年产量比较。

指数(以解放前最高年为100)

1949年

1952年

109.3

153.6

73.0

48.9

124.0

106.9

114.3

98.8

111.3

中国统计年鉴1983年第185页。

1952年主要工业产品产量与解放前最高年产量比较。

纱布

火柴

原盐

卷烟

原煤

原油

发电量

生铁

水泥

金属

切削机床

亿米

万件

万箱

亿吨

亿度

万台

1943

1947

1942

1941

44.50

27.90

860

392

41

236

0.62

32

60

92.30

180

229

0.54

78.1

76.3

48.8

67.8

5l.6

37.5

71.7

17.1

13.9

28.8

29.6

147.4

137.3

105.9

126.3

109.8

112.3

106.5

137.5

121.7

146.3

107.2

124.9

253.7

中国统计年鉴1983年第279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