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音乐学院周海宏演讲稿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3778465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4.2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央音乐学院周海宏演讲稿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中央音乐学院周海宏演讲稿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中央音乐学院周海宏演讲稿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中央音乐学院周海宏演讲稿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中央音乐学院周海宏演讲稿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中央音乐学院周海宏演讲稿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中央音乐学院周海宏演讲稿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中央音乐学院周海宏演讲稿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中央音乐学院周海宏演讲稿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中央音乐学院周海宏演讲稿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中央音乐学院周海宏演讲稿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中央音乐学院周海宏演讲稿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中央音乐学院周海宏演讲稿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中央音乐学院周海宏演讲稿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中央音乐学院周海宏演讲稿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中央音乐学院周海宏演讲稿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中央音乐学院周海宏演讲稿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中央音乐学院周海宏演讲稿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央音乐学院周海宏演讲稿文档格式.docx

《中央音乐学院周海宏演讲稿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央音乐学院周海宏演讲稿文档格式.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央音乐学院周海宏演讲稿文档格式.docx

这么简单的一点道理,外行都听得明白,怎么那么多专家学者这些年来都想不明白?

那么音乐真的能这样听吗?

让我们用事实来说话。

我这里有四个场景:

险峻的高山、清澈的小溪、秀美的田野、汹涌的大海。

现在我放一段音乐,大家听听看它表现的是哪个场景。

(播放音乐)大家说几号?

我到处去做讲座,上到音乐学院大学生、研究生,下到贫困地区初一初二的小孩子,回答最多的就是四号和一号,和在座的完全一样。

还是这四个场景,我们来听听第二支曲子。

(播放音乐)大家觉得这回是几号?

回答最多的是二号,其次是三号,和在座的完全一样。

如此一致的理解,说明了什么?

音乐还是能听懂的嘛!

其实,“要听懂,何需懂”是争论了上千年的观点,那么为什么音乐这门纯粹的声音的艺术,能够使大家产生这些听觉之外的感受呢?

带着这样的问题就进入到今天的第二个话题:

如何懂音乐?

二、 

如何懂音乐

其实这个问题并不复杂,大家了解一点“联觉的理论”就差不多能明白了。

什么是联觉呢?

很多朋友对这个词比较陌生,举一个例子来说,我这里有两块糖,一个是巧克力,一个是薄荷,还有两个声音,一个是低音,一个是高音,你觉得这两个声音哪个像巧克力,哪个像薄荷呢?

低音像巧克力,高音像薄荷,一种味觉的感受和一种听觉的感受发生了对应性,这就是联觉现象。

我们再多举几个例子,还是高音和低音,一个重,一个轻,你告诉我高音是重还是轻?

高音轻,低音重;

闷热和凉爽那个是高音啊?

凉爽是高音;

亮色和暗色那个是高音啊?

羊绒和真丝那个是高音啊?

真丝是高音;

大家看看,这么多不同的感觉,味觉、重力、温度、视觉、触觉都跟听觉的高和低发生了某些对应联系,这就是联觉现象。

大家觉得自己不懂音乐,缺少音乐细胞,没有音乐修养,是吧?

那么,现在我请各位在我的这个讲座中上第一个台阶,给大家一点自信,我想请大家当一回音乐制作人,看看大家的音乐细胞够不够。

我这里有一个空调要做广告,你告诉我如果你来当音乐制作人,为空调的广告配乐,在以下两个片断中,你准备选哪一段?

(播放两段音乐)用哪段?

第二段!

谁说我们不懂音乐,非但懂音乐,而且都能当音乐制作人!

高音给人感觉凉快,反之像“社会经纬”、“法律进行时”等这样的节目选片头音乐时就应该用第一段音乐,第一段音乐给人感觉深沉,深是空间的高度,沉是物体的重量,我们拿它形容听觉的声音,这本身就是联觉现象。

我们可以给“联觉”下一个定义:

由一种感觉引起其他感觉的心理现象就叫做联觉,联觉和视觉、味觉、听觉、触觉一样,是人本能的、与生具来的一种感觉,只是大家平时不注意而已。

因此,正是在人们心里活动中有联觉这种反映机制,才使得音乐这样一个纯粹的声音的艺术,得以表现思想、哲理、情绪、情感、形象、场景、故事等这些听觉之外的内容,核心道理就在与此。

下面我们多举几个例子。

刚才大家当了一回音乐制作人,觉得自己音乐细胞还不错,现在我请大家再上一个台阶,巩固一下大家对自己音乐细胞的信心。

这次请大家当一回作曲家,看看你们的音乐细胞够不够格。

我想请在座的各位创作一首哀乐,如果你写哀乐,你准备用高音还是低音啊?

低音。

快速还是慢速?

慢速。

下降的旋律还是上升的旋律?

下降的旋律。

(播放音乐)慢速、低音、下降的旋律,大家的音乐细胞长得和伟大的作曲家肖邦的音乐细胞是一样的。

为了彻底巩固一下大家对自己音乐细胞的信心,我想请大家创作作品来表现黎明,我们先来描写黎明前的黑暗,你准备用高音还是低音啊?

用长音还是短音啊?

长音。

天越来越亮了怎么办啊?

越来越高,越来越短。

(播放音乐)你们和伟大的作曲家姆斯尔斯基的音乐细胞长得一样。

刚才一直是外国音乐,现在换中国音乐,告诉我哪个是好人,哪个是恶霸。

(播放音乐)大家说了,那是因为我们都看过红色娘子军,所以我们知道哪个是洪常青,哪个是南霸天。

我告诉大家,五六岁的小孩,他根本不知道什么是红色娘子军,他一听就知道什么时候是大坏蛋来了。

一点也不改变洪常青亮相的这段儿旋律的调子,把它改编成洪常青牺牲前悲伤的曲子,怎么办呢?

把它拉长、把它降低。

(播放音乐)其实,这作曲家也没有什么了不起啊?

也就是拉长、降低这两下子,我们不到一秒钟也都想到了。

音乐就是凭联觉来表现各种各样东西的艺术形式,作曲家也是凭借这种感觉去选择和组织声音来表现他所要表现的各种各样的东西,而听众也是在同样一种心理活动的规律下,在作曲家的音乐当中,感受作曲家的表现力。

接下来,我们要对两种观点各打五十大板了。

首先我们说没有必要用文学化、美术化的方式理解音乐,音乐何需懂。

同时,我们也指出那种认为音乐啥也表现不了、音乐纯粹是听觉上的感受的观点也是错误的,因为在联觉的作用下,音乐还是可以表达很多东西的。

大家就会产生疑问了,到底什么时候听得懂,什么时候听不懂啊?

怎么原来我啥也听不懂,周老师往这儿一坐,我就全听懂了,音乐细胞不能长这么快吧?

我们继续往后分析。

首先从作品角度看,一个作品是否能够引起人们很明确的内容的理解,取决于持续而稳定的联觉对应关系。

也就是说,作曲家选择的声音和声音的组织排列方式与作曲家想要表现东西的之间要在人们的联觉上一直保持非常好的对应。

如果对应的非常好,像刚才那几部作品,人人都听得懂,但要是对应的不好,那就不能怪听众听不懂了,是作曲家写的不像,是作品的问题。

当然,作为听众并非一点责任都没有,敏感的联觉、丰富的联想是理解音乐的前提条件,但大家不用担心自己联觉的能力,因为联觉是人们本能的一种反应,只不过大家平时不注意而已,关键是体验联觉的习惯,这是我们需要努力的。

我们概括一下,理解音乐靠联觉,联觉人人有,就看你是否关注,每个人的音乐细胞都很发达,每个人的音乐感受力都很强,因为联觉是人本能的一种反应。

下面我们听一首曲子,这首曲子叫《芬兰颂》,是芬兰伟大的作曲家西贝柳斯创作的。

西贝柳斯在创作这首作品的时候,芬兰还在沙皇俄国统治下,当时民族要解放,国家要独立。

在这样一个社会背景下,西贝柳斯创作了这部作品,作品完成后就上演了。

但是刚演一个月,就被禁演了。

为什么?

因为沙皇俄国当局的文化检察官们听出来了这个作品想造反。

一个纯粹的音乐作品,又没有词,怎么能够使人产生这么鲜明的政治思想的感受呢?

现在我请在座的各位当一回沙皇俄国的文化检察官,看看你们的音乐细胞够不够格。

刚才有朋友说了,前面那些作品之所以我们能听出来,是因为周老师想鼓励我们,在那么小的提示范围内让我们去选,我们当然能选择出来,用东北话说,我们的音乐细胞都是被周老师忽悠出来的。

现在我不忽悠大家,不给大家任何提示,让大家从头猜,看看你们是否真的有音乐细胞。

(播放音乐)你们是什么感觉?

这第一个主题是什么?

压迫!

有的朋友用的词跟我用的一模一样。

(播放音乐)第二个主题,这是什么感觉?

苦难!

(播放音乐)第三个主题是什么感觉?

觉醒、抗争!

(播放音乐)第四个主题?

战争、反抗!

(播放音乐)第五个主题是什么?

镇压、斗争!

看来在座各位完全胜任沙皇俄国的文化监察官,你们的音乐细胞不是我忽悠出来的。

这个旋律后来被推举为芬兰的国歌,大家看到这个作品的每一个主题和人们情绪的变化都有非常准确的联觉对应关系,这些主题串接起来又形成了一个逻辑非常通顺的、非常完整的思想,把音乐写到这样直白的地步,就难怪别人禁演了。

但是现在我想告诉大家一个令大家非常失望的消息,刚才所有的那些解释都是我猜的,人家西贝柳斯从来没有说过这个曲子是啥意思,所有这些解释都是我在没有任何根据的情况下单凭自己的感觉猜的。

那么大家又产生疑问了,你猜得对吗?

人家是这个意思吗?

你会不会理解错了呢?

带着这个问题,进入今天的第三个话题,音乐理解何需正确?

三、 

音乐理解何需正确

在这样的标题下,我们来介绍音乐理解的不同特点。

研究告诉我们,声音只有五种属性能够引起人们很粗糙的联觉反应,这就必然导致很多东西是音乐表现不了的。

那些特别具体的、明确的、视觉的东西,比如家具、水果、长相音乐表现不了;

那些特别抽象的概念,博爱、平等、经济、法律音乐也表现不了。

下面请大家听一首曲子,这首曲子是伟大的美国作曲家格什温的作品,叫做《一个美国人在巴黎》,下面这段作品解说词是印在作品首映式节目单上的,是作曲家本人亲自委托他的好朋友写的,这资料够权威吧!

他是这样说的,作品表现了在一个阳光和煦的早晨,一个美国人漫步去爱丽舍广场,他走过一个敞了门的咖啡馆,这美国人又过了河,坐在左岸咖啡馆的露天席上,等等。

我们来听听音乐是什么样的。

(播放音乐)谁能听出来这是在法国巴黎爱丽舍广场咖啡馆露天席?

根本听不出来!

所以说,“听不懂”不是我们听众的错,因为音乐根本就表现不了那些东西;

“理解错误”也不是我们听众的错,因为音乐的解释必然是多种多样的。

就是你自己,在不同的时候,对同一个作品的理解也不尽相同。

不仅如此,就是演奏家对同一个作品的理解也是千差万别的,下面我们来听听《土耳其进行曲》,先听听丽利克劳斯的演奏像不像一队土耳其轻骑兵。

(播放音乐)我们再听听更伟大的钢琴家、世界顶级钢琴家戈兰·

古尔德是怎么弹的。

(播放音乐)哪还有轻骑兵,简直就是小木偶进行曲,这是何等的错误,但谁敢说戈兰·

古尔德错?

伟大的《命运交响乐》,我们来听听大指挥家卡拉扬率领柏林爱乐乐团是怎么演奏的。

(播放音乐)很粗暴,焦躁不安的感觉。

我们再来听听科纳帕尔茨布什是怎么演奏的。

(播放音乐)像一个老者,饱经沧桑的感觉,哆哆嗦嗦,颤颤巍巍。

演奏家之间尚且这么大的差别,我们老百姓的理解怎么可能跟作曲家要表达的意图相一致?

反过来说,连演奏家都这样,我们老百姓有什么必要在乎自己的理解是对还是错呢?

我们说,“听不懂”把一大批人挡在了音乐艺术大门之外,纸一样薄的观念的障碍,就把很多人都挡住了,而“理解错误”又不把一部分人推出了音乐艺术大门之外。

有一次,我在文化部出国人员培训班讲课时,一个老先生跟我讲,周老师,听完你的讲座太感慨了,我本来是特别喜欢音乐的,我尤其喜欢听二胡,每当音乐奏响,我就浮想联翩,人生的诸般感受涌上心头,听了很多年都很好。

改革开放以后,开始听音乐欣赏讲座,这一听我才知道以前这么多年来我全理解错了,那音乐根本不是我理解的那个意思,我的理解全是错的,它的解说我全听不出来,很受打击,从此以后不听音乐了。

今天听了你的讲座,我才知道每个人都可以在音乐当中体验自己对人生的感受,每个人都可以把自己的理解投射到音乐当中去,连演奏家都是这么干的,今天晚上我就要把以前喜欢的音乐拿出再听一遍。

我们之所以强调“音乐何需懂”、“音乐理解何需正确”,是因为“要听懂”、“要正确的理解”这样的要求给我们背上了沉重的负担,老怕听不懂,使我们在音乐的大门之外不敢进入,老想听懂,结果妨碍了本来有可能享受到的纯粹音乐之美。

大家既听轻音乐,也听欧美流行歌曲,为什么你愿意听呢?

不就是因为好听吗,那严肃音乐为什么就不能这样听呢?

怕理解错,妨碍了我们想象力的展开,一听自己的理解跟解说的不对,又产生一种沮丧和受挫的感觉。

大家想想,你有这么多负担,怎么可能去享受音乐艺术呢?

我们之所以强调“音乐何需懂”、“音乐理解何需正确”,是因为从更深层的审美观念上,我们坚持认为在音乐的欣赏活动当中,体验重于理解,理解对不对没有那么重要,重要的是你有自己的感受。

欣赏音乐其实就是感受这种纯粹的听觉的美的感受,但是音乐欣赏又不仅仅是纯粹的听觉的感受,这种难以言传的情绪体验也是音乐欣赏最容易产生的一种感受。

我用下面这个例子来引导大家在音乐欣赏当中去体验那种纯情绪感受的欣赏方式。

比如说有一个小伙子特别爱一个姑娘,特别想向她袒露爱慕之情,但是他心里很明白人家根本不爱他。

有一天,他发现对方迎面走过来了,在一条狭长的校园小径上,一分钟之内的距离,就他们两个人,越走越近。

从五线谱上来看是特别直观的,这就好像是他的心情,在同样高度上,犹豫了一下,然后一个冲动,跳到第二条线上,“我今天要跟她说点什么,”紧接着一想,没戏,算了别说了,失落得下来了。

但还是要说,这个机会太好了,过了这村没这店啊!

于是第二次冲动一下子就跳到第三条线上,又没敢说,又下来了。

还是要说,第三次冲动,到不了第三条线了,只冲到了第二条线了,使劲到了第三条线上又下来了。

都说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这首曲子还有第四次,但是这次连第二条都没到,只到了第一条线上,再使了一下劲到了第二条线上,最后是彻底失望了。

大家能够想象,这样瞬间的情绪的起伏跌宕、矛盾的冲突变化语言是难以形容的。

大家可以不跟着我这个蹩脚的例子,你可以想象生活中任意让你渴望、幻想、激动但又让你绝望的事情,我们来听着音乐,大家体验自己内心的感受。

前面有段乐队的引子,后面是如泣如诉的小提琴演奏。

(播放音乐)是不是特别凄惨?

可以说,世界上没有任何一门艺术能够像音乐这样如此细腻、丰富、微妙、动态、即时地表现人们内心世界的感受、感动。

美术很伟大,但美术是静态的,缺少时间的过程,而人的情绪和情感是时间中展开和铺陈的。

文学很伟大,也有时间性,但是通过阅读、理解、想象、体验,对这样一种转瞬即逝的情绪的变化来说,文学既太慢又太粗糙。

电影和戏剧纪事性很强,但是要通过外在的表现去体验内心的感受,这两门艺术都太间接了。

音乐是从心灵射向心灵的语言,音乐无须言词,直达人类内心的深处,言说语言无法言说之物,音乐是一种情绪的艺术。

四、 

严肃音乐为何难欣赏

当我们讲完了前三个话题以后,大多数朋友对音乐欣赏观念层次上的障碍,基本上被扫除了。

但是曲高为何和寡,人们之所以难以欣赏严肃音乐,不仅仅有观念层面的障碍,还有其他方面的原因。

当一个人说他不懂音乐的时候,第一层意思是指不知道音乐表现的是啥,轻音乐都有标题,你听不出来;

中国传统音乐如广东音乐名曲大浪淘沙、雨打芭蕉等也都有标题,你也听不出来,你怎么不说你听不懂啊?

实际上,说不懂音乐的时候,除了有不知道是啥意思之外,还有一个很重要原因就是感觉上无法接受。

我不知道大家听过没有听过一句话叫“喝洋酒,喝不懂”,喝不懂是啥意思,就是不习惯它的味儿。

我把人们在感觉层面上无法欣赏严肃音乐的原因概括为以下三个现象:

第一个就是它根本不好听,一点也不轻松愉快、优美悦耳,当音乐中有很多半音的时候,我们中国老百姓是不爱听的,人们还不听低音,不爱听慢速的东西,还有人不看足球,嫌足球节奏慢,人们还不听不能唱的东西。

那么大家就产生疑问了,难道我要求音乐悦耳好听是个错误?

其实也没有错误,我觉得这就好像是美食的世界,不能只有甜味一样,大家一定要有开放的、调试的态度才能够欣赏丰富多彩的世界。

有人不喜欢吃榴莲,一辈子也不吃榴莲,封存自己的感觉。

其实,应该开放一些,尝尝它到底是什么味儿,为什么那么多人喜欢它?

结果一吃还行,再吃真甜,再吃上瘾。

很多人不爱听严肃音乐的第二个原因是老也没有旋律,很多人觉得那些个所谓高雅音乐,总是半天也听不出个调子来。

为什么音乐中有那么多没有旋律的东西?

怎么样欣赏音乐中没有旋律的东西呢?

其实这个问题也不复杂,往往就是一个体验过程的问题。

我经常把音乐和足球做比较,很多人不爱看足球,因为总也不进球,但是看足球不能只看进球,不会看足球的那些人就爱看射门集锦,一脚一个,特别高兴,而真正喜欢足球的人一定要看全场比赛。

不会听交响乐的人,就爱听世界名曲大串联,喜欢交响乐的人一定要听全过程。

下面,我用一个作品培养大家在欣赏音乐当中体验发展过程的一种习惯,过程过后,旋律到来的时候特别激动人心。

这个曲子特别像一场足球比赛,音乐往上去的时候就像进攻,往下来的时候就像撤退,进攻进攻进攻,没有准备好,于是全军撤退。

然后,放慢节奏,稳住阵脚,准备好以后发起第二次进攻,大军压境,杀到禁区外面,这个时候一人单刀直入带球闯入了禁区,迎门一脚,球应声入网,全场欢动,这时候才开始旋律。

(播放音乐)如果一上去就唱,就没有经过铺垫再推出来那么激动人心。

但是我想请大家注意,刚才我们听了半天毫无旋律的东西,怎么听的呢?

其实很简单,感受那个发展过程。

很多人不爱听严肃音乐的第三个原因是觉得音响太紧张、太激烈、太复杂、太吵闹,我认为这里面有偏好、心情、能力等三方面的原因。

下面请大家听这段作品,感受一下音乐中强烈的音响,这是伟大的俄罗斯作曲家斯特拉夫斯基的作品,叫《春之祭》。

这个作品是一个芭蕾舞剧的配乐,是表现春天到来,原始人祭祀天地的过程,原始人跳舞,跳到最疯狂的时候,把少男少女投到火堆里烧死。

为了表现这样一种原始的、粗野的场景,斯特拉文斯基采用了非常强烈的音响,非常紧张、刺激、粗野。

但是那个时候的人们没有听过那么粗野的音乐,场下的听众当场就分成了两派动手打起来,一派觉得太好,一派觉得这根本就不是音乐。

下面我们来听最后一段“大地之舞”,大家不能要求我小点声儿,因为这支曲子由百十多人的大乐队演奏,非常强烈。

(播放音乐)很多人不爱听这样的音乐,我想这首先和个性有关,有人喜欢怡然恬淡的生活,有人喜欢强调刺激的感受。

虽然我喜欢强烈刺激的感受,但我吃饭的时候不听,这还和心情有关,也跟听觉能力有关。

这么强烈紧张的音响,由于它太复杂,使得很多人的听觉没有办法承受和分辨。

我的祖籍是河南,有一天我们家从农村来了一个老乡,当时我有一个索尼的录音机,那天我特别想向那个农村老乡显摆一下录音机的音响效果,就拿了一盘最能发挥录音机的音响效果的磁带插进去,然后把耳塞塞进他的耳朵里。

他听了之后说:

哎呀!

轰轰响!

那么伟大的音乐,在他的耳朵里竟变成了“轰轰响”!

我估计刚才的音乐在下面很多朋友的耳朵里基本上也是“轰轰响”吧!

这就如同我不会喝白酒,你把最好的五粮液和最差的高粱酒给我喝,哎呀!

真辣!

别的啥也感觉也没有,哪个好也不知道。

没有敏锐的感受力、耐受力,就不能欣赏这样的音乐。

其实,生活当中人的感受能力是有一个发展过程的。

走在百货商场里,儿童用品往往都是非常艳丽、鲜明、单纯的颜色,成人用品都是比较微妙、细腻、复杂的颜色。

生活中的道理也一样,小孩子都喜欢喝软饮料,大人喜欢喝烈性酒。

一个朋友跟我说,他认为世界上听严肃音乐的人永远不像听通俗音乐的那么多,这是肯定的,实际上能喝软饮料的永远比喝烈性酒的人多,但是有一点,世界上很少有人终生热爱、依赖软饮料,却有人终生热爱、依赖烈性酒。

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告诉大家一个心理学的规律:

简单的东西容易腻。

都说流行歌星追星族多,那么世界上有没有一个歌星的追捧者比贝多芬的多?

一个也找不到。

过去二百年,有人热爱追捧贝多芬,将来二百年,还有人追捧热爱贝多芬;

过去二百年,有人热爱茅台酒,将来二百年,还会有人热爱茅台酒,这就是经典。

软饮料就象走马灯一样,鲜橙多、可爱多、葡萄多等,但是有一款特别经典的软饮料,知道是什么吗?

可口可乐!

为什么它经典?

就因为它有点苦、有点辣,大凡经典的东西不能简单。

其实很小的孩子并不爱喝可口可乐,他会觉得它太苦,大人也不爱喝可口可乐,他觉得它太甜。

从小我就不爱看蒙娜丽莎,一副不哭不笑的样子,但长大以后还是会觉得她比较耐人寻味的。

经常有人问我,到底什么是通俗音乐?

什么是严肃音乐?

其实,没有截然的界限,但是今天我想解释一下,其实我特别不喜欢“严肃音乐”这个词。

当然还有一个词,相对来说我更不喜欢,它就是“高雅音乐”。

不是因为音乐不高雅、不伟大,而是这个词本身带有的那种高高在上、拒人千里之外的阶级分层的色彩不好,而且这个词也不准确,音乐当中那些阴森、恐怖、紧张、滑稽都不能用“高雅”这个词代替。

“严肃音乐”这个词也不好,一副阴森森、冷冰冰教训人的感觉,而且也不准确。

海顿的小步舞曲哪严肃?

西西里之歌哪严肃?

贝多芬的献给爱丽斯哪严肃?

都不严肃!

但是没有办法,没有词用。

我经常觉得,就是因为这俩字,阻碍了这种门类的音乐艺术的普及。

我现在有一笔科研经费,谁能找到一个词,能很准确地概括与通俗音乐相对应的这种音乐门类,我就把这笔钱全给他。

这件事对我们这个行当来说太重要了!

有的人说叫经典音乐,那肯定不行。

因为大量的作品不是经典。

叫古典音乐更不行,每日大量涌现出来的新作品都不是古典,也没有成为经典。

五、 

音乐在人类生活中的作用

我想,音乐在人类社会当中作用是非常多的。

在很多情况下,音乐可以帮助你改善生活的质量。

自从欧洲某个大城市在它的过街天桥、地下通道放上音乐以后,这些场所的犯罪率直线下降,这音乐比警察还管用。

现在大家跟我一块儿想,一个歹徒手持一把匕首来到地下通道,准备实施抢劫,一进入地下通道他听到这样一个音乐,听完音乐你们告诉我他的抢劫能否出得了手。

(播放音乐)我估计他的手腕已经软了。

音乐不能使他变成好人,但是在这样音乐的伴随下,他无法聚集犯罪所需要的情绪,大家知道人们做一些事都是受情绪支配的。

我一直想找一个政协委员或者人大代表写一个提案:

禁止向大马路上放垃圾音乐。

大家想想:

马路上那么拥挤,那么嘈杂,再放上那些垃圾音乐,那人能不打架吗?

创造和谐社会,听觉环境不和谐,社会怎么和谐?

早晨起来大家昏昏沉沉的没精神,但是你马上要投入工作,那怎么办呢?

现在你就知道,在这样的音乐伴随下刷牙洗脸,清爽爽的一天立刻就开始了。

(播放音乐)下午四五点的时候,已经没精神了,脑袋昏昏沉沉,但是你还有很多活要干,怎么办?

男同志站起来也就是抽一支烟,女同志站起来也就是扭扭腰,现在你就知道停下来听十分钟这样的音乐。

(播放音乐)这种音乐听下去,你就来神了。

如果有一天你犯了错误,你发现领导怒气冲冲从走廊那面走过来,赶快放上这个作品。

(播放音乐)他就严肃不起来了。

音乐对人的情绪影响非常大,在座的很多是领导干部,工作压力很大,生活节奏很快,精神很紧张,很多人已经到了需要精神减压的程度,音乐就是最佳的精神减压的良方。

为什么说音乐最佳呢?

因为很多东西都能减压,比如旅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