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烈推荐10MW分布式太阳能热电联产示范电站项目研究建议书.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3779306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146.5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强烈推荐10MW分布式太阳能热电联产示范电站项目研究建议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强烈推荐10MW分布式太阳能热电联产示范电站项目研究建议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强烈推荐10MW分布式太阳能热电联产示范电站项目研究建议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强烈推荐10MW分布式太阳能热电联产示范电站项目研究建议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强烈推荐10MW分布式太阳能热电联产示范电站项目研究建议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强烈推荐10MW分布式太阳能热电联产示范电站项目研究建议书.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5页
强烈推荐10MW分布式太阳能热电联产示范电站项目研究建议书.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5页
强烈推荐10MW分布式太阳能热电联产示范电站项目研究建议书.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5页
强烈推荐10MW分布式太阳能热电联产示范电站项目研究建议书.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5页
强烈推荐10MW分布式太阳能热电联产示范电站项目研究建议书.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5页
强烈推荐10MW分布式太阳能热电联产示范电站项目研究建议书.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5页
强烈推荐10MW分布式太阳能热电联产示范电站项目研究建议书.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5页
强烈推荐10MW分布式太阳能热电联产示范电站项目研究建议书.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5页
强烈推荐10MW分布式太阳能热电联产示范电站项目研究建议书.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5页
强烈推荐10MW分布式太阳能热电联产示范电站项目研究建议书.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5页
强烈推荐10MW分布式太阳能热电联产示范电站项目研究建议书.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5页
强烈推荐10MW分布式太阳能热电联产示范电站项目研究建议书.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5页
强烈推荐10MW分布式太阳能热电联产示范电站项目研究建议书.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5页
强烈推荐10MW分布式太阳能热电联产示范电站项目研究建议书.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5页
强烈推荐10MW分布式太阳能热电联产示范电站项目研究建议书.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5页
亲,该文档总共2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强烈推荐10MW分布式太阳能热电联产示范电站项目研究建议书.docx

《强烈推荐10MW分布式太阳能热电联产示范电站项目研究建议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强烈推荐10MW分布式太阳能热电联产示范电站项目研究建议书.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强烈推荐10MW分布式太阳能热电联产示范电站项目研究建议书.docx

强烈推荐10MW分布式太阳能热电联产示范电站项目研究建议书

 

内蒙包头

分布式太阳能热电联产

1000万平米建筑能源站

 

项目建议书

 

中节能建筑节能有限公司

二〇一三年五月

内蒙包头分布式太阳能热电联产

1000万平米建筑能源站

一、总论

1.1项目概况

1.1.1、项目名称

项目名称:

内蒙包头分布式太阳能热电联产1000万平米建筑能源站

建设地点:

内蒙包头市

1.1.2项目业主单位及法人代表

项目业主单位:

中节能建筑节能有限公司

1.2、建设项目内容及规模

本示范项目初期建设用地:

500亩;

1.3、建设项目选址

内蒙古包头石拐工业园区(原名包头石拐区高载能工业园区)成立于2001年,2006年5月被自治人民政府批准为自治区级开发区,是自治区20户重点开发区之一。

规划面积1.8371平方公里,已全部开发,远期规划面积2.33平方公里。

园区累计基础设施投入1.84亿元,实现了通水、通路、通电、通讯等“六通一平”。

园区主要产业有硅铁、硅锰、硅钙等硅系铁合金、电石和粗铜,现已具备年产硅铁、工业硅、硅钙、硅锰等产品40万吨,电石15万吨,粗铜3万吨,金属镁1万吨的生产能力。

园区及周边区域内,已经建设完的建筑面积达到40万平米,需要在今年完成建筑供暖,预计明年供暖面积需求1000万平米。

2项目建设的目标及必要性

2.1、项目建设目标

2.1.1、1000万平米太阳能建筑供暖能源站

采用太阳能供热采暖,节能减排效果明显,太阳能集热供暖项目具有很好市场前景,称为中国太阳能行业发展的蓝海。

随着我国建筑物供热能耗不断下降及太阳能热利用产品性能日益提高,太阳能供热采暖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相继建成了一些太阳能供热采暖示范项目,如北京清华阳光公司办公楼、北京太阳能研究所办公楼、北京平谷新农村村民住宅、拉萨火车站等。

目前已建成的试点绝大部分为单体建筑太阳能供热采暖工程,太阳能区域供热采暖(小区热力站)工

程还没有应用实践,仍处于起步阶段。

这些项目有些采用U型管式真空管集热器,有些采用热管式真空管集热器,有的则采用平板型集热器,系统设计各不相同,各有特点,多由太阳能热利用企业自行设计、安装,大多没有建筑设计单位的参与。

但是这些工程同国外的采暖工程相比,技术比较落后,太阳能供暖系统的设计大多仍然停留在简单估算的水平上,没有成熟、成套的设计方法或软件。

但是通过几年来的实践证明,太阳能供热采暖技术上是可行的。

国家“十五”科技攻关计划项目设立“较大规模集中式住区级太阳能供热技术及设备集成”专题,开展了用于建筑供暖和生活热水的太阳能复合供热系统研究,目的是保证太阳能供热技术的规模化应用,提高较大规模集中式住区级太阳能供热系统的运行质量和效率。

国外太阳能界将太阳能采暖系统和太阳能热水系统建成同一套系统,并将这种系统称为Solar Combisystem,早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法国就着手研究太阳能组合系统,并推出一种称为“直接太阳能地板”的系统。

到20世纪90年代,奥地利、丹麦、芬兰、德国、瑞典、瑞士、荷兰等国家相继设计出各种型式的太阳能组合系统。

1974年日本通产省制定了“阳光计划”,并按此计划建造了数幢太阳能采暖、空调建筑。

而且多年来,在日本的许多大型建筑物上都已经应用了太阳能采暖、空调系统。

最引人注目的是上智大学中央图书馆,采用集热器屋顶一体化设计,太阳能集热器集取的热量用于多种用途,冬季用于供给地板采暖,夏季用于驱动制冷机制冷,一年四季用于洗浴用水的供给。

在1980—1990年间国际能源署IEA启动了第6项任务“带跨季节储热器的集中式太阳能供热设施”项目。

1998年,国际能源署(IEA)在太阳能供热与供冷计划(solar ),其主要任务包括:

太阳能供热采暖系统的调查及推广、性能试验方法及数值模拟方法研究、系统的最优化设计等,建立起了太阳能复合系统的分类、设计、评估及测试等一整套完备的体系 

从2000年开始,德国BMBF(联邦教育科技部)和BMWi(联邦经济技术部)实施了太阳能区域供热政府项目一“Solarthermie一2000一Part3:

Solar assisted district heating”;至2003年已建成12个太阳能区域供热示范工程、8座季节蓄热小区热力站和4座短期蓄热小区热力站。

 

欧洲利用大型太阳能热力站为20-30住户以上的住区提供集中生活热水和供暖。

截至2003年,欧洲已建成65座集热器安装面积500m2座以上的大规模太阳能热力站,其中57座直接为居住区或住宅小区服务,采用短期蓄热方式的热力站平均集热面积为1775m2,采用跨季节蓄热方式的热力站平均集热面积为2009m2,无蓄热直接与市政网并网的平均集热面积为1280m2,且主要是用于既有建筑的供热节能改造

欧洲到2005年共安装1536万m2太阳能集热器,采暖系统使用集热器约占总量的20%,每年新建太阳能采暖系统约12万个,可节约常规能源20%~60%。

近年来,世界很多国家积极开展了太阳能与建筑一体化的研究工作,欧洲建了许多示范工程,瑞士西部一公寓建筑南向屋顶完全安装了太阳热水集热器,代替了屋顶传统建筑材料,建筑的供暖和热水能耗大部分由屋顶集热器提供,建筑既美观又提高了工程的经济效益。

国际大规模的聚焦太阳能采集应用主要集中在太阳能太阳能光热发电领域,但是应用于太阳能还没有案例,但是从技术成熟度看,聚焦太阳能采集是大规模太阳能利用最成熟的太阳能应用技术,在采集成为高温后,将其应用于低温的建筑能源供应用更具其成熟性和可靠性。

在包头地区建设一个1000万平米的利用太阳能聚焦光热技术实现的建筑能源供暖,采用具备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碟式太阳能采集系统,采用热管-水泥结构实现采集的太阳能的储存,利用发电机组实现对采集的热能的温度的降低,这样可以实现大规模的太阳能供暖的利用。

除了太阳能聚焦采集技术外,同时采用生物质和传统能源互补,为太阳能提供技术上的保证,可以充分的保证整体技术的可行性。

2.1.2、10MW太阳能热电联产示范电站

采集太阳能高温采集系统,与传统的太阳能低温采集真空管技术相比,可以大大的降低太阳能利用的成本,提供太阳能利用的效率,使得太阳能具备经济的利用与建筑供暖。

但是聚焦太阳能采集完全是属于高温太阳能采集,而建筑供暖完全属于低温太阳能应用,将高温的能源降低为低温的能源,传统采用换热的方式,实现温度的降低,但是更经济和有效的方式,是采用被压机组发电的模式,实现温度的降低,因而本项目中,聚焦太阳能高温采集后,将采用发电机组实现温度的降低,因而10MW太阳能热电联产示范电站作为本项目的附属项目。

太阳能热电联产采用专利的分布式太阳能的热电联产技术,特别是采用太阳能热发电的方式进行太阳能发电,采用双效热舟真空管集热系统进行太阳能采集,并辅助以生物质、沼气能源提高温度,实现发电、供暖、热水等的供应,真正通过太阳能的热电联产技术实现了新能源的提供。

为了降低成本、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特别是不仅仅将宝贵的耕地用于太阳能采集,更重要的是结合工厂化农业科技,提高单位土地的利用价值和产量,以现代化新技术、新产品引进、消化、吸收、示范、推广为基础,充分发挥太阳能热利用的示范效应,以太阳能、自然环境为资源,并加以提高利用,提高农业的附加值,形成以农业升级换代与太阳能热电联产的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

太阳能梯级采集及梯级发电利用,实现规模化的太阳能热发电站的建设,同时也是分布式太阳能热电联产系统的示范电站,可以为规模化分布式太阳能热发电站提供数据和典型示范,为我国太阳能热发电提供经验和示范。

2.2、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2.2.1、科技部太阳能利用规划的迫切需要

根据“太阳能发电科技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

“在太阳能建筑供能方面,我国的被动太阳能建筑技术已经基本发展成熟。

但在区域太阳能建筑供暖技术和应用领域仍为空白”

在十二五期间重点完成:

“掌握低温段(20-95℃)和高温段(450℃以上)储热材料设计、制备、大容量储热系统热损抑制、区域集中供热系统集成、能量输配与管理技术,形成分布式和大容量集中太阳能储热与供热系统示”

2.2.2、国家宏观政策的需要

2011年6月1日起施行的国家发改委的《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1年本)》鼓励类新增的新能源门类中,太阳能光热发电被列为新能源鼓励类中的第一项。

这意味着"十二五"期间,国家将在产业政策方面大力推进光热发电电站及与其有

关的设备制造,太阳能的利用技术从太阳能光伏转移到太阳能光热发电上来。

国家《可再生能源发展“十二五”规划》太阳能热发电目标拟定为2015年装机达100万千瓦,到2020年装机达300万千瓦。

“未来5年将在全国光照条件好、可利用土地面积广、具备水资源条件的地区开展太阳能热发电项目的示范,“十二五”将通过这些试点地区项目带动产业发展,到2020年开始实现规模化商业应用”。

太阳能光热发电已经成为国家宏观经济战略新兴的最重要的技术类型和产业。

2.2.3、国际新能源发展趋势的急迫需要

根据欧洲太阳能热发电协会发布的“太阳能热发电产业2025”产业路线图报告指出:

“未来十年内,太阳能热发电产业能够可以以盈利的商业模式发展壮大,不需要任何的补贴可以与传统能源和其他可再生能源竞争”。

根据美国太阳能发展的规划,2020年美国太阳能光伏发电占13%。

而太阳能光热发电占87%,显然太阳能热发电是美国太阳能发电的主流技术,但是我国主要投资都投放到了太阳能光伏领域,而光热技术处于研发之中,因而急迫需要突破太阳能热发电技术的障碍,赶上世界先进国家的发展。

太阳能热电技术已经成为完成上述任务的关键制约因素,因而需要急迫在技术上进行突破。

2.2.4、完善太阳能发电技术种类

根据美国能源部的“太阳能热电发展战略规划”,2010年美国的塔式、蝶式、槽式太阳能电站的比例为;30%、40%、30%,2020年为:

35%、50%、15%,蝶式系统由40%上升为50%从而成为美国的主流太阳能发电技术。

在我国的太阳能发电研究中,业主单位经过十多年的研发,在国际上首次发明了分布式太阳能热电联产,将全球的太阳能热电类型由已有的三种类型发展成为分布式太阳能热发电第四种类型;本项目就是该技术的具体的示范,项目建成后将成为全球首例分布式太阳能热发电站,

2.2.5、调整我国太阳能产业发展急需的技术

我国太阳能发电产业目前主要采用太阳能光伏发电技术,产量比较高,但其中只有约1%-2%在国内使用,98%—99%的产量都出口了,其主要的原因在于太阳能光伏发电成本较高,如果没有政府的补贴政策支持,难以在市场中推广;如果采用国际上同样的政府补贴政策,势必给我国经济发展背负沉重的负担。

太阳能热发电比太阳能光伏发电具备明显的优势,特别是在发电成本、储存、并网等方面的优势,而大规模的太阳能热发电的示范,特别是在太阳能资源比较匮乏的安吉建设太阳能热电站,对太阳能热发电的应用将提供一种全新的理念和技术的可行性,如果项目建设成功,标志着太阳能在太阳能资源比较匮乏的区域仍可以实现有效的利用,对发展我国太阳能产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示范作用,同时也为我国太阳能资源匮乏区域提供太阳能应用提供全新的技术手段和技术保证。

2.2.6、为我国提供全部自主知识产权的太阳能热电技术

现有的太阳能热发电技术和专利技术,主要是欧美国家掌握,特别是传统的槽式、蝶式以及塔式发电站。

由于欧美国家在此领域的研发出于处于领先地位,因而主要相关技术以及器件都被欧美国家限制,甚至限制对我国的销售。

太阳能热电产业必须走自主创新的道路。

本项目采用数十项业主方研发的专利技术,为保证我国经济长期稳定持续的发展提供太阳能能源保证的尝试,为我国发展可再生能源提供急迫需求的技术,为减排温室气体提供可能的技术保证。

项目成功之后将为我国提供一种全部自主知识产权完全国产化的太阳能热发电技术,有重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2.2.7、促进经济发展进入到绿色经济时代

从太阳能热发电实现对传统能源的替代入手,实现工业、农业、建筑、交通等领域的采用绿色能源的发展,从而促进经济发展进入到绿色经济时代。

2.2.8、完成了节能减排的约束指标

大规模的太阳能热电联产的建设,可以快速规模化的完成节能减排的目标,不必通过“拉闸限产”的传统政策模式,就可以即实现经济的高速发展,又实现经济的绿色发展;因而发展太阳港技术是实现节能减排指标最优的方法和经济手段。

2.2.9、占领了战略新兴产业的制高点

战略新兴产业含有国民经济支柱产业,快速发展太阳港技术,可以形成太阳港制造产业以及应用产业,可以迅速占领战略新兴产业的制高点,从而在战略新兴产业以及国民经济支柱产业上形成超前发展的优势。

2.2.10、形成了新的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

战略新兴产业的发展,作为取代传统的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新兴的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率先发展将取代产业发展的优势,在此领域不存在沿海与内陆的差距,因而对于内陆地区,可以实现跨越式的经济发展模式,在充分的政策优势下,可以率先实现新的国民经济支柱产业。

2.2.11、实现了对传统产业的带动作用

以太阳能热发电为龙头产业,可以实现对传统的机械、化工、电子产业的巨大的带动作用,因而可以带动传统产业的升级换代。

3项目技术方案

3.1项目相关执行标准及规范

●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三十三号)

●“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印发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的通知”(发改能源[2007]2174号)

●《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05年本)》(国家发改委令第40号)

●“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印发《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指导目录》的通知”(发改能源[2005]2517号)

●“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印发《可再生能源发电有关管理规定》的通知”(发改能源[2006]13号)

3.2、项目规划

本项目主体为聚焦太阳能采集实现的建筑供暖,为了实现温度的降低,采用被压发电机组实现了太阳能发电,聚焦太阳能采集的热能,通过储存系统储存后,通过发电机组发电后低温用于建筑供暖,所发出的电力直接并网出售给电力公司。

本项目是按照10MW太阳能电站进行设计,初期建设一个标准的5MW太阳能示范电站电站。

3.3项目建筑部分

3.3.1设计地理条件

聚焦太阳能太阳能采集部分设置在开发区附件的山地上,周边区域山地可以占用面积可以达到5平方公里,由于周边具备大量可以占地的山地,非常利于碟式聚焦太阳能的采集,开发区内的建设设施,可以近距离的输送到建筑区域内,因而可以采用最低的占地成本,不占用建设用地,因而使得该项目更具经济可行性。

本项目的建筑物,主要是发电机组以及储热部分相关的建筑,此外还设置有部分办公管理用建筑,其余不需要建筑。

3.3.2建筑材料选择

所有建筑均采用新型生态节能环保性建材。

办公用房采用钢混结构;生产及辅助用房采用轻钢结构。

综合配套区建设。

办公楼及员工活动中心建筑主体采用砖混结构;采用环保节能材料进行建设。

3.4、建筑太阳港

3.4.1、原理图

建筑太阳港系统原理图

3.4.2、原理介绍

3.4.2.1、太阳港系统原理:

通过太阳能采集系统,将太阳能转换为热能,再将热能利用现有的发电技术转换为电能,从而实现太阳能的发电;将发电后的余热,直接的用于建筑供暖,从而实现太阳能的热电联产。

本项目采用聚焦碟式采集系统,实现高温的太阳能采集,相对于现有的低温真空管技术,高温聚焦碟式采集系统,更具备经济性和进行建筑供暖,采用被压发电机组,即实现了高温的温度降低,又实现了发电,而发电比供暖更具经济性,因而本方案克服了现有的太阳能低温供暖的技术和经济性不能满足使用者要求的问题,使得太阳能供暖可以经济的运行,本项目的成功可以将太阳能供暖作为基本的建筑供暖技术方案。

太阳港太阳能发电技术,就是分布式太阳能热电联产技术,相对于传统的煤电的热电联产技术,就是将传统的煤发电系统中的煤锅炉变更为太阳能锅炉,后续的发电及发电的上网输送,就完全可以利用传统的发电设备及输送设备,实现太阳能的发电与传输,因而可以“无缝连接”到现有的电网,从而实现利用太阳能为能源的电能和热能的供应。

对于存在农业设施的区域,采用将太阳能采集系统铺设在工厂化农业建筑物的屋顶,实现太阳能的采集,采用农业生产过程中大量的“废弃物”作为补充的生物质能源,为系统提供生物质沼气的能源补充,从而实现了太阳能与生物质互补的发电,同时发电的余热用于农业的生产,实现太阳能与农业的热电联产。

对于存在大型建筑的区域,可以将太阳能采集与建筑一体化设计,将太阳采集部分铺设在建筑物的屋顶,实现太阳能的采集,将发电后的余热提供给建筑供暖、热水等应用,实现了建筑型太阳能热电联产。

对于存在工业设施的区域,可以将太阳能铺设在工业企业建筑物上,同时将企业的各种余热加以收集和利用,将热能发电之后直接提供给企业应用,同时为企业提供余热,实现了工业型太阳能热电联产。

分布式太阳能热电联产,根据区域的不同的建筑类型,可以分别的采取不同的技术方案,实现了分布式充分利用不同的区域建筑的特点,实现太阳能的经济采集,从而更利于太阳能的利用,特备是针对太阳能的建筑能源供应。

3.4.3、太阳能采集及生物质互补系统

3.4.3.1、分布碟式太阳能高温采集:

采用专利技术的点或线的聚焦菲涅尔镜采集系统或者碟式采集系统,实现对集温度为低于400度,然后与高温的发电机组进行连接实现发电,示范电站高温发电机组发电工作温度为330度。

碟式采集系统

玻璃反射率:

93%

直径:

10-12米

跟踪方式:

定焦跟踪

3.4.3.2、太阳能低温采集:

采用专利技术的“太阳能热舟”采集系统,实现太阳能低温采集,农业型太阳港示范电站低温采集部分设置在农业“第四代大棚”---“工厂化农业车间”的实现低温非跟踪的采集。

技术类型:

发明专利技术

材质:

不锈钢

传热原理:

双效换热

真空管:

高温真空管

采用高温采集模块实现采集;

采用热舟进行传热;

采用高温真空管技术;

可以设置在地面以及建筑屋顶

可以设置在农业设置的屋顶

3.4.3.3、生物质能互补

采用工厂化农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大量的“废弃物”,作为系统的能源补充,实现了资源的循环利用以及生物质的互补,基本上采用玉米秸秆或者菌类的菌棒作为生物质互补的能源,当然可以采用传统能源为补充;农业型示范电站中采用菌类生产形成的大量的“废弃菌棒”,通过菌棒的直接燃烧或者气化燃烧,即实现了生物质的互补,也解决了大量的菌棒的处理问题,形成了典型的循环经济的模式。

生物质的产生的热能,直接可以用于高温太阳能发电,发电后的余热,可以再用于低温发电。

3.4.4、蓄热及多级发电系统

3.4.4.1、传热

初期采用技术成熟的导热油进行传热,将高温以及低温采集的热能以导热证尽快实现快速的发电,该系统具备很高的技术可行性。

3.4.4.2、蓄热

示范电站采用高温与低温两级蓄热,高温蓄热部分设计为8小时蓄热,太阳能高温采集的热能经高温蓄热换热器交换热能后直接用于发电,低温蓄热温度为进行调整。

高温蓄热全部采用水泥作为蓄热材料,低温蓄热采用导热油进行蓄热,这样可以保证蓄热安全性经济性。

3.4.4.2.1高温蓄热

初期采用水泥实现400度的蓄热温度,采用热管网水泥结构实现高温的蓄热;在此温度区间实现蓄热后,逐渐提高水泥蓄热温度,最终实现

中高温热管换热;

材质:

碳钢或不锈钢;

温度:

不超过500度;

工作介质:

复合工作介质

热管与水泥接触特种导热水泥

防腐:

稀土铝防腐技术

项目

单位

技术指标

导热系数

Wm.k

≥15

传热系数

Wm2.k

146~297

存贮密度

gcm3

1.30~1.55

使用温度

-100~600

压缩强度

Mpa

2.5

粘接强度

Mpa

1.7

线膨胀系数

×10-6

5~15

水溶性

3.4.4.3高温蓄热及高温传热

本项目初期采用低温传热及低温蓄热技术,工作温度低于400度,因而是比较成熟的技术方案,主要是为了尽快的实现电站的采集和建设,并保证尽快稳定的发电。

在项目实现稳定发电后,将提高采集及蓄热传热温度,并将现有的400度以下的工作温度,提高因而本技术方案是“两步走”的技术方案,第一部采用可靠成熟的技术实现稳定的发电,第二部提高工作温度,提高系统的工作效率,因而既可以实现快速的电站建设,又可以通过温度的提升,获得提高效率,降低成本。

3.4.5、发电系统

3.4.5.1、高温发电:

采用背压发电机组发电;

背压发电机组:

进口压力:

1.275MPa;温度:

340度

排汽压力:

0.39MPa

汽耗量:

21.5kgkw.h

功率:

1MW

发电效率:

15-20%

低温发电:

双螺杆机组进行发电机组

进口压力:

0.6-1.0MPa

进口温度:

168度

耗气量:

12吨小时

功率:

0.5MW(两台);

3.4.5.2、系统发电

示范电站设计有高温发电系统、低温发电系统以及生物质发电系统,三个发电系统都可以独立运行发电,但是正常运行工况为由高温背压发电以及低温机组联合双级发电,发电整体效率为35%-45%。

3.4.6、发电传输及并网系统

3.4.6.1、并网方案

太阳港采用的背压汽轮机发电或螺杆机发电都是属于传统的发电机组,因而可以直接并网,采用现有的升压设备就可以实现并网,其技术参数需要根据当地电网的要求进行设计和调整,发电机组全部采用交流发电,无需逆变。

3.4.6.2、连续运行

本示范电站在白天正常时间情况下,采用高温及以低温正常发电,在夜间采用蓄热部分发电,并根据太阳能的采集热能的状态,将发电的功率降低,并维持在适合的发电状态,直到白天可以继续发电,因而本发电系统是连续的发电系统,可以保证稳定的并网,以保住电网的技术要求。

到了晚上或者白天太阳能采集温度低于设计要求时,启动生物质沼气锅炉,来实现温度的提升,在生物质消耗完毕后,将高温发电关闭,仅利用低温进行发电。

在高温太阳能采集太阳能资源不充分情况下,将启动生物质沼气升温系统实现升温,从而弥补在本项目所处地的太阳能资源匮乏的问题,保证太阳能正常的发电运行。

3.4.6.3、运行维护

发电系统设计有计算机自动检测控制系统,可以实现计算机监控的运行,仅需要人员进行检测,就可以实现稳定的电力供应。

3.4.7、建筑供暖的保证体系

为了保证建筑供暖的需求,在系统中,特别设计有高温换热装置,在冬季需要建筑供暖时,可以将高温热能直接转换为低温热能,用于建筑的供暖,这样可以保证冬季建筑供暖的能源需求,建筑供暖作为系统需要保证的第一个任务,本系统在设计时就充分考虑到该需求的重要性并重点进行保证。

4运行维护方案

4.1、能源生产及利用

4.1.1、热能生产

设置在地面、工厂建筑屋顶的太阳能采集部分,实现了太阳能的初级采集,为太阳能热电站提供强大的热能采集。

该部分可以直接用于建筑供暖。

碟式高温部分设置在周围的山区内,采集后直接进入到高温蓄热器中,高温蓄热后直接进入到发电机组进行高温被压发电,余热在进入到低温螺杆发电机组进行发电,螺杆机组的余热,再进入到建筑供暖热力网管,实现对建筑的热能的供应。

设置由特殊的换热装置,可以将高温的直接转换为供暖的热能,保证建筑的能源供应。

4.1.2、高、低温蓄热

步设计为12小时;还可以根据资金、场地及气候对蓄热时间进行调整。

蓄热部分全部采用自动化控制,只需要监测计算机数据即可。

4.2、系统运行及维护

本系统采用智能化计算机控制系统,太阳能碟式采集部分完全由计算机进行控制,发电机组也有专用的控制柜实现对其的控制,因而本系统在运行和维护上基本采用计算机控制,只需要少数人进行检测及运行状态即可。

5进度计划与安排

工程前期准备6个月,包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