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西走廊制种业优势区域发展规划教材.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3780273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59.4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西走廊制种业优势区域发展规划教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河西走廊制种业优势区域发展规划教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河西走廊制种业优势区域发展规划教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河西走廊制种业优势区域发展规划教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河西走廊制种业优势区域发展规划教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河西走廊制种业优势区域发展规划教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0页
河西走廊制种业优势区域发展规划教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0页
河西走廊制种业优势区域发展规划教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0页
河西走廊制种业优势区域发展规划教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0页
河西走廊制种业优势区域发展规划教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0页
河西走廊制种业优势区域发展规划教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0页
河西走廊制种业优势区域发展规划教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0页
河西走廊制种业优势区域发展规划教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0页
河西走廊制种业优势区域发展规划教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0页
河西走廊制种业优势区域发展规划教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0页
河西走廊制种业优势区域发展规划教材.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0页
河西走廊制种业优势区域发展规划教材.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0页
河西走廊制种业优势区域发展规划教材.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0页
河西走廊制种业优势区域发展规划教材.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0页
河西走廊制种业优势区域发展规划教材.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0页
亲,该文档总共3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河西走廊制种业优势区域发展规划教材.docx

《河西走廊制种业优势区域发展规划教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西走廊制种业优势区域发展规划教材.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河西走廊制种业优势区域发展规划教材.docx

河西走廊制种业优势区域发展规划教材

甘肃省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分品种规划之五

 

河西走廊制种业优势区域

发展规划

(2003~2007年)

 

甘肃省农牧厅

二○○四年九月

规划审定首席专家:

尚勋武

规划编制技术负责:

马思源

执笔:

石生岳李友强

修订:

种植业管理处

规划组织编写:

发展计划与市场信息处

一、河西走廊种业发展现状…………………………………………1

(一)种业发展的基本情况…………………………………………2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4

二、市场前景与竞争力分析…………………………………………6

(一)市场前景分析…………………………………………………6

(二)竞争力分析……………………………………………………6

三、发展思路与目标…………………………………………………7

(一)指导思想………………………………………………………7

(二)基本原则………………………………………………………7

(三)发展目标………………………………………………………8

四、优势区域布局……………………………………………………9

(一)基本情况………………………………………………………9

(二)发展目标和重点区域………………………………………11

五、主要建设项目…………………………………………………12

(一)农作物种子质量监督检测体系建设………………………12

(二)甘肃省国家级农作物改良、研究、培训中心……………13

(三)甘肃省种子生产基地有害生物预警控制分中心和区域站建设……………………………………………………………14

(四)建设省级救灾备荒种子储备库……………………………15

(五)甘肃种业信息网建设………………………………………15

(六)种子生产基地建设…………………………………………16

(七)西北种子贸易中心建设……………………………………17

六、计划进展………………………………………………………17

七、投资估算与效益分析…………………………………………18

(一)投资估算……………………………………………………18

(二)效益分析……………………………………………………18

八、保证措施与政策建议…………………………………………19

(一)加强组织协调和政府引导…………………………………19

(二)加强基地规范化管理………………………………………21

(三)加强制度创新,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作用…………21

(四)进一步改善发展环境………………………………………22

(五)组织管理及建成后的运行机制……………………………23

附表1甘肃河西走廊制种业优势区域发展规划重点项目建设进度表

2甘肃河西走廊玉米种子生产基地建设规划表

3甘肃河西走廊瓜菜花卉种子生产基地规划表

4甘肃河西走廊优质春小麦种子生产基地规划表

5甘肃河西走廊优质啤酒大麦种子生产基地规划表

6甘肃河西走廊优质双低春油菜种子生产基地建设规划表

7甘肃河西走廊优质牧草种子基地建设规划表

8甘肃河西走廊优质棉花种子生产基地建设规划表

9甘肃河西走廊加工型脱毒马铃薯种薯生产基地建设规划表

附图甘肃河西走廊制种业优势区域发展规划示意图

甘肃省河西走廊制种业优势区域发展规划

(2003~2007年)

“九五”以来,我省以建成全国主要的农作物制种基地和外向型种子加工中心为目标,以调整优化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增加农民收入为中心,种子产业得到了长足发展。

2002年,全省农作物制种面积达到239.45万亩,产种约9.7亿公斤。

其中玉米制种面积达到了93.8万亩,产种3.8亿公斤,占到全国用种量的一半以上,目前我省已发展成为全国农作物种子生产大省。

河西走廊地处我省的西端,辖酒泉、张掖、武威、金昌、嘉峪关五市,属干旱绿洲农业经济区,光热资源丰富,灌溉条件便利,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较高,玉米、瓜菜、花卉等农作物种子的生产面积占到全省农作物种子生产面积的90%以上,是我省最大的农作物种子生产基地。

河西走廊五市把大力发展种子产业作为加快实施“产业富民”战略的重要举措之一,采取有效措施,推动了河西走廊种子产业的快速发展。

为了进一步加快甘肃种子产业持续发展的步伐,做大做强优势种子产业,经充分考察论证,现制定出河西走廊种子产业发展规划。

一、河西走廊种业发展现状

河西走廊具有天然隔离条件好、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降雨量少、病虫危害轻、灌溉条件良好的种子生产优势,从80年代初开始,种子部门抓住机遇,开展了对外合作制种业务,经过多年的努力,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种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1、种子生产水平不断提高。

通过实施“种子生产技术规程”,培训技术骨干和农民技术员,我省种子生产水平有了较大提高。

玉米制种平均亩产由1996年的310公斤,提高到2002年的390公斤;瓜菜制种平均亩产由1996年的22公斤,提高到2002年的30公斤;小麦繁种平均亩产由1996年的370公斤,提高到2002年的420公斤;马铃薯繁种平均亩产由1996年的1800公斤,提高到2002年的2000公斤。

2、种子生产基地规模扩大。

玉米种子生产由1996年的7万多亩发展到2001年的38万亩,2002年猛增到93万亩,是1996年玉米种子生产面积的13倍多,生产种子约3.8亿公斤,约占全国玉米用种量50%,其中外调量达到3.2亿公斤,主要销往河南、山东、吉林、辽宁、山西、陕西等20多个省区。

省内种子企业与这些省区的100多家种子、科研、教学单位建立了制种业务关系。

2002年河西走廊瓜类、蔬菜、花卉等作物的制种面积7万多亩,其中对外制种面积达4万多亩,生产的瓜类、蔬菜和花卉种子商品性好,远销美国、法国、日本、意大利、荷兰、韩国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年出口种子100万公斤以上,有20多家国内公司在河西走廊建立了种子加工中心和稳定的制种基地。

经过多年实践,以“公司+基地+农户”为主要形式的种子生产基地基本建成。

如以张掖市为主的杂交玉米种子生产基地,以酒泉市为主的对外(省外、国外)瓜菜、花卉制种基地,以酒泉市为主的牧草种子生产基地。

种子生产的专业化和区域化初步形成,一批种子龙头企业在发展壮大,培养了大批种子生产技术骨干和种子科技示范户。

3、基础设施得到了一定改善。

一是“九五”种子工程项目的全面实施,为改变落后的种子产业基础设施夯实了基础,农业部玉米种子质量监测中心(兰州)已顺利通过国家计量认证和农业部机构审查认可评审,标志着我省的种子质量监督检测工作步入了全国先进行列,甘肃省国家级原种场、国家救灾备荒种子储备库、国家级区试站等项目的建成,使我省原种生产、种子贮备和新品种区试水平上了一个台阶。

二是种子企业自有资金及省外资金的注入,改善了我省种子产业基础设施,“九五”期间我省建成成套种子生产加工线10条以上,在此基础上部分有实力的企业及省外大的集团投入大量资金,进行了种子加工中心的建设,2002年在张掖、酒泉、武威三市新建加工中心的有敦煌种业、金张掖集团、甘肃省种子公司、襄樊正大公司、中种集团张掖公司、酒泉丰乐种业、临泽绿源公司、登丰种业、登海集团等16家,一期投资超过2亿元。

2003年底全省拥有成套种子加工线30条以上,年加工能力达5亿公斤左右。

种子工程项目的完成及种子加工中心的建设,为我省种子产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4、种子质量全面提高。

《种子法》颁布后,我省各级农业行政部门积极努力,加强基础设施和检验队伍建设,已初步形成了以部省级种子质量监督检验机构为龙头、市级质量监督检验机构为主体、县级“标准化种子检验室”为基础的种子质检体系。

通过推行种子质量认证制度、开展种子质量年活动、狠抓种子生产技术规程落实、完善田间档案制度、加强亲本和原种的提纯、省市县三级种子质量监督抽查等一系列质量监督管理措施,使种子质量总体水平有了较大幅度提高,近几年我省玉米种子质量抽检合格率提高到90%以上。

5、种子企业逐步壮大。

过去,我省种子企业大多规模小、数量多。

《种子法》实施以后,通过各级政府和农业行政部门的引导和支持,种子企业加快了体制改革步伐,武威、酒泉、张掖等地一批有实力的种子企业进行了内部体制改革,通过资产重组、联合开发、股份合作等方式,组建了敦煌种业、金张掖种业、武禾种业、酒泉丰乐、飞天种业、临泽奥瑞金、绿源种业、正德种业等股份制集团公司,推动了种子科研、生产、经营集团化的发展。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河西走廊种子产业虽然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但仍存在一些问题:

1、产业发展基础仍然较薄弱。

突出表现为科研基础薄弱、经费投入不足、科技创新能力差、育繁销一体化的格局尚未形成,缺乏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突破性品种,不适应当前农业生产发展和农业结构调整的需要。

科研与企业联合,在现阶段虽说是一种较理想的过渡方式,但由于体制原因,产权、人权、财权的剥离存在困难,难以形成具有较强竞争力的育繁销一体化的大型种子企业,因而种子企业普遍势力较弱,抵御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的能力较差。

 

2、生产基地建设不适应种子产业快速发展的要求。

目前河西走廊种子生产基地没有实行划片管理,基地较分散,各企业哄抢基地现象时有发生,基地落实难和基地管理难的问题一直未得到较好的解决,影响着种子产业的健康、有序发展。

大部分种子生产基地基础设施较差,人为可控能力不强,与种子专业化生产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

 

3、企业改革滞后,龙头企业少,缺乏市场竞争力。

一是一些企业尤其是国有种子公司运行机制不灵活、依附性强、受行政约束大,不利于企业自身发展,缺乏组建大型种业集团的体制基础;二是种子企业自身改革改制不到位,多数种子企业现代企业制度尚未建立起来,不适应种子产业多元化、一体化、集团化、国际化竞争和发展的要求;三是多数种子企业经营规模小、经济实力弱、市场竞争能力差。

4、种子仓储设施少,储备能力低。

由于种子生产季节性强,调运时间比较集中,加之河西走廊深居内陆,与东部省份相距较远,铁路、公路运输距离较长,种子收获后集中大量外调给铁路运输造成很大压力,这就需要足够的仓储设施予以缓解。

而从河西走廊各种子企业目前的仓储条件看,远不能满足种子储藏的需求。

5、种子质量监督检验体系不够完善。

目前河西走廊的大部分市县种子管理站检验设备及监督、检测手段落后,开展种子质量监督、检验工作困难很大。

这些问题的存在,制约着河西走廊种业的进一步发展。

二、市场前景与竞争力分析

(一)市场前景分析

目前世界每年玉米播种面积20亿亩,瓜菜5.5亿亩,甜菜1.1亿亩,油葵3.1亿亩,棉花5.1亿亩;年需玉米种子84亿公斤,瓜菜种子5546.9万公斤,甜菜种子1.1亿公斤,油葵种子1.55亿公斤,棉花种子20.3亿公斤,总需求量很大。

而从生产区域来看,这些种子大部分在中国和东南亚一些国家和地区生产。

从我国农作物种子需求量分析来看,我国每年玉米播种面积约3亿亩,年需种量8亿公斤左右,瓜菜年播种面积1.8亿亩,需种量1800万公斤。

棉花年播种面积7500万亩,需种量4亿公斤左右。

国内种子市场需求量大,而我省的玉米制种产量又是全国玉米种子需求量的1/2,我省生产的瓜类、蔬菜和花卉种子远销美、意、德、英、法、日、韩、荷兰、以色列、新加坡、香港、台湾等欧美及东南亚的16个国家和地区,有很好的声誉,因而在我省大力发展制种产业,市场前景非常广阔。

(二)竞争力分析

由于我省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生产的玉米杂交种销往河南、山东、吉林、辽宁、山西、陕西等20多个省区,年销售种子3亿多公斤,已与20多个省区的100多家种子、科研、教学单位建立了长期的繁制种业务关系,生产的玉米杂交种子每公斤比其他省份高出0.2~0.4元,种子销路前景看好。

河西走廊具有良好的农作物繁制种的自然优势,目前繁制的各类农作物品种已达40多种,除玉米制种外,生产的啤酒大麦可与进口大麦相媲美,生产的瓜类、蔬菜和花卉种子商品性好,种子远销美国、法国、日本、意大利、荷兰、韩国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年出口种子80万公斤,已与国外的20多家公司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制种关系;新兴起的棉花、牧草制种产业,已引起国内外种业界的高度关注,将成为我省又一个制种业的新亮点。

三、发展思路与目标

(一)指导思想

抓住种子产业发展的良好机遇,利用河西良好的制种资源,面向国内外市场,整合种业资源,依托现代科技,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以产品为核心,努力形成几个知名品牌,扩大市场份额;加快构建新型种业生产体系、研发体系、加工体系、储备体系和营销体系,实现种业生产标准化、种子产品品牌化、龙头企业现代化,努力使种业成为河西走廊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促进甘肃由种业大省向种业强省的跨越。

围绕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和农民增收的总体目标,采取政府扶持、市场运作和依法管理相结合的方式,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种子企业,用市场机制配置种业资源,确保种业的健康发展。

(二)基本原则

1、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

充分利用河西自然资源条件,实行连片种植,合理布局,推进基地规范化、规模化发展,集约化经营,重点建成几个主导方向明确、现代化水平高的种业专业化种植区域或种植带,发挥资源、产业、技术和市场等方面的比较优势。

2、坚持市场导向的原则。

以国内、国际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适时调整产品结构,争创精品品牌,大力开拓市场,提高竞争能力。

3、坚持规范化、标准化生产经营的原则。

研发、生产、经营标准要规范,加快基地和生产标准的认证步伐。

4、坚持开放开发的原则。

按照“公司+农户+基地”的产业化模式,合理配置种业资源,促进企业经营灵活发展。

构建内外研发,以对外研发为主;生产在内,对外销售为主的研发、生产经营方式,形成跨区域的种子产业。

5、坚持协调发展的原则。

生产、营销、储藏、研发要相互兼顾,协调统一,和谐发展。

基地建设中,在保证农民自愿的原则下,要保护大多数人的利益。

(三)发展目标

到2007年,河西走廊各类农作物种子生产面积力争达到236万亩。

其中,玉米杂交制种130万亩、瓜菜花卉25万亩、牧草16万亩、棉花12万亩、优质春小麦18万亩、优质啤酒大麦12万亩、双低油菜8万亩,加工型脱毒马铃薯15万亩。

建成全国一流的农作物种子生产基地8个、种子质量监督检测分中心3个、甘肃省国家级农作物改良、研究、培训中心4个、甘肃省种子生产基地有害生物预警控制分中心和区域站4个、西北种子贸易中心1个、省级救灾备荒种子储备库3个。

建立健全全省种业信息网络。

四、优势区域布局

(一)基本情况

甘肃省河西走廊总耕地面积1000万亩,辖酒泉、张掖、武威、金昌、嘉峪关五市,属灌溉农业区,灌溉面积达849万亩。

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机耕条件好,光照充足,水资源丰富,隔离条件得天独厚,所生产的种子籽粒饱满,千粒重和发芽率高,色泽美观,商品性高,是多种作物种子专业化生产十分理想的区域。

1、种子生产条件优越。

水资源相对较丰富,农田渠系基本配套,具有优越的灌溉条件;境内农田多属灌漠土,结构良好,有机质含量高,土地肥沃,是栽培各类农作物的理想土壤类型;境内≥10℃有效积温1755~3611℃,年均日照时数3033~3316小时,且昼夜温差大,极有利于作物干物质的积累;境内正常年份无霜期均在150天以上,无霜期长而且稳定,属两作不足一作有余,适宜于多种作物和不同生育期类型种子的生产;大气干燥,病虫危害轻,适于作物密植,单位面积产量相对较高,玉米制种亩产一般都保持在350~500公斤,与国内其他制种基地相比,每亩增产种子100~200公斤,因此可相对节约耕地30~40%,有利于实行集约化生产经营。

同时,因制种田生产整齐一致,大大缩短了去杂、去雄的时间,节约了劳动力,降低了生产成本。

收获期间降雨较少,加之种子产量比较稳定,能够做到旱涝保收,按计划完成制种合同任务,确保国内外客户对种子的需求。

2、种子贮藏条件优越。

境内降水量较少,而蒸发量较高,空气相对湿度一般为46~57%,极有利于种子贮藏,在正常条件下玉米种子贮藏4年,发芽率仍保持在90%以上,与东部和东北等地区相比,既降低了种子贮藏成本,又能延长种子贮藏时间,也是国内救灾备荒种子贮备的理想场所。

3、种子质量好。

境内光热资源丰富,所产农作物种子色泽鲜艳,籽粒饱满,发芽率高,水分含量低,商品性好,有利于推广机械播种和精量播种,节约种子用量。

由于普遍开展了全程质量控制,且措施落实到位,连续多年抽检,玉米杂交种的纯度均达国标二级以上。

近年来,同一品种的种子在国内市场上,较其它产地的种子每公斤售价高0.20元左右。

4、科技力量雄厚。

河西走廊现有农业专业技术人员1680多人,其中中高级职称的专业技术人员1176人,占到70%,2000多名农民技术人员基本上掌握了农作物制种的基本知识,1000多名制种企业的技术骨干已熟练掌握了农作物制种的主要技术。

特别是种子生产基地农民素质较高,在多年的种子生产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种子生产经验,培养了一大批农民技术骨干和农民技术员。

酒泉市瓜菜制种和外贸制种历史较长,熟练掌握制种技术的农民技术员已达到户均一人以上。

随着种子质量管理工作的不断加强,种子生产经营企业和基地农户的种子生产技术水平、质量意识得到了明显提高。

区内劳动力资源丰富,制种投入相对较低,为种子产业的发展壮大奠定了坚实的物质、技术和人力基础。

5、交通、通讯便利。

铁路、公路纵贯河西走廊,国道312线、227线、兰新铁路横穿全境,并有敦煌、嘉峪关、下河清、十号基地等四个客货吞吐能力较强的机场。

通讯网络健全,有利于国内外客商往来和业务联系,种子运输较为方便。

6、政策环境宽松。

制种业是促进河西走廊农业发展的优势产业,各级政府已将制种业作为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的重要举措,出台了一系列招商引资的优惠政策,加大了政策的扶持支持力度,吸引了大批国内外客商来河西走廊投资兴业。

为了营造良好的制种环境,市、县(区)均成立了种子管理机构,负责辖区内种子生产、经营市场的管理和新品种的引种、试验、示范、推广工作。

这些机构在多年的品种管理、质量监督和种子市场监管工作中,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管理经验。

(二)发展目标和重点区域

1、以甘州区、临泽县、高台县、肃州区、凉州区、永昌县为主要区域建成杂交玉米种子生产基地130万亩,达到年产种52000万公斤的规模。

2、以甘州区、肃州区、凉州区、民勤县为主要区域建成全国一流的瓜菜、花卉、油葵种子生产基地25万亩,达到年产种530万公斤的规模。

3、以凉州区、古浪县和永昌县为主要区域建成优质春小麦种子生产基地18万亩,达到年产种7200万公斤的规模。

4、以永昌县、山丹县和民乐县为主要区域建成优质啤酒大麦种子生产基地12万亩,达到年产种4800万公斤的规模。

5、以肃南县、天祝县、古浪县、金川区和肃州区为主要区域建成优质牧草种子生产基地16万亩,达到年产种640万公斤的规模。

6、以敦煌市、安西县和金塔县为主要区域建成优质棉花种子生产基地12万亩,达到年产种1800万公斤的规模。

7、以天祝县、民乐县、山丹县为主要区域建成优质“双低”春油菜制种基地8万亩,达到年产种1600万公斤的规模。

8、以山丹县、天祝县和古浪县为主要区域建成加工型脱毒马铃薯种薯原良种基地15万亩,达到年产原良种3亿公斤的规模。

五、主要建设项目

(一)农作物种子质量监督检测体系建设

1、农作物种子质量检测分中心建设

在建成酒泉、张掖两市农作物种子质量检测分中心的基础上,再分别在武威、金昌、兰州市各建成面积为1000平方米的农作物种子检测分中心1个。

建成后的农作物种子质量检测分中心对河西走廊生产和流通的农作物种子进行质量检测、认证,特别是杂交种子的受检率要达到100%,各质检分中心年检能力至少达到3000份。

每个质检分中心的主要建设内容为建筑面积1000平方米,包括水分测定室,净度分析室,发芽实验室,纯度鉴定室,健康检验室,包衣种子检测室,光照发芽室等,用于开展种植鉴定所需温室1座。

购置光照发芽箱、多功能电泳仪、快速水分测定仪、显微镜、PCR仪、图像分析系统等。

每个农作物种子质量检测分中心需投资400万元。

共需投资1200万元。

2、甘肃省国家级脱毒种薯病毒检测及安全性评价中心建设

在兰州建设甘肃省脱毒种薯(种苗)病毒检测及安全性评价中心,规范脱毒种薯生产,进行脱毒种薯病毒检测及安全性评价,开展脱毒种薯检测新方法新技术研究,同时承担委托检测等工作。

主要建设内容为病毒检测实验室、质量鉴定室共1000平方米;建设温室500平方米,防虫网棚1000平方米;其他土建工程200平方米;配备必要的品种分析、病虫害鉴定、病毒检测等仪器设备、抗血清制备、高速离心机、多功能电泳仪、品质速测仪等。

该项目共需投资800万元,该中心建成后极有利于马铃薯产业的发展,甘肃将成为全国一流、规模最大的马铃薯脱毒种薯基地。

(二)甘肃省国家级农作物改良、研究、培训中心

在兰州市建设甘肃省国家级农作物改良和农作物种子生产技术研究培训中心;在酒泉市建设国家级农作物改良分中心,重点是优质瓜菜、花卉、棉花种质资源的保护利用和新品种的引进选育;在张掖市建立国家级农作物改良分中心,重点是杂交玉米和马铃薯种质资源的保护利用和新品种的引进选育;在武威市建设国家级农作物改良分中心,主要是优质春小麦、啤酒大麦、牧草、春油菜种质资源保护利用及优质专用新品种的引进选育。

品种选育以优质高效为目标,配备现代化科研设备,引进分子选择、转基因育种、太空育种等先进技术,选育优质高效瓜菜、花卉、棉花新品种8~10个,高蛋白、高淀粉、高油玉米及特用玉米新品种5~8个,优质专用马铃薯、春小麦新品种5~6个,双低油菜新品种及高а-氨基氮、高糖化力等高酿造指标的啤酒大麦新品种3~5个。

改良中心和每个分中心占地面积100亩,主要建设内容包括品质分析室、抗性鉴定室、生理生化分析室、生物技术研究室、库房、防护林、播种机、烘干机、喷灌设备等以及品质分析仪器、PCR仪、冷冻高速离心机等仪器设备购置;试验研究用地80亩。

改良中心需投资1500万元,每个分中心需投资1000万元。

该项目共需投资4500万元。

(三)甘肃省种子生产基地有害生物预警控制分中心和区域站建设

为了防止危险性病虫的传入,确保河西制种基地安全,在兰州建设省级种子生产基地有害生物预警控制分中心,在酒泉、张掖、武威各设1个有害生物预警与控制区域站,完善综合实验室和病虫观测场,配备病虫监测、农药质量检测所需的仪器和设备。

分中心和区域站主要建设内容包括病虫监测预报网、植物检疫实验室、隔离试验场、病毒检测实验室、质量鉴定室共1000平方米;建设温室2座,  种植鉴定基地20亩;配备必要的品种分析、病虫害鉴定、病毒检测等仪器设备、办公设备,配备检疫车一辆。

分中心总投资600万元,每个区域站投资500万元,共需投资2100万元。

(四)建设省级救灾备荒种子储备库

“九五”期间农业部在我省投资建设了甘肃省国家救灾备荒种子储备库。

但储备数量非常有限,要做好救灾备荒种子的储备,需在酒泉、张掖、武威市各建设1个救灾备荒种子储备库,每个种子储备库投资1000万元。

主要建设内容包括种子储备仓库5000平方米,晒场3000平方米,购置种子加工机械,运输车辆及检验仪器设备。

每个储备库具有储存500万公斤种子的能力。

本项目总投资3000万元,每个储备库需投资1000万元。

(五)甘肃种业信息网建设

为了加速种业信息建设与规范管理,逐步实现全行业的信息网络化、办公自动化、管理规范化,提高效率、降低成本,促进种子产业快速发展。

在兰州市建立1个一级网站(局域网),市一级建立14个二级网站,县级建立数据采集终端。

建设内容包括购置服务器、计算机、打印机和扫描仪,配备服务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