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中小学图书馆室建设标准与管理规范编制说明.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3783844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44.6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云南省中小学图书馆室建设标准与管理规范编制说明.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云南省中小学图书馆室建设标准与管理规范编制说明.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云南省中小学图书馆室建设标准与管理规范编制说明.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云南省中小学图书馆室建设标准与管理规范编制说明.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云南省中小学图书馆室建设标准与管理规范编制说明.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云南省中小学图书馆室建设标准与管理规范编制说明.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2页
云南省中小学图书馆室建设标准与管理规范编制说明.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2页
云南省中小学图书馆室建设标准与管理规范编制说明.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2页
云南省中小学图书馆室建设标准与管理规范编制说明.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2页
云南省中小学图书馆室建设标准与管理规范编制说明.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2页
云南省中小学图书馆室建设标准与管理规范编制说明.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2页
云南省中小学图书馆室建设标准与管理规范编制说明.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2页
云南省中小学图书馆室建设标准与管理规范编制说明.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2页
云南省中小学图书馆室建设标准与管理规范编制说明.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2页
云南省中小学图书馆室建设标准与管理规范编制说明.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2页
云南省中小学图书馆室建设标准与管理规范编制说明.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2页
云南省中小学图书馆室建设标准与管理规范编制说明.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2页
云南省中小学图书馆室建设标准与管理规范编制说明.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2页
云南省中小学图书馆室建设标准与管理规范编制说明.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2页
云南省中小学图书馆室建设标准与管理规范编制说明.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云南省中小学图书馆室建设标准与管理规范编制说明.docx

《云南省中小学图书馆室建设标准与管理规范编制说明.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云南省中小学图书馆室建设标准与管理规范编制说明.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云南省中小学图书馆室建设标准与管理规范编制说明.docx

云南省中小学图书馆室建设标准与管理规范编制说明

附件2

云南省中小学图书馆(室)建设标准

与管理规范编制说明

一、为贯彻落实教育部颁发的《中小学图书馆(室)规程(修订)》(教基〔2003〕5号)促进我省中小学图书馆(室)建设和图书馆管理工作实现规范化、标准化、科学化,结合我省实际情况,制定《云南省中小学图书馆(室)建设标准与管理规范》(以下简称《标准与规范》)。

本《标准与规范》立足于加强全省中小学图书馆(室)的建设与管理,总体要求是:

充分利用图书馆资源,服务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和终身学习的能力;多方投入,加强图书馆(室)的硬件建设,增加藏书量和增添设备设施;提高馆藏图书质量和使用效益,积极发展网络数字化图书馆,扩大资源信息量;建立一支有较高专业技术知识水平和管理能力的人员队伍,推进全省中小学图书馆(室)建设与管理工作向标准化、规范化、现代化方向发展。

二、《标准与规范》分小学、初中、高中三个部分。

小学每班按45人计算,初中、高完中、高中每班按50人计算。

考虑到各地办学条件的差异,将装备标准分成了两类,让每一类学校都有可实现的阶段性目标,促使其分步骤、分阶段地去不断提高装备水平,最终实现均衡发展。

第Ⅱ类为必备标准,是符合教学需要的合格学校必须达到的装备要求,各类学校都要达到的基本标准;第Ⅰ类具较高标准要求,是学校实现装备现代化的基本条件。

三、编制依据

1.中小学图书馆(室)规程(修订)(教育部教基〔2003〕5号);

2.建设部、国家计委、教育部发布的《城市普通中小学校校舍建设标准》(建标〔2002〕102号);

3.建设部、国家发改委发布的《农村普通中小学校建设标准》(建标〔2008〕159号);

4.《图书馆建筑设计规范》(编号JGJ38-99);

5.《公共图书馆建筑防火安全技术标准》(WH0502-96)。

五、本《标准与规范》由省教育厅装备中心制定。

 

小学图书馆(室)建设标准与管理规范

一、馆(室)建设标准

1、馆(室)建设应达到以下要求

12班

24班

36班

48班

Ⅰ类

Ⅱ类

Ⅰ类

Ⅱ类

Ⅰ类

Ⅱ类

Ⅰ类

Ⅱ类

馆(室)面积(㎡)

110

50

200

100

240

130

300

170

教师阅览(座位/教师人数)

1/4

1/4

1/4

1/4

1/4

1/4

1/4

1/4

学生阅览(座位/学生人数)

1/15

1/20

1/25

1/30

1/25

1/30

1/25

1/30

藏书室(册/㎡)

500

600

500

600

500

600

500

600

电子阅览(座位/学生人数)

1/30

1/40

1/30

1/30

1/30

1/30

1/40

1/40

电子阅览最低座位数(个)

8

6

25

20

35

30

40

35

2、电子阅览室环境要求:

(1)、电子阅览室须温度适宜,应具有良好的防雷设施,远离强电磁场辐射和强腐蚀性的物体,单独接地电阻≤1Ω,设火灾报警装置和灭火装置,有合理的应急疏散通道。

(2)、电子阅览室一座一机,座位使用面积不少于1.9㎡,有安全、实用的计算机网络连接系统,有计算机防病毒措施。

暂时没有条件单独设立电子阅览室的学校,在满足信息技术教育课开设的情况下,可以与计算机室合用,但必须有专人管理、有管理制度、有供学生阅读的资料、有固定的开放时间。

二、馆藏图书标准

1、馆藏图书类别和数量标准

 

12班

24班

36班

48班

Ⅰ类

Ⅱ类

Ⅰ类

Ⅱ类

Ⅰ类

Ⅱ类

Ⅰ类

Ⅱ类

最低藏书量≥(万册)

1.4

1.1

2.7

2.2

4.0

3.2

5.4

4.3

生均藏书量≥(册)

30

20

30

20

30

20

30

20

报刊种类≥(种)

60

40

80

50

90

60

100

70

工具书及教参书≥(种)

80

60

100

80

120

100

140

120

年生均新增图书(册/人)

1.5

1

1.5

1

1.5

1

1.5

1

文学艺术类图书占馆藏总量(%)

≥50

≥50

≥50

≥50

科普类图书占馆藏总量(%)

≥30

≥30

≥30

≥30

说明:

12个班以下参照12个班,18—24个班参照24个班,30—36个班参照36个班42—48个班参照48个班。

2、馆藏图书要求:

(1)藏书量不含电子图书,但应有一定量的音像资料和本校特色的数字资源。

(2)图书馆应注重收藏具有馆藏价值的、一级出版社出版的图书,其比例不低于藏书总量的50%。

并要做到品种丰富,复本一般不超过5册。

(3)各类藏书结构比例应基本符合教育部《中小学图书馆(室)规程(修订)》要求。

根据学校教育教学和服务对象需要,积极构建科学有效的馆藏体系。

三、配套设施

1、配备能满足本校全部书刊放置的书架、报刊架、书柜、书立、借阅台和足够数量的阅览桌椅,建设尺寸应方便小学生使用。

2、配有办公设备、装订设备。

图书馆(室)应配备1-2台计算机,还应配备复印机、打印机等设备。

3、有防火、防潮、防虫、防尘、防晒、防盗、消毒设施。

4、室内应采光通风良好,光照度不足应增加人工辅助照明,自然通风不够应采用机械方式排风。

四、图书馆(室)人员配备

I类馆须配备≥2人(至少专职1人);II类馆须配备≥1人。

要求:

1、具备大专以上学历,受过县级以上的图书馆专业培训,并持有专业培训合格证书,具有图书馆专业知识,具有一定的计算机操作技能。

2、管理人员保持相对稳定。

五、管理要求

1、学校图书馆要有发展规划,有校级领导分管并在经费上予以保障。

根据管理的需要设置合理的职称岗位。

2、建立健全学校图书馆各项管理制度,如:

《管理人员岗位职责》、《书刊的外借制度》、《阅览规则》、《图书遗失、污损赔偿制度》、《音像资料使用规则》、《图书、清点、剔旧和处理方法》、《电子阅览室管理规定》、《图书馆设备管理制度》等。

3、图书馆(室)实行计算机管理,要重视和加强与校园网(城域网)的结合,实现网上资源共享。

4、应有总括登记、个别登记、注销登记帐册,对每批新书及时验收登记和编目,新书到库及时验收、登录、分编、上架、流通。

5、图书和音像资料按《中国图书馆分类法》(第四版)或《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中小学图书馆版)进行分类,G62初等教育类下的教学参考书应分到五级类目,分到各学科;文学作品应分到三级以上,并按《中国图书馆分类法》分类体系组织藏书,期刊按《中国图书馆分类法期刊分类表》进行分类。

6、以国家标准《文献著录总则》为依据,图书按《中文普通图书著录规则》、音像资料按《非书资料著录规则》、期刊按《连续出版物著录规则》进行著录,实行计算机管理后应以《中文机读目录》格式进行著录。

著录使用规范的简化字(实行计算机管理后,可取消卡片目录)。

暂时无条件实行计算机管理的学校应设分类目录。

7、及时做好阅览室报刊的记到、上架及流通工作,对年度核心期刊及时进行装订成册,并编目流通。

六、文献信息资源利用

1、学校图书馆应根据教学和师生阅读需要广泛搜集各种资料、采集整理网络教育教学动态和前沿信息,为教育教学服务。

2、定期编制新书目录、导读书目,宣传推荐好书。

3、全天开放、全开架借阅,满足不同层次、多样化需求;I类图书馆(室)年生均借书不少于15册(次),II类图书馆(室)年生均借书不少于10册(次)。

4、积极运用剪报、图片、图书等开展宣传教育活动,组织形式多样的兴趣活动和主题读书活动,构建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

5、开设阅读指导课或图书馆知识课,培养学生利用图书馆的意识。

 

初级中学图书馆(室)建设标准与管理规范

一、馆(室)建设标准

1、馆(室)建设应达到以下要求

24班

36班

48班

Ⅰ类

Ⅱ类

Ⅰ类

Ⅱ类

Ⅰ类

Ⅱ类

馆舍总面积(㎡)

600

400

720

460

840

520

教师阅览区(座位/教师人数)

1/3

1/3

1/3

1/3

1/3

1/3

学生阅览区(座位/学生数)

1/16

1/20

1/16

1/20

1/16

1/20

藏书室(册/㎡)

300

400

300

400

300

400

管理办公室面积(㎡)

20

15

20

15

20

15

电子阅览(座位/学生数)

1/20

1/25

1/20

1/25

1/20

1/25

电子阅览最低座位数

40

30

60

40

80

60

候借厅学生占有(1㎡/人)

1/50

1/60

1/50

1/60

1/50

1/60

2、图书馆宜单独建造,与其它建筑合建时,必须满足图书馆的使用和环境要求,形成相对独立的区域,单独设置出入口。

3、应有开展读书活动和学术交流的场所、办公室、清洁室、卫生间、杂物储藏间等。

4、电子阅览室一座一机,座位使用面积不少于1.9㎡,有安全、实用的计算机网络连接系统,有计算机防病毒措施。

暂时没有条件单独设立电子阅览室的学校,在满足信息技术教育课开设的情况下,可以与计算机室合用,但必须有专人管理、有管理制度、有供学生阅读的资料、有固定的开放时间。

5、馆内实行方便师生使用的藏、借、阅一体的布局方式。

二、馆藏图书标准

1、馆藏图书类别和数量标准

18班

24班

36班

48班

Ⅰ类

Ⅱ类

Ⅰ类

Ⅱ类

Ⅰ类

Ⅱ类

Ⅰ类

Ⅱ类

最低藏书量≥(万册)

3.6

2.7

4.8

3.6

6

4.5

7.2

5.4

生均藏书量≥(册)

40

30

40

30

40

30

40

30

年生均新增图书(册/人)

1.5

1

1.5

1

1.5

1

1.5

1

报刊种类≥(种)

100

80

120

90

150

120

180

150

工具书及教参书≥(种)

150

120

200

150

250

200

300

250

文学艺术类图书占馆藏总量(%)

≥45

≥45

≥45

≥45

自然科学类图书占馆藏总量(%)

≥30

≥30

≥30

≥30

说明:

最低藏书量18个班以下参照18个班,21个班-24个班参照24个班,27个班-36个班参照36个班,39个班-48个班参照48个班。

2、馆藏图书要求:

(1)藏书量不含电子图书,还应有本校特色的数字资源。

(2)图书馆应注重收藏具有馆藏价值的、一级出版社出版的图书,其比例不低于藏书总量的50%。

(3)各类藏书结构比例应基本符合教育部《中小学图书馆(室)规程(修订)》要求,根据本校的教育教学任务、办学特色及发展方向,构建科学的藏书体系。

(4)文献信息资源建设要求:

---教育教学理论和教学参考书籍、学生课外读物、各科工具书、与学校办学特色和培养对象相适应的图书为重点藏书,应予以重点保证。

---教师用书和学生用书的比例在1:

6左右。

---要做到品种丰富,复本适量。

重点藏书复本量在5册左右,一般藏书、工具书1-2册。

---要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逐步增加音像、电子图书等数字资源。

三、配套设施与建设规范

1、有办公桌椅、咨询借阅服务台、文件柜等。

2、有能满足书刊放置需要的书柜、书架、陈列柜、报刊架和足够的阅览桌椅等。

书架高度方便初中学生取书,阅览桌椅高矮适中,椅腿底部安装防止产生噪声的软垫。

3、有装订机、书车、书梯,书架上有足够的书立。

4、有消毒、防火、防尘、防盗设备及防潮、防霉、防晒、防蛀等措施。

5、应配有四台以上管理用计算机(其中两台用于检索)。

计算机管理软件必须能接受、输出文献编目标准数据,能够实现联合编目,资源共享。

应配备打印机、复印机、扫描仪、塑封机等设备,配备通风、抽湿等设备。

6、图书馆环境必须达到以下要求:

(1)阅览区窗地面积比应不小于1/5,室内光线充足柔和,应以天然采光为主,平均水平照度应≥100LX,均匀、无眩光,阅览桌上防止阳光直射;书库水平照度为30—50LX,东西向开窗时,应采取有效遮光措施;光照亮度不足时,宜采用乳白色灯罩的白炽灯辅助照明(如采用荧光灯时,应增加紫外线过滤装置);如开架书库内设有阅览桌,应设局部照明。

(2)电子阅览室须温度适宜,应具有良好的防雷设施,远离强电磁场辐射和强腐蚀性的物体,单独接地电阻≤1Ω,设火灾报警装置和灭火装置。

(3)书库温度不低于5度,不高于30度;室内相对湿度为40%—65%。

(4)馆内通风良好,宜采用自然通风(如自然通风不够,应采用机械方式定时通风)。

(5)应设室内给、排水系统,污水管应远离与书库相邻的内墙。

(6)书库、阅览区应符合消防相关要求,具有消防给水系统。

书库、阅览区安全出口不少于2个,应方便疏散。

(7)阅览区内应设饮水供应点。

四、图书馆(室)人员配备

I类馆须配备3-5人(至少3人专职);II类馆须配备2-3人(至少2人专职)。

要求:

1、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有丰富的相关知识和较强的应用能力,并且熟悉初中课程标准和教材的基本内容体系,能根据初中教育教学特点开展图书馆工作。

2、馆长应具备本科学历,中级以上职称,熟悉馆内的业务工作,有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其他管理人员应达到大专以上学历,通过市级及以上图书馆专业培训,并持有专业岗位资格(合格)证书。

保持管理人员的相对稳定。

3、全馆人员熟悉计算机操作,适应图书馆现代化管理,并有1名熟悉网络使用的人员。

五、管理要求

1、学校图书馆要有发展规划,有校级领导分管,有经费保证;实行校长领导下的馆长负责制;所有管理人员在晋级、晋升等方面与教师享受同等待遇;在图书馆内应根据管理需要设置合理的职称岗位。

2、图书馆应有学期和年度工作计划,期中工作检查、期末工作总结,记录开展工作的有关档案、资料等。

3、图书馆应建立健全各项管理规章制度和职责,如:

馆长、采编、外借、阅览、典藏、流通部门人员岗位工作职责、《书刊的外借制度》、《阅览室规则》、《图书遗失、污损赔偿制度》、《音像资料使用规则》、《图书清点、剔旧和处理方法》、《电子阅览室管理规定》、《图书馆设备管理制度》、《管理人员考核制度》、等。

还应有采购、验收、登录、分类、著录、典藏、流通等业务细则,并应严格按业务细则开展各项管理工作。

4、图书馆应实行计算机管理,建立图书馆网页;重视和加强与互联网的结合,实现网上资源安全、便捷的利用。

5、新书应及时验收、登录、编目、进行技术加工,上架流通。

6、应设总括登记、个别登记(如实行计算机管理后可取消)、注销登记帐册;丢失图书及时注销,记入注销帐,实行计算机管理后可按年度打印注销清单。

7、图书和音像资料按国家最新标准《中国图书馆分类法》(第四版)或《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中小学图书馆版)进行分类,并掌握适当分类级次,G63中等教育类下的教学参考书应分到五级类目,分到各学科,文学作品应分到三级以上。

期刊按《中国图书馆分类法‹期刊分类表›》进行分类,根据各校实际情况确定分类级次。

8、以国家标准《文献著录总则》为依据,图书按《中文普通图书著录规则》、音像资料按《非书资料著录规则》、期刊按《连续出版物著录规则》进行著录,实行计算机管理后应以《中文机读目录》格式进行著录。

图书馆应设书名目录、分类目录,有条件的可增设著者目录,著录使用规范的简化字(实行计算机管理后,可取消卡片目录)。

9、按《中国图书馆分类法》分类体系组织藏书;图书排列整齐,书架大、小架标齐全,标识清楚、科学、具体;书标签粘贴整齐划一,同一库室内颜色、形状、大小一致;索书号清晰、工整,图书按索书号顺序排列不乱。

10、报纸当天上架,刊期两天内登记流通;报纸每月装订成册,对年度核心期刊及时进行装订成册,并登记、分类、编目、流通。

11、对仍具有使用价值的破旧书刊要及时裱糊,延长使用寿命;对内容过时或不健康、长期压架失去使用价值、破损严重无法修补、不符合本馆藏书范围、复本过多、套册不全的书刊和教材更换二次后的教学参考书、习题集的复本等,予以剔除;每一年对流通书刊、每三年对书库全部藏书进行一次清点,对清点丢失和剔除的书刊,严格办理注销手续,保证帐、书相符。

12、读者还回的图书应先消毒再归架;书架排列应利于自然采光和通风,横排之间间距不小于1米,竖列之间间距不小于2米,利于读者开架借阅。

13、注意防火,馆区内严禁使用电炉、火炉。

14、创设整洁、和谐、优雅且符合初中生心理、生理特点的读书阅览环境,做到室内外无尘、安静有序、色彩淡雅协调;墙上有符合初中生特点的激励性读书名言、有利于培养初中生审美情趣的艺术作品、有花草点缀;集德育、智育、美育于图书馆环境之中,应具有人性化、高品位的文化底蕴。

六、文献信息资源利用

1、全天开放,全开架借阅,满足不同层次、多样化需求;双休日、寒暑假应定期开放;生均学期到馆不少于25次。

2、I类馆年生均借书不少于18册(次),Ⅱ类馆年生均借书不少于14册(次),实行借阅合一的,借书册数应达到相应类别的60%。

3、要做好各项业务统计,并进行各种统计分析,改进工作,有针对性的开展服务。

(1)读者统计(教师、学生、班级、年级、年度新增学生读者)。

(2)藏书利用率统计、读者借阅率统计、读者到馆率统计、藏书流通时间段(日、月、学期、年度)统计、藏书流通读者群(教师个人、学生个人、班级、年级、男生、女生)统计。

(3)图书利用排行榜和个人借阅排行榜统计。

4、按年级、按内容编制导读书目,引导学生读书。

编制文摘或题录索引等二次文献、采集整理网络教育教学信息,制作电子剪报,定期发布,为教育教学服务。

5、应做好以下内容的陈列:

(1)新书推荐、内容介绍、图书评价;编制新书目录,介绍新书,宣传推荐好书。

(2)时事宣传、图片展览。

(3)专题图书资料或重要文献陈列、展览。

(4)读者园地、心得交流等。

6、配合学校中心工作开展宣传教育和教学研究;组织形式多样的兴趣活动和主题读书活动;主动及时地向学校领导、学科教师、班主任、团队干部、管理人员宣传推荐教育教学参考书和各种活动资料。

对学生进行阅读和利用图书馆知识的教育,开设阅读指导课(包括电子阅读指导)、文献检索(包括网络资源检索)、图书馆活动课,并纳入教学计划;发挥育人功能,每年拟定专题开展各种形式的读书活动,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服务;根据学校的教育、培养目标,开展特色服务。

整合学校文化资源,参与校本课程编写和开发。

开展图书馆学术理论研究。

 

高级中学图书馆(室)建设标准与管理规范

一、馆(室)建设标准

1、馆(室)建设应达到以下要求

8平行班

12平行班

16平行班

Ⅰ类

Ⅱ类

Ⅰ类

Ⅱ类

Ⅰ类

Ⅱ类

馆舍总面积(㎡)

840

420

1260

630

1680

840

藏书室(册/㎡)

300

400

300

400

300

400

电子阅览室(座位/学生人数)

1/20

1/25

1/20

1/25

1/20

1/25

电子阅览最低座位数(个)

50

40

80

60

100

80

教师阅览(座位/教师人数)

1/3

1/3

1/3

1/3

1/3

1/3

学生阅览(座位/学生人数)

1/12

1/20

1/12

1/20

1/12

1/20

管理办公室面积(㎡)

20

15

20

15

20

15

候借厅学生占有(1㎡/人)

50

60

50

60

50

60

2、图书馆宜单独建造,与其他建筑合建时,必须满足图书馆的使用和环境要求,形成相对独立的区域,单独设置出入口。

3、Ⅰ类馆应有开展读书活动和学术交流的场所、馆长办公室、小型会议室或接待室、清洁室、卫生间、杂物储藏间等。

艺术特色学校还应有音乐影视欣赏厅、艺术作品展示厅等。

4、电子阅览室座位必须达到最低数量,应逐步达到按学生比例设座位,一座一机;座位使用面积不少于1.9㎡,有安全、实用的计算机网络连接系统,有计算机防病毒措施。

暂时没有条件单独设立电子阅览室的,在满足信息技术教育课开设的情况下,可以与计算机室合用,但必须有专人管理、有管理制度、有供学生阅读的资料,有固定的开放时间。

也可以在阅览室内放置能够上网阅读的计算机,馆内实行藏、借、阅、网一体、方便使用的布局方式,

5、根据馆舍的情况和阅览室的使用功能划分阅览区,教师和学生阅览合一的,应单独建立教师教育教学参考研究室,还可建教师休憩阅览室。

二、馆藏图书标准

1、馆藏图书类别和数量标准

24班

36班

48班

Ⅰ类

Ⅱ类

Ⅰ类

Ⅱ类

Ⅰ类

Ⅱ类

最低藏书量≥(万册)

6

4.8

9

7

10

8

生均藏书量≥(册)

50

40

50

40

50

40

年生均新增图书(册/人)

1.5

1

1.5

1

1.5

1

报刊种类≥(种)

120

100

150

130

180

150

工具书及教参书≥(种)

200

150

250

200

300

250

文学艺术类图书占馆藏

总量(%)

≥40

≥40

≥40

自然科学类图书占馆藏

总量(%)

≥30

≥30

≥30

说明:

最低藏书量24个班以下参照24个班,27个班-36个班参照36个班,39个班-48个班参照48个班。

2、馆藏图书要求:

(1)藏书量不含电子图书,还应有本校特色的数字资源。

(2)图书馆应注重收藏具有馆藏价值的、一级出版社出版的图书,其比例不低于藏书总量的50%。

(3)各类藏书结构比例应基本符合教育部《中小学图书馆(室)规程》要求,根据本校的教育教学任务、办学特色及发展方向,构建科学的藏书体系。

(4)文献信息资源建设要求:

──教育教学理论和教学参考书籍、学生课外读物、各科工具书、与学校办学特色和培养对象相适应的图书为重点藏书,应予以重点保证。

──教师用书和学生用书的比例宜在1:

6左右。

──要做到品种丰富,复本适量。

重点藏书复本在5册左右,一般藏书、工具书1-2册。

──要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逐步增加音像、电子图书等数字资源。

三、配套设施与建筑规范

1、有办公桌椅、咨询借阅服务台、文件柜、有能满足全部藏书需要的书架、橱、期刊架。

书架高度方便学生取书,阅览桌椅高矮适中,椅腿底部安装防噪声软垫。

2、有消毒、防火、防尘、防盗设备及防潮、防霉、防晒、防蛀等措施。

3、Ⅰ类馆应配有七台以上、Ⅱ类馆应配备五台以上管理用计算机(其中两台用于检索)。

计算机管理软件必须能接受、输出文献编目标准数据,能够实现联合编目,资源共享;阅览区应配备通风、抽湿等设备,教师教学参考研究室应配计算机、复印机、打印机等。

4、图书馆环境必须达到以下要求:

(1)阅览区窗地面积比应不小于1/5,室内光线充足柔和,应以天然采光为主,平均水平照度应≥100LX,均匀、无眩光,阅览桌上防止阳光直射;书库水平照度为30—50LX,东西向开窗时,应采取有效遮光措施;光照亮度不足时,宜采用乳白色灯罩的白炽灯辅助照明(如采用荧光灯,应配紫外线过滤装置);如开架书库内设有阅览桌,应设局部照明。

(2)电子阅览室需安装通风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