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国两制毕业论文Word格式.docx

上传人:聆听****声音 文档编号:3789096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3.9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一国两制毕业论文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一国两制毕业论文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一国两制毕业论文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一国两制毕业论文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一国两制毕业论文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一国两制毕业论文Word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一国两制毕业论文Word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一国两制毕业论文Word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一国两制毕业论文Word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一国两制毕业论文Word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一国两制毕业论文Word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一国两制毕业论文Word格式.docx

《一国两制毕业论文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国两制毕业论文Word格式.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一国两制毕业论文Word格式.docx

(四)台湾对统一问题的看法与行动·

8

(五)实现台湾统一所必须采取的方针·

结论·

9

注释·

参考文献·

10

论文摘要·

11 

引 

言 

“一国两制”构想最初是针对解决台湾问题提出来的,首先运用于解决香港问题,这一战略构想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

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政府出于对整个国家民族利益与前途的考虑,本着尊重历史、尊重现实、实事求是、照顾各方利益的原则,创造性地提出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方针;

一国两制”是邓小平依据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从中国实际出发提出的实现祖国统一的科学构想,是中国共产党人集体智慧的结晶。

1999年12月20日至今,一国两制的政治构想已经在港澳地区践行了十多年的时间。

在这十多年中,一国两制在港澳地区的实践被证明是成功的,实现了国家统一,保障了港澳地区的平稳过渡与发展。

可是台湾问题,一直是困扰几代人的问题,能否正确地对待与解决台湾问题,关系到海峡两岸人民的切身利益,香港和澳门回归后的发展状况从实践上证明了邓小平提出的“一国两制”是行之有效的,21世纪被称为是“中国世纪”,中国在腾飞的同时,能否把一国两制这个方法成功地运用于台湾问题上,能否实现两岸人民渴望统一的夙愿,这是一个备受国内外关注的问题。

本文的论证分为以下几个层次:

首先阐明了“一国两制”的由来,对“一国两制”构想的思想来源、形成和发展过程进行了阐述。

其次又详细的说明了“一国两制”的内容,包括“一国两制”的含义、基本要点和基本内容及特点。

再次提到了“一国两制”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最后对台湾问题的解决浅显的谈了一些看法,并阐明了“一国两制”对解决台湾问题的重大意义。

一、“一国两制”的由来 

(一)“一国两制”构想的思想来源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们党关于解决台湾、香港、澳门问题的设想和20世纪50年代中期毛泽东、周恩来关于以和平方式解决台湾问题的政策主张,是“一国两制”构想的思想来源。

关于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我们党在建国初期主要是立足于做好军事准备,同

时也对和平方式作了积极的探索和努力。

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起,根据形势的发展变化和美国制造“两个中国”的阴谋,党及时调整了对台政策,提出了和平解放台湾的主张。

1953年7月,朝鲜停战协议达成。

一方面,国际形势趋于和缓,美国的对华侵略、封锁、遏制政策遭到失败。

在新的形势下,为维护中华民族的整体利益,中国共产党和政府开始考虑和平解放台湾的可能性。

另一方面,朝鲜战争结束后,美国并未顺应历史潮流,撤走在台湾海峡的武装力量,不顾中国人民的强烈反对,与蒋介石集团签定《共同防御条约》,把台湾、澎湖列岛置于美国的“保护伞”下,阻挠中国统一。

为了维护国家和民族的根本刊益,1958年毛泽东指挥了闻名中外的“八·

二三”炮击金门战役,并提出“联蒋抵美”策略,得到海峡对岸的共鸣,粉碎了外国势力搞两岸“划峡而治”、分裂中国的阴谋。

1960年5月,毛泽东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研究了对台工作问题,认为解放台湾的任务不一定要我们这一代完成,可以留交下一代人去办;

现在要蒋过来也有困难,逐步地创造些条件,一旦时机成熟就好办了。

1961年6月,毛泽东在会见外宾时又指出:

“如果台湾不作为一个国家,没有中央政府,它归还中国,那么台湾的社会制度问题可以留待以后谈。

我们容许台湾保持原来的社会制度,等台湾人民自己来解决这个问题。

”[1]我们党关于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政策和思想,周恩来后来把它归纳为“一纲四目”。

“一纲”即台湾必须统一于中国。

“四目”具体是:

台湾统一于祖国后,除外交必须统一于中央外,所有军政大权、人事安排等悉委于蒋介石;

所有军政及建设经费不足之数悉由中央政府拨付;

台湾社会改革可以从缓,待条件成熟并尊重蒋介石的意见、协商决定后进行;

互约不派特务,不做破坏对方之举。

[2]毛泽东、周恩来对实现祖国和平统一所作的探索和提出的这些重要思想,为“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奠定了重要基础。

(二)“一国两制”构想的形成和发展过程

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政府出于对整个国家民族利益与前途的考虑,本着尊重历史、尊重现实、实事求是、照顾各方利益的原则,创造性地提出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方针。

早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邓小平就阐述过解决台湾问题要尊重台湾现实的思想。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首次以“台湾回到祖国怀抱,实现统一大业”代

替了“解放台湾”的提法,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了《告台湾同胞书》,郑重宣告和平统一祖国的大政方针,提出在解决统一问题时,尊重台湾现状和台湾各界人士的意见,采取合情合理的政策和办法,不使台湾人民蒙受损失。

1979年底,邓小平在会见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时指出,对台湾我们的条件是很简单的,那就是台湾的制度不变,生活方式不变,台湾与外国的民间关系不变,包括外国在台湾的投资、民间交往照旧。

这些论述已蕴含着“一国两制”的思想。

1981年9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叶剑英向新华社记者发表谈话,第一次全面阐述了中国政府关于台湾回归祖国、实现和平统一的九条方针。

邓小平指出:

九条方针“实际上就是一个国家两种制度。

两种制度是可以允许的。

他们不要破坏大陆的制度,我们也不破坏他们那个制度。

”[3]这里第一次提出了“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概念。

1982年9月,邓小平会见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时明确指出,关于收回香港主权问题,可以用“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方法解决。

同年12月五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明确规定,国家在必要时得设立特别行政区,在特别行政区内实行的制度按照具体情况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规定。

这为“一国两制”的实施提供了法律依据。

1983年 

6月,邓小平指出,问题的核心是祖国统一,和平统一已成为国共两党的共同语言。

在谈话中,他还就两岸统一和设置台湾特别行政区问题提出“六点办法”。

1984年2月,邓小平会见美国乔治城大学战略与国际问题研究中心代表团时说:

“我们提出的大陆与台湾统一的方式是合情合理的。

统一后,台湾仍搞它的资本主义,大陆搞社会主义,但是是一个统一的中国。

一个中国,两种制度。

香港问题也是这样,一个中国,两种制度。

”[4]至此,“一国两制”的基本思想已经形成。

在推动“一国两制”的实践过程中,邓小平又多次作了深入的阐述,使“一国两制”构想更加完备充实。

1984年6月,邓小平接见香港工商界访京团时指出:

“我们的政策是实行‘一个国家,两种制度’,具体说,就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十亿人口的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香港、台湾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5]1985年3月,六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正式把“一国两制”确定为中国的一项基本国策。

二、“一国两制”的内容 

(一)“一国两制”的涵义

“一国两制”即“一个国家,两种制度”,其基本涵义是:

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生产资料公有制的社会主义制度;

香港、澳门、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它们作为特别行政区保持原有生产资料私有制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五十年不变

(二)“一国两制”的基本内容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有十个方面内容。

1.一个中国。

这是“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核心,是发展两岸关系和实现和平统一的基础。

2.两制并存。

在祖国统一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部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同时在台湾、香港、澳门保持原有的社会制度和生活方式长期不变。

3.高度自治。

祖国完全统一后,台湾、香港、澳门作为特别行政区,享有不同于中国其他省、市自治区的高度自治权。

4.尽最大努力争取和平统一,但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

5.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寄希望于台湾人民。

6.积极促谈,争取通过谈判实现统一。

7.积极促进两岸“三通”和各项交流,增进两岸同胞的相互了解和感情,密切两岸经济、文化关系,为实现和平统一创造条件。

8.坚决反对任何“台湾独立”的言行。

9.坚决反对外国势力插手和干涉台湾问题。

10.集中力量搞好经济建设,是解决国际国内问题的基础,也是实现国家统一的基础。

三、“一国两制”的意义 

(一)“一国两制”的理论意义

“一国两制”构想的理论依据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中国共产党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与解决台湾问题、香港问题、澳门问题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

“一国两制”的构想是个新思想,是前人未曾说过的,是社会主义学说和理论的新发展。

.“一国两制”构想充分体现了维护国家领土和主权完整的原则性。

1986年9月,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记者迈克·

华莱士在采访邓小平时问道:

“台湾有什么必要同大陆统一?

”邓小平说:

“这首先是个民族问题,民族的感情问题。

凡是中华民族的子孙,都希望中国能统一,分裂总是违背民族意志的。

其次,只要台湾不同大陆统一,台湾作为中国领土的地位是没有保障的,不知道哪一天又被别人拿去了。

”[6]国家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是中国优秀的文化传统。

海峡两岸的中国人,有着共同的血缘、共同的生活习尚、共同的文化、共同的心理素质,有愿意维系在一起的民族感情,这是任何力量都不能分割的。

实现祖国统一,是海峡两岸人民的共同愿望。

2.“一国两制”构想充分尊重台湾的历史和现实。

几十年来,海峡两岸尚未统一的状态,给整个中华民族带来了很大的创伤。

如果再动干戈,兵戎相见,骨肉相残,必将带来更多的伤害和不幸。

所以,不到万不得已,中国政府是不会轻易使用武力的。

由于台湾和大陆分离的时间比较长,台湾同胞对大陆的政治经济制度缺乏了解,他们有久已形成的自己的一套生活方式。

所以,邓小平十分强调尊重台湾的现实,尊重台湾同胞的愿望和选择,提出了现行生活方式不变。

几十年来,台湾的经济有了很大的发展。

但由于台湾的政治前途未卜,人心不稳,影响了台湾经济的发展。

台湾地狭人密,资源匮乏,市场有限。

从这种现实出发,用“一国两制”的构想来和平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统一,对台湾是十分有利的。

台湾可以依托大陆丰富的资源和广阔的市场,经济会发展更快,稳定繁荣就有了可靠的保证。

3.“一国两制”构想是对和平共处原则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中国外交的指导原则,也是国际上大多数国家公认的处理国与国之间相互关系的准则。

邓小平说,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最好的方式。

“现在进一步考虑,和平共处的原则用之于解决一个国家内部的某些问题,恐怕也是一个好办法。

”当今世界,在新技术革命的浪潮的推动下,各国经济互相联系、相互依赖的程度日趋加深,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代的两大主题。

尽管各种各样的矛盾和斗争依然存在,但用和平的、对话的方式解决争端的可能性大大加强了,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完全可以和平共处、共同发展。

所以,邓小平说:

“根据中国自己的实践,我们提出‘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办法来解决中国的统一问题,

这也是一种和平共处。

”[7]“一国两制”的构想,顺应了世界发展的潮流。

(二)“一国两制”的实践意义

香港、澳门回归后的事实充分证明,“一国两制”方针是正确的,是具有强大的生命力的,这为两岸和平统一树立了光辉的典范。

香港、澳门顺利回归以后的发展充分证明,“一国两制”已经首先在解决香港、澳门问题中得到了成功的运用,人们有更加充分的理由相信,“一国两制”同样可以成为解决台湾问题的最佳方式。

在香港回归中国五周年之际,曾经直接参与中英香港问题谈判的英国前副首相杰弗里·

豪在接见新华社记者采访时指出,“一国两制”方针是史无前例的惊人之举,在解决香港问题过程中发挥了关键作用。

[8]在过去的五年里,香港原有的生活方式并没有改变,人们尊重法制和司法独立,香港特区政府也重视民主。

中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五年来的事实说明,“一国两制”的构想得到成功实施,并为解决其他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可供借鉴的宝贵经验。

人们看到,“一国两制”在香港特别行政区和澳门特别行政区的成功实践,对台湾同胞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越来越多的台湾同胞从中理解了“一国两制”的精神和益处,近年来台湾同胞中认同“一国两制”的人数明显上升就是最好的证明。

四、历史遗留问题 

(一)台湾问题的由来

首先在法律上,台湾自始自终都是中国领土神圣不可侵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华民族从远古时代起即在该地区繁衍生息,历代中国政府都曾以不同形式对台湾进行垦殖、开发。

尤其是唐宋以后,中央政府开始设立地方机构管理台湾事务,将台湾正式纳入进了中国的行政区划和版图里。

其次台湾问题的由来具体有以下几个原因:

第一,台湾问题的产生与中国近代历史的发展密不可分。

其中清政府之卖国割台政策是造成台湾同胞对大陆产生出疏离感甚至怨恨情绪的重要原因之一。

第二,国共两党之间的内战是导致台湾问题产生的直接原因和导火线。

由于内战国民党失败而避居台湾,于是两岸对峙逐步形成,形成今天不统不独的僵持局面。

第三,冷战时期两大阵营之间的对峙、冲突是造成台湾问题的外部因素,美国

及其西方势力的干涉、介入则是台湾问题复杂化、长期化的主要原因。

国共两党之间的斗争日益国际化,使中国内部的统一问题和法统之争逐渐演变成为一场国际冲突。

第四,台独及其台独运动是寄生在中华民族肌体上的一大毒瘤,它构成了台湾成为“问题”的一切内部因素。

不难看出构成台湾问题的要素是多样的,复杂的,但关键还是美国的强权干涉和台独及其台独运动的发展、泛滥。

所以要解决台湾问题,就必须尽一切可能、尽一切力量去克服、化解这两大障碍和矛盾。

(二)台湾问题的实质

台湾问题是中国内战的遗留下来的问题,属于中国内部事务。

台湾不是殖民地,海峡两岸都是中国人,台湾主权仍在中国人手中。

所以台湾问题的解决实际上在理论上表现为台湾主权的回归,在实践上表现为台湾将所谓的中央政府回复为地方政府,即只有主权统一问题,而基本上没有治权问题。

也就是说,只要台湾回归祖国,中央政府基本上不会干预其内部事务。

但由于这些年间,以美国,日本等一些资本主义国家,利用台湾这个特殊的地理位置和现状,对中国的内政进行干涉。

尤其是美国,一方面承认只有一个中国,另一方面又不顾中国方面的反对,一再向台湾出售武器,军事技术等。

台湾问题之所以迟迟未能解决,从一定程度上讲,是由于美国等一些资本主义国家从中挑拨离间。

(三)“一国两制”的丰富与发展

在对台湾统一的问题上,中国政府始终坚持一国两制的政策。

由于台湾问题的特殊性,要达到和平顺利地解决台湾问题则需要对“一国两制”进行丰富和发展。

经过几代领导人的一如既往地坚持和发展,“一国两制”有了新的丰富和发展。

江泽民同志曾在《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而继续奋斗》的讲话中,概括了"

一国两制"

的基本内容:

统一以后实行"

,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台湾保持原有的制度。

"

不是我吃掉你,也不是你吃掉我"

统一后,台湾的社会经济制度不变,生活方式不变,台湾同外国的民间关系不变,包括外国在台湾的投资及民间交往不变。

台湾作为特别行政区有高度的自治权,拥有立法权和司法权(包括终审权),可以有自己的军队,党、政、军等系统都由自己管理。

中央政府不派军队、行政人员驻台,而且在中央政府里还要给台湾留出名额。

[9] 

江泽民同志在现阶段发展两岸关系、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八项主张中谈到努力实现和平统一,但不承诺放弃武力时,明确提出中国人不打中国人的主张;

并且指出我们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决不是针对台湾同胞,而是针对外国势力干涉中国统一和搞"

台湾独立"

的图谋的。

《一个中国原则与台湾问题》白皮书中指出:

如果出现台湾被以任何名义从中国分割出去的重大事变,如果出现外国侵占台湾,如果台湾当局无限期地拒绝通过谈判和平解决两岸统一问题,中国政府只能被迫采取一切可能的断然措施、包括使用武力,来维护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完成中国的统一大业。

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的新世纪三大任务是:

实现推进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

中台办、国台办2004年5月17日受权发表的声明中所强调的"

五个决不"

是:

我们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立场决不妥协,争取和平谈判的努力决不放弃,与台湾同胞共谋两岸和平发展的诚意决不改变,坚决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意志决不动摇,对"

台独"

决不容忍。

(四)台湾对统一问题的看法与行动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台湾人民在看待统一的问题上,关键在于经济的发展。

2001年7月台湾新党“立委”冯沪祥公布一项民意调查结果,指出台湾民众对“一国两制”的支持率达到47.5%;

民调还显示,如果“一国两制”能保证台湾的经济与生活50年不变,支持率则为近59.3%。

[10]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出,台湾经济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台湾民众对统一的信心。

同时,香港与澳门的经济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台湾人民的对回归的信心与决心。

台湾民众一直都很关注香港与澳门的发展。

在现在这样的国内与国外的经济与政治格局下,台湾民众在一定程度上也接受了现状,从心理学层次上讲,人们普遍对变动会感到不安,相当一部分人在对待台湾是否统一的问题上采取的是旁观心态。

关注着香港与澳门的发展,同时也密切关注内地,拓展与内地的经济往来。

(五)实现台湾统一所必须采取的方针

要实现祖国统一大业,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这是一个艰巨而长远的过程。

台湾问题错综复杂,单凭只字片语也难以言尽。

但我们明确地知道,台湾统一是势在必行的。

台湾问题的解决我们得从台湾问题的由来和实质上着手,抓住问题的主要矛盾,并处理各种复杂的影响因素。

要实现台湾的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运用必须重视在台湾问题的差异性,只有解决好了这些差异性才能使成功解决台湾问题成为可能。

归属问题既是主权的问题又是经济利益、价值取向的问题。

一个政权的主体是人民群众,他们自己利益的保障是最切实和根本的因素,只有群众满意了,得到了保障和信任,一切问题都有了商量的余地。

其次就是以后台湾的发展是不是会受到影响和制约,总是要以发展的观点来看问题的,所以台湾统一后如何处理后续事宜很关键。

结 

论 

“一国两制”的形成、完善与定型化,经历了漫长的过程,它体现了中华文明求同存异的理性思维,它浓缩了三代国家领导人的集体政治智慧,它记录了邓小平作为改革开放总设计师的丰功伟绩,它也向世人昭示:

凭借日益成熟的思维体系和奋斗精神,中国人民可以在新形势下解决好历史遗留的问题,也可以走出一条有自身特色的民族复兴之路。

在20世纪结束前,香港、澳门在邓小平“一国两制”方针指引下以和平方式实现了回归,并先后建立了我国仅有的也是当今世界上仅有的两个特别行政区。

两地回归开创了政权以平稳过渡形式顺利交接的先例,回归之后两地的平稳健康发展更进一步令人信服地证明“一国两制”的必然性、科学性、可行性。

实现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我们盼望着台湾的早日回归!

注 

释 

1.mongolly:

毛泽东会见日本社会党议员黑田寿男等人时的谈话全文

2.《周恩来年谱(1949-1976)》中卷,第524页

2.《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0页。

3.《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96至97页。

4.《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59至60页。

5.《邓小平思想年谱》,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第212页。

6.刘培平:

《实事求是与“一国两制”》,《山东大学学报》1998年第3期。

7.文献良:

《浅论“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性质和意义》,1998年第1期。

8.林尚立等:

《一个国家,两种制度―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构想与实践》,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9.王振民:

《论“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及其成功实践》,《光明日报》2007年7月2日。

10.韩振峰、纪淑云:

《邓小平对马克思主义的十大杰出贡献》,《社会科学研究》1998年第4期。

参考文献 

1.崔常发:

《邓小平社会主义理论研究》,海潮出版社1990年版。

2.刘敬诚:

《一个国家两种制度战略构想的理论贡献》,1990年第1期。

3.曹文灿:

《论“一国两制”》,《学术论坛》1997年第2期。

4.《周恩来年谱(1949-1976)》中卷,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年版。

5.《江泽民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6.《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7.《邓小平思想年谱》,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

8.《邓小平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论述专题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年版。

9.《小平百年》,《新文化报》2004年8月20日珍藏特刊32版。

10.浪迹天涯-BATC的BLOG:

《1986年在中国采访邓小平》,

论文摘要 

统一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中的主流。

中华民族的历史是坚持统一、反对分裂的历史,是实现民族大团结、大融合、大发展的历史。

新中国成立以来,为完成祖国的统一大业,几代中国人努力奋斗,对“一国两制”构想的形成、完善、发展和实践,作出了各自的历史贡献,将和平统一祖国的大业不断地向前推进。

实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