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高三期中练习一模语文试题附答案.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3789111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83.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高三期中练习一模语文试题附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届高三期中练习一模语文试题附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届高三期中练习一模语文试题附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届高三期中练习一模语文试题附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届高三期中练习一模语文试题附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届高三期中练习一模语文试题附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届高三期中练习一模语文试题附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届高三期中练习一模语文试题附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届高三期中练习一模语文试题附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届高三期中练习一模语文试题附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届高三期中练习一模语文试题附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届高三期中练习一模语文试题附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届高三期中练习一模语文试题附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届高三期中练习一模语文试题附答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届高三期中练习一模语文试题附答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届高三期中练习一模语文试题附答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届高三期中练习一模语文试题附答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届高三期中练习一模语文试题附答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高三期中练习一模语文试题附答案.docx

《届高三期中练习一模语文试题附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高三期中练习一模语文试题附答案.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届高三期中练习一模语文试题附答案.docx

届高三期中练习一模语文试题附答案

海淀区高三年级第二学期期中练习

语文

一、本大题共7小题,共2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材料一】

清明节

“清明节”拥有自然科学和民俗学的双重身份:

既是天文学上的重要时间节点——节气,又是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传统节日。

古人根据对日影的观测,在一年中定出24个节点,每一节点指代的那天被称作一个节气。

一年中,以立春为起始,清明是第五个时间节点。

每一个时间节点与地球在绕日轨道上的特定位置相对应。

因赤道与地球公转轨道面间存在夹角。

地球在绕日轨道上的位置不同,便有了四季更迭。

一年中影子最长的那天,被古人称为冬至,此时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日影最短之日则被称为夏至,此时太阳直射北回归线。

而春分、秋分正好将“二至”平分。

人们把一年从4个时间节点再等分成为24个时间节点的过程,大致经历了千余年。

现如今,在这24个节点中,既是节气又是节日的,只有清明节和冬至。

“清明”从节气演变为兼有“节日”内涵的文化符号,并不偶然的,而是对寒食,上巳二节吸纳融合的结果。

寒食节在清明前1天。

据载,晋文公流亡多年复国后,论功行赏时竟遗忘功臣介子推,待他想起时,介子推早已携母隐居绵山。

于是文公焚山逼介子推露面,未料介子推“不受富贵,志在清明”,宁肯抱树而死。

文公为表达对介子推的哀思,下令禁火寒食,自此相沿成俗,有了寒食一节。

杜甫诗句“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中的“三月三”,是上巳节。

汉代以前上巳节在农历三月的第一个巳日,后来固定在夏历三月初三,是俢禊的日子,即“春浴日”。

“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写的就是上巳节春浴的情形。

王维《寒食城东即事》诗有“少年分日作遨游,不用清明兼上巳”之句。

说明当时上巳节已经与寒食、清明合在一起了。

1.阅读材料一,找出能够统领其主要内容的语句。

(3分)

2.材料一最后两段所引用的文史材料,证明了什么观点?

(3分)

3.根据材料一及《二十四节气示意图》,判断下面“二十四节气歌”(节选)中,加点字分别指的是什么节气?

(3分)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5题。

【材料二】

清明雨

时令、文化、风俗三节合一的“清明”,自唐宋以来,多有游艺活动,直至明嘉靖年间,还有游艺的相关记录。

今人可从明《西湖游览志余》第二十卷中管窥一二:

“清明,苏堤一带,桃柳阴浓,红翠间错,走索、骠骑……舞盘及诸色禽虫之戏,纷然丛集。

”随着时间流逝,游艺渐次退出。

清明的文化符号,只剩添土追思和扫墓踏青。

而“清明雨”也自然而然地变成了寄托愁思与缅怀之情的独特物象。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杜牧笔下这场妇孺皆知的“清明雨”,正是以凄凉、忧伤的意味而深入人心。

在追思先人的日子,“清明雨”不是“润物细无声”的温情脉脉之雨,而是添人愁绪的凄凄切切之雨。

南宋词人吴文英“听风听雨过清明”就是千年来清明气象的写照。

清明时节,我国大部分地区的日平均气温攀升到12℃以上,东亚地区的大气环流已开始从冬到春的转变。

此时,来自北方西伯利亚的冷空气逐渐减弱,来自东南方海洋的暖空气开始活跃北上。

四月初的江南、华南上空,是冷暖空气往来频繁、势均力敌的相持区域,冷暖空气在此交锋,因此这一带出现绵绵细雨便不足为奇。

即使在“春雨贵如油”的广袤北方,清明降雨也有一定概率。

清明之雨,使悲凉凄切的氛围更加浓重。

从生理层面看,天气状况和人的情绪息息相关。

阴雨连绵之时,人体分泌的松果体激素增加,甲状腺素、肾上腺素减少,而甲状腺素和肾上腺素可以促进神经兴奋和细胞代谢。

因此,春光明媚常常使人精神振奋,霪雨霏霏则令人忧郁不悦。

“清明雨”还在心理层面充满悲意。

环境心理学认为,人和“雨环境”之间的联系并不仅仅是物质性,更有心理上的。

换言之,人如何感知、想象和看待环境,反向决定着环境对人的影响。

心怀悲戚之人看待清明细雨,便赋予它一层悲凉;而乍暖还寒的清明,冰冷的细雨滴落在肌肤上,更加剧了悲凉心理的体验。

4.下列诗句中“雨”和材料二中“清明雨”的意味相近的一项是(3分)

A.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B.天开暝色云千里,雨洗秋空月十分。

C.新莺嘹乱柳烟低,断魂春雨断肠期。

D.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5.清明时节为什么多雨?

“清明雨”为什么变成了寄托愁思与缅怀之情的独特物象?

请根据

材料二的内容简要作答。

(6分)

根据下面题目要求,阅读材料三,完成6~7题。

6.根据下面这组材料,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3分)

①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

(材料一)

②清明,苏堤一带,桃柳阴浓,红翠间错,走索、骠骑……舞盘及诸色禽虫之戏,纷然丛集。

(材料二)

③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

(材料三)

结论:

7.材料三中说“感自然节律而设”的清明节“孕人文精神而丰”,请根据材料一至材料三的

内容,分条概括清明节蕴含了哪些人文精神。

(6分)

 

【材料三】

梨花风起正清明

我国大部分地区一到清明时节,就告别严冬,迎来四野明净、生机盎然的春天。

清明是农耕的重要时机,所以农谚有“一年之计在于春”“清明前后,种瓜点豆”的说法。

清明也是人们亲近自然的大好时节。

古诗云:

“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

”清明踏青、修褉的风俗,反映了人们感受生命和谐的心理需求以及张扬生命活力的愿望。

为了顺应清明时节阳气上升、万物萌动之理,人们开展了春游健身和插柳植树活动。

柳树得春气之先机,阳气最盛,古人以“插柳”避疫驱邪,又赋予其“插柳留春”的文化意蕴。

后来,清明插柳之风逐渐发展为植树造林之举,民谚说:

“种树造林,莫过清明。

孙中山先生把植树造林当作关乎国计民生的大事来推动。

在他的倡议下,1915年北洋政府正式确定清明节为植树节。

1984年北京市将“全民义务植树日”定在清明节前后。

2008年清明节被定为法定假日,植树节便自然而然地落户清明。

在清明播下的希望种子,经几度春秋,弥漫成郁郁葱葱的绿意。

这时,人们会感到生命之树长青,就像是留住了春天,留住了生命。

清明节还是体现中华民族的生命精神、最富有生命意识的传统节日。

虽然物质生命无法永存,但精神生命却可以永恒。

生命之火如何延续?

什么样的人生能够留芳千古?

古人的回答是“三不朽”:

立德、立功、立言。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青史留名”就是对人生价值的最大肯定。

但是,毕竟不是每个人都能立功、立言,而立德却是每个人都可以做的,所以古人把“立德”置于“三不朽”的首位。

人们也正是通过清明节扫墓等传统仪式,一方面感受“生死两茫茫”的悲怆,感念先人生我育我的恩泽;一方面停下行色匆匆的人生脚步,面对死亡,思考人生的价值和生命的意义。

在生死的感悟中,让灵魂受到洗礼和净化,获得生死情感的宣泄和道德生命的传承。

所以,人们追求以懿行嘉言留名传后,把个体生命置于祖辈代代相传的生命长链之中,作为长链的一环而找到自己的位置,也让精神得以安顿。

因此,清明节正是家庭文化建设的契机,中华民族的敬祖意识、感恩心理、天人观念,在清明节可以得到充分地表达。

而今,祭奠亲人、祭祀祖先的活动已发展到缅怀先贤英杰。

祭奠他们,能让我们常怀感恩之心,受到爱国主义和中华文化精神熏陶,让我们的生命更加清明。

清明还有政治清明的含意。

《诗经·大雅·大明》有“肆伐大商,会朝清明”句,《后汉书·班固传》也有“固幸得生于清明之世”的话,显然都指政治清明。

清明的这种人文内涵常常以人物故事为载体而获得广泛传播。

介子推与寒食、清明的故事就是一个典型。

相传晋文公在火熄后上山看到介子推母子抱树而死,在他们身后的树洞里发现了一首写在衣襟上的血诗:

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传说中的介子推遗诗,出自谁手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短短八句诗就三嘱晋文公“清明”,反映了人们渴求“清明之世”的普遍愿望,即追求一种安定祥和的社会生活,是“君圣臣闲”“官清吏廉”的清明之治。

《乐记》曰:

“清明象天,是天德清明也。

”感自然节律而设,孕人文精神而丰,是对中华传统节日清明的最好写照。

二、本大题共11小题,共42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8~13题。

古今稗官野史不下数百千种,而《三国志》《西游记》《水浒传》,世称之为奇书,人人乐得而观之。

余窃有疑焉。

稗官为史之支流,善读稗官者可进于史;故其为书亦必善善恶恶,俾读者有所观感戒惧,而风俗人心庶以维持不坏也。

《西游》元虚荒渺,论者谓为谈道之书,所云意马心猿,金公木母,大抵心即是佛之旨,予弗敢知。

《三国》不尽合正史,而就中魏晋代禅,依样葫芦,天道循环,可为篡杀者鉴。

其他蜀与吴所以废兴存亡之故,亦具可发人深省,予何敢厚非。

至于《水浒》诲人以盗,久干例禁,乃言者津津夸其章法之奇,用笔之妙,且谓其摹写人物事故,即家常日用米盐琐屑,皆各穷神尽相,画工化工合为一手,从来稗官无有出其右者。

呜呼!

其未见《儒林外史》一书乎?

夫曰“外史”,原不自居正史之列也;曰“儒林”,迥异元虚荒渺之谈也。

其书以功名富贵为一篇之骨,有心艳功名富贵而媚人下人者,有倚仗功名富贵而骄人傲人者,有假托无意功名富贵自以为高而被人看破耻笑者,终乃以辞却功名富贵,品地最上一层,为中流砥柱。

篇中所载之人,不可枚举,而其人性情心术,一一活现纸上。

读之者无论是何人品,无不可取以自镜。

传云:

“善者,感发人之善心;恶者,惩创人之逸志。

”是书有焉。

甚矣!

有《水浒》之笔之才,而非若《水浒》之致为风俗人心之害也。

则与其读《水浒》,无宁读《儒林外史》。

世有善读稗官者,当不河汉予言也夫!

乾隆元年春二月,闲斋老人序。

(取材于闲斋老人《<儒林外史>序》,有删改)

8.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俾读者有所观感戒惧俾:

使

B.而风俗人心庶以维持不坏也庶:

希望

C.可为篡杀者鉴鉴:

铜镜

D.久干例禁干:

触犯

9.根据文章内容,并借助下面“善”字的义项,解释加点的词语。

(3分)

义项

解释词语

善:

①美好。

②友好。

③喜好。

④擅长。

⑤容易。

⑥赞许。

(1)故其为书亦必善善恶恶善善:

(2)善者,感发人之善心善心:

(3)世有善读稗官者善读:

10.文中画线词语“穷神尽相”“不可枚举”,分别写出了《水浒》和《儒林外史》的什么特点?

请结合语境加以解释。

(4分)

(1)穷神尽相:

(2)不可枚举:

1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3分)

A.作者由衷地称赞《水浒》章法奇巧,用笔精妙,穷神尽相,实乃野史小说之冠。

B.《儒林外史》刻画了众多性情心术各异的鲜活形象,读者都可以从人物身上照见自己。

C.文中将《儒林外史》与其他奇书进行比较,以突出《儒林外史》的思想和艺术价值。

D.《儒林外史》塑造了心艳功名、痴迷富贵的一类人,中举发疯的范进就是其中的一个。

12.作者认为“辞却功名富贵,品地最上一层,为中流砥柱”。

自古以来,我国不乏这样的高士,其中有不慕富贵,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帝乡不可期”(《归去来兮辞》)来表明心志的陶渊明,有傲视权贵,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梦游天姥吟留别》)来张扬个性的李白。

(3分)

13.作者认为“《西游》元虚荒渺”,“《三国》不尽合正史”,“《水浒》诲人以盗”,请从中任选作者对某一作品的评价,结合你的阅读积累,谈谈自己的看法。

(6分)

14.用斜线(/)给下面短文画横线的部分断句。

(5分)

余尝为诸子弟言士生于世可以百为惟不可俗俗便不可医也或问不俗之状余曰难言也视其平居无以异于俗人临大节而不可夺此不俗人也。

士之处世,或出或处,或刚或柔,未易以一节尽其蕴,然率以是观之。

(取材于黄庭坚《书嵇叔夜诗与侄榎》)

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15~18题。

过辛稼轩神道①

(明)张以宁

长啸秋云白石阴,太行天党②气萧森。

英雄已尽中原泪,臣主元无北伐心。

岁晚《阴符》③仙蠹化,夜寒雄剑老龙吟。

青山万折东流去,春暮鹃啼宰④树林。

【注】①辛稼轩神道:

辛弃疾葬于江西上饶,其墓侧驿路旁有“稼轩先生神道金字碑”。

②太行天党:

指辛弃疾当年在北方带兵聚义、共谋恢复中原的上党地区。

③《阴符》:

兵书。

④宰:

坟墓。

15.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正确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描写了稼轩墓地秋云笼罩的环境,渲染出阴郁萧森的气氛。

B.颔联中英雄泪与臣主心对比,解释了英雄壮志难酬的根本原因。

C.颈联以兵书被虫蛀、雄剑龙吟来暗指辛弃疾内心的无奈和不甘。

D.尾联中诗人化用辛词并运用典故,以慨叹英雄已逝,遗憾难消。

16.下列诗句与“英雄已尽中原泪”所表达的情感,不相符的一项是(3分)

A.把吴钩看了,栏杆拍扁,无人会,登临意。

B.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

C.凭谁问:

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D.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

17.有人评价这首诗“意境苍凉,情怀悲壮”,情节和诗歌内容作简要赏析。

(6分)

18.从古至今赞美英雄的作品不可胜数,在作家笔下英雄人物各具风采:

屈原诗中的将士“诚既勇兮又以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堪称鬼雄;苏轼笔下的一世之雄曹操“酾酒临江,______________”

英武豪迈,雄姿英发的周瑜“谈笑间,_____________________”风神潇洒。

(3分)

三、本大题共6小题,共21分。

阅读下面文学作品,完成19~24题。

纸上思量

①把一张六尺宣纸徐徐展开,铺在宽大的案上。

两边用厚重的镇纸压住,纸面一下子就平整起来。

我的心情也随之渐渐平静,眼前宛若出现一片素淡的旷野、一片晴朗的天幕、一片水波不兴的宽阔河面。

②真的要下笔,我反而谨慎了。

对如此精良的雪一般的宣纸我一直心存郑重。

有好几次,柔软的羊毫在砚边濡染了润泽的墨汁,我提了起来,踌躇再三,还是把笔搁下了,那个时刻似乎还未到来。

③通常我不是这样。

平时用廉价的宣纸练字,废纸千万,每一张都在线条的纵横交错中默契淋漓,写到密不容针方才放弃。

无数的廉价宣纸训练出了一个人的胆量,还有手上准确精到的技巧。

那些附庸风雅的人,他们对于宣纸轻慢、漠视的眼神,我是一直【耿耿于怀】的。

上乘(chéng)的宣纸,遭逢了没有技巧储备、没有性情濡养的拙(zhuó)劣书手。

他们不管不顾,一笔下去,肯定不行,揉搓丢弃;再来一张,还是不行。

结局是可望而知的。

这种人永远都无法成为严格意义上的书法家,他们不惜纸,更不善用纸,只是以蹂躏糟蹋纸为快意。

④少年学书,成年以后把笔挥毫成为我的专业,更成为精神上的倚重。

我经常把自己关在书房内,把玩古帖,独自书写。

书法给予我的快乐就是这种独立性,可以避免受人牵绊(pàn),也不必迁就他人,享受孤独之趣,因此才得笔无凝滞、圆融无痕。

琴师抚琴与书法家动笔极为相似。

白居易在《夜琴》中说:

“自弄还自罢,亦不要人听。

”正是在自弄自罢中,深入自己的精神世界,忘怀俗事,不知今夕何夕,今世何世。

抚琴和挥毫都有一种萧疏感,他们甚至【相辅相成】。

秋风黄叶,林壑清肃,这边琴师弹的是《渔樵问答》《平沙落雁》,清逸的琴声汨汨而出,冲和疏淡。

那边的书家静听中凝神绝虑,墨香氤氲,填词抒怀,笔底清旷飘逸。

秋色点染,琴音笔调都附着了萧疏淡远的韵味。

琴声随风而逝,而形于纸上的晕化之痕,却可以留存下来,成为一次雅集的印迹。

⑤少年时我曾想改学绘画,色泽斑斓的画面,那么富贵、冶艳,整个世界就像浸在缤纷的春光里。

人进中年,浮艳心思已渐消遁,对于色调的喜爱也重新规划分野。

一个人不可能长期面对喧闹的视觉对象,就像我们不敢长久仰望炽热的骄阳。

而皎洁的月光,它的澹泊之色,让人可以长久注目,感受到它的亲和与抚慰。

相比于泥金、泥银、大红镶嵌龙凤纹路的宣纸,我更喜欢素洁如雪的玉版宣,它驱逐了富贵、妖娆的气息,显得孤寂、清寒。

⑥一个喜好在白宣纸上驰骋的人,他的目光是平静安详的。

素净洁白的纸,冰冷细腻的砚,竹木与毛羽制成的笔,汲日月精华的松枝烧制成的墨,都是纯朴之物。

书法家以此为己所用,天长日久,也如这些自然之物,质朴浑成。

⑦西晋时期人们争相传抄左思的《三都赋》,以致纸价上涨,留下了“洛阳纸贵”的佳话。

那是一个欢欣鼓舞令人感动的场面,人人以笔墨相见,在宣纸上寄寓情怀。

那是一个生活节奏徐缓的时代,是一个在纸面上刻画性灵的时代。

宣纸的使用率达到极致的时候,城市安静下来,人人行止优雅,他们在一点一划的讲究中,心性被磨洗得从容安闲。

而在物品包装越来越华丽、文化作秀现象【层出不穷】的现在,古雅素净的宣纸日渐陌生,朴实无华的笔墨淡出人们的生活,我们又该以怎样的方式来逼近心灵的深处。

⑧爱纸惜纸,算起来也是我四十岁以后的事。

“惜墨如金”,也就是惜纸如金,每一次下笔都像是举办一个庄重的仪式。

书写之前,研墨以使心静,焚香以使室清,沐浴更衣以使神清气爽。

此时,下笔的氛围形成,自然笔随心动。

那些“书法表演”,是今人恶作。

应景而表演,笔在手中,动作很大,口中有声,这是很不敬畏的。

书法本是寂寞之道,运用在人声鼎沸的娱乐场景里,博人一粲,“表演者”毫无矜持,随便而轻率,内心不复清静。

现如今,还有多少人在效古人之行,恪守笔墨之道呢?

⑨提按快慢,纵敛卷舒,纸上的动作都是一些怀旧的影子,我的内心还停留在对古雅的喜好上。

我喜欢收藏各式各样淡雅的信笺(jiān)。

白色的笺上,浅浅地浮动着异兽、云水、钟鼎、瓦当的纹路,逗引我书写。

在各类书写中,写信札最没有负担,笔提起来,文思涌出,于是疾疾向前。

文词错了,就圈起来,或者涂抹一下,只求一个随意。

若把信写得笔笔不爽,在我看来已失天趣。

今天,人们爱发电子邮件,用笔墨写信的人越来越少,许多精美的宣纸信笺,搁在柜台上【无声无臭】,渐渐蒙上了尘泥。

⑩又是一个夜晚来临,春日将过,初夏将至,空气中弥漫着滋润清新的气息。

我照例在案上铺开一张白宣,书房似乎一下子亮堂许多,四周岑寂了下去。

我等待着即将到来的心动时刻。

(取材于朱以撒同名散文)

19.文中加点字的字形和注音都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濡染上乘(chéng)B.凝滞拙(zhuó)劣

C.斑斓牵绊(pàn)D.安详信笺(jiān)

20.下列词语中的“爽”与第⑨段“笔笔不爽”之“爽”意义相同的一项是(3分)

A.爽约B.直爽C.神清气爽D.屡试不爽

21.文中【】内的成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耿耿于怀B.相辅相成C.层出不穷D.无声无臭

22.下列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开篇所写作者的想象,既折射出他的心境,又暗示了他追求的精神境界。

B.作者认为笔墨纸砚自然纯朴,可以潜移默化地影响书法家的心性、气质。

C.作者的内心停留在对古雅之物的怀旧上,所以对今人不恪守笔墨之道心怀不满。

D.文章的开头和结尾都营造了宁静的氛围,表现出作者对书法创作的庄重的态度。

23.在文中第④段,作者为什么要着意描写琴师抚琴?

请简要作答。

(4分)

24.作者的“纸上思量”包含着他对书法艺术的人士思考和情感态度,请结合文章内容加以

分析。

(6分)

四、本大题共2小题,共60分。

25.微写作(10分)

从下面三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

不超过150字。

①四月,春光正好。

请你在微信朋友圈中发一个邀约的帖子,召唤朋友们一起踏青访春。

要求描写生动,有感染力。

②高考临近,你的好朋友信心不足,情绪有些波动。

请你写一段文字,劝勉你的好朋友。

要求恰当引用名言警句,语言得体,有说服力。

③清明之际,世纪坛举办“中华国贤颂”纪念活动。

请从孔子、李冰、王羲之、鲁迅、邓稼先五位先贤中任选一位,写一段文字(可写诗歌),表达你的敬仰之情。

要求感情真挚,富有文采。

26.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文。

(50分)

①中国宣纸“轻似蝉翼白如雪”,有着“纸寿千年”的美誉。

它轻薄,却能承载文字、文化的厚重;它素朴,却能呈现心灵、精神的绚烂。

轻中有重,朴中见华,又何止宣纸呢?

上面的文字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

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自定文体(诗歌除外),写一篇不少于700字的文章。

②2014年12月,《诗刊》杂志社、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和凤凰网读书频道联合举办了一场以“日常生活,惊心动魄”为主题的诗歌朗诵会,农妇、理发师、快递员、私企员工、煤矿工人,是这场朗诵会的主角。

他们朗诵自己的作品,表达对诗歌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感悟。

上面的文字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

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自定文体(诗歌除外),写一篇不少于700字的文章。

 

海淀区高三年级第二学期语文期中练习答案

2015.4

一、本大题共7小题,共27分。

1.(3分)“清明节”既是天文学上的重要时间节点——节气,又是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传统节日。

如全抄第一段或答“拥有自然科学和民俗学的双重身份”得2分。

2.(3分)“清明”吸纳融合了寒食、上巳二节的习俗,从节气演变为兼有“节日”内涵的文化符号。

如答“上巳节与寒食、清明合在一起了”得2分。

  3.(3分)立春立夏秋分(每点1分)

4.(3分)C

5.(6分)第一问:

清明时节,我国江南、华南上空冷暖空气往来频繁、相持交锋,因此多雨,北方也有降雨概率。

(2分)

第二问:

①从生理层面看,阴雨连绵之时,人体分泌的松果体激素增加,促进神经兴奋和细胞代谢的甲状腺素、肾上腺素减少,故清明雨令人忧郁不悦。

(2分)②从心理层面看,心怀悲戚的人会赋予清明细雨悲凉之意,清明冷雨又加剧悲凉的心理体验。

(2分)(意思对即可)

6.(3分)清明时节,古人有亲近自然、游艺踏青的习俗。

(意思对即可)

7.(6分)要点:

清明节踏青、修禊等习俗反映了人们感受生命和谐的心理需求和张扬生命活力的愿望;(2分)清明节祭奠祖先先贤的活动包含了中华民族的敬祖意识、感恩心理、天人观念以及人们以懿行嘉言留名传后、追求生命清明的理想;(2分)人们对安定祥和的社会生活、君圣臣贤(官清吏廉)的清明之治的渴求。

(2分)(意思对即可)

二、本大题共11小题,共42分。

8.(3分)C

9.(3分)①赞扬美好的;②美好的心灵;③喜欢(爱好)阅读

10.(4分)

(1)穷神尽相:

《水浒》描写人、事、物和日常生活细节,摹形传神,淋漓尽致。

(2分)

(2)不可枚举:

《儒林外史》刻画的人物数量多、类型多样(性情心术多样)。

(2分)

11.(3分)A

12.(3分)富贵非吾愿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书写正确、规范、美观,笔画不清按错别字扣分。

每空1分,写错字、别字或漏字不给分)

13.(6分)评分要点:

观点鲜明1分,论据可靠(要结合名著内容)2分,分析合理3分。

14.(5分)余尝为诸子弟言/士生于世/可以百为/唯不可俗/俗便不可医也/或问不俗之状/余曰/难言也/视其平居无以异于俗人/临大节而不可夺/此不俗人也

每断对2处得1分,当断不断扣分;每断错2处扣1分,扣满5分为止。

译文:

我曾经对众子弟说:

“读书人生于世,什么都可以做,只是不能流于庸俗,庸俗就不可救药了。

”有人问不俗的情状是什么样的。

我回答说:

“很难说。

看他平时与俗人没什么不同,在生死关头却能够坚持理想、坚贞不屈,这种人就称得上是不俗之人。

读书人处世,或出世或处世,或刚强或柔弱,按常规不容易看出他的底蕴。

但大致可用这个方法观察他。

15.(3分)A 

16.(3分)D

17.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