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初高学习学年高中政治 第三单元 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 第八课 唯物辩证法的发展.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3791795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71.5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初高学习学年高中政治 第三单元 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 第八课 唯物辩证法的发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小初高学习学年高中政治 第三单元 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 第八课 唯物辩证法的发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小初高学习学年高中政治 第三单元 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 第八课 唯物辩证法的发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小初高学习学年高中政治 第三单元 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 第八课 唯物辩证法的发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小初高学习学年高中政治 第三单元 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 第八课 唯物辩证法的发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小初高学习学年高中政治 第三单元 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 第八课 唯物辩证法的发展.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小初高学习学年高中政治 第三单元 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 第八课 唯物辩证法的发展.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小初高学习学年高中政治 第三单元 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 第八课 唯物辩证法的发展.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小初高学习学年高中政治 第三单元 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 第八课 唯物辩证法的发展.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小初高学习学年高中政治 第三单元 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 第八课 唯物辩证法的发展.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小初高学习学年高中政治 第三单元 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 第八课 唯物辩证法的发展.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小初高学习学年高中政治 第三单元 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 第八课 唯物辩证法的发展.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小初高学习学年高中政治 第三单元 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 第八课 唯物辩证法的发展.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小初高学习学年高中政治 第三单元 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 第八课 唯物辩证法的发展.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小初高学习学年高中政治 第三单元 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 第八课 唯物辩证法的发展.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初高学习学年高中政治 第三单元 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 第八课 唯物辩证法的发展.docx

《小初高学习学年高中政治 第三单元 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 第八课 唯物辩证法的发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初高学习学年高中政治 第三单元 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 第八课 唯物辩证法的发展.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小初高学习学年高中政治 第三单元 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 第八课 唯物辩证法的发展.docx

小初高学习学年高中政治第三单元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第八课唯物辩证法的发展

第八课 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

学案1 世界是永恒发展的

走进生活

目标导航

  2016年9月15日22时04分,搭载着“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的“长征二号”FT2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发射。

约575秒后,“天宫二号”与火箭成功分离,进入预定轨道,发射取得圆满成功。

2016年恰逢我国航天事业60周年,60年来,我国航天事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在空间技术、空间应用、空间科学三大领域实现了快速发展,已步入世界先进行列。

思考 从我国航天事业60年来取得的巨大成就中,你能感悟到什么哲学道理?

提示 事物是不断发展的。

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1.通过事例,理解世界是永恒发展的,发展具有普遍性。

2.培养正确认识事物发展的能力,理解发展的实质。

(重点)

3.学会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树立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

(难点)

一、发展的普遍性

1.自然界是发展的

(1)自然界总是处在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发展过程中。

整个自然界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前进和上升过程。

(2)自然界的发展是由物质世界的相互作用引起的。

正是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构成了事物的变化和发展。

2.人类社会是发展的

社会形态的依次更替表明,人类社会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

3.人的认识是发展的

每个人的认识都经历着由不知到知、由知之不多到知之较多的过程,对各种事物的认识也都有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

整个人类的认识也是不断发展的。

4.总之,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认识都是不断发展的,一成不变的事物是没有的。

任何事物都有其产生和发展的过程。

二、发展的实质

1.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2.唯物辩证法的发展概念揭示了万事万物运动、变化的总趋势是前进和上升的。

1.判断

(1)认识有终点,科学有顶峰。

(  )

提示 错误。

人的认识是发展的,认识没有终点,科学没有顶峰。

(2)发展是运动变化,运动变化就是发展。

(  )

提示 错误。

只有前进性、上升性的运动变化才是发展。

2.思考:

世界永恒发展是不是意味着任何事物在任何时候都处于发展之中?

提示 不是。

世界永恒发展是指事物运动变化所包含的趋势,而并非指任何事物在任何时候都处于发展之中。

探究点一 发展的普遍性

探究导引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

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

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

羊公碑字在,读罢泪沾襟。

——孟浩然《与诸子登岘山》

(1)如何感悟“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

(2)阅读这首诗,对你有何哲学启示?

答案 

(1)人间世事不停地交替变换,一代接一代永远今来古往。

展示了社会形态的发展,社会生活的改善,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人类社会是在不断发展的。

(2)我们的世界是永恒发展的,发展具有普遍性:

自然界是发展的,人类社会是发展的,人的认识是发展的。

我们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反对用静止的观点看问题。

核心归纳

1.发展的普遍性

整个世界包含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认识,都是变化发展的,一成不变的事物是没有的。

任何事物都有其产生和发展的过程。

总之,发展具有普遍性。

2.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

唯物辩证法是关于世界普遍联系的科学,也是关于世界永恒发展的科学,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两个总特征。

联系构成事物的变化和发展,没有联系就没有发展,运动、变化、发展本身就体现了联系,没有运动、变化、发展就没有联系。

看不到联系与发展的内在联系,是形而上学的观点。

典型例题

例1 (2016·上海高考)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到提出“中国梦”,从把握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到牢固树立五大发展理念……蕴藏鲜明时代内涵的治国理政总体方略与时俱进、不断发展。

治国理政总体方略的发展所体现的哲理是(  )

A.人类社会是一个不断变化发展的过程

B.真理反映的对象是客观事物及其规律

C.真理性的认识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

D.理论是否正确一定要经过实践的检验

答案 C

解析 “治国理政总体方略与时俱进、不断发展”,体现了认识的发展与丰富,故C符合题意。

材料体现的是认识的发展,而不是人类社会的发展,故A与题意不符;B是对真理概念的理解,与题意无关;材料强调了认识的发展,但是没有涉及到检验认识,故D与题意不符。

探究点二 发展的实质

探究导引

三代人赶集

(1)三代人赶集,从翻山越岭到足不出户,折射出人们生活观念和生活方式的哪些变化?

(2)三代人赶集,充分证明了世界是永恒发展的。

发展的实质是什么?

答案 

(1)①时代在进步,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

②农民的生活观念在日益更新。

③科技发展给人民群众的生活带来极大的便利。

(2)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核心归纳

1.运动、变化、联系与发展

唯物辩证法是关于世界普遍联系的科学,也是关于世界永恒发展的科学,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两个总特征。

联系构成事物的变化和发展,没有联系就没有发展,运动、变化、发展本身就体现了联系,没有运动、变化、发展就没有联系。

看不到联系与发展的内在联系,是形而上学的观点。

2.发展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但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不一定就是发展。

(1)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因此发展体现了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

(2)但并不是一切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都是发展,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有前进的、上升的,也有倒退的、下降的,而只有那些前进的、上升的变化才是发展。

反之,则不是发展。

典型例题

例2 有人利用先进信息技术搞“科学算命”,并称之为“发展”。

该观点(  )

A.正确,因为它肯定了先进信息技术在人们命运中所起的积极作用

B.正确,因为它正确理解了发展的实质

C.正确,它肯定了运动变化与发展的内在联系

D.错误,因为它没有正确理解发展的实质

答案 D

解析 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科学算命”是以新的形式掩盖旧的内容,故D项符合题意要求。

1.“冰雪梅中尽,春风柳上归”是唐代诗人李白的诗句,意思是,梅花片片落尽,冬天就要过去了,春风使柳树归来,也就是柳树发芽吐叶。

这说明了(  )

A.自然界是变化发展的

B.联系具有普遍性

C.对事物的认识需要一个过程

D.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正确反映物质

答案 A

解析 冰雪消融,春风归来,反映了自然界的变化发展,故A项正确;B、C两项所述不符合题意;D项错误,因为意识有正确和错误之分。

2.据国外媒体报道,美国阿拉巴马自然历史博物馆的古生物学家马克·乌恩曾宣布,现代鲸类的祖先也曾长有四肢,而且它们在水中行进时依靠的主要是两条后肢。

乌恩指出,鲸类的远古祖先曾经也是生活在陆地上、依靠四肢爬行的动物,之后,它们逐渐开始了半水生的生存方式。

随着生存方式的变化,鲸类祖先的身体形态也逐渐发生了适应水中生活的变化——原先的四肢演化成了鳍,而尾巴的形状也变得与鱼类非常相似。

鲸类的演变表明(  )

A.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

B.鲸类经历了漫长的前进和上升的过程

C.没有自然界的发展就没有人类社会

D.人类社会的发展是客观的

答案 B

解析 从材料中可以看出,鲸类的演变经历了漫长的前进和上升的过程,这是生物物种的发展进化过程,体现了发展的观点,B符合题意。

3.“城市越来越大,汽车越来越多,会讲英语的人越来越多……”谈起中国这些年的变化,加拿大DPA工业有限公司总裁韦恩·麦克金农用了一连串的“越来越”。

这一连串的“越来越”反映了(  )

①生活水平的提高 ②实践的发展 ③自然界的进化 ④社会的进步

A.①②B.①③

C.②④D.③④

答案 C

解析 本题可用排除法解答。

韦恩·麦克金农所讲的一连串的“越来越”反映的是社会的变化,①③明显与题意不符,舍去,故应选C。

4.唯物辩证法认为,发展的实质是(  )

A.事物的运动变化过程

B.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C.事物性质的变化

D.同一事物的简单重复和反复循环

答案 B

5.信息技术的发展,给社会带来了很大的方便,但某些人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搞“科学算命”,冠以“新潮”的名字,称之为“时代的发展”。

这种观点是(  )

A.正确的,因为它运用了先进的信息技术

B.正确的,因为它是以前所没有的

C.错误的,因为它没有正确理解发展的实质

D.错误的,因为它没有看到事物的运动和变化

答案 C

解析 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科学算命”是借用现代科技搞封建迷信,不属于发展的事物,故应选C。

一、选择题

题组一 发展的普遍性

1.我国启动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2015年安排1000万亩。

到2020年,将全国具备条件的坡耕地和严重沙化耕地约4240万亩退耕还林还草,土地沙化蔓延趋势将得到有效遏制,生态环境将明显改善。

上述事实说明(  )

A.自然界是变化发展的

B.人们能够根据自己的愿望改造自然物

C.人的认识是发展的

D.任何两个事物都是互相联系的

答案 A

解析 B项否认了自然界的客观性;联系具有普遍性,但并不是任何两个事物都是互相联系的,D说法错误;C不符合题意,舍去。

故应选A。

2.“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

”唐代诗人孟浩然这句诗体现的哲理是(  )

A.自然界是客观的

B.人类社会是客观的

C.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

D.一切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发展观,题干说“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说明世界是变化发展的,故D观点符合题意,A、B、C均与题意不符。

3.当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开上私家车的时候,自行车这种“落后”的交通工具却重获西方人的青睐。

因为自行车占地少、投资小、节能环保,还可以减少交通拥堵,所以在制定城市交通政策时,西方一些国家特别注重鼓励自行车出行、以自行车优先为原则的政策和规划。

这启示我们(  )

①人的认识永远不能达到真理 ②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是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 ③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④真理对实践有促进作用

A.①③B.①④

C.②③D.③④

答案 C

解析 ①说法错误,舍去;材料强调实践是认识的基础,④与材料无关,舍去;②③符合题意,故应选C。

4.《孙子兵法》曰:

“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而制胜。

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而制胜者,谓之神。

”这段话表明的哲理是(  )

①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是联系的,认识了前者就能认识后者 ②客观实际是变化发展的 

③要根据事物的变化发展改变做事的方法 ④事物变化无常,人的认识能力无限

A.①②B.②③

C.③④D.①④

答案 B

解析 题干的“兵无常势,水无常形”,体现了客观实际是变化发展的,故②符合题意;“因敌而制胜”,说明要用发展的观点办事,故③正确;①中的“认识了前者就能认识后者”和④中的“人的认识能力无限”说法错误;故应选B。

5.以下各项能说明发展的普遍性原理的是(  )

①刻舟求剑 ②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

③世界就是一个轮回,始于何处,回到何处 ④自古及今,法无不改,势无不积,事例无不变迁,风气无不移易

A.①②B.②③

C.②④D.③④

答案 C

解析 ②④体现了发展的观点,是正确的;①是静止的观点,③是圆圈论的观点,都没有坚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舍去;故应选C。

题组二 发展的实质

6.要实现我国经济和技术的跳跃式发展,实现我国社会的全面进步,建设我国富有生机的各个方面的制度和体制,就必须努力创新。

从哲学上看,之所以要进行创新,是因为(  )

A.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

B.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C.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D.整个世界是不断发展的

答案 D

解析 题目要求是从哲学上看进行创新的原因,依据教材,应当是世界是不断发展的,要求创新,故D符合题意;A、B、C与题意无关,舍去。

7.下列诗句中与“流水淘沙不暂停,前波未灭后波生”所蕴含的哲学道理相同的是(  )

①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②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③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④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A.①②B.①③

C.①④D.②③

答案 B

解析 材料中的诗句说的是新事物取代旧事物,可见①③符合题意;②蕴含站得高,看得远的道理,与题意无关;④强调的是实践的重要性,不符合题意,舍去。

8.事物的运动变化与发展的区别在于(  )

A.运动变化是看得见的,发展是看不见的

B.运动变化是倒退的,发展是前进的

C.运动变化既可能是前进的也可能是倒退的,而发展则是前进、上升的变化

D.运动变化是旧事物的变化,发展则是前进和上升的变化

答案 C

解析 A错误,二者不能用看见和看不见来划分;变化既可能是上升也可能是倒退,可能是旧事物的变化,也可能是新事物的变化,B、D说法错误,舍去;故应选C。

9.“在静止状态无论怎么解决公正的问题,贫困的人口总不可能摆脱拮据的状况,只有在发展和进步的状态,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人们的困难。

”因为(  )

A.静止状态不可能发生任何变化

B.没有规律的物质运动是不存在的

C.发展是一种前进和上升性的运动

D.任何事物都处于变化之中

答案 C

解析 题意强调的是只有发展进步了,我们才有条件从根本上解决人们的困难。

这种观点的理论根据就是发展是一种前进和上升性的运动,故应选C;静止是相对的,A观点错误;B观点正确,但与题意无关;D正确,但不如C准确,因为变化还包括后退性的运动。

10.从引进时速200千米的高速列车技术,到自主开发时速350千米、380千米的“和谐号”动车组;从京津城际铁路、武广高铁运营,到京沪高铁的开通……中国迅速跨入引领世界的“高铁时代”。

这说明(  )

①事物都处在永不停息的运动、变化、发展之中 ②发展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 ③自然界是发展的 ④任何运动变化都会成为发展

A.①②B.③④

C.①③D.②④

答案 A

解析 中国一步步地跨入引领世界的“高铁时代”,是人类社会的发展,①②符合题意;③与题意无关;④说法错误;故应选A。

11.《吕氏春秋·察今》记载:

荆人欲袭宋,使人先表澭水。

澭水暴益,荆人弗知。

循表而夜涉,溺死者千有余人,军惊而坏都舍。

以下选项,与荆人教训具有相同哲学寓意的是(  )

A.士以进死为荣,退生为辱

B.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安,忘战必危

C.九河盈溢,非一块所防;带甲百万,非一勇所抗

D.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

答案 D

解析 荆人失败的原因是不懂得实际情况是变化发展的,其教训是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D项坚持了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正确;A项体现的是价值观的导向作用;B项体现的是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C项体现的是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

12.“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下列与水有关的名句中蕴涵新事物代替旧事物哲理的是(  )

①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②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③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 ④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A.①③B.②④

C.②③D.①④

答案 A

解析 “无边落木萧萧下”喻指旧事物的灭亡,“不尽长江滚滚来”喻指有生命力的新事物的产生和发展势不可挡,因此,该诗句体现了新事物代替旧事物的哲理,①符合题意;③较为直接地体现了这一哲理,符合题意;②④与题意无关,舍去;故应选A。

二、非选择题

13.随着矿石能源的日渐枯竭,传统汽车将逐步被淘汰,新能源汽车开发是大势所趋,“十二五”时期,中国汽车制造业将面临“由大转强”的重要命题。

这将决定汽车企业在未来市场的地位。

当前,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美国、德国、日本等国汽车企业均投入巨大的研发力量,并辅之以国家层面的政策支持,取得了重大技术突破。

我国如果不及时采取有效对策,在汽车产业转型中将会再次落入产业链的低端。

运用唯物辩证法关于发展的基本观点,谈谈你对上述材料的认识。

答案 

(1)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要积极促进新事物的成长。

传统汽车将逐步被淘汰,新能源汽车的开发是大势所趋。

(2)发展具有普遍性,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我国要加大对新能源汽车的研发投入和政策支持,力争我国汽车企业在未来市场占据有利地位。

解析 本题立足全球汽车产业发展的新形势和紧迫性,考查生活与哲学发展的一系列观点。

解答此题首先要分析材料,获取材料的有效信息,然后结合唯物辩证法发展观的具体内容进行解读,实现观点与材料的有机结合。

14.材料一 地球经历了天文演化和地质演化阶段,形成了生命起源和演化的条件。

生命起源和演化又经历了从化学进化到生物学进化的上升过程,最后产生了人类。

人类的出现是自然界的一次巨大飞跃。

材料二 1900年,八国联军占领北京,中华民族蒙受巨大屈辱,国家濒临灭亡边缘;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2000年,中国在社会主义基础上进入小康,大踏步走向繁荣富强;2016年,中国开始实施“十三五”规划,“美丽中国”“健康中国”建设进入新阶段。

材料三 地震是不是永远不能预测,在科学上是一个没有定论的问题,争论虽激烈,但是并不是一个靠“少数服从多数”就可以解决的问题。

不能因为地震预测难度大,就放弃努力。

我国地震科学工作者应当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遵照中央领导的指示,“争取长期预报更加科学,中期预报水平不断提高,短期预报有新的突破,保持我国在该领域的国际领先地位”。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三则材料共同说明了什么哲学道理?

(2)三则材料分别说明了什么哲学道理?

答案 

(1)三则材料共同说明世界是永恒发展的,发展具有普遍性。

(2)①材料一说明自然界是发展的。

自然界总是处在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发展过程中。

整个自然界经历了一个从无机物到有机物,从无生命物质到生命物质,从生命物质到人的漫长的前进和上升过程。

②材料二说明人类社会是发展的。

百年中国的沧桑变化说明中国社会的发展是巨大的。

不仅中国社会是不断向前发展的,而且整个人类社会也是不断向前发展的。

③材料三说明人的认识是发展的。

对地震的认识会经历一个由不知到知、由知之不多到知之较多的过程。

解析 本题通过一系列材料,分析世界是变化发展的。

(1)问的要求是共同说明了什么问题,需要进行总结归纳。

(2)问的要求是分别说明了什么问题,要求我们从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的认识等不同角度进行分析概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