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通论笔记(全).doc

上传人:聆听****声音 文档编号:379237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 页数:90 大小:85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代汉语通论笔记(全).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0页
古代汉语通论笔记(全).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0页
古代汉语通论笔记(全).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0页
古代汉语通论笔记(全).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0页
古代汉语通论笔记(全).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0页
古代汉语通论笔记(全).doc_第6页
第6页 / 共90页
古代汉语通论笔记(全).doc_第7页
第7页 / 共90页
古代汉语通论笔记(全).doc_第8页
第8页 / 共90页
古代汉语通论笔记(全).doc_第9页
第9页 / 共90页
古代汉语通论笔记(全).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90页
古代汉语通论笔记(全).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90页
古代汉语通论笔记(全).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90页
古代汉语通论笔记(全).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90页
古代汉语通论笔记(全).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90页
古代汉语通论笔记(全).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90页
古代汉语通论笔记(全).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90页
古代汉语通论笔记(全).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90页
古代汉语通论笔记(全).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90页
古代汉语通论笔记(全).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90页
古代汉语通论笔记(全).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90页
亲,该文档总共9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古代汉语通论笔记(全).doc

《古代汉语通论笔记(全).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代汉语通论笔记(全).doc(9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古代汉语通论笔记(全).doc

古代汉语通论

第一单元词义

一、古汉语常用工具书

(一)工具书:

是根据一定的社会需要,以特定的编排形式和检索方法,为人们迅速提供某方面基本知识或数据线索,专供查阅的特定类型的图书。

(二)工具书的编排方式:

1、按义序排列

2、按部首、笔划排列

3、按号码排列

4、按音序排列

v关于字典和词典

⑴字典:

《康熙字典》《中华大字典》《古汉语常用字字典》《汉语大字典》《新华字典》

⑵词(辞)典:

《辞源》《辞海》《汉语大词典》《现代汉语词典》《中国人名大辞典》《中国古今地名大词典》

(三)古代的注音方法:

1、譬况法用打比方的办法,通过描写性、说明性的叙述来指示发音。

《公羊传》:

《春秋》伐者为客,伐者为主。

东汉何休注:

伐人者为客,读伐长言之,齐人语也,见伐者为主,读伐短之。

齐人语也。

譬况法注音或对声音长短进行说明,或描写其发音部位,或描写其发音方法,但都不是正式的注音方法。

2、读若法(也叫“读如”)用一个和被注字读音相近的字来注音。

《礼记·少仪》:

祭祀之美,齐齐皇皇。

郑玄注:

“皇,读如归往之往”。

读若法仍是比况被释字的读音,只求近似,所标的音仍不十分准确。

“读若、读如”也用于破假借字,如《礼记》:

起居竟信其志。

郑玄注:

信,读如屈伸之伸,假借字也

3、直音法汉代末年始用直音法注音。

指用同音字注音,常见格式“某音某,某音某某之某,某音某某”。

盅,音古;毕,音必;畔,音叛。

贯掼,关去。

梧,从木吾声。

局限性:

⑴无同音字,如“蹭、糗、欸”。

⑵同音字比较生僻,注之无意义。

如“然”的同音字“燃、蚺、髯”。

4、反切注音某某切,唐以前称“某某反(或翻)”。

利用汉语双声、迭韵原理,用两个字注另一个字的音,反切上字与所切字的声母相同,反切下字与所切字的韵母和声调相同。

红,胡笼切;毛,莫袍切;送,苏弄切;东,德红切

从东汉末年到1918年注音字母公布,反切法一直被作为汉字注音的主要方法。

5、注音字母中国第一套法定的汉字形式的标注汉字的拼音字母,又称国音字母、注音符号、注音字符。

1913年读音统一会制定,1918年北洋政府教育部公布。

1918~1958年在汉语拼音方案公布前一直通行,对统一汉字读音,推广国语,普及拼音知识有很大贡献。

1930年南京国民政府曾把注音字母改名为注音符号。

后台湾改称为国音符号。

6、汉语拼音方案

(四)工具书使用注意事项:

1、先看序和出版年月,对编纂经过、使用范围和材料收集的起讫点有大致的认识。

2、细读凡例,熟悉使用方法。

3、注意书后补遗、勘误、附录之类。

(五)工具书分类

1、释义为主的工具书

⑴《尔雅》——中国古代最早的“词典”尔,通“迩”,近。

作者不详,从春秋时期到汉代初年,经师们为解说经典,多人收集典籍训诂注释,递相增益而成。

用通行的“雅正之言”解释典籍中的古词语、方言词和俗语,保存了大量周秦时期的词义解释。

《尔雅》在汉代和《论语》《孟子》《孝经》同列学官,是当时学习儒家文献的基本教科书。

《尔雅》是十三经之一,惟一被列于儒家经典的小学著作,实际上却是解读经书的工具。

今本《尔雅》三卷19篇

前三篇释诂、释言、释训解释普通词语,相当于现代的普通词典,约占全书1/3。

所释词语跟古汉语学习密切,保存了大量的先秦词语和古义古训,收录4300多个词,词语来源于《易经》《诗经》《尚书》《春秋》三传、《国语》《论语》,可帮助了解古代词义、辨析同义词,了解周秦词汇的面貌,认识古代词汇的发展规律。

后16篇按物类编排,分类解释,专门解释名物术语,相当于现代的百科词典,如:

释亲、释宫、释器、释乐、释天、释地、释丘、释山、释水、释草、释木、释虫、释鱼、释鸟、释兽、释畜。

缺点:

无检字表,查检困难。

注本:

晋郭璞《尔雅注》;宋邢昺《尔雅疏》;清邵晋涵《尔雅正义》;清郝懿行《尔雅义疏》

黄侃先生评价:

“郝疏晚出,遂有驾邢轶邵之势,今之治《尔雅》者,殆无不以为启辟门户之书。

⑵《广雅》

三国时魏国张揖着,隋时曾改为《博雅》。

以《尔雅》为本,又有所补充,篇目、次序同《尔雅》,增补了《尔雅》所无的词语词义,是继《尔雅》之后词语及词义汇集最全的工具书,及时记录了《尔雅》之后新产生的词语及词义,总结了秦汉至魏的词汇现象。

既收古训,又释“今语”,且多以《说文》《方言》及汉代学者的注释为依据,众多雅学著作中影响最大、成就最高的一部书。

⑶《经籍纂诂》(1798年出版,清阮元编)

收录唐以前经、传、子、史本文及诸家注解,广收《说文》《尔雅》《释名》《方言》《广雅》中的释义,采用古书100多种,按平上去入四声分韵(106韵)编排,对阅读唐以前的古书很有帮助。

缺点:

查检不便,需先知声、韵,再查卷数,以韵找字。

⑷《辞通》近人朱起凤编撰

专门解释古汉语中的双音词,11%为联绵词。

将古籍中意义相同或相近但形体不同的词语归并,按经史子集次序排列,援引书证,解释词义,并指出各形体之间的关系(假借、声近义通、同声通用、或形体讹误、别体等)。

⑸《汉语大词典》——一部大型的、历史性的汉语语文辞典。

1986年11月第一卷出版,至1993年11月全书出齐。

1998年9月4日,《汉语大词典》光盘问世。

迄今为止收录汉语词语最多的一部工具书,12卷,另附《附录·索引》卷,词目37万条,五千余万字,全面收集从古至今的词语,传世古籍中的复音词基本上都能查到,广用例句反映词语源流,体现词义变化。

⑹《中文大辞典》(台湾中国文化学院和中国文化研究所,1968年出版)

全书共四十册,所收单字包括正字、异体、古字、略字、俗字、后起字,字头之下列有甲骨、金文、篆、隶、楷、草诸体。

所收词语包括成语、术语、格言、人名、地名、年号、书名、职官、动植物、名物制度等,释义采用浅显的文言。

由于意识形态和历史上的种种原因,该书的解说存在着一些错误观点或失实之处,另外引书和校对方面的错讹也较多。

⑺《现代汉语词典》

以记录普通话语汇为主,收词目5600余条。

1956年开始编写,1965年出试用本。

⒉解释形义兼标音的工具书

⑴《说文解字》——中国文字学的奠基之作

东汉许慎(字叔重)撰,成书于121年,我国第一系统完备的字典,以分析字形、说解词义、辨识声读为主。

文与字独体为文,合体为字。

v清代说文四大家: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

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

王筠《说文释例》《说文句读》

桂馥《说文解字义证》

缺点:

①检字困难,部首无法确定。

许慎分析小篆形体,概括出540个偏旁作为部首,然后把九千多字分列各部,此法虽为首创,但部首排列没有统一标准。

篆文形体相近或相关的排在一起,如“三、王、玉、珏”“人、匕(化)、从、比、北;同部首的字意义相近的排在一起,但此法本无法贯彻到底,许氏也没有严格遵守。

②释本义多可靠,但亦有牵强附会之说。

⑵《玉篇》

南朝梁陈顾野王编撰,分542部,收两汉、魏晋书籍及社会通行的用字16917个。

释义与《说文》有别,全面分析本义、引申义、假借义,已经有了完备的解说词义的条例。

每字先注反切,再释词义,于群书古训中援引例证,但所引书籍多已亡佚。

《玉篇》仅存残卷5卷。

⑶《康熙字典》

张玉书、陈廷敬等奉旨编撰,康熙五十五年(1716)完成,在明代梅膺祚《字汇》和张自烈《正字通》的基础上编成。

康熙称其“可奉为典常而不易者”,后世被奉为圭臬。

(圭臬:

1.土圭和水臬。

古代测日影、正四时和测度土地的仪器。

2.比喻典范;准则。

收字47035个,是清代以前收字最多的字典。

214部按地支分12集,每集又分上中下。

缺点:

①注音用反切,释义用文言,造成理解困难。

②在引文和释义方面有很多错误,王引之作《字典考证》。

⑷《中华大字典》

为纠正《康熙字典》的错误而编撰的现代辞书,1915年出版,收字48200多,按214个部首排列,还收了近代方言和翻译字,可与《康熙字典》参照使用。

在新的大型字典出版以前,《中华大字典》还是一部比较好的字典,但缺点错误也还不少,如任意删节引文,沿用错误旧解等。

⑸《汉语大字典》(8卷1990年出齐)

是一部以解释汉字的形、音、义为主要任务的大型语文工具书,共收单字56000多个。

单字条目下先列字头,分列该字形体演变的轨迹,从甲骨文、金文、战国文字、小篆、隶书到楷书,然后解说字形,再注音(现代音、中古反切、上古韵部)释义、引证。

v关于汉字部首:

《说文解字》分为540个部首。

明代《正字通》简化为214个部首

《康熙字典》沿用214部

《现代汉语词典》有201

《新华字典》有189部(旧版)

目前一般以201部为标准

⒊标音兼释义的工具书

⑴《切韵》与《广韵》——韵书

①《切韵》隋代陆法言著,成于601年,收1.15万字,是现今可考的最早的韵书。

分193韵:

平声54韵,上声51韵,去声56韵,入声32韵。

唐代初年被定为官韵,原书已失传,其所反映的语音系统因《广韵》等增订本而得以完整地流传下来。

②《广韵》是韵书,也是一部重要的工具书,弥补了《切韵》释义过于简略的缺憾,按韵部收字,先释义后注反切,也收录了很多魏晋唐宋时的俗语词。

⑵《佩文韵府》——类书

清张玉书等奉敕而作,成书于1711年,书名源于康熙皇帝的书斋“佩文”,此书也是为当时人写作诗词曲赋时押韵选词而编,故名《佩文韵府》。

体例:

单字—反切—释义—以该单字为末字的二字、三字、四字词语(逆序词典)—文献用例。

⒋探寻语源的工具书

⑴《释名》

东汉末年刘熙撰,借鉴《尔雅》的排列方法(义序),所收词语范围比《尔雅》广,1502条词语。

刘熙自序云:

自古以来器物事类“名号雅俗,各方名殊……夫名之于实各有义类,百姓日称,而不知其所以之意,故撰天地、阴阳、四时、邦国、都鄙、车服、丧纪,下及民庶应用之器,论叙指归,谓之《释名》,凡二十七篇”。

内容:

释天,释地,释山,释水,释丘,释道,释州国,释形体,释姿容,释长幼,释亲属,释言语,释饮食,释采帛,释首饰,释衣服,释宫室,释床帐,释书契,释典艺,释用器,释乐器,释兵,释车,释船,释疾病,释丧制。

刘熙为说明事物命名的缘由,探寻“其所以之意”,首次大量、有意识地用音同或音近的字来解释事物命名之由,因声求义,即声训,也叫音训。

如:

贪,探也,探取入他分也。

光,晃也,晃晃然也。

价值:

①《释名》用声训探求意义,对后世影响很大,《释名》及后代类似的研究成为中国传统语言学的分支,即“《释名》派之训诂”。

②刘熙不拘泥于文字形体去探求意义,意识到声音和意义之间的关系,为汉语研究开辟了新的道路。

但时有牵强附会之处,所求也不全是词语最初的意义。

⑵《同源字典》王力著,1982年,商务印书馆。

根据词语的音义关系探求词与词之间的同源关系。

(所谓同源字,就是指同源词,是词汇中那些音义相同或相近由同一语源滋生出来的词。

收集原则:

以古韵29部为纲,以声纽为目。

同源字必须双声兼迭韵,必须有古代训诂材料作依据。

体例:

辨声韵关系—分析意义上的联系—引用古训诂材料证明。

皮、被、帔,兼、鳒、鹣、缣,背和负,麸和肤,洗和跣,煌和晃

⒌研究方言词汇的工具书

《方言》全名《輶轩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

西汉扬雄,与司马相如齐名,汉代最受推崇的经学家、象数哲学家、文学家、天文学家和语言学家,世称“扬马”。

被当时人誉为“悬诸日月不刊之书”。

收9000多字,今人增补至11000多字,历时27年。

“方”,邦也。

商周称周边为“土方”、“鬼方”。

“方言”即邦言,“别国方言”即指不同邦国之特色语词。

①所涉及的方言区域:

东起齐鲁,西至秦、陇、凉州,北起燕赵,南至沅湘九嶷,东北至北燕、朝鲜,西北至秦晋北鄙,东南至吴、越、东瓯,西南至梁、益、蜀、汉,中原地区则几近包罗无余。

《方言》也包括部分外族语言,如东齐青徐方言包括夷语,南楚方言包括蛮语,西秦方言包括氐羌语,秦晋北方言包括狄语。

②体例:

释词一般是先列举一些不同方言的同义词,然后用一个通行地区广泛的词来加以解释,以下还要说明某词属于某地方言,也有时先提出一个通名,然后说明在不同方言中的不同名称。

《方言》体例仿《尔雅》,十五卷,卷一、二、三释语词;卷四释衣服;卷五释器皿、家具、农具等卷六、七释语词;卷八释动物;卷九释车、船、兵器等;卷十一释昆虫;卷十、十二、十三也释语词,大体与《尔雅》释言相似。

③扬雄提出多种术语:

通语、凡语、凡通语、通名——共同语;

四方之通语、四方异语而通者、某地通语、某地与某地间通语——通行区域较广的方言;

转语、语之转、代语——因时代地域变迁声韵有别的方言词;

古今语、古雅之别语——古语词或古代不同的方言词。

④价值:

第一次用个人力量进行全国性方言词汇调查的书,是中国乃至世界语言学史上第一部以活的语言作为研究对象的比较方言词汇专著。

欧洲同类著作晚至十八世纪才问世。

⒍解释虚词的工具书

⑴《助字辨略》

清刘淇著,成书于1711年,此前有元代卢以纬《语助》(1324年),盖为第一本专讲虚词的书,为启悟童蒙所用,不足以言著述。

《助字辨略》实是第一本有较高水平的研究古籍虚词的书,王引之《经传释词》成就超越刘淇,但其筚路蓝缕之功实不可没。

⑵《经传释词》

清王引之著,成书于1798年。

收周秦两汉古书中的虚词160个,按古声母喉牙舌齿唇五音排列,注重分析虚词的特殊用法,通常用法少论,所用术语与现代不同,初学者不易看懂。

⑶《词诠》

近人杨树达着,1928年商务印书馆出版。

收录530多个虚词,按注音字母顺序排列,可利用笔划检字,一方面训释所收字的意义,一方面结合现代语法学,指出虚词在词句结构中的作用。

此书比较通俗,初学古汉语者适用。

⑷其它虚词著作:

杨伯峻《文言虚词》

吕叔湘《文言虚字》

何乐士《古汉语虚词通释》

王海棻《古汉语虚词词典》

⒎人名、地名及特殊词语工具书

⑴《中国人名大辞典》(1921年6月商务印书馆出版)

收录自太古至清末四万多人的姓氏名号,都是群经典籍以及正史中出现的人物,也收录不见于经传的名人。

除记载姓名之外,还说明每人的朝代、籍贯、生平事迹等。

⑵《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1929年商务印书馆出版)

收录自上古至1929年的古今地名4万多条,对历史地名的建制、沿革、变迁情况有详细记录,引证丰富,数据涉及经史子集。

⑶《诗词曲语辞汇释》张相编著

1953年中华书局出版,收录唐代以来流行在诗词曲中的特殊语汇2000条左右。

⑷《诗词曲语辞例释》王瑛编着

补充《汇释》未收300多条。

⒏现代综合性工具书

⑴《辞源》

始编于1908年,正编初版于1915年,1939年出正编、续编合印本,1959年作修订,1979年出修订第一册,1983年出齐。

重在溯源,第一义项多为本义,可解决读古书的疑难问题。

初“以语文为主,百科为副”,修订后删去初版中的现代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应用技术方面的词语,专收古汉语词语,书后附拼音索引。

⑵《辞海》

初版于1936年,中华书局(辞海编辑委员会)1958年修订,采用简化汉字编排,行文较《辞源》通俗,多出不少百科性条目,故新版改为百科全书性质的书,一些百科性的古代词语只有在《辞海》中才能查到。

⑶其它工具书

《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1999年

《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商务印书馆1979

《王力古汉语字典》中华书局2000年

《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第二版)四川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v补充

⒈《艺文类聚》

唐欧阳询等编纂,成书于624年。

将经史子集的材料分门别类加以排比,事类居前,诗文居后,开创了类书“事”“文”合编的体例,保存了唐以前丰富的文献资料,特别是大量诗文歌赋等文学作品的全篇或片段。

唐以前的很多文学作品主要是依靠它才得以流传至今。

⒉《十三经索引》

叶圣陶编,开明书店1934年版,是一部专门查找“十三经”语句出处的工具书。

⒊《四库全书总目》

清代纪昀主编,共收录书目10254条,按经、史、子、集四部分类,每书名下均注明作者、内容、版本沿革和简要评论。

⒋二十四史:

6

《史记》(汉·司马迁)

《汉书》(汉·班固)

《后汉书》(南朝宋·范晔)

《三国志》(晋·陈寿)

《晋书》(唐·房玄龄等)

《宋书》(南朝梁·沈约)

《南齐书》(南朝梁·萧子显)

《梁书》(唐·姚思廉)

《陈书》(唐·姚思廉)

《魏书》(北齐·魏收)

《北齐书》(唐·李百药)

《周书》(唐·令狐德棻等)

《隋书》(唐·魏征等)

《南史》(唐·李延寿)

《北史》(唐·李延寿)

《旧唐书》(后晋·刘昫等)

《新唐书》(宋·欧阳修、宋祁)

《旧五代史》(宋·薛居正等)

《新五代史》(宋·欧阳修)

《宋史》(元·脱脱等)

《辽史》(元·脱脱等)

《金史》(元·脱脱等)

《元史》(明·宋濂等)

《明史》(清·张廷玉等)

⒌二十四史之外:

《清史稿》中华民国初年由北洋政府设馆编修,记载清朝历史的正史,主编赵尔巽“年齿之迟暮,再多慎重,恐不及待”。

故1928年刊印,1929年发行。

⒍子书

《汉书·艺文志·诸子略》载:

诸子计有189家,除去汉代的49家外,先秦诸子还有140家。

清《百子全书》载:

历代子书包括儒、法、道、墨、兵、术数、小说、杂家等类100种,先秦诸子类9种122家。

《老子》、《庄子》、《荀子》、《墨子》、《韩非子》《管子》、《吕氏春秋》、《列子》、《商君书》等。

⒎集

历代作家一人或多人的散文、骈文、诗、词、散曲等的集子和文学评论、戏曲等著作,分为楚辞、别集、诗文评、诗词五类。

二、词汇

(一)古今词义的异同

⒈古今词义异同的几种情况:

⑴古今词义基本相同

此类古今词义相同的多数基本词汇,如身体部位名称、亲属称谓及自然现象名称等。

耳,《说文》:

主听也。

《现汉》:

耳朵(听觉器官)。

雨,《说文》:

水从云下也。

《现汉》:

从云层中降向地面的水。

泉,《说文》:

水原也,象水流出成川形。

《现汉》:

泉水;泉眼。

“鸡、牛、大、小、笑”等,虽少,却是词汇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语言继承性、稳固性的重要表现之一。

⑵古今词义差异很大

此类情况在汉语中更占少数。

如“傩,驱逐疫鬼。

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诗·卫风·硕人》)盼,眼睛黑白分明貌,一本作“盻”。

毛传:

“盻,白黑分。

招具该备,永啸呼些。

魂兮归来!

反故居些。

(宋玉《招魂》)王逸注:

该,亦备也。

《说文》:

该,军中约也。

⑶古今词义同中有异、异中有同

①国人皆劝,父勉其子,兄勉其弟,妇勉其夫。

(《国语·越语上》)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汉魏以后义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②黄帝退,捐天下,筑特室,席白茅,闲居三月。

(《庄子·在宥》)《说文·手部》:

捐,弃也。

今无故捐宗庙,弃皇陵,恐百姓惊动。

《三国演义》第六回)

⒉古今词义相异

⑴古今多义词的义位(义项)不完全对应

①某些义位古有今无——阅读困难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论语·述而》)愤,郁结于心;憋闷。

朱熹集注:

“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

是日皆报杀四百余人。

(《史记·酷吏列传》)报,根据犯罪者罪行的轻重大小,依法判处相应的刑罚。

断狱为报。

②某些义位古无今有

③某些义位古今都有,但古常用,今不常用,或古不常用,今常用。

枉道而事人,何必去父母之邦?

(《论语·微子》)今词“去世、去职、去留”

⑵古今词义变化的几种类型:

①词义范围不同

A词义扩大

河:

黄河→河流响:

回声→声响洗:

洗脚→洗(洗,盥,沐,浴)

菜,《说文·艹部》:

菜,草之可食者。

《礼记·学记》:

大学始教,皮弁祭菜。

注:

菜,谓芹藻之属。

仇泰然对一幕僚说:

“某为太守,居常不敢食肉,只是吃菜;公为小官,乃敢食肉,定非廉士。

”(宋代罗大经《鹤林玉露》)

B词义缩小

瓦:

指陶器的总名→泥土烧制的纺锤

《说文·瓦部》:

土器已烧之总名。

今专指一种建筑材料。

《诗经·小雅·斯干》:

乃生男子,载寝之床,载衣之裳,载弄之璋。

其泣喤喤,朱芾斯皇,室家君王。

乃生女子,载寝之地,载衣之裼,载弄之瓦。

无非无仪,唯酒食是议,无父母诒罹。

臭:

气味→难闻的气味

同心之言,其臭如兰。

(《易·系辞上》)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

(《礼记·大学》)

恶:

一切不好的事物和行为→不好的品行

色恶不食,臭恶不食。

(《论语·乡党》)

今子美而我恶,以子为我上客,千乘之君也。

(《韩非子·说林上》)

其它如“虫、金、子、禽、吃、宫”等。

C词义转移

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

(《论语·季氏》)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左传·曹刿论战)

李广暂腾而上胡儿马。

(《史记·李将军列传》)

突,犬从穴中暂出也。

(《说文·穴部》)

孟孙才其母死,哭泣无涕,中心不戚。

(《庄子·大宗师》)

上古“鼻涕”用“泗、洟”来表示。

诗经·陈风·泽陂》:

涕泗滂沱。

毛亨传:

自目曰涕,自鼻曰泗。

寺,古指官署。

今指寺院。

官显职闲,而府寺宽敞。

(《后汉书·刘般传》)

汉代有鸿胪寺,东汉明帝年间,印度高僧先住鸿胪寺,后居白马寺。

《说文·艹部》:

“荤,辛菜也。

其它如“兵、城、羹、管”等。

②词义的侧重点不同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孟子·尽心上》)

谚曰:

“书三写,鱼成鲁,虚成虎。

”(晋葛洪《抱朴子·遐览》)

③词义的轻重不同

古义重今义轻或古义轻今义重。

缪公之怨此三人入于骨髓。

(《史记·秦始皇本纪》)

我与你前日无怨,往日无仇,如何下此毒手,害我性命!

”(《醒世恒言》)

人恨不用公叔坐之言也。

(《史记·商君列传》)

今语“相见恨晚”“恨铁不成钢”。

注意:

“古”“今”含义

分析古今词义异同,“古”与“今”是历史概念。

先秦为古,两汉则为今;两汉为古,则六朝是今。

④词义所指名物制度不同

布,古指麻葛织品,与“帛”相对,故有“布

衣”,有棉之后,多指棉织品。

半斤八两,古制一斤十六两。

坐,两膝着席,臀部压在脚后跟上。

⑤古今词义感情色彩不同(词义构成:

理性词汇意义,语法意义,色彩意义)

将军者,国之爪牙也。

(《汉书·李广传》)

且负下未易居,下流多谤议。

(《报任安书》)

下流之人,众毁所归。

(《报孙会宗书》)

(二)单音词和复音词

⒈古代以单音词为主(今以复音词为主)

原因:

(1)汉字是形、音、义的结合体,具有极大的独立性,为单音词的产生提供了极为便利的条件。

(2)书写条件等社会因素的制约。

(3)口语和书面语分离——重要原因。

⒉汉语词复音化的原因及方式

⑴复音化的原因

①内因——新词累增,单音词义位过多。

同音同形词增多,表义模糊,影响信息的有效传递。

②外因——语音系统简化,同音字增多,使用复音词区别词义。

上古汉语音节结构比较复杂

阴声韵指没有韵尾或以元音为韵尾的韵。

阳声韵指以鼻音m、n、ng为韵尾的韵。

入声韵指以塞音p、t、k为韵尾的韵。

唐代实际用112韵,宋代用108韵,金元时合并为106韵,汉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