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高中语文 第1单元综合检测 新人教版必修3doc.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3793350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60.3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高中语文 第1单元综合检测 新人教版必修3doc.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学年高中语文 第1单元综合检测 新人教版必修3doc.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学年高中语文 第1单元综合检测 新人教版必修3doc.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学年高中语文 第1单元综合检测 新人教版必修3doc.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学年高中语文 第1单元综合检测 新人教版必修3doc.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学年高中语文 第1单元综合检测 新人教版必修3doc.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学年高中语文 第1单元综合检测 新人教版必修3doc.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学年高中语文 第1单元综合检测 新人教版必修3doc.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学年高中语文 第1单元综合检测 新人教版必修3doc.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学年高中语文 第1单元综合检测 新人教版必修3doc.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学年高中语文 第1单元综合检测 新人教版必修3doc.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学年高中语文 第1单元综合检测 新人教版必修3doc.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学年高中语文 第1单元综合检测 新人教版必修3doc.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学年高中语文 第1单元综合检测 新人教版必修3doc.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学年高中语文 第1单元综合检测 新人教版必修3doc.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学年高中语文 第1单元综合检测 新人教版必修3doc.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学年高中语文 第1单元综合检测 新人教版必修3doc.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学年高中语文 第1单元综合检测 新人教版必修3doc.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学年高中语文 第1单元综合检测 新人教版必修3doc.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高中语文 第1单元综合检测 新人教版必修3doc.docx

《学年高中语文 第1单元综合检测 新人教版必修3doc.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高中语文 第1单元综合检测 新人教版必修3doc.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学年高中语文 第1单元综合检测 新人教版必修3doc.docx

学年高中语文第1单元综合检测新人教版必修3doc

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第1单元综合检测新人教版必修3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目。

公元2世纪中叶,张骞受汉武帝派遣出使西域,开通丝绸之路,成就了他的一世英名。

这是众所周知的事实。

其实,早在张骞之前,走通东西方通道的,是众多不知名的英雄。

但是,为什么到了张骞之后,丝绸之路才真正建立和发展起来呢?

这与丝路此端的汉唐帝国国力的强盛密切相关。

秦穆公称霸西戎,对于东西贸易的开拓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秦朝及汉朝初年,匈奴几乎垄断了通往西域的道路,也自然垄断了丝路贸易。

到了汉武帝之后,凭借父祖几代六十年的休养生息政策积累起来的国力,果断采取反击匈奴的政策,因此才有张骞的出使。

带着军事外交目的出使的张骞,不经意间就发现了经过四川、云南到缅甸而至印度的商贸通道。

张骞第二次出使,携带了更多的物品,分送出使诸国,虽然这不算官方贸易,但却促进了西域诸部族和邦国来华。

这些外邦来使,与其说是向风慕义,不如说是为了经贸往来。

唐朝设立安西四镇以及安西北庭都护府,对葱岭东西地区的各个府州,实行了有效的控制,从而使唐朝的丝绸之路,比之于汉代有了长足的发展。

可以说,汉唐时代的国力强盛,是丝绸之路得以建立、巩固与发展的先决条件。

在西汉张骞打通西域而建立起从中原经新疆至大夏的商路后,中亚原有道路网中的主要干线便成为丝绸之路的西段,从长安横贯中亚、西亚到欧洲,构成了陆上丝绸之路经济带。

丝绸之路对于中国方面来说,主要是边境贸易,中国人主动出境贸易不占主流。

隋唐一统,促进了丝绸之路贸易的发展。

吐鲁番出土文书中,对于贸易物品的规格和价格管理井井有条,就是适应边境贸易的外商而订,当地居民是不可能有如此大量需求的。

唐朝在边境地区设置了管理商贸活动的“互市监”。

边境节度使热衷于边贸,是因为这是其重要的财政收入之一。

而这笔收入,中央政府是把它计算在对边军经费开支中的。

宋代,西北地区掌握在西夏政权手里,海上贸易因而兴盛。

东西方贸易空前高涨,马可·波罗一家就是从这条路上来华的。

元朝以后,西域地区出现了哈密、别失八里、柳城、于阗、火州以及吐鲁番等割据政权。

帖木儿汗国控制了中亚,奥斯曼帝国统治了西亚,特别是1453年拜占庭灭亡之后,丝绸之路的陆上通道和海上通道,都不同程度地受到阻碍。

因此,15世纪欧洲人的大航海事业,其重要动力之一就源自于破除丝绸之路的阻塞,适应东西方贸易增长的需求。

欧洲人不满意丝绸之路被西亚和北非的阿拉伯中间商人垄断,他们这回携航海技术进步的优势,要直接走到东西方贸易的前台,航向所指,就是遥远的中国和印度!

(摘编自张国刚《宏观视野下的丝绸之路》)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D )

A.众所周知,张骞受汉武帝派遣出使西域,首次走通东西方通道,开通丝绸之路,才成就了他的一世英名。

B.汉武帝时期,休养生息政策积累起来的国力成为了反击匈奴的资本,同时也为张骞出使西域提供了条件。

C.张骞出使西域诸国,促进了西域诸部族和邦国来华。

这些外邦来使,不是向风慕义,而是为了经贸往来。

D.由于西夏政权掌握了西北地区,所以宋代有了更兴盛的海上贸易往来,马可波罗正是从海上通道来到中国。

【解析】 A项,张冠李戴。

原文是“早在张骞之前,走通东西方通道的,是众多不知名的英雄”。

B项,“休养生息政策积累起来的国力成为了反击匈奴的资本”错,应该是“前代休养生息政策积累起来的国力”和“反击匈奴的政策”都是张骞出使的条件。

C项,肯否失当。

原文是“这些外邦来使,与其说是向风慕义,不如说是为了经贸往来”。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D )

A.文章的开篇以张骞开通丝绸之路引入,并以设问的形式回答了丝绸之路与唐代强盛的关系。

B.文章引吐鲁番出土文书中的关于当时贸易情况的规定,意在表明唐代丝绸之路的发展。

C.文章主体按照时间先后的顺序安排材料,让读者能够非常清楚地了解文章的内容。

D.全文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形式安排,读完能够使读者对丝绸之路有全面了解。

【解析】 “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形式”不当,应该是“总—分”结构;此外“对丝绸之路有全面了解”不当。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D )

A.丝绸之路的出现不是偶然的,汉唐时代国家实力的强大与兴盛,是丝绸之路得以建立、巩固与发展的前提。

B.吐鲁番的出土文书中,记载了贸易物品的规格和价格管理,这就是为了适应边境贸易的外商而制定的。

C.因为边贸收入是节度使重要的财政收入,中央政府也把这笔收入计算在对边军经费开支中,所以边境节度使热衷于边贸。

D.15世纪欧洲人大航海事业的兴起,其根本原因在于要破除丝绸之路的阻塞,适应东西方间贸易增长的需求。

【解析】 曲解文意。

原文是“其重要动力之一就源自于破除丝绸之路的阻塞,适应东西方贸易增长的需求”。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玩 家

聂鑫森

吴昌开着崭新的宝马车,行驶在铺满晨光的乡村公路上。

此行去青山桥杨家村,那里新建了一个钓鱼基地。

昨晚睡前,他习惯地翻翻报纸,副刊上有一篇散文写到它,那些美丽的文字把吴昌的心挠得痒痒的。

在古城私企老板中,40岁出头的吴昌还算不得头面人物,尽管他拥有一家两千人的服装制造厂。

但在玩家圈子里他名声很响,因为他是个正经的玩家。

吴昌玩得很雅,其一是玩瓷,也就是专项收藏古瓷器。

唐盆宋碗、明壶清瓶,竟收了上百件,或从拍卖场拍得,或从古玩店淘来。

他当然吃过亏,吃一堑长一智,慢慢摸出门路,眼力自然练出来了。

谈起四大名窑、釉上彩、釉下彩、斗彩,他口若悬河,当行本色。

他曾请城中古玩店好古斋的当家人袁清来家鉴赏,袁清的目光冷冷地扫视一遍,说:

“不错啊……都是真货。

”能得到袁清这句赞语,不容易!

玩瓷之外,吴昌还喜欢钓鱼。

古城郊外大小钓鱼基地他都光顾过。

什么鱼用什么竿,下什么饵,他如数家珍,而且手感极好,浮子稍一颤动,他的手就会闪电般扬起,刚吞钩的鱼也就成了俘虏。

他钓鱼,心里还有个小九九:

顺带在附近的农家转一转,说不定哪天会发现一件“老器”。

这就叫“捡漏儿”。

一个小时后,汽车停在杨家村的一口大水塘边。

水塘的左侧只有一栋青砖大瓦屋,是水塘主人的家。

一个60来岁的老人飞快地来到汽车前,对刚下车的吴昌说:

“先生,欢迎你来钓鱼。

请先到堂屋里歇口气,喝杯茶。

”吴昌说:

“好。

好。

”堂屋很宽敞,正面墙上挂着一个神龛,里面立着一尊白瓷观音像,造型极其优美;神龛下面摆着一张古旧的八仙桌,一边搁着一把上了年岁的太师椅。

吴昌想:

这户人家应该是有些来头的,一般农家不会有这样的家具。

老人送来一壶茶和一个小茶杯。

茶壶和茶杯都是瓷的,似乎还很“老器”。

吴昌的心突突跳。

他提起茶壶给小茶杯斟上茶,迅速地把壶扫视一番。

壶是平常式样,上面有明人唐伯虎的一幅仕女图,笔墨很见功夫,题款是两句诗:

“屈指三春是嫁期,几多欢喜更猜疑。

”他记起这两句诗是清人黄遵宪的。

明人唐伯虎的画怎么会题上清代人的诗?

他笑了,这壶顶多是个民国时的仿品。

吴昌端起茶杯,啜了一口茶,呀,这竟是一只斗彩杯!

造型轻灵俊秀,胎质细腻纯洁,白釉莹润如脂,色彩柔和,上面画着栩栩如生的牡丹和蝴蝶。

这样一只杯子,目前市场上的价格已逾20万,想不到,竟让他遇着了!

吴昌说:

“这把壶不错,有些年岁。

”老人笑了:

“当然。

是祖传的,传了多少代就弄不明白了。

这只杯子,是挖菜窖时,从土里偶然发现的,看着入眼,权用它盛茶。

”吴昌放下茶杯,随意说:

“老人家,给我找根钓竿,我钓鱼去。

”老人说:

“好。

吴昌在塘边勉强坐了两小时,一条鱼也没钓着,他脑子里想着那只斗彩杯。

近午时他回到堂屋里,对老人说:

“你给我用网打20斤鱼吧,空手而返,老婆会笑话。

”老人忙安排人去打鱼。

“先生,你喝茶。

”“谢谢。

老人家,我很喜欢这把壶,你愿意出让吗?

”“祖传之物,舍不得。

”“我愿意出高价购买,你开个价!

”老人似乎心动,犹豫了好一阵才说:

“不能少于12万!

”吴昌差点要喊起来:

“土老帽儿,这壶是民国的仿品呀,顶多值两千元!

”但他没喊出来,装出痛苦的神情,说:

“太高了,太高了,8万!

”“你真心要,10万,再不能少了。

”吴昌咬咬牙,说:

“10万就10万,不过,你得搭上这个小杯子,让我早晚配着对儿喝茶。

”老人说:

“这个杯子反正是白捡的,你喜欢就拿走。

”吴昌从内衣口袋里飞快地掏出一张支票,签好名,交给老人。

吴昌开着车喜洋洋地回到城里。

今天捡漏儿,应该是他玩瓷史上最辉煌的一笔。

声东击西,暗度陈仓,妙不可言。

他不想告诉城里任何人——包括袁清。

过了半月,他去省城博物馆,托朋友找瓷器专家“掌眼”。

他没想到,“成化斗彩杯”是当今的仿品,只值几十块钱!

吴昌傻眼了,谁给他下的饵呢?

他后来打听清楚,报纸上那篇介绍青山桥杨家村钓鱼基地的散文,是袁清化名写的。

那一刻,他什么都明白了,他去钓鱼,其实自己也成了一条被钓的鱼。

(选自杨晓敏《名家名篇笔记体小小说欣赏》,有删改)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C )

A.吴昌开着宝马行驶在乡村公路上,来到杨家村大水塘边青砖大瓦屋,走进厅堂看到古色古香的陈设,这些环境描写为吴昌与老人活动提供了真实背景。

B.吴昌在古城私企老板中是出名的玩家,专门收藏古瓷器且很有眼力,他爱钓鱼的动机之一就是到乡下农家捡漏儿,这些介绍为下文描写吴昌受骗上当作铺垫。

C.小说情节设置悬念首现、引人入胜,叙描深得中国古典小说的趣味,尤其末尾处发现成化斗彩杯是仿品的描写虽出人意料但合乎情理,有凸显小说主题作用。

D.小说语言通俗自然,虽没有华丽辞藻点缀,但写人叙事却很形象生动,如吴昌和老人做交易一段就综合运用语言、心理等描写手法,收惟妙惟肖之效。

【解析】 C项错在“悬念首现、引人入胜”,小说开头是起因描写,没有悬念设置。

5.小说结尾吴昌最终被“好古斋”当家人袁清算计,文中有哪些伏笔暗示?

(5分)

答:

(1)吴昌并非真正的收藏家,只是业余玩家;

(2)袁清来吴昌家鉴赏瓷器时眼光冷冷扫视;(3)大水塘边只有一栋青砖大瓦屋且堂内陈设古色古香;(4)老人将破绽明显的茶壶与不易鉴别的茶杯一同献上;⑤老人做交易时很爽快地奉送小茶杯。

6.探究小说的主题,并至少从两个角度阐明你的理由。

(6分)

答:

做人不要自以为是(或:

刚愎自用、盲目自信、自作聪明等)。

(1)从情节设计角度看,先写吴昌精明地鉴别茶壶是赝品、茶杯是成化斗彩杯,后写他受骗上当,这情节逆转明显是讽刺自以为是的人;

(2)从人物形象角度看,小说重点描写了吴昌富有心机,特别是和老人做交易时更是精明与心机毕现,结果仍然落入老人圈套,可见小说是通过吴昌形象的描写讽刺自以为是的人;(3)从表现手法角度看,小说中老人外愚内精的个性与吴昌小智大愚的个性形成鲜明对比,可见主题是讽刺自以为是的人。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一代史学大家朱希祖的痛与梦

朱希祖1919年任北京大学中国文学系代理主任,教授中国文学史。

“五四”前后的北大,“卯字号”的诸位名教授,可谓北大的台柱子。

所谓”卯字号”,就是几个属兔的大师级人物,两只”大兔子”是陈独秀和朱希祖。

四只”小兔子”分别是胡适、刘半农、刘文典以及林公铎。

其实,陈独秀和朱希祖是两只”中兔”,还有一只”老兔”蔡元培。

“中兔”朱希祖似乎有点瞧不上”小兔”胡适。

胡适初进北大,还是末学新进,对朱希祖很尊重,朱希祖的藏书中有很多是海内孤本、秘本,胡适就经常到朱家来看看藏书,谈谈版本,请教学问。

胡适的《中国哲学史大纲》上册一出版,引来叫好声一片,胡适在序言中特别感谢了朱希祖,而朱希祖似乎并不领情,说此书写得肤浅,还肯定地说,胡适既不懂佛学,也不懂宋明理学,他这本《中国哲学史大纲》是写不下去的。

当然,朱希祖这番话是说给很亲密的朋友听的。

但另一位章门弟子黄侃就不同了,在中央大学的课堂上,黄侃公开讽刺胡适的《中国哲学史大纲》只有上半部,没有下半部:

“昔日谢灵运为秘书监,今日胡适可谓著作监矣。

”学生不解,问何意。

黄侃回答:

”监者,太监也。

太监,下部没有了。

”引得学生大笑不止。

后来胡适的《中国哲学史大纲》勉强出了中册,下册果然无疾而终。

但这个小插曲,并不影响两人的交情。

对于学者来说,爱书、读书、购书、藏书、著书,是其生命中非常重要的生活内容。

“不与人物接,不为山海游。

终生伏几案,天地一书囚。

”这首带有自嘲意味的自题,可谓朱希祖为书而奔走一生的写照。

在内忧外患的年代,战争的阴影,始终笼罩在朱希祖那一代学人的头上。

藏书的命运和人的命运一样,几经颠沛流离,在飘摇的旅途不知何处可安身。

自从1935年开始,朱希祖为他的藏书免遭兵燹而忧心奔走,寻觅安稳的、理想的藏书之所。

从朱元曙《郦亭藏书的艰辛与悲凉》一文可知朱希祖为藏书东奔西走的情形:

“9月16日开始运书至徽州,暂存徽州师范学校。

19日,先生返回南京处理事务,途中遭遇轰炸。

20日,连夜抵宣城,督运书籍。

10月2日,运书完毕,先生返回徽州。

时上海战事,日趋危急,先生恐徽州亦被波及,乃决计迁屯溪,并由水路运书前往,存三门呈洪宅。

后,先生又觉不妥,乃于18日至隆阜,与学生戴伯瑚商议,最后决定将书藏于戴震藏书楼,托戴伯瑚保管。

”从朱元曙的记录来看,我们仿佛看到朱希祖先生冒着敌寇的飞机轰炸,风尘仆仆地穿行于皖南山区,忧心如焚地看护着路上的书籍,多次转移,直到认为绝对安全为止。

1934年8月13日,朱希祖看报纸得知,日本陆军省军务局长永田铁山在陆军省被刺死,他在日记中写道:

”永田为稳健派中心人物,激进派恨之入骨,故有是难。

日本军人不服从命令,不守法纪,亦为中日将来之大祸,而吾国华北风云恐又将为彼激进派所掀动矣。

”后来局势的发展,正如朱希祖日记中的预料。

正是在中日战争的阴云下,朱希祖、朱偰父子,开始对南京六朝陵墓进行调查。

为何要调查六朝古墓?

“杜外人之觊觎,扬先哲之耿光”。

维系着中国文化的六朝遗迹、石刻等,却湮没在荒草之中,无人问津。

“爱国之情”加上“亡国之痛”,促使朱希祖、朱偰父子挑起调查六朝古墓的大梁。

抗战爆发,避地巴山,客居重庆,这是朱希祖生命中的最后时光。

日寇对重庆实施了野蛮的轰炸,严重危及学者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1940年5月28日,朱希祖日记六:

“上午8时至国史馆筹备会办公,9时半回考选委员会,半途有空袭警报,10时半放紧急警报。

敌机九十八架,分三次来袭,北碚、池溪口轰炸最烈,复旦大学在北碚,其教务长孙寒冰死焉,平民死伤二百余人……”这样的日子,是抗战时期客居重庆的知识分子的生活缩影。

1944年7月5日,朱希祖病逝于上海医学院附属医院,享年六十有六。

一代史学家朱希祖遽归道山,“及身未见中原定”,他没有支撑到山河重光、抗战胜利的那一天。

朱希祖的丧事“极一时之哀荣”。

蒋介石特颁“渊衷硕学”的挽词。

各界赠送挽联三百余幅,学界名流及官员出席者三百余人,这在抗战时期的重庆,实属罕见。

国民政府颁发《褒扬朱逖先先生令》,赞其“生平专研历史,旁搜远绍,考证精勤。

著述流传,成就甚伟”。

(节选自《名人传记》,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朱希祖(1879-1944):

字逖先,生于晚清,留学日本。

作为历史学家,朱希祖在担任北京大学史学系主任期间,制定了中国最早的现代大学史学课程体系,使史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②”九·一八”事变后,尝恨民族败类在东北、华北、南京组织伪政权,又愤于日寇沿袭金人封张邦昌、刘豫故技,因而勾稽两宋史料,撰《伪楚录辑补》六卷、《伪齐录校补》四卷、《伪齐国志长编》十六卷,揭发敌人奸谋,揭汉奸秽迹,以昭国人,以明学以致用之旨。

7.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B )

A.面对在新文化运动中声名鹊起的胡适,朱希祖却瞧不上他,并对胡适的《中国哲学史大纲》给予批评。

B.”终生伏几案,天地一书囚”既表明朱希祖一生酷爱读书、藏书,又隐隐透露读书、藏书带给他的痛苦。

C.在内忧外患的战争年代里,朱希祖为他的藏书四处奔波和操劳,最终为国家保存了一脉书香。

D.维系着中国文化的六朝遗迹、石刻等湮没在荒草之中,无人问津,这促使朱希祖父子开始对南京六朝陵墓进行调查。

【解析】 B项“又隐隐透露读书、藏书带给他的痛苦”属无中生有。

8.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AC)

A.朱希祖五四前后担任北京大学中国文学系代理主任,是“卯字号”中大师级人物,处于中流砥柱的地位。

B.胡适常前往朱希祖家查看海内孤本、秘本的藏书,常就版本与学问与朱希祖进行探讨与交流,两人交情深厚。

C.在战争的影响下,朱希祖颠沛流离,1935年,多次穿行于皖南山区,转移自己的藏书,直到绝对安全为止。

D.朱希祖料事如神,1934年曾在日记中评论永田铁山被刺杀的后果,直接影响中日战争的走向以及战争结局。

E.抗战期间客居巴山、重庆的知识分子的生活,就是躲避日军的轰炸,朱希祖也是如此,健康与安全受到威胁。

【解析】 根据“胡适就经常到朱家来看看藏书,谈谈版本,请教学问”,B项中“胡适常前往朱希祖家查看海内孤本、秘本的藏书”夸大其词。

根据“亦为中日将来之大祸,而吾国华北风云恐又将为彼激进派所掀动矣”,D项中“直接影响中日战争的走向以及战争结局”错误,应影响到华北的政局。

根据“抗战爆发,避地巴山,客居重庆,这是朱希祖生命中的最后时光”“这样的日子,是抗战时期客居重庆的知识分子的生活缩影”,E项中“客居巴山、重庆”是朱希祖,而非所有知识分子。

9.结合文本简要分析朱希祖这一人物形象。

(4分)

答:

①热爱祖国。

无论是他为保存藏书四处奔波还是挑起调查六朝古墓的大梁,“扬先哲之耿光”以及他编撰书籍,以揭露敌人奸谋、汉奸秽迹都体现了他深沉的爱国情怀;②待人恳切温厚。

对胡适的《中国哲学史大纲》批评中肯,而且只说给很亲密的朋友听,不似黄侃那般尖刻;③敏锐有洞察力。

对中日局势的发展有预见性。

(答一点1分,答两点3分,答三点4分)

四、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江谧字令和,济阳考城人也。

祖秉之,临海太守,宋世清吏。

父徽,尚书都官郎,吴令,为太初所杀。

谧系尚方,孝武平京邑,乃得出。

解褐奉朝请,辅国行参军,于湖令,强济称职。

宋明帝为南豫州,谧倾身奉之,为帝所亲待。

即位,以为骠骑参军。

谧转尚书度支郎,俄迁右丞,兼比部郎。

泰始四年,江夏王义恭第十五女卒,年十九,未笄。

礼官议从成人服,诸王服大功。

左丞孙夐重奏:

《礼记》女子十五而笄,郑云应年许嫁者也。

其未许嫁者,则二十而笄。

射慈云十九犹为殇。

礼官违越经典,于礼无据。

”博士太常以下结免赎论;谧坐杖督五十,夺劳百日。

谧又奏:

“夐先不研辨,混同谬议。

准以事例,亦宜及咎。

”诏“可”。

出为建平王景素冠军长史、长沙内史,行湘州事。

政治苛刻。

僧遵道人与谧情款,随谧莅郡,犯小事,饿系郡狱。

僧遵裂三衣食之,既尽而死。

为有司所奏,征还。

明帝崩,遇赦得免。

为正员郎,右军将军。

太祖领南兖州,谧为镇军长史、广陵太守,入为游击将军。

性流俗,善趋势利。

元徽末朝野咸属意建平王景素谧深自委结景素事败仅得免祸苍梧王废后物情尚怀疑惑谧独竭诚归事太祖以本官领尚书左丞。

建元三年,为左民尚书。

诸皇子出阁用文武主帅,皆以委谧。

寻敕曰:

“江谧寒士,诚当不得竞等华侪。

然甚有才干,堪为委遇,可迁掌吏部。

”谧才长刀笔,所在事办。

太祖崩,谧称疾不入,众颇疑其怨不豫顾命也。

世祖即位,谧又不迁官,以此怨望。

时世祖不豫,谧诣豫章王嶷请间曰:

“至尊非起疾,东宫又非才,公今欲作何计?

”世祖知之,出谧为征虏将军、镇北长史、南东海太守。

未发,上使御史中丞沈冲奏谧前后罪,诏赐死,时年五十二。

(选自《南齐书·列传十二》,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C )

A.元徽末/朝野咸属意/建平王景素谧深自委结/景素事败/仅得免祸/苍梧王废后/物情尚怀疑惑/谧独竭诚归事太祖/以本官领尚书左丞/

B.元徽末/朝野咸属意建平王景素/谧深自委结/景素事败/仅得免祸/苍梧王废后/物情尚怀/疑惑谧独竭诚/归事太祖/以本官领尚书左丞/

C.元徽末/朝野咸属意建平王景素/谧深自委结/景素事败/仅得免祸/苍梧王废后/物情尚怀疑惑/谧独竭诚归事太祖/以本官领尚书左丞/

D.元徽末/朝野咸属意/建平王景素谧深自委结/景素事败/仅得免祸/苍梧王废后/物情尚怀/疑惑谧独竭诚/归事太祖/以本官领尚书左丞/

【解析】 抓住关键词“朝野”“谧”“太祖”等进行断句,然后根据语意进行断句。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

A.解褐即脱去官服,解除职务。

上古时期所谓“布”是指麻织品或葛织品,用麻葛织品做成的布衣,也叫“褐”,这里代指官服。

B.《礼记》是战国至秦汉年间儒家学者解释说明经书《仪礼》的文章选集,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与《周礼》《仪礼》合称“三礼”。

C.大功,这里指服丧九个月穿的丧服。

古代丧服分为五种,分别为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为不同的亲属服丧要穿相应的丧服。

D.东宫在古代一般指太子居住地,因位于皇宫东部而得名,亦借指太子。

《诗经》有“东宫之妹,邢侯之姨”的诗句,说明至少在东周时,东宫就借指太子了。

【解析】 解褐指脱去布衣,担任官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D )

A.江谧做辅国行参军和于湖令时,尽职尽责。

宋明帝当初担任南豫州刺史时,江谧倾力侍奉,被明帝当作亲信看待,后明帝即位,让江谧担任骠骑参军。

B.当时左丞孙夐上奏指出礼官提议的错误后,江谧因罪过受到惩罚,便又上奏指出孙夐附和错误议论,当追究其责任,使得孙夐也受到惩罚。

C.江谧秉性鄙俗,善于逢迎。

他曾巴结建平王景素,后又归附太祖,诸皇子离开朝廷到自己的封地做藩王时用文武主帅的事,都委派江谧料理。

D.江谧长于文案,办事能力强。

太祖驾崩,江谧谎称有病不上朝,大家很怀疑他抱怨未能受太祖临终托付。

世祖即位,得知此事,对他心怀不满,下令赐死。

【解析】 世祖赐死江谧,是因为江谧的挑拨离间。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僧遵道人与谧情款,随谧莅郡,犯小事,饿系郡狱。

(5分)

译文:

僧遵道人与江谧交情深厚,跟随江谧一起到郡上任所,因小事犯了过错,就被关进郡狱让他挨饿。

(“情款”解释为交情深厚,“莅”解释为到任,“系”解释为关进。

)_

(2)江谧寒士,诚当不得竞等华侪。

然甚有才干,堪为委遇,可迁掌吏部。

(5分)

译文:

江谧是个出身寒微的读书人,确实不能和贵族这类人竞争高低等第。

然而他很有才干,可以托付重任,可提升他执掌吏部。

(“诚”解释为确实,“侪”解释为这类人,“委遇”解释为托付重任。

【参考译文】

江谧字令和,济阳考城人。

他祖父名秉之,做过临海太守,是宋时的清官。

他父亲名徽,做过尚书都官郎,吴县县令,被太初皇帝杀害。

江谧也被拘押在掌管制造供应帝王用的器物的官署,即名为尚方的地方,待到孝武帝平定京城后才得脱身出来。

脱去布衣入仕做奉朝请,又为辅国行参军、于湖令,能干称职。

宋明帝刘或为南豫州刺史时,江谧竭尽全力侍奉他,被刘或当作亲信看待。

刘或即皇帝位,以江谧为骠骑参军。

江谧转尚书度支郎,很快迁右丞,兼比部郎。

泰始四年,江夏王义恭第十五女死了,十九岁,未行成年的仪礼。

礼官提议依照成人丧礼穿戴丧服,诸王服大功。

左丞孙夐又奏告说:

“《礼记》上有女子十五岁行成年礼,郑注说这年龄是指已许嫁的人。

那些没许嫁的则是二十岁才算成年。

射慈说十九岁死还应算是未成年死。

礼官背离经典,丧服礼仪没有依据。

博士、太常以下官职以免官赎罪论处;江谧因罪过杖责五十,罚扣百日劳俸。

江谧又启奏说:

“孙夐原先不研讨分辨清楚,附和错误议论,参照有关事例,也应该追究他的责任。

孙夐也应以免官赎罪论处。

”皇上下诏“可以”。

江谧外出任建平王景素冠军长史、长沙内史,行湘州事。

执政治理繁琐刻薄。

僧遵道人与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