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鉴赏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3794961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6.4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鉴赏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鉴赏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鉴赏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鉴赏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鉴赏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鉴赏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鉴赏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鉴赏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鉴赏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鉴赏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鉴赏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鉴赏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鉴赏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鉴赏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鉴赏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鉴赏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借边地夜景表达凄清悲凉之感;

在时间上是“长烟落日”的延续;

表现了守边将士寒夜戍守的艰辛。

(8)请赏析“长烟落日孤城闭”的妙处。

(2分)

写出了塞外的奇异(壮阔)风光;

反映宋朝守军力量薄弱,军情紧急;

为下阕抒情作铺垫。

9、“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描写了什么景物在词中起到什么作用、此句形象描绘了坐落在崇山峻岭间的孤城,夕阳西下时,便紧紧地关闭城门的情景,突出塞下秋景与中原的不同。

(2分)同时点明了战事吃紧,戒备森严的特殊背景。

10、“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这一句的意思是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此时此刻,驻守在边关重镇、满怀乡愁的将士们个个难以入睡,将军整日操劳,白发染白了双鬓;

久征在外的士兵们艰苦异常,止不住悄悄地流泪。

抒发了将士们壮志难酬、思乡忧国的情怀

11、

(1)一个“ 

”字,概括了塞外景色的总体特征;

“ 

, 

”概括描写了边地荒凉冷落的景色。

(1)异;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12、请对“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作一简要分析。

揭示了词人和征夫们的心理:

思乡而不能回,尚未达到建立军功,勒石燕然的目的。

《破阵子》辛弃疾

1、根据你所掌握的历史知识,说说“了却君王天下事”中的“天下事”指的是什么

收复中原,统一国家。

2、辛弃疾尽管“白发生”,却依然眷恋自己曾经浴血征战的疆场。

这种眷恋的情结从词中 

、 

两个细节中可以读出。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挑灯看剑,梦回连营”亦可)

3、试体味“沙场秋点兵”一句中“秋”字的表达效果。

既点明了季节,也为战士出征增添了肃杀的气氛。

4、这词首融 

与 

于一体,富于浪漫色彩。

梦幻(梦境、理想)现实

5、这首词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抒发了作者抗敌报国、建功立业的爱国情感和报国无门、壮志未酬的悲愤

6、八百里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这两句词,营造了一种什么样的氛围

营造了将士们奏乐吃肉、豪迈高昂的军营生活氛围

7、为什么说《破阵子》是“赋壮词”试结合作品加以解释。

“赋壮词”,从题材上看是写军营中的生活情景,看剑,听号角声和塞外曲,分八百里炙,沙场点兵,骑快马,挽强弓,这种种情境都极勇猛、雄健;

从思想感情上看表达的是为国立功的雄心壮志;

从语言风格上看壮丽而不“纤巧”,所以叫做“赋壮词”

8、本词上阕描写军旅生活,写了看宝剑、听号角、分麾下炙、听塞外声和沙场点兵等五个画面;

下阕描写了骑快马、拉雕弓的战斗场面。

9、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充分地表达了作者要为朝廷完成北伐金人、收复失地的大业,以赢得生前的功勋,身后的美名爱国激情和雄心壮志。

“可怜”变雄壮为悲壮,充满了作者壮志不遂的抑郁、愤慨。

《江城子密州出猎》苏轼

1、请找出这首词中描写出猎场景的句子。

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岗

2、“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怀(2分)

表达了作者渴望一展抱负,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3、“江城子”是这首词的_______,“密州出猎”是这首词的____________。

词牌名题目

4、请写出“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的大意及其所蕴含的情感。

定将把弓拉得如圆月一样去参加战斗,去抵抗西北的侵略者。

表达了作者要报效祖国,抵御入侵者,建功立业的决心。

5、“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一句,运用典故,拿魏尚自比,表达了作者希望朝廷能派人来赦免他的罪名,让他有机会到西北边防抵抗外敌入侵。

用典的作用是:

委婉含蓄。

6、词中典故出自《史记》的句子是____________,这句话表达了什么意思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词人以古人自比,希望得到朝廷重用。

7、从表达方式上看,词的上阕重在_________;

下阕重在_______。

叙事描写、抒情

8、词人借“射天狼”的典故表达什么意思

表达自己报效国家、御敌建功的爱国情怀。

9、本词上阙写景,描写了__________的宏大壮观的场面;

下阙言志,抒写了词人____________________的豪情壮志。

密州出猎(或:

出城打猎出猎打猎狩猎)(1分)渴望报效国家(或:

渴望建功立业)

10、词的上片突出观猎盛况的一个词是“________”。

1分

11、用你自己的话,描述“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所展现的壮观场面。

随从出猎的武士个个戴着锦帽,穿着华贵的貂皮猎装,纵马驰骋,浩浩荡荡的队伍如同一阵疾风骤雨,从地势平缓的山冈上席卷而过。

12、词中“鬓微霜,又何妨”表达了词人什么心境其言外之意是什么

表达了词人不服老的心境。

言外之意是:

我虽然年纪大了,但我仍能跃马疆场,迎击来犯之敌。

11、“老夫聊发少年狂”中一个“聊”字,则表现了作者________之情。

欲为国尽力而不得的激愤

13、这首词用一个“________”字贯穿始终,显得胸襟磊落,壮怀激越,具有一种阳刚之美,实属________派词篇的典范。

上片表现词人________之“狂”;

下片进一步写词人“少年狂”的________,抒发了________。

狂 

豪放 

举止神态 

胸怀 

由打猎激发起来的壮志豪情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

⑴本诗以“雪”为线索,“雪”共出现四次,依次组成四个画面,请用简明的语言概括四幅画面的内容。

答:

①八月飞雪苦寒图②军营饯别奇寒图③东门惜别惆怅图④别后雪地思乡图

⑵“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中“忽”字好在哪里整句有什么妙处

“忽”字不仅显出边塞气象变幻的神奇,而且传出诗人赏雪时非常惊喜的心声。

以春花喻冬雪,联想奇特美妙,比喻新颖贴切动人。

一片银白的世界,在作者眼里,变幻成一片春意盎然,欣欣向荣的明丽春光,给人的感受不是雪后奇寒而是欣喜、暖意和生机。

充分展示了作者乐观、开朗的情怀。

⑶说说“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两句诗在结构或写法上的妙处。

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由咏雪过渡到送别。

手法上,运用对偶、夸张和寓情于景的写法,写出了天寒地冻、愁云满天的景象,表达了对友人的担忧之情。

⑷诗中“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两句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这两句与李白的“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在表达感情方面的相同之处是什么试描述一下在你脑海中出现的画面。

(限40字)

写友人已去而诗人伫立远望的情形,表现了诗人依依惜别和无限惆怅的心情。

二者都写出了分手时凝望友人远去的情景,表达了依依不舍之情。

山路盘旋,大雪纷飞,诗人向友人招手,友人的身影越来越小,诗人的手还停留在空中。

已看不见友人身影,只看到雪地上留下一串串马蹄的足迹。

《过零丁洋》文天祥

1、诗中第二联,运用在比喻的方法,将国家命运与个人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

诗人以“风飘絮”形容国势如柳絮飘散,无可挽回,以“雨打萍”比喻 

自己身世坎坷如雨中浮萍漂泊无依,时起时沉。

2对尾联“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一名句从抒情方法和内容上作简要分析。

这一句采用直抒胸臆的方式,表明了自己以死明志的决心,充分体现了他的民族气节

3“辛苦遭逢起一经”中“一经”指的是 

儒家经典

4用你自己的话描述“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的打萍”所反映的国家和作者个人的境遇。

大宋的江山支离破碎,像那被风吹散的柳絮;

自己的一生时起时沉,如同水中雨打的浮萍。

5、诗中以“风飘絮”、“雨打萍”的形象比喻,抒写了 

的悲哀;

借 

和 

两个地名,暗示了形势的险恶和作者境况的危苦。

2分

国破家亡惶恐滩零丁洋

6、结合我国历代名人志士对待生死的价值观,举例谈谈你对“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理解。

人难免一死,为拯救祖国而死,一片丹心垂于史册,映照千古,诗句表明了诗人舍生取义的决心,充分体现了他的民族气节。

如:

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慨。

7、首联写了作者个人和国家的两件大事:

因科举而走入仕途和国家危急存亡关头,起兵勤王抗元。

《山坡羊潼关怀古》张养浩

1、简要赏析兴,百姓苦;

亡,百姓苦!

作者对以往历史所作的概括与评判:

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无论怎样改朝换代,人民依旧过着痛苦的生活。

作者以满腔义愤揭示了封建社会对人民残酷的剥削和压迫,语言刚正率直,说理入木三分,表现了深刻的思想性。

2、请摘录出最能表现这首元曲主题的句子。

兴,百姓苦;

亡,百姓苦。

3、中国古典诗词意蕴丰富,字字珠玑。

你认为“峰峦如聚,波涛如怒”中哪一个词用得最好请说出理由。

“峰峦如聚”,群山好像从四面八方聚集而来,一个“聚”字,既写出了潼关被群山包围的险要地势,又赋予了群山生命和意志,它们守卫着潼关。

或:

“波涛如怒”,波涛汹涌澎湃好像在发怒,一个“怒”字,既写出了黄河的咆哮,又交代了潼关处于黄河之边的险要。

十五从军征《乐府诗集》

⇨修辞:

这句话用夸张的手法极言主人公从军之久。

“八十”与“十五”相对照,突出其“从军征”时间之久;

“始得归”与“从军征”相呼应,则表明他中途一直未能回来。

一个“始”字,巧妙地传达出主人公多年来思念家乡,盼望与亲人团聚的迫切心情,给全诗笼罩上了一层凄凉悲伤的感情色彩。

⇨修辞、内容理解:

写老兵在归乡途中与乡里人的对话。

后两句用远景描写,写出了庭院因无人打扫而凄凉破败的景象,同时选取了象征死亡的松柏、坟墓来暗示老兵亲友的离去。

⇨写作手法、主旨:

近景描写。

运用白描手法,描写一幅荒凉破败的景象。

作者抓住野兔钻进家畜窝中自以为得所,野鸡惊飞落到屋内梁上自以为安的情景;

只摄取了井边、中庭随意生长的葵菜和谷物两个“镜头”,从侧面表现征人从军时间之久,物是人非,揭露兵役制度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

⇨内容理解:

老兵用野谷和野葵做饭,再次表明家园荒芜,没有粮食可知,表现了老兵的孤苦伶仃。

⇨人物形象、情感:

运用细节描写,将举目无亲、孤身一人的老兵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将其悲痛欲绝的茫然之情抒发得淋漓尽致。

【主旨】本诗借一个老兵从军回家后的见闻,表达了对封建社会不合理的兵役制度的控诉,反映了百姓在战乱社会中的痛苦。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辛弃疾

1.“何处望神州”中的“神州”指什么地方(1分)

2.作者说孙权是英雄的依据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概述。

3.作者赞颂孙权的用意是什么(3分)

1(1分)“中原地区”或“中原”或“中原大地“或”中国“。

2(2分)年纪轻轻就做了上万士兵的统帅,不满足占有东南一方,敢于和盛大的曹操、刘备抗衡,连一代之雄的曹操也赞叹、佩服他。

(一点1分,满分2分为止,意思对即可,若照抄原文,不得分)

3(3分)①借古讽今,抒发作者对宋统治者苟且偷安、不求收复失地的投降路线的愤懑之情(若只答“借古讽今“不得分);

②希望能有像孙权那样有才略的人来领导抗金斗争,统一祖国(或:

含蓄地表达了作者渴望收复中原,统一祖国的愿望)。

(答出一点得2分,答出两点得3分)

4、对上面这首词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这首词,从题材上看是写雄健勇猛的军营生活场景,从思想感情上看表达的是为国立功的雄心壮志,从语言风格上看是豪放壮美的,故将其称之为“壮词”十分妥帖。

B上片描写的都是作者曾经经历过而今天已失去的军旅生活情景,是作者热爱的生活和抹不掉的记忆。

这些表明,被迫退隐的作者仍渴望再有机会从军杀敌、建立功业。

C由下片描写的内容来看,作者的最高理想便是赢得生前的功勋、身后的美名,这些显得非常功利庸俗,对此我们应持批判的态度。

D“可怜白发生”,表明自己年纪已大,恐怕没机会实现抗敌救国的理想了,体现出报国无门、壮志未酬的抑郁、愤慨之情。

“可怜”二字使整首词的风格由雄壮变得悲壮。

C(不应批判。

作者的最高理想是为朝廷完成北伐金人、收复失地的大业,是积极向上的,表达出强烈的爱国激情;

“赢得生前身后名”有其思想认识方面的时代局限性,但这也是封建文人人生价值得以体现的一种形式。

5.对这首词内容理解不当的一项是。

A.上阕中“八百里分麾下炙”一句描绘了将士们饱餐烤牛肉的热闹场面。

B.下阕中“马作的卢飞快”一句表现了将士们勇往直前、势不可挡的锐气。

C.全词刻画了一个虽人近暮年,仍雄姿英发,亲自领兵上阵杀敌的英雄形象。

D.全词反映了作者渴望完成抗金大业却壮志难酬的现实。

6.对这首词赏析不当的一项是。

(3分)

A.“沙场秋点兵”一句写阅兵场景,“秋”字为阅兵场景增添了悲凉之气。

B.“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一句呼应题目,是作者与陈同甫的共勉之词。

C.词的上下阕一般会“换意”,但这首词却突破传统,词意上下贯通,展现了一幅战争场景,甚为独特。

D.“可怜”两字凸显词中人物的情感变化,从前九句的壮怀激烈陡然变为末句的黯然伤神,波澜起伏,言近意远,实为大家手笔。

【答案】5C(2分)6A(3分)

《满江红(小住京华)》秋瑾

这首词是她在1903年中秋节的述怀之作,反映了她在封建婚姻家庭和旧礼教的束缚中,走向革命道路前夕的苦闷彷徨和雄心壮志的开阔胸怀。

典故:

①“为篱下,黄花开遍”,是化用陶渊明“采菊东篱下”和李清照“人比黄花瘦”的诗句。

以外在自然景观的清秀明丽反衬青春蹉跎而又无可奈何的沉重失落感和怨幽之情。

②“四面歌残终破楚”作者又用《史记·

项羽本纪》中汉军破楚的故事,一方面说明自己终于冲破家庭牢笼,另一方面叹清王朝却面对帝国主义的“豆剖瓜分”的束手无策、一退再退、软弱腐败的窘态。

(作为一位失败的英雄,项羽犹能于失败中保持自我慷慨悲壮的英雄本色,然软弱腐败的清王朝却面对帝国主义的“豆剖瓜分”《如此江山》 

束手无策,一退再退,其窘态实在可悲可叹!

③“不因人热”, 

因:

依靠。

汉时梁鸿不趁他人热灶烧火煮饭。

比喻为人孤僻高傲。

也比喻不依赖别人。

典故出自《东观汉记·

梁鸿传》:

“比舍先炊已,呼鸿及热釜炊。

鸿曰:

‘童子鸿不因人热者也。

’灭灶更燃火。

” 

表明自己虽真心诚意地结交志同道合的同志,但叹无知音可交。

④“莽红尘, 

何处觅知音青衫湿!

”“青衫湿”出自白居易的《琵琶行》中的“江州司马青衫湿”,这里指自己泪湿衣衫,极言自己对前途的担心和忧虑。

【练习】

1下列句子对本诗理解有误的一句是( 

)(2分)

A、《满江红》作于1903年,作者是中国民主主义革命著名活动家,妇女解放运动先驱秋瑾。

B、“身不得,男儿列;

心却比,男儿烈”本句运用短句,节奏明快,格调高昂,豪迈雄健,将身不能为男儿,心却不让须眉的苦闷表达得淋漓尽致。

C、《满江红》是题目,作者是浙江绍兴人,别号“易安居士”。

D、“为篱下,黄花开遍”,是化用陶渊明“采菊东篱下”和李清照“人比黄花瘦”的诗句。

2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本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分

3试简要赏析“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

”。

4词的上阕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5评价秋瑾这首词“基调高昂,语言刚健清新”,试联系诗歌内容加以分析。

5分

【答案】

别号是鉴湖女侠

2表达了作者对外国列强进逼,中华大地前途危殆的忧思。

3本句引用典故,抒发了词人知音难觅,不禁潸然泪下的苦闷心情。

(或本句引用唐白居易《琵琶行》“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诗义,抒发了词人对自己前途的担心和忧虑。

(意思相近,酌情给分)

4表达了词人不愿过贵妇人生活,意欲突破家庭束缚、追求自由、投身革命的思想感情。

“身不得,男儿列;

心却比,男儿烈”运用短句/节奏明快/格调高昂,豪迈雄健,将身不能为男儿,心却不让须眉的苦闷表达得淋漓尽致。

(2分)“平生肝胆”“英雄末路”等词句脱口而出,不假雕饰,显得清新自然,却又刚健质朴。

(2分)而结语真实地表达了自己知音难觅、不禁潸然泪下的苦闷。

(1分)(意思相近,酌情给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