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心理学调研论文濠东路生态绿地南段调研总结.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3796676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896.6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环境心理学调研论文濠东路生态绿地南段调研总结.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环境心理学调研论文濠东路生态绿地南段调研总结.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环境心理学调研论文濠东路生态绿地南段调研总结.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环境心理学调研论文濠东路生态绿地南段调研总结.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环境心理学调研论文濠东路生态绿地南段调研总结.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环境心理学调研论文濠东路生态绿地南段调研总结.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2页
环境心理学调研论文濠东路生态绿地南段调研总结.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2页
环境心理学调研论文濠东路生态绿地南段调研总结.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2页
环境心理学调研论文濠东路生态绿地南段调研总结.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2页
环境心理学调研论文濠东路生态绿地南段调研总结.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2页
环境心理学调研论文濠东路生态绿地南段调研总结.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2页
环境心理学调研论文濠东路生态绿地南段调研总结.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2页
环境心理学调研论文濠东路生态绿地南段调研总结.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2页
环境心理学调研论文濠东路生态绿地南段调研总结.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2页
环境心理学调研论文濠东路生态绿地南段调研总结.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2页
环境心理学调研论文濠东路生态绿地南段调研总结.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2页
环境心理学调研论文濠东路生态绿地南段调研总结.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2页
环境心理学调研论文濠东路生态绿地南段调研总结.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2页
环境心理学调研论文濠东路生态绿地南段调研总结.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2页
环境心理学调研论文濠东路生态绿地南段调研总结.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环境心理学调研论文濠东路生态绿地南段调研总结.docx

《环境心理学调研论文濠东路生态绿地南段调研总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环境心理学调研论文濠东路生态绿地南段调研总结.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环境心理学调研论文濠东路生态绿地南段调研总结.docx

环境心理学调研论文濠东路生态绿地南段调研总结

 

 

环境心理学调研论文

——濠东路生态绿地南段调研总结

 

建筑111

 

摘要:

通过这个学期环境心理学课程的学习,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下,我学到了既有意思又很实用的建筑环境心理学知识,并试着通过对生活与设计中的点点滴滴来感悟一下自己掌握不多的环境心理学知识。

由此联系实际,对建筑环境的发展略作了解,思考人-建筑-环境如何做到和谐统一。

关键词:

人,建筑,环境,行为,心理

前言:

环境心理学是研究环境与人的行为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它着重从心理学和行为的角度,探讨人与环境的最优化,即怎样的环境是最符合人们心愿的。

它是一门新兴边缘学科,是近年发展起来的新兴交叉领域,涉及心理学、社会学、地理学、文化人类学、城市规划、建筑学和环境保护等多门学科。

它主要研究物质环境,包括城市、建筑和自然与人的行为关系。

而我们探索的则是人与周围建筑及城市环境之间的关系,探讨和解决人与环境之间的矛盾和问题。

所以说,它是建筑学、城市规划学与心理学的交集。

正文:

调研部分

一调研内容

1.调查对象:

南通市濠东路生态绿地南段

2.调查方法:

调查问卷,访谈记录,路径跟踪,人员现场记录

3.调查内容:

人员情况,活动时间,活动区域,活动路径,活动情况

4.调查目的:

人们喜欢怎样的公园环境,进而从人们的喜好需要,提出改进公园的设计和设施

5.调查时间:

2013年11月

二公园现状及周边环境分析

1、公园地理位置及简介

南通市濠东路生态绿地地处崇川区濠东路,位于濠东路上人民东路与濠南路之间路段的路西侧,为新建城市公共绿地,属城市中心区,地理位置优越,环境优美。

是集园林自然风光,市民休闲旅游,社会公共活动为一体的大型综合性公园。

整个公园占地面积约10万平方米,其中包括绿化、园路、广场、小品、景点、仿古建筑、沿河驳岸挡墙、亮化等

图1濠南东路生态绿地南段总图

 

2、公园的主要景点

三调查内容及记录

由于濠东绿地南较大,笔者挑选了公园几处有特色的景点进行调研,除此之外,为了能较准确地反映公园的游客使用状况,笔者分别针对工作日和休息日不同时间段进行的调研,记录总结如下表:

1、日期:

2013年11月工作日天气:

晴气温:

11-18摄氏度

项目

时间

调查行为内容

总人数

性别比例

年龄结构

7:

00—9:

00

清晨在公园锻炼的人很多,在东门的休息区和松石广场最为集中,各个年龄层次的游客都有,但主要以晨练的中老年为主。

待月亭主要以吹拉弹唱的群众和围观群众为多。

白沙堤处则是流动人员较多,在活动区的儿童很少,只有个别稍大点的少年在玩耍。

120

男56

女64

老人85

中青年29

儿童6

9:

00—11:

00

随着晨练的主流人群慢慢离开,整个公园各个区域的人数都处于一个比较少的状态。

尤其在靠近午饭饭点时,公园个别区域都有出现空无一人的情况。

36

男21

女15

老人11

中青年18

儿童7

12:

00—14:

00

午饭之后,公园内游人又渐渐多了起来,多是饭后散步的,但由于还处于午休的时间段,公园总体人数不多

65

男29

女36

老人26

中青年25

儿童14

15:

00—17:

00

午休之后,公园内总人数达到了一天内的又一个高潮,其中一部分是在焰火台附近钓鱼的游人,一部分是散坐在各个休息处得游人,还有的绝大部分游人都集中在白沙堤处,由于是工作日,人员主要以青少年和带自家孩子出来的中老年为主。

156

男56

女64

老人75

中青年16

儿童65

18:

00—20:

00

此时段的公园可谓是一天中最热闹的,很多中老年都出来进行饭后消化运动,就连白日很多上班族也出来了。

公园内道路上到处是散步的人群,几乎所有的休息椅上都坐有聊天的人。

由于天色降下,白沙堤处没有明亮的光源,所以在白沙堤停留的人比白天少的多。

216

男112

女104

老人126

中青年64

儿童26

2、日期:

2013年11月休息日天气:

晴气温:

10-16摄氏度

项目

时间

调查行为内容

总人数

性别比例

年龄结构

7:

00—9:

00

周末,清晨在公园锻炼的人比平时更多,在东门的休息区和松石广场人满为患,仍以中老年为主。

待月亭处由于有老年社团活动,驻足者较多,多为年轻人和带孩子的家长。

白沙堤活动区有几个儿童玩沙子。

156

男74

女82

老人96

中青年46

儿童14

9:

00—11:

00

随着晨练的主流人群慢慢离开,整个公园各个区域的人数都处于一个比较少的状态。

尤其在靠近午饭饭点时,公园个别区域都有出现空无一人的情况。

56

男30

女26

老人15

中青年31

儿童10

12:

0—14:

00

午饭之后,公园内游人又渐渐多了起来,多是饭后散步的,但由于还处于午休的时间段,公园总体人数不多,但相对平时工作日人数还是有明显的增加。

85

男46

女39

老人26

中青年44

儿童15

15:

0—17:

00

双休日的下午绝对是公园一周内最热闹的时候,其中一部分是在焰火台附近钓鱼的游人,一部分是散坐在各个休息处得游人,还有的绝大部分游人都集中在白沙堤处,绝对可以说是人满为患。

由于是休息日,很多人是一家老小三四口甚至是五口人全体出动的,所以年龄构成还是比较平均的。

336

男165

女171

老人96

中青年125

儿童115

18:

0—20:

00

此时段的公园可谓是延续下午的热闹,人员情况和工作日差不多,只是多了一些平日里较忙难得有空休息的中青年,公园内道路上到处是散步的人群,几乎所有的休息椅上都坐有聊天的人。

由于天色降下,白沙堤处没有明亮的光源,所以在白沙堤停留的人比白天少的多。

285

男150

女135

老人156

中青年98

儿童31

 

四调查总结

笔者通过几次不同时段的调研,对濠东绿地南的使用情况作如下总结:

濠东绿地南使用率较高,公园动静分区明确,建筑小品的形态、体量都与公园的整体环境,文化氛围结合得非常融洽。

具有较强的空间感,与重要环境因素形成某种对应关系,将远处的自然、人文景观渗透到场地空间中,不仅不同程度的满足了游客的精神文化生活和基本使用要求,更加美化了市容,成为南通市区一个休闲驻足点。

年龄结构的使用以老人和中青年人为主。

在使用时间段上,以清晨和晚间为使用的高峰段。

但经笔者几次的观察,濠东绿地南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1)濠东绿地南的动静分区较好,在静区种植的树木较密,但供人休息的地方不多,有了林荫深幽的文化气氛,但功能利用率不高。

(2)儿童活动区设施单一,仅有一片沙滩和几个简单健身器材供儿童玩耍,不利于培养孩子的全面发展。

夜间白沙堤活动区无灯光。

(3)部分私密空间处理不当,净污分区没有明确,交通联系重复杂乱。

(4)需要开敞的广场空间过于荫密,需要适当遮蔽挡光大空间过于空旷。

(5)缺少专供的健身区,活动设施偏少,不能很好的满足人们的需要。

(6)缺少一个宽敞大面积的娱乐活动场地。

五解决方法

根据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思洛在人类动机理论中提出的人类的五种需求,即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自尊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笔者认为公园等公共场所,在满足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的基础上,为了满足更高级的需求,我们需要创造具有场所精神、有特色、有文化内涵的人性化公园。

1、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

在公园这个大型的公共场所中,强调以人为本的原则,充分满足人自身的需要,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是环境景观规划设计的关键所在。

以人为本就是要充分考虑人的情感、人的心理及生理的需要。

比如,景观及公共设施的布局与尺度要符合人的视觉观赏位置、角度以及人体工程学的要求,座椅的摆放位置要考虑人对私密空间的需要等。

使公园真正成为大众所喜爱的休闲、游憩场所。

2、体现文化景观的原则

文化是一个空间的精神内涵所在,仅仅有形式和功能是不够的,内涵才是一个作品的灵魂,有内涵的作品能使其所在的公共开放空间成为吸引人的好去处。

中国的文化源远流长、悠久灿烂,任何带有人文主题的公共开放空间总是耐人寻味、使人流连忘返的,是沉思冥想的好场所。

能够挖掘和提炼具有地方特色的风情、风俗、并恰到好处地表现在景观意象中,是评判公园成败的关键。

在公园应重视当地居民的文化认同感,对于体现景观的地方文化标志特征,增加区域内居民的文化凝聚力和提高景观的旅游价值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六公园环境改造

在本次调研过程中,濠东绿地南有着较大的的游人量,足以看出大家对它的喜爱;从游客快乐的神情中也不难发现,大家对它的满意。

笔者认为,如对濠东绿地南做一些小的调整应该会有更不错的效果:

1、在松石广场和休息区等较大的公共空间,设置更多的反应南通文化、本土特色的展廊或建筑小品,用以丰富游客的知识。

2、在公园的半私密区、私密区种植较大的树木,对该区的小路给与重新设计,体现曲径通幽的效果,并铺设卵石,起到按摩的游客脚的作用。

3、白沙堤儿童活动区增设其它游乐设施,从不同方面培养孩子,促进孩子智力发展。

4、松石广场道路两旁增设座椅,并用空间收放等设计手法,改善直线型道路过长生硬感。

5、用绿化手段增加休息区遮阳效果,在夜间使用高峰,增加照明,改善夜间灯光不足问题。

6、在公园健身活动区及其它使用量高的健身区,增加运动的器材。

并结合使用者年龄特点,设置有针对性的锻炼器材。

在健身区光秃秃的地面上适当种植草坪等,创造更宜人的环境条件。

理论部分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环境心理学在城市广场景观设计中的应用探讨

1广场的发展

  城市广场,自从两千多年前在古希腊诞生时起,历来就是人们进行交往、观赏、娱乐、休憩等活动的重要场所。

史书记载城市广场起源于古代祭祀活动所使用的场地。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类进人了具有高度文明的现代城市时期,而现代城市广场则是为了满足多种城市社会生活需要而建设的,由此产生了不同类型的广场,有纪念广场、商业广场、休闲及娱乐广场、交通广场等等。

在现代经济技术高速发展的社会当中,城市广场已经是现代城市当中城市居民不可缺少的重要的交流、娱乐场所,而且是城市外部公共空间体系的一种重要组成部分。

广场不仅展现这个城市的经济实力,同时也展现了这个城市的文化内涵。

广场是将人群吸引到一起,进行休闲活动的城市公共空间形式,是一个主要为硬质铺装的,汽车不得进入的户外公共空间,其主要功能是娱乐、漫步、用餐、或观察周围环境的场所。

随着经济的发展有些城市为了追求广场的规模和数量,开始盲目的建设广场,而不注意城市自身的环境状况出现了:

广场过大,而无人观赏,而且没有人可待的地方。

让人感到空空旷旷的,或者说不像广场。

诸多的现象是因为设计者没有以广场的作用及人的需求去设计一个广场。

建设一个广场的目的就是为本城市本地区的市民服务的,广场吸引不了市民,得不到市民的赞扬,广场就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

不同功能类型的广场最终目的都是为人们提供一个舒适的生活、娱乐场所。

一个广场是否体现了以人为本,会直接影响到这个广场的使用性,在现代的广场使用的现象当中我们可以看到:

广场让人感到过于空旷,甚至在广场当中有机动车辆行驶,人在广场中活动没有一定的安全性。

根据人的环境心理学,广场和人之间存在着相互的关系:

一方面人在广场中起主导作用,成功的广场设计都是为人——使用者服务;而另一方面,广场环境又会限定人,它是人获取信息刺激的来源,人们正是在使用和感受广场空间环境的同时,综合各种环境信息并结合以往的经验对环境做出判断和心理评价,进而以自己的行为对其做出反应。

因此环境心理学是人与环境相互关系的基础,也是一个好的城市广场设计的重要参考依据。

 

2广场的人性化空间

(1)广场的人性化空间空间尺度

  城市广场空间尺度的处理是否得当,是城市广场空间环境设计成败的关键,处理空间尺度的基本依据就来自于对人的行为心理特征的研究。

环境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如果两个人处于的距离,可以产生亲切的感觉两人相距约就能看清对方的面部表情相距,能认清对方是谁,相距能辨认对方身体的姿态相距,仍能看得见对方,空间距离愈短亲切感愈加强,距离愈长愈疏远。

在广场设计中,有三个基本的空间尺度①一见方的空间,人们感觉比较亲切,可以比较自由的交注,这是创造空间的尺度②距离超过之后,能产生广阔的感觉,这是形成场所感的尺度,也是我们所说的广场尺寸③最后一个尺寸是左右,超过这一距离就能创造出深远、宏伟的感觉,这是形成领域感的尺度。

欧洲的城市广场很注重人体尺度,广场空间亲切舒适,而我国的一些城市广场尺度巨大,对人有排斥性。

如威尼斯圣马可广场面积公顷,被称为欧洲最美丽的“客厅”我国南昌的八一广场面积公顷,城市道路将其一分为四,大小车辆川流不息,人们很难在其中停留。

日本建筑师芦原义信提出了在外部空间设计中采用一的模数,我们对若干城市空间的亲身体验说明左右是一个令人感到舒适亲切的尺度。

  除了距离外,因实体的高度与距离的比例不同,也会产生不同的视觉效应。

当人站在广场中时,可以由于建筑高度与广场宽度刀之间的尺度关系而产生相应的空间效果和心理反映。

当为左右时,人有一种内聚安定又不致于压抑的感觉,是全封闭广场的最小宽度当为左右时仍能产生内聚向心的空间,人可以较完整地观赏周围的建筑当超过时,会产生空间排斥离散的感觉,并随着比例的增大而加强。

历史上许多好的城市广场空间与的比值均大体在一之间。

卡米洛·希特在总结欧洲广场设计的手法中提出广场宽度的最

小尺寸等于建筑高度,最大尺寸不超过建筑高度的两倍,也在这一比例之内。

  广场中的环境小品布置更要以人的尺度作为基本依据。

研究表明人类直立状况下,可同时瞥见左右各范围内的事物,而人类向上或向下看时,所见范围要比左右90度的范围狭小。

因此,广场中的环境小品正处于人类的视觉心理范围之内,甚至还影响人的嗅觉、听觉、触觉等的心理感受。

广场如果缺少合理的活动分区和相应设施,就会使人产生“广而无场”的感觉,空间离散迷失,人们不愿意停留反之,即使广场面积很大,通过建筑、道路以及各种软、硬质景观的变换和环境小品的布置也会使人感到丰实、亲切、安定,从而吸引人们在其中活动并赋予广场以生命力。

  广场的空间环境并非单纯的尺度间题,它是由广场的活动内容、布局分区、视觉特性、光照条件、容积感与建筑边界条件等因素共同制约的,同时也与相邻空间的相互对比有关。

在设计时,应根据广场的不同功能类型,分析广场中人的活动方式、活动内容和活动性质,据此确定合理的空间尺度,有机组合绿化、水体、铺地、小品、色彩、灯光、音乐等多种构成要素。

(2)广场的人性化空间层次

  根据著名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关于人的需求层次的解释,我们把人对广场的需求也归纳为四个层次一是生理需求,要求广场舒适方便二是安全需求,要求广场保护“个体领域”,使个人行动自由不受干扰三是交往需求,要求广场提供与他人交往的场所和氛围四是实现自我价值的需求,人们在公共场合希望能引起他人的重视与尊重。

  相应的,广场的空间层次应尽可能满足上述不同层次的心理需求,划分出公共、半公共、半私密、私密空间,形成不同层次的活动领域,以满足人的多样化活动。

现代城市广场也体现出多功能复合和空间多层次的发展趋势。

广场中既设置较大面积的空地,为集会、表演、庆祝等有组织的大型活动提供场所,以满足人们交往和实现自我价值的需求又设置相对安静隐蔽的符合人体尺度的小品,以满足个体活动不受干扰的需求。

人在广场中的交往活动一般又可分为公共性交往,社会性交往和亲密性交往三种类型,不同的交往活动也需要不同尺度不同层次的空间领域。

另外,不同年龄层次的市民在活动内容、活动时间上各有不同,如老年人的晨练、市民的表演、青少年的游玩等,这也要求广场设计时提供不同的层次供其使用。

  现代城市中由于交通及工程技术的发展或其他原因,出现了一些大而空的广场,单调的空地和硬质铺地使人感到厌烦,如果再加上机动车辆在其中穿行的话,广场环境是非常恶劣的。

人们对空间尺的感受由于生理和心理的原因存在着某些恒定的共性,接近人体尺度的空间总是令人感觉亲切的。

因此只有根据人性化的空间尺度设计不同程度的封闭或开敞空间领域,才能创造出富有特色、层次丰富的广场空间环境。

  美国波士顿的柯布雷广场曾按1996年规划方案建成为单一的大而纯的硬质空间,使用效果很不理想。

1985年改建后,广场被划分为多个空间,用树木进行隔离,绿化覆盖了大部分地面,同时适当设置摊位,满足人们的生活需要。

这些不同层次的空间深受人们喜爱,广场因此成为引人人胜的“城市客厅”。

纽约的洛克菲勒中心广场规模不大,但以其多层次的空间组合成为美国城市中最有活力、最受欢迎的公共活动空间之一。

3广场中人的行为轨迹 

  人类的行为具有多样性,有必要性活动、社会性活动、自发性活动,每种活动对环境空间的要求都是不同的。

这就要求我们在公共空间设计中坚持以人为本、以人为中心。

人在广场中的交往活动一般可分为公共性交往、社会性交往和亲密性交往三种类型。

不同的交往活动需要不同尺度不同层次的空间领域。

依据人的社会功能需求、审美需求,设立空间主题创意,通过对生理和心理的正确认识,划分出公共、半公共、半私密、私密空间,形成不同层次的活动领域,以满足人的多样化活动。

现代城市广场不单单是展现城市的形象缓解城市的拥挤,更重要是为市民提供一个多功能的活动空间。

广场中既设置较大面积的空地,为人们自发的活动晨练、表演、集会等有组织的活动提供场所,以满足人们交往和实现自我价值的需求;还要设置相对安静隐蔽的小空间,以满足个体活动不受干扰的需求。

 

  在广场中不同年龄层次的市民在活动内容、活动时间上各有不同,如:

老年人的晨练、市民的表演、青少年的游玩等,这也要求广场设计时提供不同的层次供其使用。

人们对空间尺度的感受由于生理和心理的原因存在着某些恒定的共性,接近人体尺度的空间总是令人感觉亲切的。

因此只有根据人性化的空间尺度设计不同程度的封闭或开敞空间领域,才能创造出富有特色、层次丰富的广场空间环境。

使环境因素适应人类活动的需要,为人们提供良好的物质和精神生活条件,建立有益于人们身心健康的环境,从而达到提高环境质量的目的。

 

4广场的无障碍设计 

  无障碍设计已经是现代设计中处处涉及到的一个问题。

人类行为尺度是广场空间设计的重要因素。

然而,这也不是绝对的,尊重人类行为尺度对公共空间的设计也是相对的,也就要求我们对公共空间的设计进行定位,要明确主题,针对具体情况可以具体分析。

如老、幼、妇、孺作为一个社会的群体,把残疾人作为一个社会的群体,在他们参与社会公共生活时,对于我们的公共空间设计就提出了更多的要求。

而当前的公共空间与特殊群体的需求之间存在着很多矛盾——缺乏无障碍化、易识别性、易操作性、公平性以及包容性的公共空间。

比如在西安的大雁塔北广场,在广场的喷泉周围只有我们正常人行走的台阶,而没有给残疾人、老年人留下慢行的坡道,还有在广场当中新设置的饮用水,没有说明,有经验者才知其上注明的“不能洗手”的含义,可识别性差。

 

  在公共的空间场所中不只是健全健康的人在其中使用,我们还要考虑到那些特殊群体。

考虑他们的特殊生理、心理及行为需求,把他们作为公共空间设计中首先要考虑的依据。

考虑到这些人的不同行为尺度、具体需求不同,在面向公众化整体设计的同时,也要考虑到局部,创造出有适应各种人群的使用空间。

对城市空间环境物质要素进行深人研究,从人性化的空间尺度着手,合理划分人性化的空间层次,精心组合人性化的空间序列,这样才能创造出一个与人密切联系、富有生命力的城市广场空间环境 

结语:

一个好的广场要充分考虑人的情感、人的心理及生理的需要。

比如,景观及公共设施的布局与尺度要符合人的视觉观赏位置、角度以及人体工程学的要求,座椅的摆放位置要考虑人对私密空间的需要。

同时,对城市空间环境物质要素进行深人研究,从人性化的空间尺度着手,合理划分人性化的空间层次,精心组合人性化的空间序列,这样才能创造出一个与人密切联系、富有生命力的城市广场空间环境。

知觉和认知相关理论及其对于设计的具体用途

一、感觉、知觉和认知的相关理论

1、感觉的基本理论

感觉是人脑对事物的个别属性的认识.感觉提供内外环境的信息。

保证机体与环境的信息平衡。

信息超载或不足,都会破坏信息的平衡,给机体带来严重的不良影响。

例如,信息超载容易让人产生冷漠感,而信息不足,会让人产生焦虑。

象感觉剥夺实验。

感觉还是其他一切较高级,较复杂的心理现象的基础。

感觉虽然是一种极简单的心理过程,可是它在我们的生活实践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有了感觉,我们就可以分辨外界各种事物的属性,因此才能分辨颜色,声音、软硬、粗细、重量、温度、味道、气味等,有了感觉,我们才能了解自身各部分的位置、运动、姿势、饥饿、心跳,有了感觉,我们才能进行其它复杂的认识过程。

失去感觉,就不能分辨客观事物的属性和自身状态。

因此,我们说感觉是各种复杂的心理过程(如知觉、记忆、思维)的基础,就这个意义来说,感觉是人关于世界的一切知识的源泉。

感觉可分为外部感觉、本体感觉和身体内部感觉。

引起感觉

的主客观因素有:

刺激作用域相应感受器、感觉阈限以及人的注意。

其中注意又与刺激物的对比强度、刺激物的状态、刺激物的新异性、注意的广度和个人特征等诸多因素有关。

并且,不同的感觉之间会产生加强和削弱的相互作用。

2、知觉的基本理论

知觉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感官而在头脑中产生的对事物整体的认识。

知觉以感觉作基础,但它不是个别感觉信息的简单总和。

知觉包含着:

觉察,分辨和确认几种作用。

知觉依赖于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刺激物的特性。

对这些特性的加工叫自下而上的加工。

人的知觉系统不仅要加工外部输入的信息,而且要加工在头脑中已经存储的信息,这叫自上而下的加工。

感觉与知觉是两种既相同又相异的紧密联系的心理活动过程。

其共同点在于都是人脑对当前客观事物的反映,一旦客观事物在人的感觉器官所涉及的范围内消失,感觉与知觉也就消失了。

所不同的是,感觉是对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是介于心理与生理之间的活动。

知觉是对事物整体的反映,是以生理机制为基础的纯粹的心理活动,表现出主观因素的参与。

3、认知的基本理论认知指的是获得知识的过程,包括感知、表象、记忆、思维等,思维是它的核心。

认知具有定势,固有图示既是接受新事物的基础,又有可能成为认识新事物的障碍。

二、知觉和认知相关理论及其对于设计的具体用途

(1)视觉

建筑物给人的第一感觉,往往就是从形状、线条以及轮廓上给人带来的视觉刺激,继而使人们产生视觉心理。

在熟悉了建筑环境心理学理论的基础之上,可以遵循一定的形状规律的前提下,将建筑物的形式设计为较新颖、特殊及多变的形状,并可以采用对比、相似、;立体及错视等因素,已达到以建筑环境引导人们行为及心理的目的。

根据视觉环境心理学的规律,建筑色彩同样能激发感情效果,如舒适与不舒适、兴奋与沉静、紧张和松弛;温度效果,如温暖与寒冷;轻重效果,如轻飘与稳重,明亮与暗淡;大小效果,如大与小,膨胀与收缩;距离效果,如前进与后退。

此外,建筑色彩还具有联想性,象征性和记忆性。

充分认识建筑色彩对视觉环境心理的影响,对于建筑设计和环境设计起着指导作用。

建筑实例:

华西里·柏拉仁诺大教堂

这座极具特色的俄罗斯建筑不论是从形体还是从色彩设计上都十分出色,给人的视觉带来很大的冲击。

整个教堂充分展现出它最复杂而又很协调的形体,那大大小小高低错落的穹窿,活像一团熊熊大火,腾空而起建筑所运用的华丽的装饰和强烈的色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公共行政管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