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必读100本书Word文件下载.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3797304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56.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师必读100本书Word文件下载.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教师必读100本书Word文件下载.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教师必读100本书Word文件下载.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教师必读100本书Word文件下载.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教师必读100本书Word文件下载.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教师必读100本书Word文件下载.doc_第6页
第6页 / 共7页
教师必读100本书Word文件下载.doc_第7页
第7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师必读100本书Word文件下载.doc

《教师必读100本书Word文件下载.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师必读100本书Word文件下载.doc(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教师必读100本书Word文件下载.doc

   16、《和老师的谈话》(赞科夫)[苏]JI.B.赞科夫著杜殿坤译,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发行

17、《多元智能》[美国]加德纳著,沈致隆译,新华出版社出版   18、《斯宾塞的快乐教育》(英)斯宾塞著颜真译海峡文艺出版社出版

   19、《教育诗》[苏]柯著磊然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

(三七作家,专门在2003-02-13的《南方周末》上推荐此书)

20、《大教育论》1957年,[捷克]夸美纽斯,人民教育出版社加以修改,用《大教学论》的书名重新出版。

影响历史进程的一百本(社会科学类)   21、《普通教育学》[德]赫尔巴特:

《普通教育学/教育学讲授纲要》,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

   22、《教育论》(英)斯宾塞《教育论》HerbertSpencer1820--1903),19世纪下半期英国功利主义哲学家,社会学家和教育家。

胡毅译,人民教育出版社,1962年版   23、《科学与教育》(此书写于1893年)

【英】赫胥黎(1825——1895),人民教育出版社版1990.

   24、《教育漫话》(汉译世界教育名著丛书)[英]约翰·

洛克著/徐诚、扬汉麟译/河北人民出版社/出版年:

1999

   25、《成功智力》[美国]R.J.斯腾伯格俞晓琳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11月   26、《人的教育》,福禄倍尔(福禄倍尔:

幼儿教育之父)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27、《审美教育书简》,席勒著,范大灿译,北京大学出版社,1984年版。

   28、《早期教育与天才》[日]木村久一,海南出版社,1977年版,王传璧译,邵道生校   29、《西方教育学名著提要》单中惠杨汉麟主编,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2000年12月,   30、《西方心理学名著提要》主杨鑫辉主编,江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12月

  二、理论视野

   31、《叶圣陶教育文集》叶圣陶著,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获得国家图书奖

   32、《陈鹤琴教育论著选》,吕静等编:

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33、《爱心与教育》1999年,李老师的《爱心与教育》一书出版,这本书同时获得中共中央宣传部“五个一工程”大奖、冰心图书大奖和中国教育学会“东方杯”科研成果一等奖。

李镇西著,四川少年儿童出版社。

   34、《顺生论》(张中行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12月版)+《望道杂纂——顺生论外编》(张中行著。

2000年3月由群言出版社出版),(建议张中行将两本书合一)   35、《科学家论教育》(苏州大学教授周川著,江苏教育出版社)[马上出版]

   36、《教育——财富蕴藏与其中》1996年,教育科学出版社,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

   37、《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与明天》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72,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38、《第五项修炼》[美]彼得·

圣吉/著郭进隆/译杨硕英/审校.出版社:

上海三联书店出版日期:

2002年8月1日

   39、《向瑞吉欧学习什么》(《儿童的100种语言》解读)(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08-

   40、《别国的学校和我们的学校》;

(英)埃德蒙·

金著,王承绪等译,,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41、《有效的管理者》(杜拉克)求实出版社1985年版,吴军译,中译本12万字。

   42、《中国教育思想史》郭齐家,教育科学出版社,1987.6[专著《中国教育思想史》曾先后在大陆和台湾出版,获全国第一届优秀教育图书一等奖及全国首届优秀教育理论著作优秀奖,以后又被外文出版社译成英文。

]

   43、《外国教育思想史》单中惠,陕西教育出版社,单中惠,朱镜人编著

   44、《教育基础》(江苏教育出版社)   45、《教育心理学》   46、《教育研究方法导论》

   47、《心理学》(江苏教育出版社)   48、《儿童发展》(江苏教育出版社)[美]劳拉·

贝克著,2002年12月

   49、《学习理论》   50、《教育管理学》(江苏教育出版社)(赵中建译)

   51、《组织行为学》(江苏教育出版社)(李瑞译)   52、《课程论》(江苏教育出版社)张斌贤译

   53、《教育与心理测量》(江苏教育出版社,翻译稿)   54、《有效教学方法》

   55、《领导学:

理论与实践》   56、《亚洲“四小龙”课程实践研究》北师大顾明远教授主编。

福建教育出版社出版。

1999年9月

57、《西方心理咨询经典案例集》徐光兴主编,2003年6月 58、世界教育危机【美】菲利普·

库姆斯著王英杰等译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版   59、《发现母亲》王东华著,四川人民出版社,1999年

   60、《回答未来的挑战》1984,7[美]J.W.博特金等/回答未来的挑战--罗马俱乐部的研究报告《学无止境》/上海人民出版社

  

  三、教改实践

   61、《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10月

62、《当前中小学教育改革中的六大焦点问题》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8月

   63、《教育中国——50名流素质教育访谈》夏欣著,光明日报出版社,2002年7月

64、《素质教育学习提要》(***编写)生活·

读书·

新知三联书店出版2001年

   65、《教师如何作质的研究》陈向明著,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66、《案例教学指南》郑金洲,2000年,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67、《当代教育学》(修订版)袁振国著,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68、《教育理想与信念》(肖川)岳麓书社出版2002年6月

     《我的教学生涯》,上海教育出版社,1982年,(斯霞著(1910-?

))江苏教育出版社,1985年

   69、《我的教学生涯》,上海教育出版社,1982年,(斯霞著(1910-?

))江苏教育

   70、《李吉林小学语文情境教学—情境教育》(李吉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年71、《向孩子学习》主编:

孙云晓;

副主编:

康丽颖。

晨光出版社1998年12月出版。

 本书荣获共青团中央第四届精神文明建设"

五个一工程"

作品(图书)奖。

   72、《青浦教育实验》顾泠沅、郑润洲、李秀玲著(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年10月)。

   73、《小学生心理辅导札记》(毛蓓蕾)(已经出版)   74、《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叶澜主编,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10月第1版。

   75、《创造性思维与教学》《创造性思维与教学》陈龙安(台湾)中国轻工业出版社,1999年版

   76、《讨论式教学法:

实现民主课堂的方法与技巧》2002年1月(美国)布鲁克菲尔德普瑞斯基尔著罗静褚保堂译中国轻工业出版社出版   77、《透视课堂》(美)ThomasL.Good 等著,陶志琼等译,中国轻工业出版社译者:

2001年12月

   78、《自主课堂:

积极的课堂环境的作用》(美)里德利等著沈湘秦译,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1-7-1

   79、《培养反思力》著者:

(美)S.G.Paris等著译者:

袁坤译定价:

14.00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1年7月

   80、《生活体验研究——人文科学视野中的教育学》[加]马克斯·

范梅南著,宋广文等译,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81、《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加]马克斯·

范梅南著,李树英译,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82、《理论与战略:

国际视野中的学校发展》[挪威]波·

达林著,范国睿主译。

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83、《关于美国教育改革的演讲》[美]欧内斯特·

博耶著,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84、《走出教育改革的误区》藤田英典[日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85、《中外教育小说选》   86、《中外教育诗歌选》   87、《中外教育故事选》   88、《中外教育散文选》

   89、《中外教育格言选》   90、《中外教育漫画选》 

  四、教育人物

   91、《孔子评传》匡亚明著,南京大学出版社,1990.12出版,此书获得中国图书奖 92、《泛舟诲海》2001年5月(东缨 著 教育科学出版社)教育纪实文学三部曲之一。

   93、《中国教育家评传》沈灌群上海教育出版社1989年。

      1989年全国优秀教育理论著作奖;

1995年国家教委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教育类硕士必读教材)

94、《中国著名特级教师思想录》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年7月,获1997年国家优秀图书奖

95、《中国著名校长办学思想录》江苏教育出版社朱永新博士(市长)主编

96、《中国著名班主任德育思想录》朱永新主编,江苏教育出版社

97、《教育的奇迹》(主编朱永新)

98、《外国教育家评传》,赵祥麟主编,上海教育出版社,1992年 99、《窗边的小豆豆》南海出版公司,黑柳彻子[日本]2003年8月

100、《仁爱一生:

诺贝尔和平奖得主特里萨修女传》屈雅君、刘铁英编译,珠海出版社,2002年7月 

101、《教师必读书导读》

  增补:

1、《教育科学与儿童心理学》,皮亚杰著,文化教育出版社1981年,傅统先译。

 2、《班集体建设与学生个性发展》1999年,维果茨基,龚浩然、黄秀兰译,广东教育出版社3、《为了21世纪的教育——问题与发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编写,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4、《教育新理念》(袁振国,2001年12月教育科学出版社)《教育新理念》:

面向大众的教育科学图书

 5、《国际教育新理念》2001年10月。

由顾明远和孟繁华主编的一书,海南出版社出版了。

 6、《我的教育思想》(于光远)苏州大学出版社,2000年6月   7、《教育社会学》吴康宁著,人教育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7.1.

   8、《教育:

我们有话要说》[中国]杨东平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 9、《21世纪中国教育向何处去》蔡克勇著1999年10月由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

 10、《当代世界教育改革》徐辉、徐仲林撰写1997年1月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11、《一堂一亿七千万的课》(美)约翰·

麦克唐纳著,当代世界出版社,2002年8月 12、《人的现代化》(美)英格尔斯.人的现代化.殷陆君译.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   13、《人是如何学习的——大脑、心理、经验及学校》([美]布兰斯福特等编著程可拉等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9月版29.00元)

14、《全球化与后现代教育学》[加]大卫·

杰弗里·

史密斯著,郭洋生译,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15、《美德书》威廉·

贝内特[美],何吉贤等译,中央编译出版社

16、《教室的革命——语文主题活动新探索》(浙江教育出版社褚树荣老师主编)2002年9月

17、《现代课程论》(钟启泉)、《现代课程论》(上海教育出版社1989年初版/1998年第五次印刷,台湾五南图书出版公1991年繁体字版)

18、《德育新论》(江苏教育出版社)(鲁洁译)江苏教育出版社1994年10月第一版

19、《名人的教师生涯》(莫愁杂志主编马建强编著)20、《非常教师》中国轻工业出版(美)F.J.Stephenson主编周渝毅,2001年7月

历史教育与教师

赵亚夫

对于历史教师似乎不应该多用历史教育的概念,因为文不对题。

我们习惯用历史教学或教学法的概念对应自己的工作。

教学,就是“教历史”。

其中侧重传导知识和培养能力的任务。

教法,就是研究“教”的套路。

窄者,只论“教”的方法,宽者,则囊括教学的全过程,且以把握学科教学规律为己任。

师范院校这般学,教学工作这般做。

针对学生而言,“教历史”是个工作,针对自己而言,“教历史”是个职业。

所以,“教”最要紧的是从循环往复中得到经验。

有责任心者,除了教的经验之外,还关切“教”的技能和方法。

但无论怎样深刻历史教学法的道理,都很难让我们的教师们接触到形而上的“历史教育”。

我们都是教书匠。

这是事实的写真。

尤其是经过彻底的“均贫教化”过的人们,喜欢用这个颇为“平民化”的词,而且可以因为自己的“平实”,去平庸地教课。

一个教书匠,自然可以完全没有个人的主张和思想。

善于“演课”的教书匠,可以“开花一堂”,但因“败絮平常”,不可能指引学生进入历史教育的堂奥。

教书匠不大可能让学生喜欢上历史。

就目前而言,一个好的教书匠,可以修炼成好的考试专家,教学专家,但决不会成就为优秀的历史教育家。

那么,为什么面对新形势我们仍不愿意深究历史教育问题,而宁愿用历史教学法蹩脚地充任历史教育的功能呢?

第一,社会人文科学教育没有应有的学术地位,加之“文化大革命”等社会运动造成的影响,历史教育忌讳犹深。

如今,我国的发展虽然异常迅速,但从公共教育的角度看,还没有形成社会人文科学产生质的飞跃的社会环境。

第二,社会人文科学的现代理论基础不够丰厚,尤其是治学环境受竞争因素的干扰极大,历史教育信誉危机的现实不见扭转。

第三,长期以来,人们对基础教育普遍不够重视。

教育的重心在大学。

无论是高中教育,还是初中教育,都瞄着升大学的思路办。

结果是:

历史教育不是大学的热门学科,甚至被排除在人们必备教养之外,当然无需重视;

校长就不齿教育家的涵养,自然不想让学科教育家存活。

第四,师范院校学科教育的苏联模式仍在延用,教师们的“师范专业性”,即表现在“学教学法”上。

这样环环相扣,与时俱进的教学法不得不背着沉重的包袱气喘嘘嘘往前跑,到头来,既进不了历史学的门,也进不了教育学的门。

进而使教学法训练出来的教师,都没有做教育家的抱负,做个好的教书匠已经满足了。

这便是历史教育的现代尴尬。

然而,社会的变化必然地反映在了学生身上,他们越来越不买教书匠的帐。

中国社会的日新月异,终于促使基础教育在2000年推出了新课程。

我们看到,《历史课程标准》试图将学科的教书匠转变为学科的教育家。

但是,在接受新课程的同时,也有值得我们担忧的问题。

其中之一,就是棒子过多地打在了教师身上,却不见解决实质问题。

如上所述,教师们的教育思想滞后,方法陈旧等教书匠的特性,责任首先不在教师身上。

要扭转教师的教育行为,必须客观分析历史成因和充分尊重历史经验,必须对学科教育理论与实践有详实的把握。

否则,便会事与愿违。

比如,在学科教师培训上,其理念,就有泛滥之嫌;

其手段,就有弄戏之虞。

总之,没有做在教师的情感、态度和智慧上。

  学校的历史教育,不能没有优秀的教师。

教师优秀,讲亦优,活动亦优。

新课程的实质,当重人格的开发与养成,而非形式的“教”或“学”的多样化。

国外的教育理论,不都适宜于我们搬用,只可借来拓展眼界和启迪创新。

如建构主义就不是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多元智能理论,也不过是众多现代教育论中的一种。

历史教师必须有能力去辨析它们、运用它们。

说得再明确些,我不希望我们的历史教师都是庄子笔下的“儒服儒士”,以为戴环冠,穿句履,挂玉?

,就是儒士了。

(见《庄子(田方子》)在新课程面前,我们若失去了起码的判断力,且不善于运用历史的观点和方法思考问题,仅凭热情和感觉则是靠不住的,因为历史教育不可能照搬任何一种理论或模式。

  中国有着丰富的历史教育积淀,古代如此,近现代也如此。

尤其是作用于人格教育方面的历史教育论,我们远没有做很好的整理。

国外历史教育的概况我们也仅是略知一二,还谈不上把握。

也就是说,无论是挖掘传统,还是从外边借鉴,可用于提升历史教师素养的基础十分宽厚。

如今,我们或许不能太明确地划分地域和文化上的差别,但需要脚踏实地走自己的路。

这条路若因故步自封的“眼下现实”而过窄,我们将失去国际性和时代性;

若因不切实际的“超越现实”而过宽,我们将失去成功的动力和生命力。

这决定了现代历史教育所定位的历史教师资质。

  有怎样的历史教师,就有怎样的历史教育。

历史教育因历史教师而有生命力。

引申说,有自信的历史教师,才有自信的历史教育。

有自信的历史教育,才有自信的国民。

所以,当历史教师充分且自觉地认识到历史教育的作用,并为做个优秀的历史教育家感到自豪时,历史教育才会在基础教育中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原载《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4年第4期)

历史专业关于几种就业方向:

1中小学校:

、小学教育的社会方向;

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师;

高中历史教师

2大专院校党校电大: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毛泽东思想概论教师;

历史系教师

3博物馆:

从事历史研究,博物馆管理其他

4旅游:

导游主要是历史文化旅游

5档案管或单位公司档案工作。

6图书馆:

从事图书相关工作

7编辑:

文字编辑

8政府部门:

教育局,政策研究,党史研究室,其他人文岗位包括革命纪念馆,历史文化遗址管理保护等文化有关工作,以及地方志工作,宗教民族相关工作

9文物部门:

如考古,文物管理,文物坚定拍卖

10各报纸新闻单位

11进社会科学院系统从事专职的历史研究12高等学校学生辅导员高校管理工作

13考研究生,由于历史学分支有几十个之多,可选择专业也比较多,严格而言历史不是专业,而是通识教育,可以考法律史,经济史,新闻史,哲学史,旅游史,建筑史,教育史,经济思想史,科学技术史,中医医史文献,国际关系史,农史,中共党史,军事史等这些专业授予相应专门学科学位如法学,经济学,文学,哲学,管理学,工学,教育学,经济学,医学,政治学,农学,法学,军事学硕士学位。

文化史,社会史,生活史,工业史,地方史,区域史,政法史,政治史,中外关系史,政治制度史,思想史等方向归入中国古代史,近现代史发历史学硕士学位。

从上我们看出历史学(发史学学位)的范围正在缩小,被其他学科分割的现在就是我们所说的史学危机的一个表现。

其实这也是研究专门化发展的必然。

一般认为,历史类专业不太好“市场化”,因此除了当老师不知道能干什么。

其实这是一个误区。

我国政治、经济、军事各领域当前都发展得活跃,虽然有偏淡一点的专业,但都有非常大的发展空间。

只可惜高校的历史专业设置的方向性不明确,或者说方向性不强,搞得学这个专业的人找不到归宿。

高校专业课程的“学术性”,是大学生就业的症结所在。

改革专业设置,改革课程属性,强化所有专业的“应用性”才是出路。

就历史专业来说,我个人认为应该大有文章可做。

如果历史专业的人出来就是当老师,那太浪费了。

要不了那么多历史老师。

首先,学术型研究工作依然有潜力可挖。

我国社会科学院、博物馆以及相关的研究机构,历史人才相当匮乏,老祖宗都快忘记光了。

尤其是历史专业中的技术性、主题类研究人才,更是凤毛麟角。

以至于出现了于丹的滥竽充数,并盖过了历史学专家,真是悲哀。

如今,只要有一点文字的人,能读懂一点古文的人,都可以拿历史来说话,都可以来搞一些讲坛,俨然大师在摆法场。

都什么事儿。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答案简单:

人民群众需要历史,历史学有广阔的市场空间。

只是,搞历史的人都把自己搞成了书呆子,丢失应有的市场。

我觉得,真正的历史学家或者专业人士,应该把自己的搞成历史的“巫师”,多一些对于历史的开发,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远大眼光勇敢去“擦亮”历史,而不是把一些古董搬来搬去的,而不是把一些文物翻来翻去的,更不只是扛着家伙全国地底下挖来挖去的。

  上面说的学术研究类工作,有很大空间。

除此之外,传播类工作空间似乎更大。

编撰出版工作,是历史学专业的重点工作之一,我们要加大对于历史信息的发掘、整理和演绎。

历史题材的小说、影视剧竟然都不是历史专业的人搞出来的,奇怪也不奇怪。

我就纳闷了:

历史专家和专业人士哪里去了?

去街头随便买一本历史题材书籍,我敢肯定十有八九是搞文学的人写的,甚至就是一个普通的文字匠。

  如今,文化属于“软实力”,在综合国力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而历史专业在文化大领域中担负承上启下的重任。

显而易见:

历史人才没有做到最好,没有人尽其才。

绝大多数搞历史的人,会“承上”不会“启下”,真是无奈。

所以,“于丹们”就脱颖而出了,凑合着补上了历史专业人士的这一课。

  我总感到,历史专业的人,应该有做不完的事情啊,怎么可能迷茫到不知干什么好?

如果你爱历史这个专业,你确实有真正的兴趣?

你就不会不知道将要做什么,应该去做什么。

7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