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电大《教育心理学》期末精华微缩打印版考试小抄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聆听****声音 文档编号:3797985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101.3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4年电大《教育心理学》期末精华微缩打印版考试小抄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2014年电大《教育心理学》期末精华微缩打印版考试小抄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2014年电大《教育心理学》期末精华微缩打印版考试小抄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2014年电大《教育心理学》期末精华微缩打印版考试小抄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2014年电大《教育心理学》期末精华微缩打印版考试小抄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2014年电大《教育心理学》期末精华微缩打印版考试小抄Word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2014年电大《教育心理学》期末精华微缩打印版考试小抄Word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2014年电大《教育心理学》期末精华微缩打印版考试小抄Word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2014年电大《教育心理学》期末精华微缩打印版考试小抄Word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2014年电大《教育心理学》期末精华微缩打印版考试小抄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2014年电大《教育心理学》期末精华微缩打印版考试小抄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2014年电大《教育心理学》期末精华微缩打印版考试小抄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2014年电大《教育心理学》期末精华微缩打印版考试小抄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2014年电大《教育心理学》期末精华微缩打印版考试小抄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2014年电大《教育心理学》期末精华微缩打印版考试小抄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2014年电大《教育心理学》期末精华微缩打印版考试小抄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2014年电大《教育心理学》期末精华微缩打印版考试小抄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2014年电大《教育心理学》期末精华微缩打印版考试小抄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2014年电大《教育心理学》期末精华微缩打印版考试小抄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2014年电大《教育心理学》期末精华微缩打印版考试小抄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2014年电大《教育心理学》期末精华微缩打印版考试小抄Word文档格式.docx

《2014年电大《教育心理学》期末精华微缩打印版考试小抄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4年电大《教育心理学》期末精华微缩打印版考试小抄Word文档格式.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2014年电大《教育心理学》期末精华微缩打印版考试小抄Word文档格式.docx

20

行观察,从而得出两个变量理否相关的结论。

明显消退了的条件作用经过一段时间以后,

还会以很微弱的形式重新出现,这种现象叫

14、皮亚杰指出,(11岁)是儿童的道德判

两个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可分为三种情况:

(1)正相关。

当一个变量增大时,另一个变量也增大。

(2)负相关。

当一个变量增

作条件作用的自发恢复。

20、刺激泛化:

在巴甫洛夫的实验中,当狗学会对一个高音产生唾液分泌反应以后,一

断由外在标准支配转向内在标准支配的转折点。

15、(学习理论)是教育心理学的基石,它

大时,另一个变量反而减少。

(3)零相关。

个稍低一点的音调也会诱发它的唾液分泌反

在教育心理学中处于重要的(核心地位)。

当一个变量发生变化时,另一个变量保持不变。

5、描述性研究:

不涉及探导两个或多个变

量之间的关系,而只是对一些有趣的事件或

现象进行描述,这类研究就是描述性研究。

麦兹在1978年进行了一项观察与访谈相结合的描述性研究。

6、发展:

指的是人类个体从诞生到死亡的

整个生命过程中所发生的身心变化,即发展

包括生理与心理两方面的发展。

7、生理发展:

个体的生理发展,也叫生物因素的发展,指人类个体的生理结构与机能及其本能的变化。

个体的生理发展过程是一种内发过程,即个体按照自身预定的程序和

节奏而自然成熟、成长的过程。

8、心理发展:

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是狭义的

应,这种CR自动扩展到CS以外的其他刺激上的现象,叫做刺激泛化。

21、刺激分化:

通过选择性强化和消退使有

机体学会对CS和与CS相类似的刺激做出

不同反应的过程,称为刺激分化。

刺激泛化和刺激分化是互补过程。

借助于刺激泛化可以将学习扩展到原初的特定刺激以外,而借助于刺激分化则可以针对不同的情境做出不同的恰当反应,从而避免盲目泛化。

22、二级条件作用:

由一个已经条件化了的

刺激来使另一个中性刺激条件化的过程,称

为二级条件作用。

填空或选择

1、我国心理学家(潘菽)在其1980年主编的《教育心理学》一书中指出:

“教育心理

学习理论所解决的学习的(实质、过程和条件)等学习的根本理论问题是指导学生有效地学和教师有效地教的理论基础。

16、学习理论主要分为:

(联结派的学习理

论)、(认知派的学习理论)、(联结-认知派

的学习理论)、(人本主义的学习理论)。

17、人和动物与环境保持平衡的行为方式有两种:

(本能行为)、(习得行为)。

18、加涅的学习分类:

(1)智慧技能;

(2)认知策略;

(3)言语信息;

(4)动

作技能;

(5)态度。

19、奥苏贝尔的学习分类,根据学习进行的方式,可将学习区分为(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

根据学习材料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知识的关系,可将学习区分为(机械学习

与有意义学习)。

个体心理发展,即个体从出生到心理成熟阶

学的对象就是(教育过程中的种种心理现象)20、奥苏贝尔将有意义学习分为:

(代表学

段所发生的积极的心理变化。

心理发展包含两种过程:

一种是“渐进论”的观点,即认为从婴儿到成人的心理发展是一个逐渐积累的连续量变过程。

另一种是

“阶段论”的观点,即认为个体的心理发展不是一个连续量变的过程,而是经历一系列有着质的不同的发展阶段的非连续过程。

9、先天因素:

是指个体出生时受之于父母

的遗传素质。

后天因素:

是指个体出生以后所接受的来自环境的各种影响。

。

”美国1971年出版的《教育百科全书》指出:

“教育心理学是对教育过程中的行为之科学研究,实际上教育心理学通党被定义为主要涉及学校情境中学生之学与教的科学。

2、前苏联的彼罗夫斯基在其1972年主编的

《年龄与教育心理学》一书中指出:

“教育心理学的对象是研究教学和教育的心理学规律。

3、(拜瑞斯等人)进行的(良好行为游戏)

4、瑞士教育家(裴斯塔洛齐)提出(教育

习、概念学习、命题学习)。

21、彼得罗夫斯基在其1972年主编的《年龄与教育心理学》一书中,将学习分为两大类:

(反射学习、认知学习)。

22、我国学者将学生的学习分为:

(知识的

学习、动作技能的学习、心智技能的学习和

社会生产规范的学习)。

23、学习的信息加工模式把学习过程看成是:

(信息输入—编码—加工—储存—译码

—输出的过程)。

10、自然成熟论:

心理学家彪勒等人认为,心理学化)的主张,强调教育要与心理学相 判 断

心理发展的内部节奏与生物因素的自然成熟相联系,个体的心理发展是按生物因素自身预定的程序及节奏自然成熟的,外部环境只能在一定程度上加速或减慢心理发展的速度,而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心理发展的内部节律。

11、环境决定论:

心理学家华生等认为,个

体的心理发展是环境影响或塑造的结果。

什么样的环境就有什么样的心理和行为。

12、印刻:

劳伦兹在对幼小动物的依恋行为进行研究时发现,刚刚会走的幼小动物倾向于追随它在出生后看到的第一个活动的客体并很快与之建立很难改变的依变关系,这种

现象,劳伦兹称为“印刻”。

13、他律:

儿童的道德判断受他自身以外的客观的价值标准支配。

自律:

儿童的道德判断受他自己的主观价值标准的支配。

14、学习:

学习是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通过获得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

持久的适应性变化。

15、反射学习:

掌握一定的刺激和一定的反应的学习。

结合,倡导(直观教学的)原则,认为只有如此,才能丰富学生的感知,发展学生的思维。

5、德国的教育家(赫尔巴特)把教育心

理学化的思想付诸了实施。

他将教学过程分

为四个阶段:

(明了)、(联想)、(系统)、

(方法)。

后来,其学生将上述四个阶段进一步发展为(准备、提示、联想、系统和方法)五个阶段。

6、教育心理学作为心理科学的一个独立分支,是在(19世纪后半期)发生的。

1867年,俄罗斯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

发表了(《教育人类学》)第一卷,它是

(教育和心理知识的必要源泉)。

1988年,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书问世,这就是俄国教育家与心理学家(卡普捷烈夫)的(《教育心理学》)。

1896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开始对

动物的学习进行实验研究,于1903年出版了(《教育心理学》)一书。

一般认为,正

式的教育心理学,是由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开创的。

7、联结派以(桑代克、华生、葛斯瑞、



1、研究教育心理学不能脱离教育过程。

在任何一个社会中,年长的一代都要以某种方式将社会经验传递给年轻的一代,每个人

从出生开始,都在不断地接受他人的影响。

2、教育过程实质上是一个经验传递的过程。

3、研究教育过程不能脱离教育过程中的心理现象。

4、外界环境虽然能对个体的生理发展起加速或延缓作用,但却无法改变其发展的内在程序和节奏。

5、个体的心理发展不是一个连续量变的过程,而是经历一系列有着质的不同的发展

阶段的非连续过程。

6、先天的遗传素质和后天的环境条件共同制约着个体的心理发展。

7、狭义的学习,指的即是学生的学习,这也是人们通常所说的学习的含义。

简答或论述

1、教育心理学应为哪5个方面提供理论指导?

答:

(1)确定教学目标;

(2)了解学生特

点;

(3)运用学习过程的心理规律;

受个体已有心理发展水平的制约;

另一方面,段都面临着一个核心的心理社会危机。

(4)教学方法的选择与执行;

(5)教学测量与评价。

2、教育心理学必须从哪些方面学习心理内容?

(1)学习理论;

(2)学生的学习;

(3)学习策略;

(4)学习迁移;

(5)学习动机。

3、教育心理学研究的目的任务是什么?

(1)提示学校教育中的基本心理学规

律,帮助教师解决教学上的实际问题。

(2)建立系统的教学理论,促使教学改革的进一步发展。

4、简述莱普尔的实验。

莱普尔将学前儿童随机分为三组,使他

们都用一种儿童喜欢的彩笔作画。

第一组和第二组为获奖组,只是第一组被告知作画后将得到奖励;

第二组则不知道有奖励;

第三组为控制组,作画后不予奖励。

结果发现,第一组儿童继续选择作画的次数仅是第二组和第三组的一半。

由此莱普尔得出结论,外部奖赏一旦撤除反而会降低个体从事该种活动的原有兴趣。

这便是外在奖赏损害内部动机之结论的由来。

从莱普尔的试验看出实验法有两个主要特点:

第一是随机分配被试;

第二是对变量加以控制。

总之,实验法要求实验者对实验情境进行严格的控制,实验遵循预先拟定好的实验设计,实验的实施有一套严格的程序,实验结果也要进行精确的测量。

正因为如此,实验法通党被认为是教育心理学研究中的一种可*的方法。

5、教育心理学研究中的实验法具体分为哪几种?

(1)实验室实验。

这是一种严格控制

实验情境,从而准确、周密地观察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关系的研究方法。

采用实验室实验的最大好处在于它允许实验者对研究中的所有因素做最大程度的控制,因而这类研究具有很高的内部效度。

它的局限在于其实验情境具有较高的人为性和过于简单化,因而其实验结果难以推论到现实生活情境中去。

(2)随机化现场实验。

这种研究是在真实的教学情境中进行的,研究一般要持续很长一段时间,其目的在于评价某种教学程序或其他教育措施的效果。

(3)单一个案实验。

拜瑞斯等人所进行的

“良好行为游戏”实验就是单一个案实验的例子。

在单一个案实验中,实验者无需对所得结果再做检验和说明,图表本身已经一目了然。

这是单一个案实验区别于其他等组实验的一个特点。

6、联结派共同之处表现在哪些方面?

教育又能促进个体的心理发展。

(1)个体心理发展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个体的学习准备状态包括生理准备状态和心理准备状态两方面。

生理准备状态,尤其是脑和神经系统发育与成熟的程度,是个体接受教育的自然前提。

心理准备状态包括智力因素的准备和非智力因素的准备两个方面。

(2)教育对个体心理发展的促进作用。

1、发展性教学;

教育受个体已有的心理发展水平的制约,仅仅是教育与心理发展关系的一个方面。

在教育与心理发展的关系中,更重要的是要看到教育对心理发展的促进作用。

2、早期教育。

9、简答维果斯基的发展性教学主张。

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提出了发展性

教学的主张。

他认为,在确定个体的心理发展与教育的可能性的实际关系时,应考虑到儿童的两种发展水平:

第一种水平是儿童到目前为止已经达到的发展水平,即儿童在独立活动中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

第二种水平是儿童目前正在形成和刚刚发展的能力水平,即儿童借助于成人的指导和帮助而有可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

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区域,他称之为“最近发展区”。

由此,维果斯基指出:

“教育学不应当以儿童发展的昨天,而应当以儿童发展的明天为方向。

10、试述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瑞士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了关于儿

童认知发展的阶段理论。

(一)皮亚杰理论的基本概念。

(1)图式。

动作或心理运算的结构,它是指导人们行为的心理模式,图式既可以十分简单,也可以十分复杂。

(2)同化。

是将新的客体或事件纳入到已有的图式中去。

同化类似于新的数据输入计算机。

(3)顺应。

为适应新的情境而改变已有图式的过程,皮亚杰称之为顺应。

(4)平衡。

在已有的理解和新的经验之间恢复均衡的过程,称为平衡。

(二)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

皮亚杰将儿童和青少年的认知发展分为四个阶段:

感觉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和形式运算阶段。

皮亚杰认为所有儿童的认知和发展都依次通过这四个发展阶段而不能逾越其中的某一阶段。

不过,不同的儿童通过这些阶段的速率可能会有所不同,儿童在不同时期,尤其是在过渡时期,还可能会表现出几个阶段的特点。

(1)感觉运动阶段(0-2岁)。

婴儿的智慧表现在动作中。

(2)前运算阶段(2-7岁)。

在感觉运动阶段后期,幼儿的语言能力迅速发展,他们开始日益频繁

第一阶段信任对不信任(0-1.5岁);

第二阶段:

自主对怀疑(1.5-3岁);

第三阶段:

主动对内疚(3-6岁);

第四阶段;

勤奋对自卑(6-12岁);

第五阶段:

同一性对同一性混乱(12-18岁);

第六阶段:

亲密对孤独(18-30岁);

第七阶段:

创生对停滞(31-50岁);

第八阶段:

自我完善对失望(51岁以后)。

12、试述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对教育的启示。

(一)人格的发展是自我与社会文化相

互作用的产物,各个阶段心理危机的产生和危机的解决都与环境作用密切相关。

因此,在人格发展的问题上,不但要重视自我教育的作用,而且还应特别重视学校、家庭和社会对个体的教育作用。

(二)人格的发展在不同阶段上有不同的任务,教育必须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人格发展特点,引导个体向着对立发展过程的积极方向发展。

(三)人格的发展虽然在各个阶段上具有不同的特点,但从总体上看,各个阶段的人格发展是一个完整的连续作用过程。

13、简述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科尔伯格提出人们道德判断的发展共经历三个水平、六个阶段:

(1)前世俗水平(9岁以前)。

阶段1.惩罚与服从阶段;

阶段2.工具性的相对主义定向阶段;

(2)世俗水平(9-20岁)。

阶段3.好孩子定向阶段;

阶段4.法律与秩序的定向阶段;

(3)后世俗水平(20岁以后)。

阶段5.社会契约

定向阶段;

阶段6.普遍的伦理原则定向阶段。

14、如何把握学习的定义?

首先,学习表现为个体行为或行为潜能

的变化。

第二,学习所引起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是相对比较持久的。

第三,学习所引起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是因经验的获得而产生的。

第四,学习是人和动物所共有的一种对环境的适应现象。

以下以书页为顺序(56页开始-)

1、美国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桑代克)于

1896年开始从事动物学习实验,其中以

(猫的“迷笼实验”最为经典)。

2、桑代克创立了学习的联结理论,其基本观点是什么?

第一,学习的实质是在一定的情境和一

定的反应之间建立联结,其联结公式为

联结派以桑代克、华生、葛斯瑞、赫尔、地运用表象符号代替外界事物。

(3)具体运 S→R.桑代克认为,情境和反应之间是直接

斯金纳为主要代表。

第一,把一切心理现象都归结为刺激或情境(S)与反应(R)之间的直接联结,用S-R公式作为解释所有心理现象的最高原则;

第二,主张学习的实质就是通过条件作用被动地在S-R之间建立联结;

第三,在学习问题的研究方向上,注重外部现象与外在条件的探索,忽视内在过程与内部条件的研究。

7、认知派在理论上的表现有哪此方面?

认知派以魏特墨、考夫卡、苛勒为主要

代表。

第一,否认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系是直接的,认为行为受意识的支配,以意识为中介;

第二,主张学

算阶段(7-12岁)。

具体运算阶段以“守恒”的出现为标志,守恒意味着儿童思维具有了可逆性。

儿童的思维比前运算阶段有了很大的发展,他们不仅掌握了守恒的概念,而且还能在此基础上对事物进行比较、分类、归类和排序等智力*作,均离不开具体形象的支持。

(4)形式运算阶段(12岁以后)。

进行入青春期以后,青少年开始运用抽象的规则思考问题。

(三)对教育的启示。

(1)教师应该仔细观察并认真倾听儿童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理解儿童目前是如何思考问题,如何知觉周围世界的,从而正确地判断儿童目前所处的思

联系的,二者不需要任何中介。

第二,情境与反应之间的联结是通过尝试—错误过程,按一定的规律建立起来的。

桑代克称之为尝试—错误学习。

他指出情境与反应之间联结的建立遵循(效果律和练习律),桑代克在

后来的研究中发现,

(1)练习本身并不促进学习,只有在个体了解练习结果的情况下,练习才会起作用。

(2)惩罚只能暂抑制一个联结,而不能从根本上消除一个联结。

3、效果律:

情境与反应之间联结的加强或

减弱受反应之后效果的支配。

若反应之后得

到了满足或受到奖赏,则该反应与情境之间的联结便加强;

若反应之后得到了烦恼或受

习的实质在于主动构造完形或形成认知结构,维发展水平。

(2)教学应该适合儿童目前的 到惩罚,则该反应与情境之间的联结便减弱。

而不是被动地形成S-R联结;

第三,在学习问题的研究方向上,主张对学习的内部过程和内在条件进行探讨。

8、试述心理发展与教育的关系。

教育是个体在心理发展过程中所接受的

来自环境的最主要的影响,也是个体心理发展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因素。

教育与心理发展的关系主要体现在两方面:

一方面,教育

认知发展水平,越越儿童当前发展水平的教学只会徒劳无益。

(3)学前儿童和小学儿童需要教师为他们提供概念的实例。

11、试述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

埃里克森构造了一个庞大的人格的毕生

发展理论,即心理社会性发展阶段理论。

埃里克森以自我渐成为中心,把个体从摇篮到坟墓的人格发展划分为8个阶段,每一个阶

4、练习律:

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情境与反应之间联结的加强或减弱受练习因素的影响,经过练习的联结则会加强,此即应用律;

未经练习的联结则会减弱甚至消失,

此为失用律。

5、对教学实践影响最大的是(斯金纳)的(*作性条件作用理论)。

6、斯金纳在迷笼的基础上创建了(“斯金纳箱”)。

7、简述斯金纳的*作性条件作用理论。

斯金纳认为,人和动物的行为有两类:

一类是应答性行为,一类是*作性行为。

*作



(2)学习不是通过练习与强化形成的,而是通过顿悟与理解获得的;

(3)学习不仅依赖于当前的刺激情境,而且也依赖于主体已有的认知结构。

16、认知派的学习理论主要以(格式塔心



(2)有意义言语学习主要是通过同化过程实现的;

在奥苏贝尔看来,同化既包括把新的信息纳入或归入到已有的认知结构中去,也包括改变已有认知结构以容纳新的信息。

可见,奥苏贝尔所称的同化包含着皮亚杰的

性行为是有机体自发做出的随意反应。

斯金 理学派的顿悟说)、(布鲁纳的认知-发现说)、“同化”和“顺应”两种含义。

纳认为,*作性条件作用的范型可概括为以下4类:

(1)积极强化;

例如教师对孩子听话给予奖励。

(2)消极强化;

(3)无强化;

(4)惩罚。

由上述*作性条件作用的范型可见,积极强化和消极强化,其目的都在

(奥苏贝尔的认知-同化说)为主要代表。

17、格式塔心理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是

(魏特墨、考夫卡和苛勒)

18、(苛勒)于1913年-1917年间,曾对黑猩猩的问题解决行为进行了一系列实验。

29、有意义学习:

指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非人为的、实质性联系的过程。

30、非人为的联系:

指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

有观念的联系不是任意的,而是建立在合乎

于增加某一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因而是

建立*作性行为的有效手段。

而无强化和惩

出了与当时盛行的(桑代克的联结学习理论)逻辑的基础上。

相对立的第一(认知学习理论—学习的顿悟

罚,其目的均在于减少某一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因而是消除*作性行为的重要手段。

斯金纳的*作性条件作用理论把学习看成是反应概率上的变化,把强化看成是增加反应概率的唯一手段。

8、积极强化:

当有机体自发做出某种反应

以后,随即呈现愉快刺激(阳性强化物),

从而使此类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增加,这

说)。

19、苛勒的顿悟说主要的两个基本观点是什么?

第一,学习的实质是在主体内部构造

完形。

所谓完形,亦称“格式塔”,指的是一种心理结构,它是在机能上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整体。

一切学习,其实质均在于通过对情境中各部分之间关系的理解而构造完

教育心理学》期末综合练习

一、选择题(至少有1个正确答案,每小

题2分,共10分)

1.根据迁移的性质分类,迁移有()。

A顺向迁移B逆向迁移

C正迁移D负迁移

2.用饿猫逃出笼箱的著名实验,解释试误学习现象的心理学家是()。

种*作即为积极强化,也称阳性强化或正强

化。

形,学习并非是在情境与反应之间建立联结。

A.苛勒B.巴甫洛夫

C.斯金纳D.桑代克

9、消极强化:

当有机体自发做出某种反应以后,随即排除或避免了某种讨厌刺激或不

第二,学习是通过(顿悟过程)实现的。

顿悟是指对情境的突然理解。

学习的顿悟说,

3.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

A.学习的心理规律B.教学的心理规律

愉快情境(阴性强化物),从而使此类反应 又称完形说,它与桑代克的联结说针锋相对。

C.学与教的心理规律 D.学与教二者相互作

在以后的类似情境中发生的概率增加,这种

*作即为消极强化。

10、无强化:

当有机体自发地做出某种反应以后,不对其施与任何强化,从而使该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降低,这种*作即为无强化。

11、惩罚:

当有机体自发地做出某种反应以

后,随即呈现一个讨厌刺激或不愉快情境,

以期消除或抑制此类反应的过程,称为惩罚。

12、论述*作性条件作用的应用。

(1)程序教学。

斯金纳认为,传统的

班级教学在提供强化和塑行为上存在很大弱点,如强化较少;

强化不及时;

缺乏塑教学行为的有效程序等,而程序教学则可避免这些弱点。

程序教学的基本思想是:

把一门课程的教学总目标分为几个单元,每一单元再

顿悟说否认刺激与反应之间的直接联系,强调二者以意识为中介。

20、试误往往是顿悟的(前奏),而顿悟则是试误练习到某种程度时出现的(结果)。

一般说来,(简单的、常规性)的问题解决,

往往不需要进行反复的尝试-错误,而对于

(复杂的、创造性的)问题解决,则大多需要经过尝试-错误过程,方能产生(顿悟)。

21、当代美国著名的心理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