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耳鼻喉重点笔记.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3805450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36.3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耳鼻喉重点笔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中医耳鼻喉重点笔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中医耳鼻喉重点笔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中医耳鼻喉重点笔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中医耳鼻喉重点笔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中医耳鼻喉重点笔记.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3页
中医耳鼻喉重点笔记.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3页
中医耳鼻喉重点笔记.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3页
中医耳鼻喉重点笔记.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3页
中医耳鼻喉重点笔记.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3页
中医耳鼻喉重点笔记.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3页
中医耳鼻喉重点笔记.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3页
中医耳鼻喉重点笔记.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3页
中医耳鼻喉重点笔记.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3页
中医耳鼻喉重点笔记.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3页
中医耳鼻喉重点笔记.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3页
中医耳鼻喉重点笔记.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3页
中医耳鼻喉重点笔记.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3页
中医耳鼻喉重点笔记.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3页
中医耳鼻喉重点笔记.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医耳鼻喉重点笔记.docx

《中医耳鼻喉重点笔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耳鼻喉重点笔记.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医耳鼻喉重点笔记.docx

中医耳鼻喉重点笔记

绪论

1.约生存于公元前5世纪的名医扁鹊可称为世界上最早的五官科医生。

2.隋代巢元方的《诸病源候论》是最早记载小儿五官科专科全书。

3.唐代王焘《外台秘要》提到用柳枝蘸药拮齿法,大概是世界上关于刷牙的最早记载。

4.清代,张宗良《喉科指掌》中首次记载用压舌板检查咽喉,《喉科秘钥》中有利用光学知识检查咽喉的方法。

《重楼玉钥yue》首选提出用养阴清肺汤治疗白喉。

其他

1.耳病常用外治法:

清洁法,滴耳法,吹药法,涂敷法。

2.鼻病常用外治法:

滴鼻法,蒸气吸入法,洗鼻法,涂敷法,吹药法,塞鼻法。

 

3.咽喉病常用外治法:

吹药法,含漱法,含噙法,蒸气吸入法,敷贴法,烙法,啄治法。

烙法:

使用与乳蛾,喉痹。

包括火烙法和灼烧法。

4.啄治法:

用扁桃体手术刀,在扁桃体上做雀啄样动作,每侧4到5下,伴少量出血,以吐2到3口血为度。

2到3日1次,5次为1疗程,一般不超过3个疗程。

治疗可起到放血排脓,疏导瘀阻作用,使邪热外泄,脉络疏通,瘀血消散。

5.鸣天鼓(定义):

是我国民间流传已久的一种自我按摩保健的方法,用于防治耳聋,耳鸣。

其方法是:

调整好呼吸,先用两手掌按摩耳廓,再用两手掌心紧贴两外耳道,两手食,中,无名,小指对称地横按在枕部,两中指相接触,再将两食指翘起放在中指上,然后把食指从中指上用力滑下,重重地叩击脑后枕部,此时可闻洪亮清晰之声,响如击鼓。

先左手24次,再右手24次,最后双手同时叩击48次。

5..耳鼻咽喉病的主要病因:

外因:

外感邪毒(风邪,寒邪,热邪,湿邪,燥邪,时邪疫疠,异气),外伤致病,异物所伤。

内因:

饮食所伤,劳倦内伤,情志不调,官窍间疾病相传。

6.耳鼻咽喉病的主要病机:

实证:

外邪侵袭,脏腑火热,痰湿困结,气滞血瘀。

虚症:

肺脏虚损,脾气虚弱,肾脏亏虚。

7.扁桃体周围脓肿切开排脓:

在悬雍垂根部做一假想之水平线,腭舌弓外侧缘下端坐一垂直线,两线交点处为切口点。

用百分之2丁卡因溶液涂于切口周围。

切开时刀尖刺入深度不宜超过1cm,以免损伤大血管。

随后用止血钳向后方逐层分离,直达脓腔,将切口扩大至脓排尽为止。

 

耳鼻咽喉口齿的应用解剖及生理

1.耳分外耳,中耳和内耳三部分

2.外耳道峡部:

外耳道起自耳甲腔底,向内直至鼓膜,长约2.5--3.5cm,为一略呈“S”型弯曲的管道,其外1/3为软骨段,内2/3为骨段,两端交接处较狭窄,称外耳道峡部。

较大异物常嵌于此。

3.中耳是个含气空腔。

包括鼓室,咽鼓管,鼓窦,乳突。

鼓室位于鼓膜和内耳外侧壁之间。

鼓室如六面箱形,有上,下,内,外,前,后。

光锥为鼓膜穿刺的部位,(鼓膜的后下,前下部位)

4.鼓室腔内有锤骨,砧(zhen)骨和镫骨相接而成的听骨链,使鼓膜和前庭窗联结。

镫骨肌被骨索神经支配(面神经的分支) 

5.咽鼓管:

成人咽鼓管长约3.5cm, 外1/3-鼓室口为骨段,内2/3-咽口(鼻咽部)为软骨段。

咽鼓管的功能:

 1.调节鼓室气压(保持中耳气压稳定) 2.排除中耳分泌物。

婴儿与成人的咽鼓管比较:

 婴儿的咽鼓管短,粗,平,直,故感染较成人多见。

支配咽鼓管开和闭的肌肉为:

腭帆提肌和腭帆张肌。

乳突分为气化型,板障型,硬化型和混合型等4种。

4.咽圆枕后上方有一凹陷,称咽隐窝,邻近颅底破裂孔,为鼻咽癌好发部位。

6.乳突分为气化型,板障型,硬化型,和混合型。

7.内耳:

又称迷路。

外层为骨迷路(耳蜗,前庭,鼓半规管),内层为膜迷路(蜗管,椭圆囊与球囊,膜半规管)。

骨迷路和膜迷路之间含外淋巴液,膜迷路内含内淋巴液。

迷路动脉来源:

小脑前下动脉或基底动脉,椎动脉。

8.耳的主要生理功能为听觉功能和平衡功能。

1.鼻由外鼻,鼻腔,鼻窦三部分构成。

鼻中隔结构:

 鼻中隔软骨,梨骨,筛骨垂直板.利特氏区(名词解释):

鼻中隔前下方黏膜内动脉血管汇聚成丛,称利特尔动脉丛.该区是鼻出血的好发部位.

2.鼻窦:

上额窦,额窦前组筛窦开口在中鼻道;后组筛窦与蝶窦为后组鼻窦.后组筛窦开口在上鼻道,蝶窦开口于蝶筛隐窝.上颌窦炎为鼻窦炎中最常见。

3.鼻腔的生理;鼻腔主要有呼吸,嗅觉,共鸣的功能. 

一. 呼吸和保护功能:

1鼻阻力:

正常的鼻呼吸依赖于鼻腔的适当阻力,正常鼻阻力的存在有助于肺泡气体的交换2.调节空气的温度和湿度:

主要是依靠鼻粘膜下丰富的血管及粘液腺的作用,使空气经过鼻腔到达喉腔时,温度接近正常,相对湿度可达百分之75 3.过虑和自洁作用:

主要是靠鼻粘膜纤毛运动及其所分泌粘液的作用,使鼻腔在正常状态下保持无菌及清洁。

4.反射功能:

喷嚏反射使气体从鼻腔和口腔急速喷出,借以清除鼻腔中的异物或刺激物等。

二. 嗅觉功能   三. 共鸣作用

咽喉

1..咽自上而下分:

鼻咽,口咽,喉咽。

2.鼻咽部:

 腺样体:

在鼻咽部顶后壁有淋巴组织团称为腺样体.两侧壁有咽鼓管的咽口,咽鼓管开口后方和上方稍隆起,称咽鼓管隆凸.咽鼓管隆凸后上方有一个较深之窝称咽隐窝,为鼻咽癌好发的部位

3.喉的软骨:

 1.甲状软骨:

为喉部最大的软骨 2.环状软骨:

喉部唯一完整的环形软骨,保证呼吸畅通有重要作用  3.会厌软骨:

会厌分舌面和喉面,舌面组织疏松. 4.杓状软骨

4. 喉腔:

 喉腔以声带为界,分为声门上区,声门区,声门下区. 声门裂:

 声带张开时,出现一个等腰三角形的裂隙,称声门裂,为喉最窄处。

耳疾病

1.旋耳疮相当于西医学的“外耳湿疹”。

小儿多见。

病因病机为:

风热湿邪犯耳,血虚生风化燥。

最早见于《诸病源候论》称为“月食疮”。

2.耳带疮(定义):

是指因风热邪毒外袭所致的以耳痛,外耳疱疹,甚或口眼窝斜为主要特征的疾病。

本病多为单侧发病,青年及老年患者居多。

西医的耳带状疱疹。

诊断要点:

三大特征——耳部疱疹(耳痛)面瘫内耳症状:

眩晕、耳鸣耳聋

分型——Ⅰ型:

耳部疱疹Ⅱ型:

耳部疱疹+面瘫Ⅲ型:

耳部疱疹+面瘫+内耳症状

 3.断耳疮(定义):

是指因耳郭损伤染毒,火毒上炎所致的以耳郭红肿疼痛,溃烂流脓,甚至软骨坏死,耳郭变形为特征的疾病。

最早见于《诸病源候论》相当于西医学的“耳郭化脓性软骨膜炎”。

诊断要点(掌握):

(1)病史:

多有耳郭损伤,冻伤,烫伤,烧伤或针刺,手术等病史。

(2)临床症状:

起初耳郭灼热感及肿痛感,继则红肿加重,范围增大,疼痛剧烈,坐立不安。

全身症状可见发热,头痛等。

(3)检查:

耳郭红肿,触痛明显,可有波动感,继则破溃流脓,软骨坏死,最后至耳郭变形。

注:

内治法效果一般不好,初期如果用抗生素控制好,一般能痊愈

4.耳瘘:

是因先天禀赋不足,耳部皮肤腠理失养而发生于耳前或耳后等处的瘘管。

禀赋缺损,复感邪毒:

清热解毒,消肿止痛。

方药:

五味消毒饮加减。

 

气血耗伤,邪毒滞留:

益气养血,托毒排脓。

方药:

托里消毒散加减。

 

 

5.耳廓痰包:

是指以耳廓局限性,无痛性肿胀,肤色不变,按之柔软,穿刺可抽出淡黄色液体为主要特征的疾病。

(西医学的耳廓假囊肿)

诊断要点:

耳廓局限性、无痛性、囊性肿块,肤色不变;穿刺可抽出清液痰浊凝滞,困结于耳。

主要外治法;抽液,抽液后,石膏加压固定包扎。

也可理疗。

一般不宜切开引流,以免感染病毒而转断耳疮,一般预后良好。

注意与断耳疮区别。

祛痰散结,疏风通络。

方药:

二陈汤加味。

5.耳疮:

是指因湿热邪毒博结耳窍所致的以外耳道弥漫性红肿疼痛为主要特征的疾病。

好发于夏秋季节。

西医的弥漫性外耳道炎。

诊断要点:

(1)病史:

多有挖耳,污水入耳或耳流脓史。

(2)临床症状:

耳内灼热疼痛,少许流脓,或耳内发痒不适。

(3)检查;耳屏压痛,耳郭牵拉痛,外耳道弥漫性红肿,可有少许分泌物。

反复发作者,可见外耳道皮肤增厚,皲裂,脱屑,甚则外耳道狭窄。

分型论治:

1.风热湿邪,上犯耳窍——疏风清热,解毒祛湿,银花解毒汤加减;2.肝胆湿热,上攻耳窍——清泄肝胆,利湿消肿,;龙胆泻肝汤加减;3.血虚化燥,耳窍失养——养血润燥地黄饮加减 

6.耳疖:

 耳疖是指因邪热搏结于耳窍而发生于外耳道的疖肿,以耳痛,外耳道局限性红肿为特征.为西医学的局限性外耳道炎。

耳疖与脓耳疼痛的鉴别在于有否耳廓牵拉痛

7.外耳道异物的去除原则:

 

(1)昆虫类异物:

先用酒、植物油、姜汁或乙醚、丁卡因等滴入耳内,使虫体失去活动能力,然后用镊子取出,或行外耳道冲洗。

 

(2)圆球形异物:

可用刮匙或耳钩取出,切勿用镊子或钳子夹取,以防异物滑入耳道深处。

(3)质轻而细小异物:

可用凡士林或胶黏物质涂于细棉签头上,将异物粘出,或用带负压的吸管将其吸出,亦可用冲洗法将其冲出,遇到膨胀或锐利的异物,以及鼓膜穿孔者,忌用冲洗法。

 

(4)不规则异物:

应根据具体情况用耳钩或耳镊取出,对已膨胀,体积过大的异物,可夹碎成小块,分次取出,或先用半分之95酒精滴入,使其脱水缩小,再行取出。

 

8.耳胀(定义):

因外邪,湿浊上蒙清窍所致以耳内胀闷堵塞感为主要特征的疾病。

西医的分泌性中耳炎,气压损伤性中耳炎,粘连性中耳炎。

诊断要点(掌握):

(1)病史:

耳胀者,多有感冒史。

(2)临床症状:

以单侧或双侧耳内胀闷堵塞感为突出症状,可伴有不同程度的耳鸣、听力下降、自听增强,部分患者听力可正常。

(3)检查:

外耳道正常,鼓膜可正常。

或见以下异常:

鼓膜呈微红或橘红色,内陷,有时透过鼓膜可见到液平面。

病程久者,可见鼓膜极度内陷,粘连,或见灰白色钙化斑。

听力检查多呈传导性聋,亦可正常。

鼓室导抗图呈B型或C型。

(耳胀和耳闭是同一疾病的不同阶段,耳胀是病之初,多为外邪引起,耳闭为病之后,多为毒邪留滞所致。

辩证类型及方药:

1.风邪外袭,痞塞耳窍—— 疏风散邪,宣肺通窍风寒偏重者,荆防败毒散加减(荆芥,防风,生姜,川芎,前胡,柴胡,桔梗,枳壳,茯苓,羌活,独活) 风热外袭者,银翘散加减(金银花,连翘,薄荷,淡豆豉,金芥穗,牛蒡子,桔梗,甘草,淡竹叶,芦根)2.肝胆湿热,上壅耳窍(重点)——清泻肝胆,利湿通窍 龙胆泻肝汤加减(龙胆草,黄芩,栀子,泽泻,木通,车前子,生地黄,当归,柴胡,甘草) 3.脾虚失运,湿浊困耳——健脾利湿,化浊通窍 参苓白术散加减(炒扁豆,人参,白术,茯苓,陈皮,淮山药,莲子肉,薏苡仁,砂仁,桔梗,炙甘草) 4.邪毒滞留,气血瘀阻——行气活血,通窍开闭 通窍活血汤加减(赤芍,桃仁,红花,川芎,老葱,生姜,麝香,红枣,柴胡,升麻)

耳胀:

多为病之初起,以耳内胀闷为主,或兼有疼痛,多因风邪侵袭而致。

所以古人又有“风聋”之称。

耳闭:

多为病之久者,耳内如物阻隔,清窍闭塞,听力明显下降,多为耳胀反复发作,邪毒留滞而窍,迁延日久转化而至。

故古代医籍中又有“气闭耳聋”之称。

诊断要点:

两大症状——耳内胀闷堵塞感,听力下降(自听增强)

两大体征——鼓膜内陷(甚或粘连、钙化)鼓室积液征(液平、液气泡)

听力学检查——音叉检查;纯音测听;声导抗检查:

B型、C型鼓室图

 

9.脓耳:

是指因脏腑失调,湿浊邪毒停聚耳窍所致的以鼓膜穿孔,耳内流脓,听力下降为主要特征的耳病。

本病是耳病常见病,多发病之一。

耳内流脓为其主要特征。

相当于西医学的急,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及乳突炎。

诊断要点(掌握):

(!

)初发病者大多有外感病史,或有鼓膜外伤,污水入耳史,病久者有耳内反复流脓史。

(2)临床症状:

急发者,以耳痛,耳内流脓,听力下降为主要症状,全身可有发热,恶风寒,头痛等症状,小儿急性发作者,全身症状较重,可见高热,并伴有呕吐,泄泻或惊厥,鼓膜穿孔流脓后,则耳痛及全身症状逐渐缓解。

久病者,主要表现为耳内反复流脓或持续流脓,听力下降。

(3)检查:

鼓膜检查:

发病初期,可见鼓膜充血,鼓膜穿孔前,局部可见小黄亮点;鼓膜穿孔后则有脓液溢出;病程迁延日久者,常见鼓膜紧张或松弛部大小不等的穿孔。

其他检查:

听力检查(传导性聋),颞骨CT检查有助于本病的诊断。

分型:

1.风热外侵证——疏风清热,解毒消肿 蔓荆子散 加减

2.肝胆湿热证——清肝泻热,祛湿排脓 龙胆泻肝汤 加减 

3脾虚湿困证 (重点) 健脾渗湿,补托排脓 托里消毒散 加减 

4.肾元亏虚证 ——补肾培元,祛腐化湿 知柏地黄丸 加减 

* 脾虚湿困证主证:

 耳内流脓缠绵日久,脓液清晰,量较多,无臭味,多呈间歇性发作.检查可见鼓膜混浊或增厚,有白斑,中央性大穿孔.全身课件头晕,头重,面色不华,纳少溏便,舌质淡,苔白腻。

* 托里消毒散:

 托里消毒芪皂梗,八珍去地加白银.  

* 外治法:

:

清除脓液, 滴耳, 吹耳(常用), 滴鼻, 手术(清除不可逆病灶;重建鼓膜,听骨链).是以鼓膜穿孔,耳内流脓,听力下降为主要特征的耳病。

(1)清除脓液:

耳窍有脓,须先行清洁,以消除脓液,保持引流通畅,有助于以滴耳法或吹法药进行治疗。

一般可用百分3的双氧水洗涤耳道,也可用负压吸引的方法清除脓液。

(2)滴耳:

可用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作用的药液滴耳(好用)。

(3)吹药:

此法可用于鼓膜穿孔较大者,一般用可溶性药粉吹布患处。

吹药前应先清除耳道积脓及残留的药粉。

吹药时用喷粉器将药物轻轻吹入,均匀散布于患处,每日1到2次,严禁出入过多造成药粉堆积,妨碍引流。

鼓膜穿孔较小或引流不畅时,不宜用药粉吹耳。

(什么时候可吹,什么时候不可吹)

常见变证:

耳后附骨痈,脓耳面瘫,脓耳眩晕,黄耳伤寒。

10.耳鸣(定义)是指因脏腑功能失调所致的以自觉耳内或头颅鸣响而周围环境中并无相应的声源为主要特征的病证。

临床常见证候:

(1)肾元亏损:

补肾填精,温阳化气肾气丸

(2)心神不宁益气养血,宁心通窍归脾汤加减。

11.耳聋(定义):

是指实邪蒙蔽轻窍或脏腑虚损,轻窍失养所致的以听力减退为主要特征的病证。

12.耳眩晕(重点):

是指因风邪,痰饮上犯耳窍或脏腑虚损,耳窍失养所致的,以头晕目眩,如坐舟车,天旋地转,甚或恶心呕吐为主要特征的疾病。

诊断要点:

(1)病史:

本病大多有反复发作史,部分患者可有应用耳毒性药物史或感冒史。

(2)临床症状:

眩晕发作时的典型症状是诊断本病的主要依据。

即眩晕突然发作,自觉天旋地转,身体有向一侧倾倒的感觉,站立不稳,体位变动或睁眼时可诱发或加重眩晕,但神志清楚,多伴有而行呕吐,出冷汗,耳鸣,耳聋等症状。

眩晕持续时间可长可短。

必备症状:

旋转性眩晕,可反复发作

(3)检查:

(1)自发性眼震:

眩晕发作时可见自发性水平型或水平旋转型眼球震颤,快相向病侧或健侧,发作过后眼震逐渐消失,必要时可行体位诱发试验。

(2)外耳道及鼓膜检查:

多无异常发现。

(3)听力检查:

部分患者可显示波动性感音性听力减退,即眩晕发作期听力减退,间歇期听力好转,但听力检查正常不能排除本病,必要时可考虑甘油试验,耳蜗电图,耳声发射等检查。

(4)前庭功能检查:

初次发作者,可显示病侧前庭功能亢进,或有向病侧的优势偏向。

多次发作者,则病侧前庭功能减退甚至消失,或有向健侧的优势偏向。

部分患者虽有多次发作,前庭功能正常。

发作期

证型

痰浊中阻

寒水上泛

肝阳上扰

风邪外袭

主证

旋转性眩晕,可兼恶心呕吐、耳鸣耳聋

突发晕眩如立舟船

恶心呕吐病程较短

头重如裹,呕吐痰涎,胸脘痞闷

心悸神疲,呕吐清涎,背冷肢厥

急躁心烦,口苦咽干,面红目赤

兼证

痰湿证

肾阳虚证

肝阳上亢证

风热证

治法

燥湿健脾

涤痰止眩

温壮肾阳

散寒利水

平肝熄风

滋阴潜阳

疏风散邪

清利头目

代表方

半夏白术天麻汤

真武汤

天麻钩藤饮

桑菊饮

间歇期

证型

上气不足

髓海不足

主症

眩晕、耳鸣耳聋反复发作

兼症

气血两虚证

肾阴虚证

治法

补益气血,健脾安神

滋补肾阴,填精益髓

代表方

归脾汤

杞菊地黄丸

 

鼻子

1.鼻疔:

是指因火毒上攻所致以外鼻部局限性红肿疼痛为主要特征的鼻病。

以局部红肿疼痛,呈栗粒状突起,有脓点为特征。

疖肿一般呈单个出现,少数可同时

(1)与鼻疔关系密切的因素是挖鼻。

 

(2)疔疮走黄是毒入血分,内攻脏腑所致,见疮头紫暗、顶陷无脓、根脚散漫、鼻肿如瓶、目胞合缝等表现的危证。

 

(3)外治法排脓原则:

脓成顶软者,局部消毒后,用尖刀挑破脓头,用小镊子钳出脓头或用吸引器头吸出脓栓。

切开排脓,切开时不可切及周围浸润部分,切忌挤压。

禁忌早期切开引流及挤压、挑刺、灸法,以免脓毒扩散,入侵营血,内犯心包,引起疔疮走黄之危证。

1.邪毒外侵,火毒上攻:

清热解毒,消肿止痛。

方药:

无味消毒饮。

 

2.火毒炽盛,内陷营血:

泻热解毒,清营凉血。

方药:

黄连解毒汤合犀角地黄汤。

疾病

鼻疔

鼻疳

相同点

部位

多在鼻前庭

病史

多有挖鼻史

不同点

症状

鼻痛(最突出特征)

鼻痒,或鼻痛

体征

鼻前庭局限性红肿,

可有脓点

①鼻前庭弥漫性红肿;②鼻前庭及附近皮肤弥漫性糜烂、渗液、结痂;③局部皮肤增厚或皲裂

其它

可导致疔疮走黄,危及生命

有急、慢性之分,无性命之忧

2.鼻疳:

是指因湿热邪毒上犯或血虚生风化燥而致的以鼻前孔及其附近皮肤红肿,糜烂,渗液,结痂,灼痒,或皱裂为主要特征的鼻病。

西医名鼻前庭炎或鼻前庭湿疹。

(西医名重点)

3.伤风鼻塞:

是指因感受风邪所致的以鼻塞,流涕,喷嚏为主要症状的急性鼻病。

4.鼻窒:

是指因脏腑失调,邪滞鼻窍所致的以经常性鼻塞为主要特征的慢性鼻病。

病因病机(掌握):

本病多因正气虚弱,伤寒鼻塞反复发作,余邪未清所致。

鼻窍及其邻近病灶的影响,不洁空气,过用血管收缩剂滴鼻等亦可导致本病。

其病机与肺,鼻二脏功能失调及气滞血瘀有关。

(1).肺经蕴热,壅塞鼻窍:

伤寒鼻塞失于调治或反复发作,邪热伏肺,久蕴不去,致邪热壅结鼻窍,鼻失宣通,气息出入受阻而为病。

(2)肺脾气虚,邪滞鼻窍:

久病体弱,耗伤肺卫之气,致使肺气虚弱,邪毒留滞鼻窍而为病,或饮食不节,劳倦过度,病后失养,损伤脾胃,致脾胃虚弱,运化失健,湿浊留滞鼻窍而为病。

(3)邪毒久留,血瘀鼻窍:

伤风鼻塞失治,或外邪屡犯鼻窍,邪毒久留不去,壅阻鼻窍脉络,气血运行不畅而为病。

诊断要点(掌握):

(1)病史:

可有伤风鼻塞反复发作史。

(2)临床症状;以鼻塞为主要症状,鼻塞可呈间歇性,或交替性,病变较重者,可呈持续性鼻塞,鼻涕不易捻出,久病者嗅觉可减退,或有头晕,头痛,咽部不适等症状。

(3)检查:

早期鼻粘膜色红或暗红,下鼻甲肿胀,表面光滑,触之柔软,弹性好。

久病者见下鼻甲肥大,呈桑椹状或结节状。

触之有硬实感,弹性差。

部分患者可见严重的鼻中隔偏曲。

分型

肺经蕴热

肺脾气虚

邪毒久留

鼻塞

间歇性、交替性鼻塞

持续性鼻塞

遇热加重

遇冷加重

鼻涕

色黄量少

色白而稀

涕少不易擤出

兼症

鼻气灼热,口干,咳嗽痰黄

倦怠乏力,少气懒言,恶风自汗,咳嗽痰稀,纳呆便溏

头胀头痛,嗅觉减退,耳闭重听

体征

下鼻甲肿胀,有弹性

下鼻甲肥大,或呈桑椹样变,对血管收缩剂无反应

色红

色淡红

舌脉

舌红苔黄,脉数

舌淡苔白,脉缓弱

舌暗红或有瘀点,脉弦涩

治法

清热散邪,宣肺通窍

补益肺脾,散邪通窍

行气活血,化瘀通窍

代表方

黄芩汤

温肺止流丹/补中益气汤

通窍活血汤

5.鼻槁:

是指由于阴津不能滋润鼻窍所致的以鼻内干燥,粘膜萎缩,甚或鼻腔宽大为特征的慢性鼻病。

6.鼻鼽:

是指由于脏腑虚损,卫表不固所致的,以突然和反复发作的鼻痒,打喷嚏,流清涕,鼻塞等为主要特征的鼻病。

最早见于《素问·脉解》

诊断要点(掌握):

(1)病史:

有过敏史及家族史。

(2)临床症状:

本病发作时主要表现为突发性鼻痒,喷涕,流清涕,鼻塞。

起病快,消失快,反复发作,病程长。

(3)检查:

发作时鼻粘膜多为灰白或淡蓝色,亦可见粘膜充血,鼻甲肿大,鼻道有较多水样分泌物。

在间歇期以上特征不明显。

分型论治(掌握)

1.肺气虚寒,卫表不固:

温肺散寒,益气固表。

方药:

温肺止流丹。

(病案分析题)

2.脾气虚弱,清阳不升:

益气健脾,升阳通窍。

方药:

补中益气汤。

3.肾阳不足,温煦失职:

温补肾阳,固肾纳气。

方药:

真武汤。

4.肺经伏热,上犯鼻窍:

清宣肺气,通利鼻窍。

方药:

辛荑清肺饮。

 

7.鼻渊(定义):

是指外邪侵袭或脏腑失调所致的以鼻流浊涕,量多不止为主要特征的鼻病。

《素问·气厥论》:

“胆移热于脑,则辛頞鼻渊。

鼻渊者,浊涕下不止也。

病因病机:

鼻渊的发生,实证多因外邪侵袭,引起肺,脾胃,胆之病变而发病,虚证多因肺,脾脏气虚损,邪气久留,滞留鼻窍,致并且缠绵难愈。

1.外邪袭肺:

起居不慎,冷暖失调,或过度疲劳,风热袭表伤肺,或风寒外袭,邪壅肺系,肺失清肃,邪聚鼻窍而为病。

2.肺经蕴热:

肺经素有蕴热,或外受邪热,邪热壅肺,肺失宣畅,邪热上攻,壅遏鼻窍,发为本病。

3.胆腑郁热,情志不遂,恚怒失调,胆失疏泄,气郁化火,胆火循经上犯,移热于脑,伤及鼻窍,或邪热犯胆,胆热上蒸鼻窍而为病。

4.脾胃湿热:

饮食失节,过食肥甘煎炒,醇酒厚味,湿热内生,郁困脾胃,运化失常,湿热邪毒循经熏蒸鼻窍而为病。

5.肺气虚寒:

久病体弱,或病后失养,致脏腑虚损,肺卫不固,易为邪犯,正虚托邪无力,邪滞鼻窍而为病。

6.脾气虚弱:

久病失养,或疲劳思虑过度,损及脾胃,致脾胃虚弱,运化失健,气血精微化生不足,鼻窍失养,加之脾虚不能升清降浊,湿浊内生,困聚鼻窍而为病。

诊断要点(大题,四大症状):

 

一.病史:

 可有伤风鼻塞,鼻窒等病史. 二.临床症状:

 浊涕量多为必备症状. 常伴有鼻塞及嗅觉减退,有明显的头痛,头痛有一定规律性. 三.检查:

 1.鼻粘膜充血肿胀,中鼻甲和中鼻道明显。

中鼻甲肥大呈息肉样变,中鼻道及嗅裂见分泌物引流.。

2.鼻窦区有压痛. 3.上额窦穿刺或体位引流. 4.影像学检查(CT,X线,MR)有助于诊断.

鉴别(大题) 

病史 症状特点 检查 

鼻窒 有反复外感病史 发病渐起,症状逐渐加重,1.鼻粘膜多为红肿 

交替性或持续性鼻塞,2.鼻涕粘稠,色黄量少

症状持久不除. 3.影像学检查鼻窦无阳性体征

鼻渊 可有外感病史 发病渐起,症状逐渐加重,1.鼻粘膜多为红肿 

鼻塞可轻可重,以流脓涕,2.脓涕量多,中鼻道多见引流

头痛为主要症状,3.影像学检查鼻窦有阳性体征

症状经久不除. 

 

分型论治:

(掌握)

证型

肺经风热

胆腑郁热

脾胃湿热

脾气虚弱

肺气虚寒

共同点

浊涕量多,鼻塞,嗅觉减退;中鼻道或嗅裂见脓涕,中鼻甲肿胀

头痛较重,体表有压痛,

鼻涕色黄,鼻黏膜红肿

头痛较轻,涕色白,

鼻黏膜淡红,或息肉样变

病程较短

病程较长

不同点

常见于伤风鼻

塞之后

头痛剧烈

头重痛,纳呆,腹胀,便溏

遇风冷加重

风热表证

肝胆火热证

湿热证

脾虚证

肺气虚证

1.外邪袭肺证:

 疏风散邪,宣肺通窍 银翘散 ; 荆防败毒散 加减

2. 肺经蕴热证:

 清宣肺脏,泻热通窍 泻白散 加减

3. 胆腑郁热证 :

清泻胆热,利湿通窍 龙胆泻肝汤 加减

4. 脾胃湿热证 清热利湿,化浊通窍 甘露消毒丹 加减 

5.肺气虚寒证 温补肺脏,益气通窍 温肺止流丹 加减 

6.脾气虚弱证 :

(重点) 健脾利湿,益气通窍 参苓白术散

鼻渊头痛特点

有一定的部位和时间规律

⏹额窦炎:

前额痛,磨洋工压痛点:

眶内上角(开口下)

⏹上颌窦炎:

面部痛,上午轻、午后重压痛点:

犬齿窝(开口上)

⏹筛窦炎:

鼻根痛,午后轻、晨起重(开口下)

⏹蝶窦炎:

(头)深部痛,晨起轻、午后重(开口上)

急性期剧痛,慢性期钝痛(或头昏)多伴有鼻塞流涕

 

7.鼻衄:

是指因热伤血络或气不摄血所致的以鼻出血为主要特征的病证。

诊断要点(掌握):

(1)病史:

应注意询问有无鼻部外伤,肿瘤或全身各系统疾病等病史,有无其他诱发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